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dāng)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時間:2024-09-18 20:10:16 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guān)文言文教案模板集合9篇

        在平日的學(xué)習(xí)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廣為流傳的經(jīng)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文言文教案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guān)文言文教案模板集合9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1、學(xué)生試讀課文,標(biāo)出難讀或不會讀的字,劃出不會停頓的句子。

        2、教師范讀課文,并重點指導(dǎo):

        ①正確讀寫加點詞語:

        學(xué)奕( ) 鴻鵠( ) 弓繳( ) 弗若( )

       、谡_停頓下列句子:

        思/援弓繳/而射之

        二、自由練讀,讀通讀順。

        1、根據(jù)試讀,師生一起歸納朗讀文言文的要點:

       、僮x準(zhǔn)字音;②停頓適當(dāng);③語速稍慢。

        2、學(xué)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要給學(xué)生充裕的時間反復(fù)朗讀)

        3、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4、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dǎo)學(xué)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xué)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xué)習(xí),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jìn)行指導(dǎo):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

        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yīng)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xué)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xué)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講故事內(nèi)容。

        四、再讀課文,體會道理。

        1、兩個人各是怎樣學(xué)下棋的?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dǎo),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

        ,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

        學(xué)習(xí)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學(xué)得結(jié)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xué)習(xí),卻學(xué)得不如前一個)。

        3、學(xué)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xué)習(xí)、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lián)系生活,深化認(rèn)識

        1.請學(xué)生談?wù)剬W(xué)習(xí)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嗎?

       。ㄗ寣W(xué)生聯(lián)系生活、學(xué)習(xí)中的經(jīng)歷充分發(fā)言,認(rèn)識到不專心產(chǎn)生的不良結(jié)果,增強(qiáng)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fù)述故事,背誦課文。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學(xué)目標(biāo):

        理解文言詞語,學(xué)習(xí)摹狀的說明方法;熟讀背誦全文。

        教學(xué)重點:

        側(cè)面描寫的運用;數(shù)詞直接修飾名詞的特殊用法。

        教學(xué)難點:

        側(cè)面描寫的.作用;古今詞義、用法的異同。

        教學(xué)性質(zhì):

        講讀課。

        簡要的步驟如下:

        (一) 介紹“口技”,導(dǎo)入新課。

        (二)通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ㄈ┧伎紗栴},分析課文,并注意文言知識點。

        1.文中哪一句話是全文內(nèi)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樣從正面和側(cè)面表現(xiàn)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的?

        4.文章描寫了幾個場面,各是什么?由同學(xué)朗讀,體會意境。

        5.結(jié)尾有何特點?

        6.本文側(cè)面描寫的作用何在?

       。ㄋ模┩瓿烧n后練習(xí)第1—3題,串講知識點。

       。ㄎ澹w納.寫作特點。

        (六)練習(xí)背誦。

        (七)布置作業(yè)。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觀潮》是一篇文質(zhì)兼優(yōu)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過對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fā)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xué),不但要使學(xué)生增長見識,學(xué)習(xí)作者的觀察及表達(dá)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xùn)練,還要激發(fā)學(xué)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xué)目標(biāo)

        知識目標(biāo):

        1.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2.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能力目標(biāo):

        1.反復(fù)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提供同題材的不同體裁的作品,引導(dǎo)學(xué)生比較閱讀,培養(yǎng)學(xué)生比較閱讀的能力。

        德育目標(biāo):

        本文描寫了錢塘江潮的奇?zhèn)邀悾故玖俗匀坏牟环谗攘?通過描寫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兒的不凡風(fēng)采。學(xué)習(xí)它,激發(fā)學(xué)生熱愛自然、贊美自然的豪情,爭做時代弄潮兒。

        教學(xué)重點: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jié)構(gòu)安排。

        教學(xué)難點:引導(dǎo)學(xué)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教學(xué)方法:

        1.誦讀教學(xué)法。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jié)合。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新課導(dǎo)入

        同學(xué)們,你們到過海邊嗎?你們可知道,大江大海不僅有風(fēng)平浪靜的時候,有波濤洶涌的時候,還有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會發(fā)生定時漲落的現(xiàn)象,這就叫作“潮”。

        板書“潮”。

        一位曾親眼看見潮水漲落的人,把他的所見所聞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板書“觀”。

        下面請你們聽一聽他的描繪。請你們聽的時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樣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順序,使你在頭腦中出現(xiàn)了幾個畫面。

        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課文。

        讀后學(xué)生逐一回答問題。根據(jù)回答板書錢塘江大潮,天下奇觀。

        追問:“天下奇觀”的“觀”當(dāng)什么講?什么叫“天下奇觀”?

        2.簡介天下奇觀——海寧潮

        錢江涌潮從海寧角度看最為壯觀。每年的中秋節(jié)前后,海寧潮潮頭壁立,波濤洶涌,勢如萬馬奔騰;云移至岸,浪卷轟雷,卷起“千堆雪”。雙龍相撲“碰頭潮”、白練橫江“一線潮”、蛟龍脫鎖“回頭潮”和月影銀濤“夜半潮”吸引著無數(shù)來自海內(nèi)外的觀光游客。為此,海寧市在每年中秋節(jié)前后,都要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觀潮節(jié)”,現(xiàn)在已成為聞名于世的一大勝景。

        3.分析錢塘江潮的成因

        (1) 江口成喇叭形,寬處超過百里,窄處僅十里,漲潮時,巨大的海潮涌向狹窄的江面,自然形成壯觀的海潮。

        (2)河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涌進(jìn)時受阻,高掀上天,前浪受阻,后浪又到,潮水就奔騰咆哮、排山倒海。

        因此,觀錢塘江潮水成了古今盛事。

        4.簡介南宋觀潮盛事

        杭州在南宋時稱臨安,是國都。

        (1)觀潮地當(dāng)時在臨安城南,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舉行觀潮盛典。

        (2)迎潮前有水軍演習(xí),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biāo)的表演。

        (3)當(dāng)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狂熱。

        二、作者簡介

        周密,字公謹(jǐn),號草窗,原籍濟(jì)南,后遷吳興(今屬浙江)。南宋文學(xué)家。宋末曾做過義烏縣官等職,宋滅后不再做官,他的詩文都有成就,又能書畫。著有《武林舊事》、《草窗詞》、《齊東野語》。

