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8-13 12:55:48 教案 我要投稿

      (優(yōu))小學數(shù)學教案9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yōu))小學數(shù)學教案9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課題:認識平年和閏年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平年、閏年的基本含義,初步了解“四年一閏”的道理。

        2、掌握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并能解決一些有關的生活問題。

        3、能積極參與尋找、發(fā)現(xiàn)平年與閏年的關系,對數(shù)學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

        教學重點:發(fā)現(xiàn)并掌握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判斷年份數(shù)是整百數(shù)的年份是否是閏年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小華每次過生日都要種一棵“生日樹”,她在12歲生日那天種下了第3棵“生日樹”。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嗎?

        學生自由發(fā)言、交流,教師不做評價。

        2、揭題:學習了本節(jié)課之后,你就會明白原因了。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2。

       。1)課件分別出示xxxx~xxxx年的.年歷,將每年的2月份用不同的色塊提煉并排列起來。

        引導:這是xxxx~xxxx年2月的天數(shù),依次觀察,每年的2月有多少天?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shù)(天)

       。2)組織交流。

        ①反饋填寫結果。(學生說,教師板書)

        年份(年)xxxx……xxxxxxxxxxxx

        2月的天數(shù)(天)28……282829

       、谝龑в^察:觀察表格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0xx、20xx、xxxx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

       、劢沂酒侥旰烷c年的含義:根據(jù)2月天數(shù)的不同,我們把年份分為兩種,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閏年。(板書)

       。3)探究判斷平年和閏年的方法。

        提問:仔細觀察表格,平年和閏年的出現(xiàn)是隨意的,還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你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規(guī)律?

        指名回答并引導學生共同發(fā)現(xiàn)“四年一閏”的規(guī)律,再讓大家將表格中的閏年圈出來。

        通常每4年里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歷年份數(shù)除以4沒有余數(shù)的一般是閏年。公歷年份數(shù)是整百數(shù)的,必須除以400沒有余數(shù)才是閏年。例如,20xx年是閏年,而2100年是平年。

       。4)提問:現(xiàn)在大家知道小華的生日是在哪一天了嗎?

        學生根據(jù)平年和閏年的知識回答:2月29日。

        2、數(shù)學文化。

        談話: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為什么會有“四年一閏”的規(guī)律嗎?這里面包含很多的天文知識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本第48頁“你知道嗎”的內容。

        指名閱讀短文,并讓學生解釋“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的意思。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歸納并板書:公歷年份數(shù)是整百的,必須是400的倍數(shù),才是閏年。

        要求學生舉例說明“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

        如20xx年、1600年是閏年,2100年、1800年、1700年是平年。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再指名回答,最后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48頁“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你知道什么是季度嗎?

        根據(jù)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一年有4個季度,把12個月平均分成4份,每3個月是一個季度。

        師出示表格并追問:你能算出今年每個季度的天數(shù)嗎?

        學生計算,并說說計算的方法。

        追問:今年是平年還是閏年?(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和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分。

        教學難點: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感受平均分

        1、導入,操作

        (1)、請把你組內的東西分給每一個人,要一樣.

       。2)、各小組動手操作

       。3)、各小組匯報情況,教師板書。

        2、觀察

       。1)、觀察各小組分的結果,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學生觀察匯報。

       。3)、從觀察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組分的同樣多,你們能給這樣的分法取個名稱嗎?

       。4)、學生取名。

        3、出示課題

        (1)、平均分。

        (2)、說說剛才哪些組是平均分,哪些組不是平均分。

       。3)、剛才不是平均分的同學,你們有什么辦法使它平均分?

       。4)、學生交流.

        二、動手操作

        1、學習例2:把15個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樣分?有幾種分法?

       。1)、討論

       。2)、動手操作。

        (3)、學生匯報。

        (4)、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2、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應是多少根?(學生動手分一分)

        3、完成課本做一做,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

        三、應用拓展

        練習三第2題。

       。1)、肯定第二種分法是符合題義的分法。

       。2)、引導學生觀察第3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題意應該如何做?

       。3)、學生討論交流。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80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自主探索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方法,能正確的計算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

        2、經歷探索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過程,感受到單位相同的數(shù)才能相加的道理,體會到數(shù)學的內在聯(lián)系。

        3、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掌握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計算算理。。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腦筋急轉彎”的游戲。

        1、有一個人,他是你父母生的,但他卻不是你的兄弟姐妹,他是誰呀?

