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這種溝通方式最有效
有位媽媽發(fā)來消息說:最近孩子總是說自己不行,聽著都煩,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拼圖,有時候拼不好,或者找不到那個位置時,就會哇哇大哭,然后會說:為什么它不讓我拼,為什么我總是不行。
這位媽媽說她告訴孩子:可以的,加油,你可以完成的,可以拼好的。
她想樹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但是孩子還是哭著說:為什么就是不行,為什么總是不行。
孩子處于情緒之中,哭鬧著就想要媽媽來完成拼圖。
這位媽媽想多鼓勵下孩子,偶爾也會動手去幫孩子,但是,她認為這是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于是總是試圖在旁邊告訴孩子,可以怎么玩。
每次聽到孩子這樣哭鬧著說自己不行的時候,總會有股無名火冒出來。
有好多次,媽媽自己也沒有了耐心,懟回孩子:你愛玩不玩。
雖然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可是該怎么辦呢?
很多父母可能都碰到過類似的問題,孩子說自己不行,或是說自己很笨。
于是,父母便開始試圖說服孩子:你可以的,你不笨。
這讓我想起一個笑話,是一段父子間的對話。
兒子:我很笨。
父親:你不笨。
兒子:我就是很笨。
父親:你不笨,還記得你小時候,老師常常夸你聰明呢!
兒子:我是笨,看看我考試的分數(shù)。
父親:你不笨,只需要再努力一些就好了。
兒子:我已經(jīng)很努力了,我就是很笨。
父親:你很聰明,我知道的。
兒子:我知道我很笨。
父親說:你不笨,笨蛋!
當孩子表達否定自己的想法,或是處于消極狀態(tài)的時候,我們的鼓勵或是對這種狀態(tài)的否認,并不能幫助到孩子。
當孩子很哭鬧地說自己不行、很笨的時候,父母常常會試圖馬上糾正孩子的想法,因為孩子的哭鬧讓父母產(chǎn)生了焦慮。
于是,我們也處于焦慮的情緒之中,都忘記去看看,孩子哭鬧的背后有什么情緒的困擾。
其實,此時,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共情。
精神分析里面有個術(shù)語,叫投射性認同。
它的意思是,你透過行為或態(tài)度,使別人受到激發(fā),而產(chǎn)生一些不好的情感體驗,而那種情感體驗正好是你不喜歡在自己身上發(fā)生的。
簡單來說,就是讓他人感受到你身上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
就像那個笑話中的父親,還有那位充滿無名火的媽媽,他們體驗到的,都是當時孩子難受的情感。
孩子無法用語言把這些難受表達出來,而父母的溝通并沒有去共情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在和父母的溝通中使父母難受。
其實孩子并不是想讓父母難受發(fā)火,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溝通狀況,是孩子潛意識發(fā)出了信號。目的是為了讓父母體驗他的難受,希望父母可以因此理解自己的感受。
所以,當孩子在和我們抱怨,或者哭鬧說起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需要先關(guān)注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了什么樣的感受。
我們要先回應(yīng)的,也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孩子的感受。
比如文章開通那位媽媽的困惑,當孩子在訴說他總是不行的時候。
如果只是對孩子說:加油,你可以的。或是給他一些建議,該怎么找拼圖。也許并沒有什么作用,甚至可能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
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從他的感受來回應(yīng)他。
他之所以說總是不行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為,他已經(jīng)嘗試了很多次都不成功。
父母可以回應(yīng)孩子:有些拼圖玩具確實是挺難安裝的?偸前惭b不了,你覺得很難受是嗎?你剛剛一直在很努力地在嘗試,安裝不了會讓你很難受。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可以被理解的時候,情緒的困擾就會大大地降低。
當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覺得他的難受的、不好的情緒被接納了。
接下來的對話,就相對容易多了,孩子可能會告訴你更具體的事情,他在玩拼圖的過程中發(fā)生了什么,是哪個拼圖拼不好等等。
把情緒和現(xiàn)實的問題區(qū)分開,處理了情緒,現(xiàn)實的問題也許只是個很小的問題。
如果是孩子的確遇到了困難無法完成的,我們可以對孩子表示,愿意在幫助和協(xié)同他一起完成。
但,如果那是孩子可以完成的事情呢?
比如,他知道怎么拼,以前也完整地拼好了這個拼圖,或是完成過這件事情。那孩子的哭鬧,也許在表達另外一種情感。
等孩子的情緒稍好一些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澄清:媽媽覺得,你不是不能完成,而是你想媽媽幫你完成,是嗎?
這樣做的目的,首先,可以對孩子肯定他的能力。他可以的,他有能力完成這個拼圖。
其次,和孩子確定他真實的需求是什么。
比如這個孩子可能是希望媽媽來幫助他,也可能是他喜歡媽媽來幫他的時候,讓他有一種可以和媽媽一起玩的感覺。
也有可能,是孩子擔(dān)心因為自己玩不好,所以自己就不夠好,他害怕媽媽因此不喜歡他了。
我們可以對孩子做多個澄清的解釋:
“你嘗試了很多次都不能完成,是不是怕媽媽不喜歡你了!
“你嘗試了很多次都不能完成,是不是想媽媽來幫助你一下。”
“但是媽媽沒有幫你,你覺得媽媽不愛你是嗎?”
我們可以嘗試地問孩子諸如此類的問題,來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和情緒。
最重要的,是要明確的告訴孩子,你對他感受的理解,這種共情可以讓孩子印證父母對他的愛。
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當孩子有各種難過苦惱的情緒,我們很自然的會想著給評價、方法,甚至?xí)娭T行動的去幫助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認為問題解決了,孩子就不哭了。
但是,孩子并沒有在我們身上學(xué)會處理情緒的方法。
鏡映,是心理咨詢里面的術(shù)語,說的是咨詢師會像鏡子一樣,讓來訪者看到自己。
我們看著鏡子,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樣。
當我們可以對孩子共情和鏡映孩子的感受的時候,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學(xué)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比如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助的話,可以用語言來表達,如果你哭鬧著說話,媽媽未必馬上能夠理解。”
告訴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而不是哭鬧來表達。
也許,這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有顯著的效果,但如果可以這么操作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能夠清晰地表達他的訴求,同時,也學(xué)會更好的處理自己的情緒。
當我們給予孩子共情時,其實也就給了孩子一個信息,“你的感受很重要”,“你的感受對爸爸媽媽很重要,我們希望可以理解你的感受!
而這個信息的背后,便是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接納。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這種溝通方式最有效】相關(guān)文章:
溝通是了解孩子的有效方式07-21
原來溝通是了解我們孩子的有效方式06-15
如何跟孩子有效溝通?06-02
爸媽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06-03
與孩子溝通的最有效的方法06-15
怎么和孩子有效溝通06-15
愛孩子 講究有效溝通06-26
與孩子溝通要講求“有效”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