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力的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力的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力的教案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認識滑動摩擦的規(guī)律.知道動摩擦因數與相互接觸的物體的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會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能運用滑動摩擦力公式來計算滑動摩擦力。
3.認識靜摩擦的規(guī)律,知道靜摩擦力的變化范圍及其最大值。 4.知道最大靜摩擦力略大于滑動摩擦力。
5.會根據物體的平衡條件簡單地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學會在實驗中控制變量和實驗條件。
2.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在研究問題時,要培養(yǎng)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實踐——認識(規(guī)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并會用F摩=μFμ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
1.正壓力FN的確定。
2.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的判定。
四、教學準備
帶繩的木塊、鐵塊、彈簧秤、毛巾。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舉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體演示) (演示實驗]用手握住水杯。師:水杯為什么沒有運動?
生:因為水杯受力平衡。師:水杯受幾個力呢?
生:兩個,重力和手對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應該是平衡力.師: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這個問題中摩擦力的方向應該豎直向上。
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今天我們就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摩擦力。新課講解:一、靜摩擦力
師: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摩擦力,大家回憶一下初中所學的內容,敘述一下摩擦力的概念。生: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個力叫做摩擦力。
師:(舉身邊的例子,用水平推力推課桌時,課桌沒有運動)當我用力推課桌時,課桌為什么沒有運動?
生:因為課桌與地面之間有摩擦力的作用。
師:這種摩擦力發(fā)生在相對靜止的兩個物體之間,我們把這種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同學們思考一下靜摩擦力存在的條件。生1:首先兩個物體間的接觸面不光滑。生2:兩個物體間有相對運動趨勢。生3:兩個物體應該接觸并且相互擠壓。
師:(鼓勵)剛才幾位同學分析得非常好,根據上節(jié)課的知識,彈力產生的條件是接觸并且有形變,那么把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概括成一句話,這句話應該怎樣表達?生:兩個接觸面不光滑的物體間有彈力并且有相對運動趨勢。師:下面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一下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實驗探究]
(1)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地拉靜止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塊,逐漸增大拉力,直到木塊運動為止。觀察在此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化,并將實驗數據填入表格中。 (2)在木塊上增加砝碼,重復上述實驗,將實驗數據填入表中。師:實驗數據記錄的表格應該怎樣設計?
生:我設計的表格是這樣的。多媒體投影學生的表格設計(參考表格)
木塊的運動情實驗次數況l 2 3 G/N數F/N木塊(或含砝碼)的重力彈簧測力計的示師:根據實驗結果,嘗試討論以下問題:木塊在水平桌面上,不用外力去拉,它有沒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生:沒有
師:用彈簧測力計輕輕拉木塊,但它不動,木塊有沒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生:有。
師:其大小和方向如何?依據是什么?
生:大小與拉力大小相同,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即與拉力的方向相反;依據二力平衡。
師:靜摩擦力的大小是一個固定的值嗎?它與壓力有關系嗎?如何確定其大。可红o摩擦力的大小不是一個固定值,它與壓力沒有關系,可以用二力平衡條件來確定它的大小,在物體靜止時,物體受到的拉力和物體受到的'地面對它的靜摩擦力相等。
師:當物塊才剛開始相對于桌面滑動,這時物塊所受的靜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生:最大靜止摩擦力;大小等于物塊剛開始運動時的最小拉力,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師:大家討論歸納一下靜摩擦力的特點。
生:一般靜摩擦力的大小沒有一個確定的值,類似上述情況,當物塊不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靜摩擦力的大小隨拉力大小的變化而變化,總是等于拉力的大。o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跟物體間相對滑動趨勢方向相反.靜摩擦力增大到某數值后就不再增大了,這時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靜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靜摩擦力的方向,也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跟物體間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師:(微笑鼓勵)剛才這位同學分析得很好,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個相接觸的物體之間存在著靜摩擦力的作用,則并不一定處于最大靜摩擦狀態(tài),最大靜摩擦力等于使物體將要開始運動所需的最小推力。
師:對于靜摩擦力,我們還要討論幾個問題,首先考慮第一個問題:靜摩擦力能不能發(fā)生在運動的物體之間?
生1:我看不可以,因為這種摩擦力是靜摩擦力。
生2:我不同意剛才這位同學的看法,靜摩擦力中的“靜”應該是指的相互接觸并且有相對運動趨勢的物體之間的摩擦力,它應該是指的相對靜止。
師:對,靜摩擦力中的“靜”是指的相對靜止.第二個問題是靜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確定?
生:可以根據平衡條件來做。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結合上面的實驗,然后說出什么叫做滑動摩擦,什么叫做滑動摩擦力。
生:從上面的實驗可得出,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有相對滑動時,物體之間存在的摩擦叫做滑動摩擦.在滑動摩擦中,物體間產生的阻礙物體間相對滑動的作用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師:根據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我們探究一下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是怎樣的。生:接觸面粗糙的兩個物體之間有彈力并且有相對運動。動手實驗,“感受摩擦力”
學生做身邊的實驗,感受與滑動摩擦力有關的因素,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參考實驗)在桌面上墊一張紙,把手壓在紙上,然后手掌向前推,保持接觸面的材料不變,在大小不同的壓力下朝前推手掌(材料可以是紙、塑料、毛巾、木板、橡膠等);然后保持壓力不變,改變接觸面的材料。
師:通過比較,感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生:與正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師:下面我們自己設計一個實驗,看一下滑動摩擦力到底與正壓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首先大家考慮一下實驗器材的選擇,然后探究如何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也就是實驗原理是什么,最后我們進行實驗。
學生探究如何進行實驗,包括實驗器材的選擇、實驗過程的設計、實驗數據的處理等等。
師:第一個問題,實驗前你選擇的器材是什么?
第4頁
生:我們可以繼續(xù)剛才那個實驗,只不過是讓木塊運動起來。師:對木塊的運動情況有沒有限制?
生:木塊要勻速運動或緩慢地移動,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保持拉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師:是的,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實驗過程中是如何改變木塊對地面的壓力的呢?生:可以在木塊上添加砝碼.師:實驗數據是怎樣進行處理的?
生:我們可以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在不同壓力下物體做勻速運動的拉力大小,而在水平面上運動時物體對地面的壓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所以我們要測量木塊及砝碼的重力從而得到木塊對地面的壓力.為記錄數據設計的表格如下:
實驗次數壓力FN/N拉力F/N摩擦力f/N 1 2 3 4師:記錄了數據以后是如何對數據進行處理的呢?生1:可以用每組得到的摩擦力和對應的重力相比.
生2:可以作摩擦力f隨壓力Fn變化的圖象,如果圖象是一條直線,說明二者成正比.師:剛才兩個同學的做法都很好,但是我還是建議用第二種做法,這樣作出來的圖象一目了然,很容易進行判斷.如果你在測量中出現了錯誤的點,這個點可以在作圖中舍去.以后大家要多采用圖象的方法處理實驗所得到的數據。
師:實驗得到的結論是什么?
生: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物體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與物體對地面的壓力成正比.師:大家猜想一下滑動摩擦力還與什么因素有關?生1:可能與接觸面的面積有關。生2:可能與物體運動的速度有關。生3:可能與物體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師:下面大家就通過實驗驗證一下我們的猜想。師:通過實驗,我們能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生:物體與地面間的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積無關,跟物體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師:(總結)更為精確的實驗表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也就是跟兩個物體間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如果用F表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用FN表示壓力的大小,則有F=μFN,其中μ是比例常數(它是兩個力的比值,沒有單位),叫做動摩擦因數,它的數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材料不同,兩物體間的動摩擦因數也不同.動摩擦因數還跟接觸的情況(如粗糙程度)有關。
師: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規(guī)定的?生:滑動摩擦力跟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師:(強調)需要注意的是,滑動摩擦力的方向雖然是跟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但是要把相對運動方向跟運動方向這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不能混為一談。
師:為了加強對滑動摩擦力的理解,我們看下面一個例題。
注意:在例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把分析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不能越俎代庖,而應該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特別是受力分析的能力,為以后復雜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中力的教案2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jié)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jié)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fā)生質的變化。對于動摩擦因數的教學最好通過實驗讓學生探究得出。由于本節(jié)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
教學難點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靜摩擦力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木塊、彈簧秤、木板、毛巾、紙、鋼板、砂紙、水等。 知識準備:搜集有關的摩擦力信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活動導入
準備兩只碗,分別放入數量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內是光滑干凈的,另一只碗內是粘有灰塵的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從碗中用筷子夾出來,比賽看誰夾得快。然后讓兩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感想,從而引出摩擦力的問題。 情景導入
。ㄕn件展示)播放運動員滑雪的錄像,如圖3—3—1,讓學生說出滑雪要求的環(huán)境條件,然后導出摩擦力的概念。圖3—3—1
問題導入
粉筆在黑板上可以寫出字來,在玻璃上寫得出來嗎?試試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筆寫字又會有何不同?為什么?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推進新課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通過直接提問使學生回憶并敘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本節(jié)課就來深入研究摩擦力。
請學生做個小實驗:要求學生用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動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動一段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按老師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變化。
問題: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運動?為什么想讓桌子繼續(xù)運動還要繼續(xù)推?初步引出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一、靜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動,師生討論引導出靜摩擦力的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問題:靜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嗎?怎樣求靜摩擦力的大小?怎樣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實驗探究】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用較小的力拉木塊但保持木塊不動,并不斷緩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學生觀察彈簧秤的示數變化。 實驗如圖3—3—2:圖3—3—2
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
結論:由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靜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繼續(xù)試驗:在彈簧測力計指針下輕塞一個小紙團,它可以隨指針移動,并作為指針到達最大位置的標志。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繼續(xù)用力,當拉力達到一定的值時木塊開始移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要求學生記下剛才的最大值。
結論: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最大靜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兩物體間實際發(fā)生的靜摩擦力F在0與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問題: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高中力的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在物理知識方面要求:
。1)知道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2)能在簡單問題中,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著最大靜摩擦力。
。3)掌握動摩擦因數,會在具體問題中計算滑動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因素。
2、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概括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摩擦力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通過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的區(qū)別對比,培養(yǎng)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3、滲透物理學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體所受摩擦力時,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無關因素,總結出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規(guī)律。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jié)課的內容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兩部分。重點是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特性和規(guī)律,通過演示實驗得出關系f=μN。
2、難點是學生有初中的知識,往往誤認為壓力N的大小總是跟滑動物體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須指出只有當兩物體的接觸面垂直,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動時,壓力N的大小才跟物體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學中要強調摩擦力有阻礙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的性質。
三、教具
1、演示教具
帶有定滑輪的平板一塊、帶線繩的大木塊、小木塊、玻璃、毛巾、測力計、砝碼。
2、學生實驗材料
每兩位學生一組:物塊一塊、測力計一只。
3、投影儀、投影片。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力學中常見的三種力是重力、彈力、摩擦力。對于每一種力我們都要掌握它產生的條件,會計算力的大小,能判斷力的方向。在前面我們已經學過了兩種力:重力和彈力。今天我們學習第三種力--摩擦力。在這三種力中摩擦力較難掌握。
。ǘ┙虒W過程設計
1、靜摩擦力
演示實驗:
當定滑輪的'繩子下端懸掛50g砝碼時,物塊保持靜止狀態(tài)。
提出問題:物塊靜止,它受板的靜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據什么原理判斷的?
當懸掛的砝碼增加到100g時,物塊仍保持靜止狀態(tài)。
提出問題:物塊此時所受的靜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變化?設想一下,如果將砝碼B摘去,靜摩擦力又將如何變化?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出:一般靜摩擦力的大小沒有一個確定的值,類似上述情況,當物塊不動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靜摩擦力的大小隨拉力大小的變化而變化,總是等于拉力的大小。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說跟物體間相對滑動趨勢方向相反。
提出問題:當懸掛在繩子下端的砝碼為150g時,物塊才剛開始相對于桌面板滑動,這時物塊所
受的靜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
教師講解:靜摩擦力增大到某數值后就不再增大了,這時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靜摩擦力,用fm表示。最大靜摩擦力的方向,也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跟使物體起動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說跟物體間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明確:在一般情況下,如果兩個相接觸的物體之間存在著靜摩擦力的作用,則并不一定處于最大靜摩擦狀態(tài),最大靜摩擦力等于使物體將要開始運動所需的最小推力。
2、滑動摩擦力
邊演示邊提問:一旦物塊滑動后,我們只要掛130g砝碼,就能使物塊維持勻速運動。這時兩物體之間的滑動摩擦力為多大?方向如何?
再做演示實驗,在剛才的大木塊上再放一塊小木塊,發(fā)現要掛140g的砝碼,才能使物塊維持勻速運動。這又說明滑動摩擦力的變化遵循什么規(guī)律?
教師講解:這說明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兩物體間的正壓力N成正比。
演示實驗,將木塊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測力計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觀察測力計的示數,發(fā)現三種情況下,測力計示數由小到大,說明物體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關,與相互之間的壓力(彈力)成正比,可以寫為f=μN μ是動摩擦因數,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決定。動摩擦因數是無單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壓力之比。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接觸面切線方向,且跟物體的相對滑動方向相反。
3、學生分組實驗
教師指導一組學生實驗,其他各組同時操作: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塊,開始用較小的力拉,記下測力計讀數;慢慢增加拉力,再記下測力計讀數;繼續(xù)增加拉力,使物塊剛好開始滑動,記下測力計讀數;然后保持物塊勻速運動,記下測力計讀數。
用投影儀打出投影片,讓學生填下表:
數據 測力計讀數 拉力方向 摩擦力的大小 摩擦力方向
1 靜摩擦力1:
2 靜摩擦力2:
3 最大靜摩擦力:
4 滑動摩擦力:
問題:你是根據什么原理來確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
用投影儀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種情況,組織學生討論木板對木塊A有沒有摩擦力?
