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典之殤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1
我抬腳走了出去,拂去頭上冒出的一層細汗。眼前,是有些污濁的天空,稀稀散散的飄著幾朵灰白的云。倒不像從前那樣,澄凈湛藍。“唉!”一聲嘆息輕輕吹進我的耳里,“誰還記得從前的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本來?樣子?我拿出背包里唯一的一本書,掀開了它的面紗。
我輕輕閉上眼,在腦海中勾勒出詩,勾勒出曲。
“勝日尋芳四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日光正暖,風兒柔柔地吹著,一雙腳悠閑自在地走著,想要去尋那良辰美景,泗水之濱。美,真美。
“酷暑天,葵榴發(fā)。噴鼻香十里荷花。”太陽有些毒辣,正值夏天,石榴花一朵朵的開得燦爛,嬌艷欲滴。荷花的清香彌散出來,遠遠飄香。美,真美。
然后,在某一天。自然離我們越來越遠。不再提四季特有的美景,不再提山間、樹叢熙熙攘攘的精靈,也不再提某些時刻的悠閑與樂趣。一切的`一切,都就這么消失殆盡。
然后,在某一天。詩詞畫離我們越來越遠。不再有抑揚頓挫的朗朗誦讀聲,不再有極具韻味的南腔北調(diào),也不再有揮筆成雨的瀟灑墨畫。一切的一切,都就這么悄無蹤影。
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科技發(fā)達,車水馬龍。沒有了裊裊炊煙,沒有了芬芳田野,也沒有了那個富有情懷的我們,F(xiàn)在的我們,都被困在了由鋼筋水泥構(gòu)成的鐵匣子里。我們開始很輕松,很開心。但我們何時才能開始醒悟,開始無趣?
當我們?nèi)笔Я藢ψ匀坏臒釔,對情懷的追逐,我們還剩下什么?我們的信仰又在哪個角落奄奄一息?
去干一番作為吧!去尋找,去感悟,我們要的不止是獨自嘆息,而是勇敢去尋,回到璞真。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2
初遇《古典之殤》這本書時,看著封面上“自然美學”“心靈美學”等字樣,我只是不屑地聳了聳肩。按照我的經(jīng)驗,這種什么什么美學的文章通?斩捶ξ叮俏阴r少涉足的高大上領(lǐng)域。隨意地翻開,扉頁上突兀地寫著“紀念原配的世界和流逝的美”,仿佛一瞬間受了蠱惑,不由自主地讀了下去。只是讀了序言,便再也放不下這本書。自顧自地陷入一種惋惜與留戀交織的復雜情緒中,我不是一個文青,卻感覺到某種純粹的東西即將消逝的恐怖氣息。我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老家。記起小時候,在院外的石子路上踢踏踢踏地瘋跑,在小河邊折下一串串狗尾巴草,蹲在墻角逗弄石縫間的小昆蟲的日子。原來我也曾離自然這么近,或者說,離純粹那么近。然而這些都不在了,不記得是哪一年回去時,舊屋拆作新樓,石子路鋪作水泥地,道旁鮮見搖曳的狗尾巴草,沒有一方墻角容得下我的身影。哦,原來這就叫做消逝。那個我所熟稔的老家,我所牽掛的故鄉(xiāng),早已無蹤,我在想待我們長大了,該如何寄托我們的鄉(xiāng)愁?是寄托于那個早已消逝的回憶中的完美恬靜的故鄉(xiāng),還是寄托于那個逐步開發(fā)成型的陌生冰冷的城市?莫名陷入了回憶與思考中,這么早就回憶了,或許是正因“無數(shù)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我們不得不堅信“傷逝提前降臨了”而我們的回憶,但是是“對清晨的懷念”。怎樣叫我不害怕?我怕,我怕遺忘,我怕那些完美被時刻沖刷消散,我怕自己變成冰冷的現(xiàn)代人。