        《觀潮》選自《武林舊事》,是他進(jìn)入元朝后所作。

        三、初讀課文

        1.聽朗讀磁帶,注意讀音

        雷霆(tínɡ) 楊誠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 一舸無跡(ɡě) 善泅(qiú)

        僦賃(jiù lìn) 羅綺(qǐ) 鯨波(jīnɡ)

        2.劃分朗讀節(jié)奏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方其﹨遠(yuǎn)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tíng)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楊誠齋(zhāi) 詩云“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者﹨是也。

        每歲﹨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閱水軍,艨艟(méng chōng)數(shù)百,分列兩岸;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并有﹨乘騎(jì)﹨弄旗﹨標(biāo)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lǚ)平地。倏(shū)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轟震,聲如崩山。煙消波靜,則﹨一舸gě 無跡,僅有“敵船” ﹨為火所焚,隨波而逝。

        吳兒善泅qiú者﹨數(shù)百,皆﹨披發(fā)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sù迎而上,出沒mò于﹨鯨波萬仞rèn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qǐ ﹨溢目,四馬塞sè途,飲食百物﹨皆﹨倍穹qióng常時,而﹨僦賃jiù lìn 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3.字詞解釋

        既望(望,農(nóng)歷十五;既望,農(nóng)歷十六)

        方其遠(yuǎn)出海門(當(dāng)……時)

        則玉城雪嶺(城墻)

        倏爾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點點)

        皆披發(fā)文身(畫著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間(江岸)

        珠翠羅綺溢目(滿眼)

        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逆流迎著潮水;忽隱忽現(xiàn))

        4.分為四小組,對本文進(jìn)行逐段翻譯。學(xué)生翻譯后,教師對此進(jìn)行點評。

        四、整體感知

        1.逐段分析

        第一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2)《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边@句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寫對象,點明了題旨,揭示了中心,總領(lǐng)全文。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按照什么順序?qū)Τ眮碇疇钸M(jìn)行描寫的?

        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jìn)行正面描繪,由遠(yuǎn)及近刻畫了海潮的雄偉壯觀。

        描寫角度:

        形:僅如銀線 色:玉城雪嶺

        聲:聲如雷霆 勢:吞天沃日

        (把海潮從遠(yuǎn)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狀、顏色、聲勢都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描寫方法:

        比喻、夸張(渲染潮涌之狀)

        引用(概括上文,呼應(yīng)首句,增強(qiáng)作者這樣寫的逼真感和真實性。(進(jìn)一步描繪了海潮波瀾壯闊的氣勢)

        第二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二段寫水軍演習(xí)的精彩場面。

        (2)除開頭仍是一句總述,水軍演習(xí)寫得扣人心弦,水軍表演的精彩之處表現(xiàn)在哪里?

        演習(xí)船只眾多——陣勢變化多樣——作戰(zhàn)技藝嫻熟——戰(zhàn)斗激烈——聲勢浩大——撤退迅速

        (3)一場驚心動魄的演習(xí),卻結(jié)束在“煙消波散”的`靜景中,這采用的什么寫法?采用這種寫法有什么作用?

        動靜相襯的寫法

        靜:艨艟數(shù)百、分列兩岸

        動:奔騰分合、乘弄標(biāo)舞、聲如崩山

        靜:煙消波靜、一舸無跡

        第三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

        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

        (2)第三段中哪些句子描寫了壯士形象?哪些語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領(lǐng)?

        壯士形象:披發(fā)文身; 手持大旗;爭先鼓勇

        泳技高超:溯迎而上;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3)第三自然段用了哪些動詞來描寫吳中健兒在驚濤駭浪中所作的精彩表演?請摘記出來。

        “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

        (4)你認(rèn)為第三自然段中哪一句是贊嘆弄潮兒本領(lǐng)的?

        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5)作者寫“觀潮”,為什么要寫“教閱水軍”和“吳中健兒弄潮圖”?

        作者在描寫了錢塘江潮的雄偉景象之后,有濃墨重彩描繪水軍演習(xí)的宏大場面和吳中健兒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寫了風(fēng)景,又寫了民俗,人借水勢,水借人勢,人助水勢,水助人勢,使兩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這樣的描寫,使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映襯,使讀者如身臨其境一般。

        第四自然段:

        (1)這段寫什么?第四段寫觀潮人數(shù)之多。

        (2)文章第四段寫觀潮人眾之多與上文寫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聯(lián)系?

        觀潮人群如此密集,說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寫觀潮之盛,是為了從側(cè)面映襯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色、繪形、繪勢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yuǎn)而近寫“潮來之狀”,“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xí)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芭l(fā)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于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xiàn)“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長表現(xiàn)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閑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本文語言之所以生動而形象,主要在于:

        (1)能準(zhǔn)確地運用動詞。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百繝枴币辉~表現(xiàn)了水軍動作神速!芭薄拔摹薄俺帧薄盃帯薄肮摹薄坝薄吧稀薄俺觥薄皼]”“騰”“變”“沾“等動詞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xiàn)了動態(tài)美。

        (2)文中善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方法。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中,“玉城雪嶺”是比喻,“際天’則是夸張,“大聲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則用夸張,使讀者對錢塘江潮的氣勢如同親見,感受很深。

        五、布置作業(yè)

        1.全文背誦

        2.完成語文同步

      文言文教案 篇4

        教學(xué)目標(biāo)

        1、指導(dǎo)學(xué)生掌握疏通課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

        2、幫助學(xué)生養(yǎng)成課外文言文閱讀的好習(xí)慣;

        3、激發(fā)學(xué)生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興趣;

        教學(xué)準(zhǔn)備

        1、學(xué)生先交流關(guān)于學(xué)習(xí)課外文言文的意義和困惑,以便課前交流;

        2準(zhǔn)備好周末作業(yè);印發(fā)關(guān)于疏通課外文言文技巧的學(xué)案資料;

        3、做好教學(xué)課件

        一、導(dǎo)入新課

        1、師:同學(xué)們,我們已經(jīng)進(jìn)行課外文言文專題訓(xùn)練一個半月了,大家是否想過:究竟我們學(xué)習(xí)課外文言文有何重要意義呢?

