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力教學反思 推薦度:
- 重力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重力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重力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重力教學反思1
《重力》的教學反思 長期以來,學生感到科學“難學”,如何打消學生畏難情緒,讓科學課堂“生動”起來,通過《重力》一課的教學,我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師生相互交流的課堂舞臺讓學生思維動起來
1、課堂不再是老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相互交流的舞臺。探究重力方向時,先以多媒體課件展示生活中三個運動畫面,接著學生交流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xiàn)象,如雨水下落,懸掛物體的細線自由下垂,墨水由靜止下落且在白紙上留下痕跡等。一改過去呆板、機械的學習方式,使課堂氣氛活躍,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個性化思維和獨特見解。
2、課堂不再是對學生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fā)展的場所。學生探究重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交流了一些令人驚喜的想法。猜想一,重力的存在;猜想依據(jù):物體放手后會下落。猜想二,重力的方向怎樣;猜想依據(jù):拋在空中的物體總是豎直掉在地面!诓孪氲倪^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和探索興趣被激發(fā),從而產(chǎn)生對科學的偏愛。
二、科學探究活動讓物理課堂生動起來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是人的一種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發(fā)展這種天性。
在《重力》一課中,有一位學生做出了“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猜想,有的已經(jīng)做過預習的同學掩口而笑,我馬上意識到這有損該同學的自尊心。于是表揚他熱情高,敢于猜想,并鼓勵他用實驗檢驗自己的猜想。這位同學一掃臉上的陰云,特別投入地思考、實驗。猜想本不言對錯(需要依據(jù)),可貴的是怎樣在實踐中檢驗,在實驗中體驗過程、感知方法。實驗時,也許會有一些看似錯誤的步驟,但我們切不可輕易否定,或許智慧的火花就會在此閃亮。比如學生在演示墨水下落的時候,操作方法不正確,我并不急于指正,而是讓其他同學幫助完善,讓更多學生能夠學到知識。玩中學,本就是青少年的特點,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其效果反而更好,學生的智慧會在玩和錯中碰撞出火花,會在玩與錯中逐步走進科學的殿堂。
三、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學生由于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測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重力教學反思2
本節(jié)主要學習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并引導學生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重力的大小跟質量關系”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xiàn)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本節(jié)課要運用到本章第二節(jié)和第三節(jié)中力的三要素和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要在課堂上進行適當?shù)膹土暎员阌趯W生能夠更容易的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重力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主要是想通過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們展開想象,并通過列舉事例、動手實驗等方式來了解重力,讓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大膽提問、大膽猜想。經(jīng)歷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培養(yǎng)研究探索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yǎng)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
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關于重力的方向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xiàn)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完成。
這節(jié)課同學們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并能利用公式 =g計算出G 和M的值。能區(qū)分重量和質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利用公式 =g計算出G 和M的值時,單位沒能很好“統(tǒng)一”,導致計算結果錯誤,以后在教學中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重力教學反思4
本節(jié)課主要是想通過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們展開想象,并通過列舉事例、動手實驗等方式來了解重力,讓學生主動地吸取知識,大膽提問、大膽猜想。經(jīng)歷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的過程。培養(yǎng)研究探索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養(yǎng)成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體驗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喜悅。
重力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因此重力的有關知識的再現(xiàn)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活躍于課堂。パ生在初中已經(jīng)知道重力的大小既可以用測力計來測量,也可以根據(jù)G=mg來計算.但是學生對這一問題存在如下幾個問題,因此借助多媒體幫學生理解和掌握它們:
(1)借助同一物體在地、月的'重力不同這一圖片使學生知道g的大小隨地理位置變化而發(fā)生變化,并直接告訴學生在g隨地理位置的改變而改變,g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取值不同,赤道上g值最小,兩極g值最大。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弄清重力和質量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2)在重力的方向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和圖片使學生弄清“豎直向下”的方向到底是一個什么方向,教進而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重心”的教學,使學生明白等效代替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還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再現(xiàn)舊知識,補充新知識,并借助多媒體課件應使學生明白:物體的重心可以在物體內(nèi)部,也可以在物體外部.物體的重心位置取決于自身質量分布和形狀,與物體放置的狀態(tài)及運動狀態(tài)無關.