“現(xiàn)代人過早地進入了心靈黃昏!蹦芄终l?這是這個時代的宿命。想想越來越少見的流螢吧,它們曾影影綽綽的陪伴多少兒童的夏夜;想想日漸停滯的流水吧,它們曾是那樣的奔騰不息,讓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想想被迫噤聲的小蟲兒們吧,它們曾在每個夜晚不甘寂寞地吟唱。城市夜晚刺目的燈光使螢火蟲們黯然失色,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占去了無數(shù)條河流,城市的喧鬧驚跑了一群群自由的歌者;蛟S我們無法遏制時代飛速前進的腳步,難道就眼睜睜地看著純粹的完美在眼前消逝?不,不能。古典之殤,本就是人類之殤。應對那些原配文化的消亡,我們怎能袖手旁觀?王開嶺先生心痛地發(fā)現(xiàn)這些可怕的.消逝,于是帶領(lǐng)我們回憶完美,應對現(xiàn)實。為的就是讓那些仍舊一心想發(fā)展,想勇往直前的人們,冷靜下來,別忘了為何要出發(fā)。不僅僅是自然的美在消逝,許多生活中看似瑣碎的細節(jié)之美,也逐漸湮沒于時代的快速發(fā)展中。猛然發(fā)現(xiàn)自己早已違背了許多美的生活的規(guī)律。我從未體驗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鮮少聽見雞鳴,更別提由雞鳴喚醒一天的生活了。如今的孩子聽見的雞鳴,更多的是動畫片中經(jīng)過電子處理的所謂“機”鳴,有幾人了解雞鳴真正的用途?又有幾人真正體驗過“伴蟲入眠,聞雞起寢”的生活?童稚時期耳熟能詳?shù)摹度纸?jīng)》所言:“犬守夜,雞司晨,蠶吐絲,蜂釀蜜!比f物各司其職,不逾矩不越位。可時代的發(fā)展?jié)u漸剝奪了雞的本職工作,人工白晝把雞刺激得心神不寧,正如王開嶺先生所言:真是生物鐘災難。純粹的自然生活規(guī)律被打破了,人們違背了天地之序,人們無法做到“與時俱進”,不是隨著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前進,而是順著自然的時刻規(guī)律純粹地生活。于是我很好奇。
為什么大人們不想想自己的小時候:他們也以前歷過無拘無束的童年游戲,他們也曾顧慮過那些被長輩們一本正經(jīng)地強調(diào)過的,看似荒謬但十分可愛的美麗禁忌,他們也曾在放學路上和小伙伴們走過一個個拐角,穿過一道道老巷,嘰嘰喳喳,興高采烈,他們也曾在父母不在身邊時被左鄰右舍或街坊們默默關(guān)懷,不用擔心什么綁架、失聯(lián)等安全問題。他們比我們幸運得多。但是如今他們?yōu)槭裁匆咽澜缱兂赏耆吧臉用,為什么任由時代的自由發(fā)展,卻偏偏剝奪了我們享受他們以前享受的純粹童年的權(quán)利。這不公平。他們忘記了美,也剝奪了美。說到底,還是這個時代變了,不再純粹。社會上充斥著各種負面新聞,這天那里一件食品安全,明天那兒一樁丑聞。負能量真的很多,不勝枚舉,我也不敢枚舉。旁的不說,僅一個食品安全,便能衍生出諸多話題,人心惶惶,應對一桌的佳肴也沒了胃口,誰知道這些菜是怎樣來的?誰又能把每一天過得知根知底?不得不說,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正因我們每一天都過得如履薄冰,險象叢生,來不及擔驚受怕。更可怕的是,人們習慣于接收負面新聞,甚至樂于聽取這些聽上去離奇、詭異、近乎變態(tài)的新聞。我們的時代,早已不再簡單,不再純粹。純粹變成了一種稀有的品質(zhì)。我不敢再多想這個時代的疾病。我從剛開始正因感覺到某種純粹的東西即將消逝的恐懼,慢慢地轉(zhuǎn)變?yōu)樯硖幰粋有些病態(tài)的時代而恐懼。但我很慶幸,能夠在還未被蒙蔽前看清這個世界的缺點,同時對過去的純粹之美有所了解。
我很慶幸我早早的讀了這本書。我們還能繼續(xù)忽視古典之殤么?我們還能繼續(xù)麻木地看著時代在病態(tài)的道路上策馬奔騰么?不僅僅是詩詞中反反復復提到的美在消逝,先人們津津樂道的美在消逝,童年時耿耿于懷的美在消逝,更多的是純粹的生活態(tài)度在消逝,純粹的文化品格在消逝,純粹的人性在消逝。多么可怕,多么悲壯。我們能做什么?我們還來得及補救么?快快修復記憶吧,恢復自然原本純粹的樣貌,恢復生活原本純粹的樣貌,恢復人類原本純粹的樣貌。
純粹是可敬的。跟隨《古典之殤》,向純粹致敬。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3
高爾基曾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們成長的經(jīng)歷與記憶中,自然少不了書的存在,書不僅傳授我們知識,而且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
在我印象中還真沒有幾本書會被我反反復復的閱讀、品味、感嘆,唯有一本《古典之殤》。幾年前偶爾在書店里看到這本書,我被書上那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幽藍色的神秘所吸引,于是買下了這本書。
