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良知心得體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致良知心得體會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于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良知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致良知心得體會1
1、知行合一,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這個“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確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內心想的是另一種念頭,那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個應該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戲、吸煙等等,一定是心里覺得這樣讓自己更好,才會一直去做。
所以,正確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會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藝術表現(xiàn)、技藝技術,其實是內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現(xiàn)。
3、中庸是中華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頂天立地。
4、中華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
5、影響他人從提升自己開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謊言是缺乏智慧的處理方式,一個連善意的謊言都沒有的人,是一個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讓心平靜,在紛雜事務中還能靜心學習?還是需要通過學習,有了正知正念,就會有清晰的評判標準,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擇。團隊共同的學習,共同的進步,就能提升整體的素質,就能解決學習與事務之間時間調配的問題。
致良知心得體會2
圣賢們的經典和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的宣揚,傳播正能量的“功夫”,去掉私欲而正其心,為人處世需合乎道德倫理,所以要潛心學習和體會,并用精益求精,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敢創(chuàng)新的思想和行動去感染和影響身邊的人。要明辨是非,隔離私欲,自私自利,姑息養(yǎng)奸,天道淪喪等違背到道德天倫的“負能量”事件和言論,要做到不聽信,不傳播,不參與。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時代,確實有的太多的流言、假新聞、欺騙……及其容易被這些人或事情裹挾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痛苦終生。要和這些人和事情完全隔離,從內心“良知”、“本心”出發(fā),致力與覺知自己的良知做到至精至誠,唯實惟新。
《徐愛錄》(節(jié)選)延伸學習《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法》心得: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誦讀,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和心得,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不是榮譽、金錢、權利……而是去除私欲,修煉真心,潛心修行,致達良知的過程。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是提高修為方法,而潛行圣賢之道,拋棄名利,不斷的磨練、歷練,晦養(yǎng)厚積,就是不斷超越的過程。
心的修煉就是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要認真學習,效仿圣賢,“正諸先覺”
“考諸古訓”以圣賢作為“偶像”,篤信經典,去掉輕視傲慢之心;用自己的行動也感染和影響身邊的人。擔得起家人、朋友、團隊、公司、國家給我們的重擔,舉得起他們的期盼,守住心中的那份光和熱。
致良知心得體會3
作為一名一中人,只知道王陽明,但卻沒有真正了解王陽明的陽明心學,我深感慚愧,后來,在縣委的要求下,大家都參與了《致良知》的學習,同時也讓我受益匪淺并知道陽明心學的幾個重要的通過這段《致良知》的共同修習,我感覺到一個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遠,這是能量場的力量,有圣賢者指引,有同修責善砥礪。內心開始安靜下來,變得更有力量,不再輕易受物所奴,開始懂得拒絕與區(qū)分不靠譜的人與事。之前120天的.學習只是起點,致良知的修習沒有終點,終生學習,終生踐行。我想修好自我,發(fā)揮出達致良知的偉大力量,經營好家庭,進而經營好企業(yè),為公司員工伙伴追求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幸福,為公司成為最具幸福感互聯(lián)企業(yè)而付出努力,立志幫助100名員工成為事業(yè)合伙人,傳播1000名同修學習陽明心學。
致良知心得體會4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個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十分耕耘十分收獲,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和生活,我們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設我們的心靈品質,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實人心就像一面“鏡子”,如果鏡子本身是污濁的,那么任憑你怎么打扮鏡子里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鏡子本身是明亮的,那么鏡子里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從“鏡子”的本體上去修煉,把鏡子上的灰塵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鏡子不夠明亮。學了致良知后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內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問題,那么很多煩憂就不破而解,我們的幸福就隨之而來,迎接一個幸福圓滿的人生。
二、反省