        (學(xué)生思考)

        何映瑤:因為這對于我們今后的語文學(xué)習(xí)奠定一個厚實的基礎(chǔ);

        章 帆:因為能激發(fā)我們的愛國的熱情;

        師:沒錯,課外文言文中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這是我們了解中國幾千年優(yōu)秀的文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加強(qiáng)課外文言文知識的學(xué)習(xí),積累語文素材,提高我們的文化文學(xué)涵養(yǎng)。

        2、師: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同學(xué)們在學(xué)習(xí)課外文言文的過程中,有沒有碰到比較棘手的困惑與難題呢?

        葉幸然:我覺得最難的就是怎樣停頓語句;

        李雅倩:我覺得最困惑的一點就是很多的聞言詞匯不太理解;

        林紀(jì)川:我想,最大的障礙就是怎樣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師:同學(xué)們都說得很好,其實,我們?nèi)绻軌驅(qū)⒄n外文言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的話,也就是說,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疏通理解課外文言文的大意,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疏通課外聞言文言文的大意。

        二、以例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來教學(xué)

        1、師:首先,請同學(xué)看到所印發(fā)的資料《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大家先一起來大聲地朗讀一遍,注意速度稍微慢一點。

        (學(xué)生齊讀,老師事后進(jìn)行字音訂正與朗讀評價)

        2、師:請根據(jù)課文自由地進(jìn)行一次大意的翻譯,特備是將不懂的地方進(jìn)行標(biāo)記,方便待會進(jìn)行解答。

        學(xué)生:出聲地進(jìn)行翻譯,動筆標(biāo)記字詞等疑難問題,然后提問:

        何嘉敏:請問老師:參知政事是什么意思?

        3、師:這是古代的一種官位名稱,可以直接翻譯就行。

        劉泓鑫:“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怎么理解?

        4、師:也就是說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再快樂,“也”字是語氣助詞,無需翻譯出。

        5、師:其實,在翻譯過程中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下面老師教會一點方法給大家,請先看到學(xué)案資料,并同時打開課件進(jìn)行講解。

        (學(xué)生看幻燈片資料并及時做筆記)

        師:基本方法兩個:直譯和意譯!1直譯法(常用)對號入座,直接翻譯的方法○2意譯法 根據(jù)大意進(jìn)行禮節(jié)性翻譯,一般是針對于特殊句式,如倒裝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就采用意譯的方法,否則,翻譯出啦很別扭。

        師:在具體翻譯過程中需要用到下列具體方法:簡稱為六字真經(jīng)

        留(古今同義的、人名、地名官名等)

        刪(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如“也”)

        補(單音節(jié)詞換雙音節(jié)詞、補省略的主語等)

        換(古今異意、通假字等)

        調(diào)(調(diào)換語序,如倒裝句等)

        變(靈活變通的意譯法)

        7、師:同學(xué)們看看課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我們找出一些具體的實例來學(xué)習(xí)這幾種方法,先請同學(xué)們找出能夠直接保留的例子:

        學(xué)生:范仲淹、鄧州、參知政事等等

        師:說得很好,這些人名、官名等就可以直接保留翻譯,你無需知道鄧州具體指那里,你就指導(dǎo)是一個地名,這樣,它至少不會對你的理解造成障礙。

        師:再找出一處用“刪”的方法來理解的例子?

        何映瑤:劉泓鑫剛才提到的“后天下之樂而樂也”中間的那個“也”字就是。

        師:其實,翻譯當(dāng)中用得最多的還是“補”的方法,也就是說將古代的.單音節(jié)字詞補充成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字詞,請同學(xué)們到課文當(dāng)中去找找。

        麥致豪:“家貧無依,少有大志”可以理解成:家庭貧窮沒有依靠,少年時就有遠(yuǎn)大的志向,這就是用“補”的方法來翻譯的。

        師:以上三種方法用得最多,至于“調(diào)、換、變”的方法就比較少點,同學(xué)們根據(jù)定義去學(xué)會運用就可以了。

        三、運用以上方法來疏通理解《狡猾的蝙蝠》

        1、師:剛才我們大家已經(jīng)通過課件資料和文段的實際運用鍛煉來學(xué)習(xí)了一些關(guān)于疏通課外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下面我們再來通過一篇文章《狡猾的蝙蝠》來鞏固提高。

        2、師:首先,請大家先大聲地齊讀一遍課文,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

        (學(xué)生齊讀課文,之后,老師及時地就朗讀進(jìn)行點評)

        3、師:請同學(xué)運用我們剛才所學(xué)過的方法技巧來疏通這個寓言故事。盡量地采用直接翻譯的方法。

        (學(xué)生自行地翻譯課文,并標(biāo)記出有疑難問題的地方)

        4、師:請同學(xué)們來交流一下剛才翻譯的情況,盡量說到:那個地方運用何種方法進(jìn)行

        翻譯的。

        陳鎮(zhèn)藝:“麒麟”等三種動物的名稱都直接保留就行

        黃靖忠:“鳳責(zé)之曰”中的“責(zé)”意思是責(zé)怪、責(zé)備,運用的是將單音節(jié)字詞補充為雙音節(jié)的字詞。

        鄧綺琪:“吾有足,屬于獸,賀汝何用?”一句中的“吾、汝”的意思是:我、你,這里運用的是將古今異意的字換成現(xiàn)代漢語中詞語。

        歐陽煥:“如今世上惡薄”的“惡薄”怎么理解呢?

