- 相關推薦
《制取氧氣》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制取氧氣》教學反思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制取氧氣》教學反思范文1
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jié)重點介紹的氧氣的制取,書中實驗室制取氧氣共介紹了三種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在常溫下分解。其中重點介紹的是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方法,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經常會遇見有關于這種實驗室制取氣體的習題,同時也是考試中經常會出現(xiàn)的內容。制取氧氣這節(jié)課題我將它分成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節(jié)講解三種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制備原理,制取氣體的實驗裝置。第二節(jié)就是用高錳酸鉀法制取氧氣。第三節(jié)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并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
在第二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在課后作為新教師的我要及時的進行反思。因為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學反思能夠不斷地,逐漸地提高自我的教學能力,提升自我的專業(yè)素質,綜合水平等。以下是我對自己上完加熱高錳酸鉀法制取氧氣的教后反思:
一、本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
首先,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符合八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適合多數(shù)學生在原有化學知識基礎上的學習。課程內容分為開篇檢測,根據(jù)已學過的知識點,設計5道與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相關的習題,達到復習原有知識點的目的,習題難度較為基礎,均與學習過的氣體有關,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并順利的完成。
其次,以動植物的呼吸引入氧氣這一物質的制取,學生容易接受,根據(jù)上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能夠說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三種方法,并熟悉的說出這三種方法的文字表達式。學生的表現(xiàn)方面,這堂課的課堂氣氛較好,根據(jù)課件上展示的儀器,學生快速齊聲的說出其名稱。在教師演示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觀察實驗比較細致入微,認真的觀察教師的每一步實驗操作,了解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在相關問題出現(xiàn)時,能夠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并尋出產生此問題的原因。在對知識的掌握和辨析上,能夠明確制取氧氣的實驗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這七部分操作,體現(xiàn)了學生良好的領悟能力。在習題練習中還體現(xiàn)出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的準確理解和處理問題的準確性,說明多數(shù)學生都認真聽課,仔細理解,學習態(tài)度積極;
再次,本節(jié)課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小插曲,在裝完高錳酸鉀藥品后上講臺演示檢查裝置氣密性的同學,由于在學習前學生沒有進行過此類操作,在演示過程中沒有出現(xiàn)氣泡,但他將手離開試管后水沿著導管進入導管一小段水柱,證明了實驗裝置的氣密性良好,而課本上沒有提及到,這讓很多學生很詫異。而事實上證明他的這一做法確實在實際操作中出現(xiàn)了錯誤,但也讓同學們能夠在此問題上進行討論和分析,在課后學生能夠去嘗試實驗操作,并對實驗提出異議,學生的這種精神值得教師去鼓勵。
二、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之處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我再次回顧了我上課的情景,發(fā)現(xiàn)存在如下幾點不足之處:程內容有了全面的了解,但是如果是由學生來總結說出,學生能夠進一步的思考來得出結論,能夠加深對知識點的進一步理解,實際達到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課堂中的實驗大部分是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不夠充足;大部分學生只能觀看實驗而不是自己做實驗。沒有給學生自己探究實驗的機會。
三、今后教學中努力前進的方向
第一、讓學生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我們的實驗,不論他能會多少,最起碼能夠自行去探究化學實驗,讓學生感到實驗成功的成就感。并且要把一些簡單的實驗探究,大膽放手的交給學生,相信學生是可以的;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思考,不在一味的鴨子添食,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導者,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制取氧氣》教學反思范文2
新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jié)重點介紹的氧氣的制取,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三種方法,分別是加熱高錳酸鉀,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書中重點介紹的是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我們平時也很習慣用這種方法。而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并沒有作為重點介紹,只是用了三個實驗告訴學生,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能分解生成氧氣,并由此引出催化劑的概念。在學習這一節(jié)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雙氧水在常溫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雙氧水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分解生成氧嗎?”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課本中的實驗是不能給學生解釋清楚的,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適應當前的實驗教學,也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間,我利用了演示實驗講授了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由聽教師說轉為親眼看到,由無形到有形,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了五步教學法:引發(fā)動機、自主探究、討論引導、實踐驗證、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講授新課之初先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不僅把學生的眼光和思想都集中到了課堂上,而且隨著老師的提問,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并由此引出了本節(jié)課的課題。
