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精品(9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shù)剡x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小動物們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們長的什么樣?有什么用?卻是幼兒平時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動物我們都要全力保護它。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在本活動中層層深入地展開,先讓幼兒通過"做朋友",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講解中激活幼兒興致,在"捉迷藏"中進一步鞏固了解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則本活動的重點順利通過。再則,活動的難點"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體課件所設置的情境中得到解決。
針對我班幼兒園不同發(fā)展水平,我先讓能力弱的幼兒在來園活動中先接觸了一下內容,相信這樣在活動中,幼兒的發(fā)揮會均衡些。
目的要求:
1、認識一些動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們的用途。學習詞:平衡、觀賞。
2、加深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3、發(fā)展幼兒良好的觀察力和操作想象力。
4、培養(yǎng)幼兒與他人友好合作的意識,能與其他幼兒共同游戲,樂意與他人交流、分享不同的玩法。
5、促進幼兒手腳和全身動作的協(xié)調性和靈活性。
重點難點:
重點是認識各種動物尾巴不同的樣子;難點是初步了解它們的用途。
活動準備:
1、各種動物圖片掛件若干。
2、背景圖一幅,動物圖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設備及課件。
4、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帶領BRPP幼兒說說講講動物,觀賞動物,了解動物尾巴的不同。
1、師:"今天,有好多小動物到我班來作客,這些小動物是誰它們的.尾巴是怎樣的?讓我們跟它們做做好朋友吧!"2、幼兒在音樂中自由地講解各種動物,教師指導幼兒比較它們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兒講解尾巴的不同。
師:"你同誰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樣的。"二、幼兒獨立操作。
師:"還有一些小動物也想來和你們做朋友,可它們把尾巴忘帶了,我們幫它們裝上尾巴吧!"幼兒操作,并互相檢查。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獎五角星。
集中講一講幼兒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戲,認識一些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1、師:"現(xiàn)在還有一些小動物要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我們來找找它們是誰。"2、幼兒找出小動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魚、孔雀。
3、認識這些小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師:"這些小動物真粗心,身體藏好了,尾巴卻露在外面,我們看它們的尾巴是什么樣的,象什么?"幼兒講解,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三、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ㄒ唬┞犱浺,了解
1、幼兒自由講。
師:"尾巴有粗有細,各不相同,那它們有什么用呢?"幼兒講解。
2、聽錄音。
3、再次講解。學習詞(1)"平衡"(不摔跤,很平穩(wěn))。教師做不同動作讓幼兒猜,再請幼兒做不同的動作,進一步理解;學習詞(2)"觀賞"(讓別人觀看,得到他人的贊揚)。
。ǘ┛措娔X,了解:設置情境"換尾巴"。
1、看電腦。師:"換尾巴后,發(fā)生了奇怪的事,你們猜是怎么回事。"2、幼兒互相猜測,再講解。
3、聽電腦告訴大家,再講解。
4、集體給小動物換回尾巴。
五、動物舞會。
師:"今天,你們做了這么多好事,高興不高興,我們一起來扮演喜歡的小動物,參加它們的舞會吧!"幼兒找喜歡的動物掛上,集體跳舞。
活動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選擇的兒歌內容與孩子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有關,所以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因為孩子們已經(jīng)積累一些有關動物知識,又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所以一開課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動物園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讓幼兒調動各個感官,仔細觀察,細心發(fā)現(xiàn),大膽地說。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讓幼兒充分發(fā)揮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學、學中玩。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交通工具的不同類型及其功能。
2、通過比較、討論及分類活動,找出它們的異同點,并初步認識相應的漢字“水中、地面、天空”。
3、通過模仿交通工具的活動,進一步產(chǎn)生對識字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人手一把剪刀。(故事:實物圖片人手一套:汽車、快艇、自行車、飛機、火箭、木筏、輪船)漢字卡片(水中、地面、天空)。
活動過程
1、師生閱讀幼兒用書,講述故事《胡蘿卜火箭》。
2、引導幼兒觀看幼兒用書上的實物圖片,然后分小組討論,了解交通工具的功能及其異同點。
師:請小朋友看看圖上有哪些交通工具?它們有什么用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觀點,大方地講給全班幼兒聽。
4、教師交通工具的功能及其異同點,并啟發(fā)幼兒認讀相應的漢字。
5、游戲:“給圖片找家”
◎教師在黑板上寫上漢字:“水中、地面、天空”請個別和全體幼兒讀一讀。
◎請幼兒用剪刀將幼兒用書上的交通工具圖片漢字,剪成一張張的小卡片。
◎引導幼兒按照交通工具行駛的'地點對它們進行分類。啟發(fā)幼兒將交通工具圖分放在相應的漢字下面,幫助圖片找到自己漢字的家,將漢字卡和實物圖片卡進行分類擺放。在全班幼兒操作的同時,可請一幼兒在黑板上擺放。全班幼兒一起檢查擺放的結果。
6、游戲活動:“我是××地方的交通工具!
