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1
教材分析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敘述了伽利略通過思考分析,發(fā)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關于“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重的先著地!边@句話存在矛盾,他通過反復試驗證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薩斜塔公開試驗,讓大眾明白了并不是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都是對的。選編本文的意圖是,希望學生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能受到啟發(fā):我們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在自己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樣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并積極探究,以取得相應的成功。同時,能領略到這篇課文通過一個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的品質的寫法。另外,課文通過環(huán)境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方法烘托人物特點的方法,也值得學生學習。
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這樣的文章主要內(nèi)容理解不難,只要老師在課堂上拿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做這試驗,學生就明白了。但是,引導學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發(fā)現(xiàn)了亞里士多德關于“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重的先著地!边@句話存在錯誤就有點難。要想突破這難點,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反復讀,抓住關鍵詞理解。另外,也要采用這樣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文章通過環(huán)境描寫和側面描寫烘托人物特點的寫法。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3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辯論、信奉、不容更改、真理、違背、膽大妄為、固執(zhí)等詞語。
2、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初步體會文章蘊含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4、初步領略文章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詞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詞。
2、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激發(fā)學生不迷信權威,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樣分析發(fā)現(xiàn)亞里士多德關于“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重的先著地。”這句話的錯誤以及他是如何通過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教學準備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生字詞,收集有關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和兩個大小不一樣的鐵球。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1、師:同學們,你們相信科學家說的話都是對的嗎?
(估計大多數(shù)學生都會說相信,也會有幾個學生說不相信,老師就請雙方各派一兩個代表說說各自的理由。)
2、師:是的,早在17世紀的意大利,有位著名的科學家就通過一個著名的'試驗證明了這一點。這位科學家就是伽利略。(幻燈出示伽利略的照片。)
請學生交流伽利略的資料。
3、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個著名的試驗: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脽舫鍪菊n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指名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著”的讀音。
(二)、檢查生字詞預習情況并指導學習生字詞
1、幻燈出示生字詞:伽利略、辯論、信奉、違背、十磅、拴住、拖住、解釋、宣布、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zhí)、不容更改、真理。
指名朗讀生字詞,學生讀錯的,老師指導讀對。
2、請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老師請同學舉手回答。
3、指導學生在田字格里書寫比較難寫的生字:辯、磅、釋、薩、妄。指導學生辨別 “辯”的形近字:辨和辮。
(三)、帶著問題朗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nèi)容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幻燈出示問題
(1)、伽利略質疑哪位哲學家說的哪句話是錯的?
(2)、伽利略為什么會認為這句話是錯的?
(3)、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伽利略是怎樣做的?
(4)、反復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之后,伽利略做出了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
2、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朗讀。請學生帶著這四個問題在讀中思考,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
3、小組積極討論這四個問題。
4、請學生回答這四個問題,如果學生不懂,老師可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相關片段,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問題。
在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時,老師可請學生交流“亞里士多德”的資料,讓所有的學生都了解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他對世界科學做出的貢獻是無人可比的,是個非常了不去的人。
在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時,老師幻燈出示“伽利略的疑問”,先引導學生質疑:伽利略是怎樣想的,請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請其他學生解答。學生都不懂,老師播放動畫,引導學生通過列數(shù)學式明白亞里士多德關于“兩個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重的先著地!边@句話是錯的。老師再通過引導學生抓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三個關聯(lián)詞,了解伽利略思考問題的嚴謹性,并指導學生用這三個關聯(lián)詞造句。(幻燈出示這三個關聯(lián)詞語。)
相機板書:善于質疑
在學生回答第三個問題時,老師抓住“反復”一詞,并通過和學生一起用兩個大小不一樣的鐵球(也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物體)做實驗,引導學生想象伽利略每次試驗成功后的想法是什么,導致他繼續(xù)試驗,從而體會到伽利略嚴謹認真的科學精神——他不允許自己的試驗結果有半點差錯。
相機板書:反復試驗
在學生回答第四個問題后,板書:公開試驗
(四)、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通過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請同學們踴躍交流自己的體會。
板書:我們要尊重權威,但不能迷信權威。
(五)、布置作業(yè)
幻燈出示作業(yè)超市,學生任選其三
1、課后及時復習生字詞。
2、抄寫文中自己喜歡的詞句。
3、熟讀課文,把不懂的問題寫在相關片段的空白處,下節(jié)課討論。
4、劃出自己認為需要仔細體會的句子,在旁邊寫下感受,下節(jié)課交流。
5、課外收集和本篇課文類似的故事,如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布魯諾的故事,下節(jié)課交流。
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善于質疑 反復試驗 公開試驗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2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表現(xiàn)谷物品質的寫法。
4、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
神。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搜集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的圖片和生平資料。
2、教師制作能夠直觀反映兩 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課件及課文插圖幻燈片。
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看戲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自己小聲讀課文,想課文講了一伯什么事;著地、伽利略、信奉、亞里士多德、解釋、更改、的確、比薩城、膽大妄為、固執(zhí)、