初讀,大概因為那時思想還未成熟,初步的體驗只是這本書不同一般,閱讀中,感覺似乎是在拉家常,可當時我卻認為這本書沒有多少"營養(yǎng)價值",對我的寫作不會有多大幫助,自然地它就被放在書柜的一個角落,靜靜地等待著我的再次發(fā)現(xiàn)。
再次發(fā)現(xiàn)它,是幾個月后一個無聊的節(jié)假日,我又打開它閱讀起來,漸漸地我了解了原來的大自然與現(xiàn)在的大自然,了解了真實與本質(zhì),也看清了一些社會現(xiàn)象。看到這些文字,心里產(chǎn)生了一些共鳴,產(chǎn)生了那種不能言傳的特殊感受。但這種感覺太縹緲,太朦朧。往后的.日子里,我開始聽起新聞,觀察起生活,注意到周圍人身邊事,漸漸地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有了自己的看法。
我開始漸漸明白這本書的價值。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是"紀念原配的世界",意思是為了表達與原配世界的離別之意。在作者眼中,原配世界是一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世界,我們今天正在告別這樣一個世界,正在用自己過度膨脹的欲望,拋棄延續(xù)數(shù)千年之久的傳統(tǒng)與習俗。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原始大自然的美,讓我理解了作者回憶往事時所流露出來的感情,我們產(chǎn)生的共鳴越來越多了。作者揭示了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一些不道德的行風。他把最現(xiàn)實的生活,徹底展示在我們眼前,使我學會了道德、責任的堅守,學會了誠實、善良地對待他人,懂得了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于是,我一口氣讀完整本書,那種正義、善良的品質(zhì)已深深感動了我。那種百分之一百的實話的文章,雖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藻,卻用真實訴說著永恒。
這本書喚醒了沉睡的自然美景,這本書洗滌著我心靈的污垢,它告訴我許多道理,這些道理將伴我一生,讓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改變自己。與高尚的人談話你也會變得高尚,讀好書就如同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他會改變你的一生。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4
古典之殤的書評
我曾向朋友推薦過王開嶺先生的隨筆集《精神明亮的人》,她讀了說“很好”;最近她反過來也向我推薦了同一作家的另一本散文隨筆集《古典之殤》,我讀了也覺得“很好”。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那種讓讀者“精神明亮”的“好”。
查新華字典,“殤”的解釋是“還沒到成年就死了”,有惋惜和感傷的意思在。為什么取這個書名呢?王先生說:當我們大聲朗讀古典詩詞時,殊不知,那些美麗的鄉(xiāng)土和自然風光、那些曽把人類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蕩然無存;現(xiàn)實空間里,我們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現(xiàn)場,找不到對應物,連遺址都沒有……古詩詞,成了大自然的悼詞和殤碑。
原來這是一部祭奠之作。但作家不光是祭奠古詩,他還憑吊著人類的童年和自己兒時的回憶,他在紀念一個“原配的世界”。
作者看來,世界有兩個組成:人間和非人間;人間的成就不足萬年,而非人間即大自然的成就,包括原始地理和物種繁衍已達46億年。我們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卻拼命去篡改和毀滅大自然的成就!