討論答案:
圖1 物塊A與木板接觸,但物塊A與木板沒有相對運動趨勢,因此木板對物塊A沒有靜摩擦力。
圖2 物塊A與木板接觸,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對木板有向下運動的趨勢,因此木板對A有向上的靜摩擦力。加大力F時,靜摩擦力不變,f靜大小等于重力mg。
圖3 物塊A與木板接觸,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趨勢,因此木板對A有沿斜面向上的靜摩擦力。
圖4 物塊A與木板接觸,沿木板向下勻速滑動,與木板有相對
運動,因此木板對A有沿著斜面向上的滑動摩擦力。f滑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圖5 物塊A相對于木板有向右運動的趨勢,但A不與木板接觸,因此木板對A沒有靜摩擦力。當然B對A有水平向左的靜摩擦力。
。ㄈ┱n堂小結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有接觸面,不光滑,有壓力,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有相對運動時產生滑動摩擦力;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產生靜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動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N計算,或由物體平衡計算。
4、靜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個范圍,即0~fm,由物體運動和其他受力情況決定。
(四)作業(yè)與思考
習題:
圖6中物塊A重10N,A和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25,當懸掛物B重3N時,開始沿桌面滑動。求:(1)B物體重1N時A與桌面間的摩擦力多大?(2)B物體重6N時,A與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當A物體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體,B物體重6N時,A與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思考題:
1、請舉一二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靜摩擦力為動力。
2、人在爬繩的過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樣?摩擦力的方向跟人體運動的方向是一致還是相反?
(五)板書
1、靜摩擦力
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狀態(tài)。
靜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跟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靜摩擦力的大小:0~fm
2、滑動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相互接觸的物體間發(fā)生相對運動時。
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跟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f滑=μN
3、小結(略)
高中力的教案4
學習目標:
1.知道日常中常見的摩擦現象.
2.知道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
學習重點:引導學生分析如何增大或減小摩擦力。
學習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教具學具:軸承。
學習過程:
一、復習鞏固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有關.
2.接觸面受到的壓力越大,物體受到的摩擦力越___,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__.
二、快樂自學、合作探究、展示匯報:
閱讀課本p25-26上的內容和插圖,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現象,以及常見的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根據預習回答下列問題:
在生活中人們根據實際需要,有時需要增大摩擦(有益),有時又需要減小摩擦(有害),所以就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增大或減小摩擦.在各種車輛上安裝輪子以及在機器的軸上安裝滾動軸承,可以大大減小摩擦,這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來減小摩擦.在機器部件之間加潤滑油使兩個表面之間形成油膜,這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課題:摩擦力2:09減小摩擦.
我們知道摩擦力與接觸面受到的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試判斷一下下面幾個示例中是通過改變什么因素來增大還是減小摩擦力的:
乒乓球拍上的膠粒:__________足球鞋上的鞋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泥路上的刻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力剎車,使車快速停住:_________________.雪橇的底部要做得光滑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以上事例總結出改變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課題:摩擦力2:09的方法
課題:摩擦力2:09減小摩擦的方法
典型例題
例1.摩擦無處不在,在生活中或生產中有課題:摩擦力2:09時需要增大有益摩擦,有時需要減小有害摩擦,下列敘述中,屬于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A螺絲刀的手柄上刻有一些凹槽B旱冰場冰場的地面做得很光滑
C課題:摩擦力2:09自行車的轉動部位要經常加一些潤滑油D行禮包的包底上裝有四個小輪
思路引導:旱冰場的冰場的地面做得很光滑,這是減小接觸面的__________,從而______摩擦,這樣可以滑得更順暢.自行車的轉動部分加潤滑油是使部件之間形成一層油膜,使它們互不接觸,從而______摩擦;行禮包的底部裝上四個小輪,是變滑動為滾動,從而_______摩擦.螺絲刀的手柄上刻有一些凹槽,是為了增大接觸面的___________,從而______摩擦.
三、自我小結:本節(jié)課我的收獲是
我還有的疑惑是
四、當堂訓練:
必做題
1.縫衣針的表面磨得的光滑發(fā)亮是為了,急剎車時,緊握車閘把是通過的方法來增大摩擦力;在機器的轉動部分裝有滾珠軸承,它可以變摩擦為摩擦來減小摩擦力。
2.當用鉛筆寫字時,筆尖與紙面的摩擦是摩擦,用轉筆刀削鉛筆是,筆刀與鉛筆之間的擦擦是摩擦。圓珠筆寫字時,筆尖與紙的摩擦是摩擦。
3.下列關于摩擦力認識正確的是()
A.摩擦力總是在物體運動時產生的
B.摩擦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總是有害的
C.增大物體間的接觸面積,可以增大滑動摩擦力
D.常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減小摩擦力
4.下列各種摩擦中,有害的摩擦是()
A.手握瓶子,手與瓶子之間的摩擦
B.機械運轉時,各部件之間的摩擦
C.自行車剎車時,車輪與地面間的摩擦
D.吃飯時,筷子與食物之間的摩擦
選做題
1.下列事例中為了增大摩擦的是()
A足球守門員的手套B塑膠跑道表層的膠粒
C鞋底的花紋D輪胎的花紋
E在石碑的底部墊上圓木拉動石碑F拔河時用力握住繩子
G氣墊船底部的氣墊使船與水面分開H雪后路面上撒一些煤渣
2.下列各種摩擦力中:
①走路時鞋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力
、隍T車時車輪與軸之間的摩擦粒
、燮鲃又,皮帶與輪之間的摩擦力
④汽車行駛時,空氣與汽車之間的摩擦力;其中屬于有益摩擦的是()
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
3.在奧運會上,體操運動員在上單杠之前,總是要在手上抹一些鎂粉,而在杠上做回環(huán)運動時,手握杠又不能太緊,他這樣做的目的是()
A前者是增大摩擦,后者是減小摩擦B前者是減小摩擦,后者是增大摩擦
C兩者都是增大摩擦D兩者都是減小摩擦
4.在家里的浴室中,為了防止地面沾水使人打滑跌倒,下列采取的措施中錯誤的是()
A浴室地面應鋪上帶有花紋的地板磚B人沐浴時穿的拖鞋底帶有凹凸花紋
C腳底下放一條毛巾D穿上平底的塑料拖鞋
5.下列事例中,增大摩擦的措施是()
A為了容易推動很重的木箱,在木箱下面墊上幾根圓木
B在汽車輪胎上做成有凹凸的花紋
C在機器的.傳動部分安裝滾動軸承D自衣服的拉鏈上涂些蠟
6.下列事例中,增大有益摩擦的是()
A推動笨重物體時,常墊滾木B旅游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紋
C雪橇的底部非常光滑D給機器的軸承加潤滑油
7.自行車是我們熟悉的交通工具,從自行車的結構和使用看,它涉及不少有關摩擦的知識,例如:A輪胎上刻有花紋B車輪做成圓形C塑料套緊套在車把手上D剎車時用力捏閘E在轉動部分添加潤滑油F腳踏板凹凸不平G車軸處裝有滾珠H車的把手上有凹槽
上述各項內容中屬于通過改變接觸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_;通過增大壓力而增大摩擦的是:__________;通過變滑動為滾動而減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通過使接觸面彼此分開而減小摩擦的是:______________.用力踩動腳踏板使自行車前進時,后輪與地面間的摩擦力的方向朝_______(填“前”或“后”)
8.拔河比賽中,運動員要穿比較新的球鞋,而且不希望地面上有沙子,這是因為比較新的球鞋能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從而_____________,而地面課題:摩擦力2:09上的沙子能_________而減小摩擦
9.馬路上一旦潑灑了機油,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特別是騎摩托車、自行車時很容易摔倒,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緣故.
課后練習拓展提升
10.旱冰鞋上的輪子的作用是通過_____________的方法,使_______大大減少,而演奏二胡前往往要在琴弦上抹一些松香,這是通過___________的方法增大摩擦.
11.全班同學正在上課,突然摩擦力消失,對可能出現的現象描述錯誤的是(課題:摩擦力2:09)
A同學們稍微活動就會從椅子上紛紛滑到地面上
B固定吊燈的螺絲從天花板上滑出,使吊燈落到地上
C寫字時鉛筆從手中滑出飄在空中
D由于太滑,稍一用力桌椅就會在地面上不停地滑著、碰撞著
12.磁懸浮列車靠強大的磁性將列車懸浮在軌道上方,從而可高速行駛,那么列車能高速行駛的原因是()
A依靠列車的慣性B減小了列車的重力
C減課題:摩擦力2:09小了列車與軌道間的摩擦D減小了列車所受的空氣阻力
13.下列現象中可以減小摩擦的是()
A拔河時用力握住繩子B旅行箱的下面安裝小輪子
C鋼筆擰得太緊不易打開,往往在手與鋼筆之間墊一塊毛巾
D為了把桌面上得污漬擦干凈,常常用大一點力壓抹布
五、課堂作業(yè)
課本P26動手動腦學物理第2-5題
高中力的教案5
教學設計思路
根據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動摩擦力”的教學設計方案。
對于“滑動摩擦力產生的現象、機理及其應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學習(了解)的方式,具體思路是:先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有關滑動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動摩擦力;接著介紹摩擦力是怎樣產生的;再說明滑動摩擦力的特點(方向等);最后說明生活中的應用(利與弊)。
對于“滑動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實驗探究學習的方式,具體設計思路是:把學生分成三組,自己設計實驗分別探究不同接觸面性質、接觸面積和接觸面壓力情況下滑動摩擦力的大;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公式;最后舉例鞏固一下。
學習任務分析
滑動摩擦力是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主要是滑動摩擦力。該內容是學習了重力與重心和形變與彈力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摩擦力。其主要特點是實驗探究學習“滑動摩擦力”,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強化學生分析和論證的能力;強調滑動摩擦力的實際生活應用,為以后動力學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1)教學重點
○1 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并尋找其中規(guī)律,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公式;
○2加深對“滑動摩擦力”的理解(條件與方向);
○3正確理解滑動摩擦力的產生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難點
○1學會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
○2了解滑動摩擦力的產生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者分析
學生是普通水平的高一學生。
○1已學習了重力與重心、形變與彈力;
○2 平時重視課本知識的學習,但對知識的實際應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動摩擦力的日常應用(利與弊);
○3 學生對自己動手實驗有著較濃厚的興趣,利用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滑動摩擦力;
○2 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尋找其中規(guī)律并導出滑動摩擦力的公式;
○3知道滑動摩擦力的產生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生活中的實例了解摩擦現象的普遍存在,并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初步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數據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生活中的摩擦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使學生能聯(lián)系實際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養(yǎng)成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道理與原理的精神;
○2 培養(yǎng)學生實踐-----認識(規(guī)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思想;
○3 通過探究活動和小組合作培養(yǎng)學生善于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和與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教學設備 砝碼(若干個) 木板 貼有砂紙的木板 木板(長寬高不等)彈簧秤
板書設計
滑動摩擦力
一 定義:滑動摩擦力是當兩個物體彼此接觸和擠壓,并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滑動的力。
二 條件 接觸 擠壓 相對滑動
方向 阻礙相對滑動-----與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二 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 壓力大。∟) 接觸面粗糙程度(μ)(將教學過程設計中的表格畫在黑板上)
三 公式:f=μ N (0
四 應用
教學過程設計
(1) 復習彈力、導入新課
復習彈力,聯(lián)系實際說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的現象(例如:一個彈簧板上放著一個物體,當換放一個更重的物體時,彈簧板的形變量會增大,說明物體和彈簧板間的彈力變大;與此相對應的另外一種現象是,當我們用力推講桌時,我們會感覺到好象有一種阻礙的力量(老師實驗)。我們知道,這種力量決不是彈力,但它一定和彈力有關系,因為當我們推一個較小的物體時,我們就會覺得很輕松。那么,這種力到底是一種什么力呢?)馬拉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卻能拉很重的貨物,在普通路面卻不行。走路時在光滑的路面容易摔倒。這些是為什么?引入。
師:當兩個物體彼此接觸和擠壓,并發(fā)生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一種阻礙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板書)
師:從定義中可以知道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方向。提問。
生1:條件是接觸、擠壓、相對滑動。
生2:方向是阻礙相對滑動的力,即與相對滑動的力方向相反。
。2) 探究思考
師:那讓我們實驗探究一下滑動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生1:彈力。
生2:接觸面大小。
師:很好!其實呢,老師認為還與接觸面的性質有關。那我們現在對其進行實驗探究,分別對它們進行探究,看看我們的推測是否正確。
老師把學生分成甲乙丙三組,完成下表中的實驗,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內容。 (在實驗過程中,老師要下來觀看同學實驗,并指導。)
表一
甲組 乙組 丙組
探究內容 與接觸面壓力關系 與接觸面面積關系 與接觸面性質關系
實驗器材 彈簧秤、木板、
木塊、砝碼, 彈簧秤、木板、
木塊 彈簧秤、木板、
木塊、貼有砂紙
的的木板
實驗步驟 把木塊放在水平木板
上,用彈簧秤勻速
拉木塊,讀出這
時的拉力并記錄
。在木板上放上砝
碼,再次用彈簧
秤勻速拉木塊,讀出
這時的拉力和用
彈簧秤測出的重力
。▔毫Γ┎⒂涗洝 把木塊放在水平木
板上,用彈簧秤
勻速拉木塊,讀出
這時的拉力并記
錄。再把木塊另
一側面朝下,(這次側面應與
上次面積不同)
用彈簧秤勻速拉
木塊,讀出這時
的拉力和用彈簧
秤測出的重力
。▔毫Γ┎⒂涗洝 把木塊放在水平
木板上,用彈簧秤
勻速拉木塊,讀
出這時的拉力并
記錄。把木塊放
在貼有砂紙的木
板上,用彈簧秤
勻速拉木塊,讀
出這時的拉力和
用彈簧秤測出的
重力(壓力)并
記錄。
結果 放砝碼的物體受摩
擦力大于不放砝
碼的物體受摩擦力。
(由學生自行完成) 兩次受摩擦力一樣
大(由學生自行完
成) 木塊放在貼有砂
紙的木板上受的
摩擦力大于在木
板上受的摩擦力
。ㄓ蓪W生自行完成)
結論 滑動摩擦力大小
與接觸面的壓力有關 滑動摩擦力大小與
接觸面的面積無關 滑動摩擦力大小與
接觸面的性質有關
師:從上述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呢?