教師請幼兒任意拿一張圖片在手中,教師出示一張漢字卡片。幼兒根據(jù)漢字內容作出相應的反應。
例如:教師出示“水中”漢字,就請手中拿水上交通工具的小朋友邊模仿此項交通工具的動作邊走到前面來,并大聲的說:“我是輪船,我是水上交通工具!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萌發(fā)幼兒初步的科學意識。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及初步的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空氣。
活動準備
玻璃缸一只、玻璃杯一只、幼兒每人一個塑料袋、每組一瓶水、若干吹氣玩具、塑料管、土塊等。
活動過程
一、小實驗:杯子里有什么?
出示玻璃杯,問幼兒:玻璃杯里有什么?(估計幼兒回答:玻璃杯里沒有東西)再將玻璃杯口傾斜,放入裝清水的玻璃缸中,冒出氣泡、讓幼兒懂得杯中有空氣。
二、找空氣
1、出示吹氣玩具,問:吹氣玩具里有空氣嗎?(有)你們能想辦法讓它扁了,再想辦法讓它鼓起來嗎?(幼兒玩吹氣玩具)
小結:空氣裝進吹氣玩具,玩具就鼓起來,擠一擠,空氣就跑出來?諝怆m然看不見,可是我們能想辦法感覺到它、看到它。
2、屋子里、角落里、桌子下……有沒有空氣呢?(幼兒每人一只塑料袋,到處抓空氣)
小結:原來角落里、桌子下、走廊上都有空氣。
3、人身體里有空氣嗎?(幼兒用吸管往水中吹氣,冒出許多氣泡)
小結:原來人身體里也有空氣。
4、土塊里有沒有空氣?(幼兒把土塊扔進水中,冒出氣泡)。
小結:我們想了很多辦法,發(fā)現(xiàn)杯子里、小瓶里、吹氣玩具里、屋子里、身體里、土塊里都有空氣。
5、想一想,還有什么地方有空氣呢?你見過的、用過的`、玩過的什么東西里有空氣?(輪胎、面包、被窩等)
小結: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空氣。
三、了解空氣作用
1、請幼兒閉緊嘴、捏住鼻子,問幼兒:有什么感覺,為什么?
2、點燃蠟燭,請幼兒用玻璃杯慢慢罩住,問幼兒: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
四、欣賞兒歌《空氣》
空氣
看不見,摸不著,
抓不住,聞不到,
你需要,我需要,
離了它,活不了。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認知目標:
了解萬花筒的基本構造和影像變化的原理。
通過制作萬花筒的過程,培養(yǎng)幼兒初步具有與他人進行合作、交流的態(tài)度與能力。
通過對萬花筒圖像形成原因的探究,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力。
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材料準備:
萬花筒展開圖、觀察圖片、塑料鏡子、小彩片、透明塑料片
萬花筒
實驗步驟:
1、如圖將圖片摳下
2、如圖將有線處折疊
3、如圖將鏡片粘貼在紙片上
4、如圖將紙片折疊成盒狀
5、將紅色塑料片剪成三角形
6、如圖粘貼在三角口處
7、如圖放置小彩片
8、如圖粘貼另一邊,觀察現(xiàn)象
活動過程:
(一) 提問導入
1、今天老師帶來一個玩具,你們知道它是什么嗎?
2、請大家都來玩玩這個萬花筒,看看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萬花筒里面有些什么東西呢?(發(fā)現(xiàn):許多美麗的花,萬花筒每轉一次,里面的花都不一樣)
3、這么美麗又好玩的萬花筒,它是怎樣制作的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下萬花筒的秘密吧!
。ǘ┗顒舆M行中
1、材料探索
(1)首先帶領孩子們一起探索一下材料的名稱和特征,如:材料的名字、顏色、形狀、材質等,并且也可以讓孩子們結合已有生活經(jīng)驗說一說在日常生活中在哪里可以見到這種材料。
(2)接下來讓孩子們探索一下材料的.關系和作用:我們怎樣利用這張圖片做成一個萬花筒的筒身呢?在這個實驗中鏡子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彩色的小碎片要放到什么地方呢?透明塑料片有什么作用呢?
