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5篇(精華)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
這一課時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lián)系,學生對鐘表并不陌生,但是,真是讓學生來說一下時間,學生還是沒有生活經驗,本課時設計時,我設置了孩子們熟悉的生活場景,以此幫助他們進入情境之中,幫助他們學習。在學習中,認識整點和大約幾時,效果還是比較好,認識幾時半,還是有點糊涂。
課程一開始,我設置了一個猜謎環(huán)節(jié),抓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導入很順利,接著出示課本上的情境圖,這個情境圖的設置非常好,孩子們認真的觀察圖片,發(fā)現(xiàn)很多的.信息,提出了很多的問題,從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入手,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從而讓學生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以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這個情境圖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
但是我有一個困惑就是,我拿出鐘面模型,讓孩子們認識幾時半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點問題,比如,分針指到6,時針指到8和9之間,這個時候應該是8時半,但是開始有好幾個孩子說是9時半,我采用的方法是,時針還沒有走到9,也就是還不到9時,怎么能說是9時半呢?應該先到9時,才能接著到9時半。一部分孩子會了,可是,還有幾個孩子比較迷糊,怎么給孩子解釋,才能更好的讓孩子理解,這是我的一個困惑。
而對于大約幾時的認識,這個本應該是一個難點,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預設是,這是一個難點,在大約幾時的認識上花了不小的心思,結果,孩子認識起來,效果卻非常好,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我又回到認識幾時半上,結果因為沒有預設到,自己也覺得不是很順,我感覺孩子們也是有點繞暈了。
通過這次教學,我認識到,對課程做充分的預設非常重要,課堂上,什么情況都有可能發(fā)生,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難免到時候手忙腳亂。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2
《整理房間》是北師大版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通過“整理房間”的活動使學生能對具體的物品進行分類,讓學生懂得分類需要一定的標準。為讓學生能比較輕松地認識分類,掌握分類的方法,我設計了導入、探究、練習、游戲、小結五個環(huán)節(jié),以下是我本堂課后的幾點反思: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數(shù)學課插上飛翔的翅膀。
1、圖片對比,分塊探討,初步認識分類及分類的好處。
2、做練習時播放動畫,在屏幕上拖動物體的方式能激發(fā)學生嘗試的熱情,在“拖出來”再“加進去”的挑選再聚合的.分類過程中,不僅能展示不同學生思維方式的多樣化,而且學生能自己在思維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結論進行批判,最終形成對標準的認識,將平時生活中的分類提升上一個新的思維高度。
多媒體的使用為數(shù)學課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二、鼓勵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學生的每一次分類整理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chuàng)造。在提問中,我們應該更多得提出啟發(fā)性的問題,多問“你可以怎么分”而盡量減少“把他們按照會飛和不會飛的分出來”。
三、注重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在認識分類整理房間的方法后,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分類的必要性有所體驗和總結。讓學生在進行學習活動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感受到要有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規(guī)范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效得支持教學。
規(guī)范的教學語言,首先是在對學生的評價上:“這種想法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請再說一遍好嗎?”、“誰愿意來為大家做個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有針對的評價能有效拉動學生積極性,是組織教學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單純的“你真聰明”、“知道的請舉手告訴老師”對學生的激勵作用明顯不足。
不足之處:
1、在新授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課堂組織這有待加強,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意識不強。
2、讓學生在“分一分”的實踐活動中體驗分類,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了解分類的方法,而此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分,對于識字量少的學生來說,題意是不明的,因此重復解說,浪費了時間。
3、課堂的應變能力還很欠缺。
4、板書時出現(xiàn)了錯別字。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既有得也有失,為我今后的教學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督促我成長。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3
1、緊緊圍繞本人研究的子子課題《從主題圖入手——指導低年級學生自學的方法》進行教學實踐。課前我已經設計了本課內容的自學題目,并指導學生完成這些自學題目,讓學生逐步學會怎樣去自學,同時讓學生的“先學”走在老師“教”的前面,逐步實現(xiàn)“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2、大量的游戲、動手操作以及身體部位全方面都調動起來,不斷刺激學生的感知覺,迫使學生去吸收,消化,形成條件反射,在大腦中形成表象記憶,如出示5,馬上想到2和3,3和2,1和4,4和1,這幾組數(shù)的組成,為后一步加減法計算鋪設極堅實的基礎。
