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實用(10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幾種生活中常見中草藥的名稱和特征,了解它們簡單的保健、治病作用。(重點)
2.觀察并說出中草藥的神奇,嘗試根據(jù)藥方簡單配藥、泡藥、嘗藥。(難點)
3.感受中草藥的神奇以及與人們健康生活的關系,萌發(fā)對中草藥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經(jīng)驗準備:提前請家長與幼兒交流,了解有關常見中草藥的知識。
2.物質(zhì)準備:視頻"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藥""走進大藥房";課件"常見的中草藥""老中醫(yī)互動"等;幼兒操作材料:杯子、勺子每人一份;常見的中草藥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蓮子心、陳皮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看"鹿茸救母"的視頻,感受鹿茸的神奇,產(chǎn)生對中藥的興趣
1.教師引出故事視頻,幼兒觀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導幼兒回憶"鹿茸救母"的故事,提問:故事中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親的?
小結:青陽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藥把母親的病治好了,鹿茸真神奇。
二、運用多種感官探究操作,認識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幾種生活中常見中草藥的名稱、特征及來源
1.請幼兒運用看、捏、聞、嘗等方法觀察中草藥,引導幼兒說出中草藥的名稱及外形、味道等特征。
2.結合課件"常見的中草藥"相互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講述菊花、枸杞、胖大海等中草藥的簡單特征。提問: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中草藥?它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味道?
小結:中草藥中有紅有綠;有的捏上去軟軟的,有的是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有酸的,有的聞起來還有清香味呢。
3.出示課件"這些藥材哪里來",感受普通的植物經(jīng)過加工能變成中草藥的神奇性。提問:你發(fā)現(xiàn)它們是用什么做的?
小結:生活中一些普普通通的植物的花、果實等,經(jīng)過加工居然可以做成中藥,真神奇。
三、和"老中醫(yī)"互動,知道中草藥的保健、治病作用,并根據(jù)藥方嘗試配藥、泡藥、嘗藥,感受中草藥與人們健康生活的關系
1.請幼兒猜想并咨詢"老中醫(yī)",結合課件介紹枸杞、胖大海等常見中草藥的作用。
2.幼兒回憶自己生病、治病的`經(jīng)歷,并猜想中草藥搭配治病的作用,觀看"藥材搭配圖",知道藥材相互搭配能治病的作用。
小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配幾副中藥,就可以治好病,中草藥真神奇。
3.出示"老中醫(yī)的藥方",引導幼兒看懂藥方,嘗試配藥、泡藥。
要求:根據(jù)藥方準確配藥;泡藥時,把握好水的位置;泡好后,仔細觀察中草藥在水里的變化。
4.幼兒觀察、品嘗,相互交流中草藥在水中的變化,了解中草藥的保健作用。
小結:有的中草藥可以泡,是保健藥,但有些中草藥是不能隨便泡的,更不能亂吃。
四、觀看視頻"神奇的中草藥",了解幾種奇特的中草藥,感受中草藥的神奇,萌發(fā)對中草藥的興趣
1.觀看視頻"神奇的中草藥",了解幾種中草藥的奇特之處。
2.引導幼兒說出人參、蜈蚣、蟬衣等幾種中草藥在外形、毒性、蛻皮等方面的奇特。
小結:中草藥不僅有植物藥、動物藥,還有一些石頭礦物也是珍貴的中草藥,因為植物藥最多,所以中藥也叫中草藥。
五、視頻演示"走進大藥房",進一步萌發(fā)對中草藥的興趣
1.觀看視頻"走進大藥房",了解存藥、抓藥、配藥、包藥、熬藥等情節(jié),萌發(fā)對中醫(yī)藥文化的興趣。
2.簡單了解中醫(yī)藥文化的悠久歷史,進一步感受神奇的中草藥與人們健康生活的關系。
活動評析:
中草藥是我國醫(yī)學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健康的守護神,也是幼兒從小感受中華醫(yī)藥文化博大精深的好教材。幼兒在生活中接觸過中草藥,如喝過枸杞熬的粥、菊花茶、嗓子疼時喝過胖大海等;生病時,家長也經(jīng)常帶幼兒看中醫(yī),吃過中藥,幼兒有一定的感性經(jīng)驗。《綱要》指出:既符合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fā)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因此,本活動能根據(jù)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的學習特點,運用視頻,選取生活中常見的中草藥,引導幼兒感知觀察、探索體驗,從感興趣的中草藥入手,了解中草藥的神奇,并通過視頻拓展幼兒不常見的中草藥,萌發(fā)對中草藥的興趣。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認識不同的梯形,發(fā)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3.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活動室內(nèi)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圖畫、正方形娃娃、長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各種圖形、包含有梯形的圖畫若干張、課程資源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梯形的特征
1.情景:(出示請柬)小朋友們,你們瞧,這是什么呀?