2、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指導幼兒操作。
。1)制作萬花筒: 把萬花筒展開圖沿虛線取下來,并按折線折好。把三面塑料鏡片用雙面膠各貼在萬花筒的展開圖的背面。(注:貼三面鏡片時,縫隙不要過大,否則會影響觀察效果)
。2)使用萬花筒看觀察圖片,看看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3)提問:為什么我們每一次看到的效果不一樣呢?(這是因為小彩片在萬花筒里不斷移動位置,被萬花筒里的鏡子反射后,就出現(xiàn)了五顏六色的圖案。)
3、總結:萬花筒中,三面鏡子放在三棱柱的里面形成一個光線閉合的空間,這樣看到的物體的影像從一面鏡子反射到另外兩面鏡子上,這樣反復反射,形成了一個排列很規(guī)則、互相對稱的幾何圖案。
。ㄈ┗诱n堂
下面幾種情況,哪個看到的物體數(shù)量最多?(三角形的)。
。ㄋ模┙處熍c幼兒一起總結,教師提問并進行作品展評
1、總結:萬花筒中,三面鏡子放在三棱柱的里面形成一個光線閉合的空間,這樣看到的物體的影像從一面鏡子反射到另外兩面鏡子上,這樣反復反射,形成了一個排列很規(guī)則、互相對稱的幾何圖案。
2、提問:書中科學知多少部分
3、作品展評:哪個小朋友的萬花筒最漂亮?
。ㄎ澹┛偨Y延伸
用四面鏡可以做成萬花筒嗎?
。┧喉、成品、袋子帶回家。
活動反思:
讓幼兒通過觀察自己總結萬花筒里圖案的形狀和花的特征,對孩子來說是比較難的,因為萬花筒里的圖案由于鏡面的原因會產(chǎn)生多個連接在一起的紋樣,比較抽象,孩子是很難看出來的,因此幫助孩子進行觀讓幼兒觀察萬花筒,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制作萬花筒,積極主動地進行創(chuàng)造。使教學變得更加輕松和愉快。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感受并體驗遠近的含義,激發(fā)幼兒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學習用工具測量,并能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
活動重難點:
1.重點:按照正確的步驟用工具測量
2.難點:
。1)理解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shù)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越近。
。2)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shù)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shù)越少。
活動準備:
1、鉛筆,表格、路線圖每人一份、水彩筆蓋、短水彩筆、沒削過得鉛筆。
2、格尺、米尺、卷尺鉛筆、積木、筷子、牙膏盒、一段線繩子、一段紙條等等各種自然測量工具。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師:今天,動物幼兒園要舉行一場盛大的運動會,小兔、小熊、小貓都報名參加了比賽。你們看,小動物們馬上就要從自己家里出發(fā)到幼兒園去了,究竟是哪個小動物會最先到達體育場呢?
二、學習用工具測量的'方法比較路線的遠近。
1.(引導幼兒觀察路線圖)請幼兒觀察比較,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近?哪個小動物去體育館的路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這種方法準確嗎?
2.師: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測法,但是目測法比一定準確,我們還能用什么方法來判斷路線的遠近呢?(請幼兒講講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繩子、積木等)老師今天也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種測量工具,你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么工具?(水彩筆蓋)
3、師:你們覺得這樣工具能測量小動物家到學校的距離么?(能)那咱們就先試著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要幾個水彩筆蓋,你會量嗎?(會),請你來試一試。
在幼兒嘗試過程中教給他們測量方法,邊演示邊引導幼兒一起講述測量的正確步驟(找起點,沿著線,接著量)將測量結果記錄在表格中(小貓家到學校量了n個水彩筆蓋)。(要把記錄單設計好)
4.師:請你們也量一量小貓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并將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幼兒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請你再量量其他兩個小動物家到學校用了幾個水彩筆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5、請幼兒坐好,檢驗幼兒測量的結果,教師小結不同的距離,用同一種工具測量,測量的次數(shù)越多越遠,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越近。
6、師: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好多測量工具呢,我們就用這些工具來量一量咱們的小椅子好不好。請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嘗試著測量。
7、請幼兒坐好,總結、檢驗幼兒測量結果,教師小結同樣的距離,使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次數(shù)也不同,越長的工具所用的測量次數(shù)越少。
