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融讓梨讀后感 推薦度:
- 孔融讓梨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孔融讓梨讀后感(共1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融讓梨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融讓梨讀后感1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把《三字經(jīng)》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經(jīng)》的真正含義,這天,我又讀了《三字經(jīng)》,讓我最難忘的一句話就是“融四歲,能讓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這樣的:有一天,父親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個兄弟中從最小的弟弟開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yīng)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好、吃吧。”父親又問:“那弟弟比你小?”孔融說:“因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yīng)該給他大的!边@個故事,傳遍了世界,這種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尊老愛幼是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孔融很小就有這種謙讓的精神,這種傳統(tǒng)美德已經(jīng)在世界上流傳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其實,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nèi)プ,比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坐;吃飯時,我們可以讓小的或年長的人先吃;在看電視時,我們可以先讓小的人看……還有,在我們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傷、缺水……我們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們都感到了溫暖……
這次,我明白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作文
孔融讓梨讀后感2
20xx年01月03日 《孔融讓梨》讀后感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就是一位客人來串門,帶來了一藍鴨梨,讓孔融先拿一個,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鴨梨,客人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大的?”孔融說:“哥哥比我大應(yīng)該吃大的,弟弟比我小我應(yīng)該讓著他。”爸爸回來后,連夸他是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我們可不可以做像孔融一樣懂得謙讓的人呢?我們也要做像孔融一樣的好孩子,這樣,在以后搏擊商海時懂的謙讓還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兩家同類大企業(yè),都是有能力一些承受打擊的那種,這兩家企業(yè)是拼個你死我活好呢?還是各掙各的錢好呢?當然是各掙各的錢好。如果兩家企業(yè)選擇拼個你死我活,結(jié)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但是,你要看對方在你讓他之后是否得寸進尺,要是他得了便宜賣乖你就要打擊他了,謙讓也是要有限度的。
我們要做一個會謙讓的好孩子,但是不能謙讓過頭。
我自己感覺這篇作文寫得有點遠。媽媽說有點不好說,看老師怎么評吧。
老師的評語: 如果是你自己寫的,那就很好!
孔融讓梨讀后感3
最近,我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每一次讀這篇文章,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孔融謙讓的精神。
《孔融讓梨》講述的是孔融小時候的故事。有一次,孔融和哥哥一起吃梨,孔融主動挑小的吃,還說自己小應(yīng)該吃小的。每次讀到這兒,我都被孔融友愛和尊敬兄長的`精神深深感動。
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懂得禮貌,有了人生最基本的品德。其實。這些也是非常寶貴的,有些人就不具備,比如那些心術(shù)不正、心懷鬼胎的人。我想兄弟之間是應(yīng)該互相謙讓,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也應(yīng)該如此,在商場購物時要謙讓,在乘公交車時也要謙讓,在醫(yī)院看病時更要謙讓。時時要謙讓,人人要謙讓,事事要謙讓。
孔融的許多精神都使我敬佩不已,我也要向他學習。有一次,我和好朋友有了矛盾,我們兩個誰也不讓誰,一見面就不理不睬的,每次在一起,都會發(fā)生口頭大戰(zhàn),F(xiàn)在,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那時讓她一下,事情就可以早點化解。這樣的事,孔融一定會讓她的,可我卻沒有做到。
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每個人都能學習孔融謙讓的精神,世界不就會更美好嗎?