人類總認為世界即人間,他們忘了,自己和萬物一樣,只是地球的匆匆過客。人不是地球業(yè)主,只是它的孩子,它的無數(shù)孩子中的一個。它是人類的家園,但也是獅子、老虎和一棵草的家園。人類的倫理、美德和情懷,一旦越過了物種邊界,人類就變成了納粹,野獸的能量即刻釋放出來了。
作者懷念著那個原配的世界,極其細膩地描繪著那個消逝的世界,看看那一篇篇文章的標題你就會體會到他的一片深情——
“再見,螢火蟲”、“河殤”、“茶憾”、“橋是水的情書”、“誰偷走了夜的‘黑’”、“耳根的清靜”、“蟋蟀入我床下”、“消逝的地平線”、“湮滅的燕事”、“女織”、“消逝的‘放學路上’”、“多聞草木少識人”、“春天了一定要讓風箏放你”、“有股焦灼讓你必須連夜種點什么“……
老實說,光是這些標題就擊中了我心靈里那個柔軟的地方,想起了我們曾經(jīng)擁有的“美麗中國”和那些花樣年華,耳畔甚至還響起了風聲、雨聲和濤聲……那些草長鶯飛、魚戲蝦翩,那些青山綠水、星河燦爛,那些夏夜流螢、遍地蛙聲,還有古老的祠堂、繞村的小河和隆重的民俗……原來這些一夜蒸發(fā)了的物象并沒有在我的腦海里蒸發(fā),只是不去想、不愿想、不敢想哪!
就說“放學路上”吧。那一程路負載著一個孩子最大的快樂。記得我和好朋友勾肩搭背,嘰嘰喳喳,孩提時代幾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聞都是在放學路上邂逅的。那是最值得期待的空間,每天充滿了新奇和陌生。我們每天都在小馬路和弄堂里穿來穿去,其樂無窮。那時的馬路很短、很窄、拐彎很多,生趣盎然、信息肥沃,而且很安全。是呀,那時整個環(huán)境,在表面的松散和雜亂之下,有一種無形的維護系統(tǒng),憑借它,生活雖然貧困,卻是溫情、安定和慈祥的?墒乾F(xiàn)在的孩子還有沒有“放學路上”呢?一個個孩子被大人押送著,離開一個“戰(zhàn)場”,休息片刻,喂一點食,再進入“第二戰(zhàn)場”……當他們成人以后,他們的回憶里還有些什么,他們還聽得到從弄堂里飄出來的那一聲吆喝“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嗎?
這不是一本所謂環(huán)保的書。這是一本充滿著人文精神、修復記憶、保衛(wèi)生活、喚醒感官和心靈美學的書。人類無法停止前進的腳步,這是人的本能。于是一眨眼的功夫,無數(shù)事物只剩下背影,成了往事和收藏。吊詭的是,我們無意中留下的,卻成了需要全民保護的精神遺產(chǎn)。當?shù)厍蛑皇O铝巳说臅r候,人的末日也就來臨了。如果我們,尤其是決策者能事先覺察到這些,事情會不會有所改觀呢?環(huán)境問題持悲觀態(tài)度的人士不少,因為人的欲望是無底洞呀。
《古典之殤》
讀完《古典之殤》我的心情從初讀時的的猶豫變?yōu)閺氐椎氖,王開嶺究竟想要表達什么?對現(xiàn)在的失望?對過去的懷念?這些終究不是能帶給人們長久感慨和思考的問題。最終,全篇的落腳點終究還是在對過去一些美好現(xiàn)象的消失上,感情也盡停留在了物質(zhì)層面上的懷念與追憶。敢問王開嶺為什么還賴在北京呢,他是如此的'向往著原配的世界,那么我相信中國那些尚未被人類足跡染指的地方還是有的,他完全可以收拾起自己的言論去做一個遁世的“古人”,而絕非在這里享受著現(xiàn)代的一切,而又虛偽的賣弄一個不可能的世界。然而,他肯定是不會去的,說辭必定會有很多種,但無論哪一種都掩飾不了他內(nèi)心對現(xiàn)代世界的依賴。時代在變化,而這變化不是人類所能掌控的,而王開嶺對于失落的原配的哀嘆都是基于對原配們結(jié)局的知曉,由結(jié)果來推導原因,那么這本書的出發(fā)點就完全錯了。若是他真的懷念古典,那為何在原配失落前就去有所行動呢?對于以前的美好原配的沒落,我們要相信總會有新的美好誕生。我們要繼承的并非是一板一眼的物質(zhì)原配,而是古人對美的不懈追求和獨到眼光,并用它們?nèi)ヌ綄ご嬖谂c我們周圍的美,去享受我們周圍的美。
《古典之殤》:紀念故鄉(xiāng)的原風景
一個流浪著的詩人,在“懸空”的城市里呼喚:“我要還家,我要轉(zhuǎn)回故鄉(xiāng)。我要在故鄉(xiāng)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有一天,詩人回到了安徽老家,卻又道出悲涼:“有些你熟悉的東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鄉(xiāng)完全成了個陌生人!