初中物理難學一直以來困擾著每一位物理教師,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多媒體增強學生的感知,在突破難點的同時,并適時引導,使其理性化,從而提高其邏輯思維,我想我們學生的物理成績會較大的提高。
這節(jié)課同學們很容易就掌握重力的大小跟質量的關系,并能利用公式G=Mg計算出G 和M的值。能區(qū)分重量和質量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足之處是學生在利用公式 G=Mg計算出G 和M的值時,單位沒能很好“統(tǒng)一”,導致計算結果錯誤,以后在教學中多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重力教學反思5
周一,我上了一節(jié)小組的教研公開課,力、重力、彈力摩擦力綜合。這是一節(jié)習題評講課,對我來說這還是第一次上公開課。這節(jié)課有師傅張玉濱、劉旭升、崔曉麗、張海龍聽課評課。
在我準備這節(jié)課時,我就聽別人說習題課不好講,心里就有些沒底,不知所措。所以我就提前開始著手,大量聽老教師的習題課。當我聽到師傅張老師的一節(jié)習題課時給我很大的啟發(fā)。那就是利用歸納總結的方法——利用知識點來講習題。我反復琢磨這種方式很適用我這節(jié)習題課的'口味。因為這次課的題量大,如果一個一個的講肯定是講不完的。我于是就決定采取這種方式。同時還征求康主任和劉老師的意見,他們都說這種方式很好。
通過實際的操作,確實在講課的過程中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同時每個知識點都能講到。并且還有大量的時間和學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和以前相比學生的積極性大幅度的提高,課后同學們反映也很好。至少通過這節(jié)課也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歸納法。通過重點講解某個習題而帶動類似的一串習題,即講了知識又給學生課后發(fā)揮的余地。再不是以前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沒有個重點,學生聽完總是是懂非懂,模模糊糊這一次確實能夠體現(xiàn)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效果。
講完評課的過程中各位老師也都肯定了這次公開課很成功,學生確實積極性高,個個都精神飽滿。但是我自己也感覺到有不少不足之處,比喻有些小的細節(jié)沒有講到,但是它對作題也很重要,板書也要進一步提高,語言還要進一步錘煉。但總體我認為達到了目的,但是我還要進一步向老教師學習、請教、多聽他們的課,多歸納、多總結。
重力教學反思6
一、本節(jié)課成功之處
。1)教學重點突出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節(jié)課只對“質量、形狀和體積”這三個可能對重力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方式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通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探究,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形狀、體積等無關”的結論。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導出重力與質量關系式的過程中,采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系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于學生接受。同時,通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圖像關系,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通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難點有效突破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如何來突破 “豎直向下”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自制的教具,用一個水槽裝入一些水,把重垂線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觀顯示重力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稱之為豎直向下,若傾斜水槽底部,發(fā)現(xiàn)還是與水平面垂直,但與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從而有效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創(chuàng)新亮點之一。
(3)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 根據(jù)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體思想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學習,所以,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這一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實驗來得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關系;同時要體現(xiàn)新教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特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
二、本節(jié)課不足之處
由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于力的示意圖這部分知識鞏固不夠充分,只能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加深,并把重力勢能也留在下一節(jié)課,同時G=mg公式還可拓展。
重力教學反思7
《重力》教學反思
本節(jié)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系”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xiàn)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完成。
《測量重力》教學反思
本課的是實驗課,因此學生進行動手去操作,去測量物體的收到的重力。
在上課之初,我首先介紹了測力計。這個過程實際應該是學生進行觀察和探究的過程。然而我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測量的重力的練習。因此我是給學生介紹了測力計的種類和測力計的結構,使用的方法。在這個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需要注意一些注意的一些問題,F(xiàn)在想來,我應該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在犯錯誤的過程中,去體驗,這樣的效果會更好的,F(xiàn)在又這樣的理論,學生遇見問題,就應該讓學生掉進去,然后學生在從里面爬出來,這樣學生的記憶的效果是非常的好的。我想也是,學生的自己的經(jīng)驗會非常深印在腦海里。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操作中犯錯誤,或者在在操作之前,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學生印象會更加的深一些。
