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
溝通,我一直認為是很重要的事,可是不知道該如何溝通,總覺得要通過溝通去解決問題是個技術活,而且是很難掌握的高深技術,上周讀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發(fā)現(xiàn)溝通似乎沒有那么難了。
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shù)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比如如果戀人想要多一些體貼,那就太粘人了;如果是自己想要多一些體貼,那么戀人就太冷漠了。人們總是認為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
發(fā)現(xiàn)了問題該怎么解決呢?從說話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進。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舉個例子:一個母親看到處于青春期的兒子房間里亂糟糟,如果直接指責兒子太懶惰就完全沒用,但是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跟兒子說話:我看到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中整潔,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價或放進洗衣機?這樣一來兒子就能注意到母親的`感受,知道該怎么做了。
方法是好的,但是誰能做到時刻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呢?這很難的。我讀到上面的方法時,一開始覺得挺好,后來覺得不對。我看過非暴力溝通,知道怎么表達,但還有很多人沒看過,要是對方不好好說話怎么辦,那我也是有脾氣的,無法做到時刻冷靜。作者也考慮到了我的疑問,我在書中也找到了比較滿意的答案。
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我會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別人理解我,那么好,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前一陣子我也跟好朋友鬧了矛盾,明明是關系很好的卻總是互相傷害,感覺一點火星子就要爆炸的那種,我已經(jīng)隱約感覺這段友誼要完蛋了的樣子。我試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思考我為什么憤怒,第一層想法是我感覺朋友不重視我的意見,交流看法時很敷衍;第二層想法是我希望他能重視我的意見;第三層想法是,我知道他是壯志難酬,心理郁悶但不說,我覺得很著急希望能做點什么幫助他。到這里我想明白了,其實我最終目的是希望朋友可以振作起來,所以我不再指責對方,而是嘗試去理解他,以一種溫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一來溝通果然順暢很多。
這本書并不是教人如何說話的工具書,只講方法治標不治本,我認為書中提到的一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心底認同這個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溝通。所以我打算從自己做起,改變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嘗試在自己的身邊構建起一個有愛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不說什么很高大上的動機,至少對自己的溝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會美好很多。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2
非常感謝徐老師讓我及我的孩子讀到此書,今天晚上我與兒子進行了一個小時的談話,我們一起探討了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及體會。
全品同首先與我分享了什么是暴力溝通,他說暴力是指行動上的暴力及語言上的暴力,并以媽媽對他的具體行為舉了例子。
第二,他和我分享了他自身的行為,以往和同學相處時也一直運用的是暴力溝通,也舉出了實例,比如用語言回敬同學,用打回去解決沖突。
第三,他對他自己的行為作了具體的期望,遇到同學罵他時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我拋給了他,他的第一反應是懟回去,我說,你再想想如果同學罵你了,你為什么生氣?為什么想打他?他想了一會說感覺自己很傷心,不被人尊重。如果是自己的同學他覺得同學學了非暴力溝通應該改變。我又問,如果是其他年級的同學罵了你,他們沒有學習,那你是否可以對他們做要求?他說要求不了,所以我提出所有的學習都是幫助我們自己,而不是當裁判去評價別人的行為。那我們該怎么做呢?如果感到傷心,又不被人尊重,是我們自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是否要求別人來滿足自己呢?他說不!自己滿足自己!
遇到同學打你了該怎么辦?他說他不會再打回去,他首先告訴同學我不想和你打,如果同學不聽,他打算跑進老師辦公室或人多的地方!