        師:可以理解為險惡敗壞的意思,這里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進(jìn)行理解性翻譯,也就是說需要自己的靈活變通,以此來理解句子的大意。剛才同學(xué)們都說得非常好,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并不是光靠以上的“六字真經(jīng)”的翻譯方法就可以完全解決課外文言文的疏通理解的,這還需要我們要成良好的閱讀習(xí)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xué)會一些關(guān)于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的良好的習(xí)慣。

        5、師:同學(xué)們要記住老師的話:學(xué)習(xí)除了掌握有效的學(xué)習(xí)方法技巧之外,還需要養(yǎng)成

        良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對于學(xué)習(xí)課外文言文而言,需要哪些良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呢?老師給大家用四句話來簡單概括:敢于挑戰(zhàn),學(xué)會猜測,加強(qiáng)積累,注重停頓。

        學(xué)生:老師,請您具體給我們解釋一下這四句話的深刻含義。謝謝!

        6、師:課外文言文肯定是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的肯定就需要我們?nèi)ヌ魬?zhàn),首先必須要有勇氣,如果一碰到課外文言文就感覺難或苦不堪言,這從心理上就失敗了,所以,先要有一顆去挑戰(zhàn)困難的心態(tài);其次,在一篇課外文言文中,大部分是我們能夠理解出來的,但是也肯定有一小部分是需要我們?nèi)ソY(jié)合學(xué)過的知識和上下文進(jìn)行合理化的猜測,這其實也是很有以一定的事情。當(dāng)然,也并不是說通過今天一節(jié)課就能夠幫我徹底解決問題,這需要我們?nèi)粘5膶W(xué)習(xí)生活中,加強(qiáng)文言文的字詞積累,多去朗讀,并注意朗讀的節(jié)奏停頓,因為停頓節(jié)奏的正確將在不同程度上決定著你對這各句子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xué)總結(jié)

        師:同學(xué)們,今天我們大家一起學(xué)習(xí)了關(guān)于怎樣疏通課外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指導(dǎo),我相信一定會給大家的課外文言文的學(xué)習(xí)帶來較大的幫助,當(dāng)然,在今后,我們還需學(xué)習(xí)關(guān)于怎樣來斷句、怎樣揣摩文言文中心等相關(guān)的訓(xùn)練,總之,希望同學(xué)們學(xué)會老師所教給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xué)習(xí)習(xí)慣,多去鉆研探索,加強(qiáng)積累,更多地了解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文言文教案 篇5

        課 題

        始得西山宴游記

        課 型

        文言文新授課

        課 時

        三課時

        教 具

        多媒體

        教學(xué)目標(biāo)

        知識點

        了解并積累“為”、“窮”、“始”“而”的不同用法。

        能力點

        學(xué)習(xí)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shù)特色

        教育點

        欣賞文學(xué)作品給我們展現(xiàn)的大自然的美景

        重難點

        學(xué)習(xí)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方法

        教學(xué)過程

        第一課時

        一、興趣導(dǎo)入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優(yōu)雅,雄渾而又柔和,它以自己的獨特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在這里傾訴、感悟。昨天,我們隨著蘇軾走近了讓人物我兩忘的勝景赤壁,體悟了蘇軾的悲和喜;今天,我們再一起隨著柳宗元走進(jìn)永州西山,面對自然的'美景,與蘇軾有著相似遭遇的柳宗元,又有怎樣的感悟呢?

        二、了解作者及背景(PPT)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xùn)|(今山西省永濟(jì))人,人稱“柳河?xùn)|”。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jìn)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tuán),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lián)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被貶為永州司馬。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而又托意深遠(yuǎn)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

        2、《永州八記》:即《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fā)展有重大影響,《永州八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他寫的游記不僅文筆簡潔,描摹生動真切,富有詩情畫意,而且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著對生活遭際的感慨和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

        3、解題。

        《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作者寄情山水,寫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高峻,寫宴飲之樂,寫與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下面學(xué)習(xí)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檢查預(yù)習(xí)

       。≒PT)為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僇(lù)人 施施(yíyí)然 斫(zhuó)榛(zhēn)莽 焚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rèn)席 岈(y。┤煌荩╳ā)然若垤(dié) 攢(cuán)蹙(cù) 遁(dùn)隱 縈(yíng)青繚白 培(pǒu)塿(lǒu) 顥(hào)氣 引觴(shāng) 冥(míng)合

        四、目標(biāo)導(dǎo)航,自主閱讀

       。≒PT展示教學(xué)目標(biāo))

        1、朗讀課文,注意字音。讀好句子的節(jié)奏、重音。要讀得流暢,讀出感情。

        2、對照書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偻篮献鳎瑓⒄展ぞ邥罢n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谌Ξ嬕呻y詞句,并質(zhì)疑。

        3、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學(xué)目的:

        1、了解高考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過相關(guān)練習(xí)加以鞏固和提高。

        教學(xué)重難點:

        1.如何引導(dǎo)學(xué)生掌握辨析較復(fù)雜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學(xué)方法: 通過老師講解,學(xué)生大量的訓(xùn)練,使學(xué)生牢固地掌握。

        教學(xué)時數(shù):共計8課時

        教學(xué)設(shè)計

        第一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判斷句

        教學(xué)目標(biāo):

        1、 使學(xué)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對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斷句的特點。

        3、 通過一定量的練習(xí),加以鞏固。

        教學(xué)實施過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語言的發(fā)展和演變,也存在一些差異。掌握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的常見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閱讀所必需的能力。這里主要掌握判斷句、被動句、倒裝(變式)句、省略句。

        一、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方柯者,語文小棧之站長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保H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保ǔ潜毙旃驱R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保ǚ娇率翘觳牛

        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保ǚ娇拢侵袊耍

       。.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保ā荒苷f是設(shè)法生財)

        4.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保ㄟ@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保娔X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dāng)謂語,對主語進(jìn)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保ā妒酚洠松媸兰摇罚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保ā顿Y治通鑒》)

        “......者,......!庇械呐袛嗑洌辉谥髡Z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保ㄍ醢彩队伟U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qiáng)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

        無標(biāo)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biāo)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保ā冻啾谥畱(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qiáng)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zhàn),勇氣也。(《左傳·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條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被動句

        教學(xué)目標(biāo):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被動句,并能準(zhǔn)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二、 被動句

        什么是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于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于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保ā惶煜氯顺靶Γ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能不怨恨嗎?)