在后面的教學中,學生進行測量重力的實驗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比如在測量的中,學生可能會忘記調零,或者讀數(shù)出現(xiàn)錯誤,這樣我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學生出現(xiàn)這種問題可能沒有自己去發(fā)現(xiàn)的結果,當然現(xiàn)在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更能夠使學生記住自己的錯誤,并且能夠去糾正。這樣效果,應該比較的好的。
重力教學反思8
本節(jié)是在前一章學過的力的一般知識的基礎上,利用這些知識來研究最常見的一種力——重力.教材中先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使學生認識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研究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用在坐標上作圖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質量的關系,這種做法思路簡捷.學生容易掌握,同時學會了利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方法——圖象法.關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說明用線將物體懸掛起來后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這個方向叫豎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并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明白豎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過實際的例子說明豎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實際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和能力.最后告訴學生地球吸引物體的每一部分,但物體受到的重力可以認為是集中在一個點上,這個點叫物體的重心,滲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豎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學中應注意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觀察思考開路,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于探究問題的積極性.通過探究解決本書中“力的大小跟質量關系”的重點問題,通過讓學生利用重垂線觀察窗臺、桌面是否水平,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活動利用重心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簡單現(xiàn)象,解決力的方向及作用點的難點問題,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完成
重力教學反思:
1、課程標準中關于本節(jié)內(nèi)容的要求為“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重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以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在學習了重力,重力勢能的知識后,又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新課程理念。
2、“科學探究”既是教學內(nèi)容又是教學方法,因此在本節(jié)課中安排了兩個探究活動,以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了解重力大小的同時進一步熟悉和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3、蘇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設計思想是先學習特殊現(xiàn)象,再學習一般現(xiàn)象,即先學習彈力、重力、摩擦力,再學習力,因此本節(jié)課的除了完成基本知識教學以外,還指導學生掌握研究的力的常見方法即通過力的三要素去研究力,并在第四節(jié)的教學中有良好的反饋。
4、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物理社會的內(nèi)容,拓展介紹了萬戶飛天和神舟飛船相關內(nèi)容,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獻身科學的激情,成功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5、本節(jié)課教學中適當?shù)倪\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化解了教學重難點,并獲得了成功。
重力教學反思9
重力勢能是高一物理第七章機器能第五節(jié)的內(nèi)容。本章第三節(jié)介紹了功和能的基本知識,第四五節(jié)分別介紹機械能的兩個組成內(nèi)容:動能和重力勢能,重力勢能的理解關系到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關系著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也關系著機械能守恒定律的應用一節(jié)內(nèi)容,由于初中學過關于重力勢能的介紹。因此本節(jié)的主要任務是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定性到定量的轉化。
1、視頻導入。本節(jié)課由幾段視頻引入,極大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盡快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并且也給了學生對于重力勢能的感性認識。
有幾個形象生動的生活中的現(xiàn)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猜想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方面的因素有關,一方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課堂還給學生,更重要的是猜想也是一種在科學研究中經(jīng)常用到的很常見的方法。如何根據(jù)經(jīng)驗和現(xiàn)象進行猜想,也是科學研究中的一重要的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很符合新課標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教學要求。
2、規(guī)范的物理推導。這一節(jié)課的重點就是重力勢能定義式的推導,因此嚴格的根據(jù)恒力做功的公式推導重力做功,得出重力勢能的定義式,經(jīng)歷了一個思維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理解。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的`引導尤為重要,一定要到位。切不可生硬的告訴學生知道或記住這就是重力勢能的定義式。
3.學以致用。學生在理解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變化均與零勢能面的選取無關,而重力勢能本身卻與零勢能面的選取有關時,通過一個課本后面的練習題,讓具體的數(shù)據(jù)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點,顯然就降低了難度,容易讓學生接受。
4.鞏固深化。最后在學習重力勢能能的正負和重力勢能屬于物體和地球組成的系統(tǒng)時,把重力勢能與大家熟悉的溫度相類比,更始一個知識的同化過程,降低了難度。