3、余文森教授說,“先學后教”是“指導——自主學習”的特征,但不能停留在“形似而神非”的表面教學上,而是要體現(xiàn)數(shù)學獨特的魅力和思維價值。因此教學中,我盡量避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地進行教學,還有設計了具有一定思維價值的習題,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將“先學后教”提升到一個高度。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4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了《可愛的企鵝》這一課,本節(jié)課利用“可愛的企鵝”這一學生熟悉的有趣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有關加減法的數(shù)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進一步鞏固8和9的加減法。
本節(jié)課教學時我比較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先讓學生觀察企鵝圖,找出圖中隱藏的兩個信息,再讓孩子根據(jù)這兩個信息進行提問,并要求用完整的數(shù)學語言表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對于大括號的.認識,學生還是不夠清楚,由于一年級同學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要讓他們理解這個大括號和問號到底代表什么意思真的很花時間,還有列式的時候,書上那副圖問冰山后面有幾只企鵝,就應該用9-3=6,有幾個孩子認為是9-6=3,孩子們上課精力又不集中,給他們講了一共有9只企鵝,我們看到冰山前面有3只,冰山后面有幾只我們能看到嗎?回答不能,冰山后面有幾只企鵝是我們用總數(shù)減去前面的企鵝之后,計算出來的,所以應該這樣列式,講完這道題,就讓他們做練一練,但是孩子們需要時間,我相信他們多做一些題慢慢就會懂了。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5
本節(jié)是在學生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幾節(jié)課的一次應用。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將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同生活的實際情況相聯(lián)系,并讓學生學會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教學中,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圖意,知道要解決的問題。
教材從易到難,先進行加法的應用。我先讓同學們仔細觀察書上的圖,問學生看到了什么,能獲得哪些數(shù)學信息?學生會說有兩組兔。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接著我又補充誰能根據(jù)上面同學的回答,用三句話完整的說說圖意。
學生會回答草地上左邊有4只小兔子,右邊有2只小兔子,一共有幾只兔子?與此同時出示大括號和問號,讓學生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此一來,同學們很輕松的列出了算式。
接著,進行減法應用的學習,這是一個教學難點,需要學生一定的逆向思維。也是一樣的,我先讓學生進行觀察,自己嘗試說出圖意,然后再列出符合圖意的算式。
最后我讓學生自己去總結什么時候用加法,什么時候用減法,最后我再來總結,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這樣在孩子遇到同種類型的數(shù)學問題時會很輕松的去解決。
一節(jié)課下來,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同學還是做對了,還是有一部分同學還會想當然,將應該用減法的題寫成加法,或者不用總數(shù)減,而用大數(shù)減小數(shù)。他們并不會特意的去看問號所在的位置,做題容易跟著感覺走,第一印象對他們來說尤其深刻。若要讓一年級的他們學會初步的辨別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過不斷地練習、改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來克服這個定勢。
另外在本節(jié)課中孩子們由于第一次遇到這么多教師在課堂上,所以不敢發(fā)言,課堂氣氛不十分活躍,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回慢慢來引導孩子。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6
每個學期的骨干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作為我個人來講,既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事,又是個自我超越的挑戰(zhàn)。為什么會這樣說呢?那是因為從事低年級的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了,可以說,每一個課例在我的頭腦里早已是根深蒂固了,可是越是這樣上了好多次的課,越是這樣一次次需要適應新的教學理念改變的時候,再次重新上的時候,壓力就會越大,需要自己仔細思考地方的就會越多。
成功之處:
1、 教學重點把握準確。
教學重點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所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就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并能熟練掌握10的組成,形成一定的規(guī)律和方法。我覺得在實際教學中較好的落實了,教學中知識點的生成是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和訓練之下完成的,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精彩的展現(xiàn)了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兩者的作用發(fā)揮恰到好處。
2、 學生思維的訓練體現(xiàn)出層次性。
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一直是學校教學的新主張。這節(jié)課從學生探究10的組成的過程,到后面的練習設計,思維的訓練點是層層推進的。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通過語言上的有序訓練,最終形成掌握知識的能力,并會運用這種能力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練習的設計體現(xiàn)的'先是加法,再是減法,再是加減法的綜合,直到最后的解決應用問題,核心的體現(xiàn)都是思維訓練的層次性和完整性。
3、 準確解讀教材并合理運用教材中的案例。
教材中所涉到的案例并不是沒有目的隨意展示的。其實編者是想通過一些案例來告訴我們一些信息,找準這些信息并合理的運用它們做訓練非常的重要。比如有一道練習題,教材中原本的訓練點只有一個,在想課的時候,我突然覺得圍繞知識間的前后聯(lián)系可以稍作拓展和延伸,這樣不僅使訓練的內容更加的豐滿,更使得知識間的前后銜接更加的緊湊,學生參與的熱情也會很高,突出了教學的時效性。
4、 練習設計要充盈而不使花架子。
