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集合1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我感到本次教學出現的問題主要如下:
首先將導入改為問答游戲:師問:Howareyou?生:fine,thanks。Andyou?師問:吃了嗎?生:吃了。師問:哪位同學說一說你早餐吃的什么?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導入新課——我們的食物。
然后在我們的食物有哪些的的部分,讓學生昨天的三餐在小組都記錄在同一表格中時間過長嚴重的影響了教學過長。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少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花費太多的'時間不合適?梢宰寷]有同學在課下提前準備好自己的記錄,然后在課堂上首先用少量的時間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共享,然后課堂匯報,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匯報在課堂上適當的進行板書。為下步做個鋪墊。
在食物的分類的部分,特別強調分別的標準的確定。首先在確定一個標準,然后學生將在自己的三餐記錄表中進行分類。注意分類的可以用各種不同的符號進行圈。一類的圈同樣的符號。
由于統(tǒng)計食物的階段時間過長,沒有進行食物的美食小導游的活動,這是個遺憾。
在學生管理上,我嚴格要求了學生進行傾聽,以便使學生養(yǎng)成聽的習慣。對于上課亂說起哄的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對于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演。這樣為教學創(chuàng)造了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布萊希特說過:“思考是人類最大的樂趣!泵看慰吹竭@句話,我都沒有多大的感觸,但這次在教完四年級四個班《水能溶解一些物質》這課后,再來咀嚼這句話,覺得非常有道理。根據課表的安排,本節(jié)課分別是在周三、周四和周五上,因此我每上完一堂課,都有充分的時間修改和完善教學設計,將其運用于接下來的教學中。
在修改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不單單認識了多思和善思的重要性,同時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本節(jié)課的教材呈現了三個活動:(1)食鹽在水中溶解了;(2)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嗎;(3)過濾實驗。首先,觀察、記錄物質的溶解需要一定的'等待時間;其次,過濾是學生首次接觸的實驗,在學生操作前肯定要進行細致的講解和演示,因此若按照教材的順序進行教學,不可能在35分中內完成如此大的課堂容量。
于是,我將教材中的前兩個活動合二為一,將三個活動變?yōu)閮蓚:(1)食鹽、沙、面粉溶解了嗎(2)過濾實驗。將食鹽、沙和面粉放入燒杯的實驗一起展開、一起匯報,在保證實驗效果的同時,大大節(jié)約了課堂的時間。
二、視頻播放代替教師演示。
過濾實驗的操作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溶解本質的理解,因此我對過濾的講解內容準備的非常充分。但在第一個班級進行實驗演示時,有一個坐在后面的同學提出“看不清”的問題,比如:玻璃棒指向三層濾紙的那邊、漏斗下端要靠著燒杯內壁等等注意事項,學生只能聽,而看不清楚。
于是,我在接下來3個班級的教學中,引入了視頻,通過視頻演示濾紙的折法以及過濾的操作。因為視頻播放,錄制的時候鏡頭可以拉近,所以學生十分清晰地看到了濾過的整個過程。
我們不能死板地認為只有教師演示的實驗才是最真實的,必要的時候用視頻代替,有時候會有更好的效果。
三、實驗準備的重要性。
判斷物質是否溶解的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觀察顆粒。對于面粉,許多學生在攪拌后看到其分散在水中,就會誤認為是溶解了;但面粉不像沙,要觀察到其沉在杯底,靜置的時間需要很久。
因此,我在課前不單單要準備好過濾裝置、燒杯、沙、食鹽、面粉和玻璃棒,還要準備靜置好后的面粉與水的混合液,在匯報面粉是否溶解時適時展示,利于學生觀察面粉在水中的狀態(tài)是更接近于食鹽還是更接近沙。
布瓦羅說過:“你們要學習思考,然后再來寫作!睂懳恼氯绱,教學其實也一樣,多多思考能促進我們的成長,就如洛克威爾的見解:真知灼見,首先來自多思善疑!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從事科學教學不久,對于我來說是用我殘存的一些記憶來進行教學,從動物的卵這節(jié)課的教學尤其凸顯出來?茖W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它需要教師的知識儲備更廣,因為科學涉及到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眾多領域;需要的課前準備更為充分,因為科學學習需要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組合作探究。作為一名教授科學的老師,僅僅靠以前的知識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
課堂上我引領學生進行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由于是新接觸的內容,所以學生顯得有些興奮,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了。課前我做了關于各種動物卵的ppt,學生看的興致勃勃,不斷有新的問題涌現出來,我一一給予解答,看著他們充滿質疑的表情,我覺得自己的講授并不夠聲情并茂。
陳俊標同學是一個知識面豐富的學生,在討論環(huán)節(jié)我就請他來給大家做一個小小的匯報,這樣為全班帶個好頭,引領大家去探究探究?茖W主要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所以以興趣為主,課堂上面我也不拘泥與自己做的課件,當有新的問題出現時我便引領大家談論學習。在課堂上我發(fā)現有學生提問是一件很珍貴的事情,他可以拓寬老師教課的`知識面也可以引起其他同學的興趣,這樣才會營造一個積極有效的課堂。要引導學生多讀書好讀書。
另外科學課的學習方式是以小組合作為主,但是我發(fā)現大部分小組活動表面看來熱鬧非凡,卻淺顯沒有深度。我考慮了一下,認為在小組討論時教師給學生的引導不夠,導致學生沒有確立明確的目標,且組內分工不清。因此,有關小組活動的設計,在分工明確、目標確定的基礎上,首先考慮學生思維的深度,再考慮活動頻率及活動的時間。