        3.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4.用“于”表被動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遠(yuǎn)近!保ú荒鼙秽徖锼荩

        被動句總結(jié)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biāo)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biāo)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jìn)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保ā妒酚洠袀鳌罚┻@里“惑”、“欺”的動作是由“于”后的“鄭袖”、“張儀”發(fā)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于”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于......!钡男问奖肀粍。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于人!保ā顿Y治通鑒》)

        用“見”、“于”,“見......于......!北肀粍。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保ā妒酚洠H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保ㄍ希氨┮娪谕!保ā睹献樱夯萃跸隆罚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的客氣說法,像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北肀粍。如:“(巨)偏在遠(yuǎn)郡,行將為人所并!保ā顿Y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保◤堜摺段迦四贡洝罚

        1、無標(biāo)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保ā顿Y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于”“受……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yuǎn)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于……”表被動(“于”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zhì)書》)

        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第三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省略句

        教學(xué)目標(biāo):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準(zhǔn)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三、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就是把主語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是蛇)黑質(zhì)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嚙人,(人)無御之者。[承前省主語]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淆之戰(zhàn)》)

       。2)承后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詩經(jīng)?七月》)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 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 謂語的省略

        就是把謂語省略掉!

        例如“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3、賓語與兼語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動詞賓語,也常省略兼語結(jié)構(gòu)中的兼語。如:

        (趙括)嘗與其父言兵事,(趙)奢不能難(之),然不謂(之)善。

        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4、介詞和介詞賓語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zhàn)(于)河南,臣戰(zhàn)(于)河北。

        試與他蟲斗,(他)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旦日,客從外來,與(其)坐談。(《鄒忌諷齊王訥諫》)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亦可致遠(yuǎn)),功在不舍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這不同又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是古漢語中省略的情況更多,二是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上不能省的古漢語也可省。

        省略句總結(jié)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yīng)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年矣,而鄉(xiāng)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zhuǎn)徒,饑渴而頓踣,觸風(fēng)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庇袝r一個復(fù)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并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yīng)下文或因?qū)υ挾÷缘。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墩撜Z》六則)后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保ā读H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數(shù)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于”。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xiàn)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第四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倒裝句----賓語前置

        教學(xué)目標(biāo):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賓語前置句,并能準(zhǔn)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后置;定語后置;主語后置)

       。ㄒ唬、賓語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后。例如:

        《碩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yīng)理解成“莫肯顧我”。

        忌不自信《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師說》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鐘山記》蘇軾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離騷》屈原

        東望愁泣,若不自勝。 《柳毅傳》李朝威

        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 《柳毅傳》李朝威

        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例如:《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yīng)理解為“操何”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彼且奚適也? 《逍遙游》〈莊子〉

        彼且惡(何)乎待哉? 《逍遙游》〈莊子〉

        沛公安在? 《鴻門宴》〈史記〉

        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biāo)志)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韓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傳》李朝威

        無情郎安在? 《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后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xiàn)象。例如:

        《岳陽樓記》:“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yīng)理解為“與誰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 《莊暴見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鴻門宴》〈史記〉

        余是以記之。 《石鐘山記》蘇軾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衛(wèi)風(fēng)?氓》〈詩經(jīng)〉

        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yuǎn)。 《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遙游》〈莊子〉

        4、特殊結(jié)構(gòu):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么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5、普通賓語前置

        在一般性的賓語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語感。

        賓語前置總結(jié)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其條件是:

        第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記》)這種類型的句子關(guān)鍵是作賓語的疑問代詞(像: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比較活躍,即使不是疑問代詞,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記之,以俟觀人風(fēng)者得焉!保谠恫渡哒哒f》)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詞,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有兩點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須有“不”、“未”“毋”、“無”、“莫”等否定詞);二是代詞作賓語。如:“時人莫之許也!保悏邸度龂荆T葛亮傳》)正常語序應(yīng)該是“時人莫許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賓語提前取動詞前,以突出強(qiáng)調(diào)賓語。這時的“之”只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保n愈《師說》)有時,還可以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一個范圍副詞“唯”,構(gòu)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圖”、“唯命是從”等。

        第四、介詞賓語前置的情況除了第一種情況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例如:“業(yè)文南向坐!保ā妒酚洠椨鸨居洝罚┮馑际恰皹I(yè)文面向南坐!

        第五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倒裝句----定語后置;狀語后置

        教學(xué)目標(biāo):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句子,并能準(zhǔn)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ǘ、定語后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后的現(xiàn)象。定語后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五人墓碑記》張溥

        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xué)》)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shù)量詞(定語)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ㄈ钫Z后置:

        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例如:

        《鴻門宴》:“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薄皯(zhàn)河南”即“戰(zhàn)(于)河南”,應(yīng)理解為“于河南戰(zhàn)”!洞倏棥罚骸案仓哉啤奔础耙哉聘仓睉(yīng)理解為“用手掌覆蓋(蟋蟀)”。

        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可以不負(fù)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國也》〈孟子〉

        舉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鴻門宴》〈史記〉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稜T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 《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 《勸學(xué)》〈荀子〉

        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xué)》〈荀子〉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師說》韓愈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陳涉世家》〈史記〉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風(fēng)?靜女》〈詩經(jīng)〉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賦》蘇軾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蘇軾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晶。 《柳毅傳》李朝威

        命坐于靈虛之下。 《柳毅傳》李朝威

        第六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倒裝句----主語后置;固定句式

        教學(xué)目標(biāo):讓學(xué)生能夠判定什么是主語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準(zhǔn)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四)、主語后置:

        為了強(qiáng)調(diào)謂語,有時將謂語置于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dá)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還有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修飾名詞的量詞放在名詞之后等特殊現(xiàn)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 《虎丘記》袁宏道

        快哉此風(fēng)!(宋玉《風(fēng)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吾孰與徐公美?——孰與,與…比怎么樣 《鄒忌諷齊王納諫》〈戰(zhàn)國策〉

        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zhàn)國策〉

        反復(fù)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么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xué)》〈荀子〉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奚以…為,哪里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游》〈莊子〉

        山巒為晴雪所洗!獮椤,表示被動關(guān)系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課后題)

        今日見辱問于長者!姟凇,表被動的固定格式 《柳毅傳》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當(dāng)于“不是……嗎”

        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rèn)為、把……當(dāng)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軻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如……何 相當(dāng)于“對……該怎么辦”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豈……哉(乎)、獨……哉意思是難道……嗎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與其……孰若……、與其……寧……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dāng)于“與其……寧可……”

       、湃纭、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或怎么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屬何?(把你們一起連累了可怎么辦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辦呢?)

       、啤肱c……、……何如……。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jié)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yuǎn)?(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yuǎn)?)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舍。

        救趙孰與勿救?(救趙與不救趙哪個有利?)

        惟坐待亡,孰與伐之?(與其坐而待斃,哪如起而進(jìn)攻他們?)

        嶺南梅開早,何如北地春?

        與孰與、何如這種用法相同的還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遣灰唷?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群(奚、曷)以(用)……為何以為何……為。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還要……干什么呢?

        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

        世方亂,安以富為?

        上岸擊賊,洗足入船,何用塢為?

        勝自磨劍,人問曰:何以為?(磨劍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吾英王,奚跪為?(我是英王,為什么要給你下跪呢?)

       、珊巍疄。這個格式的意思是還算得上……、還談得上什么……、還說什么……。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還談得上什么恩惠呢?)

        國仇未報,何以家為?

        何以名為?臣夫桑下之餓人也?

       、实脽o、無乃。得無又寫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該不會、莫不是、只怕是、豈不是、莫非等。

        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日飲食得無衰乎?

        得毋有病乎?

        無乃又寫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豈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無乃爾是過歟?(恐怕要責(zé)備你吧?)

        師勞力竭,遠(yuǎn)主備之,無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豈不是晚了點嗎?)

        固定句式總結(jié)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或者凝固結(jié)構(gòu)。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jié)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dá)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它的分類可按表達(dá)語氣的種類分為四種:

        第一種:表陳述語氣常用的有:有以(有......用來)、無以(沒有......用來)、有所(有.....的)、無所(沒有......的)、比及(等到......的時候)、為......所。

        第二種:表疑問語氣常用的有:奈何(怎么辦)、何如(怎么樣)、如......休(把......怎么樣)、得無......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種:表感嘆語氣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這樣。┑。

        第四種:表反問語氣常用的有:無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嗎)、得無......乎(難道......嗎)、孰與、孰若(跟......相......)何......為(為什么......呢

        第七、八課時

        教學(xué)內(nèi)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斷及翻譯

        教學(xué)目標(biāo):讓學(xué)生能夠準(zhǔn)確判定不同句式,并能準(zhǔn)確翻譯出來。

        教學(xué)實施過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斷及翻譯

        一、請翻譯。

        判斷句式

        1、有亭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親賢臣,遠(yuǎn)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3、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6、江東領(lǐng)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7、濟(jì)北彀城下黃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斷句式常見有3種

        1、①……者……也

       、凇

       、邸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為”“則”“即”等詞表判斷

        三、請翻譯

        省略句式

        1、(賣油翁)乃取一葫蘆置于地,(賣油翁)以錢覆其口。

        2、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從(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歸納:

        1、補充省略成分,應(yīng)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

        2、省略句常見的幾種類型

       、僦髡Z省略 ②謂語省略

        ③賓語(包括介詞“以”的賓語)省略 ④介詞省略

        3、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為做到語句通順,該補充的應(yīng)補充。

        四、請翻譯。

        倒裝句-----介賓短語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嘗疑乎是 3、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4、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5、咨臣以當(dāng)世之事

        6、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7、嘗射于家圃

        歸納:

        介賓短語后置句:在古漢語中,介賓短語往往放在動詞后面作補語。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一般要把它提到動詞前面作狀語。

        五、請翻譯

        倒裝句-----賓語前置句(提賓句)

        現(xiàn)代漢語一般都將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古漢語中,有時賓語可以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構(gòu)成提賓式。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賓語)1、子將安之 ?

        2、微斯人,吾誰與歸? 3、何以戰(zhàn)?

        B、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放在

        六、作業(yè):

        自己總結(jié)各種特殊文言句式特點,并能夠找出典型例子。

      文言文教案 篇7

        一、三維目標(biāo)

        1.通過誦讀技巧的指導(dǎo),讓學(xué)生更深切體會作品的情感

        2.通過揣摩詞的語言,體會詞的意蘊,培養(yǎng)學(xué)生的想像力

        二、教學(xué)重點

        1.朗讀指導(dǎo)

        2.揣摩語言,體會意境,培養(yǎng)想像力

        三、教學(xué)難點

        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

        四、教學(xué)設(shè)想

        1.本篇屬于選修的詩歌部分,這一部分自主賞析作品四篇,兩首詩、兩首詞對于詩的賞析,課本作了賞析示例,而詞的賞析示例沒有,因此選擇這首講讀,為學(xué)生鑒賞詞作一個示例詩詞鑒賞歷來強(qiáng)調(diào)一個重要的學(xué)習(xí)方法,這就是要深入吟詠和誦讀,在教學(xué)中一定要抓住誦讀,讓學(xué)生在這一方法體會詩中的節(jié)奏,體味詩歌的意境,領(lǐng)會詩的文旨和意味

        2.在比較中學(xué)習(xí)也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學(xué)生對知識的理解,并擴(kuò)大知識面因此,教學(xué)中選擇了同樣寫鄉(xiāng)思的范仲淹的《蘇幕遮》進(jìn)行比較,加深對本詞情感的把握

