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時間:2024-05-15 09:57:03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

        一、《重獲生活的熱情》

        傾聽內心的聲音,解決內心的沖突。生活中,有時我們會感覺沮喪,是因為一個人處于激烈的內心沖突中,無所適從,沮喪意味著我們不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滿足愿望。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苛責別人,而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變得逐漸平和。一旦我們發(fā)現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行動,我們將重獲生活的熱情,原來激起對生活的熱愛這么簡單。只要捫心自問,我到底要的是什么?然后積極行動起來。

        所以,別人說什么不重要;所以,外界什么樣子不重要;所以,誰對誰錯不重要。關鍵是,我想要什么?我要怎么樣?我自己內心的需求什么?我要變成什么樣子?明了了這些問題,我就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了,去行動,行動起來,我們就有了生活的熱情。

        二、《表達感激》表達感激的方式:

        A、對方做了什么事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B、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C、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表達感謝我們往往說:“謝謝,太感謝了!”、“真是太感謝了!”如果我們聽到別人口中說出:“謝謝你,你這么忙還把我送回家,讓我及時看到了孩子,沒再為孩子擔心,太感謝你了!”這樣的感謝和一句“太感謝你了!”心里的感受一定是不一樣的。

        也許我們并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后來,我發(fā)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況相通,樂于互助,也即“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美]馬歇爾·盧森堡著)認為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方式,是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愛。這種方式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這種溝通方式可以讓人們誠實清晰的表達,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能夠

        1、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

        2、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

        3、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

        4、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

        5、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此刻的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舉例說明:母親對孩子說“孩子,看到桌子下的兩只臟襪子(此刻的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況相通,樂于互助。

        有些人用非暴力溝通理解自己,有些人用它改善人際關系,還有人借助它改進工作。也可被用來協調各個層面的爭論和沖突。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

        說到暴力這個詞,相信每個人都能理解,也同樣覺得這個詞和自己無關,由于缺乏認知,我們通常認識不到自身的暴力。在我們眼中打人、殺人、武力才算是暴力行為,但如果我說“冷暴力”這個詞,你還覺得陌生么,你有沒有跟身邊的任何一個人冷戰(zhàn)過?有沒有在生氣時口不擇言?如果有,我相信你能理解這句話:情緒和語言也可以很暴力,并且傷人于無形。

        這就是本書的主題:非暴力溝通。

        我們通過話語表達情緒,大多時候說話是一種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非暴力溝通主張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以達到溝通的最佳結果。

        它是有跡可循的,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分別是:

        ①留意發(fā)生的事情。

       、诒磉_感受。

       、壅f出哪些需要導致那樣的感受。

       、芴岢鼍唧w的請求。

        假如我有個作息不規(guī)律的室友,我睡覺了她還在玩游戲,她打擾了我休息,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就是:你玩游戲的聲音很大聲,我有些煩躁,因為現在已經×點了,我明天還要早起上班,你能不能明天再繼續(xù)?

        這種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和需要,它的溝通過程是:

       、傥覍φ诎l(fā)生的事情的觀察是什么。

       、谖业母惺苋绾巍

       、勰男┬枰獙е铝四菢拥母惺。

       、転榱烁纳片F狀,我的.請求是什么。

        我相信比不經大腦的說“你還讓不讓人睡覺了”,結果一定更令人滿意

        但很多人甚至都沒有意識到“非暴力溝通”的存在,而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常做的行為有:

        道德評判。

        簡而言之,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就是不道德或是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都是在評判人。

        “你太懶了!你太自私了!你太笨了!”這些都屬于道德評判,它擅長將人分類,好人或壞人、正常人或不正常的人、聰明或愚蠢等。

        這樣很難讓溝通得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甚至還會召來仇恨。就算被批評的人做出讓步,接受批評,也不會是心甘情愿的,而且長久來看不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

        進行比較。

        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都說人比人氣死人,人無完人,身處比較之中,總有被比下去的時候。而一旦陷入比較的坑里,我們的關注點就變成了“我沒有什么”,而不是“我已經擁有了什么”。其實已經擁有的東西,反而最珍貴。

        回避責任。

        為什么我們要每天準時上班?為什么要按老板要求完成工作?相信大多數人會回答:有些事不得不做。但事實上,這絕對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行為,F在仔細想一想,我們準時上班、滿足老板的要求是為了什么?

        難道不是為了保住工作?為了升職加薪?所以歸根結底,這是我們?yōu)榱诉_到目的而履行的責任。

        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因為自己想要,從自身出發(fā),能避免很大程度上的庸人自擾。

        強人所難。

        這是強者常使用的手段。比如父母、老師、老板,許多人認為這些人的職責就是改變他人,讓他們循規(guī)蹈矩。他們的常用臺詞是: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怎么樣。

        但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變成了逃避懲罰,而不是追求美好生活,一旦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敷衍了事。 回想一下小學做暑假作業(yè)時,是不是極盡敷衍之事?

        非暴力溝通歸根結底是關注自身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再考慮為了達到這種需要,我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4

        感受需要、聆聽心聲!

        如果有人說對你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你真讓我失望!”、“別碰我!”你會怎么辦?