孔融讓梨讀后感4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媽媽講給我聽的,時間已經(jīng)過去很久了,可是它卻讓我難以忘記。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的,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這個故事主要講,有個小孩的名字叫孔融,每個人都說他非常聰明。有一天,孔融的.母親買了幾個梨回家,母親把梨端上桌時,母親把最大、最甜的梨給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卻不要,將這個最大的梨讓給了哥哥,自己卻吃小的。
這個故事讓我刻骨銘心,也讓我回憶了以前的種種事物?兹诤敛华q豫的把梨讓給了哥哥。而我呢?每次都挑三揀四的。比如:媽媽買了一盤新鮮水果,我見了就欣喜若狂,都沒有洗手就把水果一掃而空了。媽媽見了說:“你應(yīng)該像孔融那樣,別老是把我們當做空氣!倍夷?把媽媽的話當作了“耳旁風”,F(xiàn)在想想也有點后悔了。
每次坐公交車的時候,總有人站在那,站到腿發(fā)軟,而我呢?我就坐在那,看著別人站著,自己卻在譏諷別人。現(xiàn)在懂得了,應(yīng)該像孔融那樣,學會讓著別人,不應(yīng)該去嘲諷,譏笑別人,要學著謙讓別人。
孔融這種尊老愛幼的行為值得我們學習,他教會我要謙讓著別人一點,別人才能更加的謙讓著你?兹谑俏覀儗W習的榜樣。
孔融讓梨讀后感5
孔融讓梨是個眾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聽過,但以前太小,只是聽一遍就過了,現(xiàn)在長大了,回想一下,還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僅四歲孔融就懂得讓梨,別看這個小小的舉動,更能顯現(xiàn)出的是一個人的品質(zhì),連四歲的孔融都懂得讓梨,當時的中國成為“文明禮儀之邦”也就不足為奇了。再看看現(xiàn)在的中國,雖然科技發(fā)達,但“文明禮儀之邦”的稱號早已蕩然無存,在一次學校組織韓國考察的活動中,校長和學生在經(jīng)過一個地方時,看見一塊牌子上用中文寫著:請不要隨地吐痰。這讓大家都很生氣,于是去找來了當?shù)氐呢撠熑,負責人告訴他們,因為韓國人很少隨隨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國人。還有一件事,也讓中國人抬不起頭,在某個小學舉行完升旗典禮后,整個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處是果皮紙屑,讓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幾千人在開完會后,整個場內(nèi)沒有一點垃圾,引人注目,這就形成了明顯的對比,所以文明禮儀是中國要面對的一大難體,所以08奧運會有一句話: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我們應(yīng)該深深體會這句話,我就體會到了黨對我們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門都應(yīng)該講文明。
讓我們一起努力,再度成為文明禮儀之邦吧!
孔融讓梨讀后感6
《孔融讓梨之后》我沒有讀過,不知寫的是什么,但從這篇讀后感的片言只字中隱約感覺到,似乎寫了“孔融讓梨之后,為了保持謙讓的名節(jié),把什么都讓了出去”?我不知道小作者對原文的解讀是否準確,所以要評價這一篇讀后感就有點麻煩,只能就習作本身談一談。
這篇習作有觀點,但是觀點有些雜亂,作為一篇讀后感,缺少一點章法。讀后感作為一種文體考察,一般需要抓住一點,集中表達,由一點進行聯(lián)想和推理,聯(lián)系生活或知識點來寫。當然如果是自己寫的隨想,寫著玩玩,不用被考察的,就無所謂了。
習作觀點本身值得推敲,至少從小作者的.言語中,我看到了一對矛盾:到底是孔融主動謙讓,還是身邊的人逼著他謙讓?這顯然是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這大約也是此文觀點雜亂的原因。
同時提個醒兒:寫讀后感,建議不要選擇這種文章。這類文章,通常是借已有典故進行再創(chuàng)造,多為借古諷今,具有強烈的批判意識(不知小作者看的這一篇是不是),這種批判形式需要有對社會現(xiàn)象的深刻體會和認識基礎(chǔ)上,才能夠領(lǐng)會其深意,所以并不適宜小學生閱讀。不過,如果是童話題材,借典故創(chuàng)造了新的童話故事,到另當別論了。
孔融讓梨讀后感7
今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爸爸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爸爸、媽媽、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這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一定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孔融讓梨讀后感8
這天,我讀了一本《懂禮貌的故事》書,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是:在東漢魯國時期,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來一筐梨,父親讓孔融給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讓給了父親、母親、哥哥們,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禮貌。
我讀到那里被孔融的行為感動了,四歲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個懂事又有禮貌的好孩子,但是我以前很自私,吃東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從來都沒有想別人。我讀了這個故事覺得很羞愧,從今以后我要做一個懂禮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東西必須先讓長輩們吃,玩玩具也必須要懂得謙讓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幫忙,必須伸出援助之手,做一個心中永遠裝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必須會尊重你。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學會這種美德吧!這樣你的生活會變得豐富多彩,生命也會更加絢麗多姿。同時讓我想起了一首歌《愛的奉獻》,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完美的人間……