        2、1+1等于多少?(讓學生隨意展開想象,說一說)

        有學生可能說:1+1等于11或1.1,譬如:1元+1角=11角或1.1元。

        追問:為什么不等于2元或2角?引導學生說出:單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二、情景導入

        “五一”小長假來臨,老師想外去交游,出示去桐溪水庫的的情景圖。

        1、根據(jù)信息提出問題并列式。

        乘公共汽車 小時

        乘摩托車 小時

        桐溪水庫

        步行 小時

        車站

        家

        乘三輪車 小時

        預設:

       、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2、迅速選擇一種算出時間

        口答: +

        3、比較五道算式,引出課題,并板書。

        三、探究新知

        1、嘗試練習 +

        (1)學生嘗試練習,教師巡視。

        (2)展示不同的算法.

        預設: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算法有:

       、僦庇^感知結果是 。

        ② + =

       、 + =0.25+0.5=0.75

       、墚媹D

       、 + = ……

        根據(jù)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幾種算法,隨機滲透轉化的.、估算的。

        (3)闡述算理,判別正誤。

        ①直觀感知結果

       、趧邮痔骄繛槭裁吹 ,結果是怎么得出的。(動手實踐小組合作);

        (4)理解算理。

        數(shù)形結合從分數(shù)的意義來理解計算的結果。(課件演示)

        探索計算的過程,理解先通分,再計算的道理。(生報,師扳書計算過程,并隨機問為什么要把 變成 )

        2、突出轉化的應用:計算 + 時,開動腦筋,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其實對于這些方法,盡管大家的思維角度不同,但是面對新的問題基本想法是相同的,想一想我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生反思)都是通過轉化,把新知轉化為舊知,運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這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

        3、體驗優(yōu)化計算方法:(選用方法計算下列各題)

        + - -

       。1)選擇方法計算。

       。2)說方法選擇的理由。

       。3)談解題感受,優(yōu)化方法。

       。4)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方法:A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

        B提示計算時的注意點。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感知100以內數(shù)的多少,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shù)之間的大小關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

        2. 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估計意識和合情推理能力。

        3. 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以及與同學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1. 多些少些。

        談話: 同學們,瞧,這是什么?(智慧星)這些漂亮的智慧星呀,是小猴和小貓比賽時折的,你們想知道比賽結果嗎?請看屏幕。

        課件呈現(xiàn)例題: 小猴和小貓比賽折智慧星。小猴說:我折了34個。小貓說:我折了38個。

        (教師在黑板上貼動物圖片并板書34和38)

        提問: 聽了小猴和小貓的對話,你知道了什么?請在四人小組中交流。四人小組交流后匯報。

        可能出現(xiàn)的回答: 小貓贏了比賽,小猴輸了;38大于34,34小于38;小貓折的比小猴多,小猴折的比小貓少。

        引導: 你怎么看出小貓贏了?小貓折的比小猴多很多嗎?

        得出: 小貓折的比小猴多一些。(板書多些)

        提問: 這句話還可以怎樣說?同桌互相說一說。

        得出: 小猴折的比小貓少一些。(板書少些)

       。壅f明: 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喜愛的童話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輕松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便于教學的展開。]

        2. 多得多少得多。

        談話: 這學期我們班轉來了一些小朋友,誰愿意說一說我們班原來有多少名小朋友?(46名)

        誰能說一說轉來多少名小朋友嗎?請大家數(shù)一數(shù)。

        學生活動,數(shù)出本學期新轉入的小朋友的人數(shù)。

       。ǚ謩e板書原來和新轉入的學生人數(shù))

        提問: 原來小朋友的人數(shù)和新來的小朋友比一比,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可能出現(xiàn)的回答: 原來的小朋友人數(shù)多,新來的小朋友人數(shù)少;原來的小朋友人數(shù)比新來的小朋友多,新來的小朋友人數(shù)比原來的小朋友少。

        引導: 原來的小朋友人數(shù)比新來的小朋友只多一點嗎?(不是)

        得出: 原來的小朋友人數(shù)比新來的小朋友多得多,新來的小朋友比原來的小朋友少得多。

        請同桌再用多得多和少得多互相說一說。(板書:多得多少得多)

       。壅f明: 引導學生聯(lián)系自己身邊熟悉的事,通過觀察、對比、分析,感受數(shù)的意義,體會數(shù)用來表達和交流的作用,建立數(shù)感。]

        3. 小結。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不僅要比較兩個數(shù)量的多少,而且要反映數(shù)量相差的程度時,就可以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這些詞來表達。

        4. 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同學能團結合作,思考問題既認真又有創(chuàng)意。

       。1) 講述: 小熊和小兔來到了一片果園,它們看到了什么呢?