從北京學習回來后我的反省總是斷斷續(xù)續(xù)的,這次反省的能量場確實很大,一開始我就淚流滿面,在反省中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傷感,有自閉癥,做事不夠堅持。以前總是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自暴自棄,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夠純,自己的內心被烏云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沒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時帶著情緒做事。常常有人問我反省有效果嗎?學致良知能讓我賺錢嗎?能解決我的生活問題嗎?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與帶給你的能量成正比。學致良知確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生活問題,但是每天我們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后我們會活得更加輕松自在,更好的心態(tài)面對你的生活問題。有時身邊的人總笑:“你立志成圣人你就能成為圣人嗎?”。我想那些人理解錯了,我們學的是圣賢文化,學的是圣人做人做事的那顆心,先生說圣人之所以被稱為圣,只因他們心中純粹都是天理,沒有絲毫人欲夾雜其中,就像純金一樣,金只要足色才叫純,金子的份量有輕有重,但是他們的成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反省,學習圣人把內心的私欲去掉,在陳九川和陽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說到這樣一句話,九川說功夫很難,先生說?旎罹褪枪Ψ颍覀儼逊词〉墓Ψ蚓毢,那么我們就會走向康莊大道。
三、孝順
我們現(xiàn)在每個人都覺得很孝順,對自己的父母很不錯,對父母的孝順停留在物質層面,回家給父母拿點錢,偶爾打個電話回去關心一下,逢年過節(jié)嘴上說是陪他們,其實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別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們吃頓飯都沒有機會,也許這就是我們現(xiàn)實版的'“孝順”。這次學習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孝順要從心開始,養(yǎng)父母之心,去深入了解父母內心深處想要的東西和想法,我們要滿足他們內心的想法,讓他們的晚年能夠快樂幸福的度過,我們要用父母小時候養(yǎng)育我們的那顆父母心來對待我們日漸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師傅讓我們牽手圣賢,接觸并學習致良知來建設我們自己的心靈品質,師傅給我們提供的一次次學習機會讓我在學習和反省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那么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個“大我”才會從陰暗的角落里走出來,重見光明。
感恩中快平臺,讓我們在青春歲月里留下奮斗的足跡,是這個平臺讓我們成長成熟,是平臺給了我們點石成金的手,感恩平臺像父母一樣一直包容我們的過錯,每次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xiàn)失誤的時候是平臺在背后給我們支撐,給我們改過的機會。
感恩祖國,正是祖國的強大才給了我們一片祥和安寧的環(huán)境,讓我們在和平安全的環(huán)境里能夠安心地去實現(xiàn)我們的自身價值和抱負。
致良知心得體會5
“心即理”!爸泻弦弧币浴靶募蠢怼睘榍疤幔喲灾,還是 自古以來人為什么而活著的老問題。知行之外,另有一個真正的底層動因。那就是主 體,也可稱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價值。所以古哲人把認識自己作為哲學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爸保饕溉说牡赖乱庾R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尋大道的 基礎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來境界不高的人,貪婪算計的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寬闊的胸懷可以廣納賢才,收獲人心,成就偉 業(yè)。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致良知心得體會6
近期公司組織致良知學習,我們卡車服務站在孟站長的帶領下也認真學習了致良知里面的內容,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觸。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天生的善良!爸铝贾本褪菍ⅰ傲贾蓖茝V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節(jié),做什么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圣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接受現(xiàn)實的心態(tài),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tài)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心才會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于企業(yè)的“良知”就是對企業(yè)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fā),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yè)也就發(fā)展了!
致良知心得體會7
1、心勝,首先是在內心中戰(zhàn)勝對手,心勝并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認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敗的。很多時候在做某一些決定的時候,我的內心是膽怯的,起心動念的那一刻是拒絕的,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總是膽膽怯怯的。通過今天的學習,以后的我無論是在做某一個決定或是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我會戰(zhàn)勝自己的內心,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即使最終的結果是錯的也無怨無悔。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成長了,我收獲了,我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2、人的一生縱然漫長,你可能活到八十歲,一百歲,但回顧人生,真正決定命運的只有關鍵時刻的幾次關鍵性選擇。
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是多數人,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才會相信,這件事確實是真實的,這個人確實也是他所說的那樣,而我們在沒有看到這件事,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是不相信的,這就是常人的眼見為實。只有看見才相信。當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就認為它不是一個事實。即使事物會發(fā)展成事實,但因我們看不見而不相信。這說明很多人沒有長遠的眼光,而少數人只因為他們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有遠大的見解,所以他們才會比多數人看得遠,走得遠! ?