這呀是圖形王國的國王給老師送來的請柬,說圖形王國要舉行聚會,邀請我們小朋友去參加,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老師帶領幼兒進入活動室)
2.通過尋找,讓幼兒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
教師帶領幼兒邊走邊觀察圖形,引導幼兒說出圖形的'名稱,引出梯形。
提問:這是什么圖形呀?它是正方形嗎?是長方形嗎?
二、觀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出示梯形寶寶,提問:這個圖形有幾條邊?幾個角?跟什么圖形象呢?
2.比較長方形與梯形的異同點
(出示正方形)那他們是不是一樣的呢?引導幼兒去比較相相同點:它們都有四條邊,四個角
不同點:正方形,四條邊都是一樣長的,四個角也是一樣大的。
梯形,一條邊短,一條邊長,兩條邊平平的,旁邊兩條邊斜斜的。你覺得它的斜邊像什么?
小結:這種形狀的圖形,名字叫——梯形。
3.梯形寶寶可調(diào)皮了,它一會兒翻跟斗,一會兒躺下睡覺,你們看:
(教師演示)這樣還是不是梯形呀?
小結: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躺著放,不管它們怎么放,都是梯形。
4.認識不同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聽說梯形寶寶還有許多兄弟姐妹呢,你們看看,它們是不是也叫梯形,
(出示直角梯形)提問:這個圖形只有一條邊是可以當滑梯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出示等腰梯形)提問:這個圖形它的兩條斜邊是一樣長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小結:梯形寶寶的家人可真多,有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三、小組操作,讓幼兒鞏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圖形國王還想考靠小朋友們,出了一些難題,擺放在那邊的桌子,我們有沒有信心接受考驗呀?
涂色:讓小朋友在很多圖形中找出梯形,并涂上漂亮的顏色。
折一折、剪一剪:讓小朋友用正方形或長方形進行折、剪出梯形來。
裝飾梯形:從很多圖形中將梯形找出來,進行裝飾(如梯形餅干、梯形杯子、梯形池塘、梯形樓梯、梯形花盆、)(教師巡回指導)
2.反饋:共同檢驗小朋友的操作。
四、通過尋找梯形,加深對梯形的認識
國王說,我們小朋友這么能干,都通過了他的考驗,所以請我們?nèi)⒂^圖形娃娃們的表演,你們開心嗎?那就出發(fā)吧!
1.讓幼兒在活動室能張貼的圖片造型中找找、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里。
2.鼓勵全體小朋友尋找,跟同伴或老師們說說梯形寶寶藏在哪里。
教學反思:
整節(jié)課的活動流程就是在孩子們已有的經(jīng)驗基礎上,通過多種方法來來鞏固幼兒對梯形的認識。從上課的效果來看,幼兒在復習梯形特征的時候,幼兒能很快說出梯形的特征,其實任何一節(jié)優(yōu)秀的課,都離不開很多的教具,只有在教具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幼兒和教師之間才能有共同的語言,幼兒才能正真掌握知識,獲得本領。教師會輕松的教,幼兒才能快樂的學習。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正確區(qū)分左手、右手,在游戲中提高幼兒細致觀察和辨別能力。
2、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教學課件、手勢圖片、紙板箱1只、小花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說說左和右
1、身上有哪些地方是分左和右的?誰能通用完整的話告訴老師?
2、引導幼兒認識漢子:左、右。
3、游戲一:《我說你做》。
規(guī)則:我說什么,你做什么,要聽清指令,做對動作。
(指令如:舉起你的左手、拍拍你的右腿等)4、教師觀察每一位幼兒游戲的情況。
二、看圖猜左右手游戲二:猜左右手。
1、規(guī)則:
(1)當我點出一張手的圖片時,你們要仔細看清楚,這個手勢是用左手還是右手做的。如果你覺得動作是左手做的,請站到紅色的"左"字這邊站好;如果你覺得是右手做的,就站到藍色的"右"這邊。
(2)當老師說開始,才能開始選擇;倒數(shù)5下,到1時,必須站好,還在中間走來走去的'小朋友就算輸了。
PPT第四張:左手,手心朝上;PPT第五張:右手,手心朝下。
2、小結:原來游戲要看清楚圖片是手心還是手背,而且還要跟它做的一模一樣。
3、教師逐一出示PPT:
提問:你是從哪里看出來是手心、手背的?