        我會傷心,會氣憤。也會還擊。

        當我傷心時,我會看不起自己,開始自責。當我生氣時,我會把火壓下來,不去面對,一次又一次,火山終于還是暴發(fā)了。

        現在,我開始接觸《非暴力溝通》,了解了面對指責的話,我們如何加以面對。

        當我碰到門邊,碰疼了自己,媽媽對我說“你怎么這么不小心!”,我對她說,“媽媽我知道你關心我”,她有些意外地看著我。沒有說下去了。

        當爸爸對媽媽說,“女兒怎么總是不爭氣,不夠優(yōu)秀時”,我體會到爸爸是愛我的,他是希望我過得更好。

        當兒子說“別碰我!”,我體會他的需要和感受,發(fā)現我之前剛剛說不愛他了。他傷心了。我抱著他,對他說“媽媽錯了,媽媽只是生氣,你沒有好好吃飯,而在吃餅干,對不起”。他哭了。緊緊抱著我,他并不是不想我碰他,他只是傷心了。他是愛我的,也希望媽媽永遠愛他。

        當一個人發(fā)泄他的不滿時,總是有些需要沒有滿足。如果一個人說你太冷淡了,他的需要可能只是很想親近你。如果我們在聽到控訴時,不妨改變原有模式,選擇《非暴力溝通》方式,先深呼吸,讓自己冷靜,再想想他為什么這么說呢?他的需要是什么?如果他的需要是愛,如果你愛他,就說“我愛你”足夠了。 我們的需要怎么表達呢?通過控訴的方式嗎?對方能聽得下去嗎?如果你說“你總是不關心我,天天很晚才回來!”,他聽到的是在指責,他并不會想你心里的.真實想法。如果你說“明天有空嗎?一起吃飯吧!”他估計會把你的請求考慮到日程中去。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愛和關心。也并不想指責他人。請看清楚自己的需要吧,也看清楚別人真正的需要。

        聆聽心聲!這是我從《非暴力溝通》中學到的。希望與你分享!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5

        作者還列舉了四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來看看我們自己有沒有踩過雷:

        a.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警惕對他人進行分類和評判,比如“地域歧視”、“貼標簽”。

        b.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作比較!薄狣an Greenberg《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

        c.回避責任:成長環(huán)境、他人行為、上級命令、同伴壓力、規(guī)章制度、無法克制的沖動等等都是回避責任的借口。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同樣我們也不用對別人唯命是從,要意識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

        d.強人所難:可以提出請求,但不要威脅或強迫他人。如果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確保我們清楚地傳遞了并不想強人所難的信號。

        “如果一個人選擇新的生活,是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懲罰,那他的行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6

        前言:8月新起點,本想要洗心革面潛心學術,到了自習室坐定,目光所及,看到這本《非暴力溝通》。再度偏離初衷,花了數小時讀完本書。內容不見得多么精深,方法論色彩也沒有很濃厚,但看完之后結合生活實際反觀自我,多少習得些溝通技巧。這里摘錄部分內容,如果能產生一丟丟的積極影響,也算發(fā)揮了其應有的價值。

        關于評價和比較: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直接說出我的價值觀,而不是一味地歸咎或指責他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比較也是一種批判,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觀察是對客觀現象的描述,而評論是主觀的價值判斷。將二者混為一談,人們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不把事實和意見混為一談,我們將不再困惑,F代社會,靜態(tài)的語言和動態(tài)的世界不匹配是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

        非暴力溝通不主張絕對化的結論,而是主張在特定的時間和情感中進行觀察,清楚地描述觀察結果。

        區(qū)分看法和感受:

        看法是對事物作出的價值評判,感受則是內心的情緒起伏變化。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示弱及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有助于解決沖突。

        提出具體的請求:

        抽象的詞匯無助于認識自我,我們的請求越具體越好。對他人的批評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社會文化的設定并不鼓勵我們表達個人需要。然而,如果我們不重視自己的需要,別人也不可能會。直接地說出需要,更有可能得到積極回應。在溝通中,明確談話的目的,明確地提出要求而不是表達感受。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需求表達的越具體越清楚,我們越有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當對方給予反饋,我們應該表達感激;當對方不愿反饋,我們應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參加集體討論時,一定要明確地說清楚我想要得到什么樣的反饋,這一點至關重要。只有樹立明確的標桿,才能開展有針對性的討論。

        充分表達憤怒:

        我們生氣的原因不在于別人做了什么,而是我怎么看待對方及其行為,在于我們對他人的評判與指責。練習把每一個指責都轉化為尚未滿足的需要。

        充分表達憤怒的步驟:1.停下來,深呼吸;2.留意我們對他人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清楚表達自身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學會傾聽:

        不帶任何成見地去感受變化,全身心去傾聽。一旦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得到了理解和接納,他會覺得很愜意。當對方得到充分聆聽,氣氛將變得輕松,他會停止談話。

        當我們痛苦地無法傾聽別人時:1.體會自身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huán)境。

        個人成長的三個階段:情感的奴隸(我們要為他人負責,要使他人快樂)-“面目可憎”(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可貴)-生活的主人(為自己的意愿、行動和感受負全責)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7