        課件呈現(xiàn)試一試畫面。小熊說:蘋果有50個。小兔說:梨的個數(shù)比蘋果少得多。

        提問: 梨的個數(shù)比蘋果少得多,梨可能有多少個呢?(小組討論,交流)

        課件出示: 梨可能有多少個?在你認為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先獨立思考,再指名回答;卮饡r要求說出為什么這樣選擇。

       。2) 課件呈現(xiàn)想想做做第1題畫面。小芳說:我拍了46下。小明說:我拍的`比你多得多。小明可能拍多少下?

        在你認為合適的答案下面畫?。

        小組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

       。壅f明: 通過討論、交流,充分展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并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5. 課間休息: 欣賞一分鐘歡快的音樂。

        提問: 這段音樂好聽嗎?播放這首曲子用了1分鐘,我們上一節(jié)課需要多長時間?(40分鐘)誰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將這兩個時間比一比?

        得出: 一節(jié)課的時間比這首曲子的時間長得多,這首曲子的時間比一節(jié)課短得多。

        引導: 你還知道有哪些事情所用的時間要比一節(jié)課的時間長一些?(學生自由發(fā)言)

       。壅f明: 聽1分鐘音樂使學生感到輕松,同時又和新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新知的體驗。]

        二、 綜合運用,培養(yǎng)數(shù)感

        1. 猜人數(shù)。

        課件呈現(xiàn)想想做做第2題畫面。男孩說:一班有38人。女孩說:二班人數(shù)比一班少一些。

        講述: 二班可能有多少人?16人、36人、40人哪個更合適?

        2. 猜年齡。

        講述: 小明家有四口人,他們聽說你們學到這么多的本領也想考考大家,請同學猜一猜他們的年齡。

        四名同學分別扮演爺爺、小明、爸爸、媽媽。

        爺爺: 我的歲數(shù)比65大,比70小,你知道我可能是多少歲呢?

        小明: 我的年齡比爺爺小多啦,我有多大?

        爸爸: 我的年齡比小明大多啦,我有多大?

        媽媽: 我比小明爸爸的年齡小一些,我有多大?

       。壅f明: 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和想像豐富的心理特點,采用學生表演的方法,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

        三、 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本領?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今天所學的知識?

        四、 活動

        課件呈現(xiàn): 小猴拿著卡片50,小貓拿著卡片45。

        講述: 小貓和小猴打算用今天學習的少些多些少得多多得多這些詞玩一個游戲。你們想不想玩?

        活動方法: 兩人各拿一張卡片,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將兩個數(shù)比一比。

       。壅f明: 此環(huán)節(jié)重在學以致用,讓學生在游戲中靈活運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并在運用中進一步加深體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一年級上冊)》第23頁例題及“做—做”,完成練習三的第1~3題。

        【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義,認識“+”號和“=”號,能正確讀出加法算式,能通過操作計算5以內數(shù)的加法。

        2.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看圖說數(shù)字。

        2.示圖(幻燈片)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畫,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動物在跑步比賽,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還看到一只小鳥在喊。

        師:這只小鳥說了些什么呢?

        教師領讀,學生讀: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動活潑的畫面很快吸引了學生,打開“你看到了什么?”這一話題,學生像小鳥歸巢一樣嘰嘰喳喳說開了,想表現(xiàn)的欲望非常強。一組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不僅使學生掌握了舊知,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果這一幅圖制作成課件,配以動態(tài)展現(xiàn),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題。

        師:請同學們注意觀察,這時的情況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老師反復操作活動片,如右圖)

        生1:小狗和小貓趕上了小兔。

        生2:現(xiàn)在小狗、小貓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來小兔跑在最前面,現(xiàn)在小狗、小貓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貓跑在一起,就是合起來的意思 (老師一邊說一邊用手勢表示合起來)。

        它們合起來有幾只?

