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讀書筆記>《老子》的讀書筆記

      《老子》的讀書筆記

      時間:2024-10-24 21:32:16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老子》的讀書筆記14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墒亲x書筆記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老子》的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子》的讀書筆記14篇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1

        很喜歡金庸的《碧血劍》中皇太極的一句話“讀書當學(xué)書里頭的本事策略,不必學(xué)漢人的秀才進士那樣,學(xué)甚么吟詩作對”。

        現(xiàn)實的社會,魚龍混雜,人心險惡。學(xué)校,新聞聯(lián)播中的`所傳播的美好盛世很難遇見,為明哲保身則需學(xué)前人之人情世故。

        每讀《史記》都不覺受益匪淺,能在丹青史書中留有恢弘一筆之人,必有其過人之處。

        而每讀到《老子韓非列傳》中韓非所著的《說難》一文都不禁與司馬遷的“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所產(chǎn)生共鳴。

        “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彼^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是即使是同一個人說同樣的話也要分時候,分身份。“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與人交流還需先察言觀色,特別是與領(lǐng)導(dǎo)匯報,不如此往往會被莫名奇妙的挨批,而領(lǐng)導(dǎo)亦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為佳。如此則員工可無心理壓力,工作也可正常運轉(zhuǎn)。

        曾在央企中建任職,上層領(lǐng)導(dǎo)視察與學(xué)生員工座談,不斷鼓勵隨意提問。然而真的可隨意嗎?央企領(lǐng)導(dǎo)座談無非是為了幾張可宣傳的照片,這是人盡皆知之事。一學(xué)生入世自然不懂其潛規(guī)則,抱怨了一句“太累,生活既是工作,工作還是工作”。領(lǐng)導(dǎo)自然不好發(fā)作,只好悠悠一句:“小伙子,你的思想有危險啊。”這個小伙接下來會面臨什么已不用猜測,無非是單獨被叫到項目經(jīng)理辦公室談?wù)勅松。果然不久后就提出了辭職。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悶,但是正如長著說言,“悶聲發(fā)大財”才是王道。鄙薄輕慢都已經(jīng)習(xí)慣,唯有沉默求心安。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2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

        1、被信仰為促進谷物生長保證五谷豐收并主宰植物每年的生長、腐爛和再生的神;

        2、古代道家用語。谷和神本分用。后多并稱!吧竦靡灰造`,谷得一以盈!;玄:象形。小篆字,下端象單絞的絲,上端是絲絞上的系帶,表示作染絲用的絲結(jié)。本義:赤黑色,黑中帶紅;牝:形聲。從牛,匕(bǐ)聲。依甲骨文,“匕”為雌性動物的標志。本義:雌性的禽獸;玄牝:道家指孳生萬物的本源,比喻道。

        從說文解字和古代的解釋看,這句的意思是指道不會死亡,而且為天地的根源。最后一句是描述道的.“性質(zhì)”的,似有似無的存在,但其作用卻無處不在,且無窮無盡。這或許是給我們一種信心,道是存在著的,而且可以永遠存在。那我們可以通過人類和科學(xué)去認識道嗎?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3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是向自然學(xué)習(xí)的治國之道。老子講要削減人們的欲望,減少人們的競爭,讓其按照自然天性發(fā)展。甚至讓民不去追求知識,但是要注重強身健體。想起一句西方哲人的話來:“讓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站在這個角度,老子是想千方百計的減少我們的欲望,同時減少我們的知識能力,他可能覺得知識也是人欲望來源的一部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憂患識字起”,講的大概也是這個道理。人們懂得的道理越多,想得就越多,憂患和意識自然就多了起來。不過,或許我們可以像老子本人一樣,在跨過了知識的這個階段而至無為之狀態(tài),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jīng)不可能再直接造就簡單無為,因為欲望已經(jīng)在人類和社會中產(chǎn)生且越來越強大。比如你出生了之后就知道有一種目標叫成功,成功后有什么……

        所以,在這個時代,我比較傾向于“未曾拿起,何言放下;既已拿起,也理應(yīng)而且終將放下”。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或許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又或許社會的發(fā)展也會經(jīng)歷這樣的階段,現(xiàn)在的社會正處于多樣性急劇擴張、物質(zhì)和欲望越來越‘豐富’的階段,或許以后會朝簡單、自然、無為的方向發(fā)展也未可知。值得一提的是,對于“讓自己的欲望保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我們的政府做得似乎正好相反。