        《非暴力溝通》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我們都知道,懲罰將導致關系的疏遠。一旦我們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們就很難得到友善的回應。

        這一章節(jié),給我的思考比較多。尤其對“懲罰”這一概念有了更多的認識。

        懲罰有多種的方式,《非暴力溝通》闡述了體罰、指責和否定。先聊聊“體罰”。對于體罰,我相信許多人會持有不同的意見。有的人會認為體罰是需要的`,它可以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是不能做的,至少可以幫助他避免傷害。而有些人卻十分反對體罰,認為通過體罰孩子,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認識:武力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

        先來想想看,體罰有時候是能夠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當下的效果真的是你所想要的嗎?有時候通過體罰的方式處理孩子的錯事,孩子當下會去做我們要求的事,但孩子未必是心甘情愿去做的。另外,當我們在運用體罰的辦法來處理事情并產生效果時,我們是否也在側面告訴孩子,暴力有時候也可以用來解決沖突?我相信這是大部分人不愿看到的。

        說到懲罰的局限性,書中的兩個問題可以幫助到我們。其中的第二個問題是:我希望他基于怎樣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這個問題的思考,又回到了我們剛討論的內容,當我們懲罰孩子,孩子去做我們要求做的事情了,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大部分是為了得到父母的疼愛或避免受到懲罰才去做的。

        這也不是我們所想要達到的目的。故此,多多了解別人基于什么樣的原因來滿足我們的愿望是至關重要的。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8

        這幾周參加讀書會學習《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最開始想要學習這本書是因為老師在給我們做導讀時,提到要了解對方內在的需求,你才能更好地與對方溝通,而這又是在工作生活中非常需要但又容易被忽略的。

        比如客戶拿了一個圖給你說:你幫我稍微修一下。其實他的需求是,你認真看一下,用心把圖改好看。而我們經常理解成稍微改一下就好。這就容易導致需求與解決方案不一致,出來的效果會讓客戶不滿意。當然更直接的例子就是現在常說的直男癌,這是需求的發(fā)出與接收差距太大的典型。

        所以了解對方的真正需求是非常的重要,學習了這本書,我經常把“對方的需求是什么”掛在心上,從近期的效果看,給自己的.工作帶了比較多的幫助。

        上周剛從書上學到的另外一點溝通用語:觀察與評價。

        我們往往喜歡通過自己的主觀判斷給人下定義,在定義中又很容易把對方的缺點放大,讓人難以接受。

        如果我們的上司或者家人對我們說:你很不細心啊!這是對你的評價,我們聽了會很難過。如果他們說:這周工作中你在這里,這里還有那里都做錯了,你很不細心啊。這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羞愧,想一下確實不細心,心里就接受了,下次就不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了。只是換一種說法,給人帶來的感受卻是如此巨大的不同,因此學習非暴力溝通是多么有必要啊~

        學無止境,《非暴力溝通》確實是一本非常值得學習的好書,希望老師們一起參加,提升自我,讓生活工作中的溝通更加順暢。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9

        隨意查讀者們的評論時,竟然看到不少人認為本書在弱肉強食的快節(jié)奏的商業(yè)等領域不適用。還有人說,普通人來讀此書,想看到的是干貨,是如何克制自己的脾氣,和別人好好說話,而本書脫離中國社會舉例不合適。

        恰恰相反的是,我并沒有覺得這本書具有如此局限性,我甚至覺得它是現在浮躁的中國社會極度需要的。即使在商業(yè)領域,也并不總意味著一定要強勢才行,F在社會為了鼓吹效率,甚至贊同或默許命令、懲罰、說教等充斥著工作乃至家庭,這恰恰需要非暴力溝通,來敲醒我們。如果僅僅只是想要看到干貨,那只是學習溝通技巧而已。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還看到很多讀書筆記,亦或思維導圖,把重點放在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這僅僅是本書的前半部分。的確,這就像中國人學乘法都教背九九乘法表一樣,直接、有效。但后面的部分就像,背會九九乘法表后,還要懂得兩位數、三位數的乘法應用,這樣才能將原理廣泛運用。我花一個月時間,每次回顧后再續(xù)讀,這樣看完全書后,真的認為沒有一個內容是可以略讀快進的,我時常讀著讀著就發(fā)現自己被說中了。

        總之,千萬不要被這本書的書名或者書評誤導,以為這是部食之無味的工具書。

        本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或者刷新我認知的點整理如下:

        一,先來看前文提到的“九九乘法表”,即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

        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對她不做家務的兒子,使用非暴力溝通可以這樣說: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觀察),我不太高興(感受),因為我看重整潔(需要)。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請求)?

        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不懂這樣客觀地表達:

        1常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如說,米奇花錢大手大腳,觀察應該是,米奇上周買書花了一千元);

        2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如說,我覺得我吉他彈不好,這只是評價,但我們要表達的是感受,可以說,作為吉他手,我很郁悶、失落、厭煩);

        3在感受表達完后沒有表達與感受相關聯的需要(如說,你無法來吃晚飯,我很難過。并要加上我難過是因為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因為我本來想和你聊一聊);

        4提出的請求不夠具體明確(如說,我希望你經常做晚飯,不如說,我希望你每周一晚上都可以做晚飯)

        二,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談話技巧。

        它真正指導的是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使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的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三,注意到第二點了嗎?