小結:不僅觀察大拇指與小指的位置;還要看清楚大拇指的方向。
三、隔箱猜左右手游戲三:隔箱猜左右手玩法:一位幼兒身體躲在箱子后面,不讓其他幼兒看到。躲起來的幼兒先從箱子上方的籃子里拿出一張卡片,如果卡片上面寫的是"左",就伸出左手做一個手勢,讓其他幼兒猜是左手還是右手。如果猜對了,請猜對的幼兒繼續(xù)游戲。
活動反思:
這一課是一節(jié)有趣的思維訓練活動課。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猜的方法。讓學生對數(shù)學推理有初步的認識。
一、我以游戲?qū)耄骸袄蠋熓稚嫌袃蓚粉筆頭(紅、白)讓學生看一下,調(diào)換手中的粉筆頭后一手拿一個,猜一猜老師左手拿的是什么顏色的,右手拿的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猜的興致很高,但這都是瞎猜。接著又告訴學生,老師的右手拿的不是紅色的,再讓學生猜,在讓學生猜的時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說說理由,這時候?qū)W生說的理由正是他思考的過程,所以應該讓學生充分地說。讓學生在“玩”與“思”的過程中學習新知,鍛煉思維。
二、學生基本掌握猜的方法后,嘗試看學生是否有能力根據(jù)我給的語言提示模仿做一做這個簡單的猜一猜游戲。先點兩名學生到黑板前先后做模仿游戲,下面的學生猜并說出猜測的理由。學生掌握猜的方法最后讓同桌之間互相做模仿游戲。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掌握了猜的方法。
三、我將課本101頁第3題的練習變換了提示條件的內(nèi)容,并讓三個學生分別扮演當中的人物給出信息讓學生們猜一猜“他們分別拿了什么?”。學生先通過自己思考分析推理,再與同伴交流,最后全班進行交流反饋。反饋中學生均能從每一個提示條件中分析推理出其中隱藏的信息。
整節(jié)課學生在寬松、愉快的游戲氛圍中體驗簡單邏輯推理的過程,使他們感受邏輯推理的魅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本活動是從蒙氏工作中紅棒的延伸——紅棒十字架引出的。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用兩根紅棒中問交叉疊放后,紅棒向一邊傾斜,孩子就用教具往一側放,并告訴我:“我想讓它們平衡”。蒙臺梭利教具目標單一的特點,使孩子們獲得的經(jīng)驗是嚴謹有序的。但孩子利用紅棒進行平衡實驗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何不利用這一契機來開展科學主題教育呢?于是,“平衡”主題由此而生。
在“平衡”這一主題活動中,已經(jīng)引導幼兒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探索了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并引導幼兒探索了使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shù)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的現(xiàn)象,此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活動目標:
1、嘗試改變兩端積木的重量,探究紅藍棒平衡的方法。
2、根據(jù)驗證結果,發(fā)現(xiàn)操作規(guī)律,培養(yǎng)科學的和態(tài)度。
活動準備:
1、物質(zhì)準備:紅藍棒“3”四根、紅藍棒“1”四根、記錄紙、鉛筆、橡皮、大記錄板、黑色水筆、積木。
2、經(jīng)驗準備:進行三次活動:第一次活動引導幼兒在搭建紅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改變支點使紅藍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動引導幼兒感知在平衡的紅藍棒“4”兩端要添加同樣塊數(shù)的積木才能讓紅藍棒保持平衡。通過i次試驗,幼兒掌握了試驗的基本規(guī)則和記錄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動讓幼兒探索如何改變紅藍棒“3”兩側的重量,讓紅藍棒達到平衡。
重點、難點:
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的條件:短的一邊的積木數(shù)要多于長的一邊。
活動過程:
1、回憶并鞏固上次實驗結果與經(jīng)驗。
教師:上次我們做的平衡實驗得到什么結果了呢?