生: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壓力、接觸面的性質有關,與接觸面的面積無關。
。ɡ蠋煱鍟
表二
根據每組同學們測出的數據填入以下表格;
壓力N
摩擦力f
作出壓力N與摩擦力f的'圖像,尋找其規(guī)律。并對實驗過程和結論進行評估和交流吧!
師:好!那從圖像中我們得出什么呢?
生:壓力與摩擦力成正比。
師:對。其比例系數由接觸面得材料決定,我們稱之為動摩擦因數,記為μ。即有:μ=f/N。(板書)故f=μN。(補充說明: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還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從式子中可知μ沒有單位并由大量的實驗證明0
師:下面我們舉幾個題目鞏固一下。
題1.課本73頁的例題。
題2:課本77頁作業(yè)的第一題。
題3:一個橡皮繩,原長為l0,用它懸掛一本書,靜止時測出橡皮繩的長度為l1。用橡皮繩沿水平方向拉書使書做勻速運動,測得橡皮繩的長度為l2。設橡皮繩伸長的長度要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求出書與桌面的動摩擦因數。(μ=(l2-- l0)/( l1-- l0))
師:下面談談滑動摩擦力的應用。運用我們今天課堂上學的知識,同學們可以提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嗎?
生1: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有: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或增大物體之間的壓力。
生2:減少有害摩擦的方法有:減少接觸面得粗糙程度或減少物體之間的壓力。
師:生活的運用有:加潤滑油,使用氣墊;釘鞋,在輪胎上刻花紋等。
(拓展:如果時間充足的話講課本中的信息窗與同學們分享一下。)
作業(yè):課本77頁第二、四題。
教學總結
更為精確的實驗表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也就是跟兩個物體間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摩擦力與接觸面面積大小和滑動的速度大小無關。如果f表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用N表示壓力的大小,則有f=μN,其中μ表示滑動摩擦因數,它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及粗糙程度有關,是一個無單位的物理量,能直接影響運動狀態(tài)和受力情況。其取值范圍是0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在考慮到科學探究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基礎上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假設猜想、設計實驗師生共同探究。由學生小組自行進行探究,最后形成結論。實現學科核心向學生核心的
轉移,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通過具體事例將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不會由受到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太多而不敢過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從而制約了學生的進步和創(chuàng)新。
教學過程流程圖
教學設計后記
1. 通過生活的例子引入滑動摩擦力,并了解其產生的條件和其方向;
2. 通過互動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改變“以往以定論式的結論告訴學生”的教學,使學生對公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探究過程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力的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能確定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舉例說明.
3.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通過“人推車”“拖拉機拉犁”“磁鐵吸引鐵釘”等例子,使學生認識到物理學中的力指的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或拉的作用.然后再舉例“小孩推墻”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為了使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力,課本中接著講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動具體的事例和插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力是一種什么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力學知識的入門基礎課,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對學生后續(xù)課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建議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教材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彈簧、鋸條受力形變等事例來講述的,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可向學生展示各種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視頻及動畫,通過討論法引導學生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的結論.
有關“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教學建議
可以向學生提問:人在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啟發(fā)學生舉出一些實例.再從回答中篩選出表現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寫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車、人拉鋸、人提水桶等.
然后對例子進行分析:人推車時,人施力,車受力;人拉鋸時,人施力,鋸受力;人提水桶時,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從而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最后明確指出:一個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
有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學建議
教學中應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例一:讓學生用力拍桌子,問學生:手有什么感覺?(感到痛)為什么手會感到痛?讓學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同時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讓一個學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問其他學生:為什么這位同學自己會向后退?
分析:人推墻時,人對墻施力,同時人也受到墻的反作用力.
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車,人是否也受到車的推力?
(2)人拉鋸時,鋸是否也拉人?
。3)拖拉機拉犁時,拖拉機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劃船時,用漿向后劃水,船就向前進,這是為什么?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可用本節(jié)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也可使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
學生前來拿起鐵塊.
教師可提問:有什么感覺?
總結學生的回答: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課: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教學設計示例
教材重點、難點分析
1.力的概念教學
力的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對初中學生來說真正地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通過本節(jié)教學以及今后的教學使學生逐步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在教學中應注意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突破.
。1)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
首先力是由物體產生的,因此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力的作用必然發(fā)生在兩個物體之間,孤立的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了這種作用,對任何一個力來講必有其受力物體與施力物體.
第二,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2)進行必要的反復.
抓住本節(jié)課知識體系,抓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反復論證一個概念,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對于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它從力發(fā)生至少有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等不同深度反復強化,使學生初步建立力的概念.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本節(jié)教學難點,如果處理不好會給以后二力平衡的教學造成困難,因此對這段教學內容除應列舉大量事例外,應精心設計實驗,使學生對這個問題有深刻的感性認識.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分析板圖或者投影,使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力.
2.通過觀察磁塊與鐵間相互作用的實驗,通過親自體驗兩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實驗,認識到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觀察并討論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以及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現象認識到力的作用效果.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磁鐵、鐵塊、大頭針
教學設計示例
(一)引入課題
方案一:教師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學生前來拿起鐵塊.教師提問該同學“有什么感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引入新課.
方案二:可用本節(jié)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ǘ┬抡n教學
人將大鐵塊拿到講臺上感覺很費勁,這是人對力最早的認識,從肌肉的緊張感覺中得到的.
1.力的概念的教學
用投影儀打出人舉起杠鈴、人推車、人提物體的幻燈片.幻燈片表現了人用力舉起杠鈴,人用力推車,人用力提東西.
請同學們歸納一下,這三個圖有什么共同點?
教師總結:人舉起杠鈴,人對杠鈴用了力;人推車,人對車用了力;人提物體,人對物體用了力.在這里舉、推、提……我們可以稱之為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不是只有人才能對物體施加作用呢?
用投影打出的幻燈片,畫面顯示出壓路機壓路面,拖拉機牽引收割機,起重機吊起重物.
請同學們說一下,畫面中是誰對誰用力?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壓路機壓路面,壓路機對路面用了力.拖拉機牽引收割機,拖拉機對收割機用了力.起重機的鋼絲繩吊起重物,鋼絲繩對重物用了力.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壓、拉、提、吊……我們可以稱之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請同學概括力的概念.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說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分析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打開投影儀,打出前邊的六幅圖.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六幅圖有什么共同特點.
引導同學們總結六幅圖的共同特點:有力發(fā)生至少有兩個物體.
通過對力的概念的分析請同學們考慮一下,一個物體能不能產生力的作用?在產生力時,兩個物體所起的作用一樣不一樣?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六幅圖總結歸納出: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至少要有兩個物體.在這六幅圖中人、拖拉機、壓路機、起重機的鋼繩施加了力,稱為施力物體,杠鈴、小車、收割機、地面、預制板,受到了力,是受力物體.
3.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演示實驗一:用磁鐵吸起鐵釘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可讓學生親自到講臺操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在總結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發(fā)言基礎上總結:在這個實驗中,磁鐵與鐵釘沒有接觸就被吸起來了.說明物體之間不接觸也可以產生力的作用.
請同學舉出這方面的例子.
地球周圍的物體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們并不一定非要接觸.
4.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實驗二:磁鐵、小車相互吸引
步驟一:請同學觀察磁鐵吸引鐵塊,鐵塊也吸引磁鐵的實驗,先驗證鐵塊無磁性.把鐵塊、磁鐵都固定在小車上.
步驟二:手按住固定有磁鐵的小車靠近固定有鐵塊的小車,小車向磁塊方向運動過來.
組織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指出:在第一步操作中,鐵塊被磁鐵吸過來了.磁鐵是施力物體、鐵塊是受力物體.在第二步操作中,手按住固定有鐵塊的小車靠近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固定有磁鐵的小車向鐵塊運動過來.鐵塊是施力物體、磁鐵是受力物體.
演示實驗三:穿旱冰鞋的同學用力推桌子
在學生中找一名同學,讓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桌子,其他同學觀察實驗現象.
實驗現象總結:穿旱冰鞋的同學向后推.
教師對兩個實驗進行總體歸納:以上兩個實驗告訴我們,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同時也受到乙物體對甲物體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之間的作用總是同時成對出現.
引導學生舉些例子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原理.
劃船時,船到岸邊,人用力推岸,對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離岸而去.
用雞蛋敲碗邊,雞蛋對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時也受到碗對雞蛋的作用,所以雞蛋就破了.
老師:這些現象說明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5.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實驗四: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教師用磁鐵吸引靜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個小鐵球,鐵球在磁鐵的力的作用下改變運動狀態(tài),由靜止變?yōu)檫\動.教師繼續(xù)用磁鐵吸引小鐵球,小鐵球的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教師放映幻燈片,舉一些物體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實例.
老師:在這些現象中物體由運動變?yōu)殪o止、由靜止變?yōu)檫\動,以及運動的快慢、運動方向的變化都叫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改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了力的作用.由此可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
演示實驗五: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形變)
請同學到講臺上親自拉彈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彎鋸條,教師再舉一些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的實例.
在學生總結實驗現象的共同點的基礎上教師指出:在這些實例中物體的形狀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稱之為物體發(fā)生了形變.所有這些事例中物體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力不僅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還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ㄈ┛偨Y、擴展
今天我們重點研究了力的概念,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對力的概念的理解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沒有物體就不會有力的作用,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力的作用,發(fā)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體對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體叫受力物體,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體.不存在沒有施力物體或受力物體的力.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加力的作用時,乙物體對甲物體也施加了力的作用.發(fā)生力的作用時,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同時向對方施加了力,也同時受到了對方施加的力的作用,它們同時產生相互作用于對方的力,同時消失,沒有先后之分.
3.物體間發(fā)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一些有關力學方面的物理學家和力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力學知識的興趣.
探究活動
【課題】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組織形式】學生小組
【活動流程】
制訂子課題;制訂查閱和查找方式;收集相關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力的作用效果的網上信息;力的作用效果相關實驗記錄.
【備注】1、網上查找的資料要有學習的過程記錄
2、和其他成員交流,發(fā)現共性和差異.
3、發(fā)現新問題.
高中力的教案7
教材分析
《童年的發(fā)現》這篇課文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即第八課),該單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為主題展開,《童年的發(fā)現》主要寫了作者費奧多羅夫發(fā)現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的過程。從而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教學目標
1.學會14個生字,會認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胚胎、禍患、滑翔、天賦、妨礙、豈止、癡迷、厘米、羞愧、幸虧、驅逐、隨心所遇、運轉自如、絞盡腦汁”等詞語。讀讀記記“澄澈、困窘”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4.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培養(yǎng)想象能力。
學習重點
感悟作者童年時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像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tài)度。
學習難點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與發(fā)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課前準備
1.回憶自己童年的“發(fā)現”。
2.通過查閱課外書,上網等途徑收集有關科學家發(fā)明發(fā)現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質疑課題。
1.生質疑課題:課文寫的是誰的童年?他在童年發(fā)現了什么?他是怎樣發(fā)現的?
2.教師介紹有關胚胎發(fā)育的科學知識。
二、初讀課文,解決字詞障礙。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文中注音的字詞。
2.學習生字詞,理解生字詞。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說說課文課講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課文主要內容。(課文重點寫作者童年時發(fā)現胚胎發(fā)育規(guī)律的過程。)
2.反復朗讀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這段話中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fā)現的句子。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F在,這一段時間就折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3.仔細地讀讀著幾句話,并用自己的話轉述。
4.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5.朗讀這兩句話,比較兩句話表達上的不同,體會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四、自學課文,理解內容。
1.自學課文,思考:“我”那非凡的發(fā)現,是怎樣發(fā)現的?
2.根據學習計劃,分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要求:
(1)找出有關的句段。
(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話或一個詞語。
(3)在白紙上畫出簡單的發(fā)現流程圖。
3.小組匯報,課堂交流。
(1)“我”是在做夢中發(fā)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fā)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老師請教,老師給我們解答。
(3)老師的解答激發(fā)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
(4)我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了偉大的“發(fā)現”。
五、精讀課文,感悟“發(fā)現”。
1.默讀課文,思考:從“我”的發(fā)現和發(fā)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依據,畫出相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大概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隨機指導。
(1)“我”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孩子。
、倜刻煲估镒鰤粑叶紩w……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輕聲朗讀這段話,閉上眼睛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這樣一個夢,或者你真的能飛了,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高興、驚喜、新奇……)
◇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谌耸怯杉毎麡嫵傻摹@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朗讀這段話,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當“我”發(fā)現或者是幻想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時,“我”是怎樣的心情?
(格外高興、得意……)
◇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我”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孩子。
、倌翘煳覀儙讉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找一找“我”問了幾個問題?把問題畫出來。
◇想一想,這些問題之間有什么關系?(一個問題套著另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
◇想象當時的情景,分角色朗讀這段話。
、谖铱释靼,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fā)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條魚的樣子,朗讀這句話。
◇你覺得“我”會翻來覆去的看些什么?會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個幽默的孩子。
①幸虧他沒有容我解釋……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或發(fā)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你覺得這段話哪些地方很幽默,為什么讓你讀著想笑?
