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高二語文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二語文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語文讀書筆記1
想想自己畢業(yè)快三年了,作為一名師范類的中文系畢業(yè)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學語文教師的崗位。很慶幸自己還生活在校園中,這樣感覺自己還能經(jīng)常和書本打交道。因為,讀書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愛書,也愛讀書!
書,都彌漫著香氣。讀書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性情的愉悅。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戲,秋日田野里的散步,隆冬爐火旁的傾談,它是心緒的慰藉,是靈魂的依傍。讀書,可以慰藉心靈,讓寂寞封存在書香中;讀書,可以洗滌心靈,讓高尚的人格在書中升華;讀書,可以播撒希望的種子。讓生命結(jié)出豐碩的果實;讀書,可以插上騰飛的翅膀,讓生命自由飛翔!
讀小說,在經(jīng)典里感受豪氣與浪漫;讀散文,在優(yōu)美里感受平實與真情;讀雜文,在議論中感悟哲理與生活;讀雜志,在故事里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喜歡在清晨讀詩歌,在膾炙人口中感受音樂美與結(jié)構(gòu)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讓我感受到親情的真摯;劉蘭芝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讓我感動于愛情的堅強與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讓我想到曾經(jīng)離開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感悟到生命與理想的碰撞、在詩歌中沉醉。
風清云淡的日子,獨自倚在窗前,看花開花落,賞云卷云舒。低頭一回眸,桌上的書,窗前的樹,樹葉上躍動的陽光,一起憩息在心靈中。驀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無形的書,伴我們成長。
母愛是一部書,是世間最美麗的一部書,我們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潤澤呵護中,父親是一部書,一本厚重的書,我們要用一生去讀懂它,讀懂那如山的父愛。朋友是一部書,一部精致的`書,共同記錄下了友誼點滴。家鄉(xiāng)是一本純樸的書,卻又是根入心底的書,“落葉歸根”是對家鄉(xiāng)的眷戀,“家鄉(xiāng)魂”又是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讀懂這部書時,我們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鄉(xiāng)明”的真諦。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書和無形的書,讓夢境也豐富多彩,真是“夜半有夢書當枕”啊。有書香的地方就有美麗,心靈也會在書中憩息。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么來詮釋生活,但在書里卻可以發(fā)現(xiàn)生活的真諦。
我認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讀書,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讀書就是一種學習。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學習氛圍必定是非常濃厚的,教師一定是帶頭讀書學習的,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學養(yǎng)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老師的熏染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yǎng)出愛讀書學習的學生。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修養(yǎng)。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yǎng)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群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yǎng)的人,無論說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jīng)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zhì)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nèi)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lián)系實際生發(fā),擴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貯備,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讀書體驗就是明天的課堂實踐。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lǐng)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輕松施教。
讀書能讓人保持平淡的心境。有人把讀書比做精神的呼吸,此話的確有道理。工作累了,讀上一段,在浮躁的現(xiàn)實中尋得一份寧靜平淡,這種感覺是做其它任何事情都難比擬的。當你對一本書、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話產(chǎn)生深深共鳴的時候,你會覺得讀書竟有如此的魅力,竟是如此地陶冶人的性情,凈化人的心靈。心浮氣躁、雞腸狗肚、名利熏心的人是干不好教育工作的,但是,如果讀書不斷,不良的思想氣質(zhì)是可以改變的。