總之,這節(jié)課的目的是讓學生親身在學習中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想方設法降低難度讓學生更易于接受新知識。在新課標的路上,愿盡最大努力遠走越遠。
重力教學反思10
對于學生在猜想環(huán)節(jié)中出現(xiàn)的一些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想法,教師不應作簡單的否定,也不應漠然處之,而應積極的肯定他們猜想中的合理成份并適當放大,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更好的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
學生經(jīng)常把重力的方向記成是垂直向下,這里要有針對性的分析垂直和數(shù)值的概念,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
本節(jié)的知識點有兩個:一是重力的概念,二是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過程有: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系?對于重力概念,通過與拉力類比,通過萬有引力發(fā)現(xiàn)過程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形成一定的認識。在這里,需要向學生說明的是:“重力”不就是“萬有引力”,想繼續(xù)探究的學生可以通過提問,得到老師的繼續(xù)指導。對于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課本專門設計了探究過程,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動手驗證,得到他們的第一手資料,得到自己的g值。描點作圖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應鼓勵學生掌握和運用。《科學世界》里的內(nèi)容要鼓勵有興趣的學生閱讀、探討,并通過查閱等形式繼續(xù)深入學習相關內(nèi)容。
本節(jié)難點在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上,教師應切實抓好學生探究過程的設計和指導,使學生真正從實驗中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力教學反思11
。1)教學重點突出 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書上只要求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而我考慮到學生會對“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各種不同的猜想,這時就應該教會學生進行合理的猜想,而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猜想,最后提出由于條件的限制,本節(jié)課只對“質量、形狀和體積”這三個可能對重力產(chǎn)生影響的因素進行分組探究。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方案的設計、器材的選取、實驗步驟的制定以及實驗數(shù)據(jù)的記錄方式等全部由學生自行討論決定,教師只起組織引導的作用。通過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探究,學生總結得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形狀、體積等無關”的結論。
進一步探究“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仍然采取上述的探究思想,通過自主合作實驗探究,表格歸納總結出“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在由此結論推導出重力與質量關系式的過程中,采取了引導學生利用得到的“重力/質量的比值為10N/kg”的結論和科學家定義g=9.8N/kg,得出關系式G/m=g,再將公式變形為G=mg的方法,這樣可能更為直接,易于學生接受。同時,通過建立重力與質量的圖像關系,進一步理解“物體所受到的重力與它的質量成正比”的結論.通過讀一讀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重力與地理位置的關系,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難點有效突破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如何來突破 “豎直向下”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個自制的教具,用一個水槽裝入一些水,把重垂線吊入水中,再用一把直角三角板配合使用,直觀顯示重力的方向與水平面垂直,稱之為豎直向下,若傾斜水槽底部,發(fā)現(xiàn)還是與水平面垂直,但與傾斜的底面不垂直。通過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就能理解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而不是垂直向下,從而有效突破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創(chuàng)新亮點之一。
。3)教學設計思路清晰,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 根據(jù)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體思想應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性探究和學習,所以,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在這一節(jié)內(nèi)容的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體現(xiàn)出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探究實驗來得出物體的重力和物體的質量的關系;同時要體現(xiàn)新教材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特點,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物理知識的學習。
重力教學反思12
在完成《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后,對課堂教學做了幾點思考總結:
。ㄒ唬 關于物理概念的教學
對于一個物理概念的形成,學生往往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從定性認識到定量計算,對于概念應用更需要創(chuàng)設一些特例情景供學生探究,在實踐中強化物理概念。遵循以上規(guī)律,在這堂課中《重力勢能的變化》教學中做了如下處理:
首先引入概念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視屏創(chuàng)設情景,聯(lián)系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引入的物理概念的認同感。
接著通過實驗和理論探究相結合引入重力勢能的定義式,該環(huán)節(jié)教學以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起點,引導學生從感性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接受表達物理現(xiàn)象的抽象符號系統(tǒng),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元的感知方式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形成。