        生:它們合起來有3只。

        師:你們知道這是用什么方法計算出來的嗎?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認識它。

        (板書:加法)

        [通過演示,學生發(fā)現(xiàn)“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貓跑在一起”,引出“它們合起來有3只”,很自然地產生“用什么方法計算出來的”,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學生明白了加法原來就在身邊。]

        2.直觀演示,感知含義。

        師: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貓合起來用數(shù)字表示,就是幾和幾加起來?

        生1:1和2加起來等于3。

        師:×××同學真聰明!在數(shù)學上,1和2加起來,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書: 1 + 2 = 3

        加號 等號

        讀作:1加2等于3。

        教師領讀,學生讀。

        師:我們今天認識了兩個新朋友,你準備怎么記住它們?

        生1:加號像一個+字架,等號像一雙筷子。

        生2:我是這樣記的:原來就有一橫,后來又有一豎,它們合起來就成了加號啦,上下兩橫一樣長,是相等長的就是等號。

        師:同學們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穎別致的想法,有從形象上,也有從含義上的,這不僅對加號和等號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觀察畫面,體會含義。

        讓學生看書上氣球圖。

        師:誰來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生:3只紅氣球,1只藍氣球,合起來有 4只氣球。

        師:與同桌一邊說一邊用手勢表示,并且討論怎樣列式計算。

        根據(jù)回答板書:3+1=4。

        讓學生讀一遍算式。

        [反思:我覺得這一環(huán)節(jié)處理得不恰當,教師一步一步牽著學生走,固定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學生對加法已有初步認識,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討論、探究。]

        4.發(fā)散聯(lián)想,理解含義。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媽媽給我買回1個本子,我爸爸又給我買回2個本子,我一共有3個本子,1+2=3。

        生2:我們家有2個大人,1個小孩,一共有3個人,2+1=3。

        生3:我們學校一年級有3個班在二樓,1個班在三樓,一年級一共有4個班,3+1=4。

        生4:我們教室講臺上面有1盞燈,我們座位上面有4盞燈,一共有5盞燈,1+4=5。

        [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學得主動積極,思路豐富多彩,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鞏固提高

        1.動手操作。

        (1)第23頁“做一做”。

        學生一邊擺一邊說,然后一學生上臺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擺小棒。

        2+1 1+1 2+2

        教師出示口算卡,學生用小棒擺,同桌互相相檢查。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61—63頁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一組數(shù)的比較,觀察各數(sh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小數(shù)點位置的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并應用這一規(guī)律計算有關的乘、除法。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歸納、概括等數(shù)學活動,發(fā)展數(shù)學思維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及知識遷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點難點:

        重點: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規(guī)律的應探索及掌握。

        難點: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規(guī)律的理解及靈活應用。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掛圖(小數(shù)點移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提問。(1)把5米分別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別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導入新課

        1.師:[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級三位同學的身高紀錄。請大家看一看,這些數(shù)據(jù)對不對?

        (小明14.5米,小紅1.38米,小李0.14米)

        2.師:你們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對。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對,0.14米只有這么高

        師:兩個錯的數(shù)據(jù)錯在哪里?小數(shù)點寫錯了位置。

        師:是啊,在小數(shù)點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變小數(shù)的大小,但是小數(shù)點的位置移動直接引起小數(shù)的大小發(fā)生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小數(shù)點移動的知識。[板書課題:小數(shù)點移動]

        (三)探究規(guī)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學掛圖):教師便敘述邊板書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齊天大圣孫悟空的“金箍棒”平時放在耳朵里,長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時候,才亮出來,由小變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師:觀察這組數(shù)和金箍棒的變化,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從上往下觀察小數(shù)點是怎樣移動的?數(shù)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嗎?從下往上觀察小數(shù)點是怎樣移動的?數(shù)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小結:看來小數(shù)點向后移動,原來的數(shù)就擴大;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原來的數(shù)就縮小。

        板書:右移擴 左移縮

        2、合作探究

        (1)提問:從上往下觀察它們都是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卻得到了三個不同的數(shù),對嗎?看來小數(shù)點移動的位數(shù)不一樣,原數(shù)大小的變化也就不一樣。數(shù)的大小的變化既與小數(shù)點移動的方向有關,還與小數(shù)點移動位數(shù)的多少有關。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繼續(xù)深入研究。各組有這樣一張表格和一張小數(shù)數(shù)位表,請你們小組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法進行研究。先吧空白處填寫完整,再觀察小數(shù)點移動的位數(shù)與原來小數(shù)的大小變化。小數(shù)點可以向左移動,也可以向右移動。