讀書的好處當然很多,我個人認為,對教師而言,還是應(yīng)該有所選擇的。除了應(yīng)該讀一些文學方面的名著外,更應(yīng)該多讀一些專業(yè)方面的書籍。
文學書籍要讀名家名著,經(jīng)典名著經(jīng)歷了歲月的淘洗而流傳至今,凝聚了人類思想文化的精華,讀來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給人以更深的啟迪。專業(yè)方面要有所提升,首先要走近大師,讀陶行知、葉圣陶、蘇霍姆林斯基、杜威等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論著作;其次要熟悉當下一些實力派教育專家,如李希貴、張文質(zhì)、魏書生、于漪、朱永新、肖川等人的著述;再次要學習教學名師的課堂教學藝術(shù),如李鎮(zhèn)西、竇桂梅等人的教學隨想。當然,讀書是教師的個人行為,應(yīng)根據(jù)個人的愛好和個性有選擇地閱讀。相信,讀名家的書,肯定會受益匪淺。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個相同的愛好——讀書。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每個人都做過的事情,有許多人愛書如寶,手不釋卷,因為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真的希望我們的老師都能喜歡讀書,讓讀書來提升我們的品質(zhì),促進我們成長。
高二語文讀書筆記2
最近讀到一些關(guān)于語文教學的文章,學到很多新理念、新方法,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大多與語文教學方法有關(guān),而語文教學方法論是和辯證法分不開的。在這里我想從辯證法的角度談?wù)勑W語文教學方法論。
一、整體與部分
有人提出“語文教育整體觀”。所謂語文教育整體觀,除了教材內(nèi)容之外,在教學上,強調(diào)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
如何理解閱讀教學的“整體輸入、整體輸出”?從閱讀一篇文章來說,如果是強調(diào)一篇文章的完整意思,不要過多的分析,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為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必須處理好整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因為整體是由部分構(gòu)成的。一般都是全篇閱讀(整體)——分段閱讀(部分)——全篇整理深化(整體)。因為一篇文章是有結(jié)構(gòu)的,是分段構(gòu)成的,篇和段是整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一段之中,是由詞句表達的,段和詞句也是整體和部分的關(guān)系。
讀文章要一句一句地讀、一段一段地讀。當然,在讀某一段時,必須明確該段在全篇中的地位;在讀某一句話時,必須明確該句在這一段中所表達的意思;最后達到對全篇的理解。從學生的作文來說,一般也要從造句開始練習,再寫片斷,最后寫整篇文章。如果是整體輸出,從一年級就要寫成文章,豈不是要求過高了?
關(guān)于閱讀課要“讀整本的書”。讀書和學習閱讀是否有區(qū)別?學生的課外閱讀當然要讀整篇、整本書。但是小學的語文課不能強調(diào)讀整本的書,整本書也只能節(jié)選作為教材。閱讀教學要教學生學習閱讀,就不能一遍一遍地整體讀。不能因為強調(diào)整體而忽視了部分,也不能突出部分而忽視了整體,必須是整體——部分——整體地去讀。
二、分析和綜合
有人提出“人的思想具有整體性的特征,思想的發(fā)生是整體的……有機的思想的整體不能真正完全地被分析!边@個問題和前面的問題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認為思想不能分析,因此讀書就要“整體輸入,整體輸出”。這里將思想與思維方法混為一談。分析與綜合是人的思維方法。分析與綜合是彼此相反又緊密聯(lián)系的過程。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分析與綜合的思維過程和方法。
語文教學的分析方法,就是初讀全篇課文之后,分段學習:讀段時要理解段中的詞句。其優(yōu)點,可以對字、詞、句、段所表達的.思想內(nèi)涵理解得具體深入。但是分析法也存在不足之處,過多運用分析法往往忽視對全篇課文的理解和運用,容易削弱語文教學的整體性、思想性、情感性。前一時期由于語文教學過于提倡分析,造成語文教學出現(xiàn)支離破碎的語言堆砌傾向,這是我們不贊同的。
一篇文章是一個整體,如一只瓷花瓶,整體觀賞十分美麗,一旦把花瓶打碎了,一堆瓷片就會失去花瓶的美。同樣,一篇文章,只有從整體上把握,才能體現(xiàn)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讀一篇文章的目的,從理解的角度講,就是要理解全篇的思想內(nèi)涵,理解字詞句的目的也是為了能讀懂全篇。從運用的角度講,學了語言就是要會表達,學會說話、作文,學習遣詞造句,也是為了能作文成章。所以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著眼于整篇,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語文教學的綜合方法,就是著眼在篇章的讀寫和積累上。閱讀中,重視對篇章內(nèi)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訓練中,重視全篇的朗讀、默讀、背誦;作文中,重視思想內(nèi)容的正確性、謀篇的完整性。這是其優(yōu)點。
目前在扭轉(zhuǎn)過多的分析時,強調(diào)整體和綜合是正確的,但是又不能不要分析,更不能把思想看成不能分析的。因為語文教學的綜合法,其不足之處,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感悟不夠,往往也影響對篇章的理解,如果連一句話都表達不清,也難寫出通順的文章。就如編織器物,如果原材料質(zhì)地不好,必然會影響編織器物的完美。所以著眼全篇,還要打好字詞句的基礎(chǔ)。不能只見森林,不見樹木。