        它說的是非暴力溝通的作用只限于表達自己和傾聽尊重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服務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更看中彼此的感情,而不是一味達到自己的目的。通過非暴力溝通,對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

        常聽父母對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這種方式看似溫和,實則也是一種暴力,利用的是孩子感到內疚,調整行為來迎合父母。孩子變得努力學習,僅僅只是為了避免自己內疚,并不是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四,非暴力溝通非但不是用來改變他人的,而且往往首先被改變的還是自己。

        比如我們總以為我們的負面情緒是因為他人,但其實,是由于他人的某些行為導致某些結果使得我們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終歸還是我們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第三點的例子,父母把不快樂歸咎于孩子的行為。父母如果與自己非暴力溝通會發(fā)現,可能是孩子成績差使他們的虛榮心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說明他們的教育方法未奏效,使得他們的信心受挫。了解到真實的感受與需要后,就能知道也許需要父母正視自己的虛榮心,或者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

        五,我沒想到,非暴力溝通并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著順從什么。

        作者在35年前發(fā)現自己不喜歡寫臨床報告,他與自己用非暴力溝通,發(fā)現他不得不寫臨床報告是因為他想從中得到收入,了解了這一點,他居然就再也沒寫過一份臨床報告!

        非暴力溝通是使我們致力于滿足他人及自己健康成長的需要。這樣即使艱難的工作也不乏樂趣,反之,如果我們的行為是出于義務、職責、恐懼、內疚或羞愧,那么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會變得枯燥無味。

        作者不是苦口婆心地說服自己,接受去做“應該”做的事。因為他可以用別的方式來獲得收入,不用寫無數的臨床報告,他自己本身將獲得無法形容的快樂。

        長期以來,我們強調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心世界,變成了好奴隸。非暴力溝通,幫助我們認識社會文化對個體的.消極影響,一旦認識到社會文化的局限性,我們就可能突破它的束縛。

        六,非暴力溝通,還能夠治愈自我,學會不自責。

        非暴力溝通是讓我們專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我們更有可能從這樣的自我評價中獲益。反之,如果使用自責的自我評價,則是使我們羞愧并改變行為,我們也就允許自我憎恨來引導自己的成長和學習。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愛護自己,它使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愧疚或內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七,學會了愛自己,再學會如何用非暴力溝通對他人。

        比如面對他人嘲笑,不要僅僅看作是羞辱或攻擊,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過于惱怒或害怕,而無法傾聽對方。這時候應當停下來,可以換一個環(huán)境,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平靜下來,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了解并體貼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表達前也可以試著傾聽理解他人。記得要大聲提出請求。

        八,沒看這本書前,我不會知道,有效傾聽就能解決問題。

        本書舉了一些有效傾聽竟然就能化險為夷的案例。那些非暴力溝通者之所以能成功使自己免于不可逆的傷害,正是因為他們用心體會即將施暴者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再主動表達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自己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意識到我從前竟然不懂得什么叫全身心的傾聽。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要做的不是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在交流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xù)的關注,給予反饋,給對方的充分表達創(chuàng)造條件。

        甚至是心理醫(yī)生,都應該考慮學會傾聽,用非暴力溝通代替診斷。

        我還學習到在生氣的人面前,千萬不要用“不過”、“但是”、“可是”開頭。

        九,引發(fā)了我不少育兒方面的思考,比如懲罰的局限性。

        目前,至少中國社會認為需要適當的懲罰。作者再次給我敲響警鐘:懲罰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抵觸心理,使雙方的關系更加疏遠。

        很多時候孩子拒絕做一件對他們有益的事,只是因為他們不想在父母的壓力面前屈服。但急于求成的父母,選擇打罵孩子,這效果是立竿見影,但并不是唯一有效辦法,只是家長懶才選擇體罰的方式。孩子受到懲罰,想得更多的會是下次如何逃避懲罰,完全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意義。而且孩子會因為對體罰的恐懼而難以體會父母的愛,并同樣學著父母用武力來解決問題。

        除了體罰外,指責或否定他人也是常見的懲罰,比如如果孩子沒有照家長的話去做,父母可能就會說他“自私”,“不尊重父母”等等。另外的懲罰是不給孩子某種好處,例如不給零花錢,在這種情形中變得冷漠,是一種強有力的威脅。

        在實施懲罰前,請想一想: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請試圖用非暴力溝通來使對方認識自己的需要。

        總結: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1。觀察 2。感受 3。需要 4。請求,需要用客觀的表達方式。

        但非暴力溝通,不僅僅只是運用以上四點的談話技巧。它真正指導的是我們轉變 談話 和 聆聽

        的方式,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不是我們用來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的工具。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專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以及得到怎樣的滿足。對自己,并不是用來說服自己學著順從什么,而是學會愛護自己,不再自責。對他人,全身心地傾聽他人的需要,比急于分析判斷來得有效。