        3.對于周邦彥,學(xué)生在這以前未接觸過,文學(xué)文體常識在講解過程中作簡要補充

        五、過程與方法

        1.合作學(xué)習(xí),把握詞的內(nèi)容,揣摩詞中的意象,體會意境

        2.探究與活動,引導(dǎo)學(xué)生通過品味,賞析詞的語言,探究詞是如何做到內(nèi)容與藝術(shù)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

        3.吟誦,“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樣的感情,就有什么樣的語言節(jié)奏和音韻,通過誦讀“進(jìn)入角色”,深切體會詞中的情感

        六、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語設(shè)計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

        思鄉(xiāng),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訊極不發(fā)達(dá)的古代,一旦離鄉(xiāng),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關(guān)山重重,鄉(xiāng)書誰人傳遞?于是,遠(yuǎn)在他鄉(xiāng)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jìn)繼柳永之后“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彥的思鄉(xiāng)情中,看他是如何表達(dá)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的(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究

        (一)誦讀 初步感知

        請學(xué)生結(jié)合課下注解自由朗讀五分鐘,盡量能背誦下來(老師提示朗讀要求)

        點撥:詩是“直覺”的藝術(shù),因此“朗讀”是詩歌審美的第一要義朗讀不是機(jī)械的讀,而是要美讀,也就是體會詩人情感,要讀出感情,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

        a、 注意句內(nèi)節(jié)拍,聯(lián)末韻腳;

        b、 詞大多是參差不齊的長短句組成,緩急要處理好;

        c、揣摩作品中詞句聲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緒的變化,在緩急、曲直的語調(diào)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情帶聲,因聲求氣,聲情并茂

        (二)細(xì)讀 理解內(nèi)容

        讓學(xué)生分組討論下面問題:詞人選取了哪些意象?描繪成了幾幅圖畫?你認(rèn)為哪些字詞寫得好?你喜歡哪些詞句?

        然后請學(xué)生自由作答,老師稍加點撥

        意象:沉香、鳥雀、荷、初陽

        圖畫:燎香消暑、鳥雀呼晴、風(fēng)荷搖曳

       。B兒們一大早就已在屋檐下探頭探腦,互相交談;嘰嘰喳喳,清脆的鳥叫聲相互轉(zhuǎn)告著天氣轉(zhuǎn)晴的消息

        雨后初晴的早晨,明麗的陽光照在翠綠的荷葉上,荷葉上還有昨夜的.雨滴在滾動,一顆顆晶瑩剔透,在陽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曬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葉就像玉盤一樣圓滿,經(jīng)過雨水的洗滌又那么清新潤澤,一片一片在微風(fēng)中亭亭玉立)

        煉字:“呼”字表現(xiàn)出小鳥歡快的呼聲和活潑靈動的神態(tài),“窺”字把鳥兒們東張西望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一一”把荷葉在水面上錯落有致、疏密相間、高低起伏的層次感刻畫得惟妙惟肖,簡單一個“風(fēng)”字,把微風(fēng)吹過荷塘,荷葉隨風(fēng)輕輕搖動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地勾勒出來了,“舉”字,把荷莖修長挺拔、英姿颯爽的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還有“遙”“久”“夢”等

        (三)美讀 體會情感

        1、全詞體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羈旅之苦、思鄉(xiāng)之愁

        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繞的思鄉(xiāng)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jī)緣而奔涌而出逆旅夜雨、明月高懸、夕陽西下、塞外蘆笛等等,都會牽動詩人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往往因之而揮灑自己的詩情這首詞中,觸發(fā)詞人思鄉(xiāng)之愁的是哪幅圖畫?

        明確:第3幅 風(fēng)荷(提示周邦彥的家鄉(xiāng)在錢塘)

        這3幅圖畫分別表現(xiàn)了詞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沉悶 歡快 欣喜

        由此得出上片的朗讀技巧:上片寫景的整體格調(diào)是活潑的,誦讀時要有一種歡快之感,同時又要讀出詞人情感的變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緒煩悶,聲音低沉,語速稍慢“鳥雀呼晴,侵曉窺言語”轉(zhuǎn)為歡快,聲音清脆,節(jié)奏加快,情緒飽滿“葉上初陽”三句,詞人已置身室外,視野開闊,境界清遠(yuǎn),誦讀時語勢要連貫,中音中速,“風(fēng)荷舉”重讀,要讀出英姿颯爽的感覺

        下片抒懷鄉(xiāng)之情,格調(diào)輕柔,如夢似幻“故鄉(xiāng)遙”四句要放慢語速,以喃喃自語的感覺誦讀出來“五月漁郎相憶否?”三句寫詞人夢回故鄉(xiāng),要充滿深情,突出夢幻的感覺

        2、根據(jù)朗讀指導(dǎo),學(xué)生自己美讀

        3、聽朗讀錄音,指出不足

        三、延伸拓展

        《蘇幕遮》是一首將思鄉(xiāng)情緒和荷花的風(fēng)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在藝術(shù)上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高度,不愧為詞中精品雖寫久居汴京與消夏思?xì)w的情思,但卻以描繪荷花的風(fēng)神而著稱于世語言樸素生動,創(chuàng)造形象優(yōu)美整首詞無一句用典,主要用從生活中提煉出的詞語,準(zhǔn)確而又生動地表現(xiàn)出荷花的神韻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范仲淹所寫的《蘇幕遮》,看看與周邦彥的有何異同,我們又該怎樣去品讀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四、作業(yè):背誦《蘇幕遮》

        五、板書設(shè)計:

        蘇 上片:寫景 (風(fēng)荷)

        幕 見景生情

        遮 下片:抒情 (思鄉(xiāng))

      文言文教案 篇8

        教學(xué)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

        2、體會作者由樂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dǎo)入

        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愛中國的毛筆書法?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先請同學(xué)們欣賞一幅書畫作品: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卷》。

        我們從這精美的書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美,也讀出我們中國象形文字的古雅與優(yōu)美。王羲之有書圣之美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眾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出示圖片)。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記下了他們的千古風(fēng)流,王羲之為這些詩作的書序《蘭亭集序》,更以其文采書藝雙絕而膾炙人口。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到其書法美,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其文章的美。

        二、聽錄音(再出示碑貼全文)

        三、自由讀

        四、賞析第一段

        本文記敘了這次蘭亭集會的盛況,讓我們先來看,這是怎樣的一個集會?