最完善的辦法是在語文教學中將分析與綜合結(jié)合起來運用:既著眼于篇,又要把字詞句基礎(chǔ)打得牢固。語言訓練,并不是只作語言分解性的訓練,對小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綜合性語言訓練;進行讀書、背誦、作文訓練,積累語言。但是讀書也不能囫圇吞棗,作文有了構(gòu)思也要一句一句地寫。我還是主張:講讀課要從文章的整體入手,經(jīng)過必要的詞句段的理解和感悟,最后必須落實在篇章上去理解,去感悟,去欣賞,去運用。
三、內(nèi)容和形式
有人提出語文教學要“淡化形式”。為什么要“淡化形式”呢?語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是統(tǒng)一的。正如作家老舍先生所講:“思想內(nèi)容與語言形式是血之于肉,分別不開的,沒有高度的語言藝術(shù),表達不出高深的思想。”
從語文的選材來說,除了內(nèi)容要符合人文性之外,必須要從文章形式著眼。關(guān)于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區(qū)別,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除了文法、修辭等部分以外,是拿不出獨立固定的材料來的!彼e例《項羽本紀》,是歷史故事;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作語文教材!八斨鄣牟粦(yīng)只是故事的開端、發(fā)展和結(jié)局,應(yīng)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
從而得出明確的結(jié)論:“不論國文、英文,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形式方面,只在內(nèi)容上去尋求,結(jié)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所以選擇語文教材不能“淡化形式”,必須要內(nèi)容和形式、思想和語言兼顧。從語文教學來說,也不能“淡化形式”。如果只著重在內(nèi)容上、思想上的理解,那和思品課、歷史課、社會課等課又有何區(qū)別呢?
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中課程目標的設(shè)置有明確要求,既要重視“豐富的語言積累”“注重情感體驗”,又要注意引導(dǎo)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這個目標體現(xiàn)在各學段中,尤其在第三學段,關(guān)于閱讀的第5條提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lǐng)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边@些要求既說明閱讀和閱讀教學是不同的,又說明注意文章表達方法和過去教師大講文章表達方法知識也是不同的。
我們要正確地理解這句話,是“初步領(lǐng)悟基本的表達方法”,也就是說,對于小學生不能要求過高,重點應(yīng)放在精彩的、邏輯嚴密的詞句表達上;高年級適當指導(dǎo)學生領(lǐng)悟文章結(jié)構(gòu)的合理性,開頭、結(jié)尾的生動和深意。
要指導(dǎo)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優(yōu)美語言,“揣摩”文章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領(lǐng)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就是說,對“文章表達方法”不能由教師去講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體會”、去“領(lǐng)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斷”。這些都說明“課標”是非常重視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思想和語言的統(tǒng)一的。
四、理解和感悟
自從“課標”制定以后,在語文教學中都很重視學生的語言感悟,這是很正確的。但是大家似乎不愿提及“理解”一詞。好像一談理解就給人一種教學的陳舊感。這是有待商榷的。這里必須明確感悟和理解的關(guān)系。
人的認識是由感知——理解——應(yīng)用構(gòu)成的過程。理解是人的認知過程中的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歌德有一句名言:“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屬于你所有!睂W習任何知識,只有理解之后,才能掌握。讀書不理解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在理解語言的基礎(chǔ)上,才能進行語言的感悟、欣賞和運用。因為理解就是將事物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關(guān)系揭示出來,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就是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間、人物間、人與事之間的關(guān)系。
要明白一段話的意思,就要把一段話中的句子讀通,要讀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先理解句中的一些關(guān)鍵詞語。有的詞聯(lián)系上下文很容易明白,就不必多加解釋。我們反對的是讓學生抄寫辭典上的詞的概念,為了考試去死記硬背那些概念。但是有的詞,尤其是一些成語,就要先把詞的本義弄明白,再結(jié)合上下文去理解。
再說,對語文的理解是有不同水平的,一般有:
。1)對字面的理解。初步理解字詞句,使重點詞句的內(nèi)涵具體化為一種情景,能初步理解文章寫的是什么。
。2)對文章內(nèi)涵的理解。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推理,能理解字里行間的比喻之意、引申之意、含蓄之意;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通過深入讀書,不但能分析、概括全篇內(nèi)容的要點,還要能綜合地感受思想內(nèi)涵,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課文內(nèi)容。