        方法1:表格

        小數(shù)點移動的位數(shù)

        ( )米=( )毫米

        小數(shù)的大小變化

        從( )往( )觀察

        小數(shù)點向( )移動

        移動( )位

        ( )米=( )毫米

        移動( )位

        ( )米=( )毫米

        移動(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學具中的數(shù)位表)

        (3)交流匯報

        誰來說一說,你們是選擇哪種方法研究的? 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能概括地說一說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個規(guī)律嗎?

        [指名學生對照板書說明小數(shù)向右移動引起小數(shù)擴大的規(guī)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誰來說一說這個時候金箍棒怎么變的?(從下到上觀察)

        (四)實際應用

        1.明確數(shù)的變化的.方法

        我們大家研究得出這個規(guī)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個小數(shù)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辦?

        如果要縮小為1/10、1/100、1/1000……呢?

        2.集體交流

        根據(jù)小數(shù)點移動的變化規(guī)律,如果要吧一個數(shù)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個數(shù)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

        3.強化去0、添0的問題

        出示例6、7 把0.01擴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縮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數(shù)不夠怎么解決?

        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時,如果整數(shù)數(shù)位不夠則要在數(shù)的左邊用“0”補足。

        整百、整千的數(shù),小數(shù)點向左移動后,小數(shù)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數(shù)點向右移動一位,就( )到原數(shù)( )倍。

        把0.375擴大到原數(shù)100倍,小數(shù)點向( )移動( )位。

        把0.73的小數(shù)點向( )移動( )位,就縮小到原數(shù)的1/1000。

        把30的小數(shù)點向( )移動( )位,原數(shù)變成0.003。

        5. 把1.8改寫成下面各數(shù),它的大小有什么變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總結本節(jié)知識,暢談收獲。

        附:板書設計

        小數(shù)點移動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教科書67頁。

        【教學目標】

        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滲透變換的教學思想。

        【教學重點】

        平行四邊形的認識。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長方形和長方形活動框。

        學具:學具袋。

        教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析

        激趣揭題

        視頻:生活中各種平面圖形的應用。

        觀察感知

        問題:在剛才的畫面中,你看到有哪些圖形?哪些你們認識?哪些不認識?

        組內交流,向全班匯報。

        小結并揭示課題。

        把生活中各種平面圖形的應用編成短片,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達到激發(fā)興趣、增強感知、引出課題的目的`。

        實踐

        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們在哪里還見到過平行四邊形?

        組內討論并做好記錄;向全班匯報。

        通過記錄,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用學具袋中的材料制作長方形框架。

        小組合作,成果展示。

        再次展示,全班觀察(哈哈,變了!變了。

        通過實踐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再通過成果展示中圖形的變化,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自然滲透變換的教學思想。

        體驗

       。ü首黧@奇狀)變了?什么變了?大家都試試看。

        實踐驗證。

        問題: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

        組內交流,匯報。

        深化認識指導學生在釘板上圍各種平面圖形和用長方形紙片剪出平行四邊形。

        組內先討論怎樣做,然后再操作實踐。

        通過先討論,后操作,滲透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多媒體展示各種不同擺放的平面圖形。

        在學具袋中取出卡片涂色、分類、展示。

        出示第34頁第5題。

        組內交流,匯報。

        通過涂色、分類、數(shù)圖形,加深認識,拓展學生思維。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為什么應用這么廣泛?它到底有些什么特征呢?同學們課后可以向你們的老師、父母請教,也可以到書店或者網上查尋。

        拓展知識的學習空間,把學生的探究興趣向深處延伸。

        注:學具袋中裝有長方形紙片、硬紙條、圖釘、小釘板、橡膠圈、剪刀10把、圖片等。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一、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第五冊第59-61頁,練習十四1、6題。

        二、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 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二)能力目標:

        1.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數(shù)學思考與語言表達能力。

        2.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

        (三)情感目標:

        1. 在觀察比較、動手操作中,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精神,感知數(shù)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對數(shù)學產生親切感,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2. 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觀念。

        三、教學重點:

        1. 使學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學具鐘表、家用小鬧表。

        五、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看——

        放映課件(新年到,鞭炮聲聲,小孩子歡天喜地,午夜將要到來,春節(jié)聯(lián)歡會上新年鐘聲敲響前全體倒計時的情景,鏡頭定格在運動的鐘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聲跟著數(shù))10、9、8、7、6、5、……

       。ㄐ履甑溺娐暻庙懀

        師:跟隨著時間的腳步,我們又傾聽了一次新年的鐘聲。那么,誰能說說, 10、9、8、7、6、5、4、3、2、1應該用什么時間單位?