作為低年級的孩子,在課堂上有限注意力的時間大約只有15~20分鐘,而要在這些有限的時間里既要落實教學任務,又要使學生興趣盎然,我覺得練習題的設計與實施形式很重要。所以我采用了大量的有趣的練習來幫助我完成教學目標得達成,所有的練習不管怎樣生動有趣,最終它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脫離了這一點,那只能說是在做無用功,浪費時間。
5、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調控。
這節(jié)課新授的時間大約在15分鐘左右,剩下的時間做了大量的訓練,我覺得這與學校倡導的精講多練的思路是吻合的,也使的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冗長,更有節(jié)奏感。
不足之處:
1、部分練習題的訓練方法應該更加的透明和直接,使學生一看到同類問題,腦海中呈現(xiàn)的是老師引導的思路和方法。
2、反饋應該更注重實效,對錯誤的學生的訓練跟進不夠。
3、有的教學資源沒有盡力發(fā)揮他們的作用,體現(xiàn)了資源的新意,但是利用的不到位。
總之,每一次相同的課例都會上出不一樣的感受來,從中不斷地錘煉與改進,會讓自己不斷提高,也會讓別人有所收獲,共同學習,共同思考,共同進步!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7
一年數(shù)學的教學內容是加法的意義及“5”以內的加法,這些內容,因為學生原來已經接觸得比較多,因此,教學之初,學生好像都已是輕車熟路,十分輕松,老師也感到沒啥可學的了,但進一步探究下去,學生對于加法的內在意義十分模糊,從字義上給他講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對于初涉數(shù)的認識的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上采取的教學原則,應該克服老師少“說教”,而大部時間應該設計一些針對性的活動,教師多做示范,結合學生能夠接受的說明,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操作過程中有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先有了感性的認識,再經過老師簡要的'通俗易懂的點撥,抓住要害的關鍵,設計恰當?shù)幕顒,用上妥帖的精練的語言,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要比以往花費更大的力氣與機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通過這些簡單的認識能夠自覺地進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層的認識和規(guī)律,用初步的認識去發(fā)揮最深層次的思維,只有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知識的不斷更新,適應終生學習的需要,適應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發(fā)展。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8
11—20各數(shù)的認識,它既是10以內數(shù)的認識和延續(xù),又是100以內乃至更大的數(shù)的認識的基礎,同時也為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學習打下算理基礎。課前了解到,學生基本上已經會數(shù)數(shù)到20,也已經認識11~20的數(shù),因此我設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通過擺小棒的實踐操作,逐步理解“10個1是1個十”,掌握,1個十和幾個一表示十幾。
1、通過數(shù)蘋果的問題,讓學生擺一擺11根小棒,要求:怎樣擺就能讓大家一眼看出是12?學生出現(xiàn)了幾種擺法……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認識到一邊10根,一邊2根的擺法更容易看出是12。為了更方便,我們可以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個"十"。從而突破10個一就是1個"十"這個難點。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身經歷數(shù)的概念產生,形成過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悅感。
2、在認識了10個一是1個十后,引導學生用1捆小棒和2根小棒擺成12,并說出1個十和2個一合起來是12的數(shù)的組成。再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數(shù)字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既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使學生加深了對11~20各數(shù)組成的理解。
3、感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學生在活動中逐步形成了“1個十”的概念,教師針對性地進行了小結,并把學生的思維引入生活,以學生日常接觸過的實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1個十”在生活中的應用與便捷。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9
《整理房間》是小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分類的第一課時。在“整理房間”的情境活動中,主要通過學生對房間里物品的整理過程,體會分類需要標準。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毙W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已有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我就將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驗與數(shù)學實踐進行了很好的整合。本節(jié)課我以“以圖圖的媽媽出差”為教學線索,來組織展開教學活動。教后,我對整節(jié)課的教學情況進行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營造和諧、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
上課一開始,我先問學生:“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藘晌焕吓笥眩靵砜纯词钦l!”引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圖圖,然后設計情境,置于圖圖媽媽出差這樣一個情境中,營造了一種和諧、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中,不但習得知識技能,更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使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有效地融為一體。