以上是這段時間以來教授科學的點滴體會,希望科學課給學生一個探究科學世界的窗口。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植物的身體》一課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能針對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的各部分,學會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植物的方法。上第一節(jié)課時考慮到學生剛返校,可能紀律上會較散漫,所以上課時還是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雖然教學目標也達到了,但感覺學生失去了親近自然、實地觀察自然的機會,很多植物神奇的地方不能親自領略。鑒于以上原因,我在上第二堂課時,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帶領學生們實地觀察。本以為學生中肯定會有不少調皮搗蛋的',可沒想到學生們在分組觀察時,真的被植物給吸引住了,多數同學對植物園中的蔬菜、玉米等較感興趣,想要了解它們是怎么傳粉的?為什么有些植物的莖和葉形態(tài)相差很大......
由此我反思:為什么在教室上課時學生中會有不少同學提不起精神、聽不進去。是否是教學設計哪個地方出了問題?關注學生了嗎?你講的內容能勾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責怪學生精神渙散、回答問題不積極等等,但是如果是有一半的學生在上課時都這個樣子,我覺得這時候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課堂,問問自己你的這樣的課堂能吸引住孩子嗎?
教這節(jié)課我最大的感受是老師要關注每位學生的活動,讓他們在科學課上去親近老師、親近科學。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
時間轉輾來到臘月,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靜下心來“磨刀”,為明年的教學開展梳通阻礙環(huán)節(jié),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出于這種想法,教學的工作總結、反思更為重要。我總結以下幾點:
。1)加強新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用先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
現在的新課程,很多老師都感覺到處理教材有一定的難度。內容形式多樣,活動性、操作性的內容占教材絕大部分比例。面對這種情況,我一是通過個人自學和集體討論學習相結合形式學習新課程理論,充實頭腦,深刻把握課標精神內涵;二是通過網絡收看新課程解讀、新課程講座等專題影片,用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會貫通;三是提高網絡研修、個人自省的.方式,在網絡上與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師商討每課中的疑問和教學設計,利用讀科學課雜志的機會,了解同行們對教學熱點、難點問題的處理策略,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提高教學效率。
(2)科學課的內容繁多,涉及的知識面廣。
本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鉆研教材,了解學情,解決教法、學法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課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濃厚了。為了保持學生的這種學習興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優(yōu)的教學設計滿足學生發(fā)展需要。為了尋求最好的教學設計,我一是了解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差異,在課堂提問、布置練習時留有不同層次的問題,再次就是把握每課的重難點,力求人人掌握重點知識,絕大部分能突破難點,讓學生能較輕松地掌握知識。為了能讓學生更全面深刻認識科學知識,認識科學事物變化中的規(guī)律,在開學初就開始發(fā)動學生找備用實驗器材、材料,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厚,掌握知識效果也較好。
教學中也存在諸如:對學生分析不透徹,實驗分組麻煩,課堂紀律難以調控維持等現象,今后還要多多與同班老師多溝通,學習他們的先進教學經驗。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平面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方向及平面鏡成像的規(guī)律。
教學重點:認識光的反射現象。
教學難點: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成像特點。
能力目標:.通過玩鏡子的合作和交流活動,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積極查閱資料,通過了解鏡子的發(fā)展史,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學情分析: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鏡子提出問題;能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并提出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在交流過程中學會傾聽和尊重別人的意見,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fā)新的想法。
課前準備:
1、有關鏡子的資料。
2、課前搜集有關鏡子的文字、圖片資料。
3、準備各式各樣的鏡子(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凸面鏡、凹面鏡、水槽、水、手電筒、火柴、樹葉、剪紙。
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問題
一、情景導入。
同學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鏡子,你見過哪些鏡子?