三、教師小結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能被當做測量工具呢,請你選一樣你喜歡的測量工具,來量一量咱們活動室里能測量的物品,還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讓我們來量量看……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分析
幼兒天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別強烈。特別是大班幼兒,他們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的重要時期,對常見的任何事物、現(xiàn)象都喜歡刨根問底。生活中,幼兒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很多現(xiàn)象:為什么剛栽上的小樹要在旁邊綁很多木棍,為什么我們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為什么相框的后面要有一個支架等等,所有這些現(xiàn)象都與“讓物體站起來”這一主題息息相關。此活動非常具體,幼兒有豐富的可操作材料,便于幼兒在自主操作過程中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與記錄,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活動目標
1.在不斷操作中,發(fā)現(xiàn)、總結讓物體站起來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2.能夠及時交流,逐步提高相互協(xié)作、商量的能力。
3.在活動中感受動手記錄、合作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知識儲備:提前引導幼兒觀察需要協(xié)助才能站立的現(xiàn)象與實例。
2.物品準備:書、紙、瓶、吸管、積木、玩具、果凍盒、夾子、一次性杯子、沙子、竹簽、橡皮泥等,記錄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物品,區(qū)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來
1.啟發(fā)幼兒通過猜測、操作驗證的方式,將可以站起來與不能站起來的物品進行分類。
(1)猜測。
你認為哪些物品可以自己站起來?哪些不能?(吸管、竹簽等不能自己站起來,瓶子、書、積木等能自己站起來)
(2)操作驗證。
請你來試一試,你猜得對不對。
2.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有的東西可以站起來,有的卻不能呢?(鼓勵幼兒大膽交流自己的猜測)
二、幼兒再次玩物品,發(fā)現(xiàn)讓物體站起來的各種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樣性
1.讓竹簽站起來,并掌握記錄的方法。
(1)教師出示竹簽,請幼兒想辦法讓其站起來。
怎樣能讓竹簽站起來?(用橡皮泥做一個底座、插在沙子里、用書夾住等)
(2)幼兒操作實驗。
請你試一試,你想的`方法能不能成功?
(3)交流實驗結果,討論記錄方法。
你是用什么方法讓竹簽站起來的?(幼兒展示自己的成果)
那我們怎樣才能在很長時間以后還能讓別人知道我們的方法呢?(把我們做的留著、我們把它畫下來等)
2.豐富材料,進行操作,發(fā)現(xiàn)、總結讓物體站起來的更多方法。
教師在原有材料的基礎上添加盒子、瓶蓋、沙子、橡皮泥等輔助材料,請幼兒選擇一種不能獨自站立的物體,想辦法使其站起來。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并用簡單繪圖的方式進行記錄。
3.通過交流,使幼兒感受到方法的多樣性。
操作完畢,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幼兒的記錄表,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表用完整連貫的語言大膽交流自己的操作結果。
三、幼兒分組協(xié)商、合作,想多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并進行記錄
1.幼兒四人一組,分工合作,想各種辦法讓吸管站起來。
現(xiàn)在請同組的四個小朋友相互商量一下,推選一位小朋友負責記錄實驗結果,而且一會兒還要進行介紹。
2.各組負責記錄的小朋友進行集體交流。
四、通過討論生活中的支撐現(xiàn)象,拓展幼兒的思維
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可以站起來的物品?有哪些需要支撐才能站起來的現(xiàn)象?(相框后面有支架才能站起來、我們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站起來、肢體殘疾人要靠拐杖站起來、自行車也要有支架才能站住等)
五、延伸活動
1.將活動中的物品投入到科學探索區(qū),便于幼兒進行操作。并將幼兒的記錄表進行展示,提高幼兒記錄的能力。
2.家園合作:請家長與幼兒共同尋找生活中需要支撐才能站住的實例,開拓幼兒思維,并收集更多材料豐富活動區(qū),引導幼兒進一步操作探索。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名稱:科學:落葉樹和常綠樹
活動目標:
1、鞏固幼兒對幾種常見樹木的認識,形成落葉樹、常綠樹的概念。
2、學習將對落葉樹與常綠樹進行分類。
3、發(fā)展幼兒觀察與比較的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幼兒收集各種樹葉,放在小籃子里面。觀察認識各種常見樹葉。
活動過程:
1、復習對幾種樹木的認識
教師:我們小朋友每天上幼兒園都能看見許多樹,你見過哪些樹?你見過它們的名字嗎?
出示幼兒已認識的落葉樹與常綠樹的葉子,提問:這些是什么樹的葉子?葉子是怎樣的?這些樹在秋天有些什么變化?