接著,我們玩了一個游戲,任意語言去分析別人的需求。我說:“你怎么還沒完成作業(yè)?”你來分析下,他說是希望他完成作業(yè),可以在家安心的玩及愉快的親子溝通時間,我說分析得非常精準。那我們再來分析下同學打你他們的需求是什么?他最開始說就只是想打他,我讓他再想想同學的需求,他說同學想他玩一下,我說你愿意陪他們玩一下嗎?他說有時候愿意,有時候不愿意。那同學打你還有其他需求嗎?他說有,生氣時發(fā)泄一下。在這個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了他并不是受欺負的,他可以選擇性的滿足同學的需求。
他在讀完這本書后,開始覺知自己的行為,嘗試著站在另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行為與同學的行為,并愿意為之改變。
以上是孩子的心得,在讀完此書后,我也在反思及檢討自己的行為。
因為以前我過于重視每天作業(yè)完成情況,導致沒有靜下心來與孩子溝通。并教會他必要的方法。
沒有即時傾聽孩子內(nèi)心的聲音及遇到的困境,以致于他在迷茫中摸索錯誤的'保護自己的方法,使他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及情緒管理上采取不恰當?shù)姆绞健?/p>
對他的管教方式簡單粗暴,提出指令要求他按標準來,如果沒有就懲罰,這就是暴力,希望他按老師及家長的要求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此過程中忽略了他的感受。
因為他的專注力缺乏及語言理解能力的弱勢導致他在接收別人請求及反饋偏慢或完全不理解,我缺乏與他確認及反饋的環(huán)節(jié),忽略了他能力不足,這是讀了第六章請求幫肋的反思。
我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慢慢的引導孩子找到愛自己及愛別人的鑰匙,對他多些寬容與理解,以避免他為了逃避錯誤或自我保護而埋怨他人。而自己也是在讀完此書后要進行漫長的自我修煉,減少暴力溝通,用愛與理解面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人際關系的困惑。
感謝!感恩!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3
在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之前,我以為“暴力溝通”只是“沖突”和“爭端”。但是現(xiàn)在,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后,我認識到了“暴力溝通”不止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著許多“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殺人于無形!
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們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狀態(tài)就是互相傷害的狀態(tài)。典型的暴力溝通!
在家中,媽媽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個沒完。從進入房間叫你起床,她會說:“怎么又把房間弄得這么亂!這垃圾也不扔進垃圾桶里!”這個時候,本來睡意還未散去的.你可能會頂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會收拾!”正是你下意識的一句話,也許并沒有惡意,語氣也很平緩,那也不行!你已經(jīng)扳了機關,子彈止不住的往外飛!媽媽是時候拿你跟XX比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么時候能像XX那么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務,家務不行,學習,學習不靈!跟你爸一個樣,沒出息!”你還沒接上話呢!你爸就登場了。爸爸這一個角色亦敵亦友,不只要他不說話那一句話,就還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國家庭是不會直接地,露骨地表達愛意。中國的許多孩子也是怯于表達自已內(nèi)心的想法。家長們覺得自已對孩子已經(jīng)是夠上心,給的愛已經(jīng)夠多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您付出的愛,您的孩子沒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絕接受呢?不停地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打擊往往大于激勵,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讓人產(chǎn)生一種“黑云壓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愛建筑的,是成員們獲取溫暖的避風港。如果因為溝通不得當,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勇敢邁出第一步,示愛。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還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把我們養(yǎng)育成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人。我們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們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家更牢固,讓愛永存!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4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1)觀察
我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我(看、聽、想到我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我有什么樣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我那樣的感受:
“因為我需要/看重……”
(4)請求
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
“你是否愿意……?”