孔融讓梨讀后感9
媽媽給我講過很多過很多小故事,如《孟母三遷》、《聞雞起舞》等等,我最喜歡,感觸最深的是孔融讓梨的這則故事。這個故事小朋友們應(yīng)該都聽過哈,今天我們一起重溫這個故事吧。
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小朋友叫孔融,他才四歲就很懂得謙讓。有一天,孔融和哥哥弟弟一起分梨吃,他把大梨子都分給了哥哥弟弟,自己留了一個最小的。孔融的`父親看見了,問:“別人都挑大的,你為什么挑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因為哥哥們比我大,大梨子應(yīng)該給哥哥吃,弟弟比我小,我也應(yīng)該謙讓他們!备赣H聽了孔融的父親贊許的點點頭。
孔融這么小就明白尊敬兄長,愛護幼小,是我們小學生的學習榜樣。我是爸爸媽媽唯一的孩子,平時在家里,爸爸媽媽都寵著我,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給我,我也慢慢習慣獨享?戳诉@個故事,我明白我錯了,以后我一定與他們一起分享,而且孔融讓梨也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好品質(zhì),這種謙讓的品質(zhì)我覺得我們小學生也可以做的很好,比如說公交車上給老人讓位等。
《孔融讓梨》讓我明白了,每個人都應(yīng)當學會謙讓,學會與別人分享。
孔融讓梨讀后感10
我讀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使我有些感慨。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
孔融四歲那年,父親的一位朋友從遠方來看他,并帶來了一袋梨頭。父親讓孔融去分梨,因為父親十分疼愛這個小兒子,他是想讓孔融先挑大梨吃,小孔融接過梨把最大的梨給了客人,然后挑了兩個個大的梨給了父母,再把個稍大一點的一個個給了哥哥和弟弟,最后把最小的梨給了自己?腿藛査麨槭裁催@樣分?孔融說:“您是客人,最大的梨應(yīng)該給您,我是最小的',最小的梨應(yīng)該給我。”客人又問他:“弟弟不是比你小嗎?你應(yīng)該給他最小的!笨兹谡f:“我是哥哥,大的應(yīng)該讓小的。”
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感受到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也要向孔融學習。他才四歲就學會了與人分享,與人承讓。對照現(xiàn)在的我,在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很多時候還要惹老師和父母生氣,我要改掉這個壞習慣,像孔融一樣團結(jié)友愛、相互幫助、學會謙讓。
孔融讓梨讀后感11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一名天文學家,在他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要謙讓,在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家里買了梨讓大家吃,結(jié)果哥哥姐姐都來搶梨吃,孔融卻沒有動,因此爸爸讓他來分梨,孔融先把兩個最大的梨給爸爸媽媽,然后把稍微小一點的給哥哥姐姐們,留了一個最小的給自己,爸爸問:“你為什么只吃小的梨子,而把大的梨子給我們呢?”孔融說:“我是年齡最小的`,應(yīng)該吃小的梨子,而大的梨子,應(yīng)該給你們吃!
一次,爸爸帶著孔融和弟弟一起去郊外玩,走著走著,他們都渴了,于是爸爸就去買了一兜梨子讓他們吃,這次爸爸還讓孔融分梨子,心想:這次孔融要吃大梨子了吧。誰知,孔融挑了兩個大梨子,分別給了爸爸和弟弟,而給自己挑了一個小梨子。爸爸問:“這次你比弟弟大,為什么你給弟弟一個大梨子,而自己吃了一個小梨子呢?”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應(yīng)該讓著他,讓他吃大梨子。我比弟弟大,應(yīng)該吃小梨子!卑职终f:“孔融喲,真是一個好孩子哦!”
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謙虛的人!
孔融讓梨讀后感12
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币馑季褪钦f:不學會禮貌,就難以有立身之處。你看禮貌是那么的重要。今天,我就讀了一個關(guān)于禮儀的小故事,它叫《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主要講了:
孔融小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他總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就問道:“你為什么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答道:“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yīng)該吃最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jié)友愛的道理,每次都讓哥哥哥哥先拿,最后他才拿,而且每次都拿最小的梨,把大的.讓給哥哥。
我們生活中有好多小孩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們的家長對他們更是寵愛有加,什么事情都讓著。這些“小皇帝”“小公主”要把最好的東西都留給自己,當然不會像孔融一樣把最好的東西讓給別人。就拿吃個蘋果來說好了,我們一般都會把最好的留給別人,可這些“小皇帝”“小公主”都會第一個去拿,要把最好的蘋果給自己,一點也不知道要禮讓。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千載,是希望會有更多的人,像孔融一樣,學會禮讓。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要把禮讓記在心哦!