幼兒:在紅藍棒“4”的兩邊,要放一樣的積木才能平衡。
老師出示紅藍棒“4”,一個小朋友往兩邊各放兩塊積木,紅藍棒平衡。
2、介紹本次實驗。
教師:今天我們換一根紅藍棒3,我們要將支點放在紅藍棒“3”的“2”和“3”之間,你們猜猜會怎么樣?(教師邊介紹邊演示放的位置)
幼兒:那肯定不平衡。
教師:我們來試試看啊。(把紅藍棒“3”擺在支點上)呀!不平衡!那怎樣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
幼兒:要在短的那邊多放積木。
幼兒:要在長的那邊多放。
幼兒:應該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吧?
教師:為什么你認為是在短的那邊多放呢?
幼兒: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兒:我覺得是要在長的那邊多放,因為那邊長。
幼兒:你沒看見那邊沉啊?肯定得少放。
教師:你們想不想親自試一試呀?
3、介紹實驗規(guī)則和記錄時的注意事項。
教師:到底怎么才能讓這個不平衡的紅藍棒達到平衡呢?我們做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幼兒:積木的兩邊要對齊。
教師:你是說積木的邊要和紅藍棒的邊對齊嗎?
幼兒:對,要不就不準了。
幼兒:要放在支點的`中間,要不就不穩(wěn)了。
幼兒:要把“2”和“3”的那個線和紅藍棒“1”那兒對齊。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說的這些規(guī)則大家都同意嗎?積木兩端要與紅藍棒的兩邊對齊,支點(紅藍棒“1”)放在藍色段內(nèi),它右側的邊緣與紅藍棒“3”的“2”和“3”的分界線對齊,而且要放在支點的中間,還要記下真實結果。
幼兒:同意。
4、幼兒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邊實驗邊記錄結果。
第一組:幼兒①把三角積木對著2、3之間的線放好,幼兒②歪著頭看了看:“行了!庇變孩倌靡粔K放在長邊,幼兒②拿一塊放在短邊,幼兒①又拿一塊放在短邊,紅藍棒的短邊翹起來了,兩邊基本平衡了,幼兒②在記錄表上記錄下結果。接著幼兒①就在長邊放兩塊積木,幼兒②往右邊放兩塊積木,還是長邊低,她們倆說:“怎么回事?”于是又拿一
塊往長邊放,長邊更低了。幼兒②說:“不對,長邊太沉了,得往這邊放!闭f著拿起長邊的一塊積木放在了短邊上,紅藍棒平衡了……
第二組:幼兒③和④都操作積木,不斷地在兩邊放積木,平衡了再添加積木,沒有記錄結果。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結果了?”幼兒⑧:“短邊總是比長邊放的多一塊。”幼兒④:“不是多一塊!苯處煟骸暗降锥鄮讐K?”幼兒③:“就是多一塊!庇變孩苷f:“不對!苯處煟骸澳銈?yōu)槭裁磿洸蛔×?”幼兒③:“忘了記錄了!苯處煟骸澳銈儼l(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也挺好的。不過還是要將結果記錄清楚,才能驗證你們的發(fā)現(xiàn)呀!
5、分享實驗結果,規(guī)律。
老師請每一組幼兒把成功的積木的數(shù)量填寫在大的記錄表板子上。
教師:你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和你們最開始猜想的一樣嗎?
幼兒:和我猜想的一樣,長的那邊積木少。我猜想對了。
教師:那為什么長的那邊積木少呢?如果我再往長的這邊多放會怎么看,本來長的這邊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師:可為什么長的這邊會沉下去呢?
幼兒:因為這邊木頭多,就重唄。
教師:今天我們又發(fā)現(xiàn)了平衡的方法,誰來說一說?