課本中也為我們出示了一些鏡子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邊看邊與學生交流。)
那么這些鏡子都有什么用途呢?這節(jié)課為了了解鏡子中的秘密,讓我們一起來——玩鏡子。
。ò鍟10玩鏡子)(生交流。)
讓學生通過照鏡子,發(fā)現鏡子中的像與鏡外物體的關系,為了讓學生知道我們平時梳妝機子就是平面鏡。
探索體驗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認識平面鏡。
(1)理解平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平時我們都是從這面小鏡子中觀察自己,今天就讓我們好好的觀察一下這面小鏡子。你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手來摸一摸,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到了什么?
是呀我們平時用的這些鏡子,鏡面都是平的,那我們給他們一個共同的名稱——平面鏡好不好?(板書:平面鏡)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搜集表面不平的鏡子,同學們搜集到了沒有?
哦,有的同學帶來了小勺子,我們拿小勺子來照一照看看能不能成像?
兩面都能嗎?我們先摸一摸小勺子的里面,是平的嗎?不是向里凹那我們稱它為“凹面鏡”,那外面向外凸的一面我們就可以稱它為“凸面鏡”
。2)引導學生觀察反射現象及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那么,今天我們的玩鏡子活動就從平面鏡開始。(邊說邊走向窗邊,演示反射現象)同學們請?zhí)痤^,你看到了什么。老師小時候經常這樣玩鏡子,你們會玩嗎?
師:看來同學們都這樣玩過。老師相信你們一定還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同學們你們還有哪些玩鏡子的方法呢?下面請各小組同學討論一下你們都怎樣玩過鏡子。
那你在玩的時候有什么問題或疑問嗎?請?zhí)岢鰜?/p>
師:(拿起一組的科學記錄本)大家把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寫下來,然后小組之間討論,想想怎么玩,然后再玩。同學們可以選用自己課前準備的材料,也可以從老師為大家準備的材料中取材。
。ㄌ岢2點要求:一是注意安全,鏡子很鋒利容易劃破手指;二是用你擅長的方式認真記錄,可以寫、可以畫。)
三、匯報交流:
在交流中從以下幾方面組織學生討論:①鏡子里的像和實際物體的不同;②鏡子靠在一起角度變化帶來的鏡子的像也是不同的;③鏡子可以反光。
師:同學們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你在玩鏡子過程中的發(fā)現。
別的同學匯報時,請大家把材料放入材料盒,認真聽,如果需要演示給大看,材料可以帶到講臺上。
師:(師把光射到鏡面,反射到墻壁上成了“我愛科學”的正字)大家回去可以試試。我還要考考大家,你在鏡子前舉左手,鏡子里的你舉的是哪只手?
師:大家試試。
(學生紛紛拿出鏡子對照著玩。)
師:誰能總結一下鏡子里的像有什么特點?
師:(拿起一面鏡子)剛才一個小組玩的是鏡子反光,當光射到鏡子上,而光馬上出現在另外的地方,你能比畫出光的路線嗎?
師:使光發(fā)生路線改變的是鏡子,看來鏡子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板書:能改變光的傳播方向。)
說到光的反光作用啊,課本中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請同學們翻到課本32頁。(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講故事。)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沒有什么疑問?