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
。1)觀察
你所觀察(看、聽、回憶、想)到的有助于(或無助于)你的福祉的具體行為:
“當你(看、聽、想到你看到的/聽到的)……”
。2)感受
對于這些行為,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嗎?”
。3)需要
什么樣的需要或價值(而非偏好或某種具體的行為)導致你那樣的感受:
“因為你需要/看重……”
。4)請求
關切地傾聽那些能豐富你生命的具體請求,而不解讀為命令:
“所以,你想……”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5
之前沒有意識到,語言是一個tricky的工具,這個工具如果使用方法不當,會帶來多大的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于是我尋求這本《非暴力溝通》的幫助,以期改善自己在交流時存在的種種問題,確實收獲很大,讓我對溝通本身有了全新視角的認識。
這本書不是一本討論語言技巧的書,不是教你更漂亮的話術,不是教你如何說話更好聽。書中強調(diào)通過溝通,將對話的重心落在體會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上,這不正是我們溝通想要達到的目的嗎?同時這本書講的也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用觀察替代評判、探究感受背后的深層需求,這些都在教我們?nèi)绾稳ダ斫庾约汉退说膬?nèi)心。
通篇讀下來,我為自己過去溝通中夾雜的暴力和評判感到震驚,為自己拒絕嘗試了解對方感受和傾聽對方需要感到羞愧,這些問題也全都指向我對自身感受的認識不足,自己還未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那些暴力的語言就已經(jīng)破口而出。是我本人,給和我交流設下了重重阻礙。
書中介紹的非暴力溝通模式,還需要通過練習得到鞏固。希望自己在未來與人的.溝通中能夠做到:1、誠實的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2、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用愛和合作的態(tài)度感知彼此,化解問題和沖突。讓身邊的人能夠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關愛,讓自己充滿愛和能量。
《非暴力溝通》一直強調(diào),感受是源于我們自己的需要和期待,以及我們對其他人言行的看法,所以我們需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任。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體會例文參考》,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閱讀。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6
今年的國慶假期,在徐老師的推薦下,跟孩子一起完成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的親子閱讀。雖然時間倉促,但是書中的很多內(nèi)容還是給了我們很多啟發(fā)。
非暴力溝通強調(diào)了“愛”,愛自己,愛他人,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由此及彼地換位思考,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其強調(diào)的非暴力溝通四元素中,我們可以在書中的小案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更好地理解四元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生活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觀察而直接評論。就如我自己在親子關系中,我會直接跟李奕瀟說:“你電視看太久了”“你經(jīng)常都不好好練字”……在閱讀此書之前,我并不會認為我以上的溝通其實收效甚微,反而會更多從孩子身上找原因。非暴力溝通啟發(fā)了我,如果換種溝通方式,首先觀察,認真傾聽,提出具體要求,也許,我們的親子關系,會更順暢和融洽。
分享一個有意思的細節(jié),10月2日,因為當天應該在什么時候完成當天作業(yè),我和李奕瀟意見沖突,當天按計劃我們約了朋友下午一起玩,所以我覺得應該上午完成所有作業(yè),這樣下午就可以出去玩了;但是李奕瀟認為作業(yè)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有權決定什么時候完成,過程中大家都帶有情緒,最后不歡而散,大家都不開心。第二天,大家情緒都恢復后,我突發(fā)奇想,也許這是一個實踐非暴力溝通的好機會,于是,我建議李奕瀟還有爸爸跟我一起來開一個臨時家庭會議,借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來梳理我們昨天的事件,事情不變,改變溝通方法,看看如果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基于非暴力溝通,昨天的沖突是不是還是會發(fā)生。30分鐘的分享和討論后,我們發(fā)現(xiàn),昨天的不愉快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們使用正確的方式溝通。
十三章的內(nèi)容,用七天的時間完成閱讀,對我和孩子而言,都只能做到略讀和初步理解。但可喜的'是,雖然只是七天的略讀,我卻能在生活中驚喜地看到李奕瀟對非暴力溝通的靈活應用。就像今天,他在跟我散步的時候看到一只小狗,他跳過去嚇了一下小狗,我跟他開玩笑說到:“你怎么能欺負這么小的小動物啊?”,他說到:“我每次看到貓貓狗狗就忍不住想嚇他們”剛說完,他又補充道:“不過我這樣說是不對的,忍不住這樣的描述在非暴力溝通中屬于回避責任”。聽到他后面這個補充,作為媽媽,我感到由衷的開心。這一點上,他做得比我好,能更快更具體地把書中體會到的內(nèi)容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得向他好好學習。
與其說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不如說它是我們情緒管理的工具書。是它,讓我們更加重視感受自己的情緒以及內(nèi)心的訴求,適當換位思考,在此基礎上,去做情緒的主人,而非情緒的奴隸。
最后,我想說,這是一本需要我和孩子在共同成長過程中多次反復閱讀的心靈指引,讓它,帶領我們成就更融洽的親子關系,發(fā)現(xiàn)更美好的自己!