2、教學注重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通過幫圖圖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分鉛筆、教室的人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感到實際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體按某種標準分類。在讓學生學會分類方法的同時,使學生感到數(shù)學就在身邊,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3、注意把課內的知識向課外延伸。
在總結的時候,我讓學生把目光轉向生活,鼓勵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安排一個實踐活動,利用課余時間整理自己的房間,做一個生活的小主人。
不足之處:
1、合作學習沒有落實到位。
幫圖圖整理房間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本來是安排一個同桌互相說一說,你想怎樣幫圖圖整理房間。但是我說完沒多久,很多學生就舉手說,他已經想好了。我迫于無奈,也急于求成,馬上請同學起來說。沒有花一定的時間讓同學討論。
2、評價單一。
沒有讓學生互相評價,只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這樣就造成評價比較枯燥、乏味。
3、學生良好習慣還未養(yǎng)成。
在課堂上,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傾聽力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欠佳,還有待于以后的教學中慢慢培養(yǎng)。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0
《認識鐘表》是新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認整時和半時。
課前,我安排孩子們準備了“鐘點學習器”。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猜謎語:一匹馬兒三條腿,日夜奔跑不怕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時間一定要珍惜。(謎底:鐘表)然后出示了鐘表店里的各種樣式的鐘表,大大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我引導孩子們仔細觀察鐘面,認識時針、分針,并加以區(qū)分,讓孩子們指出自己“鐘點學習器”上的時針、分針。緊接著,通過了解“小明的一天”去重點認識“整時”、“半時”。在認識整時時,是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的:1、出示“小明的一天”活動中與整時相關的主題圖,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試認鐘表,用一句話完整地描述畫面內容。2、集中展示“整時”的4個鐘面,讓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的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3、讓孩子們在“鐘點學習器”上撥一撥整時時刻。隨后的半時教學和整時教學步驟基本相同。在認識了整時、半時之后,我又出示了電子表計時,讓孩子們了解電子表計時方法,學會正確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表示整時、半時。最后,我安排了一組“認一認”的練習,要求學生會認,并能用電子表計時方法計時。
在本節(jié)課中,我充分利用孩子們的已有的生活經驗,自然遷移新知。注重孩子們的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我說你撥”,“我撥你認”,“師撥生認”,“生生互撥互認”等多種形式,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來。在孩子們認時刻的時候,還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認的,要求學生完整表述,體現(xiàn)思維的層次性。
整節(jié)課下來,大部分孩子都會認、撥整時時刻了。但一部分孩子認“半時”時還有問題,比如:5時半,有的孩子容易認成6時半。仔細思考后,我發(fā)現(xiàn)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孩子對于鐘表上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不清楚,不能準確判斷是過了幾時,沒到幾時,所以才會出現(xiàn)上述問題。明白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我迅速針對“半時”學習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1、進一步認識鐘面。2、出示活動鐘表(時針、分針可以轉動的),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的運動軌跡,即:1→2→3→4→……→12→1→2→……。經過這樣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認半時時有了很大的進步。3、認、撥幾個特殊易混的時刻,如:12時、12時半、6時、6時半,讓學生進一步區(qū)分整時和半時的不同。4、讓學生回家試著在真實的小鬧鐘上撥整時和半時,進一步感受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課后,我還有這樣的一個思考:如果課堂上的學具不用“鐘點學習器“,而改用真正的鐘表(小鬧鐘),效果會怎樣?當孩子們在小鬧鐘上撥一撥時,是不是就自然地觀察到了時針、分針的運動軌跡,更利于半時的認識?但同時我又有以下困惑:1、真實的鐘,時針、分針運動時有滴答滴答的聲音,是否會轉移孩子們的注意力?2、孩子們本來動手能力就差,在鐘上撥整時、半時是否更難?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1
1、整節(jié)課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注重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新知識,
如:導入。結合地理位置用大福源超市場景導入,有親切感,激發(fā)學習興趣;動手整理衣服以及這部分的拓展交流,感知分類的數(shù)學知識其實就在身邊。比較好地體現(xiàn)了“學習有用的數(shù)學和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這一課改理念。
2、小組合作學習運用比較到位。
本節(jié)課在開始和結束的兩個大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發(fā)揮了小組合作的優(yōu)勢,并在其他幾個練習環(huán)節(jié)中,貫穿了小組內互相說一說、指一指等不同的交流活動。這樣就給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表達、合作能力。并激發(fā)了他們小組之間競爭的欲望,使學生們更主動快樂地融入導課堂學習中來。
3、小組評價比較到位,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
以小組之間比賽的形式競爭,老師把每個小組回答問題、合作過程都納入到評價的范圍之內;此外一些評價語運用的也是比較到位的。評價及時達到一定的效果。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2