        非暴力溝通知易行難,尤其育兒路上,要時刻提醒自己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懲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0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沒有認識和理解,想著肯定是本雞湯書,看看總是有好處的。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tài)息息相關,而改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斗潜┝贤ā愤@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向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察,找到結果,并清楚地描述下來。要成功地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量,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憤怒,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傷害,而不是為了懲罰他人。在情緒低落時,我們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逐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激。

        其次,“愛自己”的觀點給我很大的震撼。

        可能是因為我自己有一點完美情結的緣故吧,很容易自我生氣,自我糾結。作者的疏導,確實讓我很受益。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生活。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主動根據需要和價值觀來選擇生活。我們的行為不再是為了履行職責、獲得回報、逃避懲罰或避免感到內疚和羞愧。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或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看來這本書還是要多看?,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

        1、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

        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一直在試著練習,因為我之前在感到悲傷、生氣等情緒的時候,總是會強調我本來是怎么樣的,因為你做了什么而導致我怎么樣,我以前一直以為這樣會得到理解或者憐憫,當然事實證明并沒有,然后我接著在意的點就是:你根本不在乎我。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我根本就沒有表達我的感受,我只是一直在表達我的看法,人對自己都是格外寬容的,所以錯誤總是別人比較多,所以我的看法其實也是一種指責,但是當你指責的時候,并不會如你想象的那樣得到共情,反而是得到反駁、。

        我看前三章的時候感覺還挺難寫讀后感的,因為我看完了還是不知道怎么做,而且我覺得像作者那樣,對所有人都充滿愛,實在是太難了,因為我是一點就著的性格。

        但現在我大概知道怎么表達感受了,有個語句公式:你(事件表達),讓我很(感受),因為我、、、。比如:你這一分鐘內叫了我三次,我很煩,因為我想要專心煮飯。而不是:你怎么老是叫我啊,我在煮飯!

        2、感受的根源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

        我們總是想著“人們期待我怎么做”,而不是“我想要怎么做”。我剛生完我兒子的時候,身體不好,月子里一直感冒發(fā)燒,奶水也不夠他吃,出現了很多問題。

        吃母乳他就不吃奶瓶,奶瓶放到嘴里就哭,喂完母乳不能立即喂奶粉,但是他一吃就要吃飽,不能立即喂飽他他就會一直哭,我很糾結,想放棄母乳,但是覺得如果我不堅持母乳,我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了。那時候婆婆建議我喂奶粉,我很自責,后來寶寶長濕疹,我就越發(fā)的愧疚,覺得如果他能吃母乳也許就不會這樣了。

        我總是怕負了別人對我的期待,所以每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想一下,別人看到這件事是什么感受。

        3、請求幫助

        需要請求的是具體的活動,并且使用抽象的語言還會是我們無法深入了解自己。

        分清請求和命令。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如果批評或者指責他,那就是命令。這就讓我想起我們拆的第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里說,向對方提出請求后,如果他不愿意,不要生氣或抱怨。

        是的,男人有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腦回路是直的,你是請求的語句問他,他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有彈性的,但當你把請求也當做了命令的話,就違背了這項規(guī)定,會讓他產生抵觸心理。

        溝通是一門藝術,說得對了能加分,說錯了就是0分。如何做到人情練達、世事洞明,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拒絕那些枯燥乏味的大道理,站在對方的角度,聽一聽他的聲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2

        1.整體感受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

        原來,我覺得自己溝通能力挺強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不差。然而,讀過這本書以后,刷新了我對溝通的認識,也發(fā)現了以前許許多多錯誤的根源。

        一般來講,廣義溝通(communication)是人們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過程。這種過程不僅包含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包含形體語言、個人的習氣和方式、物質環(huán)境——賦予信息含義的任何東西。

        而本書中提到的溝通是偏狹義的,即人與人的當面交流溝通。雖然覆蓋面狹窄了,但卻是我們最常用的,對于改善我們的人際關系,具有極大意義。

        讀完本書后,我對溝通的理解,可以概括為三句話:通過傳遞信息,增進互相了解,努力達成共識。

        其中最關鍵的,是傳遞信息,這是互相了解和達成共識的基礎。而恰恰是在這一步上,大多數人栽了跟頭。不能很好地理解對方,更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是造成溝通充滿「暴力」的源頭。

        針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非暴力溝通提出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是也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具體操作方法。

        實際上,當信息很好地傳遞,也就意味著彼此真正的了解,至于是否能達成共識,就要看需求是否一致了,最起碼,明確了不能達成共識,也是一種共識。

        2.知識點

        2.1暴力與非暴力

        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是共同的感受和需要,核心是尊重與愛,既包括對對方的尊重與愛,也包括對自己的尊重與愛。溝通,不僅僅是和別人,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和自己溝通。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它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使我們情意相通。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很多時候,這來源于內心的恐懼。

        異化的溝通方式,包括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強人所難。

        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qū)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將在那里見你!斆

        2.2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死锼鼓悄绿

        “你太大方了。”這是一個明顯的評論。我們說話時常常只有評論,而忽略了引出評論的事實。

        “當我看到你把吃午飯的錢都給了別人,我認為你太大方了!鼻鞍刖涫怯^察到的事實,后半句是評論。

        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

        區(qū)分觀察與評論并不容易,我發(fā)現,凡是帶有形容詞或副詞的句子,很可能都是評論。觀察的句子,則是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

        比如“歐文是個差勁的前鋒。”和“歐文在過去五場比賽中一球未進!