讓生命之花綻放!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7
當我讀過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之后,感觸很深。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群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溝通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經(jīng)常與他人溝通,交流,進而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本書首先是幫助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人們以為平和的談話方式其實可能是“暴力”的,這種“暴力”可能引發(fā)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數(shù)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認為自己說的話很客觀,其實完全不是。對于這個問題,也有解決辦法,即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滿的事情,你若呵斥對方,讓別人改正,那給對方帶來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較委婉的方式告知對方,并讓其改正,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方也會知道該怎么去做、去改正。
這個方法是非常不錯的,但如果對方脾氣暴躁,不與你認真溝通,你需要怎么去做?在現(xiàn)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遇見不講理的,自己也很難冷靜,對此,非暴力溝通指出如果關注別人的需要很難,那就不妨從關注自己的需要開始。
即我生氣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別人理解我,指責是無法讓別人理解的,我必須說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會想到去了解別人。例如:若與自己特別要好的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如果雙方互不退讓,結果只有一個,友盡于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讓一步,聽聽對方的辯解,理解對方的想法,自己在表達的時候,語氣態(tài)度委婉一些,溝通肯定是沒問題的,而且矛盾與不滿都會不復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說:“圣人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非暴力溝通也是這個道理,在與人溝通時,只有放下了說服對方的念頭和動機,轉(zhuǎn)而充分和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體會,這樣才會有最好的結果。這便是這本書比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會你如何表達感受,與人溝通,它還從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們?nèi)绾蝺A聽內(nèi)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懂得它們所反映的需要,學會觀察內(nèi)在的情緒和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即學會懂得自己,就會懂得別人,進而獲得愛、和諧和幸福。
通過這本書,學會的不是如何說話交流,而是一種思維,這些思維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認同關愛自己,關愛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溝通,所以要在生活當中改變與他人溝通的方式,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使自己能與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溝通。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8
這本書第一次聽說是在樊登讀書會上聽過,印象一般,當時對此類書抱有自然抵觸。這次在微信讀書上聽下來還是有所收獲的。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求和價值觀”。對一本書的評價亦如此。良性的溝通讓人心曠神怡,惡劣的溝通令人暴跳如雷。溝通的技巧不容忽視。只可惜,愿意花時間學習溝通技巧的人并不多。為了突破自己的溝通路徑,成為一個更好的傾聽者,近來有意識地下了點功夫。遺憾的是,學習的初衷往往是尋求有效溝通,但學習之后警醒地運用,卻發(fā)現(xiàn)也是另一種累。累,說明還沒有掌握到位,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反省,改進。我們總是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最親近的人,學習非暴力溝通,讓你在發(fā)怒時換種表達方式,會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一樣了,而且有些事沒你想的那么糟。
自我反省,溝通不好的原因,尤其是和家人的溝通,很大因素是沒有進行非暴力溝通,急躁易激動,導致溝通失敗,不過要想熟練運用時刻運用非暴力溝通還需要做很多努力,有些章節(jié)需要認真復習,做筆記,時刻提醒著自己注意溝通的方式,默認于心,只能說努力改變吧。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與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傊,個人覺得非暴力溝通是有效的,但需要看面對的是什么人以及什么場合。在面對可能遭受傷害的情形時,你首先要做的是保護自己,卸下對方的武器。只有在對等的基礎上,溝通才會發(fā)揮效用。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9
朱永新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作為教師,閱讀就更不可或缺。閱讀,不僅能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同時也讓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對各式各樣孩子們。本學期,我們低數(shù)組全體教師在組長的帶領下閱讀《非暴力溝通》一書,書中闡述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進行溝通,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在面對孩子時,一些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孩子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會比體罰更加可怕。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zhuǎn)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書中詳細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首先是觀察,觀察是把你看到真實的行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表達出來。比如,最近一段時間的.家校訪談,在約談某位家長之前,我會認真仔細的觀察這個孩子,做出詳細的記錄,以便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與家長溝通時,我就可以客觀的描述事實,比如說,在上課時,孩子有沒有認真傾聽,積極發(fā)言,敢不敢舉手,舉了幾次手,回答對了沒有。在做作業(yè)時,孩子對了幾個,錯了幾個,有沒有改正?是沒有理解,還是粗心算錯。這樣,家長對孩子的表現(xiàn)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shù),溝通起來也更為順暢。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如果能客觀的描述問題,孩子才樂于跟老師溝通,問題也能夠更好的解決。
第二是表達感受。我們的需要與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有些時候,我們總是羞于表達自己的感受。非暴力溝通則鼓勵我們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們會發(fā)現(xiàn)班上的同學經(jīng)常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原因引發(fā)沖突,比如說,A同學不小心碰到了B同學,B同學如果還手可能機會立刻引發(fā)一場沖突。如果B立刻發(fā)表自己的感受,你不小心碰到我了,我有些不高興。相信A同學都會小心道歉,一場沖突就會即刻避免。那就是非暴力溝通鼓勵發(fā)表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意義。