核心提示:今天上第一節(jié)新課——數(shù)一數(shù),問題有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節(jié)奏慢,教學任務只完成了一半。新課上完了,習題沒來得及做。主要原因是維持課堂秩序,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紀律意識,塑造良好的課堂紀律行為。
今天上第一節(jié)新課——數(shù)一數(shù),問題有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節(jié)奏慢,教學任務只完成了一半。新課上完了,習題沒來得及做。主要原因是維持課堂秩序,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紀律意識,塑造良好的課堂紀律行為。當然還有我的教學語言過于啰嗦,話多,實在值得反思。
4班上課伊始,課前準備有待加強。收拾學具盒,擺好數(shù)學課本花了一些的時間。然后就是各種整紀律,但是效果卻是一般般,我一方面舍不得花太多時間整紀律,一方面孩子太鬧,又不得不停下來整紀律。這就導致紀律沒整透,孩子依然鬧。今天我用了投影,結果很多孩子很好奇,一直問:老師這是什么?上課的時候,郭林軒就在講臺前跑來跑去,一會兒動動幕布,一會兒摸摸投影機,我在展示學生作業(yè)的時候,郭林軒就在碰投影,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我就應該停下來好好整治他,只是隨便說一說,沒什么效果,他依然我行我素。最氣人的是郭林軒一會兒碰這個,一會兒碰那個,帶著其他小朋友也開始鬧騰。龔文軒就是極受影響的一個,今天很開心地在講臺上跑來跑去,被我吼回去了。5班的許睿聰也是,一直要上廁所,聲音很大,直接走到你面前,想不理他都不行。所以今天總結下來就是一半的時間在整紀律,但是也沒整透。
一年級的'課堂要做到以下幾點:
1、使勁表揚。不只是回答得好的同學要發(fā)積分,只要站起來回答了問題,和答案相關的就可以發(fā)積分。像郭林軒只要他坐得住就可以發(fā)積分,安安靜靜地坐在課堂上就行。許睿聰也是。不要吝嗇,要用獎勵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2、不要吼孩子。才開始不能吼,不僅自己嗓子受不了,孩子也會對你厭惡。整紀律的時候一定要達到效果,不能因為時間問題就放松要求,我讓你們在什么時間內做完什么事情就要做完。切記拖拖拉拉。
3、有些問題可以一帶而過,學生精彩的回答要大肆表揚,今天周優(yōu)悠回答數(shù)小鳥的時候就說2個2個地數(shù),已經會分群數(shù)數(shù)了,有乘法的基礎在里面。
4、一定要讓孩子介紹自己數(shù)的方法。讓他們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數(shù)的。
5、同伴交流合作的時候,左右不分。
6、一定要有積分獎勵、物質獎勵。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3
《8和9的認識》包括兩個內容,一是認識8和9;二是學會書寫8和9。雖然在設計環(huán)節(jié)比較細,但也顯示出教學步子比較小,內容上沒有體現(xiàn)出一定的深度。這可能和當時構思這節(jié)課的時間比較早有關系,根據(jù)當時的學生在課堂上回答能力、動手操作等方方面面的實際水平,我覺得在40分鐘內是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的'。因此想法就是把這一內容上實、上細,免得因為內容太多而走過場。不過因為自己的惰性,也沒有及時去了解學生現(xiàn)在的實際水平,就只是在小范圍作了調整。所以到那天上午上出來的課,自己也感覺內容有點單薄,因為學生各方面的知識及能力是天天變化的,我應該及時作出調整。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4
《9加幾》是學生在學習了11--20各數(shù)的認識以及20以內不進位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jié)知識,可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下面我就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根據(jù)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的運動會場景為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shù)學信息,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從而誘發(fā)孩子們主動地發(fā)現(xiàn)并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我讓學生說一說如何計算9+4。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shù)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后接著數(shù),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說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 盒。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然后讓生比較這幾種方法那一種比較簡便。然后引出課題。當然我也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還存在問題,雖然運動會是孩子們比較熟悉的事情,但他們真正對此還比較陌生,因此雖說能激起學習興趣,但離學生的生活還是比較遠的,如果從生活中的能湊成十的具體例子而且是學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課題(如拿藥盒等),這樣更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
《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shù)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fā)展,而不能單純依賴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jù)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fā),因此在這里我讓學生動手操作手中 的小棒理解湊十法。 引導孩子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在此繼續(xù)讓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幾的算式,加深理解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后面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能湊成十的例子(藥盒),如果把它放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也許可能會好的。這個環(huán)節(jié)里有些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還是有限,在日后的學習中要多加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靈活的思維能力。