◇舉例說說“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或發(fā)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例,比如:哥白尼熱情地宣傳新天文學說,被教會視為異端,教會將他押到了羅馬的宗教法庭,在監(jiān)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殘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燒死。
◇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我們無論想做一件什么事情,還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著危險,都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
②聽完這句話,你大概會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朗讀這句話,體會其中的幽默和機智。
六、拓展延伸,向往“發(fā)現”。
1.從“我”的童年發(fā)現中,你有什么啟發(fā)或體會?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自由的討論,教師要鼓勵支持。比如:
(1)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要大膽創(chuàng)新,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亂想就是一種“發(fā)現”。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fā)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七、小結。
師:童年的發(fā)現這篇課文告訴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yǎng)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要大膽創(chuàng)新,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希望我們的同學都能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
板書設計
8.童年的發(fā)現
發(fā)現規(guī)律——尋找答案——得到證實
啟示:(世界上重大的發(fā)明與發(fā)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教學反思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于“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fā)揮才能既促進學生發(fā)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高中力的教案8
課程學習目標目標解讀
1.理解彈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斷方法。
2.能正確地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的意義,能熟練應用相應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學法指導三種力的認識是本章的基礎,物體的受力分析必須準確,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來解決問題。
課程導學建議重點難點掌握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的特點,運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建議
本章復習課建議用1節(jié)課的課時,關鍵仍然在對基礎問題的復習上,如重力、彈力、摩擦力的概念和產生條件及對其大小、方向的認識,并能夠正確地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F階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體受力個數比較少、簡單的情況,注意教學的層次性和漸進性。
課前
準備本章知識學生的掌握情況可能有比較大的差異,要了解大多數學生處于什么狀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收集學生提出來問題,注意一題多解的準備。
導學過程設計
程序設計學習內容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媒體運用
預習過程梳理知識確保每一位學生處于預習狀態(tài)。回顧本單元內容,可以查閱教材和以前的學案,對本章內容的知識體系和重點難點有所了解。PPT演示課題及學習目標
完成學案巡視學生自主學習的進展,學生填寫學案的情況。盡可能多得獨立完成學案內容,至少完成單元體系構建的內容。
結對交流指導、傾聽部分學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學生預習的'效果情況。就學案中有疑惑的內容與結對學習的同學交流。
課堂探究
小組討論
小組展示
補充質疑
教師點評主題1:對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總結彈力、摩擦力的特點,如何判斷彈力、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1)分析甲、乙兩位同學誰對誰錯,為什么。
(2)說說對于發(fā)生微小形變的物體是否存在彈力以及靜摩擦力,我們該采用什么方法判斷。
(3)說說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口頭表述
主題2:受力分析
總結受力分析的步驟,介紹整體法和隔離法的選擇。(1)畫出各圖中物體的受力情況。
(2)結合第一問中所畫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畫受力分析的步驟。
(3)說說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陬^表述、板書
主題3:將已知力F分解成兩個分力F1、F2的情況
讓學生掌握根據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點。依次分析下列問題:
(1)已知兩個分力F1、F2的方向,求兩個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幾組情況的分力?
(2)已知一個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幾組情況的分力?
(3)已知一個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幾組情況的分力?口頭表述
講練結合獨立分析思考根據具體情況與部分同學(特別是各小組組長)交流,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側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與分解。全體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全,小組同學都完成后可交流討論。
拓展一、對彈力的理解
拓展二、對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體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與分解PPT
拓展技能檢測視學生基礎和課堂時間、教學進度決定是否作要求教師未提出要求的情況下學有余力的學生可自主完成PPT
記錄要點教師可在學生完成后作點評學生在相應的位置作筆記。PPT
總結反思知識總結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有沒有必要總結或部分點評一下。學生就本節(jié)所學做一個自我總結,之后可小組交流討論。PPT
感悟收獲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學生的體會,以便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法。根據自己的感受如實填寫
根據自己的思考找出解決方案
課外拓展無
板書設計課時2.7《力》整合與評價
高中力的教案9
一、實驗目的
驗證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合成時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二、實驗原理
如果使F1、F2的共同作用效果與另一個力F′的作用效果相同(橡皮條在某一方向伸長一定的長度),那么根據F1、F2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應與F′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實驗器材
方木板一塊、白紙、彈簧測力計(兩只)、橡皮條、細繩套(兩個)、三角板、刻度尺、圖釘(幾個)、細芯鉛筆.
三、實驗步驟
。ㄒ唬、儀器的安裝
1.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水平桌面上的方木板上.并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A點,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個細繩套.
。ǘ⒉僮髋c記錄
2. 用兩只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 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到某一位置O,如圖所示,記錄兩彈簧測力計的讀數,用鉛筆描下O點的位置及此時兩細繩套的方向.
3.只用一只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把橡皮條的結點拉到同樣的位置O,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和細繩套的方向.
(三)、作圖及分析
4.改變兩個力F1與F2的大小和夾角,再重復實驗兩次.
5.用鉛筆和刻度尺從結點O沿兩條細繩套方向畫直線,按選定的標度作出這兩只彈簧測力計的讀數F1和F2的圖示,并以F1和F2為鄰邊用刻度尺作平行四邊形,過O點畫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此對角線即為合力F的圖示.
6.用刻度尺從O點按同樣的標度沿記錄的方向作出這只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的圖示.
7.比較一下,力F′與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在誤差范圍內大小和方向上是否相同.
四、注意事項
1.位置不變:在同一次實驗中,使橡皮條拉長時結點的位置一定要相同.
2.角度合適:用兩個彈簧測力計鉤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時,其夾角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以60°~100°之間為宜.
3.盡量減少誤差
(1)在合力不超出量程及在橡皮條彈性限度內的前提下,測量數據應盡量大一些.
(2)細繩套應適當長一些,便于確定力的方向.不要直接沿細繩套方向畫直線,應在細繩套兩端畫個投影點,去掉細繩套后,連直線確定力的方向.
4.統(tǒng)一標度:在同一次實驗中,畫力的圖示選定的標度要相同,并且要恰當選定標度,使力的圖示稍大一些.
五、誤差分析
本實驗的誤差除彈簧測力計本身的誤差外,還主要來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1.讀數誤差
減小讀數誤差的方法:彈簧測力計數據在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大一些.讀數時眼睛一定要正視,要按有效數字正確讀數和記錄.
2.作圖誤差
減小作圖誤差的方法:作圖時兩力的對邊一定要平行,兩個分力F1、F2間的夾角越大,用平行四邊形作出的合力F的誤差ΔF就越大,所以實驗中不要把F1、F2間的夾角取得太大。
例1、對實驗原理誤差分析及讀數能力的考查:(1)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合力的方法時,先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帶有繩套的兩根細繩.實驗時,需要兩次拉伸橡皮條,一次是通過兩細繩用兩個彈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另一次是用一個彈簧秤通過細繩拉橡皮條.實驗對兩次拉伸橡皮條的要求中,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_BD_______.(填字母代號)
A.將橡皮條拉伸相同長度即可
B.將橡皮條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長度
C.將彈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將橡皮條和細繩的結點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學們在操作過程中有如下議論,其中對減小實驗誤差有益的說法是__AD______.(填字母代號)
A.彈簧秤、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
B.兩細繩之間的夾角越大越好
C.用兩彈簧秤同時拉細繩時兩彈簧秤示數之差應盡可能大
D.拉橡皮條的細繩要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
(3)彈簧測力計的指針如圖所示,由圖可知拉力的大小為__4.00____N.
例2對實驗操作過程的考察: 某同學在家中嘗試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他找到三條相同的橡皮筋(遵循胡克定律)和若干小重物,以及刻度尺、三角板、鉛筆、細繩、白紙、釘子,設計了如下實驗:將兩條橡皮筋的一端分別掛在墻上的兩個釘子A、B上,另一端與第三條橡皮筋連接,結點為O,將第三條橡皮筋的另一端通過細繩掛一重物,如圖所示
(1)為完成該實驗,下述操作中必需的是___bcd _____.
a.測量細繩的長度
b.測量橡皮筋的原長
c.測量懸掛重物后橡皮筋的長度
d.記錄懸掛重物后結點O的位置
(2)釘子位置固定,欲利用現有器材,改變條件再次驗證,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改變重物質量______.
例3:有同學利用如圖2-3-4所示的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豎直木板上鋪有白紙,固定兩個光滑的滑輪A和B,將繩子打一個結點O,每個鉤碼的重量相等,當系統(tǒng)達到平衡時,根據鉤碼個數讀出三根繩子的拉力F1、F2和F3,回答下列問題:
(1)改變鉤碼個數,實驗能完成的是 (BCD )
A.鉤碼的個數N1=N2=2,N3=4
B.鉤碼的個數N1=N3=3,N2=4
C.鉤碼的個數N1=N2=N3=4
D.鉤碼的個數N1=3,N2=4,N3=5
(2)在拆下鉤碼和繩子前,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是 ( A )
A.標記結點O的位置,并記錄OA、OB、OC三段繩子的方向
B.量出OA、OB、OC三段繩子的長度
C.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繩子之間的夾角
D.用天平測出鉤碼的質量
(3)在作圖時,你認為圖中____甲____是正確的.(填“甲”或“乙”)
當堂反饋:
1、“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 F′_____.
(2)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B______.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某同學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時,主要步驟是:
A.在桌上放一塊方木板,在方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用圖釘把白紙釘在方木板上;
B.用圖釘把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板上的A點,在橡皮條的另一端拴上兩條細繩,細繩的另一端系著繩套;
C.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記錄下O點的位置,讀出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D.按選好的標度,用鉛筆和刻度尺作出兩只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并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合力F;
E.只用一只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拉橡皮條使其伸長,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記下細繩的方向,按同一標度作出這個力F′的圖示;
F.比較F′和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們是否相同,得出結論.
上述步驟中:(1)有重要遺漏的步驟的序號是__C______和____E____;
(2)遺漏的內容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力的教案10
整體設計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后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jié)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初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jié)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初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fā)生質的變化.對于動摩擦因數的教學最好通過實驗讓學生探究得出.由于本節(jié)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
教學重點
1.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的有無及方向的判斷.
3.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guī)律.
教學難點
1.靜摩擦力有無的判斷和方向的判斷.
2.靜摩擦力大小的計算.
課時安排
3課時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并會判斷它們的方向.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并使用控制變量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2.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靜摩擦力的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木塊、彈簧秤、木板、毛巾、紙、鋼板、砂紙、水等.
知識準備:搜集有關的摩擦力信息.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活動導入
準備兩只碗,分別放入數量較多的玻璃小球,一只碗內是光滑干凈的,另一只碗內是粘有灰塵的請兩個同學把玻璃球從碗中用筷子夾出來,比賽看誰夾得快.然后讓兩位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感想,從而引出摩擦力的問題.
情景導入
(課件展示)播放運動員滑雪的錄像,如圖3-3-1,讓學生說出滑雪要求的環(huán)境條件,然后導
出摩擦力的概念.
圖3-3-1
問題導入
粉筆在黑板上可以寫出字來,在玻璃上寫得出來嗎?試試看.想想若在外面的柏油路面上用粉筆寫字又會有何不同?為什么?你認為摩擦力是一種什么樣的力?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敘述摩擦力.
推進新課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摩擦力,通過直接提問使學生回憶并敘述摩擦力的概念.
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fā)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本節(jié)課就來深入研究摩擦力.
請學生做個小實驗:要求學生用逐漸增大的水平力推動在教室中放置的桌子,直到推動一段距離.(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并分析出桌子受到推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使學生產生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按老師要求推桌子,并感受推力大小變化.
問題:為什么用力推桌子而桌子不一定運動?為什么想讓桌子繼續(xù)運動還要繼續(xù)推?
初步引出對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感性認識.
一、靜摩擦力
由用力推桌子而不動,師生討論引導出靜摩擦力的概念: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趨勢而又保持相對靜止時,在接觸面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問題:靜摩擦力是一恒定的力嗎?怎樣求靜摩擦力的大?怎樣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實驗探究】 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用較小的力拉木塊但保持木塊不動,并不斷緩慢地增大拉力.注意提示學生觀察彈簧秤的示數變化.
實驗如圖3-3-2:
圖3-3-2
實驗現象: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拉力的增大,彈簧秤的示數不斷增大.
結論:由二力平衡的知識可以知道,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大小等于彈簧秤的拉力,方向和拉力的方向相反.所以靜摩擦力不是一固定值,它隨外力的變化而變化,總是和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繼續(xù)試驗:在彈簧測力計指針下輕塞一個小紙團,它可以隨指針移動,并作為指針到達最大位置的標志.在剛才實驗的基礎上繼續(xù)用力,當拉力達到一定的值時木塊開始移動,此時拉力會突然變小.要求學生記下剛才的最大值.
結論: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最大靜摩擦力Fmax,其值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兩物體間實際發(fā)生的靜摩擦力F在0與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問題:最大靜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教師提出問題,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
學生活動:學生設計實驗并探究,整理分析實驗數據.
參考設計:
1.裝置如上面的實驗,在木塊上面增加砝碼,驗證在不同的壓力作用下的最大靜摩擦力的大;保持壓力不變,分別在桌面上、棉布面上、毛巾面上驗證最大靜摩擦力的值.
2.用手握一油瓶,手的握力恰好使得油瓶不下落,此時最大靜摩擦力等于瓶的重力.不斷增加瓶中的油,要想瓶恰不滑落,應該增加手的握力即壓力,由此判斷最大靜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換用不同粗糙程度的瓶子做實驗,驗證最大靜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
活動:學生交流討論并得出結論:
1.靜摩擦力大小值并不唯一;
2.最大靜摩擦力與壓力和接觸面有關系.
引導學生說一下生活中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力的事例.