        2.3區(qū)分感受和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這是一個想法。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這是感受。

        表達感受的詞,實際上很有限,作者建議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

        比如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興奮、喜悅、感動、滿足、放松、溫暖等。

        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害怕、焦慮、沮喪、悲傷、厭煩、不滿、孤獨、慚愧、遺憾等。

        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表達感受,讓對方感到真誠,降低敵對的心態(tài),讓溝通更容易、更順暢。

        2.4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

        一是責備自己,二是指責他人,三是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是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批評往往暗含著期待。

        一旦人們開始談論需要,而不指責對方,他們就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

        我們幫助他人,是出于愛,而不是出于恐懼、內疚或慚愧。

        2.5請求越具體越好

        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么,對方也許會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區(qū)分請求與命令

        只要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不會樂于滿足我們的需要。

        在人們無法滿足我們的愿望時,我們是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最能體現我們提出的是請求還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

        不要試圖通過非暴力溝通改變別人,也許,能改變他人對我們的態(tài)度,但是改變不了他們心底的感受和需求。

        2.6用全身心傾聽

        傾聽別人并不容易,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帶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

        2.7用非暴力溝通與自己對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釋放壓力。

        把“不得不”,替換成“我選擇……是因為……”,這樣我們會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

        2.8如何表達感激

        說出對我們有益的行為、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為什么溝通中總出現問題呢?

        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傳遞的信息太模糊,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傳達的很準確,實際上對方一頭霧水。

        所以,非暴力溝通的底層邏輯是引導對方傳遞準確的信息,自我表達準確的信息(包括交流、表達憤怒、表達感激等)。

        3.對寫作的啟發(fā)

        周日花了3個小時,一口氣讀完本書,十分順暢,收獲滿滿。這要感謝作者寫得好,我有什么可以學習借鑒的呢?

        3.1干貨多。作者把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研究透徹,總結出規(guī)律和方法,可以幫我們提升認識,改變錯誤的溝通習慣,進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3.2例子多。作者作為心理學家和多年心理咨詢師,擁有大量的親身經歷。干貨配上湯,口感才更佳。還發(fā)現一點,幾乎所有例子,都是幫助別人解決問題,事情從壞變好,滿足人心中的善的愿望,讀起來特別痛快。

        3.3練習題。每一章節(jié)的最后,都有10道左右練習題,并予以解答。充分與讀者產生互動,讓讀者有了參與感,也對知識概念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3.4每章總結。每章內容結束后,都會有本章知識點的總結,方便讀者回憶知識點,也為速讀的人提供方便。

        總之,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真遺憾沒有早點讀到。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3

        這一章說的是如何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本章里引用了一句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說實話,以我目前的智力還不能理解這句話。但我還是被它擊中了。

        小時候早晨醒來,惺忪的睡眼看見從門縫里射進一束光。于是房間里出現了一個光柱。房間里舞動的塵埃,蹦蹦跳跳跳進光柱里,又蹦蹦跳跳跳走。

        光柱,對于幼小的我來說是神秘的。但我熟悉那光柱中的塵埃。

        對于我們看到的事物,我們感知到的并非事物本身。它只是光束反射到我們眼睛上的一個“鏡像”,立此存照。所以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即使是像,也可能是不全面的或者不真實的。比如下面的螺旋效應圖,實際上每根螺旋線都是圓周。

        真像,也可以不止一個。換個角度也許可以看到另一個不同的像,不能說這個像是真像,那個像就不是真像。比如下面這個圖。

        我之所以看到的是這個像,而不是別的像,是由我個人的經驗和信念決定的,就是“相由心生”。懷疑鄰居偷了斧頭,怎么看怎么像;等找到了斧頭,怎么看怎么不像。疑鄰盜斧如此,蘇軾和佛印的禪辯也是如此。

        這些經驗和信念決定了我遇到事情會怎么反應,怎么處理自己與外在的關系。也就是:我相信什么,我就是什么樣的人。

        所以說,傷害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對事情的看法和態(tài)度。

        如果能讓我這些信念軟化或者松動,有點懷疑、帶些自嘲,一切都不一樣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比我們成人更智慧。

        在《小豆豆與我》豆媽也說:“孩子們的想法是多么了不起啊,大人們是遠遠比不上的。反而是孩子們會教給大人很多東西!

        孩子是真正活在當下的。他們赤裸裸地面對這個世界。

        比如,一個小孩子自己的東西被拿了,TA會這么辦:你拿了我的東西,你還給我就是了。你還給我了咱們還是好朋友。你要不還,我會搶。如果搶不過,我就去找媽媽幫我要。換了一個大人呢?TA想的.可能會多:臭不要臉,你憑什么拿我東西?我上一周自行車剛剛被偷!如果這樣下去,還得了!立馬還給我,否則,后果非常嚴重!