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湊十法后,讓學生繼續(xù)理解湊十法。因此出示了一個基本練習,讓學生圈一圈,算一算。第二個變式練習,拓展學生的思維。拿算式找朋友,讓學生找到朋友以后,有一個數(shù)14沒有朋友,此時讓學生說算式,可能會出現(xiàn)9加5,也可能會出現(xiàn)10加4,還可能會出現(xiàn)十幾減幾,還可能會出現(xiàn)連加等,這樣不但鞏固了9加幾,還培養(yǎng)了學生靈活的思維。當然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做的.還不夠好,還需要老師的引導,日后在教學中多出類似的習題,逐漸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四、課堂總結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可能學生說的不太完整,但這樣會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此外讓學生說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讓生說說心情,同時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依據(jù),讓我們思考如何讓學生能夠喜歡自己的課。
總的來說,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提高,讓學生真正掌握應該學到的知識和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真正讓學生個個成為有用的人。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15
通過《比一比》這一節(jié)課,我對這節(jié)課進行課后反思,對該課進行了重新認識。
《小學數(shù)學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獲得對數(shù)學理解。本課的理念,把學生以往對萬以內大數(shù)的比較方法分散的、不規(guī)范的感性認識作為教學的基礎,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情境中上升到科學的、規(guī)范的理性認識,并在活動中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評價,并通過有效的評價方式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
1.讓課堂充滿情趣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了一種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對所學內容產生的濃厚興趣。
本節(jié)課在導入新課時,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利用多媒體設計了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森林游戲為活動背景,可愛的小動物們?yōu)榛顒又鹘牵瑢W生以小動物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戲中,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zhàn)性的探索空間,激發(fā)學生的濃厚興趣和活動動機。每個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生動地、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在小動物們的翻牌游戲過程中,學生興趣高昂,躍躍欲試,這時分四人小組也進行同樣地翻牌游戲,讓全體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上了一個臺階,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2.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得發(fā)展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數(shù)學教學已不再是教師簡單地展示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親身經歷、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與人合作交流和創(chuàng)造等活動的過程。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chuàng)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本節(jié)課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實實在在的探究空間,小動物們?yōu)榱送瓿勺陨淼娜蝿,根?jù)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shù)大小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shù)學知識。
在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注意保護學生探究的熱情,對于出現(xiàn)的不同觀點,正確的加以肯定、贊賞,請他們盡可能地說明理由,同時發(fā)動全班學生討論。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揚的事情,教師應該鼓勵、引導他們,使學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護,學習積極性、興趣也得到提高,這樣,探究的熱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發(fā)與保護。本節(jié)課學生經歷的學習過程是完整的,獲得的體驗是深刻的,這使得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小學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學反思04-03
小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教學反思11-09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04-04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05-15
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04-16
上冊數(shù)學教學反思04-18
一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學反思10-19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范文04-07
一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學反思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