2、默讀課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讀全文,畫出使你深受啟發(fā)的句子,反復讀一讀,并在空白處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3、小組內(nèi)初步交流。
4、自主讀書,誘導感悟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充分朗讀了課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讀書感受。下面,就請同學們再一次放
聲朗讀課文,可自讀,也可同桌互讀。(學生自主讀書)
5、把你認為自己讀得最好得段落讀給大家聽。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聽寫本課的新詞。同桌互相檢查。
2、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ㄒ唬 結合上節(jié)課的內(nèi)容交流填空,并說明理由。
。ǘ 伽利略是一個( )的科學家。
。ㄈ 集體主,引導結合重點語段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并指導有感情朗讀。如:
伽利略是一個(善于思考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并說明理由:伽利略在念書時就提出都是難以解答的問題,被同學們稱為“辯論家”;15歲時就對里士多德的話提出了質疑。亞里士多德在眾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話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經(jīng)過嚴密思考后卻發(fā)現(xiàn)了疑點。所以說他關于思考。
教師引導:那就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可以與同學們討論,也可以請都是幫忙。(算式法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會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該比10磅的慢;10+1>10兩個鐵球拴在一起,就有11個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快。圖示法等)
B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來突出伽利略的質疑是經(jīng)過嚴密的邏輯思考,不是妄下結論。
伽利略是一個(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在當時,眾都信奉亞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話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卻大膽質疑,說明他不迷信權威,只追求真理(教師引導理解“信奉”)
伽利略為了追求真理,反復做了多次實驗來證實,并且要面對無數(shù)人的譏笑與嘲諷,在比薩斜塔上公開試驗。
B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個(勇敢)的科學家。
A學生匯報:面對眾的懷疑、嘲笑與譏諷,伽利略沒有退縮,仍然堅持公開試驗,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現(xiàn)得十分勇敢。
B教師補充閱讀資料《布魯諾》,使學生了解到伽利略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樣做,是有著生命危險的,這更體現(xiàn)了他獻身科學的精神。
三、升華情感,體會寫法
1、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比薩斜塔上做了這個著名的試驗。(出增示圖投影,教師范讀第六自然段)
2、請同學們把最后一句話抄寫下來,并反復地讀一讀,再說說自己的體會。
。ㄎ覀儜撟鹁粗R淵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ㄈ魏稳硕疾皇鞘赖,都會有出錯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為)
3、伽利略做這個實驗的意義不公僅在于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的,更重要的是使從們樹立起正確的科學觀,那就是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請同學們再鎰默讀課文,看課文是通過怎樣描寫恰我們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學生默讀勾畫)
4、交流。如對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等的描寫。
怎樣說,怎樣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為題寫一段話,注意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
三、 推薦課外閱讀《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結識更多的偉人。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3
一、 復習導入
1、 激趣
同學們,做試驗的球都準備好了嗎?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試驗是實踐的一種方式。今天,就讓我們在試驗和分析中完成這節(jié)課。好嗎?
2、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兩》,知道了課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學們稱為---?而在當時,人們把誰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為辯論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們一樣迷信亞里士多德呢?文中哪個自然段告訴我們?
二、 講讀第3自然段
1、聽朗讀。
思考: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產(chǎn)生懷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課件出示
、僬J真讀,想想鐵球下落,關鍵強調什么條件和結果?動筆畫相關詞語。
、诓桓淖冞@句話意思還可以怎么說?
③要怎樣讀這句話?
(二)、
1、按亞里士多德這句話,重的先著地,這個球好重,感覺像亞里士多德說的沒錯,可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兩個不同的結論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結論1的,書上怎么說?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話,1磅的鐵球比這10磅的鐵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們拴在一起后,1磅的鐵球就會拖10磅的后腿,它們落下的速度就會比10磅的.鐵球——?這是伽利略的分析過程。
結論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書上怎么說?誰能像老師一樣上臺說說?
3、這是什么關系的兩個結論?由此伽利略產(chǎn)生——?(懷疑)這兩結論是根據(jù)什么推出來的?可見這句話正確嗎?
4.全班齊讀。(女同學讀伽利略對亞。。產(chǎn)生懷疑的部分,讀時要重點突出——?男同學讀“他想……”這部分,讀時要突出什么?
三、 講讀第4自然段
好一個伽利略,真不愧是辯論家,提出這么不尋常的問題,那他是不是就此斷言亞里士多德說錯了呢?
1、小聲讀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問后又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呢?2、指名說。(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會怎么做試驗?用自帶的小球做做試驗。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這些試驗結果都證明了什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伽利略用實踐證明了事實,可見他的科學態(tài)度是多么嚴謹。
4、對比句子。(區(qū)別,,有何好處,,為什么。)
5、指導朗讀:(慢,重)
伽利略這時的身份是什么?作為教授,他發(fā)現(xiàn)亞里士多德說錯后,又是怎樣做的呢?(要在比薩城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四、 講讀第5.6自然段
1、學習要求:
2、師: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人們親眼所見的正確結果,課文就是以這個結果為題,顯示了實踐的重要。伽利略從產(chǎn)生懷疑,多次反復試驗,再公開試驗,從實踐中證明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3、你們覺得伽利略的可貴在哪里?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4
【教學目的】
。薄⒘私庹n文內(nèi)容,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理解課文的能力,及探索科學知識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伽俐略敢于提出疑順,大膽進行試驗的語句。
【教學準備】
。、課外讀本。
。病⒅亓坎坏鹊膬蓚物體。
。、課前布置學生了解伽俐略、亞里士多德生平。
【教學過程】
一、讀悟質疑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發(fā)生在兩個科學家之間的故事。
。ㄖ该簧喗閬喞锸慷嗟、伽俐略的生平)
2、在學生自學課文,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本課探究的任務:
伽俐略懷疑亞里士多德的什么話呢?他是怎樣證明自己的懷疑是正確的呢,讓我們來學習這篇課文。
。ò鍟n題)出示探究任務:
、 亞里士多德是什么樣的人?當時的人們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
、 伽俐略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做了怎樣的試驗?結果怎樣?
二、自讀課文,探究解疑
。、閱讀第一段。
。病㈤喿x第二段。
、 課文告訴我們亞里士多德是什么樣的人?課文用一個什么詞說明當時的人對他非常相信?