模擬故事中的現象。請幾個同學排成弧形用平面鏡向溫度計上反光。
小結:用平面鏡同時向某一物體反光是該物體的溫度會升高。
四、深入玩鏡子。
。1)引入凹面鏡、凸面鏡的概念。
同學們,剛才通過玩鏡子我們了解了很多平面鏡的特點(手指著黑板上的板書:平面鏡),那么生活中還有一些鏡子它們的表面不
是平的。請同學們取出你們課前準備的小勺子,同學們看看在小勺子中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像?
師:勺子的兩面都能成像嗎?
師:那我們就也可以把它們當成兩面鏡子,表面平的鏡子我們叫它平面鏡,那么勺子向里凹的一面我們叫它什么鏡?
。ò鍟喊济骁R)
那向外凸的一面呢?
。ò鍟和姑骁R)
(2)觀察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特點。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凹面鏡和凸面鏡中所成的像,并記錄好它們的.成像特點。
。ò鍟旱沽ⅰ⒎糯螅
在凸面鏡中的影像是正立的、縮小的
。ò鍟赫、縮。
引導學生說出凸面鏡的反射范圍大,凹面鏡的反射范圍小。
學生取出課前準備的小鏡子。
。ㄉ涣。鏡面是平的。)
生;準備好了。
生:(能)
生:會玩。
。ㄐ〗M討論)
。▽W生交流。)
生:為什么鏡子能照亮物體?
生:鏡子為什么能反射太陽光?
。ㄐ〗M開始玩鏡子。)
a.生:我們組是把3個鏡子靠在一起,然后在中間放一個筆帽,可以看到鏡子里有很多筆帽,而且我們把鏡子的角度變小,筆帽就更多。
b.生:(上前演示)我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鏡子為什么能反光,我們發(fā)現跟鏡子后面的這層灰色的東西有關,好象是漆,用小刀把它刮掉,鏡子就跟玻璃一樣了。
c.生:在鏡子里的字都是反的。
生:反的
生:右手
生:鏡子里的東西和外邊是左右相反的。(左右相反)
生:光是先射到鏡子上,然后被鏡子反到墻上(比畫著光的行走路線)是兩條線。
。ㄉ涣鳎
生:能。
生:是的。
生:凹面鏡。
生:凸面鏡。
學生匯報觀察發(fā)現。
小結:物體在凹面鏡中的影像是倒立的、放大的。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玩鏡子是為了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有所發(fā)現。使學生對鏡子的反光現象更感興趣,從而引發(fā)升入的探究和思考。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激發(fā)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欲望。
為了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人們對鏡子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或應用過程,讓學生意識到科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拓展延伸應用創(chuàng)新
1、凹面鏡、凸面鏡的圖像特點和平面鏡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玩凹面鏡、凸面鏡。讓學生知道凸面鏡成的像是正立的。反射的范圍大。凹面鏡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反射的范圍小。
板書設計:直立的像、表面比較光滑、平的、像鏡子一樣的東西叫做平面鏡
教學反思: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感到天天用到的鏡子,竟然還有那么多的玩法,學生充滿了興趣,學得了很多,收獲了很多,使學生增加了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的興趣。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7
一、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教師的引領作用。
《磁鐵的磁性》一課,就是讓學生親自去觀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鐵,從中獲取最多的發(fā)現。讓學生學會比較、學會觀察與探究,教師要組織學生合理有序地進行這一系列活動。磁鐵是學生很熟悉的事物,從身邊的事物展開研究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而且經常玩磁鐵的學生對磁鐵的知識已有一定的認知,用磁鐵作為研究對象調動學生的以往經驗研究起來也比較容易,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學生觀察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計劃、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并且給學生們適當的引導。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也是他們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觀察,探究的熱情也就異常的高漲。學生在分組活動時,觀察、探究的很仔細,提出了很多我都沒有想到的問題。每發(fā)現一個問題他們都會很興奮的告訴我,讓我參與到他們當中,在他們發(fā)現的問題中有很多缺少研究價值的,這時我也沒有加以阻攔。而是引導他們發(fā)現其它有價值的問題,充分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自己的經歷、自己的成功。