。ㄕn件展示)圖片示例:
圖3-3-3
課堂訓練(課件展示)
1.有關靜摩擦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只有靜止的物體才受靜摩擦力 B.靜摩擦力與壓力成正比
C.靜摩擦力可能與運動方向垂直 D.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不一定靜止,故A錯.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無關,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及所受其他力的情況有關,故B錯.靜摩擦力的方向可與運動方向成任意角度,故C正確.靜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無關,但一定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故D錯.
答案:C
2.如圖3-3-4所示,用外力F水平壓在質量為m的物體上(設受力F的面絕對光滑),恰好使物體靜止,此時物體與墻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如果F增大為3F,物體與墻之間的摩擦力為______.
圖3-3-4
解析:物體受向下的重力為mg,由二力平衡條件知靜摩擦力大小也為mg,方向向上,當推力增為3F時,物體重力不變,則靜摩擦力也不變.
答案:mg mg
二、滑動摩擦力
概念: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的時候,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并且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相反.(可以通過復習回憶得出,或者通過演示實驗總結得出,也可以直接給出)
。ㄌ岢鲆螅├媒滩难菔緦嶒瀮x器設計實驗,定量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使學生意識到應采用控制變量法進行多變量的研究;使學生體會摩擦力的大小的影響因素)
1.引導學生進行實驗原理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并交流討論得出利用二力平衡定量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法的探究
(學生活動:思考并交流討論得出控制變量法)
3.組織學生利用已有器材進行實驗探究
(學生活動:學生進行分組實驗探究)
4.要求學生設計表格記錄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初步得出自己的結論.
(學生活動:展示自己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定量得出壓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系,對動摩擦因數有定性的認識)(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
小結: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N.(設計意圖:訓練學生語言表達及邏輯推理能力)
介紹動摩擦因數的物理意義及常見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課件展示:
幾種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材料 動摩擦因數 材料 動摩擦因數
鋼—鋼 0.25 鋼—冰 0.02
木—木 0.30 木頭—冰 0.03
木—金屬 0.20 橡膠輪胎—路面(干) 0.71
皮革—鑄鐵 0.28
例題.滑雪是北方地區(qū)人們喜愛的一種運動.有的地方人們用鹿拉滑雪板進行滑雪比賽.已知滑雪板與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02,滑雪板和人的總質量為180 kg.如果鹿拉著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求鹿的拉力大小.
解析:由于滑雪板做勻速直線運動,可知鹿的拉力F與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相等,即F=f.同時,滑雪板與冰面的壓力N與滑雪板和人的重力相等,即N=G.
由滑動摩擦力公式,可求出鹿的拉力大小為
F=f=μN=μMg=0.02×180×9.8 N=35.3 N.
答案:35.3 N
課堂訓練
質量為2 kg的物體,靜止在水平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5,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視為相等.給物體一水平拉力.
(1)當拉力大小變?yōu)? 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2)當拉力大小變?yōu)?2 N時,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3)此后若將拉力又減小為5 N(物體仍在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
(4)若撤去拉力,在物體繼續(xù)滑動的過程中,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是多大?(取g=10 N/kg)
解析:(1)當拉力F=5 N時,F<fmax,物體沒有滑動,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靜摩擦力,f=F=5 N;
。2)當拉力F=12 N時,F>fmax,物體滑動起來,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F滑=μN=μmg=0.5×2×10 N=10 N;
。3)當拉力又減小為5 N時,由于物體仍在地面上滑動,所以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是10 N;
。4)當拉力撤去后,由于物體繼續(xù)在地面上滑動,物體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仍是滑動摩擦力,所以仍為10 N.
答案:(1)5 N (2)10 N (3)10 N (4)10 N
知識拓展
增大有益摩擦:
1.增加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如:鞋底、車輪胎、各種旋鈕表面都有花紋.
2.增大壓力.如:電動機的皮帶拉得很緊,以便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防止皮帶打滑.
減小有害摩擦:
1.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用滾動軸承代替滑動軸承.
2.減小表面粗糙程度:加潤滑油.
課堂小結
1.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fā)生或已經發(fā)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物體間相對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靜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符號及單位
產生原因 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 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fā)生相對運動時 摩擦力用f表示
單位:牛頓
簡稱:牛
符號:N
大小 始終與外力沿著接觸面的分量相等 f=μN
方向 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 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跟物體間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常用增大壓力和使接觸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滾動代替滑動,使摩擦面脫離接觸(加潤滑油、氣墊)這三種方法.
布置作業(yè)
1.教材第62頁,“問題與練習”2、3.
2.教材第60頁“做一做”.
板書設計
3 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接觸面粗糙
(2)在接觸面上有垂直作用的正壓力
。3)有相對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趨勢
2.靜摩擦力
。1)變力:0<F靜≤Fmax
(2)方向: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并且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3.滑動摩擦力
(1)大。篎=μFN
。2)方向: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接觸面相切,且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活動與探究
1.設計實驗測量紙面間的動摩擦因數.
2.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自主設計實驗.包括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步驟,并設計、寫出實驗報告.
習題詳解
1.解答:手壓著桌面向前移動時,手受到桌面的滑動摩擦力作用.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手指移動的方向相反,阻礙手指的運動.手對桌面的壓力越大,手指受到的滑動摩擦力越大,對手指相對桌面運動的阻礙作用越明顯.
2.解答:(1)不受.因為瓶子與桌面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2)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桌面斜向下.
(3)受靜摩擦力作用,靜摩擦力的方向豎直向上(瓶子處于豎直狀態(tài)).
(4)受滑動摩擦力作用,摩擦力的方向沿紙條相對瓶子的運動方向.
3.答案:35 N 30 N 0.3 20 N
設計點評
本節(jié)重點是理解動摩擦因數的意義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計算和方向的判定.難點是對靜摩擦力的理解,尤其是靜摩擦力方向和大小的確定.教學中通過大量的實例,并借助受力分析等方法來突破.靜摩擦力是由于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而產生的,其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相反.如何判定靜摩擦力的方向?通過假設物體間不存在摩擦力,那么在其他力的作用下物體將往什么方向運動去思考確定.教學時特別注意了對于靜摩擦力大小與所受外力及所處運動狀態(tài)的關系.設計中基本遵循問題—理論—問題的模式進行.
高中力的教案11
【學習目標】洛倫茲力、圓周運動、圓心、半徑、運動時間
【學習重點】 確定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圓心
【知識要點】
一、基礎知識:
1、洛侖茲力
叫洛侖茲力。通電導線所受到的安培力實際上是作用在運動電荷上的洛侖茲力的。
2、洛侖茲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則判定。應用左手定則要注意:
。1)判定負電荷運動所受洛侖茲力的方向,應使四指指向電荷運動的方向。
。2)洛侖茲力的方向總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總是垂直于所決定的平面。但在這個平面內電荷運動方向和磁場方向卻不一定垂直,當電荷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不垂直時,應用左手定則不可能使四指指向電荷運動方向的同時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這時只要磁感線從手心穿入即可。
3、洛侖茲力的大小
f=,其中 是帶電粒子的運動方向與磁場方向的夾角。
。1)當 =90°,即v的方向與B的方向垂直時,f=,這種情況下洛侖茲力。
。2)當 =0°,即v的方向與B的方向平行時,f=最小。
。3)當v=0,即電荷與磁場無相對運動時,f=,表明了一個重要結論:磁場只對相對于磁場運動的電荷有作用力,而對相對磁場靜止的電荷沒有作用力。
4、如何確立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圓心、半徑及運動時間?
。1)圓心的確定。因為洛倫茲力f指向圓心,根據f⊥v,畫出粒子運動軌跡上任意兩點(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場的兩點)的f的方向,其延長線的交點即為圓心。
(2)半徑的確定和計算。圓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徑(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場時的半徑)。半徑的計算一般是利用幾何知識,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圓心角等于圓弧上弦切角的兩倍等知識。
。3)在磁場中運動時間的確定。利用圓心角與弦
切角的關系,或者是四邊形內角和等于360°計算出圓
心角 的大小,由公式t= ×T可求出運動時間。
有時也用弧長與線速度的比。
如圖所示,還應注意到:
、偎俣鹊钠蚪 等于弧AB所對的圓心角 。
②偏向角 與弦切角 的關系為: <180°, =2 ; >180°, =360°-2 ;
(4)注意圓周運動中有關對稱規(guī)律
如從同一直線邊界射入的粒子,再從這一邊射出時,速度與邊界的夾角相等;在圓形磁場區(qū)域內,沿徑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徑向射出。
【典型例題】
例1、圖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紙面的平板,它的一側有勻強磁場,磁場方向垂直于紙面向里,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一帶電粒子從平板上狹縫O處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場區(qū)域,最后到達平板上的P點。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離l,不計重力,求此粒子的電荷e與質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場,粒子在磁場中受洛倫茲力而做勻速圈周運動,設其半徑為R,由洛倫茲力公式和牛頓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經O點時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徑,l=2R
由此得
例2、一個負離子,質量為m,電量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經小孔O射入有勻強磁場的真空室中,磁感應強度B的方向與離子運動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紙面向里,如圖所示。如果離子進入磁場后經過時間t到達P點,則直線OP與離子入射方向之間的夾角 跟t的關系式如何?
解析:做出OP的中垂線與OS的交點即為離子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圓心,軌跡如圖示:
方法一:弧OP對應的圓心角 ①
周期T= ②
運動時間:t= ③
解得: ④
方法二:弧OP對應的圓心角 ⑤
半徑為r,則qvB= ⑥
弧長:l=r ⑦
線速度:v= ⑧
解得: ⑨
例3、如圖,在某裝置中有一勻強磁場,磁感應強度為B,方向垂直于Oxy所在的紙面向外。某時刻在x=l0、y=0處,一質子沿y軸的負方向進入磁場;同一時刻,在x=-l0、y=0處,一個 粒子進入磁場,速度方向與磁場垂直。不考慮質子與 粒子的相互作用。設質子的質量為m,電荷量為e。
。1)如果質子經過坐標原點O,它的速度為多大?
。2)如果 粒子與質子經最短時間在坐標原點相遇, 粒子的速度應為何值?方向如何?
解析:①質子的運動軌跡如圖示,其圓心在x= 處
其半徑r1= ⑴
又r1= ⑵
、
②質子從x=l0處至達坐標原點O處的時間為
t= ⑷
又TH= ⑸
、
粒子的周期為 ⑺
⑻
兩粒子的運動軌跡如圖示
由幾何關系得: ⑼
又 ⑽
解得:
與x軸正方向的夾角為 。
【達標訓練】
1. 每時每刻都有大量帶電的宇宙射線向地球射來,地球磁場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些宇宙射線中大多數帶電粒子的運動方向,使它們不能到達地面,這對地球上的生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假設有一個帶正電的宇宙射線粒子正垂直于地面向赤道射來,(如圖,地球由西向東轉,虛線表示地球自轉軸,上方為地理北極),在地球磁場的作用下,它將(A)
A.向東偏轉
B.向南偏轉
C.向西偏轉
D.向北偏轉
2. 圖為云室中某粒子穿過鉛板P前后的軌跡。室中勻強磁場的方向與軌跡所在平面垂直(圖中垂直于紙面向里)。由此可知此粒子(A)
A.一定帶正電
B.一定帶負電
C.不帶電
D.可能帶正電,也可能帶負電
3. 如圖所示,在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的邊界上,有兩個質量和電量均相同的正、負離子,從O點以相同的速度射入磁場中,射入方向均與邊界成 角。若不計重力,關于正、負離子在磁場中的運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B)
A.運動的軌道半徑不相同
B.重新回到邊界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C.重新回到邊界的位置與O點距離不相同
D.運動的時間相同
4. 如圖,在x>0、y>0的空間中有恒定的勻強磁場,磁感強度的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里,大小為B。現有一質量為m電量為q的帶電粒子,在x軸上到原點的距離為x0的P點,以平行于y軸的初速度射入此磁場,在磁場作用下沿垂直于y軸的方向射出此磁場。不計重力的影響。由這些條件可知(D)
A.不能確定粒子通過y軸時的位置
B.不能確定粒子速度的大小
C.不能確定粒子在磁場中運動所經歷的時間
D.以上三個判斷都不對
5. 一個質量為m、帶電量為q的粒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應強度為B的勻強磁場中,粒子經過一段時間,受到的沖量大小為mv,不計重力,則這段時間可能為(CD)
A.2 m/(qB)
B. m/(qB)
C. m/(3qB)
D.7 m/(3qB)
6. 質子( )和 粒子( )從靜止開始經相同的電勢差加速后垂直進入同一勻強磁場做圓周運動,則這兩粒子的動能之比Ek1:Ek2=,軌道半徑之比r1:r2=,周期之比T1:T2=。
1:21: ;1:2
7. 如圖所示,一電子以速度1.0×107m/s與x軸成30°的方向從原點出發(fā),在垂直紙面向里的勻強磁場中運動,磁感應強度B=1T,那么圓運動的半徑為m,經過時間s,第一次經過x軸。(電子質量m=9.1×10-31kg)5.69×10-5,5.95×10-12
8. 在圖所示的各圖中,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均為B,帶電粒子的速率均為v、帶電量均為q。試求出圖中帶電粒子所受洛侖茲力的大小。
F=qvBF= qvB0F=qvB
9. 如圖所示一電子以速度v垂直射入磁感應強度為B,寬度為d的勻強磁場中,穿透磁場時速度方向與電子原來入射方向夾角30°,則電子的質量是。
2qBd/v
高中力的教案12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2、能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并能多角度描寫景物。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收集有關家鄉(xiāng)的風景、土特產品及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你了解你的家鄉(xiāng)嗎?你的家鄉(xiāng)一定有許多可愛的地方,比如,有迷人的自然風光,令人叫絕的土特產品,特別是有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人民。請你從家鄉(xiāng)值得寫的景、物、人、事中選擇一個,寫一篇記敘文。題目可以是《我愛家鄉(xiāng)的——》,也可以是《我的家鄉(xiāng)》。那么,你們想一想,《我愛家鄉(xiāng)的——》、《我的家鄉(xiāng)》讓我們最值得愛的、最值得夸的、最值得寫的是什么?