        他一方面在用一元性的教育和言論把我們塑造成一個“機械人”,無形中扼殺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一方面又(或許是不得不)讓社會的欲望越來越大,經(jīng)濟發(fā)展了,物質(zhì)更豐富了,人們的選擇也更多了,可是,我們?nèi)诵缘倪M化,卻是如此的緩慢,甚至在一直在倒退……

        又看到“虛其心”,我覺得很像基督教說的,“把自己的心空出來,讓神進來”。人作為人始終是渺小的,如果以他自己為中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或許可以在一個環(huán)境中獲得世俗的快樂和與人競爭之后短暫快感,可畢竟人不可能最強,人的力量也是渺小的,而且人很容易拜倒在權(quán)力、金錢、包括自己的情緒和欲望之下,結(jié)果很容易迷失自己,倒不如把自己空出來,只讓神來主宰,或許可以真正的做到“不后悔,不用怕”,自然而然享受塵世生命帶來的樂趣。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4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科?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哎呀,這一章太長了,而且很難。開始除了后面幾句,幾乎沒能看懂,沒有辦法,只能遇到不懂的字和詞,用我們的老辦法,查字典嘍。

        先大概看一下句子的排列,我覺得前面都是如何去修身養(yǎng)性、去獲取知識的理性,去多樣性的發(fā)展,后面一句是達到這些之后更為理想的狀態(tài)!盃I魄”不知為什么,幾乎所有的書上都講這是“魂魄”之意,我查了一下:營,營,從宮,熒。宮,房子,與居住有關(guān)。本義:四周壘土而居;魄:從鬼,白聲。從鬼的字,常與靈魂、鬼怪有關(guān)。本義:陰神,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體而存在的精神),我覺得營不是指‘魂’,而是指為‘形’,而魄指“魂魄”,因為魂魄之于身體,就好像我們之于房子。所以這句應(yīng)該解為:魂魄和形體合一,能達到‘無離’的狀態(tài)嗎?無離可能是指人與道合一。“專氣致柔”可能是指一種修煉的一種方式,因為無重點詞,沒有辦法查詢,所以這句應(yīng)該是說,專氣致柔的修煉,能達到嬰兒般(純潔?混沌?)的狀態(tài)嗎?老子除了喜歡用水來作喻,還喜歡用嬰兒,這很容易理解,因為嬰兒是人之初始,而道也是萬物之始!皽斐[,能無疵科?”應(yīng)該也和上句意思大概一致。愛民治國,可以達到無為而治自然而然嗎?老子的回答當然是肯定的,而且這也是他的理想和期望!疤扉T”:指指鼻、口或天庭,開闔即開與關(guān),可能也意指交流,雌:從隹( zhuī)。表示與鳥有關(guān)。本義:母鳥。引申為母的。對于這句話,我沒有更好的理解,只能跟從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這也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雌、母確實也有寧靜之意,而前半句也確實有自己的感官與外界交流之意!懊靼姿倪_,能無知乎”,應(yīng)該指明白道理,能沒有知識嗎?或者說,能不用知識就可以達到嗎?但這樣理解的'話,就和前面的幾句有點不太一致,因為前面的后半句都是講老子的理想的狀態(tài)。無知顯然也是,但可能這里的無知不是指沒有知識,而是指不用心機,自然而然,這樣理解的話就通順了。

        最后的總結(jié)語更是經(jīng)典語,一直流傳至今。生之,畜之,應(yīng)該是一個意思,就是生養(yǎng)萬物。后面的并列句是為了解釋老子理解的德,應(yīng)該做到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他,“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意思大致相近,為(為、爲,爲的本義是母猴。象形。按字,從爪,古文下象兩母猴相對形),有母意,可理解為:做萬物之長,卻不主宰他們,(恃:從心,寺。本義:依賴,依靠),這里的“主宰”很有意思,恃的本意是“依賴,依靠”,統(tǒng)治者雖為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者,其實乃是依賴他們,這與我們政府宣傳的“人民是政府衣食父母”是一致的?晌覀兊恼畢s只見它統(tǒng)治人民,卻不見他因依賴人民而感恩,如果說有感恩,也只是存在于文件和口號之中,說一切為人民服務(wù),還說“以德治國”,殊不知,真正的‘德’不是占有、控制,統(tǒng)治,而是自然而然的引導(dǎo)他們(與強制相對),生養(yǎng)他們(其實也就是服務(wù)人民)。我們的政府什么時候能真正做到呢?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5