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
比比讀讀:
研究科學的人都相信亞里士多德。
、 指名讀第二段。
。、講讀第三段:
、 伽俐略卻敢于懷疑亞里士多德的話,伽俐略對亞里士多德說的哪句話產(chǎn)生了懷疑?
、 伽俐略是怎樣想的?誰來讀讀伽俐略的心里話,指名讀第三段。
、 指點:
伽俐略想的非常好,先從正面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就會產(chǎn)生什么結果;然后又從這句話錯的一面分析。
。ㄍ怀觯喝绻汀;但是,如果……就……)
、 齊讀第三段。
。础⒅v讀第四段(4~6)
、 伽俐略可貴的地方還表現(xiàn)在哪兒?默讀,找出重點詞語:
。ǚ磸妥,都證明,總是,才,已經(jīng))
⑵ 齊讀第四自然段。
、 指點:
① 在教師里做一個輕重物體同時落地的試驗。
② 請同學們聽師讀,想象當時伽俐略做實驗的情景。
、 請大家作準備,誰能把那天的情景描述出來?
⑷ 各自準備講述。
⑸ 同座對述。
、 指名描述。
、 齊讀全段。
、 這個試驗的成功,使人們明白了什么?課文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是什么?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這句話給我們什么啟發(fā)。
想──說
引導學生自由思考,展開創(chuàng)造性設想。
三、讀寫結合,培養(yǎng)能力
1、把《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故事講給別人聽。
。、和組內(nèi)同學嘗試著做一個小實驗,把實驗經(jīng)過、結果記載下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5
一、教學目標
。ㄒ唬┝私庹n文內(nèi)容,認識事件中的兩個人物。
。ǘ⿲W習本課生字新詞。正確朗讀課文。
。ㄈ┌醋匀欢巫x懂課文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按自然段讀懂意思,劃分結構段,初步理解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教學過程
。ㄒ唬┳x課文。按“預習”要求,了解初讀課文的情況。
1.提問:《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故事,寫了兩個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亞里士多德,他們是怎樣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簡單地做個介紹。(必要時教師做補充)
。ㄙだ,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問,大膽試驗的人。具體說,是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是利用望遠鏡觀察天體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發(fā)現(xiàn)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個衛(wèi)星,太陽黑子、銀河由無數(shù)恒星組成的等等。今天我們學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也是伽利略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現(xiàn)象。
亞里士多德,兩千三百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他。他說的話被看作是不容許更改的真理。馬克思和恩格斯都稱他是古希臘哲學中“最博學的人物”。)
2.兩位科學家,一位是兩千三百年前古希臘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兩位科學家相距兩千年,怎么走進一個故事里?是誰起了作用呢?
。ㄊ琴だ栽谄鹱饔。因為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經(jīng)不在人世了。)
(二)讀課文,正音正字,檢查預習中讀解生字詞情況。
1.讀準字音(帶點的字):
哲(zh6)學家教授(sh^u)固執(zhí)(zh0)(以上字是翹舌音)
比薩(s4)斜塔(“薩”是平舌音)
2.“當(d4ng)作”的“當”不要讀成“d1ng”的音,這里是看成,作為的意思;
“同時著(zhu$)地”的“著”是接觸到的意思,不要讀成“zh2o”、“zh8”等音;
“驚訝(y4)”的“訝”不要讀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區(qū)別“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檢查讀解生字新詞情況:
哲(zh6)學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學家,是研究人們對世界總的看法和對各種問題怎樣正確處理的學問的專家。
教授(sh^u):授,傳授,如授課。教授是大學里職務最高的教師。如,伽利略,25歲已經(jīng)是大學里的教授了。
比薩(s4)斜塔:薩,是一個姓;“拉薩”的薩。比薩,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薩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傾斜,因此得名。
違(w7i)背:違,不依從。違反、不遵照的意思。
膽大妄(w4ng)為:妄,不是分內(nèi)的`,胡亂的。膽子大得不管不顧,胡作非為。
宣(xu1n)布:宣,公開出來。正式告訴大家。
固執(zhí)(zh0):執(zhí),掌握。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改變。
磅(b4ng):英國和美國用的重量單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詞語,再概括討論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學生時代就敢于提問,被稱為“辯論家”。
第2自然段: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亞里士多德說,一個重10磅和一個重1磅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10磅的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對這句話產(chǎn)生了疑問。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試驗,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說法錯了。兩個大小不同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總是同時著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大家驚訝地明白了:亞里士多德的話也不是全對的。
(四)為課文分段:
提示:課文講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青年時期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tài)度研究科學的故事。分段應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
1.課文是介紹伽利略的。一開頭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樣一個人?纯茨囊恍《问菗撨@個任務的?
。ǖ1自然段。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為課文是表現(xiàn)伽利略不迷信權威,敢于提出問題的,所以接著就該說明這位權威究竟是誰?
(是大家信奉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兩位人物都出現(xiàn)了,這又該是一段了?纯茨囊粋或哪幾個自然段擔負這個任務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課文是介紹伽利略不迷信權威,肯大膽提出問題,課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權威是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接著就該說明這位權威亞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論引起了伽利略的疑問呢?看看哪個自然段或哪幾個自然段是專負這個責任的?
。ǖ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問提出來了。下一步,就該敘述伽利略為了證實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對的要做什么?
。ㄔ囼灒
試驗的結果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為了讓大家都知道,就要公開驗證,這就是在哪里試驗呢?
