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1
局里組織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經過近半年的認真學習,通過每周寫心得、匯總學習感悟、集中學習分享等方式,使我對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較為系統(tǒng)、深刻的認識,感悟頗深。通過學習反思自己,才發(fā)現已經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閱讀學習了,心態(tài)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tài),現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認真思考下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態(tài)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過學習使我親身感受到自己內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謝單位和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提升的機會,F將學習《答聶文蔚書(其一)》一文的學習感悟和大家進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毕壬谥械摹傲贾笔侵覆灰蕾囉诃h(huán)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既是每個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與常人無異,圣賢之所以成就偉大,是因為他們依良知而行。而我們多數人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種私欲或其他消極的`東西蒙蔽了,才會有人逆著良知做事,對自己、對別人甚至對企業(yè)都沒有好處。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么會這樣?陽明先生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tài),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fā)掘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煉靈魂,才能修得一顆至誠之心。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工作實踐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工作有戰(zhàn)勝欲望、磨煉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現如何,良知輕而易舉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腳踏實地的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比绻虚e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tài),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處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yǎng)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恩的心性,真誠待人、樂于奉獻、勇于擔當的努力工作。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內心開始安靜下來,我將懷著一顆真誠、質樸、敬畏、感恩的心,沿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工作,提升服務水平,為焦作分行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2
近期公司組織致良知學習,我們卡車服務站在孟站長的帶領下也認真學習了致良知里面的內容,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觸。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天生的善良!爸铝贾本褪菍ⅰ傲贾蓖茝V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節(jié),做什么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圣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接受現實的心態(tài),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tài)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心才會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于企業(yè)的“良知”就是對企業(yè)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fā),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yè)也就發(fā)展了!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3
1、知行合一,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這個“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確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內心想的是另一種念頭,那行為表現出來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個應該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戲、吸煙等等,一定是心里覺得這樣讓自己更好,才會一直去做。
所以,正確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會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藝術表現、技藝技術,其實是內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現。
3、中庸是中華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頂天立地。
4、中華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
5、影響他人從提升自己開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謊言是缺乏智慧的處理方式,一個連善意的謊言都沒有的人,是一個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讓心平靜,在紛雜事務中還能靜心學習?還是需要通過學習,有了正知正念,就會有清晰的評判標準,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擇。團隊共同的學習,共同的進步,就能提升整體的素質,就能解決學習與事務之間時間調配的問題。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4
當我認真讀了此書后,被書中的力量驅使,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說說我的感受。
一、陽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用心讀讀此書,從書中就有不同的體會。有的人也在學習陽明心學,口里說得頭頭是道,也能向別人背上幾句陽明先生的語句。但自己在行動時是把良知拋開。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爸铝贾本褪菍⒘贾茝V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說致良知是給別人看的,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1508)中說到:諸生相從于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我們每個人立下屬于自己的目標和志向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會、掌握為實現所立志的個人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改過、責善"。如果在這個技能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斷修正自己,改惡從善,去除心中之"賊",我們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于心
王守仁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贝诵墓饷髁,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直面當下,商品經濟的沖擊使得人的`欲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學愛好者白立新所言:“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王守仁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fā)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為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yǎng)心莫善于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圣賢!蓖跏厝收J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為善去惡,“發(fā)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閑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tài),回歸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論“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實上,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正如一位心學愛好者所言:“未來,不是窮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fā)于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5
1,不以聰明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從來不喜歡被別人夸自己聰明,原因是覺得強調了父母遺傳的天賦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卻未深入思考,被夸聰明,可能是因為表現出了小聰明,而非真的勤奮好學。
2,立志為里,勤學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內心,勤學在表現。勤學不止是勤奮,勤學更是思考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需要學習什么,怎樣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妝點門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斷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與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兩者需要相互結合,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6
今天的課主要說了知行合一和中國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簡單的統(tǒng)一,從最初的認識錯知錯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處最終的高度的用詞沒記住不夠準確,大意就是大眾公認的認可的一個好的行為準則)是一個逐步攀登的過程,劉老師的解釋知和行原本就是統(tǒng)一的,我這樣想就這樣做了沒有對錯之分,后來想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去有些事不會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說的“不過腦子”看見產生的結果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樣。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兩種行為,我們需要通過參照”過來人或是公認“的標準來修正他們統(tǒng)一的一個過程。中國文化講的.不多,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個人除了書法其他不是很喜歡,我的認知里人類文明的演變就是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蛻變過程,所有不合時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滿足需求的東西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實現穿越我想絕大數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這也說明潛意識里大家已公認現在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金一南教授的《心勝》視頻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完都熱血澎湃。尤其聽到楊靖宇那句,“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朱德在南昌起義南下隊伍全軍覆沒后,依靠心勝,保留住中國革命的火種,激勵僅存的八百多人繼續(xù)前進。最后百萬雄獅渡江去,解放全中國。心勝不是唯心主義,心勝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我們由內而外煥發(fā)的生命力。
1、戰(zhàn)勝對手有兩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
3、歷史因少數人的堅持而改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而成為中流砥柱。
4、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就能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7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希望分享的主題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我們要不停地去修復與世界的關系,包括周圍的環(huán)境、人與事。在公司要作為其中的一員去修復與團隊成員的關系,達到同頻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復與家人的關系,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而人格的力量會在修行中發(fā)揮強大的作用,當我們責己后發(fā)現各種問題時,要利用自己內心的能量和心力資源去解決問題,做到更好的自己,達到更佳的工作結果。
當遇到利己VS利他的問題時,“用心至善,私心了無”應該成為行為的指向標。我會一點點努力的。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8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為前提,簡言之,還是 自古以來人為什么而活著的老問題。知行之外,另有一個真正的底層動因。那就是主 體,也可稱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價值。所以古哲人把認識自己作為哲學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尋大道的 基礎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來境界不高的人,貪婪算計的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寬闊的胸懷可以廣納賢才,收獲人心,成就偉 業(yè)。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9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何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云譎,很難說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愿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huán)布柴草,說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里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yè)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實現真正明了,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10
知行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從錯知錯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錯知錯行,惡知惡行,淺知淺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為,思想,習俗,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總和,文化是心的呈現,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華文化,真心對別人好,仁者無敵,自能無敵無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體現在智慧上。
謙虛,胸懷,包容別人,謙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長力。
真誠 老實不說謊,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雖千萬人吾往也。
學習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難。學與行遇到瓶頸。
【《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精品】《致良知》學習心得體會13篇10-31
致良知讀后感04-11
《致良知》讀后感04-16
《致良知》優(yōu)秀讀后感10-28
高一《致良知》讀后感11-07
致良知讀后感9篇04-25
《致良知》讀后感4篇04-25
《致良知》讀后感6篇04-24
致良知讀后感6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