二、抓、開、放、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實現了課堂信息的共享。
《磁鐵的磁性》一課是以觀察探究、小組合作方式為主線,組織學生觀察探究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運用多種感觀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方式觀察探究磁鐵的活動,并且在觀察探究活動中能夠發(fā)現日常生活中未能發(fā)現的秘密,努力做到遵循兒童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促使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和概念。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使他們真的像科學家那樣去認識事物,再現科學發(fā)現的全過程。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8
本課是在學生了解了聲音產生的原因等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探究聲音能在氣體、固體、液體中傳播以及認識聲音的傳播離不開物體。教材的編寫意圖是使學生通過多個活動對聲音這一熟悉的事物去進行一番理性的探索,從而構建起學生對聲音的傳播的認識,為今后的探究、學習奠定感性基礎。
課后靜下心來想想,有得有失。教學用語方面不夠嚴謹,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用語方面應該比較注意語言的'簡潔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的結構雖然沒有什么問題,但在過程之間銜接語言用得不理想。
其中在數據分析的時候,分析不到位。為什么出現這么多的數據,而其中又有些數據比較雷同呢?是因為誤差的存在,導致這么多的不同,而誤差又有很多種,比如線沒有拉直,聽筒的關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損壞等等多種原因,有的數據出現的次數多,大概就是因為它的傳聲效果比較好的緣故。
學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點評不到位,應該用多種形式的語言多激勵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在拓展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會嘗試,鞏固運用。教學時,通過師生協(xié)同活動,啟發(fā)學生利用知識遷移規(guī)律,嘗試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學以致用,鞏固和掌握科學概念,發(fā)展學生智力,激發(fā)探究科學的情趣。通過設置情景,表揚激勵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既長知識又長智慧,在學中樂、樂中學。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獲得新知,并加以運用,鞏固提高。
總之,本課時教學讓學生掌握一些操作,觀察,推理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實驗----分析----綜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養(yǎng)了學生實驗分析能力,同時注重講練結合,使學生逐步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能。讓學生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學以致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9
成功之處:
《關節(jié)》就是在繼《骨骼》之后指導學生認識人體的關節(jié),研究關節(jié)的作用。這節(jié)課始終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通過找關節(jié)、綁關節(jié)、踮腳尖后腳跟下落的活動,讓學生了解人體關節(jié)的部位、功能、結構,懂得關節(jié)的類型和運動中的作用。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參與到各項學習活動之中,不僅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也讓學生掌握了科學知識。
不足之處和改進地方:
學生的活動不規(guī)范。有些學生不按要求活動,以后,活動要求需要再細致學生活動之前必須明確活動的目的要求學生按要求去活動。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0
第一課時:
本節(jié)課由于實驗難度大,內容多,因此我在設計時只上了前一個部分的內容“測量呼吸和心跳”,把“心跳為什么會加快”放在下一課去上。