        生:秒。

        師:(用疑惑的語氣重復)秒?

        板書:秒

        (數(shù)學課堂教學與生活是相連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計時……又是小孩子最喜歡、向往的情境,利用這些熟悉的情境,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興奮起來,也讓他們在不經意中調集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認識秒針和1秒。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時間單位有……

        生:時、分。

        師:我們沒有學過“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這個時間單位的呢?

        生:鐘面上有秒針。

        生:……

        師:(放映課件,展示鐘面模型)哪一個針是秒針?

        生:最細最長的那一個。

        師:秒針是怎樣計時的,誰能給大家講一講?

        生:(到前面)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

        師:哦,原來秒針走一個小格就是一秒,就是這樣?

       。ǚ庞痴n件:鐘面上秒針一動,同時滴答一響。)

        生:(笑)是!

       。ā懊搿边@個時間單位學生早有認知,幾乎所有的大掛鐘都有秒針,只是從前讓學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們不可能不注意到那個形狀特殊的“高個子”。所以由學生自己引出課題,由自己傳授知識。教師在這里扮演疑惑、驗證的角色,吸引學生“幫助”教師解惑。)

        2. 體驗1秒的長短。

        師:一秒鐘就是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動作)

        師:(跟著做)對,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師:(跟著做動作)你沒錯,真棒!

        生:我寫一個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腳就是一秒。

        生:……

        (在這堂課中,把學生對秒的體驗預設為重點,新課程著力強調“經歷”,對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時間”,通過學生自己用聲音和動作等來配音、配動作,使學生有了具體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級的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生活經驗已經足夠豐富,學生自由發(fā)揮,增加感性認識。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與能力,能在實際動作中體驗“1秒”的長短。)

        3. 1秒的價值。

        師:短短的1秒鐘,滴答一下就過去了,我們實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很多現(xiàn)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時間里走很多路程,誰知道一些這樣的知識?

        生:(沒有人說話,面面相覷)

        師:(出示課件)

        飛機 每秒約行250米

        火車 每秒約行55米

        小汽車 每秒約行20米

        噴氣式飛機 每秒約行5500米

        衛(wèi)星 每秒約行7900米

        有的電腦 一秒可以計算約3萬億次

        ……

        生:(驚嘆)

       。ㄔ黾又R積累。這些孩子年齡較小,家庭狀況也并不太好,課外書很少,我預料到不太可能有學生能夠回答這個問題,所以事先準備了大量資料,讓學生通過課件自由選擇獲得和關注的內容,開闊他們的眼界。)

        師:怎么樣?時間很珍貴,連1秒鐘都不能小看,對嗎?誰記得20xx年8月27日的雅典奧運會上,劉翔獲得男子110米欄世界冠軍的成績是多少?

        生:12秒91。

        師:在微不足道的還不足13秒鐘時間里,劉翔成了聞名世界的飛人,為我們祖國爭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領獎臺上獲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問他,他一定會告訴你:1秒,對他來說無比重要。同學們,還有什么事情也讓你覺得連1秒鐘的時間都非常重要呢?

        生:發(fā)射火箭的時候也要倒數(shù)10、9、8……

        生: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過介紹,學生明確1秒雖然短暫但是用處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構成時間長河,使學生自己意識到要珍惜時間,并借機滲透做比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來記時。教師飽含激情的語氣和劉翔闖過終點的精彩瞬間讓學生也激情澎湃,為他取得的成績而驕傲,也為祖國而驕傲。)

        4. 認識幾秒。

        師:還有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來,所以一起興奮的數(shù)著新年鐘聲敲響前的最后幾秒。剛才新年鐘聲敲響前的倒計時是幾秒完成的呢?(重復播放剛才倒計時的情景圖,學生又不自主地跟著數(shù)數(shù))

        (再一次觀看動畫,讓學生剛才散亂的思緒收回到課堂教學中來,同時直觀演示“10秒”是怎樣數(shù)出來的,而且是由學生自覺自愿地數(shù),讓學生經歷10秒是由10個“1秒”組成的過程,學習計算幾秒的方法。)

        生:(搶答)10秒。

        師: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針從10走到了12,經過10個小格就是10秒。

        師:同學們真聰明!那老師再考考你們,我寫一個“秒“字的時候,秒針從1走到2,經過了幾個小格,就是幾秒?