3、內心有一點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陽光;內心沒有光明,哪怕外面艷陽高照,也會是一片黑暗。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當我們的內心覺得不好的時候,無論干什么事都覺得特別的不順,就連呼吸的空氣都和你作對,是因為我們看待事情沒有一個樂觀的態(tài)度,內心是黑暗的,所以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但當我們樂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一切的時候,就覺得一切都是好的,覺得自己好幸運,干什么都特別的順利。所以光明來自內心,動力也是來自內心。
致良知心得體會8
我的收獲是擔當:
1給私欲做減法,極大的突破自己,是對自己的擔當。
2人格=比例,利他和利己的比例,孰重孰輕。這是對標準的擔當。
3心力資源,是企業(yè)的重大資源,只有得到團隊的心,企業(yè)才能做大做強。這是對員工的擔當。
4心里裝的`別人,才更有力量。這是對客戶的擔當。
5有多少擔當的能力,就有多大價值。
6團隊分享很有收獲。學習圣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過去,今天,和未來,同樣有效。
學習圣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哪個行業(yè),不論年齡,不論崗位級別,也都同樣有效。
愿你我同行,用心的力量,一起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
致良知心得體會9
學些心得:去除私欲,存養(yǎng)天理是立志學習目的;如何更好的學習就要我們要從學習經典的著作開始,學習的時候不要有質疑或者評判,要虛懷若谷,放低姿態(tài),汲取先知、先覺者的智慧;崇師敬學,持之以恒的認真學習、思考,定會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滋養(yǎng);也會讓我們的工作和事業(yè)大有所成。
《示弟立志說》延伸學習《舒展、真實和莊嚴的生命》學習心得: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 “這個部門不行,我在這里學步到一點東西!”“這家公司給我的發(fā)展空間太小了!”“今天的培訓真實浪費時間!”,當然,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在這樣抱怨。其實,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并沒有認真思考我們的'志向是什么?我們有沒有努力?我們也沒有真實的信任別人,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質疑,索取,逃避、批判……在自己的空間里掙扎、抱怨。
生命的最好狀態(tài)不是“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追求所謂的自由灑脫,而是超越平庸,而是采取戰(zhàn)略主動“晦養(yǎng)厚積,博觀約取”,成就人生。如何成就人生?關鍵是能夠真正的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就如《示弟立志說》中,饑者之于食、病者之于藥、暗者之于燈、跛者之于杖,牽手圣賢,相信圣賢“正諸先覺,考諸古訓”,虛懷如谷,虔誠謹學,從而思之,咎以之失,做到“去人欲而存天理”。
《告諭浰頭巢賊》心得: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也是每個人身體的一部分,所謂“天體萬物一體之仁”;即我心死,則萬物死,心生,則萬物生。用“仁愛”的溫情去感化、引導身邊的人和事,亦便是良知之用。
“心靜如水、良知清澈,臨時不亂,應變無窮”。
致良知心得體會10
今天的課主要說了知行合一和中國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簡單的統(tǒng)一,從最初的認識錯知錯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處最終的高度的用詞沒記住不夠準確,大意就是大眾公認的認可的'一個好的行為準則)是一個逐步攀登的過程,劉老師的解釋知和行原本就是統(tǒng)一的,我這樣想就這樣做了沒有對錯之分,后來想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去有些事不會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說的“不過腦子”看見產生的結果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樣。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兩種行為,我們需要通過參照”過來人或是公認“的標準來修正他們統(tǒng)一的一個過程。中國文化講的不多,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個人除了書法其他不是很喜歡,我的認知里人類文明的演變就是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蛻變過程,所有不合時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滿足需求的東西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實現(xiàn)穿越我想絕大數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這也說明潛意識里大家已公認現(xiàn)在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金一南教授的《心勝》視頻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完都熱血澎湃。尤其聽到楊靖宇那句,“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朱德在南昌起義南下隊伍全軍覆沒后,依靠心勝,保留住中國革命的火種,激勵僅存的八百多人繼續(xù)前進。最后百萬雄獅渡江去,解放全中國。心勝不是唯心主義,心勝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我們由內而外煥發(fā)的生命力。
1、戰(zhàn)勝對手有兩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
3、歷史因少數人的堅持而改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而成為中流砥柱。
4、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就能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致良知心得體會11