。3)對作者情感的理解。通過文章的語言所表達的情語,理解作者的情感,達到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的共鳴。從而看出理解就是思維過程,理解也是和情感分不開的。
如何理解“感悟”一詞呢?“感悟”一詞,《辭!飞系慕忉專骸笆艿礁袆佣盐!币簿褪钦f,有所感觸之后有所領(lǐng)悟。由此可以看出,感悟是以理解為基礎(chǔ)的。理解達到第三種水平,情感上有所感動,同時在理性上有所醒悟或領(lǐng)悟到一定的道理。還以《飛奪瀘定橋》的第三段來講,只有理解了奪橋時的危急情況,才能被紅軍在那“千鈞一發(fā)”之際,“奮不顧身”的英勇形象所感動,從而才能領(lǐng)悟到紅軍長征的艱難,在情感上感受紅軍的偉大。所以理解和感悟應(yīng)統(tǒng)一起來,相互促進。
語文教學中的理解很重要,但是不能停留在理解階段,還要引導(dǎo)學生有所感悟。要觸動學生的感情,使之動情,才能有所悟。學生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個性特點,同一件事情,每個學生的感悟不同,所以感悟可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個性化發(fā)展。
高二語文讀書筆記3
也許人類就是這樣,不懂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渴望那些遠在天邊的東西。在光明的世界中,視覺,這一豐富生活的天賦才能,竟只被作為一種便利,多么可惜。
讀完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心靈感受到前所未有過的震撼;叵霑泻惖姆N種磨難與克服磨難的勇氣,我思緒萬千。有一絲感動,對于海倫自強不息精神的感動;有一種震撼,是對于殘疾人的頑強意志背后的震撼。我讀懂了海倫身后千千萬萬殘疾人的艱難,更讀懂了那份追求光和熱的對于生命的熱愛。
書中的主人公海倫凱勒在不到兩歲的時候就失去了聽力和視覺,失去了本該屬于她的光明與聲音。在一個黑暗無聲的世界里,猶如在迷霧籠罩的深海中,沒有指路的燈塔,也沒有?康母蹫。幼小的海倫如大海上的一只小舟,她感到無助與恐懼。對于光的渴望,對于黑暗的反抗,都徒勞無功。
直到海倫七歲那年,安妮莎莉老師走進她的生活,海倫的一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老師猶如燈塔,帶給她光明與方向。最終,海倫凱勒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對于生命的熱愛,成為了一名帶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她的著作也使她贏得了全世界的尊崇。
海倫說過:像明天就要失明那樣去利用你的眼睛。也許我們視力正常的人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它包含著向海倫一樣的殘疾人對于光明的向往和渴望。的確,視力,這一豐富我們生活的天賦才能只被作為一種便利,這當然是失明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人類就是這樣,總不懂得珍惜所擁有的東西,而去追求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影。
這也使我感到慚愧。以往總是抱怨這抱怨那,羨慕別人的得或感慨自己的'失,遇到困難埋怨家人,遇到挫折打退堂鼓但是我有什么理由這樣做呢?一個從小就失去了視覺聽力的人都沒有自暴自棄,都沒有感慨上天的不公,都以頑強的意志變得出類拔萃,我又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呢?答案是:沒有理由。其實我擁有很多很多,每個人都擁有很多很多。我們應(yīng)該為已有的物質(zhì)而滿足,最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聰明的人不會沒有什么而感慨,而會為自己有什么而欣慰。比起那些身體有缺陷的人,我們是不是應(yīng)該更為現(xiàn)在的生活感到知足呢?
海倫凱勒教導(dǎo)人們:只看我擁有的,不看我沒有的。
高二語文讀書筆記4
一、項羽本紀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2、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场㈨椨鹉讼ひ珊,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4、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yīng)。
5、“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從某一個層面來講,我很欣賞項羽這個人。譬如,他的英勇善戰(zhàn)。再譬如,他的凌云壯志。然而,他,終究不是一個完人,他亦是有他的缺點。若非,他也不會落得死無全尸的下場。
對于他“不學一人敵,只學萬人敵”的這一點,我很是佩服?墒,他并不是那種刻苦努力的人,也沒有十足的毅力去學習,這樣的項羽,不是我所敬仰的。我們不是生于古代,也并非生于戰(zhàn)爭年代,不需要習武,不需要練功。我們也不可以學習只為了“足以記名性”,我們學習是為了有充實的基礎(chǔ)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是生于和平時代的我們的責任。我們學習,是要勤勤懇懇的,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像項羽一樣只有一分熱情。
項羽想要稱霸的念頭在他很小的年紀就顯現(xiàn)出來了,從他發(fā)出將秦始皇取而代之的宣言以來,他一直為自己的理想進軍。這一個過程中,他通過殺人來奪取權(quán)力和兵力,個中原因是有幾分迫不得已,可是對于我們來說,殺戮畢竟不是一個正當?shù)耐緩。究竟項羽是不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呢?鴻門宴上,他不顧范增給他使眼色,放了劉邦一馬,這表示他還不是那種將人趕盡殺絕的人。但,他為了逼迫劉邦就范,又會起了烹食劉邦父親的念頭,這樣的項羽,難道不是狠心的嗎?