一
20xx年,我在農(nóng)村工作,這是我少時離開鄉(xiāng)下后再次長住農(nóng)村。而我的腦海中,依然清晰地記得,濃夜的院中槐樹下,母親一邊搖著扇子,一邊輕輕地講著牛郎和織女的傳說,講著她小時候鄉(xiāng)村趣聞,那是充滿智慧的夜晚,有時蟋蟀聽的興奮也不由“唧唧”地伴奏,不知多少次,我就這樣擁著鄉(xiāng)間最美的鄉(xiāng)間清越之聲沉入了夢鄉(xiāng)。
套用王開玲的話說,濃夜是鄉(xiāng)間的魂曲,鄉(xiāng)間是濃夜的情書。同樣是天設地造的姻緣,藏著我童年太多的歡樂,留下了我記憶中最思念的風景。
在城市間不停的行走后,突然相遇鄉(xiāng)村,再次吐納著鄉(xiāng)村的空氣,著實讓我興奮了許久。
鄉(xiāng)間的夜晚還是那樣的寂靜。那時,我常常坐在房子的屋檐下,聆聽久違蟋蟀耳醒心蘇的奏鳴,有時還呆呆地望著明澈潔純的星河……十多年了,童年的蟋蟀不曾再赴我枕畔竊竊私語,燦爛星辰的夜也從未映入過屋檐下仰望的眼簾。這再次的相遇,宛若昨日躺在母親的懷中尋找著牛郎織女一般,曾經(jīng),我是如此的熟諳你。
這是故鄉(xiāng)的風景,今夜,夜色正濃……
晝夜輪值,在濕潤的空氣中迎來了鄉(xiāng)村的白天。
鄉(xiāng)村的現(xiàn)代化建設正蓬勃向上,我切實感受到農(nóng)村的巨變?墒,為什么不再是公雞的啼鳴喚醒沉睡的夜?為什么陽光那樣的稀少?為什么鄉(xiāng)間的風不再清香?為什么這片土地上丟失了安詳與寧靜?分明是詩意的消逝,分明是一個模糊的身影扔掉麥穗,捧起一沓沓的鈔票向前疾馳,記憶里多年的炊煙、淳凈、悠然瞬間崩塌沉陷,迫不及待的機械轟鳴,湮沒了田間的勞動號子,湮沒孩童嬉戲的歡聲,還湮沒了聒噪的鳴蟬……
鄉(xiāng)村建設的“芬芳”,已遠遠超出了我的理解。至始至終,我沒能直面鄉(xiāng)村的白天。
鄉(xiāng)村消失了,她在現(xiàn)代化的軸線上追隨城市而去,鄉(xiāng)下人消失了,日益趨向王開玲驚呼不知從哪兒冒出來的城市人,而讓我陶醉的夜,也漸漸被心底泛起的憂郁遮掩,分外蒼白迷茫,鄉(xiāng)間已讓我漠然。
終究,我沒有能在鄉(xiāng)村長住下去,帶著無法釋懷的心匆匆從迷人的夜空下逃離。
而這一次離去,竟然再沒有返回。
二
返回大曠野,這是高齡的托爾斯泰做出的選擇。
王開玲說,曾經(jīng)當他大聲朗讀古典詩詞的時候,那些美麗的鄉(xiāng)土和自然風物、那些曾把人類引入美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蕩然無存;現(xiàn)實的空間里無法找到古人的精神現(xiàn)場,找不到對應物,連遺址都沒有……古詩詞,成了大自然的悼詞和殤碑。嘆息、微笑、搖頭……五味雜陳的心緒不斷涌出,“人類生活史上最純真的童年風景、人與自然最相愛的蜜月時光,已揮茲遠去!睙o數(shù)的故鄉(xiāng)被連根拔起,我們都成了故鄉(xiāng)的說謊者……