(要先想好敘述的順序和重點再動筆。作文要把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寫完以后要修改。)
二、注意觀察,注重描寫的方法
1、多角度描寫景物
觀察事物要有順序,因事物狀態(tài)不同,觀察順序也不同。當我們觀察的事物處于靜止狀態(tài)下的時候,可采用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或按一定的方位順序,或構成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順序,按事物不同特點進行觀察。例如我們可以仿照《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寫景的順序來寫,也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材料,更可以用童話等形式來表現主題。
我們知道觀察離不開思考,只有用心觀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只有學會閱讀、積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多角度地寫景狀物,才能寫出情真意切的文章來。
2、運用多種修辭方法
《我愛家鄉(xiāng)的——》、《我的家鄉(xiāng)》題意,不但要將XX的特點寫出來,還要注意在描寫XX特點的詞時寫出自己的喜愛之情,為了寫的更具體、生動、富有感染力,可以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如:比喻、擬人、排比、設問、反問等。
例如:
看!那呼呼的`西北風吹到臉上似刀割一樣痛。然而,雪松并沒有被寒霜冰雪所征服、所嚇倒。它依然挺直身體,昂起了頭,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
選自《我愛家鄉(xiāng)的雪松》
3、適當地運用合理的想象,引用民間傳說或諺語等也可以達到寫具體的效果。
三、賞析【優(yōu)秀習作】
《我愛家鄉(xiāng)的小河》
我家的門前有一條小河。記得小時候,媽媽領我到河邊去玩兒,我指著嘩嘩的流水好奇地問:“媽媽,這么多水往哪里流哇?”媽媽笑著說:“這是‘土河’,水向東流入大海!睆拇,“土河”這個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
我就像岸邊的小樹一樣,伴隨著小河流水慢慢地長大。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邊垂柳的枝條上吐出了嫩芽。慢慢地,那粉紅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頭。小燕子從南方飛來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飛翔。放了學,我們就參加這百花爭艷的盛會,在鋪滿新綠的河灘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兩岸的景色更美了。河堤上綠樹成陰,河灘上瓜果滿園。放了學,我們有時還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園里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有時我們還在岸邊的樹陰下幫媽媽洗衣服,直到黃昏送走一天的酷熱。
秋天到了,河里的魚蝦肥了,岸邊的蘋果熟了。秋假里,我總愛和爺爺去看果園。高興了,又跑到河里捉魚摸蝦。河水映照著笑臉,秋風伴奏起豐收的音樂。
冬天的小河也不寂寞。迎著滿天飛舞的雪花,我們又結伴到河里滑冰,可熱鬧了。
我愛家鄉(xiāng)的小河,一年四季都愛她。我愛源源不斷的流水,我愛兩岸的美麗景色,更愛她用涓涓細流滋潤了岸邊的田地,給人們送來豐收的歡樂。在作文的時候,我寫了我愛家鄉(xiāng)的小河——“土河”。老師用紅筆劃去了“土”字填上了“徒駭”二字,我才知道我喜愛的小河的真名叫徒駭河。
【評析】
位同學通過描寫家鄉(xiāng)的小河表達自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家鄉(xiāng)的小河如何可愛呢?正像小作者自己說的:我愛涓涓不斷的流水,我愛兩岸美麗的景色,更愛她用涓涓溪流滋潤了岸邊的田地,給人們送來豐收的歡樂。這條小河跟家鄉(xiāng)人們的生活,特別是跟孩子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拿起筆來贊美家鄉(xiāng)的小河。這就是我們說的“有感而發(fā)”。小作者認真觀察了小河四季的特色,抓住了小河春、夏、秋、冬四季的特點,使讀者對這條小河有了感性的認識,這是不同于其他小河的河,是只有“我”的家鄉(xiāng)才有的小河。條理清楚也是這篇作文的特點之一。小作者不僅以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觀察小河的特點和變化,而且注意了過渡和照應,使文章的結構更嚴謹。第三小節(jié)是個過渡段,用一個比喻寫出“我”與小河的關系,使文章從寫小河的名字過渡到寫小河四季的特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提到小河的名字,而后面指出了小河的真名,說明“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家鄉(xiāng)的小河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這樣寫不但與前文照應,而且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四、總結
總之,要根據家鄉(xiāng)的特點,寫出家鄉(xiāng)與眾不同的美,從而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深切真摯的愛。寫作時必然以描寫家鄉(xiāng)的景或物或人為重點,把景(物、人)的特點和自己的熱愛、喜愛之情融在一起寫。
高中力的教案13
一、研究思路
1.篩選菌株
尿素是一種重要的農業(yè)____肥,但不能直接被農作物吸收利用,只有當土壤中的細菌將尿素分解成____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細菌之所以能分解尿素,是因為它們能合成______。
。1)實驗室中微生物篩選的原理:人為提供有利于目的______生長的條件(包括營養(yǎng)、______、pH等),同時______或______其他微生物生長。
(2)選擇培養(yǎng)基:在微生物學中,將允許________的微生物生長,同時______或______其他種類微生物生長的培養(yǎng)基,稱做選擇培養(yǎng)基。
2.統(tǒng)計菌落數目
。1)常用來統(tǒng)計樣品中______數目的方法是________。即當樣品的稀釋度足夠高時,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的一個菌落,來源于樣品稀釋液中的________。通過統(tǒng)計平板上的________,就能推測出樣品中大約含有多少活菌。為了保證結果準確,一般選擇菌落數在________的平板進行計數。
統(tǒng)計的菌落數往往比活菌的實際數目____。這是因為當兩個或多個細胞在一起時,平板上觀察到的只是一個菌落。因此,統(tǒng)計結果一般用________來表示。
。2)____________也是測定微生物數量的常用方法。
。3)細菌的數目還可以通過______法來測定。例如,測定飲用水中大腸桿菌的數目,可將________的水過濾后,將濾膜放到________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大腸桿菌的菌落呈現____色,可以根據培養(yǎng)基上________的數目,計算出水樣中大腸桿菌的數量。
3.設置對照
。1)設置對照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實驗組中__________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提高實驗結果的________。
。2)對照實驗是指除了________的條件以外,其他條件都______的實驗,其作用是比照實驗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擾,證明確實是所測試的條件引起相應的結果。
二、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包括對實驗方案,所需儀器、材料,用具和藥品,具體的________以及時間安排等的綜合考慮和安排。關于土壤中某樣品細菌的分離與計數的實驗操作步驟如下:
1.土壤取樣
土壤中的微生物70%~90%是_____,絕大多數分布在距地表______的近____性土壤中。
2.樣品的稀釋
樣品的________將直接影響平板上生長的菌落數目。通常選用一定稀釋范圍的樣品液進行培養(yǎng),以保證獲得菌落數在________之間、適于計數的平板。測定土壤中細菌的數量,一般選用____________倍的稀釋液進行平板培養(yǎng)。第一次實驗時,可將稀釋范圍放寬一點,以保證能從中選擇出適于計數的平板。
3.微生物的培養(yǎng)與觀察
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往往需要不同的培養(yǎng)______和培養(yǎng)______。細菌一般在30~37℃的溫度下培養(yǎng)1~2d,放線菌一般在25~28℃的溫度下培養(yǎng)5~7d,而霉菌一般在25~28℃的溫度下培養(yǎng)3~4d。
在菌落計數時,每隔24h統(tǒng)計一次菌落數目。選取____________時的記錄作為結果,以防止因____________而導致遺漏菌落的數目。
一般來說,在一定的培養(yǎng)條件下(相同的培養(yǎng)基、溫度及培養(yǎng)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wěn)定的菌落特征。菌落的特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
思考:土壤有“微生物的天然培養(yǎng)基”之稱,為什么?
三、操作提示
1.無菌操作
2.做好標記
3.制定計劃
四、對分離得到的分解尿素的細菌的鑒定
1.在細菌分解尿素的化學反應中,細菌合成的______將尿素分解成了____。氨會使培養(yǎng)基的堿性______,pH______。因此,可以通過檢測培養(yǎng)基____的變化來判斷該化學反應是否發(fā)生。
2.在以______為唯一氮源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______指示劑。培養(yǎng)某種細菌后,如果pH升高,指示劑將變____,說明該種細菌能夠________。
答案:一、1.氮氨脲酶(1)菌株溫度抑制阻止(2)特定種類抑制阻止
2.(1)活菌稀釋涂布平板法一個活菌菌落數30~300低菌落數(2)顯微鏡直接計數(3)濾膜已知體積伊紅美藍黑黑色菌落
3.(1)非測試因素可信度(2)被測試相同
二、實施步驟
1.細菌3~8cm中
2.稀釋程度30~300 104、105、106
3.溫度時間菌落數目穩(wěn)定培養(yǎng)時間不足形狀、大小、隆起程度顏色
思考:由于土壤具備了各種微生物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水分、空氣、酸堿度、滲透壓和溫度等條件,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環(huán)境。
四、1.脲酶氨增強升高pH
2.尿素酚紅紅分解尿素
1.培養(yǎng)基的類型及其應用
標準培養(yǎng)基類型配制特點主要應用
物理
性質固體培養(yǎng)基加入瓊脂較多菌種分離,計數
半固體培養(yǎng)基加入瓊脂較少觀察微生物的運動、鑒定菌種
液體培養(yǎng)基不加入瓊脂工業(yè)生產,連續(xù)培養(yǎng)
化學
組成合成培養(yǎng)基由已知成分配制而成,培養(yǎng)基成分明確菌種分類、鑒定
天然培養(yǎng)基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培養(yǎng)基成分不明確工業(yè)生產
目的
用途鑒別培養(yǎng)基添加某種指示劑或化學藥劑菌種的鑒別
選擇培養(yǎng)基添加(或缺少)某種化學成分菌種的分離
選擇培養(yǎng)基配制時可添加某種化學成分,這里的“添加”是在基本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成分的基礎上加入的。配制固體培養(yǎng)基和半固體培養(yǎng)基時加入的瓊脂是從紅藻中提取的,其主要成分是水溶性多糖,在配制培養(yǎng)基中作為凝固劑。
2.選擇培養(yǎng)基
一般來說,選擇培養(yǎng)基是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某種化學成分,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長,促進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長。如,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細菌、放線菌的生長,分離出酵母菌和霉菌;加入高濃度的食鹽可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但不影響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從而分離得到該菌。
培養(yǎng)基中的營養(yǎng)成分的缺少也可達到分離微生物的目的。如培養(yǎng)基中缺乏氮源時,可以分離固氮微生物,因為非固氮微生物不能在此培養(yǎng)基上生存。
當培養(yǎng)基的某種營養(yǎng)成分為特定化學成分時,也具有分離效果。如石油是唯一碳源時,可以抑制不能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的生長,使能夠利用石油的微生物生存,達到分離能消除石油污染的微生物的目的`。
生物適應一定環(huán)境,環(huán)境對生物具有選擇作用。所以通過配制選擇培養(yǎng)基、控制培養(yǎng)條件等均可以選擇出目的微生物,如將培養(yǎng)基放在高溫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只能得到耐高溫的微生物。
原則上只有目的微生物才能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實際上,微生物培養(yǎng)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其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生長繁殖,因此能夠在選擇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微生物是不是所需要的微生物,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3.顯微鏡直接計數法與稀釋涂布平板法的比較
顯微鏡直接計數法是利用血球計數板在顯微鏡下直接計數,是一種常用的微生物計數方法。此法是將經過適當稀釋的菌懸液放在血球計數板的載玻片與蓋玻片之間的計數室中,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由于計數室的容積是一定的,所以可以根據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生物數目來換算成單位體積內的微生物總數目。由于此法計得的是活菌和死菌的總和,故又稱為總菌計數法。此法的優(yōu)點是直觀、快速,但需要與血球計數板配套使用,且計數隨機性大,所以對菌體數量不能做出較為宏觀、全面的反映。
平板菌落計數法通常做梯度稀釋,所以計數的線性范圍大。由于是菌懸液涂布,所以比較均勻,能較好地反映菌落的疏密程度,重復性、平行性好,是經典的計數方法。但需要平板上長出菌落一段時間后才能計數,因此速度慢是最大的缺點。
4.在土壤中采集菌樣的方法與要點
由于在土壤中幾乎可找到任何微生物,所以土壤往往是首選的采集目標。土壤采樣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1)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有機物含量高,土質較肥,一般在其中的微生物數量較多,反之微生物數量較少。
。2)采土的深度:土壤的深度不同,其通氣、養(yǎng)分和水分的分布情況也不同。表層的土壤直接受日光曝曬,故較干燥,微生物也不易大量繁殖。在離地面5~20cm處的土壤中,微生物含量最高。
(3)植被情況:植被的種類與微生物的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在冬天灌水的水稻田土壤中,真菌分布得較多。
(4)采土的季節(jié):以春秋兩季為宜。這時土壤中的養(yǎng)分、水分和溫度都較適宜,微生物的數量也最多。采土時尤其應注意土壤的含水量,水分過多會造成厭氧環(huán)境,不利于放線菌的生長繁殖。真菌雖需要較高的相對濕度,但基質中的水分卻不宜過多。因此要避免在雨季采集土樣。此外,土壤的pH也應適當注意,細菌和放線菌在中性或微堿性土壤中居多,而真菌則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較豐富。
。5)采土方法:選擇好適當地點后,用小鏟子除去表土,取5~20cm處的土樣幾十克,盛入事先滅過菌的防水紙袋內,并在上面記錄采土時間、地點和植被等情況。
5.實驗設計注意事項
。1)設置重復組。實驗要有足夠的次數,才能避免結果的偶然性,使結論更有說服力與準確性。如該實驗中,可在每個稀釋度下設置3個選擇培養(yǎng)基平板;計數時在同一稀釋度下,至少對3個平板進行重復計數,求平均值。這樣也可以為實驗是否成功提供參考,如重復組結果不一致,則意味著操作有誤,需要重新實驗。