        生:秒針從1走到2經過了5個小格,就是5秒。

        師:誰能象老師一樣出題考考同學們?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針從鐘面上的幾走到了幾?

        生:我寫一個“針”字,秒針從3走到4經過了幾秒?

        生:秒針從3走到4經過了5秒。

        生:我系紅領巾的時候,秒針從5走到8經過了幾秒?

        生:秒針從5走到8經過了15秒。

        (在給同學出題的過程中,學生同時也在思考幾秒鐘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鍛煉對較短時間的估計能力,以便能夠把課堂學習的知識應用的生活中去。對學生提出的明顯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師及時指導,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讓學生親自體會一下,改善學生的錯誤印象。比如說脈搏的跳動,我就是讓學生真的按照中醫(yī)診脈的方法找到寸關尺的部位,體驗一下脈搏跳動的速度,并且為他們看時間,讓他們了解10秒鐘自己的脈搏大概跳動了多少下。)

        師:同學們反應真快,拿出你的鐘表來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學生活動)

       。ㄗ屗械耐瑢W都有參與的'機會,會撥、會認、會出題,充分認識幾秒。學生在這時候爭先恐后,十分高興。手中的學具鐘表可以撥時間,鬧表可以計算時間,學生玩得不亦樂乎。)

        5. 教學1分=60秒。

        師:有沒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學?

        生:沒有。

        師:同學們真棒!這樣的題目太簡單了是吧?

        生:是。

        師:又輪到老師出題了,老師出道難些的題,同學們怕不怕?

        生:不怕!

        師:我們知道1時=60分,因為分針主轉動一圈的同時時針轉動一個小格,所以時和分之間的進率是60,秒是一個比分小的單位,它和分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學具鐘表轉一轉,或者觀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鬧表,然后把結果跟小組成員匯報討論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學生活動)

       。ń處煱鍟1分=( )秒)

        師:誰把你們的觀察結果向大家報告一下?

        生:秒針轉一圈,分針走一個小格。

        生:它們之間的進率是60。

        生:秒針走一圈是60個小格,是60秒,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鐘,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師:大家觀察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是。

        師:老師也觀察一下。同學們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課件,鐘表的秒針轉動一周,分針移動一個小格)

        師:真的是這樣啊,秒針轉動一圈經過60個小格,也就是60秒,分針經過一個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書:60)

        生:(齊讀)1分=60秒

        師:同學們真是善于觀察,連這么難的問題也能研究出來,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們說的半分鐘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課的難點。但由于有1時=60分的知識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感到非常困難。在教學設計中考慮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交流而得出結論,老師給予適當指導。要讓學生先自己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確的結論,這樣結論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組匯報時候注意培養(yǎng)學生活動意識和交流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能力和習慣,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應當把學習方法的指導放在重要位置上。)

        6. 體驗1分的長短。

        師:剛才我們同學說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鐘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師:1分鐘呢?

        生:60下。

        師:好,咱們來做個拍手游戲。男同學拿筆,在練習本上寫數(shù)字,從1開始寫起,看女同學拍完1分鐘后,你們寫到了數(shù)字幾。

        (學生活動:男生寫數(shù)字,女生拍手。教師帶領拍手,掌握好節(jié)奏。然后交換。)

        師:(統(tǒng)計結果:最快的可以寫到72,最慢的寫到31。)一分鐘的時間,我們寫字的話可以寫這么多,那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呢?給同學們一分鐘的時間想一想,然后,看看誰一分鐘時間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別出心裁。

       。ǚ庞痴n件,鐘面滴答滴答的行進一分鐘)

       。ㄔ俅畏庞痴n件,學生自由活動)