進而學生在動手制取氧氣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問題,針對問題進行討論,猜想,交流。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的能力,小組合作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在同學們的交流和老師的引導下,形成共識,再讓學生動手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整節(jié)課用一系列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銜接起來,讓學生的好奇心在萌發(fā)和解決的.推演中得到滿足和愉快。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我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表達交流,實驗探究等,通過這些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交流和合作的機會,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師生互動中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課堂上學生學習熱情高漲,氣氛活躍。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體會到化學課程標準給課堂帶來的生機與活力,對課程標準強調的貼近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社會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fā)等觀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時,我深刻地體會到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主要形式,而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學生只有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探究活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進對科學的情感,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習的效率學感,
《制取氧氣》教學反思范文3
本課題的重點是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難點是催化劑的概念,本堂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在實驗室里制取一種新物質,所以對于制取的基本步驟非常陌生,因此老師如何引導是這堂課的關鍵。
這堂課我通過“反應原理—藥品—儀器—實驗步驟”的基本設計思路進行教學,首先提出問題“實驗室中如何獲取氧氣”來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然后和學生一起探究實驗室中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儀器和藥品,并通過一些列問題的提出通過小組合作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實驗中獲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從而上升到獲取物質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再根據(jù)反應原理及儀器藥品,歸納得出實驗方法、步驟。課上學生能夠主動的思考問題參與到學習中,小組合作充分,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對于教學目標和重點的把握需要進一步提升。
本節(jié)的重點氧氣的制法,也就是物質獲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按呋瘎笔且粋基本概念,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但教學中未能很好的突破難點。
二、如何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效率包括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多少。在“氧氣的實驗室制法”中就要求學生獲得獲取物質的一般思路的方法,而不是過多的糾結于小問題和細枝末節(jié)。在這一方面如果能夠引導學生從制取氧氣中提取獲取物質的思路,則可以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獲取物質的思路”的一個相關圖式,從而形成較強的知識網絡。
另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是學生“怎么學”的'關鍵。新的課程理念要求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感興趣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廣泛的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使學生更好的體驗感悟化學的神秘和魅力。為了達到目的,教學上花時較多,易拖堂。
《制取氧氣》教學反思范文4
在一節(jié)化學課上,實驗的成功、失敗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無法看到明顯實驗現(xiàn)象的實驗,老師一般都會直接給出答案,因為重新做會浪費時間而影響教學進程。但這樣做學生就會有一種錯覺:老師做實驗不是為了探究實驗結果,而是為了應付教學要求而實驗。這樣形成了一種灌輸式教學而缺乏師生互動教學過程。因此教者在用加熱過氧化氫溶液無法得出正確實驗現(xiàn)象時,想到了如何來面對這個問題,在直接揭示答案,還是引導學生去探究這對矛盾中,教者選擇了后者。
教者在宣布實驗失敗的時候,學生感覺到:老師也不一定就是權威,老師也會出錯。這就給了學生懷疑的機會,無形中也鼓勵了學生去進行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不迷信課本,不囿于常規(guī),勇于提出自己“別出心裁”的猜想。現(xiàn)在的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要求老師在這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鼓勵學生去懷疑、去探究,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能夠超越書本、超越自我的目的。在新課程如何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背景下,由教者演示實驗的失敗而引起了學生對課本、老師的懷疑,他們通過自己的探究獲得了最后的成功。
任何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總有其原因,尋根究底這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所以教者認為,當出現(xiàn)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這種情景時,老師應盡可能有一種“換位”意識,從學生的角度來對待實驗的失敗,放下老師的“架子”。在教者實驗失敗的時候,學生也明白書上的實驗確實有問題,那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們也就不知不覺進入了探究中,把自己當作一個真正的探究者,大膽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猜想。然后在互相的爭論以及老師的演示實驗中明白了錯誤所在。既然不是這個原因,肯定是其它什么原因,于是學生又進入了更深的探究中。這時學生已經不再是一個坐在底下被動接受知識的聽者,而是探究活動中的主體。
師生共同探討的過程,明顯體現(xiàn)出師生互動的過程。在跟學生一起進行探究的時候,老師應是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才是真正的主體。教者鼓勵學生對問題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他們提出的見解中合理的部分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對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加以詳細的'分析,用學生能懂的理論或實驗來說服他,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了困難,老師要及時加以幫助,以確保探究能順利的進行下去。在學生想到干燥氣體、收集氣體后再檢驗等方法時,由于他們知識的缺乏,后面的探究活動就無法進行了,教者及時介紹了干燥裝置和收集裝置。這樣探究活動就得以順利進行,同時也鞏固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老師還是一個智者。
新課程改革的確帶來了教者教學觀念和方式的改變。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機會、尋找機會、制造機會,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懷疑勇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磨練、升華,使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制取氧氣》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制取氧氣教案03-12
氧氣的制取教案06-24
《制取氧氣》教案03-14
氧氣教學反思10-29
初中化學教案:制取氧氣03-05
氧氣教學反思14篇09-13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反思07-15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反思09-10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學反思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