        《老子》讀畢!独献印贩参迩в嘌。去年數(shù)次欲讀,數(shù)次擱置。遂拖至今年始讀。五千言,讀來并不費事。然要真正悟透學(xué)懂,談何容易!掩卷細思,頗多感慨。

        司馬遷《史記》之《老子韓非列傳》曰:"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由此可知,老子著書,其目的,乃是"見周之衰".老子所在之春秋時期,就學(xué)術(shù)而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就社會而言,則是禮崩樂壞,世風(fēng)日下;各諸侯國戰(zhàn)爭不斷,民不聊生。老子不愿意見到社會之如此。便倡導(dǎo)無為而治,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傳世,兩千余年。自其傳世,則與儒家一道,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在社會道德、政治理論、倫理教育方面,儒家占統(tǒng)治地位;然在哲學(xué)、美學(xué)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道家之思想的影響遠遠大于儒家。亦即,儒家文化在與現(xiàn)實社會聯(lián)系緊密的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中具有主導(dǎo)地位,然而,道家則在那些具有強烈思辨色彩和需要豐富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學(xué)術(shù)領(lǐng)域中發(fā)揮重要的影響。這一點,可在《莊子》中得到最好的證明!肚f子》其想象之豐富,語言之精美,于先秦諸子,當屬第一流。

        以道家思想為主發(fā)展而來的道教,也是中國本土產(chǎn)生的土生土長的宗教。在道教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儒家、佛教,相互融合,相爭相競,最終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可謂道家之作用和影響力之不大。

        兩千年來,注述《老子》,成了一門沒有盡頭的'研究領(lǐng)域。注述《老子》也成了古今許多研究者的終生事業(yè)。然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詮釋《老子》的真意。五千言之《老子》,后世注者恐怕不止五十萬,五百萬言。其精義之深之廣,夫可見爾!

        《老子》無為而為,深奧難懂,作為道家的開山鼻祖,實在是玄之又玄。然而,不讀《老子》,終將是一生之遺憾。讀之而不懂,就像吾輩,則在意料之中。

        著名史學(xué)家呂思勉說,道家之學(xué),實為諸家之綱領(lǐng)。諸家皆專明一節(jié)之用,道家則永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寥寥數(shù)句,近言《老子》之真義。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6

        先秦時期,是中國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這一時期,白舸爭流,百家爭鳴,學(xué)術(shù)思想空前繁榮。據(jù)【漢書·藝文志】,先秦學(xué)說有十家,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司馬遷的這篇文章就是關(guān)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傳記,他把老子,莊子,申子,韓非子合為一傳,是后人研究先秦道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獻。

        老子是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春秋戰(zhàn)國早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直接對本文所傳的其他三人有較大影響,被太史公列在文章之首。文章中記載了老子的生平軼事及其后代的狀況。

        老子哲學(xué)的根本觀點是“天道”,“道”是天地萬物之先,是本源!暗馈睕]有意識的作用,只是自然如此,即萬物皆生于自然,萬物的生滅有其自然的道理。“道”就是宇宙的最高原理。從“孔子問禮于老子”一事可以看出老子的人生哲學(xué)態(tài)度,他認為人貴能知道宇宙間的不變的通則,物極必反,所以才以“去且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婬志,是無益于子之身”來規(guī)勸孔子。

        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誠如太史公所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莊子是老子之后到家學(xué)派的最主要代表。司馬遷認為“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要其本歸于老子之言”。莊子在老子學(xué)說的基礎(chǔ)上,對道家哲學(xué)作了進一步發(fā)展,建立了一個更為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司馬遷認為莊子善于行文措辭,但空設(shè)語言,還喜歡攻擊當時的其他的學(xué)者,只是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一些解釋。事實上,莊子思想與老子思想有較大的不同。老子從“道”悟出“常”,莊子卻悟出“變”。他認為天地萬物無時不在變化之中,這種變化是天道的運行,自然的演變。所以莊子主張人應(yīng)當超脫一切欲望的束縛和情感的糾纏,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在政治上,莊子主張極端無為,社會上的各種制度都是給人的天性帶來痛苦。楚威王想讓莊子出任曹國的宰相,莊子的回答“子及去,無污我”,“終身不仕,以快吾志”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觀念。