        師:誰來說說,你們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寫了35個字。

        生:我把上衣脫下來再穿兩回。

        生:我系了三次紅領巾。

        生:……

       。ㄍㄟ^學生比較喜歡的活動,再一次體驗“秒”,難度也隨之加大,鼓勵學生估算出大概的時間,滲透估算意識,并把活動延伸到課外,體驗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拍手、寫字,是在教師控制下的動作體驗活動,活,但絕對不會亂;安靜地想一分鐘也是體驗的過程,比拍手體驗更準確,而且是讓學生親眼盯著鐘面上的秒針轉動了一圈,再一次鞏固1分=60秒的結論;自由活動是學生自由發(fā)揮的過程,需要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經過前兩次的體驗,學生基本能夠正確控制自己行動的時間。體驗過程動靜交替,做中想,想中學,親身經歷知識習得的過程,同時,發(fā)展了思維能力,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

        7. 小結

        師:同學們這一分鐘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們這一節(jié)課有多少個1分鐘呢?

        生:40個。

        師:這40個1分鐘里你有什么收獲?

        生:……

        師:同學們的收獲真不少,說明同學們也會充分利用時間,你們真棒!不過,老師還想讓同學們思考一些問題,你們愿意嗎?

        生:愿意。

        師:大多數(shù)鐘面上都有秒針,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看秒針認識時間和看秒針知道經過幾秒,那么除了有秒針的鐘表之外,還有其他的計時工具可以幫助我們計算幾秒的時間嗎?老師這里有一個電子辭典,這個位置有兩個小小的數(shù)字,它們就表示秒,你們還能搜集到其他的計時工具嗎?如果搜集到了,下節(jié)課把它帶到課堂上來,讓大家認識一下。

       。ㄓ嬎忝氲墓ぞ哌有秒表,但不常見,家長的手機上一般有這個設置,學生可以通過詢問和自己操作找到,不過帶到課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帶有“秒”計時的電子表也不太常見,所以需要搜集,下節(jié)課展示給了他們充分準備的時間。)

        (三)作業(yè)

        1. 課后練習十四第1題,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學生在課上做,集體訂正。

        2. 課后練習十四第6題。學生回家自己看鐘表統(tǒng)計時間,然后完成。

        (四)總結全課

       。ㄖ匦禄氐街黝}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計時圖)

        師:同學們,時間是由一秒、一分、一時、一天、一年組成的,每傾聽一次新年的鐘聲,我們就長大了一歲,到現(xiàn)在我們已經傾聽過九次新年的鐘聲,對嗎?時間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會重新回來,在過去的時間里,你們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了嗎?愿我們能夠做時間的主人,不浪費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說過: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

        生:老大徒傷悲!

        師:讓我們再一次傾聽新年的鐘聲,傾聽時間遠去的腳步聲……

       。ǚ庞痴n件:全體倒計時,新年的鐘聲敲響)

        鐘聲回響中下課。

       。ㄗ詈罂偨Y重新回到主題圖,情境設置具有完整性。)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9

        1.口算除法

       。ǚ殖闪藘蓚課時上完)

        教學內容:13-15頁圖示和例1

        教學目標:1.在實踐操作活動中理解掌握一位數(shù)除法(被除數(shù)各個數(shù)位上的數(shù)都能被除數(shù)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口算簡單的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

        3.在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中學會傾聽與反思。

        教學重點、難點:通過分木棍的實踐操作活動,讓同學理解、掌握幾十幾除以以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 教學例1

        1. 出示60個小木棍。

        觀察:這里有幾個小木棍?(同學數(shù),并口答。)

        2.假如要把這些小木塊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樣分?怎樣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學實踐操作,得出結論。)

        3.分好后在小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塊棍,我們又怎樣口算60÷3能?

        結合同學匯報,教師板書:

        這樣算 6÷3=2

        60÷3=20

        6. 試一試.(同學獨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寫出結果。

        (2)說說口算方法。

        二. 教學例1第二個問題

        1.出示第二個(2)問題

        60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考慮,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同學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

        這樣算 6÷3=2 600÷3=200

        3.試一試。

        360÷6 640÷8

        二. 教學例1第三個問題

        1.出示第三個問題

        240÷3你能口算得出結果嗎?

        先獨立考慮,然后在組內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結合同學匯報,出圖驗證并板書:

        這樣算 24÷3=8 240÷3=80

        一、鞏固練習

        1、口算下列各題,并說說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課堂小結

        在這堂課上你學會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17頁1.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7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12

      【經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典)08-29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8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3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1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典】08-02

      小學數(shù)學教案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