幼兒:紅藍棒短的一邊放的積木多,長的一邊的積木少,紅藍棒“3”就平衡了。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yōu)點:
這是一個沒有采用標準測量工具的平衡活動。材料來源于蒙氏班幼兒每天都接觸的紅藍棒和積木。雖然不是那么精確,但從幼兒不斷的探索和嚴肅認真的眼神里,我們看到了幼兒敢于實踐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
2、活動中的不足:
經(jīng)過實際操作發(fā)現(xiàn):由于支點的受力面積比較大,積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結論不會完全精確,只能是模糊的描述:紅藍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多,長的一端添加的積木少,才能使紅藍棒“3”達到平衡。所以工具的嚴謹性稍微差了一些。
主要內(nèi)容:
1、活動的生成來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單一的目標特點,將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靈活運用,教師引導幼兒運用紅藍棒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平衡實驗”,使它成為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工具。幼兒通過實驗探索兩邊各放幾塊積木,可以使紅藍棒平衡,在操作、記錄和經(jīng)驗整合中,他們獲得了關于平衡的相關經(jīng)驗。
2、科學實驗中的數(shù)據(jù)應該是嚴謹?shù),在這個活動中數(shù)據(jù)是“塊數(shù)”而不是“重量”,所以回避了“支點”的干擾。幼兒獲得了如何使杠桿兩邊平衡的方法,并不是兩邊要放多少量的經(jīng)驗。
綜合評析:
活動來源于蒙臺梭利班級日常的教具操作,提高了教具的使用價值,活動大膽創(chuàng)新、有實效;其次,活動目標明確具體,在主題活動中圍繞關鍵經(jīng)驗進行探究,層次清晰,發(fā)展性較強;再次,活動設計及組織過程表現(xiàn)了教師嚴謹?shù)慕虒W態(tài)度和適宜的指導策略。同時,在整個活動中,教師營造了和諧、積極的學習氛圍,為幼兒提出了有挑戰(zhàn)性的探究問題,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并培養(yǎng)了幼兒合作探究、分享經(jīng)驗的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目的:
引導幼兒探索擺的運動規(guī)律,激發(fā)探索興趣。
材料介紹:
1、材料提供:
細線、重物(可以是積木塊、實心球、鑰匙、橡皮泥塊、紐扣等)、支架
(支架底座設有刻度標記)
2、材料使用:
(1)將重物拴在細線上,把細線掛在支架上,輕輕推動一下重物,它就會像鐘擺、秋千一樣擺動起來。
。2)觀察使用長短不同的擺線后,重物擺動的'幅度,并將重物擺動的位置作相應的記錄,從而逐步理解擺線與擺動的幅度、快慢有關系,與擺錘(重物)的重量沒有關系。
3、教育功能:
。1)引導幼兒按步驟操作,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自主學習能力。
。2)引導幼兒探索不同擺的運動規(guī)律,發(fā)展幼兒的探索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指導要點:
當幼兒做好擺操作時,教師可在一旁提示,怎樣使你的擺擺動得更快或更慢一些?兩個擺擺線一樣長,一個擺錘重,一個擺錘輕哪一個擺得快?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在認識倒影的基礎上,嘗試用對稱的方法繪畫倒影。
對對稱繪畫感興趣,體驗對稱作品的美。
教學準備:
。ㄕJ知準備)有繪畫簡單對稱圖形的經(jīng)驗。
(材料準備)大水盆、繪畫用具、繪畫底板等。
重點:認識倒影,理解認知畫面的對稱 難點:掌握對稱畫法。
教學過程:
一、認識倒影
1、講講說說:生活中的倒影
提問:倒影是什么?你在哪里見到過倒影?
2、請幼兒分組上來在大水盆旁,看看水面中的倒影。
3、結合圖片,欣賞生活中倒影的畫面。
重點討論:倒影是什么模樣的?它和水邊的景色有什么一樣或不一樣的地方重點小結:倒影是水邊景色的影子,外形和水邊的景色是一樣的',但上下方向不一樣,和水邊的景色上下顛倒了。這樣的畫面就是對稱的畫面。二、學畫倒影
1、出示“水中倒影”范例。
討論:岸上有什么?什么模樣的?屋頂在那里,墻壁在那里?
倒影中的屋子會是怎么樣的?倒影的屋頂在那里,墻壁又在那里,怎樣把它畫出來?