。ū人_斜塔)
結果引起極大的轟動,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個或哪幾個自然段包管這一點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ㄎ澹w納四個結構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這樣,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個自然段段意歸并起來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組議論這三個自然段段意怎樣歸并為一個結構段段意的。
提示:著重看誰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來。具體內(nèi)容用概括的詞語歸納。
。ǖ5自然段講伽利略多次試驗,第5自然段講大家看伽利略公開試驗成功,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三個自然段都提到試驗的事,只是最后還肯定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因此,第四結構段的段意應該是:
伽利略經(jīng)過多次試驗,使大家明白亞里士多德的話錯了。)
。┬〗Y
全文6個自然段,按事情的階段劃分,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著地的問題展開敘述的,段與段之間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jù)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與態(tài)度:學習伽利略獨立考慮,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和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示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同學展示課前搜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里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詞。
1、掌握“違、妄、執(zhí)”三個字的讀音
2、重點字的書寫提示
讓同學仔細觀察課后生字表的漢字,找出容易寫錯的地方,并讓同學在本子上寫一寫自身容易寫錯的字。
3、同學快速默讀課文。
4、考慮文章寫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誰?
三、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1、結合課文內(nèi)容填空,并說明理由。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
2、指名朗讀能體現(xiàn)伽利略善于考慮的品質的語句。并讓同學結合課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詞的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段,把有關伽利略考慮過程的句子劃出來。
4、四人小組討論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發(fā)生的,并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考慮過程。老師進行適當?shù)狞c撥。
5、指導同學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這樣的關聯(lián)詞語。
四、升華情感,小結課堂內(nèi)容
五、安排作業(yè):
1、謄寫課后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考慮:伽利略為了證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怎樣進行試驗的?他人有哪些反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知道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過程]:
講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考慮:亞里士多德講過什么話?伽利略對這話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為什么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亞里士多德的話當作兩種假設,推出兩個結論。這兩個結果一樣嗎?是什么樣的結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讀后考慮:伽利略是怎樣用事實來證明的?
2為什么要進行多次試驗?
請找出能反映試驗多次的詞語,說說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試驗的結果怎樣?
4、齊讀這段話。
。ㄈ├首x第五、六自然段
1、齊讀后考慮:在斜塔上做公開試驗前,人們是怎樣想的?
2、人們?yōu)槭裁磿@樣想?
3、當看到試驗結果時,人們的態(tài)度有什么改變?
4、這說明什么?
小結:
5,讀了這篇課文,伽利略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
總結
。ㄋ模┌鍟O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懷疑(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善于考慮
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科學態(tài)度
(五)課堂作業(yè)設計
朗讀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及其組成的常用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4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基礎上回答“思考.練習”中1、2、3的問題。
5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6學生能從伽利略敢于大膽懷疑大哲學家的說法,并通過反復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認識到權威的話往往不全是對的,教育學生學習伽利略破除迷信,獻身科學的精神。
二、重點、難點
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三、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介紹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伽利略,一個是亞里士德,他們是怎樣的人物,按你的了解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教師補充)
二、讀課文,學習生字,檢查在預習中解讀生字詞的情況。
三、按自然段讀課文,邊讀邊劃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詞句,再討論概括自然段段意。
四、給課文劃分結構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五、總結:全文共六個自然段,是以簡介人物、提出問題、多次試驗到公開驗證,緊緊圍繞兩個鐵球著地的問題展開敘述的,段與段之間聯(lián)系得十分緊密。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埋下伏筆。
1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沒有人懷疑過這句話?為什么?
2引出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
a有這樣一句話,千百年來從沒有人懷疑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b分析這句話:你們懂這句話么?(想讀就讀)
強調什么?(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二、簡介人物,激趣生疑。
1這句話是誰說的?
(簡介亞里士多德:他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在生物學、生理學、醫(yī)學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貢獻。)
2書上是怎樣介紹伽利略的?
。ㄙだ允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25歲時就已經(jīng)當上了數(shù)學教授。)
三、整體感知,把握主題。
過渡:一位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一位是25歲的數(shù)學教授,他們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呢?
1快速讀課文,想一想:他們的聯(lián)系主要圍繞一個什么問題?
2學生說,師總結:兩個鐵球著地(板書)
3加上兩個字就是伽利略的觀點。(同時補充板書)
過渡:誰對誰錯呢?
四、質疑討論,精講研究。
(一)細析亞里士多德的話。
1再次出現(xiàn)亞里士多德的話。(集體讀)
a這是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會對他的話懷疑么?為什么?
b哪些詞最能體現(xiàn)?(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責備)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責備”在什么情況下責備?(在人們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的情況下。)
c讀反問句,讀出責備的語氣。
“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ㄟ@個反問句說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樣想的?用“-——”畫出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chǎn)生懷疑的句子。
兩個結論,討論后總結(一慢一快)板書
過渡:這兩個結論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愛動腦筋,不迷信權威,他不僅敢懷疑,還勇敢地進行試驗。
(二)細析伽利略試驗及其結果部分。
1提問:課文中從哪兒到哪兒寫他做試驗的過程?實驗分幾步?
(a自己試驗b公開試驗)板書
2學習伽利略自己做試驗部分。
、僮杂勺x課文,想一想:從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試驗?
結果如何?
、谔釂枺
a.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伽利略對試驗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
。ǚ磸、許多次)
他為什么這樣做?
。ㄒ驗樗鎸Φ氖莵喞锸慷嗟,他不能馬馬虎虎。)
b.從結果“都”、“的確”、“總是”三個詞可以看出什么?
。ǹ梢钥闯鰜喞锸慷嗟抡f的這句話是錯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結論?
。▋蓚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這句話正好與亞里士多德的話相反。把“速度與重量有關”劃掉。
、軓倪@段中,你還知道什么?