        此時,事情已經不再是拿東西這個事情了,而是另外一些事情。

        成人加入了很多以往的情緒和記憶,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期待,它不再是當下的。

        對于下午睡覺、雨天不出門的人,孩子不會說TA是個懶惰的人,倒很可能好奇心驅使孩子去了解他為什么下午去睡覺?不是用評論和判斷,而是用自己的感受去了解那個人的感受。

        觀察到了,用心去感受,并由此做出反應。

        尚師徒二人出門化緣路遇一姑娘。河水暴漲,姑娘無法得過。老和尚于是背姑娘過河。轉回寺廟,徒弟問:“師傅說‘男女授受不親’,為什么還要背姑娘呢?”師傅一笑:“我早就放下了,原來你背了一路啊!

        師傅觀察到姑娘過不了河,感受到姑娘很著急,他內心的需要是幫忙,于是請求發(fā)生了。

        這樣說的話,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不僅可以用于人與人的溝通,也可以用于自己面對事情時如何行為處事。因為本質上,不管是面對是人還是事情,都是自己內心的天人交戰(zhàn)。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4

        已經學習精武門有近一年的時間,發(fā)現自己在溝通方面還是短板,溝通的書籍確實也讀過好些本,雖然說話水平有那么一些變化,可是與王老師而言相差甚遠,有段時間特別痛苦,想要放棄繼續(xù)精研精武門的銷售技術!剛剛好今年好友asai做了NVC的讀書會,這本書已經讀了有9遍了,對于一些句式心理也清楚,只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場合也用不出來,這次讀書會上,發(fā)現原來還是練習做少了,凡學習離開了特定環(huán)境的刻意練習,于我們而言只是知識而已,成不了自己的技能。于是發(fā)心再一次做NVC的讀書分享!每次于我而言,都是收獲呀,也希望這次的深度整理,能帶給自己不一樣的靈感!感恩asai,為了我這次分享,給我的建議都非常棒!

        NVC第一章節(jié)有講到這樣一段話,讓我在第10遍讀得時候感觸非常深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fā)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

        這段話是結合了學習的王老師的課程之后,才如此深刻的理解NVC的價值,發(fā)現老師講得銷售過程中如何做到所謂真實和善良,這段話讓我腦洞清奇,那一刻腦袋里回想的都是王老師的說話的語調、語氣以及措詞,無不是圍繞觀察、感受、需要、不反駁…

        NVC的四個要素就是①觀察②感受③需要④請求,步驟分解的話就是四個過程:

       、偈裁词俏业挠^察(我看到了、聽到了什么?)

       、谖业母惺苋绾危ㄇ榫w,贊同?不贊同?)

       、畚矣心男┬枰ɑ蛘邇r值、愿望等)導致那樣的感受

       、転榱烁纳粕睿业恼埱笫鞘裁?

        NVC的精髓就在于對其四要素的覺察了。

        第二章講到是什么阻礙了我們的溝通,列出了造成人與人之間有心理隔閡的原因

        道德評判。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就會被看做邪惡或是不道德的,而恰恰這樣的對他人的評價反應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和價值觀。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帶來敵意,即使最后他們接受了建議或者批評,做出讓步,但通常是不甘心的,會讓對方顯得不那么友好。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價值判斷和道德捆綁在一起,兩個是獨立的部分。這方面還是需要多做練習才能運用自如。

        進行比較。比較的時候,會讓自己覺得活得很慘,讓人心情低落。

        回避責任。人們廣泛使用“不得不”、“你讓我”這一短語。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因為很多時候人的嘴還是比行動快。在這里我們可以把這樣回避性的語言用負責任的語言替代,比如:我選擇____是因為我想_____

        強人所難。很多時候我們對別人的要求,特別是對孩子的'時候,語言中暗含著威脅、評判、命令、指責等,比如,你不這么做,我就會(施以懲罰)。書上說,我們可以提出我們的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照我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并無濟于事。書中這段非常值得深思

        “不應該”、“應該”和“不得不”這些表達方式特別適合這個目的: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的奴隸和好的部下。

        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第三章,如何區(qū)分觀察與評論?書中沒有做太多的描述,給出了一些例子,我讀了很多遍,還是會犯錯,做的好的地方在于,有覺察了,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里。觀察他人的行為做到不評判、不指責是蠻難做到的。我感覺犯錯誤的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在聽方面還是非常表面,根據自己的認知分類挑選所聽的事物,實際是以自己為中心,聽取對自己有影響的話,并沒有真正在聽對方在說什么。就像精武門課程里,王老師一直講要有mind,老師反復強調mind的重要性!我想這個就是觀察的魅力。練習可以參考NVC實踐篇和第三章結尾部分的題目,我感覺還是不夠。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是NVC第二個要素。生活中我們更多的被鼓勵去聽從權威而非自己。于是更多的人會習慣性的考慮“別人希望我怎么做?”“別人對我的期待是什么?”而忘記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需要,我就是從這樣一個怪圈中慢慢走出來,去看見自己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感受是什么。而這里的難點就是如何去區(qū)分“感受”與“想法”!感受是向內的,心理反應,是感性的;想法,是大腦的,思維,思考的結果,理性的!