我想找回灑滿野花、遍地蛙聲的故鄉(xiāng),也想找到可以漫步的城市,可想來,我失敗的徹底。揖別故鄉(xiāng),闖入滿是游客城市的那一刻起,通向城市的柏油路便已剪斷了我在故鄉(xiāng)的記憶,我也成了無法尋覓歸途的游客,只有在城里失魂落魄的獨歌。
顯然,這不是生活。
奔向大曠野,托爾斯泰用他博愛的靈魂,沖破幽暗的人性,決然追趕生命的明朗和溫暖。尼采追尋著年輕時代“那些充滿信任、歡樂,閃爍著崇高的思想異彩的時光──那些最深沉的幸福時光”來抵御心理困擾。大自然以她的廣大深沉醫(yī)治著文明世界病痛中的人類,她建造一間木屋,梭羅就在木屋的湖邊漫步,有時獨坐在準備好的椅子上靜靜思考。你看“鄉(xiāng)下佬”惠特曼每逢遇到極為悲痛和苦惱的事,總是在夜晚走到戶外星空下,以求得到無聲的滿足。
生命的繁重,是忘記生命本來的意義,太在意“人間邏輯”。走向大曠野,不是舍棄世俗的生活,你看托爾斯泰,他是想按照人民的樣式生活,追索道德律的嚴整。這就是即使托爾斯泰倒下了,仍呼喚著“農(nóng)民”。而繁重的生命,怎能在物欲橫流的城市找到詩意的棲居?
三
遺憾的是,并非每個人都愿意尋找詩意的棲居,更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自然。就像小說中,賈政把偽造田舍當做清幽之地。黑澤明甚至有些刻薄地認為,人類在精神層面上從不會向上看,而像野狗一樣,只注意腳下,徘徊不已。原來,這個時代病了。
北島想用文字重建他記憶中的北京,從而否認如今的北京。他希冀著消失的氣味兒、聲音和光線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廟恢復原貌,瓦頂排浪版涌向低低天際線,鴿哨響徹深深的藍天……詩人的情懷著眼于現(xiàn)實,似乎找回從前的記憶,就已譜成了最浪漫的詩歌。
王開玲在這里講了一個外國總統(tǒng)——前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這位坎坷身世、卑微學歷、民權(quán)斗士的草根總統(tǒng)在人生的坐標上基本都在書寫著童話,可最終這位讓人放心的總統(tǒng)還是倒在了權(quán)力的誘惑之下,而這位頗有古風的總統(tǒng),用最后一躍,為自己留下了為人的尊嚴,也守住了這個年代缺少的羞恥感。
詩人開始從回憶中尋找美,政治家卻要用生命為道德律找回失去的嚴整。這是詩人的幸運?還是政治家的不幸?
這能算一個良性而優(yōu)美的時代嗎?