        卡家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一個學(xué)派。因為他們在與舊勢力斗爭的過程中,主張變法,實行“法治”,所以被稱為法家。

        卡家有勢,術(shù),法三派,申不害是法家術(shù)派的代表。他的思想學(xué)說本源于黃老,講究循名責(zé)實,名實相合。他出為韓相,把自己的政治思想與國情想結(jié)合,取得了很大成效。“終申子之身,國治兵疆,無侵韓者。”

        韓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在法家重勢,重術(shù),重法三派中,韓非可謂集三家之說,而能成一家之言者。司馬遷認為他“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在韓非子的書中有【解老】、【喻老】等諸篇,其思想中的“因自然,圖難于易,適應(yīng)時變”都直接源于黃老思想。他批判地吸取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并在唯物主義基礎(chǔ)上加以改造,賦予了新的內(nèi)容。

        韓非看到自己的國家漸漸衰弱,想用自己的政治思想來治理國家,屢次上書卻不得重用。后淪落秦國,被李斯等誣陷,死于秦國。“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于秦,不能自脫”,太史公深為之嘆,并在此傳中記載【說難】全文。

        太史公把屬于不同思想學(xué)派的四人置于一傳,可以說是以其獨到的眼光看到了他們內(nèi)在的強大的聯(lián)系,氣勢恢弘。

        從歷史上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過渡的大變革時代。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和奴隸起義、奴隸斗爭的推動下,新興地主階級向沒落奴隸主階級展開斗爭。斗爭的中心問題是建立和鞏固新興的封建制、解放生產(chǎn)力,還是維護和挽救腐朽沒落的奴隸制。階級斗爭所帶來的尖銳問題擺在每個階層面前,迫使他們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于是出現(xiàn)了紛繁的、對立的.思潮和流派,展開激烈的論戰(zhàn),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道家是這其中反映沒落奴隸主階級儀式形態(tài)的一個唯心主義學(xué)派。以老、莊為代表的舊奴隸主階層選擇了消極應(yīng)對,發(fā)展唯心主義思想,幻想回到過去。這種與生產(chǎn)力進步,社會歷史發(fā)展相違背的愿望當然不可能得到實現(xiàn)。但是道家在中國思想史上影響久遠,后來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多少吸收了老子的思想,有的還進行了積極的改造,對整個中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都很大。

        卡家是這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一個學(xué)派,是在新興地主階級反對沒落奴隸主階級的長期斗爭中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申不害在韓國,慎到在齊國,商鞅在秦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法,為法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韓非順應(yīng)歷史潮流,進一步較系統(tǒng)全面地總結(jié)了變法經(jīng)驗,把“法”,“術(shù)”,“勢”結(jié)合起來,為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封建國家提供了較完整的政治思想體系,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后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當時雖說戰(zhàn)火頻繁,但各國為了取得勝利而努力增強國力,生產(chǎn)力迅猛發(fā)展。農(nóng)業(yè)科技的進步帶來意識形態(tài)的進步,他們的思想中都或多或少地擁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思想,可是說是我國唯物主義思想的萌芽,也實際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樸素唯物主義的時代。

        再從司馬遷寫這篇文章的歷史時期來看,漢武帝時期,漢朝剛步入中期。

        漢初,因為承春秋戰(zhàn)國以來四百多年混亂,社會殘破,民生凋敝,人民的財產(chǎn)及精力早已消耗殆盡,舉國上下都需要喘息的機會。漢朝國家初定,深感秦因暴政而失國,所以力求清靜無為。老莊思想的“無為而治”恰好適合當時情勢的需要,于是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予民休息”的政策,文、景兩帝都提倡黃老精神,一直到武帝時的名臣汲黯,都是黃老的信徒。在當時的特殊的歷史條件下,曾對恢復(fù)和發(fā)展封建經(jīng)濟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武帝以后,漸崇儒家,但由于統(tǒng)治者追求長生不老,重視養(yǎng)性修身,道家思想中的返本歸真又受到重視。