我對項羽破釜沉舟這一做法實是十分敬佩。有這種膽量和氣魄的,歷史上能有幾人?置之死地而后生,大概也有一點破釜沉舟的意境吧。不是誰都有勇氣斷自己的后路的,只有視死如歸的人才敢于使用這樣的計謀,來逼使將士們殊死一戰(zhàn)。
最終他的夢還是碎了,但是他永遠是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西楚霸王。
二、孔子世家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鬃有廊恍υ唬骸靶螤,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3、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鬃又v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4、孔子曰:“野哉由也!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矣。夫君子為之必可名,言之必可行。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5、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齊,戰(zhàn),疾。
6、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圣矣!
被尊為“圣人”的孔子有一個并不是擁有一個好的出身,但我們不以出身來評價一個人,因為他的學識他的政治觀點都足以讓所有人忘記他的身世。在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像孔子一樣古往今來都名滿中外。最令我訝異的,當屬在韓劇中出現(xiàn)的一幕:小孩子在車上背誦《論語》。這不僅讓我發(fā)現(xiàn)了孔子的偉大,而且覺得我們中國人在熟讀《論語》這一方面卻比不上韓國人。
孔子確實是一個圣人。他的學說并不是局限于他那個時代,有很多珍貴的理論是可以流傳至今的。稍稍接觸一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有用的道理。我的確很敬佩孔子,因為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他的東西不比老子的深奧,不如莊子的飄逸,但是大多數(shù)的人都能夠輕易讀懂,明白透徹。這樣,才能將這些知識道理傳播給大眾,而不是少數(shù)人。就現(xiàn)在流行的《***解讀<論語>》來說,就很能說明孔子的偉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連很多偉人也無法配上這句話,但是孔子是當之無愧的。司馬遷說得不錯:“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圣矣”。古往今來,能有幾人配得上“圣”這一個名號,我們也可以從史書上知道,“詩圣”之類的某一方面的圣人還是存在的。但是,孔子的圣人,而不是“學圣“智圣”,前面不用加任何名詞,因為他是至圣!
三、李將軍列傳
單從《史記》的角度來說,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過高的,但是就李廣本身而言,他還算是一個一代名將。列傳開始,就對李廣的英雄形象加以塑造!暗墼唬骸Ш,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李廣的'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遭遇了很多的坎坷,在這方面,司馬遷不免與自身聯(lián)想在一起,因而會惋惜同情李廣的一生,自然評價就過高了。李廣是個英勇善戰(zhàn)的人,這一點從他的顯赫戰(zhàn)績中可見一斑。但是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功績而得到應(yīng)有的獎賞,這是因為朝中皇帝的寵信都排擠他,這一方面是值得同情的。
李廣的膽略是實在讓人佩服,然而他也許真的生不逢時,不能得到高官厚祿。對于李廣治理軍隊的方法,我個人覺得有些值得贊賞,有些是不得當?shù)摹@顝V從來不謹守規(guī)章制度,但我認為軍中保持紀律是必要的,這樣才不能使得軍心渙散。李廣為人廉潔,得到的賞賜總是全部分給他的部下,這一點我很是欣賞。這樣,他和士兵們同吃同喝,贏得了大家的信任。正因為他樂于分享,所以他當了四十多年的官,到頭來家中沒攢下一點錢財。
李廣可以說是倒霉的一個人,因為他出征了好幾次,可最后別人都有賞賜,他卻勞而無功。一方面,我們可以說是天意弄人;但另一方面,他本身的原因也使他命運坎坷。最后,李廣自刎而死。他部下的官兵都傷心痛哭,百姓都為他哀悼。我想,就算他一輩子官運不是亨通,但他起碼是百姓喜愛的將軍,這也夠了。
【高二語文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高二讀書筆記02-20
高二讀書筆記9篇02-23
高二讀書筆記7篇03-08
繁星春水高二讀書筆記03-07
我是貓高二讀書筆記03-12
語文讀書筆記02-17
(熱門)高二讀書筆記14篇11-16
高二百年孤獨讀書筆記范文09-20
高二紅樓夢讀書筆記范文09-23
高二語文工作總結(jié)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