(2)設置對照。對照的設置也會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如在該實驗中,可在配制培養(yǎng)基時,準備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和選擇培養(yǎng)基兩種,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用來判斷選擇培養(yǎng)基是否起到了選擇作用,在相同的稀釋度下,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菌落數應明顯多于選擇培養(yǎng)基的。另外,要設置空白對照,即在培養(yǎng)基中不加土樣,如果空白對照的培養(yǎng)基上沒有菌落生長,則說明培養(yǎng)基沒有被雜菌污染。
題型一選擇培養(yǎng)基的特點與應用
。2009上海高考)氯苯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原料,因其不易降解,會污染環(huán)境。某研究小組依照下列實驗方案(圖1)篩選出能高效降解氯苯的微生物SP1菌。培養(yǎng)基配方如下表。
圖1
培養(yǎng)基的組成
液體培養(yǎng)基蛋白胨牛肉膏氯苯氯化鈉硝酸銨無機鹽(無碳)蒸餾水
、裉10g5g5mg5g——1L
、蛱枴50mg5g3g適量1L
、筇枴20~80mg5g3g適量1L
(1)配制Ⅱ號固體培養(yǎng)基時,除添加Ⅱ號培養(yǎng)基成分外,還應添加1%的________。
。2)培養(yǎng)基配制時,滅菌與調pH的先后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用途上來說,Ⅰ號培養(yǎng)基和Ⅱ號培養(yǎng)基分別屬于________培養(yǎng)基和________培養(yǎng)基。在Ⅱ號培養(yǎng)基中,為SP1菌提供氮源的成分是________。
。4)在營養(yǎng)缺乏或環(huán)境惡劣時,SP1的菌體會變成一個圓形的休眠體,這種休眠體被稱為________。
。5)將SP1菌接種在含不同濃度氯苯的Ⅲ號培養(yǎng)液中培養(yǎng),得到生長曲線(如圖2)。從圖2可知,SP1菌在________培養(yǎng)條件下最早停止生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2
解析:(1)固體培養(yǎng)基必須含有適量的瓊脂。(2)配制培養(yǎng)基時應先調pH后滅菌。(3)Ⅰ號培養(yǎng)基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菌株,屬于通用培養(yǎng)基,Ⅱ號培養(yǎng)基是為了選擇出SP1菌株,屬于選擇培養(yǎng)基,Ⅱ號培養(yǎng)基成分中含N物質為硝酸銨,則應由它為SP1菌株提供氮源。(4)在惡劣環(huán)境下一些菌體會形成芽孢休眠體,來度過不良環(huán)境。(5)SP1菌株是以氯苯為碳源,當氯苯消耗盡菌株因缺少碳源而不能繼續(xù)生存,故氯苯含量越少,SP1菌株越早停止生長。
答案:(1)瓊脂(2)先調pH,后滅菌(3)通用選擇硝酸銨(4)芽孢(5)20mgL-1氯苯碳源最早耗盡
題型二測定細菌數量的原理與方法
用稀釋涂布平板法測定同一土壤樣品中的細菌數,在對應稀釋倍數為106的培養(yǎng)基中,得到以下幾種統(tǒng)計結果,正確的是()。
A.涂布了1個平板,統(tǒng)計的菌落數是230
B.涂布了2個平板,統(tǒng)計的菌落數是215和260,取平均值238
C.涂布了3個平板,統(tǒng)計的菌落數分別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3個平板,統(tǒng)計的菌落數分別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
解析:在設計實驗時,一定要涂布至少3個平板,作為重復組,才能增強實驗的說服力與準確性,所以A、B兩項不正確。C項雖涂布了3個平板,但是,其中1個平板的計數結果與另兩個相差太遠,說明在操作過程中可能出現了錯誤,因此,不能簡單地用3個平板的計數值求平均值。
答案:D
反思領悟:在設計實驗時,一定要涂布至少3個平板作為重復組;在分析實驗結果時,一定要考慮所設置的重復組的結果是否一致,如果結果差別過大,則意味著操作有誤,需重新實驗。
題型三設計微生物的選擇方案
用來判斷選擇培養(yǎng)基是否起到了選擇作用需要設置的對照是()。
A.未接種的選擇培養(yǎng)基B.未接種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
C.接種了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D.接種了的選擇培養(yǎng)基
解析:將菌液稀釋相同的倍數,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菌落數目應明顯多于選擇培養(yǎng)基上的數目,因此,以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對照遵循的是單一變量原則,所以與選擇培養(yǎng)基一樣接種、培養(yǎng)。
答案:C
反思領悟:對照實驗是指除了被測試的條件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作用是比照實驗組,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原因的干擾,證明確實是所測試的條件引起相應的結果。
1.下列是關于“檢測土壤中細菌總數”實驗操作的敘述,其中錯誤的是()。
A.用蒸餾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經高溫、高壓滅菌后倒平板
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釋液和無菌水各0.1mL,分別涂布于各組平板上
C.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平板倒置,37℃恒溫培養(yǎng)24~48h
D.確定對照組無菌后,選擇菌落數在300以上的實驗組平板進行計數
2.若大腸桿菌和圓褐固氮菌混合在一起,采用下列哪組培養(yǎng)基可將它們分離?()
A.加食鹽的培養(yǎng)基和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B.伊紅美藍培養(yǎng)基和無氮培養(yǎng)基
C.斜面培養(yǎng)基和液體培養(yǎng)基D.加青霉素的培養(yǎng)基和液體培養(yǎng)基
3.分析下面培養(yǎng)基的配方,回答下面的問題。
KH2PO41.4g
Na2HPO42.1g
MgSO47H2O0.2g
葡萄糖10.0g
尿素1.0g
瓊脂15.0g
用蒸餾水定容到1000mL
(1)在該培養(yǎng)基的配方中,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按物理性質劃分該培養(yǎng)基屬于________培養(yǎng)基,理由是培養(yǎng)基中含有________;該類培養(yǎng)基常用于微生物的純化、________和________。
。3)由于培養(yǎng)基中只有尿素一種______源,所以該培養(yǎng)基只能用于能夠合成________的微生物的培養(yǎng)。用此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土壤浸出液能夠從土壤中篩選出________細菌。
。4)在微生物學中,將允許特定種類的微生物生長,并能抑制或阻止其他種類微生物生長的培養(yǎng)基,稱作________培養(yǎng)基。
4.(2011課標全國理綜)有些細菌可分解原油,從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學欲從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篩選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卮鹣铝袉栴}。
(1)在篩選過程中,應將土壤樣品稀釋液接種于以________為唯一碳源的固體培養(yǎng)基上,從功能上講,該培養(yǎng)基屬于________培養(yǎng)基。
。2)純化菌種時,為了得到單菌落,常采用的接種方法有兩種,即________和________。
。3)為了篩選出高效菌株,可比較單菌落周圍分解圈的大小,分解圈大說明該菌株的降解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情況下,在微生物培養(yǎng)過程中,實驗室常用的滅菌方法有灼燒滅菌、________和________。無菌技術要求實驗操作應在酒精燈________附近進行,以避免周圍環(huán)境中微生物的污染。
答案:1.D檢測土壤中細菌總數,用蒸餾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經高溫、高壓滅菌后倒平板,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釋液和無菌水各0.1mL,分別涂布于各組平板上,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平板倒置,37℃恒溫培養(yǎng)24~48h,在確定對照組無菌后,選擇菌落數在30~300的一組平板為代表進行計數。
2.B大腸桿菌的代謝產物可與伊紅美藍結合,使菌落呈黑色,圓褐固氮菌能自行固氮,可用無氮培養(yǎng)基選擇。
3.解析:(1)碳源是提供碳元素的物質,氮源是提供氮元素的物質。所以碳源是葡萄糖,氮源是尿素。(2)根據物理性質可以將培養(yǎng)基分為固體培養(yǎng)基、液體培養(yǎng)基和半固體培養(yǎng)基,固體培養(yǎng)基中添加了瓊脂作凝固劑,常用于微生物的純化、分離和計數。(3)絕大多數生物都能利用葡萄糖,但是,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所以此培養(yǎng)基對微生物有選擇作用,選擇對象是能夠利用尿素的微生物。
答案:(1)葡萄糖尿素(2)固體凝固劑瓊脂分離計數(3)氮脲酶分解尿素的(4)選擇
4.解析:(1)要獲得分解原油的細菌,應選擇以原油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以保證這種細菌可以大量繁殖,而其他細菌不能生存。此種培養(yǎng)基屬于選擇培養(yǎng)基。
。2)純化菌種常用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平板法。
。3)在以原油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在菌落周圍的原油被分解而形成分解圈,分解圈越大,說明該菌株降解能力越強。
(4)實驗室滅菌有灼燒滅菌、干熱滅菌、高壓蒸汽滅菌,實驗操作要在酒精燈火焰附近的無菌區(qū)進行。
答案:(1)原油選擇(2)平板劃線法稀釋涂布平板法(3)強(4)干熱滅菌高壓蒸汽滅菌火焰
高二生物《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典型教案分析
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在教學時都會提前最好準備,高中教師要準備好教案,這是每個高中教師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讓講的知識能夠輕松被學生吸收,幫助高中教師在教學期間更好的掌握節(jié)奏。那么怎么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高二生物《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典型教案分析”,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高二生物《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典型教案分析
纖維素,一種由葡萄糖首尾相連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多糖類物質。
纖維素與纖維素酶
。1)棉花是自然界中纖維素含量最高的天然產物,木材、作物秸稈等也富含纖維素。
。2)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一般認為它至少包括三種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兩種酶使纖維素分解成纖維二糖,第三種酶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纖維素最終被水解成葡萄糖,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營養(yǎng)。
纖維素分解菌的篩選
。1)篩選方法:剛果紅染色法。能夠通過顏色反應直接對微生物進行篩選。
。2)剛果紅染色法篩選纖維素分解菌的原理
剛果紅是一種染料,它可以與像纖維素這樣的多糖物質形成紅色復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發(fā)生這種反應。當我們在含有纖維素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剛果紅時,剛果紅能與培養(yǎng)基中的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當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后,剛果紅-纖維素的復合物就無法形成,培養(yǎng)基中會出現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透明圈。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是否產生透明圈來篩選纖維素分解菌。
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實驗流程
土壤取樣→選擇培養(yǎng)(此步是否需要,應根據樣品中目的菌株數量的多少來確定)→梯度稀釋→將樣品涂布到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yǎng)基上→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
。1)土壤采集選擇富含纖維素的環(huán)境。
。2)剛果紅染色法分離纖維素分解菌的步驟倒平板操作、制備菌懸液、涂布平板
(3)剛果紅染色法種類
一種是先培養(yǎng)微生物,再加入剛果紅進行顏色反應,另一種是在倒平板時就加入剛果紅。
課題延伸
對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進行了初步的篩選后,只是分離純化的第一步,為確定得到的是纖維素分解菌,還需要進行發(fā)酵產纖維素酶的實驗,纖維素酶的發(fā)酵方法有液體發(fā)酵和固體發(fā)酵兩種。纖維素酶的測定方法,一般是對纖維素酶分解濾紙等纖維素后所產生的葡萄糖進行定量的測定。
疑難解答
(1)為什么要在富含纖維素的環(huán)境中尋找纖維素分解菌?
由于生物與環(huán)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在富含纖維素的環(huán)境中,纖維素分解菌的含量相對提高,因此從這種土樣中獲得目的微生物的幾率要高于普通環(huán)境。
。2)將濾紙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認為濾紙應該埋進土壤多深?
將濾紙埋在土壤中能使纖維素分解菌相對聚集,實際上是人工設置纖維素分解菌生存的適宜環(huán)境。一般應將紙埋于深約10cm左右腐殖土壤中。
(3)兩種剛果紅染色法的比較
方法一是傳統(tǒng)的方法,缺點是操作繁瑣,加入剛果紅溶液會使菌落之間發(fā)生混雜;其優(yōu)點是這樣顯示出的顏色反應基本上是纖維素分解菌的作用。方法二的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不存在菌落混雜問題,缺點是由于纖維素和瓊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類物質,可以使能夠產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現假陽性反應。但這種只產生淀粉酶的微生物產生的透明圈較為模糊,因為培養(yǎng)基中纖維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與纖維素酶產生的透明圈相區(qū)分。方法二的另一缺點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們在長時間培養(yǎng)過程中會降解剛果紅形成明顯的透明圈,與纖維素分解菌不易區(qū)分。
(4)為什么選擇培養(yǎng)能夠“濃縮”所需的微生物?
在選擇培養(yǎng)的條件下,可以使那些能夠適應這種營養(yǎng)條件的微生物得到迅速繁殖,而那些不適應這種營養(yǎng)條件的微生物的繁殖被抑制,因此可以起到“濃縮”的作用。
物質的分離與提純
班級:高一()班姓名:學號:成績:
第二單元研究物質的實驗方法(第一課時)
【名言警句】讀書改變命運,勤奮成就學業(yè),態(tài)度決定一切.
【學海導航】
1、通過學習,能夠掌握物質分離和提純的常用方法
2、能夠對一些混合物進行分離和提純操作
【主干知識】
物質的分離和提純的常用方法
根據混合物中各物質溶解性、沸點、被吸附性能及在不同溶劑中溶解性的不同,可以選用過濾和結晶、蒸餾(或分餾)、紙上層析、萃取和分液等方法進行分離和提純。
注意:不同的分離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要根據不同混合物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分離,且有時需要多種方法配合使用。
(1)過濾:適用于混合物的分離,過濾注意點:
【實驗探究1】請設計實驗方案:如何將含有硫酸鈉,氯化鎂和泥沙等雜質的粗食鹽提純?