        司馬遷生活在黃老盛行的環(huán)境中,當然也受到了很好的黃老思想的教育,對他完成這篇文章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道家和法家作為兩個立場完全對立的學(xué)派,他們的代表人物被太史公合為一傳,表現(xiàn)了他非凡的歷史功底,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歷史家之一。

        但是從今天的研究成果來看,太史公之言也有寫偏頗之處。

        莊子雖然是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但更重要的是對老子思想的發(fā)展。他發(fā)展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束縛,宣告了一系列曾被認為是永恒真理的東西不過是相對的、處于變化之中的東西。這對于中國哲學(xué)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莊子哲學(xué)中的樸素辯證法等合理因素多為歷史上的進步思想家所吸收,也曾成為后來一些進步社會力量反對封建專制、要求民主的思想來源之一。

        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治國思想在當時有積極的作用。但他始終還是一個維護剝削階級和鞏固封建專制等級制度的政治家。對于勞動人民,他主張“嚴刑重罰”,過分強調(diào)暴力、斗爭和對立,為了統(tǒng)治而極端殘酷地對待百姓。他的思想給中國這么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下的人民帶去了多少痛苦。

        不管怎么說,在當時,司馬遷能比較精要地紀錄到家和法家的思想,看到他們中間存在的聯(lián)系,點出其思想本源,并且為后人留下了如此珍貴的研究資料,現(xiàn)在看來都是很了不起的。這篇文章行文流暢,氣勢滂沱,也可以說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司馬遷當之無愧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7

        人無道德不生,人無道德不醒,人無道德不醉,人無道德不樂。

        “道”是宇宙本源,是一切運動的法則。這是道家最基礎(chǔ)的核心。老子提出,充分認識并尊重自然界規(guī)律,讓宇宙萬物“自足其性”。于今而言,修道不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種適宜的方式,圖世界共同的利益。

        “老子的哲學(xué)是世界哲學(xué)的源頭”,哲學(xué)師長黑格爾對老子推崇備至。文學(xué)巨匠托爾斯泰由衷地說:“中國老子的.精神,是我思想的源泉。”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愛因斯坦經(jīng)常閱讀的書籍清單中,也有許多老子的著述。

        這些或許能夠說明《道德經(jīng)》為何成為僅次于《圣經(jīng)》的世界出版量最大的印刷物。

        老子被世人尊稱“世界哲學(xué)之父”。能夠讓全人類分享的老子思想文化精神,可謂人類之幸事!靶叛圆幻馈薄吧普卟晦q”,老子言正而名順!

        人皆老子,無人不以為自己心存“德行”。

        今讀老子《道德經(jīng)》,猶覺老子思想之于現(xiàn)實生活的深入影響,倍感老子精神之博大。遂邊讀邊解讀,輯為《老子新篇》62篇。個人拙見,擾人耳目,諒之。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8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牵準窃斐筛5那疤,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xué)家之一。關(guān)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袄献印笔侨藗儗λ姆Q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xué)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nèi)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zhuǎn)變,由守禮轉(zhuǎn)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quán)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后來,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guān)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guān)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后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F(xiàn)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9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想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我覺得這章講的大概是相對論,然后從他的相對論中得出其處世之道。事物的價值只要是以人來判定的`,總會是相對的。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主觀的東西,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靈魂,而且認識事物都是由內(nèi)向外的。因此后面講的無為,不有,不恃,弗居,可能更偏向于自然之道,而非人的價值。因為大部分人存在這個世界上,還是想有為,想擁有,想追求……。或許,用天道來養(yǎng)人道,會是人相對價值中的一個客觀標準,就像上帝的《圣經(jīng)》一樣。不同的是,圣經(jīng)已經(jīng)寫就,而道提倡的向自然學(xué)習(xí),則需要我們自己努力的去尋找。老子或許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尋找的歷程,而我們不但沒有很好的繼承,甚至越走越遠。(因為開始做筆記時沒有記錄每一句話的意思,只是寫了自己的理解。后面寫得比較詳細,像“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頗有雷同,如果不明白其意思,可以參照后文)。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10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從辵,首。本義:供行走的道路。但此處的道可能指先于宇宙之前的混沌,莊子講《渾沌之死》,開七孔于頭,然后有了萬物或叫宇宙,而七孔在我看來不僅代表萬物,也可能指人類、欲望,‘名’。我覺得這章是在刻畫混沌之后,宇宙出現(xiàn)之后萬物(尤其是人)的'差別與對比。道與名相對,妙與徼相對(前者為微妙之意,后者為考察,認識之意);煦缢懒酥,道卻永遠存在于宇宙當中,維持著宇宙的運行。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11