        時間、地點、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

        作者用簡潔雅凈、鏗鏗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凈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jī)盎然。

        析:引以為流觴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們的聚會免不了酒與詩,酒是感情的催化劑,詩是情感的產(chǎn)品,他流觴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誰的前面,誰就取來飲酒),于是詩興大發(fā),他們紛紛臨流賦詩。雖無絲竹管弦之興,然而可以暢敘幽情,各抒懷抱。

        出示流觴曲水圖片,伴白:

        看到這幅圖,似乎時光倒轉(zhuǎn),回到蘭亭集會上,仿佛看到了這些雅士間儒雅的風(fēng)度和詩意人生,這種美好的聚會自此以后成為千古美談。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許多書法家、畫家、文學(xué)家都會匯集此地,流觴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現(xiàn)代人的豪情。

        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

        仰……俯……。

        接下來,乘著快意,信步登上蘭亭的最高處。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闊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視,大自然萬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機(jī)盎然。王羲之,縱展

        目力,開暢胸懷,要把大自然的美景盡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盡享人生的快樂。

        作者發(fā)出由衷的感嘆,信可樂也。這實在是人生的極致。這種樂是對蘭亭美景的陶醉,是來自于蘭亭集會的暢快。

        五、再讀第一段。(女生讀)

        六、范讀第二段

        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來的一段中,又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一個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會人事的應(yīng)酬進(jìn)退相聯(lián)。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xiàn)實里,總要與各種人、事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把自己的胸懷抱負(fù),在室內(nèi)暢談。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地生活。

        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比如,就著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負(fù)?

        講析:王處的時代是政治極為嚴(yán)酷、社會極劇動蕩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quán)力斗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wù)是保全性命。因此,他們有一人談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內(nèi),有的人歸隱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道:雖趣舒殊,靜噪不同,當(dāng)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于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删鸵粫r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jīng)不再,而功業(yè)無成,作者自然發(fā)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這樣永無止境地追求滿足而又不斷地厭倦,既充滿了快樂也充滿了無盡的煩惱,怎能不感慨萬分。

        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往昔的盛會已化為歷歷在目的往事,過去曾有的歡樂,已如流水向東而去,這真是勝景不常,勝筵難再,這怎能不讓人黯然神傷。

        況修短隨化,……

        況且人的壽命的長短,要聽?wèi){造化,無論壽命的長短,其結(jié)果是殊途同歸,終期于盡,人總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無法抗拒時間的無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強(qiáng)大而無法抗拒,因而個體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無法回避對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對死亡的觀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這種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對人生短暫,世事無常的痛惜。

        七、指導(dǎo)全文誦讀。(個別讀,男生集體誦讀)

        八、賞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達(dá)其情況的詞:悲

        悲與痛是一樣的情感嗎?不一樣,讓我們先來看看他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為什么悲,與他的人生觀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找出這句話:固知……

        佛教、道教徒總是把生死看得很虛無、很超脫,他們一生死生,齊彭殤,可我們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軀,要珍惜生命,士大夫當(dāng)兼濟(jì)天下,去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fù)?蛇@種生活觀在我看來是何等的虛偽可笑。正因為我對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賢者……。我悲古人,因為我對生命的體驗和古人對生命的體驗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觀今,亦由今之視昔,后人讀我的'文章,猶如我讀古人的文章一樣,他詢問古今,發(fā)出悲嘆。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對個體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jìn)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么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zhì)(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體驗卻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讀最后一段。

        九、朗讀。

        十、小結(jié)全文:

        作者由蘭亭盛會寫起,極寫盛會之樂。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極易引發(fā)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對蘭亭美景,不由得興盡悲來,感慨萬千,進(jìn)而展開議論,抒發(fā)了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溝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簡而意深,不愧為千古名篇。

        十一、尾聲: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我們今天讀他的文章,是后之賢者,應(yīng)該有許多新的感悟。結(jié)合歷史人物,談?wù)勀闶窃鯓诱J(rèn)識王羲之對人生的感悟,你對人生有什么新的體驗?

        我認(rèn)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dāng)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文言文教案 篇9

        一、導(dǎo)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xué)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jié)構(gòu)

        1、根據(jù)注釋默讀課文:

       、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⑵ 掌握下列加粗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huán)謁 泯然 受于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說明:強(qiáng)調(diào)詞性活用的情況。

       、 完成練習(xí)題三。

        2、齊讀課文:

       、 完成練習(xí)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⑵ 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dá)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lǐng)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

       、 童年時期:

        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 少年時期:

        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 青年時期:

        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xué),把仲永當(dāng)做賺錢的工具;膹U其學(xué)業(yè),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xué)習(xí)上。作者認(rèn)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jìn)行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教育,并由此引發(fā)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jié)果將更不可設(shè)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yīng)讓學(xué)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fā)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fā)展?jié)摿,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nèi)容。這樣處理,內(nèi)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dá)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⑴ 用詞的`精當(dāng)傳神:

        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huán)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刻畫得淋漓盡致。

       、 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xì)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xué)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xí)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yè)

        擴(kuò)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jié)和基本內(nèi)容,進(jìn)行豐富的聯(lián)想,400字左右。

      【文言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文言文教案04-17

      文言文教案06-17

      文言文教案03-25

      關(guān)于文言文教案03-28

      文言文教案模板08-19

      文言文教案范文06-29

      初中文言文教案03-06

      文言文虛詞復(fù)習(xí)教案02-23

      文言文教案(精選14篇)01-26

      【精選】文言文教案四篇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