最后是物理概念的應用,在這一堂課中關于“重力勢能變化與重力做功關系”及“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這兩點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就是針對重力勢能概念應用而設計的,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習,能培養(yǎng)學生靈活應用物理概念分析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在教學設計時有意識選擇典型的`特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授課過程中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合理安排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即有對學生的有效指導,可供學生水平較低的學生從思想方法獲得模仿,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實踐,鞏固物理概念,并在應用中體驗和感悟知識應用。
以這節(jié)課的教學,總結一下概念課教學模式其基本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定性定量描述,應用”;相應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情景,實驗及理論探究,特例探究分析總結”。
。ǘ 關于教學中時間把握及教學效率教學方式問題
對于課時緊張問題,是課改以來教學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在上一個學段中,我的一個指導原則即在有限時間中,以高效的方式授課方式傳授知識,這樣很多探究直接由教師講授,一堂課下來,學生被動緊張,身心疲憊,學生學習效果不佳。教學中,我也在不斷反思采用的教學策略,但為了趕進度,也是無計可施,最終進度是趕完了,可教學效果很差,于是我們也在不斷反思調整教學策略,在有限時間資源下,做到最優(yōu)化。同時給自己教學確定了幾項原則和做法,并付諸實踐。
(1) 教學中不平均用力,要做到張馳有度,對于重點難度放慢放緩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不
趕進度。
。2) 合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3) 綜合應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提升上課效率。
。4) 加強對學生學法指導。
(5) 課前有計劃布置學生做好課前預習,課堂探究教師要做到有效指導。
基于以上的理念,這堂課還有一點體會就是,“直接的傳授式教學,學生接受式學習”在課堂中仍然是的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并不是所有學習內(nèi)容都適合,所有的學生都適合,學生個性不同,“探究式”與好,“接受式”也罷,適合學生個體特點的學習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學習對學生是有意義的,它肯定能啟迪學生思維,它肯定有“探究”的成份。因此,我們應該根據(jù)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實現(xiàn)課堂的最優(yōu)化。
重力教學反思13
電勢能是靜電學部分的重要概念,但其比較抽象,更是教學的難點。由于各個版本的教材,重力勢能內(nèi)容均安排在電勢能的前面,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電勢能的知識,一般說來,都需要用重力勢能作類比。電勢能和重力勢能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先來看一看電場力跟重力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一、保守力做功的特點及與勢能變化的關系
任何勢能都是與保守力相聯(lián)系,所謂的保守力,其典型特征在于做功大小與路徑無關,電場力和重力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均屬于保守力。當除保守力外沒有其他力做功時,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正功時,其動能增加;當保守力(對電荷或重物)做負功時,其動能減小。從能量守恒的角度來看,我們說動能增加的來源是電荷或重物的勢能減少,前者我們稱為電勢能,后者稱為重力勢能,即動能的增加來自于相應勢能的下降,還可理解為,保守力做功等于勢能的下降。
在帶領學生學習重力勢能和電勢能時,我們都要從重力做功和靜電力做功的特點入手。關于重力做功的特點教學時,可以在學生先預習了教材的基礎上,老師帶領學生推導并得出結論,并找到重力做功的數(shù)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系(wg=mgh1-mgh2)。值得強調的是在處理一般路徑時用到的微元思想及將無限小的一段曲線可以近似為一小段直線的極限思想。這些思想雖然在前面學習中有所
接觸,但許多學生并未完全真正接受,而這些思想在整個高中的學習乃至更進一步的學習都非常重要。而關于靜電力做功的特點教學時,在已經(jīng)學習重力做功的特點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則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自己動手推導并總結出結論,找出靜電力做功的數(shù)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系(wab=qed,指明d的'含義),老師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適當?shù)闹笇Ъ纯伞?/p>
二、重力勢能、電勢能的定義
筆者閱讀了不同版本的教材,查閱了一些參考資料,關于重力勢能的引入及定義大致如下:
由重力做功的數(shù)值與初末位置高度差的關系:wg=mgh1-mgh2,結合能量守恒思想,引導學生注意到物體的重力mg與物體所處位置的高度h的乘積“mgh”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這個物理量恰與重力勢能特征一致。因此,我們把物理量mgh叫做物體的重力勢能。
筆者認為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可以按如下方式給出:如圖所示,將質量為m的小球從地面上方距地面為h1的a點移動到地面時,重力做功[wg][a] =mgh1,若取地面的勢能為零勢能面,而小球在a點的重力勢能為[ep][a] =mgh1與[wg][a] 相等;同樣,小球從地面下方h2處的b點移動到地面重力做功[wg][b] =-mgh2,小球在b處的重力勢能為[ep][b] =-mgh2也與[wg][b] 相同。
[a][b][m][h2][h1][m]
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將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可以定義
為:將物體從該處移動到所選定的零勢能面處重力所做的功。 物體在某處的重力勢能定義為把物體從該處移動到零勢能面處重力所做的功,這樣學生也便于理解,同時這里也隱含了物體的重力勢能與零勢能的選擇有關,即重力勢能的相對性。而且,這樣定義重力勢能最大的好處在于后面講電勢能時可以更好地遷移、類比,有助于學生接受、理解電勢能這個抽象的概念。筆者在重力勢能的教學實踐中也正是按照這樣給學生講授重力勢能相關的內(nèi)容的。在后面學電勢能時,對電勢能理解就很順利,接受起來學生感覺很自然,學生個人覺得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的一點思考,由于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請予以批評指正。
重力教學反思14