2、個別幼兒上前試畫。在繪畫過程中難點小結:
。1)先沿著岸邊,畫出和岸上屋子連接在一起的部位——墻壁;再畫墻壁上方的屋頂。兩邊是對稱的畫面。
(2)仔細觀察,看看除了大的東西倒過來對稱,很多細小的東西也倒過來了——門、窗等。
三、幼兒繪畫
1、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幫助。
提醒幼兒觀察,看清對稱的外形和方位,仔細耐心地繪畫。
2、成功作品展示,感受對稱的美。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的構思:
摩擦力在我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如:孩子穿得運動鞋,鞋底就應用了摩擦力的原理;下雨天,教室內(nèi)鋪一些地墊就能防滑。這些現(xiàn)象都是摩擦力的原理,這些現(xiàn)象幼兒經(jīng)?匆姷,但幼兒還是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主要是孩子不懂摩擦力的原理,因此想在活動中通過小游戲來引出摩擦力,并讓幼兒親手實驗來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原理。最后將科學原理回歸生活,讓幼兒了解生活中的一些摩擦力的現(xiàn)象,并嘗試用摩擦力的原理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活動目標:
、蓖ㄟ^觀察、比較、實驗等活動,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步Y合生活經(jīng)驗,初步了解摩擦力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嘗試用摩擦力的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問題。
活動準備:
、惫饣烂媾c鋪上地墊的桌面各一張,積木若干,毛巾、手帕,玩具汽車。
⒉象棋的棋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游戲?qū),感知物品的粗糙與光滑,初步理解摩擦力的存在。
今天老師和你們玩一個射門的.游戲,請你來看看。
、鄙溟T游戲:
玩法:分別在光滑桌面與鋪上地毯的桌面的一端,各設置一個“球門”。將象棋的棋子放在桌子的另一端,用力推動象棋子,使其滑向球門。(第一次在光滑的桌面上實驗,第二次在有地毯的桌面上實驗)
⒉討論:
、艅偛旁谏溟T游戲時,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象棋在兩次的射門游戲中的滾動有什么不一樣?
、茷槭裁雌遄釉跐L動的過程中會漸漸的停下來?
為什么用同樣的力,在不同的桌面上推動同一棋子,棋子滑動的速度不同?
⑶:原來棋子滾動時和桌面有一個力,叫摩擦力。在桌面光滑滾動的棋子摩擦力小,棋子滑得遠。在桌面粗糙上滾過摩擦力大,棋子滑得近。
(二)進一步感知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笨,有些小汽車在馬路上不知道哪條路走得比較快,所以請小朋友幫忙去試試看。在每張桌子上老師準備了三條用積木搭成的斜坡的馬路(一條路是光滑的表面、一條路上面鋪著毛巾、一條路上面鋪著手帕),三輛小汽車,請你們小組合作觀察、實驗,車在哪一條路上走得快?車在哪條路上走得慢?哪輛汽車開得遠?哪輛汽車開得近?
⒉幼兒分組操作、實驗。
、辰涣鲗嶒灲Y果:
說說剛才實驗中你的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會這樣?
教師:原來光滑表面的路,摩擦力小,所以汽車走得很快,粗糙表面的路摩擦力大,所以走得慢。
(三)結合生活,感受摩擦力與生活的關系。
、痹谖覀兊纳钪幸步(jīng)常會用到摩擦力,我們一一看吧!
、部纯碢PT幻燈。
第一頁幻燈運動鞋,引導幼兒觀看鞋底,為什么鞋底會很粗燥呢?(增大摩擦力啊,讓我走起來更加的穩(wěn))
第二頁幻燈輪胎,引導幼兒觀察輪胎的環(huán)紋,為什么輪胎上有花紋?(增大摩擦力,起到防滑的作用)
第三也幻燈汽車里的防滑墊。引導幼兒觀察小墊子上放了飾品,車開動時,小物品不會滑下來。為什么會這樣呢?(防滑墊上有突起的地方,物品放在上面有摩擦力,所以不會掉下來。)
(四)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引導幼兒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老師這里有一些小的困難,請你用摩擦力的原理,幫我解決一下,好嗎?
問題一:下雨天,底板很滑,小朋友走過容易摔跤,想一想利用摩擦力的原理,可以怎么辦?
問題二:衣服的拉鏈拉不開時,可以怎么辦?
:現(xiàn)在我們小朋友能將學會到的科學原理用到生活中,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太棒了。
延伸活動:一會兒回到教室,小朋友還可以繼續(xù)去發(fā)現(xiàn)一下,我們的教室里,還有哪里也有摩擦力的存在,然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告訴老師。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沙子和石頭的特征,知道沙子和石頭是多種多樣的。
2、通過觀察、討論,發(fā)現(xiàn)沙、石的用途以及它們和人們生活的關系。
活動準備
1、課件:有用的石頭。
2、課-照片:巖石。
3、幼兒用水彩筆。
4、幼兒搜集的小石頭。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圖片欣賞:漂亮的巖石
教師提出疑問:漂亮的巖石是怎樣形成的呢?