。ㄙだ砸诒人_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葸^渡:這樣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因為等于公開向人們心中的亞里士多德挑戰(zhàn)。
3學習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實驗部分:
、俪鍪颈人_斜塔的照片。
師述:比薩斜塔在意大利比薩城內(nèi),塔共8層,建到第三層時,地基開始傾斜,該塔由于“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開試驗,該塔名聲更大。
公開試驗的`消息一傳開,前來看試驗的人很多,人們是怎樣議論的?
、谡页鰰厦鑼懭藗冏h論的句子。(人們來的目的,人們的態(tài)度)
集體讀,個別讀。(讀出人們對伽利略責備、嘲諷、譏笑、奚落的語氣)
、勖鎸θ藗兊呢焸、嘲諷、譏笑、奚落,伽利略懷著必勝的信心登上了比薩斜塔,結果如何呢?請看:
。ㄑ菔緝蓚鐵球同時著地)
④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表現(xiàn)怎樣?(驚訝)為什么?
(因為,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⑤人們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全是對的。)
⑥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ǜ嬖V我們,這個人無論他地位多高,學問多大,說的話也不可能是全對的,所做的事都是對的。不能輕易的相信別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錯處。)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突出懷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懷疑,打破迷信,獻身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獻身科學、打破迷信)
五、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問的人,同學們要不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
2假如書上有錯,你們敢于提出疑問嗎?
a.出示句子: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b.師:這句話就有錯誤,你們誰敢于提出疑問?
做兩個試驗:第一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時放下。
第二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處,小的放在稍低處,再同時放下。
c.得出結論:這句話應該改成——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3再給你們一個機會:開頭,我們說過高爾基的一句話,誰來質疑?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總結全文: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權威,敢于懷疑,獻身科學的精神,同時,我們自己也有了這種意識。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思考,用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學習。
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
亞里士多德
試驗
一慢一快
自己試驗
公開試驗
速度與重量有關
打破迷信
獻身科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8
教學理念:
綜合名家名篇,發(fā)現(xiàn)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可以彌補單純的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空白,可以把連續(xù)的線性思維和零散的點狀、碎片思維有機結合起來,更有利于孩子在眾多跳躍的信息中提取關鍵、有效的信息,更鍛煉孩子的邏輯思維、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經(jīng)過反復研究,我們提出融合“非連”文本法,即“通過在閱讀教學中,融合非連續(xù)性文本,輔助連續(xù)性文本的理解、運用、創(chuàng)新,以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方法!
此課教學采用融合“非連”文本法,通過讀文教學設計非連文本,促進閱讀理解;改變補充形式,激蕩學生情思;圖文印證,體會寫作方法;以“非”促“連”,發(fā)展語用能力;適時呈現(xiàn),激發(fā)閱讀期待等方式,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理解“固執(zhí)、膽大妄為”等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zhí)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及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重點:
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初步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伽利略以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正確為前提,所做的大膽的推測。
教學準備:PPT
教學流程:
課前熱身環(huán)節(jié):分享故事,明確點贊 點贊詞
一、回顧導入,整體感知人物。
1.人物名片
姓名:亞里士多德
國籍:古希臘
職業(yè):大哲學家
成就:影響了幾乎所有之后的西方哲學家
姓名:伽利略
國籍:意大利
職業(yè):數(shù)學教授
他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還記得伽利略做了什么事?
師板貼: 產(chǎn)生疑問 反復試驗 公開試驗
【教學意圖】改變資料的補充方式,變單一文本為綜合文本,變連續(xù)文本為非連續(xù)文本,更能激活學生思維,更能激蕩學生情思,因為它是承載信息的媒體不是從左到右直線性連續(xù)呈現(xiàn),而是多維分布性呈現(xiàn)的文本。利用人物名片的“非連”文本,喚醒學生對人物的初步印象,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對課文有整體把握。
二、學習“產(chǎn)生疑問”,為“善于思考”點贊。
1.去掉關鍵詞填空,幫助理解“一快一慢的兩種結論”。
2.看著動畫演示,學會表達。
3.用上文中的句子演示圖標。
4.總結伽利略產(chǎn)生疑問的過程,滲透思考嚴謹。
5.伽利略產(chǎn)生疑問,點贊詞呢?(交流、板書)
6.師小結學習方法。
【教學意圖】對非連續(xù)性文本的解釋說明,往往是以連續(xù)性文本的形式呈現(xiàn)的,因此,利用非連續(xù)性文本組織閱讀教學,學生必須在非連續(xù)性文本跳躍的信息之間,積極思考內(nèi)化連續(xù)文本的信息,最后以連續(xù)性文本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既促進語言文字的內(nèi)化積累,語言能力又得到發(fā)展。學生通過動畫、具體的圖標演示,理解伽利略的思考過程,并學習表達,還從中感受伽利略的品質,并學會點贊。
7.生自主學習,走進伽利略的內(nèi)心。
出示:(默讀4-6自然段),你從哪些語句看出伽利略很贊,劃出來?在語句旁邊請寫出點贊詞!