第三,感受源于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別人可能也不會,實際上如果能直接說出來,更容易獲得積極的回應。例如:我的先生是一個不怎么浪漫的人,生日,紀念日,情人節(jié),什么鮮花,禮物,紅包從來也沒有,有時也羨慕別人,從而感覺到委屈,自己去生悶氣。而他并不知道我在生氣什么。在接觸《非暴力溝通》以后,我嘗試表達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擁有一些儀式感,這樣我會比較開心。漸漸地,他會做出一些積極的回應。我們的關系也變的越加和諧。
最后,非暴力溝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確的提出具體的要求。在面對班上的孩子們時,要求一定要非常具體可操作。
非暴力溝通說來簡單,其實,包羅萬象。要想應用的得心應手,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傊,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時刻注意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孩子溝通,用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去觀察他們,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重視他們的感受和需要,讓教育工作更加順暢。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0
《非暴力溝通》一書,由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寫,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我一直以來比較排斥讀外國人的書,尤其是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作者去難民營中的一個清真寺講解非暴力溝通時,遭到一個穆斯林男子的怒吼,許多聽眾隨聲附和,現(xiàn)場一片混亂,尷尬至極。可是,作者神情自若地與該穆斯林男子進行非暴力溝通,對話持續(xù)了近二十分鐘,“穆斯林”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作者與之成為了好朋友。一個小時后,這個原先稱作者為“謀殺犯”的男子竟然誠懇地邀請作者去他家享用豐盛的齋月晚餐。真的是太神奇了,剛剛還是水火不容,轉(zhuǎn)瞬之間“化敵為友”,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奇效。我認為,作者的成功之處,在于專注于彼此的觀察,用心傾聽對方每一句話所包含的情感和需要。并順勢引導對方認識到:美國人有很多,善惡并存,而“我”是來幫助穆斯林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表達,讓別人看出我們的善意,這是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圣·路易斯地區(qū)的一個女教師,因為幫助學生學習,而下班遲了。空蕩蕩的教室里,她正在收拾東西。這時一個陌生的男子闖進來,大聲吼道:“快脫了衣服”,意欲強暴她。這位女教師急中生智,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之交流,那位男子每聽一次她的反饋,沖動的欲望,就減弱一點,最后竟然感覺很羞愧,灰溜溜地逃之夭夭。這個女教師幸免遇“難”,啟發(fā)我們,在危急時刻,神情慌張,劇烈反抗,反而會激起對方的怒火,悲劇難免會發(fā)生。反之,運用非暴力溝通法,傾聽對方的需求,并給予適當?shù)?肯定和贊賞,從對方的立場出發(fā),為對方著想,那么矛盾就會迎刃而解。這真是一種神奇的溝通方式!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許多?傊\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可以化解很多一觸即發(fā)的矛盾沖突,在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作為一名教師,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各種各樣的學生溝通,如果溝通能力強,各方面力量就會調(diào)動起來,形成合力,班級就會和諧發(fā)展。反之,就會怨聲載道,矛盾叢生,工作無法開展。所以,我建議大家多讀《非暴力溝通》,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正如一位南京大學一位教授所說:“優(yōu)秀的班主任都是溝通高手。”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1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
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并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溝通則能夠治愈內(nèi)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fā)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沖突以及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
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它們內(nèi)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qū)で笮撵`的平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nèi)诵允窍嗤ǖ,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發(fā)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書分十三章深入的闡述非暴力主張積極進取,而非消極無為。非暴力生活的關鍵是感激生活的賜予,而不貪心。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zhuǎn)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的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chǎn)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的避免暴力。通過強調(diào)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于互助。
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通過四個要素,誠實的表達自己
。1)留意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要點:清楚的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等。
。3)說出哪些需要那樣的感受。
。4)具體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借助它們關切的傾聽。
(1)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lián)系。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fā)現(xiàn)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
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注,并幫助他們也這么做,雙方便可持續(xù)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么……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異化的溝通方式”有四種方式:
1、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
格林伯格《讓自己過上悲慘的生活》中的練習。他建議讀者,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生活,就去與他人做比較。
第一個練習:根據(jù)當代媒體的標準,展示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真人尺寸的全身照,與自己的尺寸做對比。在比較時,我們開始覺得自己活的很慘。此時,我們的心情極為低落。
第二個練習:比較成就。比較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回避責任:我們可以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任的語言。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安坏貌弧,這種表達方式淡化了個人責任!澳阕屛摇,這種表達方式忽視了我們情感的內(nèi)在根源!安坏貌弧睋Q成“選擇”:會讓人感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4、強人所難:我們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社會中,這是強者常用的手段。盛氣凌人并無濟于事。