引起幼兒的探索興趣。
二、展開
1、教師講解巖石的'形成
巖石是經(jīng)過風吹日曬,又經(jīng)過雨水、空氣等外力的作用,沉積成巖固結而形成的巖石。
教師:你們出去旅游的時候看見過巖石嗎?想一想在哪里見過巖石?
。ㄌ崾荆汉_,山林等)
2、實驗。
出示:一團捏在一起的濕沙
你們看這是什么?現(xiàn)在,我們用吹風機吹一吹,看看有什么變化?
小結:小球上的沙,由于濕度的變化和擠壓,可變成巖石。
老師再告訴小朋友呀,巖石經(jīng)過風吹、日曬或水浪的沖擊可變成大石頭呢。
3、了解巖石的沙化特征
課件演示:巖石和沙子
教師:看看照片上是什么?,你們知道沙子是怎樣形成的嗎?
小結:巖石被風化成為小塊后,還必須經(jīng)水流的不斷沖涮,才能形成沙子,粗沙進一步又可變成細沙。所以,可以說沙是石頭變的,石頭也是由沙變的。
4、引導幼兒在探索中認識石頭。
。1)讓幼兒自己玩自己的石頭(每人一塊,顏色、大小、形狀不一),
(2)啟發(fā)提問:
石頭是什么樣的?(硬硬的)
摸上去有什么感覺?(粗糙、光滑)
你手里的石頭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形狀的?
。ㄒ龑в變赫f出:石頭是多種多樣的,顏色有……,形狀有……)
5、討論:石頭有什么用?
課件演示:《有用的石頭》
鋪路、鋪地、筑防洪堤、做假山、石橋和石凳、石欄桿
結論: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石頭。
三、結束
鼓勵幼兒在小石頭上作畫。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回家后繼續(xù)收集不同的石頭,了解不同石頭的作用,然后講給大家聽。
大班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小動物們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們長的什么樣?有什么用?卻是幼兒平時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動物我們都要全力保護它。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在本活動中層層深入地展開,先讓幼兒通過“做朋友”,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講解中激活幼兒興致,在“捉迷藏”中進一步鞏固了解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則本活動的重點順利通過。再則,活動的難點“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體課件所設置的情境中得到解決。
針對我班幼兒園不同發(fā)展水平,我先讓能力弱的幼兒在來園活動中先接觸了一下內(nèi)容,相信這樣在活動中,幼兒的發(fā)揮會均衡些。
目的要求:
1、認識一些動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們的用途。學習詞:平衡、觀賞。
2、加深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
3、發(fā)展幼兒良好的觀察力和操作想象力。
重點難點:重點是認識各種動物尾巴不同的樣子;難點是初步了解它們的用途。
活動準備:
1、各種動物圖片掛件若干。
2、背景圖一幅,動物圖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設備及課件。
4、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帶領幼兒說說講講動物,觀賞動物,了解動物尾巴的不同。
1、師:“今天,有好多小動物到我班來作客,這些小動物是誰
它們的尾巴是怎樣的?讓我們跟它們做做好朋友吧!”
2、幼兒在音樂中自由地講解各種動物,教師指導幼兒比較它
們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兒講解尾巴的不同。
師:“你同誰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樣的。”
二、幼兒獨立操作。
師:“還有一些小動物也想來和你們做朋友,可它們把尾巴忘帶了,我們幫它們裝上尾巴吧!”。幼兒操作,并互相檢查。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獎五角星。
集中講一講幼兒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戲,認識一些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師:“現(xiàn)在還有一些小動物要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我們來找找它們是誰!
2、幼兒找出小動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魚、孔雀。
3、認識這些小動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師:“這些小動物真粗心,身體藏好了,尾巴卻露在外面,我們看它們的尾巴是什么樣的,象什么?”幼兒講解,教師出示相應的圖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一)聽錄音,了解
1、幼兒自由講。
師:“尾巴有粗有細,各不相同,那它們有什么用呢?”幼兒講解。
2、聽錄音。
3、再次講解。學習詞
(1)“平衡”(不摔跤,很平穩(wěn))。教師做不同動作讓幼兒猜,再請幼兒做不同的動作,進一步理解;學習詞
(2)“觀賞”(讓別人觀看,得到他人的贊揚)。
(二)看電腦,了解:設置情境“換尾巴”。
1、看電腦。師:“換尾巴后,發(fā)生了奇怪的事,你們猜是怎么回事。”
2、幼兒互相猜測,再講解。
3、聽電腦告訴大家,再講解。
4、集體給小動物換回尾巴。
五、動物舞會。
師:“今天,你們做了這么多好事,高興不高興,我們一起來扮演喜歡的小動物,參加它們的舞會吧!”