8.生自主學習,師巡視指導并發(fā)現(xiàn)。上臺寫點贊詞。
三、學習“反復試驗”,為“嚴謹”點贊
1.先來交流第4段“反復試驗”。
2.文中“反復”可以換“重復”嗎?生談理解。
3.設想:伽利略“反復試驗”考慮的不同條件。
伽利略反復試驗記錄表
不同條件 重量不同 高度不同 天氣不同 ……
鐵球1
鐵球2
4.伽利略這樣反復試驗,補充點贊詞是? 師寫:嚴謹
【教學意圖】在學生學習遇到瓶頸時,教師的幫助是雪中送炭,但絕不是全盤“奉獻”,而在于恰到好處的“提點”。非連文本,只提醒關鍵處,就像溝渠疏通關鍵的節(jié)點,就像點燃的火種,火焰就自然地蔓延開去。記錄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積極地發(fā)散思維,去感受伽利略試驗過程考慮到的不同條件,體會到伽利略在反復試驗中的'嚴謹。
四、學習“公開試驗”,為“膽大不妄為,執(zhí)著” 點贊。
1.表格:“公開試驗”前后,人們的不同反應。查找
公開試驗前:
公開試驗后:
。ㄏ鄼C出示)“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
“等會兒他就固執(zhí)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2.想象一下:人們說話時的表情、動作和心理?讀出人們的指責。
3.“公開試驗”冒著生命危險,補充布魯諾資料。
4.“公開試驗”后,圍觀的人們反應--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說話訓練。
公開試驗前:
公開試驗后:
“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
“等會兒他就固執(zhí)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5.側面描寫的妙處:
公開試驗前后人們的反應寫得這么詳細,可以去掉嗎?生談理解。
。▋(nèi)容上:伽利略的堅持和壓力;人們的盲從和看到試驗結果后的醒悟
形式上:內(nèi)容更加豐富、增加可讀性)
6.這次公開試驗讓人明白道理: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通過連線,理解句子的含義讀。
不是全都對的 全都錯
全都對
全都不是對的 會出一點錯
7.拓展思維,談身邊的事例。
8.總結寫法:具體事例表現(xiàn)人物品質。
【教學意圖】設計填寫非連續(xù)文本,促連續(xù)文本的閱讀,學生根據(jù)設計的需要,邊讀邊提取相關信息,以形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連續(xù)文本所表達的意思,既促進學生積極閱讀、思考、理解,又能檢驗學生閱讀過程中理解是否有偏差,以便及時糾正。用公開試驗前后人們不同反應的表格,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提取整合能力,對作者為何將此寫得如此詳細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和閱讀評價能力,用連線題更準確地理解“不是全都對的”,更形象直觀,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五、升華文本,拓展延伸。
1師小結:點贊詞
2.為“像身邊努力的人”點贊。
六、板書
2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產(chǎn)生疑問 思考嚴謹
反復試驗 堅持、執(zhí)著
公開試驗 膽大不妄為
具體事例 人物品質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9
語文教學中網(wǎng)絡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為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在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文、圖、聲并茂的特點,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fā),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是一種復雜的個性品質,它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fā)展新的能力。但是,興趣并不是先天的東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響下啟動、發(fā)展起來的`。小學生的好奇心特強,而多媒體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體,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xiàn)多渠道信息傳遞,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率,并有利于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運用,促進由知識向能力轉化。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借助多媒體出示了一幅比薩斜塔的大幅圖畫,同時說道:“你們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聞名世界的比薩斜塔。你們誰
有勇氣像當年的伽利略那樣,也在這座鐵塔上給我們做做這個試驗?”這時學生看到真切的畫面,產(chǎn)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fā)起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突破教學難點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總是讓學生讀詞句解釋,然后死記硬背。這樣,不僅使教學形式變得單調枯燥,而且學生對詞句理解也是一知半解,不能靈活運用。對課文中的重點、難點,不但花很多時間、精力,而且效果不佳。例如:教學第二環(huán)節(jié)時,大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被人們奉為真理,但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卻對此話產(chǎn)生了懷疑,提出了兩點疑問。書上用了一大段枯燥的文字敘述出來,學生很難理解。于是我根據(jù)課本敘述的內(nèi)容,設計了CAI課件,并演示給學生看,使他們通過多媒體,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明白了亞里士多德的話是不正確的,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更好、更快、更準、更深地把握了教學中的重點、難點。
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其內(nèi)容真可謂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有。課文中許多事物對學生來說,都是陌生的。這時若光靠教師講解,學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體就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直觀的教學情景,化難為易。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情緒進入課堂,情緒又具有很強的情境性。
例如:教學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時,先讓一位學生上臺扮演伽利略,我說:“大家請看青年數(shù)學家伽利略先生已經(jīng)來到了我們的面前,過一會兒,他將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他嗎?”并請伽利略操作課件,通過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去,“入境”地學習。同時還進行“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說什么?”的口語交際練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內(nèi)在動力,激活學生與學習對象相關的原有認識,幫助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
實踐證明:
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呈現(xiàn)學習內(nèi)容,指導學習方向,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強化,是改革課堂教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10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新詞,理解個別詞語。(重點)
2、熟練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難點)
3、設計有關基礎知識的練習題。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嘗試)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同學們,老師手中有兩個大小不一的鐵球。如果同時從同一高度松開手,會得到什么樣的'結果?誰得出了這樣的結果?
2、簡單介紹你對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況有限,哪位同學向我詳細介紹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5課,看看伽利略是怎樣得出“兩球同時著地”這一結論的?
二、小老師檢查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預習目標逐項進行
1、對基礎知識的檢查
。1)小老師用自己的方式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是否正確、流利)
。2)小老師用卡片出示詞語指名讀、解釋詞語。(針對學困生)
。3)小老師聽寫典型的詞語。
2、對課文內(nèi)容的檢查
。1) 課文主要內(nèi)容寫了什么?
(2)伽利略是個怎樣的人?