5、異化的溝通方式還與一個想法有關:有些行為值得獎勵,而另一些行為必須受罰。這一想法,通過“應當”一詞體現(xiàn)。
我們大多數(shù)的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長期以來,我們強調(diào)人性本惡以及通過教育來控制天性。這導致了我們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常常心存疑慮,以致不愿去體會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人們越是習慣于評定是非,他們也就越傾向于追隨權威,來獲得正確的和錯誤的標準。一旦專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不再是好奴隸和好下屬。
第三章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非暴力溝通并不要求我們保持完全的客觀而不作任何評論。同時,非暴力溝通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而主張評論要基于特定時間和環(huán)境中的觀察。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不帶任何評論的`觀察。
第四章體會和表達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更清楚的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興奮、喜悅、欣喜、甜蜜、精力充沛、興高采烈、感激、感動、樂觀、自信、振作、振奮、開心、高興、快樂、愉快、幸福、陶醉、滿足、欣慰、心曠神怡、喜出望外……
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語有:
害怕、擔心、焦慮、憂慮、著急、緊張、心神不寧、心煩意亂、憂傷、沮喪、灰心、氣餒、泄氣、絕望、傷感、凄涼、悲傷、惱怒、憤怒、煩惱、苦惱、生氣、厭煩、不滿、不快、不耐煩、不高興
震驚、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獨、郁悶、難過、悲觀、沉重、麻木、精疲力盡、萎靡不振、疲憊不堪、昏昏欲睡、無精打采
尷尬、慚愧、內(nèi)疚、妒忌、遺憾、不舒服……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聽到不中聽的話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社會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的需要。對婦女來說,尤其如此。因為他們的形象常常和無私奉獻聯(lián)系在一起——這是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個人成長一般會經(jīng)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第六章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我們告訴人們,為了改善生活,我們希望他們做什么。我們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
在發(fā)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回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由于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fā)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們清楚地表達我們無意強人所難,人們一般會相信,我們提出的是請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lián)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體會對方。
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我們都可以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給他人反饋。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給予他人反饋。什么時候需要給別人反饋呢?首先,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一般來講,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有明顯的情緒,他一般會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饋。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所有的批評、攻擊、辱罵或嘲諷就會消失。我們越是這樣做,就越能體會到一個簡單的事實:有時,我們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實際上,那些話是他人表達需要和請求的方式。如果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認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傷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qū)Ψ降倪^錯,我們就會認為自己被貶低了。
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我們無法給別人我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有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心情去關心別人。一般來說,這反映了我們也需要得到關心。如果告訴他人我們正處于痛苦中,我們無法顧及他們的感受和需要,別人很可能就會伸出援手。在許多時候,我們需要自己的體貼。聯(lián)合國前秘書長漢馬斯克德曾經(jīng)說到:“你越是留意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就越能夠聽到別人的聲音!币坏┪覀兡軌蛎翡J地察覺并照顧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就有能力迅速調(diào)整好狀態(tài),來傾聽他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還有另外兩種選擇。第一,大聲地提出請求。是為了提醒他們注意我此時此刻的痛苦和需要。第二,換一個環(huán)境。我們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調(diào)整狀態(tài),等平靜下來了,再回來。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在組織機構中,我們在聽到上級的意見時,通常會把它看作是命令或指示。傾聽同事或下級比傾聽上級要容易得多。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表達自己最深的感受和需要。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使談話生動有趣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方法,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第二種方法,直接表達我們的愿望。
如果聽的人很煩,說的人一般也會覺得無聊。如果你不想聽對方講話,打斷別人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因為,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想被人當作負擔。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作為一個聽眾,我們并不需要心理學知識或接受有關精神療法的訓練。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
第九章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愛護自己。如何培養(yǎng)對自己的愛呢?轉(zhuǎn)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xiàn)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nèi)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個行為的“我”!安灰鋈魏螞]有樂趣的事情!蓖ㄟ^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