        天長地久。天地所有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在。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這章節(jié)老子似乎想通過對天地之道的描述然后應(yīng)用到我們?nèi)松砩,其實這種方式基本是貫穿整個《老子》的。關(guān)鍵是我們要把前面的`理解清楚了,前一句說天地長久的秘密是“不自生”,我不確定自己理解的對不對。是不是說“不求自己的生存”,還是 “不依靠自己生存”。我比較偏向于后者。天地不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道而存在。圣人也應(yīng)該學(xué)習(xí)把自己置之身后,卻可以達到身先!巴馄渖矶碓凇ⅰ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也大概是這個意思。

        老子可能還是想告訴我們,不應(yīng)該太關(guān)注自己,而應(yīng)該把自己虛出來,托付給道。這竟然與基督說的“把心虛出來,交與上帝”如此的一致……!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12

        光陰荏苒,年復(fù)一年。繁忙的工作,匆匆的心情難免使人疲憊和麻木。而讀書可以明志可以明理可以醫(yī)治慵懶的思想。今得《老子的智慧》一書,每每讀來總會感受到國學(xué)經(jīng)典的魅力,而每有會意,便會欣然一爽。

        《道德經(jīng)》比《易經(jīng)》好讀,若沒有注解我根本讀不了《易經(jīng)》,而老子的話則都是通俗又形象的表述!兜赖陆(jīng)》九九八十一章,《易經(jīng)》八八六十四卦,我認為,從總體上講,《易經(jīng)》是一個大系統(tǒng),嚴謹周密,無所不容,充滿相生相克和辯證,探討天地人的客觀規(guī)律,不絕對什么,在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認識及預(yù)測未來的能力!兜赖陆(jīng)》也構(gòu)建了一個大系統(tǒng),那就是關(guān)于道和德,即天之道、圣人之道、上德、玄德,老子通過大量的辯證、對比、反復(fù)、比喻,提出利而不害的天之道、為而不爭的圣人之道,提出負陰抱陽、以柔勝剛、清靜無為的處事之德,老子是在為世人解答社會生活中諸多的疑惑,進而快樂又自信地為道為德、為圣為人。至于《論語》,從小到大讀過的片段也不少,給人的感覺都是些仁義禮的論述,像某某人說的,都是些吃人帶血的文字,于我的吸引不大,不過我沒有系統(tǒng)地讀過《論語》,言多必失。

        老子教給我們充分認識客觀世界的辯證,包括事物本身和事物之間的辯證,不僅如此,他還說得格外地形象。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世界有很多美好,當然也有很多丑陋。真善美是我們都喜歡和追求的,那么假丑惡呢?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知道這一點,一個人就會對凡事有包容。我們總想世上沒有壞人,這可能嗎?要知道壞人滅不了,也要相信好人會不斷涌現(xiàn)。我們總想消滅貧窮和兩極分化,可是沒有貧窮,哪來所謂的富足?你口袋也是十萬塊錢,我口袋也是十萬塊錢,穿一樣的衣服,這有意思嗎?世界之可愛,在于其多樣性,在于其差異性,在于其變化中。

        即是如此,老子提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有點像愚民之冶,但說的句句是客觀事物的辯證。一個單位喜歡評先進,職工當然就要爭斗了;我們在故宮或是博物館存放了奇世珍寶,當然就會有小偷瞄上了;我們的改革開放大潮,給大家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賺錢的機會,欲望橫流,民心就亂了。老子從諸方面對此進行了反復(fù)認證,既然凡事都有兩端,得此必失彼,過于追求則必有所失,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觀點,提出了圣人應(yīng)該有的狀態(tài),是“為腹不為目”,是要“去甚、去奢、去泰”,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道德經(jīng)》。