(教師邊聽課邊做記錄,檢查工作完后作補充、指導、評價)
三、課堂反饋練習
1、分組交流設計的題目。(教師巡視指導。)
2、評選設計題目優(yōu)秀的學生并給予鼓勵。(特別是學困生)
3、教師用小黑板出示練習題。(重點是學困生)
4、反饋課文主要內(nèi)容。(小黑板出示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練習題。)
四、學生提出預習中的疑難困惑
教師做好記錄,以待下節(jié)課解決。
五、針對課文內(nèi)容及疑難布置第二課時的預習內(nèi)容
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1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基礎上回答“思考·練習”中1、2、3的問題。
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學生能從伽利略敢于大膽懷疑大哲學家的說法,并通過反復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對的,認識到權威的話往往不全是對的,教育學生學習伽利略破除迷信,獻身科學的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教學目標1、2。
2、難點:教學目標2、3。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埋下伏筆
1、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庇袥]有人懷疑過這句話?為什么?
2、引出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
⑴ 有這樣一句話,千百年來從沒有人懷疑過:
(課件出示)
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分析這句話:你們懂這句話么?(想讀就讀)
強調什么?(速度與重量有關)板書。
二、簡介人物,激趣生疑
1、這句話是誰說的?
簡介亞里士多德:他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同時也是科學家。在生物學、生理學、醫(yī)學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貢獻。
2、書上是怎樣介紹伽利略的?
伽利略是17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25歲時就已經(jīng)當上了數(shù)學教授。
三、整體感知,把握主題
過渡:一位是兩千多年前希臘的哲學家,一位是25歲的數(shù)學教授,他們是怎樣聯(lián)系起來的呢?
1、快速讀課文,想一想:
他們的聯(lián)系主要圍繞一個什么問題?
2、學生說,師總結:
兩個鐵球____著地(板書)
3、加上兩個字就是伽利略的觀點。(同時 補充板書)
過渡:誰對誰錯呢?
四、質疑討論,精講研究
細析亞里士多德的話:
1、再次出現(xiàn)亞里士多德的話:(集體讀)
、 這是亞里士多德說的話,在當時的情況下人們會對他的話懷疑么?為什么?
、 哪些詞最能體現(xiàn)?(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信奉、責備)
“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的程度深,信仰、崇奉)
“責備”在什么情況下責備?(在人們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的情況下。)
、 讀兩個反問句,讀出責備的語氣:
“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兩個反問句說明人們對亞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
2、伽利略是怎樣想的?用“ ”畫出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chǎn)生懷疑的句子。
大屏幕出現(xiàn):兩個結論,討論后總結(一慢一快)板書。
過渡:這兩個結論是自相矛盾的,伽利略多么地愛動腦筋,不迷信權威,他不僅敢懷疑,還勇敢地進行試驗。
3、細析伽利略試驗及其結果部分:
⑴ 提問:
課文中從哪兒到哪兒寫他做試驗的過程?實驗分幾步?(a、自己試驗 b、公開試驗)板書。
、 學習伽利略自己做試驗部分:
① 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從這部分中你知道伽利略是怎樣對待自己的試驗?結果如何?
② 大屏幕出示填空題,學生邊報邊填空。
、 提問:
A、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伽利略對試驗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反復、許多次)他為什么這樣做?(因為他面對的是亞里士多德,他不能馬馬虎虎。)
B、從結果“都”、“的確”、“總是”三個詞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說的這句話是錯的。)
C、伽利略慎重地作出什么結論?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
這句話正好與亞里士多德的話相反。把“速度與重量有關”劃掉。
④ 從這段中,你還知道什么?
(伽利略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的試驗。)
、 過渡:這樣的宣布是需要有多大的勇氣啊!因為等于公開向人們心中的'亞里士多德挑戰(zhàn)。
、 學習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實驗部分:
、 屏幕出現(xiàn)比薩斜塔的照片:
師述:比薩斜塔在意大利比薩城內(nèi),塌共8層,建到第三層時,地基開始傾斜,該塔由于“斜而不塌”名聲遠揚,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公開試驗,該塔名聲更大。公開試驗的消息一傳開,前來看試驗的人很多,人們是怎樣議論的?
、 找出書上描寫人們議論的句子:
(人們來的目的,人們的態(tài)度)
集體讀,個別讀。(讀出人們對伽利略責備、嘲諷、譏笑、奚落的語氣)
、 面對人們的責備、嘲諷、譏笑、奚落,伽利略懷著必勝的信心登上了比薩斜塔,結果如何呢?請看:
(動畫演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 面對這樣的結果,人們表現(xiàn)怎樣?(驚訝)為什么?
(因為,人們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而伽利略的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
、 人們明白了一個什么道理?
(亞里士多德的話不全是對的。)
、 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告訴我們,這個人無論他地位多高,學問多大,說的話也不可能是全對的,所做的事都是對的。不能輕易的相信別人。敢于思考,找出名人的錯處。)
總結:在當時的情況下,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突出懷疑是多么的不易,他勇敢懷疑,打破迷信,獻身科學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板書:(獻身科學、打破迷信)
五、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1、伽利略是一位敢于提出疑問的人,同學們要不要學習他的這種精神?(要)
2、假如書上有錯,你們敢于提出疑問嗎?
⑴ 出示句子: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 師:這句話就有錯誤,你們誰敢于提出疑問?