2、指責他人;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著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么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是: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有時,我們在(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運用強制力是出于防衛(wèi)的目的而不是為了懲罰對方。在使用防衛(wèi)性的強制力時,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評價對方及其行為。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的態(tài)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要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解決內(nèi)心的沖突,我們的內(nèi)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專注于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的心情就放松了許多。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在贊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nèi)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贊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xiàn)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充分表達感激。在表達感激時,我們說出:
。1)對我們有益的行為;
。2)我們的哪些需要的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我們是什么樣的心情。
通過對這本書的精讀和書中的一些練習,我在慢慢改善自己與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出現(xiàn)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原因,并且及時調(diào)用自己學到的知識,使自己的內(nèi)心更加平和和堅定。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2
“非暴力溝通”這個詞并不是第一次聽到,但是未深入了解過,這次借助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同時也反思了自己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溝通方式,特別是反思了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平時跟孩子的溝通,往往是評價多于觀察,而且我暫時還不能很好的區(qū)分觀察與評價的.差異,我想這跟我長期以來說話的習慣有關,對待事情習慣于評價,不能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當孩子某一件事多次沒有做好時,我會說她態(tài)度不端正,而不是從根本去了解,為什么她已做了多次依然做不好,主觀地就認為她就是態(tài)度不端正。孩子覺得很無辜,哭訴到,“你為什么就覺得我態(tài)度不端正,我到底哪里不端正?”對于她的哭訴我當時想的是,你還狡辯,現(xiàn)在想想我確實說不出她到底哪里不端正,我沒有去分析問題來自于哪里,到底她是不會?還是不愿意?也沒有與她一起分析討論問題對于她來說難點在哪里。
讀到書中這句話“如果知道憤怒從哪里來,就可以少發(fā)脾氣了。如果意識到自己恐慌的含義,就可以少去控制別人了!弊x到這句話感觸頗深,近年來我越來越接受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的學習,但是對于孩子不如我意時也會生氣發(fā)脾氣,做不到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老是怕孩子走了彎路,孰不知我的經(jīng)驗不能直接給她,她的路需要她自己去走,適合我的未必對她有用。有了焦慮就會有控制,有了控制,親子之間就會有對抗,孩子也不能全身心的發(fā)展自己,那么她始終不能成為她自己。
以往聽到孩子跟我說某件事時,心里就在想應該怎么回答,應該給哪些建議或者意見,F(xiàn)在想來,她找我傾訴或許就是聊聊,并不是需要我告訴她怎么做。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而不是急于給出答案或建議。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3
由于時間緊迫,對于非暴力溝通只能做到淺嘗輒止。雖然只是隨機選讀了一部分章節(jié),也不乏有所收獲。
我耐性不好,在傾聽這一方面表現(xiàn)差強人意,所以我選讀的這部分就是關于傾聽的。我贊同書上很多觀點,也能理解,我們在傾聽別人時,需要認真并放下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對他人表現(xiàn)出的一份尊重和真誠,不然,我們將辜負了他人對我們傾訴的信任。
用心傾聽他人的苦痛不容易,如果我們內(nèi)心不夠強大,則受到他人負面情緒的影響。對此,我不禁想到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yè),看來做一名心理咨詢師需要的不僅是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更需要一顆強大的寬容的心靈。
如果一個人想要別人了解他的處境,聽到的卻是安慰和建議,那么,他就有可能覺得不舒服。這句話淺顯易懂,卻是我們?nèi)菀缀鲆暫妥龅牟磺‘數(shù)囊环N行為。
我想,大多數(shù)傾訴的人都會經(jīng)歷過這種感受吧,雖然得到了朋友的關懷,但是卻感覺不到滿足感,好像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挺苦悶的;對于傾聽者來說,發(fā)覺自己的關懷沒有起到作用,也會有或多或少的挫敗感吧。在看到一些建議性的例句,我發(fā)現(xiàn),那些話語我們?nèi)粘I钪泻苌儆玫,也不好意思說出口,更像是在影視上聽到的臺詞,由此可見,我們是不善表達的。
書中不僅闡述理論知識,更是舉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遇見的.例這些舉例具有代表性又切實,便于人們的理論理解,也能與人們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在這些舉例中,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則是一對關系緊張的夫妻之間對話,妻子指責丈夫不好好聽她講話,丈夫不以為然。
他們兩個人因為站的角度不同,考慮的問題重點不同,以至于交流目的沒有達到,反而適得其反,造成雙方失望關系緊張。通過作者在中調(diào)解,雙方都意識到對方對自己的需要,兩人都得到了理解和接納,關系自然也得到了好轉(zhuǎn)。文章中說這段是對他人反饋,我想到在管理學上學到的信息傳遞的反饋,反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時,我們無法顧及他人的感覺和需要,自然也不能給予傾訴者想要的東西,這時,為了不讓雙方都感覺不舒服,我們需要及時告訴他們我們也處于痛苦中。雖然不至于讓他人反過來安慰自己,但自己一定要重視起來自己的感覺,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排解。
我們繼續(xù)讀下去這本書,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溝通方式。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4
閑來無事把最近幾年很火的暢銷書《非暴力溝通》看完了,一句話總結這本書:在說話之前先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并且在說話的時候語氣溫和且表達意思準確。下面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本書介紹的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并結合自己的理解與在現(xiàn)實中的應用。
1、觀察:勿與評論混淆
觀察的語言表達的定義: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情境中,清晰的行為結果。觀察是要有依據(jù)和事實證明的,比如具體的時間點、頻率、某個具體的方面、數(shù)額等。
這章主要想表達的是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在無意的情況下表達出來,從而讓聽的人先入為主或者一開始就產(chǎn)生厭惡的情緒。就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你不愛我了,你第一反應就是:我哪里不愛你了?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別人就會傾向于聽到批評,并反駁我們。如果你女朋友說你好久不陪我了,你就會反思自己是不是最近很少花時間陪她忽視了她的存在,而不是在想:我怎么不愛你了?