2、觀察樹葉,按顏色歸類,了解樹葉的差異。
。1) 引導幼兒先說說自己帶來的樹葉,再按照樹葉的顏色進行分類。
(2) 比較不同顏色樹葉的差異。
教師:秋天到了,彩色的'樹葉真美麗,黃樹葉、紅樹葉與綠樹葉,有什么不同?
。3) 哪些樹木到了秋天會落葉?哪些樹木到了冬天光禿禿的?還有哪些一年四季是常綠的?
。4) 教師與幼兒一起概括常綠樹、落葉樹:
有些樹到了秋季,樹葉很快就枯黃落下來,最后樹枝上是光禿禿的,這些會落葉的樹,我們叫它們什么樹呢?(落葉樹)
告訴幼兒常綠樹并不是不落葉,常綠樹的葉子長老了也會落下來,一次落下幾片,但新的葉子也在不斷地長出來,所以樹上總有綠色的樹葉。
3、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帶來的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鼓勵幼兒上來,分別將常綠樹和落葉樹放在兩個筐子里面,對樹葉進行分類活動。
4、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樹木,找一找:常綠樹和落葉樹。
在活動開始前,利用晨間活動,有意識的讓孩子觀察周圍的樹,活動結束后,利用戶外活動,讓孩子找找幼兒園里的落葉樹和常綠樹。
活動反思:課后帶幼兒到校園里去找校園里的落葉樹和常綠樹,孩子們找到了桃樹、柳樹,枇杷樹,柳樹是落葉樹,桂花樹,松樹,廣玉蘭是常綠樹,結合課件里的各種樹,梧桐樹、松樹、柏樹,使孩子對常綠樹和落葉樹有了更好的認識。有好多的問題,我都讓幼兒自己來回答,讓他們共同來分享各自的經(jīng)驗,通過這種方法獲得的經(jīng)驗,孩子們記憶深刻。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在動動、玩玩中感知發(fā)現(xiàn)圓形與球體的不同。
2、嘗試用球進行多種滾動游戲,并體驗其樂趣。
活動準備:皮球、乒乓球、彈力球、玻璃球、硬幣、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球操的錄像片
活動過程:
1、讓幼兒欣賞球操,激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
2、出示裝球體、硬幣、圓形卡片的籃子:
教師提問:這些玩具滾動時一樣嗎?每人選兩樣不同的玩具,兩人一組,一起玩一玩,并說己的發(fā)現(xiàn)。
幼兒:皮球能到處滾來滾去幼兒:硬幣、圓形卡片可以朝著一個方向滾動。
教師:請將到處滾動的放在圓形的籃子里,只朝一個方向滾動的放在方形的籃子里。
教師:只朝著一個方向滾動的.是圓形。
3、看一看,說一說讓幼兒說出:皮球、硬幣、圓形卡片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教師:從每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并且能向每個方向滾動的物體,我們叫它球體。
4、找一找,說一說:
請幼兒說出生活中哪些物品像圓形,哪些物品像球體。
5、請幼兒自由玩球,進一步探索球的特性。
(1)請幼兒在室內探索球的玩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自己的玩法。
6、活動延伸:戶外區(qū)玩球,繼續(xù)探索球的玩法。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樹葉書簽》是大班主題活動《金色的秋天》的一個探究實驗的科學活動;顒訋椭變簩W習制作樹葉書簽,感受制作過程中的樂趣,激發(fā)幼兒探索、思考的欲望。遵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體現(xiàn)幼兒園教育活動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原則,符合幼兒愛動手、愛擺弄的年齡特點,提供幼兒親自操作的機會,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環(huán)節(jié),請幼兒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發(fā)現(xiàn),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因此,本人預設了以下三個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
1、探索制作樹葉書簽的`方法。
2、親自嘗試動手制作書簽,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3、激發(fā)幼兒對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每桌一份各種形狀的樹葉(已在堿水中煮過)、桌上鋪上干布
(2)每人一個鑷子、一個投入堿水的燒杯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論幼兒見過的各種樹葉。
2、設置懸念,怎樣把樹葉保存下來。
二、討論制作樹葉書簽的方法。
1、探討樹葉的選擇。
2、探討制作的方法。
3、教師操作演示,幼兒仔細觀察操作過程。
三、幼兒動手制作書簽。
1、提出要求。
2、幼兒操作。
四、展示交流,感知各種樹葉的葉脈特征。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溶解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頑皮的影子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我與水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魔術圈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大班教案科學教案11-10
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3-24
大班科學教案12-29
大班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