做兩個試驗:
第一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放在同一高度,并同時放下。
第二次,將兩個演示的皮球大的放在高處,小的放在稍低處,再同時放下。
、 得出結論:
這句話應該改成──
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3、再給你們一個機會:開頭,我們說過高爾基的一句話,誰來質疑?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總結全文: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伽利略有不迷信權威,敢于懷疑,獻身科學的精神,同時,我們自己也有了這種意識。希望你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勇于思考,用認真、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學習。
【板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一慢一快
伽利略 試驗 亞里士多德
速度與重量有關
自己試驗 公開試驗
打破迷信 獻身科學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12
一、教學目的和要求:
1. 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過程:懷疑—實驗—公開驗證。
2.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二、教學重難點:
1. 體會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氣。
2. 理解伽利略懷疑思考的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今天這堂課,李老師要同同學們一起感受伽利略的偉大試驗《兩個鐵球同時著地》(齊讀)
(二)自讀自悟:
1.出示課文第一二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思考,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體會
3)小結:
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閱讀了、思考了,還說了自己初步的感受體會,真好。我們閱讀文章就要像這樣邊讀邊聯(lián)系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思考、體會,這樣,我們讀書才會有所得,你們說對嗎?
2.出示斜塔圖片:
1)認識這座斜塔嗎?這就是世界著名的“斜而不塌”的比薩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如果條件允許,同學們,你們誰有勇氣像當年的伽利略一樣,也在這座高塔上做做這個實驗?
2)這么多人有勇氣,老師真高興,但是,老師告訴大家,僅僅有勇氣是不夠的
3)出示: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讀
b)所以老師想再請同學們仔細讀讀書,看看在做公開試驗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邊讀一邊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處,師出示伽利略的思考過程,生自由讀這部分,邊讀邊想,還可以用筆作個圖示以幫助自己理解。
d)生說、師說(課件演示)
e)師引讀第四自然段
3.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閱讀
1)激動人心的這一天終于來了,當伽利略出現(xiàn)在比薩斜塔下,比薩城的居民們會怎么說怎么做?面對這些議論,伽利略又會怎么做?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離開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討(自讀課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學生讀書、交流
3)剛才,老師但到同學們討論得非常激烈,心里癢癢的,真想來到比薩斜塔下,聽聽伽利略和比薩居民們的對話,親自感受伽利略地堅持真理的勇氣和認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誰愿意來做伽利略?
4)現(xiàn)在,年輕的數(shù)學教授伽利略先生已經(jīng)來到大家面前,一會兒,他將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現(xiàn)在,觀眾們,你們想對他說什么?
5)生生對話
6)生表演(點擊課件,是范讀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7)當伽利略順利地做完試驗,走下斜塔時,人們紛紛圍攏過來。觀眾們,現(xiàn)在你們想說什么?
8)可適當初,你們是這么說的嗎?(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9)現(xiàn)在,你們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聯(lián)系實際:
是的,伽利略這位年輕的科學家表現(xiàn)出來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權威的獨立人格,真讓人嘆服。
同學們有沒有讀過類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們小朋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
(聯(lián)系材料:《動手做做看》)
5.尾聲:
正如《伽利略傳》的作者布萊希特說的那樣“真理是時間的孩子,不是權威的孩子”(出示),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應該留在同學們?nèi)松拈L河中。
6.老師建議:
創(chuàng)作一條格言勉勵自己。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13
一、復習導入
1、激趣
同學們,做試驗的球都準備好了嗎?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試驗是實踐的一種方式。今天,就讓我們在試驗和分析中完成這節(jié)課。好嗎?
2、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知道了課文的主人公是……他被同學們稱為……而在當時,人們把誰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呢?他是一位……
3、那作為辯論家的伽利略是否像人們一樣迷信亞里士多德呢?文中哪個自然段告訴我們?
二、講讀第3自然段
1、聽朗讀。
思考: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產(chǎn)生懷疑?他是怎么想的?
2、指名回答。課件出示
①認真讀,想想鐵球下落,關鍵強調什么條件和結果?動筆畫相關詞語。
②不改變這句話意思還可以怎么說?
③要怎樣讀這句話?
3、兩個不同的結論指什么?
伽利略怎么得出結論1的,書上怎么說?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話,1磅的鐵球比這10磅的鐵球下落的速度要……把它們拴在一起后,1磅的鐵球就會拖10磅的后腿,它們落下的速度就會比10磅的鐵球……這是伽利略的分析過程。
結論2:又是怎么得出的呢?書上怎么說?誰能像老師一樣上臺說說?
4、這是什么關系的兩個結論?由此伽利略產(chǎn)生……(懷疑)這兩結論是根據(jù)什么推出來的?可見這句話正確嗎?
5、全班齊讀。(女同學讀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產(chǎn)生懷疑的部分,讀時要重點突出……男同學讀“他想……”這部分,讀時要突出什么?
三、講讀第4自然段
好一個伽利略,真不愧是辯論家,提出這么不尋常的問題,那他是不是就此斷言亞里士多德說錯了呢?
1、小聲讀第4自然段。思考:伽利略提出疑問后又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呢?
2、指名說。(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
如果你是伽利略,你會怎么做試驗?用自帶的小球做做試驗。指名做一做。
3、伽利略的這些試驗結果都證明了什么?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伽利略用實踐證明了事實,可見他的科學態(tài)度是多么嚴謹啊!
4、對比句子。(區(qū)別,有何好處,為什么。)
5、指導朗讀:(慢,重)
伽利略這時的身份是什么?作為教授,他發(fā)現(xiàn)亞里士多德說錯后,又是怎樣做的呢?(要在比薩城斜塔上做公開試驗。
四、講讀第自然段
1、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人們親眼所見的正確結果,課文就是以這個結果為題,顯示了實踐的重要。伽利略從產(chǎn)生懷疑,多次反復試驗,再公開試驗,從實踐中證明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
2、你們覺得伽利略的可貴在哪里?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相關文章: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04-09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優(yōu)秀教案03-06
課文《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范文04-02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15篇02-24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15篇)02-25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5篇03-08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03-16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學反思04-08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通用15篇)03-0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教案集錦1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