良性的優(yōu)美時代,王開玲的標準是:傻瓜也能獲得好好的時代。文學也好,新聞也罷,都是要把我自己的特長,守住底線,給人以希望。
在鄉(xiāng)下,福樓拜的一棟亮燈的木屋里,寫信給最親密的女友:“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來訪,不看報紙,按時看日出……”
“按時看日出”,這是原配世界的詩意,人類生命的價值,文學的積極意義。有人說,在這個時代,談論自然、價值、詩意這些東西是一種矯情,甚至是一種奢侈。也許是吧,但如果世界在奢侈的精神和淪陷的道德中選擇,我毫不猶豫選擇奢侈的精神,如果世界要在矯情的詩意生命與物欲勢力的生活中選擇,我同樣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矯情的詩意生命。
普魯斯特在書中,寫到“我”在火車停站時,見到一位賣牛奶的姑娘:“……晨光映紅了她的面龐,她的臉比粉紅的天空還要鮮艷……有如可以固定在那里的一輪紅日,我簡直無法將目光從她的面龐上移開……”
矯情嗎?奢侈嗎?當然不!奢侈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被灰蒙蒙的塵霾遮住了生命價值的標志,矯情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中被復雜和厚黑堵住了心扉。
馬修阿諾德在《多佛海灘》一詩中描繪:
我們猶如置身于黑暗的曠野,
陷入混亂的進軍和撤退之中,
在那里,無知的軍隊在黑夜中混戰(zhàn)。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5
“誰還記得從前的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合上《古典之殤》這本書,王開嶺的質(zhì)問仍在腦海里回響。抬頭,是這城市有些污濁的夜空,與偶有的,透過厚厚遮蔽下零落的星光。是啊,從前那個清澈澄凈的世界,到哪去了呢?不知何時,我們的世界開始以驚人的速度變化著,蓋起的高樓,四通八達的道路,高起的煙囪。一切都以飛一般的速度發(fā)展著,前進著。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新建的高樓讓住宅更為穩(wěn)固安全,連通的道路讓出行更為便捷順心,高科技的發(fā)展讓生活更為舒適愜意?墒,為什么現(xiàn)在的我們,都被困在了這鋼筋水泥構(gòu)成的匣子中?充斥生活里的是各式各樣的新式電子產(chǎn)品,高科技玩具。自然,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不提山間的流螢,草叢中蹦跳著的螞蚱,天上飛舞的紙鳶,夜晚靜謐中風兒突然吹起的`悅耳的蟲鳴。只道那些悠長的溪流,青苔漉染的小橋,遍地的野草野花,都已難覓蹤跡。生活中那些自然之韻真的只能消失殆盡了嗎?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前行得太快,以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美好漸行漸遠,只能用來緬懷。當山間若隱若現(xiàn)的點點流螢無跡可尋,當夜晚的靜謐被浮躁的聲音打碎,當曾經(jīng)的繁星點點化為現(xiàn)在的霓虹燈濃重的商業(yè)氣息,當當年踏雪尋梅,煮酒對歌,變?yōu)楝F(xiàn)在的奢靡攀比,欲望涌動。我們將何處尋找當初的生活。為什么不慢下來呢?為什么不回頭看看呢?為什么一定要固執(zhí)于創(chuàng)造一個又一個相似的高樓林立的城市而不尋找當年的大漠孤煙圓月,小橋流水人家?缺失了的是對自然的景仰,丟棄了的是慢的生活節(jié)拍,沾染上了濃重的商業(yè)氣息,多了的是市井紛紛的閑言碎語。“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fā)現(xiàn)無詞無曲。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fā)!蓖蹰_嶺如是說。在工業(yè)化,城市化這條路上疾行的我們,是否也該看看,當初夢想被丟到了何處。當初的信仰又在何方?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我們能做些什么,不止是暗自神傷,不止是一昧哀嘆,我們要行動起來,去需找古典之美,去探尋自然之韻,盡所能來守護,華夏這五千年的傳承。
現(xiàn)在社會之上,奢靡成風,攀比成習,華而不實的風氣蔚然,不少人為金錢所惑,丟棄了千古傳承下的風骨。工業(yè)化不斷推進,丟失了自然的靈性。可是,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夢想,簡單自然質(zhì)樸,一襲布衣,一杯清茶,三兩個知己,淡然自處,聆聽自然之聲。我們張開手擁抱這個時代,盡管她有諸多不足,我們用一腔熱忱去熱愛這個時代,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逢其時,我們愛它,除了愛,別無選擇,就連那些憎厭不滿,也都來源于愛。既然如此,那就去改變這個時代,去努力實現(xiàn)心中之夢,去回到那樣清明的歲月,聆聽古典的彈唱。
在這最好的時代里,努力著,為那一個簡單的夢。別讓古典成殤。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6
“誰還記得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我合上書本,抬頭望著窗外一點沒有星點的天空,只有那被燈光照得暗紅的顏色,腦中回蕩著王開嶺老先生的質(zhì)問,我不禁疑惑了——曾經(jīng)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呢?