2、感受:勿與想法混淆
清晰表達自己的感受,第一,要區(qū)分哪些是感受!拔矣X得”、“我以為”不是在表達感受,也不是在表達感受;第二,建立感受的詞匯庫。
這個第二點我認為是第四點的一個分支,第四點是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他主要想說的是我們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而使得溝通的順暢。具體操作在第四點講。
3、需要:是感受的來源。
感受和需要之間的關系:我們的需要、期待、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因而,不是追究別人的責任,而是體察感受背后的自我需要:我的哪些需要、期待或價值取向沒有得到滿足?
書中舉的例子是A:驚了,居然有那么多未婚先孕的B:你擔心他們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A:是啊,如果我這樣做我爸會殺了我的B:看起來在過去未婚先孕的后果極其嚴重?……書中在回答別人的感受時通常用反問句來猜測別人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這種說話方式有點像心理醫(yī)生在不停的問問題,我建議少用用這種方式跟別人說話,一是很無聊二是會給一些人心里壓力,但是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方式,比如說你女朋友跟你說:哇!這個口紅的色號好好看。你別反問她你是不是想買了?你應該直接跟她說我下單了?偟膩碚f考慮別人說話的深層意思應該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我們在平時說話的時候應常常考慮別人在想什么,尤其是跟女生說話,她的每一句都有著她的深層意思,多一個心眼多一點脫單的概率,熟讀《情商》祝大家都能找到一個好對象。
4、請求: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
請求的藝術:
●提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提出需要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
●同時要伴隨著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請求對方的反饋,確保我們的意思與對方的理解相同;
●明確談話的目的。
跟第二點差不多,說話一定要說清楚把你想說的東西用精準的話說出來,不然就容易產(chǎn)生誤會,就比如說最近發(fā)生在我身上的故事。我問老師能不能帶我畢設,老師回復:你是一個人不?我還可以帶一個人。我以為老師能帶兩個人誰知道老師的意思是她只能帶一個了,害得我推薦的那個同學白高興了。這四點要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三點,只要做好第三點你就能做到非暴力溝通,其他的要素我認為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情商》,說話不要讓別人太討厭。
另外本書中有一個很新穎的觀點我認為大家可以學習一下,就是在你不想做一件事或沒毅力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我應該去做這件事,因為這對我有好處而不是說我不得不去做這件事,這樣有助于增加你的行動力。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15
作為父母,我們在親子關系中處于絕對地位,常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面對孩子。多數(shù)時候?qū)τ诤⒆拥呢焸、批評常出于情緒,并不客觀,其中頻頻出現(xiàn)的語言暴力對孩子造成了很多隱蔽傷害,而我們作為父母卻不自知。
良好的親子關系當然離不開與孩子的親密溝通,出于情緒和本能的語言暴力會推開孩子與我們的距離。如何能親密溝通呢?書中提到: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我的'理解是: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求,感受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給孩子表達需求和感受的機會,多換位思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理解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不隨便強求和命令孩子。每次孩子行為不當時,盡量控制情緒,心平氣和,以溫和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想法,多講事實,不輕易用評價、批判的字眼對待孩子,與孩子多做有效溝通。
總之,作為父母,給孩子在親子關系中一個平等的地位,多關注、傾聽他們的感受和需求,以溫和的方式表達我們作為家長的訴求。同時面對孩子,控制好情緒,不強制、不命令、少批評、少責備。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02-18
非暴力溝通09-11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5-15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2-16
非暴力溝通閱讀心得大全11-21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2-08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4-23
(熱)非暴力溝通09-22
非暴力溝通【熱】09-14
非暴力溝通【通用】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