        世界的辯證也不是靜止的,而是存在發(fā)展之中。老子說“飄風(fēng)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說老天爺刮大風(fēng)下大雨都不會長久,總會有雨后彩虹,何況人呢?你想“持而盈之”、“揣而銳多”、“金玉滿堂”,能夠守得住嗎?物壯則老,極強終衰,老子從來都是反對以一種剛強、圓滿的狀態(tài),他認為這必定不是長久的狀態(tài)。一個裝滿水的杯子,它還能裝多少水呢?你若想再攀高一層,那你必定不應(yīng)該在最頂層,所以在很多時候“以退為進”是有其中的道理的,我們也可以此辯證地看待發(fā)展中的事物。美國很強大,他能一直強大嗎;一個人現(xiàn)在很得志洋洋,會不會有落魄的時候呢;表面上你與人無爭,但到頭來別人能爭得過你嗎?反之亦然。這就是老子的不爭哲學(xué),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而實際上呢,他開啟了人們的視野,開創(chuàng)了道家學(xué)說,是為一代先師。

        “上善若水”,《道德經(jīng)》不少章節(jié)都是說水之善,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我們又該學(xué)習(xí)水的哪些品性呢?老子說“水善得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是說水滋養(yǎng)了萬物,如人體就有大半水,但水卻從不爭上,生而不有,它從來不說人是她的孩子,草木是她的孩子,她是萬物的主宰,相反,所有臟的它都清洗掉,包容掉,凈化了,就是符合“道”的。水至柔,但水滴能穿石;什么都能改變水的形狀,但“抽刀斷水水更流”,一切改變都是徒勞的;積少能成多,水匯集江海成為百谷王,是其“善為下”的結(jié)果。這樣看來,柔弱是勝于剛強的,老子說剛強是死的特征,柔弱則是生的特征,“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生的時候人的肌肉是柔的有彈性的`,草木也是柔的,風(fēng)吹即動,但死了就硬了、枯了,這就是“柔以勝剛”的道理。

        老子闡述的觀點也有不少令很多人驚訝。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笔茄,為什么我們說要樹立榮辱觀,因為社會主義大道正在廢棄;為什么出現(xiàn)五花八門的騙術(shù),因為人類太聰明,有很多智慧和高科技;為什么我們評選十大孝子,因為社會出現(xiàn)了不少六親不認的現(xiàn)象;為什么抗日時期有所謂的忠與奸,因為國家昏亂,而國家一帆風(fēng)順,一切遵循“道”在運行的時候,是用不著忠不忠的。關(guān)于民,老子說了兩句話也讓我記憶深刻,他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是呀,國家和政治雖為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但統(tǒng)治者能不能少拿出這些來威脅人,動不動就關(guān)人抓人以死來嚇唬人,這點在如今的拆遷、計生、嚴打等問題上是要尤其注意的,所謂“國之利器不可示人”也。

        《老子》為世人倡導(dǎo)的清靜無為、為而不爭之道并不為眾人特別是主流社會認同,這或是老子本身負陰抱陽的定位,也正是它的生命所在。老子在七十章中更是指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說“知我者希,則我者貴”,圣人有時也是孤獨的。是呀!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但人們能抵制社會的紛繁誘惑嗎?還是葉落的時候才歸根,人老的時候才還鄉(xiāng),年輕的時候總是要到外面闖一闖的,讀到最后終是可以在《易經(jīng)》中尋得答案,萬物由弱而強再到弱,由柔而剛再至柔。上班的時候讀《論語》,閑暇的時候讀《老子》;得意的時候讀《論語》,失意的時候讀《老子》;年輕力壯的時候讀《論語》,年老力衰的時候讀《老子》;在城市讀《論語》,在鄉(xiāng)下讀《老子》;反之亦然也。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13

        我讀《老子》,只為知其大意,非為深入研究。故粗粗略讀而已。與《莊子》、《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一樣,該等經(jīng)書,非長期研讀、反復(fù)研讀、靜心研讀,而不能知其精華者也?嘤诠湃酥,今人書籍,外加電子信息,浩如煙海,充斥各個空間,人目力之所及僅九牛之一毛而已!于是,感昔日光陰虛度之太多,慨人生在世時間之太短。唯有不再虛度,抓緊一切時間,日日研讀經(jīng)史子集,時時關(guān)注時事變化,方能讀得自己稱心如意之書籍,也不至于活在歷史中而與當下決裂也!否則,真的成了活在當下的古人了,成了食古不化的古董了。