作為一個00后和80、70、60后的長輩們相比,我無疑是幸福的了,不管是獨生子女還是二胎政策都改變不了我是爸爸媽媽心尖尖上的存在,從我們00后開始我們就擁有了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良好的學習設施、代表時代的高樓大廈、幾乎人人手頭上都有一部手機,高科技的發(fā)展使我們受益無窮,我們生活在這樣平和、幸福、高科技的時代,跟爺爺、太爺爺他們那個動蕩的時代相比,我們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嗎?沒有,我們該知足了。
但是住在這個充滿鋼筋泥土的社會中,看著外面濃厚的霧霾中,仰望著沒有一點星光的夜空中,我只能感嘆——生活在什么時代,就要付出什么代價嗎?曾經(jīng)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的呢?
王開嶺老先生在古典之殤提到過——流螢之美,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螢,那謎語氣質(zhì)、童話味道是什么樣的呢?天上自由的鳥兒,草叢中婉轉(zhuǎn)動聽的螞蚱,有著遠方里程的河流,郁郁蔥蔥的樹林……它們在那兒?靜悄悄的跑了吧,自然似乎像月球那樣離我們越來越遠。
高度思考的大腦,人們匆匆忙忙的腳步,時代飛躍般的進步,似乎時間不變,但總有著什么追趕著人們的步伐,什么都是急迫的,沒有人在關(guān)注身邊的美好,所以流螢如天上的星星一起消失了吧。
“我越來越篤信兩點,好東西都是原配的',好東西應是免費的。”
“誰還記得從前的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
天空是暗紅的,山已經(jīng)禿了,河早就干枯了,水里剩下的只有垃圾,廟快拆光了,菩薩明白了事理,有的只是硬心腸,人臉不紅了,豬不在睡只在吃,房子是有產(chǎn)權(quán)的,娃不能想生再生了,燕雀不會住樓房,守信的人很少了,商鋪心里只有利益……
世界上尚存多少原配?人間還剩幾許古意?”我想我們該停下腳步了,我該試著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古意快沒了,我該駐足了。
春天,看著小草發(fā)芽,聆聽樹上麻雀吱吱喳喳的聲音,體會來之不易的小雨綿綿;夏天,看著長勢旺盛的樹葉,嬌艷盛開的各色花朵,在暑假與朋友來一場痛快的旅行,一起歡笑、玩耍;秋天,吃著媽媽帶回來的橘子,欣賞枯葉紛飛的景色,感受風的作伴;冬天,吃的暖暖的小米粥,舒舒服服的躺在被窩里,耳邊放著自己喜歡的音樂,捧著一本書,細細的品讀著。
這——才是人生,美總是在不經(jīng)意的小事中產(chǎn)生,才值得我們發(fā)現(xiàn)。
別讓古典成殤,世界自然是美的,不在于你想不想發(fā)現(xiàn),而在于你是否能發(fā)現(xiàn)。
“誰還記得世界?誰還記得生活本來的樣子?”我可能不記得世界,不知道生活本來的樣子,但我知道生活現(xiàn)在的樣子。
【古典之殤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古典之殤》讀后感01-06
讀書筆記之《論語》01-11
古典名著西游記讀書筆記05-25
讀書筆記之《美學散步》11-12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0-04
《少年維特之煩惱》讀書筆記02-12
《少年維特之煩惱》讀書筆記[精品]07-06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筆記11-28
《世界未解之迷》讀書筆記01-02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書筆記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