幼兒找喜歡的動物掛上,集體跳舞。
在音樂中跳舞,離開活動室。
教學反思: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選擇的兒歌內(nèi)容與孩子們最喜歡的小動物有關,所以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也因為孩子們已經(jīng)積累一些有關動物知識,又有一定的表達能力,所以一開課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兒童情趣的動物園比尾巴大賽的情境,讓幼兒調(diào)動各個感官,仔細觀察,細心發(fā)現(xiàn),大膽地說。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我讓幼兒充分發(fā)揮學習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學、學中玩。課堂氣氛輕松愉悅,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了兒歌的內(nèi)容,也了解了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所以在創(chuàng)編兒歌時,小朋友也能抓住動物尾巴的特點來進行創(chuàng)編。但也由于我是一個剛轉(zhuǎn)崗的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語言不夠兒童化,上課的語言藝術也還有待加強。
大班科學教案 篇10
設計背景
這節(jié)科學與數(shù)學《水的幾種狀態(tài)》,主要是從我們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活動中得到的啟發(fā)。生活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物質(zhì)存在著好多種狀態(tài),水到底有那些狀態(tài)呢?對于學前班幼兒來說,不僅可以從語言表達、思維想象上獲得重大突破,還可以動手去探究這些東西。我們就以一杯清水做實驗、觀察現(xiàn)象學習新知。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實際造作觀察水,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和動手能力。
2、通過觀察去探究未知世界。
3、通過總結,實際操作去了解水世界。
4、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水的幾種狀態(tài)。
教學難點:水的幾種狀態(tài)的相互轉(zhuǎn)化。
活動準備
師:一個可移動式的小車載小冰箱,一杯水,一個小鐵盆,一個小錘子 ,酒精燈,火柴、溫度計。
生:紙、筆,一個小燒杯。
活動過程
1、故事導入,激發(fā)幼兒學習興趣。
(1)小馬過河的故事(根據(jù)范畫創(chuàng)編故事)。
(2)小馬夏天過河,發(fā)現(xiàn)河水很深,它怕會淹死在河里不敢過河,低沉著腦袋就回家了,媽媽告訴他河水很淺,它再一次嘗試就過去了;小馬第二次過河,它選擇冬天,可是冰很薄,它差點淹死,回家都就凍感冒了,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知道什么?(啟發(fā)幼兒觀察想象,能大膽說出內(nèi)心所想)。
分析:教師用一個美妙的故事,把一幅簡單的畫用生動的`語言形象地講述出來,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充分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給幼兒創(chuàng)設了思維、想象和思考的空間,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2、實際操作,引發(fā)學生再學習
先讓同學們用手指試一試水,滑滑的,是液體狀態(tài),然后教師將水倒入鐵盆里面,將鐵盆放入車載冰箱中經(jīng)行10分鐘制冷。經(jīng)過10分鐘的制冷后,我們發(fā)現(xiàn),以前的水不是水了,它變成冰塊了。然后讓學生用手再摸摸,發(fā)現(xiàn)冰冰的。
問:水摸上去為什么滑滑的,溫差不大,而冰摸上去問什么會感覺很冷呀?
老師叫同學們用溫度計分別測水和冰的溫度。
水的溫度>10度。
冰的溫度>0度。
3、將冰化成水
我們將凍好的冰再在酒精燈上加熱,發(fā)現(xiàn)不一會的功夫冰就化了,發(fā)現(xiàn)冰還冒氣很快變成了水。
4、總結
水的液態(tài)、水的固態(tài)。水還有幾種狀態(tài):霧、雪。
教學反思
1、學生通過本節(jié)對已知世界的科學現(xiàn)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2、本節(jié)課教師使用了最簡單的車載冰箱制冷技術將一杯水先凍成了冰,然后又加熱化成了水。
3、認識已知事物要通過觀察,實際操作去了解它。
4、通過本節(jié)課我們更多的對已知世界的科學現(xiàn)象去不斷探索,增強了我們的好奇心。
5、在試驗中我們還要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去記錄一些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溶解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魔術圈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科學教案:頑皮的影子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我與水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大班教案科學教案11-10
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3-24
大班科學教案12-29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