導課時,我提出問題:“運動時,身體會發(fā)生哪些變化?”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說出了很多身體的變化,其中,有的學生談到呼吸和心跳的變化。我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緊接著問:“人在運動時,呼吸和心跳比平靜時快多少?怎么知道?讓學生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要準確測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數,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接著就提出怎么測量呼吸和心跳?測量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我先讓學生說自己的想法,然后再給予補充。
在本節(jié)課中,學生能否發(fā)現呼吸和心跳的`變化規(guī)律,取決于對數據的分析,而如何科學、準確地采集數據,又將直接影響學生對數據的分析,所以,準確地采集數據成為擺在師生面前的一道難題,而難題當中還有一個難點,即學生要采集的數據必須是同一時間段的,也就是說,呼吸和心跳的次數必須是相同一分鐘里的,否則,測量一分鐘的呼吸次數,再測量一分鐘心跳的次數,這兩個數據顯然是不科學的。但是,讓學生一個人既要測呼吸,又要測心跳,是無法完成的,于是,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一部分學生測量呼吸,一部分學生測量心跳,老師則幫助學生計時。測量時要求學生都把眼睛閉上,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分散注意力。從測量的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采集的數據接近實際情況。只有一組同學的數據不夠科學。
由于學生采集的數據比較科學、準確,所以,在接下來對三組數據的分析中,學生很快就發(fā)現了呼吸和心跳變化的規(guī)律,它們之間是有聯系的。
上完課之后,我回憶了一下,覺得在對難點的突破時,教師還是說的過多,教師的語言不是十分的精練。另外,在學生測量記錄后就馬上把記錄表貼到黑板上了,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時本來應該讓學生先在各自的小組里對照測量到的數據先進行一個分析對比,這樣在后來的全班交流時效果會更好一些。
第二課時:
體驗心臟工作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指導學生利用“吸耳器”吸水模擬心臟輸送血液的過程,并從中體會到心臟工作的辛苦,從而知道保護我們的心臟。課前我依照以往的慣例首先自己實驗,沒想到輸送水的量很大,十多秒一個水槽就滿了,這怎么能體現心臟輸送血液的“艱辛”呢。觀察這個模擬裝置,制作很精巧,只是軟管較粗,而且捏球較大,再加上我的力氣比學生大,因此出現了以上局面。
后來,在上課時,我改用了較細一些的軟管,在選擇學生實驗時,特地挑選了相對力氣較小的女同學來捏,而且規(guī)定不準換手,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到后面,負責捏球的女同學幾乎手酸的都捏不動了?纯此劾铮皇翘貏e多。由此引導學生體會到:心臟不停地跳動,非常辛苦,我們要注意保護我們的心臟。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1
動物的繁殖活動屬于小學科學“生命世界”領域的范疇,是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的最后一課,本課分三個部分:卵生動物的繁殖活動;胎生動物的繁殖活動;總結我們了解到的動物產生新生命的方式。
學生對“繁殖”并不陌生。本課的前一課“動物的卵”,學生已經建構的一個科學概念是:像青蛙、雞這樣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動物叫卵生動物。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也存在著豐富的信息刺激,他們在生活世界中已經積累一些經驗,對生命現象有一些零散的看法,有些看法還是錯誤的。很多學生知道某種動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但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如:大部分學生都知道狗是直接生小狗的,但不知道狗繁殖的整個過程;谶@點認識,對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做了重新架構。
一、復習引入
1.請學生說說熟悉的動物名稱,再找一找其中的卵生動物。
2.剩下來的貓、狗等小動物會產卵嗎?它們靠什么繁殖后代呢?
二、認識胎生動物的繁殖過程。
1.觀看“小狗的誕生”視頻。
2.交流匯報:小狗是怎樣誕生的?
穿插提問:
①雌狗和雄狗在干什么?交尾后就能懷孕嗎?
、谠杏^程需要多久,才能生下小狗?雌狗在孕育小狗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
3.小結,理解胎生這種繁殖方式的特征。
三、了解更多動物的繁殖活動
1.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并做記錄
師:其實不管是卵生,還是胎生,動物們在繁殖前、繁殖過程中、繁殖之后,都會表現出一些與繁殖有關的行為。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并對其中你最感興趣的鏡頭做些記錄。
2.匯報交流:
①你們從中獲得了哪些有關繁殖的新的信息?
、谠诹私鈩游锏母鞣N繁殖活動后,你有產生什么問題嗎?對繁殖活動有哪些新的認識?
3.整理信息、建構概念
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繁殖的兩種主要的方式。討論與思考:
、儆袥]有既有些像胎生又有些像卵生的動物?(在韋恩圖的交叉部分打上問號)
②假如動物沒有繁殖會怎樣?