(2)結晶:適用于
【實驗探究2】現有氯化鉀和硝酸鉀的固體混合物50克,其中氯化鉀的質量分數為10%,請設計實驗方案提純硝酸鉀?
(3)萃取是指
所用主要儀器,萃取劑要求一是,二是.常用萃取劑有。(酒精不能作為萃取劑)
【實驗探究3】
溴水呈色,加CCl4振蕩靜置后,上層下層。碘水中加CCl4,振蕩靜置后,上層下層。
(4)分液:適用于混合物的分離
【實驗探究4】如何分離CCl4和水的混合物?
(5)蒸餾:蒸餾是利用互溶的液體混合物中各組分沸點不同(通常沸點需相差30℃以上)進行分離提純的操作。其過程是:蒸餾分為蒸餾蒸餾等。
【實驗探究5】如何將含有Fe3+的自來水提純?
蒸餾操作注意事項
(6)層析:適用于
【實驗探究6】紅、藍墨水混合物中的不同色的分離
【課堂探究】
例1.某溶液含有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該溶液制取芒硝(Na2SO410H2O),可選擇的操作有(1)加適量H2SO4溶液;(2)加金屬鈉;(3)結晶;(4)加過量NaOH溶液;(5)加強熱脫結晶水;(6)過濾。正確的操作步驟是()
A.(2)(6)(3)B.(4)(6)(1)(3)C.(4)(6)(3)(5)D.(2)(6)(1)(3)(5)
例2.下列溶劑能溶解單質碘和溴,但不能把碘和溴從碘水和溴水中提取出來的是
A.苯B.汽油C.酒精D.四氯化碳
【鞏固練習】
選擇題
題號12345678910111213
答案
一定要將答案寫在表格里噢!
1.欲將食鹽固體與碘的混合物分開,最好的方法是
A.溶解、過濾B.溶解、過濾、蒸發(fā)
C.溶解、加AgNO3、過濾D.升華(碘加熱后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
2.進行分液操作時,下列實驗儀器一定不會用到的是()
A錐形瓶B分液漏斗C燒杯D溫度計
3.不能從溴水中提取溴的試劑是()
A.酒精B.汽油C.燒堿溶液D.四氯化碳
4.下列除雜所選用的試劑及操作方法均正確的一組是(括號內為雜質)()
選項待提純的物質選用的試劑操作方法
ANaCl(Na2CO3)鹽酸-
BCO2(CO)O2點燃
CFe(Zn)稀硫酸過濾
DCO2(HCl)NaOH溶液洗氣
5.下列各組溶液,不用其他試劑,就可將它們區(qū)別開的是()
A.鹽酸氫氧化鈉碳酸鈉硫酸銅
B.鹽酸硝酸銀氯化鈉硝酸鈉
C.氫氧化鈉硫酸鎂碳酸鈉硫酸氫鈉
D.氯化鋇硫酸鈉氯化鈣硝酸鈣
6.實驗室用固態(tài)不純氯化鈉(含少量NH4HCO3和Na2SO4雜質)制取純凈氯化鈉溶液。下列操作可供選用:①逐滴加入稀鹽酸,調節(jié)pH值為5;②煮沸;③加蒸餾水溶解;④加熱至不再產生氣體為止;⑤加入稍過量的Na2CO3溶液;⑥加入稍過量的BaCl2溶液;⑦過濾。上述實驗操作的正確順序應是()已知NH4HCO3加熱生成NH3,H2O,CO2
A.①②⑤⑥⑦③④B.③④⑥⑤⑦①②
C.④③⑥⑤⑦①②D.④③⑤⑥⑦②①
7.實驗室進行過濾和蒸發(fā)操作時,都要用到的儀器是()
A燒杯B玻璃棒C蒸發(fā)皿D酒精燈
8.已知丙酮通常是無色的液體,不溶于水,密度小于1g/ml,沸點約為55℃
要從水與丙酮的混合物中將丙酮分離出來,應選用()
A蒸餾B分液C過濾D蒸發(fā)
9.現有燒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燈、玻璃棒、量筒、蒸發(fā)皿、圓底燒瓶、鐵架臺(帶鐵圈)、三腳架、石棉網、火柴。若所需試劑均有提供,在以下5個實驗中:①沉淀的過濾,②含泥沙的碘中提純碘,③溴的萃取,④蒸餾,⑤硫酸銅溶液的蒸發(fā)濃縮。其中因缺乏某種實驗用品而不能完成的實驗是()
A.①B.②和④
C.③和⑤D.①和④
10.下列各組混合物的分離或提純方法正確的是()
A.用過濾法分離Fe(OH)3膠體和FeCl3溶液的混合物
B.用結晶法提純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的KNO3
C.用蒸餾法分離乙醇和苯酚(沸點為182℃)的混合物
D.用加熱法分離碘和氯化銨的混合物(NH4Cl加熱分解生成NH3,HCl)
11.用于分離或提純物質的方法有:A.蒸餾(分餾)B過濾C.重結晶D.升華E.加熱分解。下列各組混合物的分離或提純應選用上述哪一種方法最合適?(把選用的方法的標號填入括號內)
。1)除去Ca(OH)2溶液中懸浮的CaCO3微粒()
(2)除去乙醇中的少量水()
。3)除去氧化鈣中的碳酸鈣()
。4)除去固體碘中混有的砂子()
12.要除去氫氣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氯化氫和水蒸氣,操作步驟最簡便的是下列的()
①通過盛有濃硫酸的洗氣瓶②通過盛有水的洗氣瓶③通過盛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洗氣瓶④通過裝有灼熱氧化銅的玻璃管⑤通過裝有P2O5的玻璃管⑥通過裝有堿石灰的干燥管
A.②③①B.②③⑤C.③⑤D.⑥
13.某氣體可能含有N2、HCl、CO中的一種或幾種,將其依次通入足量NaHCO3溶液和灼熱CuO,氣體的體積都沒有變化,再通過足量的堿石灰,氣體體積減小,但還有剩余氣體,以下對該氣體組分判斷正確的是()
A.一定沒有N2,CO和HCl至少有1種
B.一定有N2,HCl和CO
C.一定有N2,CO和HCl至少有1種
D.一定有N2和CO,沒有HCl
計算題
1、將3.22g芒硝(Na2SO410H2O)溶于水中,要使每100個水分子中溶有1個Na+,則需加入水的質量為多少g?
2、在標準狀況下,氫氣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氣體7L,質量為2.25g,求H2和CO的質量分數和體積分數。
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導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能簡述纖維素酶的種類及作用,2.能從土壤中分離出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了解這類微生物的應用。
3.能掌握從土壤中分離某種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術。
二、學習重難點
從土壤中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
三、學法指導:小組交流合作一對一檢查通關
四、自主學習
一、課題背景分析
纖維素是一種由首尾相連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植物每年產生的纖維素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為它們能產生。對這些微生物的研究與利用,使人們能夠利用秸稈等廢棄物生產,用處理服裝面料等。
二.基礎知識
。ㄒ唬├w維素和纖維素酶
閱讀課本27頁基礎知識部分第一、二段,回答下列問題:
1、纖維素在生物圈的分布狀況?
纖維素是地球上含量最豐富的多糖類物質。植物的根、莖、葉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其中是自然界中纖維素含量最高的天然產物。
2、纖維素酶的組成及作用?
纖維素酶是一種復合酶,一般認為它至少包括三種組分,即、和,前兩種酶使纖維素分解成,第三種酶將分解成葡萄糖。
(二)纖維素分解菌的篩選
閱讀課本課本28頁相關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1、纖維素分解菌的篩選方法--,這種方法能夠通過顏色反應直接對微生物進行篩選
2、纖維素分解菌的篩選方法的原理
剛果紅是一種染料,它可以與纖維素形成,但并不和、發(fā)生這種反應。當纖維素被纖維素酶分解后剛果紅—纖維素的復合物就無法形成,培養(yǎng)基中會出現以纖維素分解為中心的。這樣我們可以通過是否產生透明圈來篩選纖維素分解菌
三、實驗操作
分離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實驗流程:
土壤取樣→→梯度稀釋→→。
〖旁欄思考題〗取樣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作出這種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選擇的環(huán)境,如樹林中多年落葉形成的腐殖土,多年積累的枯枝敗葉等等。根據生物與環(huán)境的互相依存關系,在富含纖維素的環(huán)境中的含量相對提高,因此從這種土壤中獲得目的微生物的幾率要高于普通環(huán)境。
〖旁欄思考題〗將濾紙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認為濾紙應該埋進土壤多深?
提示:將濾紙埋在土壤中能使,實際上是人工設置纖維素分解菌生存的適宜環(huán)境。一般應將紙埋于深約cm左右腐殖土壤中。
(二)選擇培養(yǎng)
1.選擇培養(yǎng)的目的:增加,以確保能夠從樣品中分離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制備選擇培養(yǎng)基:參照課本29頁旁欄中的比例配置,回答下列問題:
、倥詸谥械呐浞绞且后w培養(yǎng)基還是固體培養(yǎng)基?為什么?
②這個培養(yǎng)基對微生物是否具有選擇作用?如果具有,是如何進行選擇的?
、勰隳芊裨O計一個對照實驗,說明選擇培養(yǎng)基的作用
3、選擇培養(yǎng)
〖旁欄思考題〗為什么選擇培養(yǎng)能夠“濃縮”所需的微生物?
。ㄈ┨荻认♂
按照課題1的稀釋操作方法,將選擇培養(yǎng)后的培養(yǎng)基進行等比稀釋101~107倍。將樣品涂布到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yǎng)基上。
。ㄋ模⿲悠吠坎嫉借b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培養(yǎng)基上
1.制備培養(yǎng)基:參照課本旁欄中的比例配制。
2.倒平板操作。
3.涂布平板:將稀釋度為104~106的菌懸液各取0.1ml涂布到平板培養(yǎng)基上,30℃倒置培養(yǎng),菌落周圍會出現明顯的透明圈。
4.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參照課本剛果紅染色法,挑選產生透明圈的菌落,一般即為分解纖維素的菌落。)
。ㄎ澹﹦偣t染色法
方法一:先,再加入剛果紅進行顏色反應。方法二:在時就加入剛果紅。
〖旁欄思考題〗這兩種方法各有哪些優(yōu)點與不足?
高中力的教案14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1—3頁和練習的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估量長度的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正確使用厘米尺測量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學生尺彩帶學具盒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二、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買賣”彩帶
。1)國慶節(jié)快到了,老師想買一些彩帶回家做裝飾品,我發(fā)現你們手上就有一些漂亮彩帶,愿意賣給我嗎?不過,我要按它的長度付錢。
。2)學生用學具袋里的物品量彩帶的長
。3)激發(fā)矛盾:同樣長的彩帶賣的價錢不同,這樣公平嗎?
。4)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就不會出現剛才不統(tǒng)一的現象了。
2、買賀卡
。1)老師在買節(jié)日賀卡時遇到一個難題,同學們愿意幫幫我嗎?
。2)賀卡問題
。3)小結:用相同的物品去量,更容易比較出物體的長短。
3、練習(課件顯示)
三、認識厘米
1、認識直尺
介紹直尺上的刻度、刻度線、長度單位厘米、大格、小格等。
2、認識1厘米
課件演示直尺上的1厘米
學生比一比1厘米的長
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指出尺子上的3厘米、5厘米、7厘米
四、用厘米量
1、例2:
課件演示不同量法
學生判斷:誰的量法正確?為什么?
2、正確量法:電腦老師是怎么說的?
五、鞏固實踐
1、正確讀出各物品的長度。
2、量彩帶。
3、量數學書的短邊。
4、估計獎品的長,再量一量。
六、資料介紹
七、總結評價
這節(jié)課你嘗到了哪些知識?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高中力的教案15
一、活動目標:
1、學習利用各種方法表現螃蟹的主要特征。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能力。
二、活動準備:
大螃蟹數只、各種不同的螃蟹圖片、背景音樂磁帶
繪畫材料(油畫棒、各色彩紙、顏料、橡皮泥等等)
三、活動過程:
。ㄒ唬、引起興趣
老師: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朋友。(螃蟹)
老師帶上螃蟹頭飾:嘿嘿,我是螃蟹爸爸,瞧我長得多神氣。今天我把我的孩子也帶來了,請你們仔細看看我的孩子長得什么樣。
。ǘ⒂變河^察、尋找特征
螃蟹有一個身體、八條腿、兩個大鉗子,走起路來橫著爬。
請你來學學螃蟹走路的樣子。(幼兒一起模仿,請個別幼兒來表演)
(三)、幼兒操作
出示圖片:照相館里的叔叔給我的孩子拍了許多好看的照片,請你們看。(幼兒進行觀察討論,各種不同的螃蟹的特征,個別幼兒進行講述)你們會給我的孩子拍照片嗎?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比一比哪個小朋友拍的照片最好看。
幼兒自選分組操作,教師進行指導,要求幼兒盡量表現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同時注意畫面的整潔。
準備材料:
、傧灩P畫(記號筆、油畫棒、繪畫紙)
②粘貼畫(各種不同形狀的`彩紙做螃蟹身體、細長條的做螃蟹腿、漿糊、棉簽、抹布等)
、勰喙ぃǜ鞣N不同顏色的橡皮泥)
、芡赜。埌逯谱鞯捏π啡舾芍、調好的各色顏料數盆)
四、結束活動
你們給螃蟹寶寶拍的照片真好看,螃蟹爸爸也想和大家一起照張照
幼兒分組與螃蟹爸爸合影。
【高中力的教案】相關文章: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04-20
《力》教案10-31
力的教案范文02-12
《力的分解》教案03-25
力的平衡教案10-11
《力的作用》教案01-10
有關力的教案01-14
關于力的教案02-04
(實用)力的平衡教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