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在課題引入中,以眾多的事例、圖景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勇于激發(fā)學生興趣、點燃思維火花,使學生以積極態(tài)度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在重力方向教學中,設置實驗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和諧、科學的氛圍中感受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在課堂中構建了“變教為誘”,“以誘達思”的教學意場。使教與學和諧一致,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學效果。
2 引導探究。
力圖避免“灌輸”式教學,每個結論盡可能讓學生自己得出,使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探究過程。在重力大小教學中,教師設置疑問,引導猜想,自然引出課本中的探究活動,留出思維空間,由學生自主討論,設計實驗,安排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研究,培養(yǎng)學生大膽探究的能力和習慣,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大顯著特點。
3 啟發(fā)誘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
。1)鼓勵學生動口說。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開始的,在本節(jié)課中對力的方向,通過觀看、聯(lián)想,以生活感受而動口說,使他們熱情高漲的參與師生間的共同討論,這不僅是傳授知識的需要,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2)引導學生動手做。讓學生動手檢查桌腿是否豎直,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能力。
。3)采用個人及小組的競爭第一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思維,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本節(jié)課不足之處
由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占用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至于力的示意圖這部分知識鞏固不夠充分,只能下一節(jié)課繼續(xù)加深,同時G=mg公式還可拓展。
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學生由于對科學探究的精神體會不多,進行科學猜想時,不夠主動、大膽,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調控,鼓勵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大膽地進行其它猜想。
2、實驗過程中個別學生獨立意識太強,不注重配合。教師應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競爭,培養(yǎng)合作精神、團隊意識、集體觀念。
3、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弱,不敢大膽開展實驗。教師應采用有效激勵方式,關注困難學生,給予及時輔導。這也充分體現(xiàn)“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
重力教學反思15
本節(jié)課在設計過程中力求化難為易,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接受。
1、恰當?shù)倪\用多媒體教學激趣激學。
動能和勢能這兩個全新的概念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一些動畫或圖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播放一段有趣的動畫短片,動畫中設計一些和本節(jié)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動畫圖片,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進入到學習狀態(tài)。這一點是教師通過課堂教學無法直接達到的,因此此處應用多媒體教學有其可取之處。
2、學生實驗現(xiàn)象明顯,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同時加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訓練;本節(jié)課由于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復雜知識明了化,此時學生便能體驗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整個教學過程主要包括導入、新授和訓練三個方面。導入包括章題的導入和節(jié)題的導入兩部分,新授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所在,我動用了各種方式,力求使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訓練是新授的延伸,是學生掌握新知識的必要途徑之一。我的.整個教學顯得比較流暢,學生配合也較好。從中反映出的不足之處有:
1、對于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這幾個問題,我本打算讓學生在觀看動畫和教師相關的演示實驗后通過自己的分
組討論得出結論,最好是自己的結論。但是學生只滿足于從課本上找到現(xiàn)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語言總結自己的所得。我想這是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課本為本進行教學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確的觀點,并且教師不能對學生的失誤和錯誤進行嘲笑。
2、在訓練方面,我所選的題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討論題,對于學生理解本節(jié)內(nèi)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覺得漏掉了一個方面,那就是在機械能的組成方面沒有設計一道相關的計算題。對于“機械能的組成和單位”的鞏固就顯得不夠。
對于本節(jié)課教學過程所反映出來的優(yōu)點,我將在以后的教學過程當中繼續(xù)發(fā)揚,對于教學教程中反映出來的缺點和不足之處,不管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還是別的同志提出來的,我都會認真吸取教訓,在今后的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改正,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的訓練,對有些實驗先讓個別學生談自己的方案給那些沒有方法的學生以提示,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多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在實驗中讓學生有目的的觀察,明確實驗目的。
【重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重力》教學反思09-29
重力教學反思06-23
重力教學反思03-27
物理重力教學反思09-28
重力教學反思(15篇)04-08
重力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8
《重力勢能》教學反思03-08
重力教學反思(集合15篇)08-02
重力教學反思匯編15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