四、課堂拓展
課外收集“動物繁殖的趣聞”(文字資料、圖片、視頻),交流。
本課概念的建構就是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提供一段“小狗是怎樣誕生的”視頻資料,感受新生命誕生的不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
在課的開始,教師請學生舉例說說熟悉的動物名稱,先讓學生找一找其中的卵生動物,找出卵生動物后,很自然地拋出一個問題:“剩下來的動物又是如何繁殖后代的?”。這樣既是對前一課概念的檢測,又能很好地銜接到本課。
了解了動物的兩種主要的繁殖方式后,告訴學生,不管是卵生的還是胎生的動物,在繁殖前、繁殖中、繁殖后都會做出許多與繁殖有關的行為。讓學生通過看視頻資料、通過討論,獲取和整理動物的不同的繁殖活動的信息。知道動物們總會選擇自己適合的`方式來繁殖后代,感受到動物新生命誕生的不易,進一步理解繁殖是動物的基本特征。最后用維恩圖對動物的繁殖方式進行梳理,動物們除了兩種主要的繁殖方式之外,還有一種介于兩種之間的繁殖方式——卵胎生,像熱帶魚和一些毒蛇,看起來是直接生小魚或小蛇,其實它是先產卵,卵在身體里孵化,變成小魚或小蛇然后再生出來。卵胎生是卵生的一種進化。
“有沒有既有些像胎生又有些像卵生的動物?有沒有既不是胎生也不是卵生的動物?”這環(huán)節(jié)不僅對課作了一個很好地梳理,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起到了概念提升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懷著對生命神秘的好奇,課余必去搜集一些關于動物繁殖這方面的資料啊,圖片啊,還有動物繁殖的趣聞等等,這樣的話,既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培養(yǎng)了他們搜集材料的能力。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2
在教學《彩虹的秘密》這課時,我讓學生猜謎語看圖片:你知道彩虹是怎樣形成的,有幾種顏色?聽到彩虹的形成,同學們興趣盎然,求知欲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我讓同學們做陽光通過三棱鏡,會分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的實驗,一是使學生知道陽光是由七種色光混合成的。二是使學生認識三棱鏡,知道三棱鏡能使混合光分散。隨后,利用一盆水和一面平面鏡在墻上投射出彩虹。接著,揭示本課的重點: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看見到過彩虹?有的說在雨后看到的,有的說在灑水車灑水時看到的,有的說在河邊玩水時看到的,有的說在瀑布前看到的。你發(fā)現這些地方能看到彩虹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積極思考,有的'回答的有陽光,有的回答的有水,我問;大海里有很多水,大海里有彩虹嗎?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需要小水珠。學生很快就領悟到:彩虹的形成需要陽光和小水珠。這節(jié)課,學生分組實驗配合的非常好,而且課堂氣氛活躍,覺得學生很輕松地就掌握了所學知識.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3
《排序》是蘇教版科學教材中第五單元第一課,這一課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認識社會、學校、家庭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認識到在科學探究中也離不開排序;通過實際獨立地對數據進行整理認識到排序的意義就在于把無序的東西變得有序,并且從有序中發(fā)現規(guī)律、尋找本質;通過對同一種事物尋找不同的特征或標準來進行排序,認識到根據不同的特征排序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進而體會到我們看待事物要從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側面去觀察,才能有更豐富、更全面、更立體的感受,這對于學生形成更好的價值觀很有幫助。
1、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課的設計從間操站排入手,到尋找生活中的排序,再到后來課本中商場的樓層標示牌,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并學習排序,延伸到的課本中聲音傳播的排序,聲音傳播屬于科學范疇,這樣一層一層遞進,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排序到科學范疇的排序,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排序的的含義及方法,能很容易地激發(fā)學生繼續(xù)研究的動力。科學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大眾的科學素養(yǎng),只有與生活緊密相連了,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才更容易得到落實。
2、盡可能多地挖掘排序的不同特征。按照一個標準排序并不難,難就難在要能按多個不同的標準進行排序,并且能綜合多個排序的結果給出綜合的評價與結論,這樣才更能看出事物的本質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這節(jié)課上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有什么發(fā)現?”我是始終認為老師應該把自己擺在指導者兼幫手的位置,學生才能走上前去,更好的發(fā)揮學習小主人的能力,尤其是科學課,老師灌輸的越多,學生學得越死,知識越不容易被學生吸收。反之,教師只有充分引導學生觀察、去實驗、去發(fā)現、去小節(jié),致力于發(fā)展學生科學思維,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才能真正達到科學教學目的。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探索了多種物體的振動情況,聲音的高低強弱與振動的幅度和振動的快慢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的探索學習。將聽到的聲音與看到的振動聯系起來,明白振動產生聲音。在本課,學生將探索可以改變振動長度的.物體——尺子的聲音。為學生提供積極觀察振動產生聲音的機會。學生要將尺子與桌子邊緣成垂直放置,然后用力彈壓尺子。前面的教學學生已經了解到物體的長短、大小、松緊的不同,會使物體發(fā)出聲音的高低發(fā)生變化。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使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伸出桌外的長度不同,尺子振動的頻率不同,會使它發(fā)出聲音的高低發(fā)生變化,這涉及到音高的本質的探索。