1、人生有兩次生命:一次是肉體的出身,一次是后天的學習,確實是這樣,我們改變不了我們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要想使我們人生幸福快樂!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2、經營公司,就是在經營人心,確實是這樣,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的'相互信任,很多公司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上下級關系,在這種明顯的上下級關系里,上級對下級的要求很多,甚至有時候上級用權利去壓迫下級,讓下級做事做的很被動,下級老是在抱怨上級,老是埋怨上級,因為在上級那里得不到尊重,從而使上下級心與心之間產生距離。在進入創(chuàng)星者這個大家庭中,郭總告訴我不要把自己當做是這個企業(yè)的員工,要把自己當做這個企業(y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是感動,感謝郭總,感謝創(chuàng)星者提供給我這么好的成長平臺,感謝創(chuàng)星者團隊給予我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體會12
一、修行
胡季強在演講中說:修行就是修復自己跟世界的關系。企業(yè)家,經營就是修復和員工、客戶、社會的關系。
那么我對修行的認識是什么?我該如何修行?
人們常說活著就是一種修行,是持續(xù)不斷、長期的、為其一生行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達到與現(xiàn)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yǎng)水平。一開始看起來很大、很空,感覺沒有落腳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當中,自己的思想、言語、行動都是修行表現(xiàn)。借助圣賢語錄從下修己:
善思謙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從私欲上做減法。
善言不惡語相向,不欺騙、不妄說大話。
善行不觸犯法律,勤奮務實,善待身邊每一個人。
二、動機之純,了無私心
78歲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長,和員工的心連在一起,同頻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經營管理變成了所有員工的自覺行動,用心去換心。只有沒有私欲,動機純良時人的能量才能無限大,才能影響、感染到別人,才能和你同頻共振、思想統(tǒng)一。
致良知心得體會13
這篇文章是王陽明先生寫給他長子正憲的。陽明先生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個傲字!人一旦傲了,就會變得自以為是;我執(zhí)太深,就會拒人千里之外。如果做子女的傲慢,一定會不孝順;做臣子的傲慢,一定會不忠誠;做朋友的傲慢,則一定會不誠信。圣人舜的弟弟象和堯的.兒子丹朱,他們就是因為太傲慢,而成為碌碌無為甚至極惡大罪的人。應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進。
我們辦企業(yè)也必須去除傲氣。企業(yè)做大了,往往會患上大企業(yè)病,從領導到員工都煥發(fā)出一種傲氣,這是很危險的現(xiàn)象!人一旦傲起來,就會恃才傲物,目空一切,浮躁驕橫;企業(yè)一旦傲起來,就會不思進取,先被超越,終被淘汰!毛主席說過: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就是大道至簡的道理!我們必須謙虛至誠,恭敬謙讓,以溫和之色、恭遜之容來對待家人、對待朋友、對待客戶,這樣企業(yè)和個人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致良知心得體會14
知行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從錯知錯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錯知錯行,惡知惡行,淺知淺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為,思想,習俗,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總和,文化是心的呈現(xiàn),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華文化,真心對別人好,仁者無敵,自能無敵無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體現(xiàn)在智慧上。
謙虛,胸懷,包容別人,謙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長力。
真誠 老實不說謊,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雖千萬人吾往也。
學習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難。學與行遇到瓶頸。
致良知心得體會15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何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xiàn)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云譎,很難說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愿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huán)布柴草,說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xiàn)。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里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yè)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實現(xiàn)真正明了,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09-26
【精品】《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13篇10-31
《致良知》讀后感06-23
致良知讀后感04-11
致良知讀后感06-09
《致良知》讀后感04-16
《致良知》優(yōu)秀讀后感10-28
[通用]致良知讀后感06-10
高一《致良知》讀后感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