        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并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多做一些練習去區(qū)分感受和想法的差異,目前對我來說,我也無法用語言或者文字清晰的表達出來。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當聽到不中聽的話,我們有四個選擇

        責備自己。認為自己犯了錯,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指責他人。第一反應駁斥對方。

        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當我(聽、看、回憶、想等)_______,我感到____,因為我需要/看中____?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你(看、聽、回憶、想)_____,你感到_____嗎?因為你需要/看中____?

        第六章請求幫助

        開篇講到,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對方,我們希望他做什么。這個請求越具體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明確談話的目的,請求對方的反饋,并表達感激,了解他人的反應。這里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差異。

        如何區(qū)分命令和請求:請求沒有得到滿足時,提出請求的人如果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來達到目的,那也是命令。

        選擇通過請求而非命令來表達愿望,并不意味著,一旦人們說“不”,我就不再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著,除非已經充分體會是什么妨礙了他人說“是”,我們就不會試圖說服他們。

        六個章節(jié)到這里,其實還是講得NVC的理論框架,就像一根根骨頭,整理這些資料挺乏味的,腦袋里面空空的。下一篇從第七章節(jié)開始,講NVC血肉與靈魂。真正做到愛的語言,不下苦功夫估計很難做到,特別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但相信勤能補拙吧,十遍不行就二十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

        確實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書呀。分享讀完書以后幾點收獲:

        1.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我們轉變談話與聆聽的方式,通過“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步驟,使我們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能傾聽各自的心聲,也能夠理解彼此的需求,從而提出請求,最終達到談話的目的。

        2.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的語言看似沒有什么大礙,卻時常會戳中對方的痛處,引起別人的痛苦。

        3異化的溝通方式蒙蔽可我們對他人的愛,其中包括道德評判(對他人的評論往往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大多數人喜歡用自己的價值標準來評價別人,舉個例子,老師今天布置了很難得作業(yè),學生就會覺得“老師太過分了”,實際上學生也就是評價者不愿意做作業(yè)而覺得老師太過分了,并不是“老師太過分了”),或者是強人所難(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話,就會受到懲罰等)。

        3.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步驟是觀察,在這個過程中,重點要學習區(qū)分觀察和評論。舉個例子:

        有個人有時下午睡覺,在雨天不出門(這是我們的客觀觀察)他是一個懶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之為懶惰?)所以在說明自己觀察后的看法時,可以加上“我覺得”,同時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要有所依據。

        4.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步驟是表達感受。這個過程中需要明白評價≠感受,舉個例子,全職主婦對自己先生的評價“我的先生像一堵墻”,這樣一說先生可能會否定自我,從而影響夫妻的親密關系。如果太太能夠這樣表達“我感到很孤單,希望你能夠抽空多陪我說說話”,這樣不僅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夠得到積極的回應。

        5.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步驟是表達請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滿足。在這個過程中,請求越具體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個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說說話”,同時,為了明確是否達到了談話的目的,可以請求對方的反饋,如果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給予反饋,反過來去詢問對方的感受,心情,傾聽對方的需求。

        6.傾聽別人時,我們也需要給他人反饋,明確我們已經聽懂了對方的意思,或是將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修正。

        判斷對方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充分表達,有兩種方式:談話的氣氛會變得輕松;對方停止了談話。

        我們也會有痛苦得無法傾聽別人的時候,此時有三種方法:學會傾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這樣才能更好地傾聽別人;表達自己的感受,大聲地提出請求;當對方的情緒和你一樣,都比較激動時,換一個環(huán)境,冷靜下來之后再重新回到對話中。

        7.愛自己,和自己進行非暴力溝通,有助于幫助自我成長。

        我們之所以會生氣,會憤怒,往往是因為自身的某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對他人憤怒,容易使我們時刻想著如何讓別人受到懲罰,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學會將“因為憤怒而想著如何讓別人受到比懲罰”這樣的想法轉換為思考“我們自身有什么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感到憤怒了呢?”

        充分表達憤怒的幾個步驟:1.停下來,深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8.進行自我評價時,我們容易由于自責而陷入自我憎恨中,自責也是尚未滿足的需求的可悲表達,這時我們應該學會明白自身需求,學會充分體會內心的渴望,尋求方法去滿足自身需求,這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疚這樣的負面情緒。

        非暴力溝通使問我們不再分析自己和他人有什么病,而是了解彼此的需求,這樣會使內心變得平和。

        9.表達感激的時候,有三個部分:對方做了什么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我們現在的感受是怎么樣的。

        接受他人感激的時候,要學會與他人一同慶祝生命的美,既不自大,也不過分謙虛。

        附錄是我圈了的一小部分,應該是全書最精華的總結啦,順便粘貼過來:

        非暴力溝通模式: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觀察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

        (2)感受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為我需要/看重……”

       。4)請求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你是否愿意……?”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觀察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

       。2)感受對于這些行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嗎?”

       。3)需要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所以,你想……”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2-16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2-08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4-23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03-14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3篇02-1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02-18

      非暴力溝通09-11

      [優(yōu)]非暴力溝通09-15

      (熱)非暴力溝通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