上新課前,首先復習前面學習的聲音的音高強弱與振動幅度的關系,引出新課,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水平上進行學習,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較少,探索也比較簡單,向學生講明注意事項以及要求,由于大部分學生的尺子都在20cm左右,因此我將四個數據改成,8cm,12cm,16cm,18cm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索,在實驗前先將預測的結果寫下來,再進行實驗,并將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并畫出音高變化的柱狀圖,對照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的結果是否一樣,最后請學生上來說明自己的實驗結果,讓學生總結出尺子發(fā)出聲音的高低與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有關,尺子伸出越長,振動越慢,聲音越低,進一步總結,加深學生印象。
在本節(jié)課中,主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實驗并總結實驗過程,效果較好,但在實驗前應提醒學生,要注意按緊尺子的另一端,以免尺子跟桌面碰撞發(fā)出聲音,而影響實驗效果。這一點一定要吸取教訓。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5
《預測》一課,是一節(jié)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的內容。現特對本節(jié)課進行如下教學反思:
從對課堂的駕馭來講,有所進步。讓學生預測用嘴吹兩張同樣大小、相距5厘米的紙,在沒有這方面知識的情況下,孩子在預料之中得出了錯誤的預測。這樣讓孩子感覺到他們的預測都是錯的,似乎沒有了給孩子成功的體驗。但從教師處理與預設教育設計環(huán)節(jié)出現偏離后駕馭課堂的能力來看,整堂課還是值得去細細揣摩的。
從教育內容的安排來看,每一個教學內容層層推進,緊湊卻不缺乏彈性。教課書上的內容在排版上有些呆板,讓學生預測鹽融化在水里后水位的變化,老師跳出了這個圈子。
先在屏幕上顯示大小兩個鐵釘,讓小朋友預測他們會吸嗎?有的學生說會吸,有的學生說不會吸,當學生說不出真正依據的時候,教師把話題一轉,順勢道出另一個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說,這是猜測。然后出其不意地將自己做的兩個電磁鐵拿到了顯示屏下,說,老師有辦法讓它們吸,你們信嗎?因為這個知識已超出了學生認知的范圍。讓學生來做預測得話,有難度。接下去該怎么上呀?
這是我故意設下的一個局!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好多途徑,比如查閱有用的資料,在老師鼓勵下,事先準備的資料很快起到了作用,學生有了依據找到了預測的答案。緊接著讓學生去做實驗證實剛才的預測。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體驗成功的快樂。接著進一步指出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可以提高預測的正確性。
看似隨意的課前交流卻起到了好的作用。導入如下:你認為我們今天要做什么?學生回答說,上科學課。老師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因為我們帶了科學書。老師接著表揚學生說,他的回答很有質量,對于一件未來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不但作了判斷,而且講出了依據;接著他讓學生預測下一屆我們奧運健兒獲金牌數量,同時給出了27、28、29屆我國奧運健兒已獲金牌數量。然后老師分析在這兩段對話中,要注意兩個關鍵詞是“未來的”和“依據”,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有關預測的科學概念,一下子切入了課題。交代得既明了又不拖泥帶水,是漸入佳境的導入。
今后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方面還要多多加強,在鼓勵孩子的`語言方面自己還要多多學習。
2、在處理問題還缺乏靈活性,教育機智還不夠。
3、在解釋雞蛋破碎的原因和推測雞蛋的命運這一環(huán)節(jié),個別地方還要細節(jié)化,如問題怎樣問,結論怎樣給,還要再考慮考慮。急于告訴學生結論這點沒有進步,應該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來總結。
4、課前沒有充分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以為學生都是一樣的,會做實驗,會積極的動手,會熱烈的討論。而實際上,即使有的組從表面上看是在一起交流了,但實際上也只是“表現欲”強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在參與,而稍微差點的學生,就似乎是旁觀者,看同學表演、看老師表演,根本沒有要參與進來的意思。今后要加強老師的引導。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教學反思06-13
科學教學反思02-14
《科學》教學反思03-28
科學的教學反思06-07
四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1-04
關于科學的教學反思06-22
科學教學反思【集合】06-13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6-28
科學《紙》教學反思03-25
科學教育教學反思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