        由是,我倍感人生于世,經(jīng)事之少,讀書之少,學(xué)問之淺。又觀世人宥于抱怨焦慮,徒耗時日,浪費生命,實是可惜可嘆。故唯有餒心平靜有力的人,才能活的'優(yōu)雅、從容,活出生命的質(zhì)感和豐富意義!独献印吩唬"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又云:"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又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此之謂也。

        人生的真義,到底為何?以守道不爭處世,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概為待人處事之原則。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概為生活之原則。功遂身退,上善若水,處眾人之所惡,概為對功名利祿之原則。

        《老子》實為一本修身處世、待人接物、齊家治國之大百科全書,雖深奧玄黃,卻一定能常讀常新。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于此可見!

        《老子》的讀書筆記 篇14

        兩個“爭”字,字兒一樣,意境不同。第一個爭,是指自己意識當中方寸之間的“不平”、“與人爭斗”之意,第二個爭,是外在的爭斗之意。只有在自己的意識“心兵”當中做到息爭,能在每天的紛擾中,在定靜的心理狀態(tài)中,不斷加以力學(xué)與“學(xué)而實習(xí)之”的灌溉,才能真正做到超出平常人水平的境地。定靜下來,方可進學(xué)。不定與不靜,也不僅僅指自己意識上的紛亂,沒有休息好、飲食不適度、包括酗酒等等,一樣不能使自己的意識境地得到安逸、悠閑的狀態(tài),是無法靜下心來力學(xué)的。

        好消息,懷師的《老子他說》下冊出來了,相信大陸很快就會出版,屆時大家再買吧。先給大家一個網(wǎng)址,應(yīng)該是老古出版社的。記得自己當初去香港時,專門打聽到銅鑼灣的書店地址,跑過去問站在梯子上盤弄書架的老板有沒有《老子他說》下冊,老板想都沒想回答到“沒有”,然后才抬起頭瞪著我瞧,我也瞪著他瞧,心里說:“你答的到真快,我大老遠兒跑一趟容易嘛:)”。不過心里很愉快,在不同的口音、衣著之下,都是懷師書籍的閱讀者與愛好者。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佛學(xué)的觀點來闡釋,就是“凡有所相,皆為虛妄!弊铀颊f:(道)“不可須臾而離也!钡菓褞熣f,第二個道字,不是能說會道的道――秦漢之前,道字沒有“說話”的意思,是什么懷師也沒明說,肯定是要求讀者自己去揣度。我揣測,應(yīng)該是“道法”的意思,及物動詞,“如果道這種老百姓不可片刻離開的東西,是我們可以道法的,那么它就不是平常的道了!焙现献诱f的“道”我們還不能學(xué)(道法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本來就有的東西,干嘛還要“學(xué)”呢?――不必要再在牛頭上安個犄角。那我們還要讀這些書干什么呢?實在不想用自己淺薄的`理解再去剝奪大家閱讀的興趣,況且每個人在閱讀時都會形成對自己有所助益的看法,但是可以說這確實是一個有趣也很有意義的問題。

        XX年參加過一個“口販子”舉辦的培訓(xùn)班,與會聽講的多為處以上領(lǐng)導(dǎo),我們一幫白丁也跟著湊熱鬧,(據(jù)說還是)海歸教授在講單位處事方法時,告訴我們首先要在“自知”的基礎(chǔ)上然后如何如何,當下心里不禁啞然!对敬髮W(xué)微言》中,“定、靜、安、”之后才能有的“慮”與“得”,更重要的涵義還是在認清自己、反省自己(懷師介紹佛學(xué)中稱為“內(nèi)觀”),《四書五經(jīng)》還有先賢多少經(jīng)、史典籍,越來越感覺到方方面面、字里行間,其中的文化精髓無一不在于注重對自我的認識與認知。

      【《老子》的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老子讀書筆記06-09

      《老子》的讀書筆記02-24

      老子讀書筆記(優(yōu))09-17

      《老子》的讀書筆記15篇02-24

      《老子》的讀書筆記6篇02-25

      八年級上《老子二章》的教案04-02

      經(jīng)典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09-09

      讀書筆記與讀書筆記范文09-23

      《茶館》讀書筆記_讀書筆記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