孔融讓梨讀后感13
好熱的一天呀!
我讀的是《弟子規(guī)》里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币粋小故事《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那年,有一次家里人在一起吃梨。哥哥姐姐都上前去拿最大的梨,只有孔融沒有上前去搶。被站在一旁的`父親看見了,父親讓哥哥姐姐拿走的梨放回盤子里,讓孔融來分梨。哥哥姐姐們都問:”為什么讓他來分梨呢?”孔融在盤子里撿了兩個最大的梨分別給了父親,母親。最后,又把大梨,好梨依次分給了哥哥姐姐們,把一個最小的梨就給了自己。父親問:”你為什么把最小的梨留給了自己?”孔融說:”我年紀最小,所以應(yīng)該吃最小的梨!备绺缃憬銈兟牭搅耍紤M愧地低下了頭。
我真佩服孔融,年紀很小,就知道孝敬長輩,把好吃的東西先讓長輩吃,最后自己才吃。我以前做得不夠好,從今天開始,我應(yīng)該像孔融學習,孝敬父母。好吃的先讓爸爸媽媽吃,自己再吃!
媽媽后記:孩子從古到今,孝敬長輩就是我們應(yīng)該做的。媽媽希望你越做越好!
孔融讓梨讀后感14
今天,我做完作業(yè)后,閑得無聊,便拿起《美德故事》讀了起來。不一會兒,《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篇文章贏記敘了孔融從小就尊敬兄長的美德,贊揚了孔融是個好孩子。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孔融四歲的時候,孔融兄弟七個,他排行第六。有一次,全家人圍座在一起品嘗鄰居送來的梨。母親從中挑選了一個最大的梨,遞給孔融,孔融卻沒有接受,而是挑了一個最小的'梨吃了起來。父親非常好奇地問孔融:“你為什么不吃大的而吃小的呢?”孔融一本正經(jīng)的回答道:“我年紀小,應(yīng)當吃小的。哥哥們年紀大,理所當然吃大的。”眾人聽了,都連連稱贊,沒想到他這么小便懂得尊敬兄長,友愛謙讓的道理。
看看孔融,想想我自己,我感到臉上一陣發(fā)熱。心里很慚愧。平時,媽媽或爸爸買了好東西,我都吃大的,想多吃點,怕別人吃的多,我就快點吃。
讀了《孔融讓梨》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尊敬兄長、友愛謙讓,這種美德應(yīng)該從小就培養(yǎng)。我們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謙讓的好孩子。
孔融讓梨讀后感15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大家都應(yīng)該讀過吧!這個故事是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之一。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孔融還是個小小毛孩的時候,那年她才四歲。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他的爸爸帶來了一袋梨。他的哥哥們都爭先恐后地去搶最大的`梨。最后,到了孔融來選,他選了最小的梨,他的家人問他,為什么要選最小的梨。他回答:“我的年齡小,食量也小,按常理來說,應(yīng)該拿最小的!彼母绺鐐兟牭竭@句話都慚愧地低下了頭,把他們手中的大梨給了自己的長輩。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凡是都應(yīng)該懂得謙讓,也告訴我們自己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著讓自己好,不想這個別人。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坐公交車時應(yīng)該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吃飯時遇到很好吃的菜應(yīng)該適量地吃,不該全夾到自己的碗里,在圖書館里,不該大吵大鬧,應(yīng)該安靜地在自己的座位上看書,這些事告訴我們:不要去影響他人,要養(yǎng)成尊老愛幼的習慣。
中國還有許多像這樣可以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故事,比如:孟母三遷,子路借米,蘆衣順母等等故事,告訴我們要孝順,善良,仁慈,謙虛,勇敢。
【孔融讓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孔融讓梨》教案03-06
孔融讓梨讀后感03-03
《孔融讓梨》讀后感03-05
[精選]《孔融讓梨》讀后感09-17
[經(jīng)典]孔融讓梨讀后感09-18
孔融讓梨的讀書筆記02-06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02-13
小班社會孔融讓梨教案03-24
《孔融讓梨》讀書筆記01-07
【薦】孔融讓梨讀后感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