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論語讀后感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1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后來,通過網(wǎng)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wǎng)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jīng)典選讀》這門課,于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R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后感2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著“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并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xiàn)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墒乾F(xiàn)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xiàn)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xiàn)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仿佛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里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正如易中天所說:“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队诘ぁ凑撜Z〉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并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tài)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獻于社會。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队诘ぁ凑撜Z〉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F(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云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三)交友之道。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于丹〈論語〉心得》中說,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梢,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并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后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鬃诱f:“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边@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并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fā)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yǎng)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并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tài)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如果看過這本書的同學,不妨體會一下大家對于這本書的看法。沒看過的同學們不妨也看看哦。
論語讀后感3
初讀《論語》是小學。那時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等名句就縈繞在心尖。因為年齡的限制,不知道其深層次的意義,但其表面的意義卻依舊可以指導我學習,待人處世等方面。學習方面要精益求精,要溫故,才能提高成績,這樣“不亦樂乎”。有朋友來,有人不理解,要安然待人,不慍不怒,安之若素,這也是一種修養(yǎng)。小學時就感受到了儒學大家的那種風范,安靜平和淡泊,孜孜不倦的儒雅身影從此便在心中站了一個位子,在心靈深處為其辟開了一處桃源幽谷。
再讀《論語》是高中時期,拋棄了小時的稚嫩與純真,接觸到了社會的陰影,陽光下的雨水,也開始感嘆“舉直錯諸枉”與“舉枉錯諸直”的區(qū)別。開始關心國家大事,心中正氣殷然,儼然一副“舍我其誰”的壯志豪情。開始幻想如孔子雖風雨侵襲,身影猶不倒,為國為民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這時的孔子不再是諄諄教誨的教者、師者形象,而是憂國憂民抵擋戰(zhàn)火為國奉獻的愛國者形象。
如今,初入大學,翻開《論語》,又是一番天地。
《論語》幾乎涉及了我們在社會中的一切,大到國家興衰,小到家內孝悌,從教育到治國,從人性到君子,無一不泛著智慧的光輝,我感觸頗多!鞍氩空撜Z治天下”是有道理的!墩撜Z》涵蓋了待人處事接物的準則,學習以及教育的要求,做人的.品格為政的方法,禮的道理。試問一下,這樣的《論語》又怎會不受人喜愛呢?任歲月的風霜侵襲,他歷久彌新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里程碑。
讀《論語》,我讀到了做人的道理。
首先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保ā队阂病罚┛鬃诱J為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會在僥幸躲避災難的的境況下才能生存。這種說法好像是不存與現(xiàn)實的,現(xiàn)世的人們爾虞我詐,把正直看成是譏諷的事物。好像只有“折腰之人”才能真正的掌握世界掌握自我。其實不然,正直之人雖在現(xiàn)實少見,但古人也有一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折腰之人”雖在一定的情況下占盡了便宜,但是究其結局,都只會是“自食其果”,逃不過法律的制裁,雖逞一時之樂,卻喪失了整個人生。其次,做人要有仁德!叭收甙踩剩呃省,仁德的人安于仁,聰明的人實行仁也會得到好處。但是對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他要求仁德之人要有禮有樂卻又不僅僅如此!叭收呦入y后獲”,仁德的人對艱難的事要搶在別人之前做,對能獲得獎賞的事便退居人后。這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味道了……《論語》中多次提到“仁者”,“仁人”,可見其實孔子的追求也就是成為一個仁德的人,而他也的的確確做到了。他對于仁的要求很高。曾有人問他他的弟子是否能稱為仁者,他也僅僅說弟子有某項才能,對仁,卻“未可知”。他的心目中“仁者”幾乎可以與神是同一級別的!熬S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做人要仁德到現(xiàn)在也是適合的。“仁德”是每個人在心中的目標,完善自己的仁德,即使是簞食瓢飲在陋巷,我們也會“不改其樂”的。
再次做人要孝。孝一直扎根于中國人的心中,什么是孝?孔子在面臨不同的人時的提問,回答也不同!盁o違”、“父母惟其疾之憂”、“能養(yǎng)與敬”、“色難”(《為政》)針對每個人的特點,孔子的孝的回答也不同。孝是不違背禮節(jié),讓父母放心,常存孝敬的心贍養(yǎng)父母,和顏悅色的侍奉父母等。但究其根本,我認為,孝不僅是在生活中對父母的孝敬,關心父母同時保護自己不讓父母擔心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孝,不僅是對父母的關心也暗含了關心自己。中華民族向來重孝“百信孝為先”。每念及“孝”的文章,眼前就浮現(xiàn)父母的身影,我可以這樣說,也許我并不是個十分孝順的女兒,但卻不是一個不孝的孩子。也許我做得不夠好到時我努力做好。
讀《論語》,有感動的、有佩服的、有向往的、有沮喪的;《論語》在人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給予我們很多的指導。它過去影響著我,現(xiàn)在影響著我,未來,它勢必會影響著我。它是常伴我一生的明燈將始終照亮我的征途。
現(xiàn)在讀《論語》讀出這般內容;也許當我再次拿起這滄桑畫卷時,又會是另一番光景,我只想說《論語》值得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閱讀。
論語讀后感4
眾所周知《論語》乃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載了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語錄,傳承了中華民族思想的精髓,彰顯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偉大文化,主要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講究的是一個“仁”字。對于如何去做才為“仁”呢?孔圣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簡言之就是,能夠自己去主動實踐禮的規(guī)范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了,天下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中,任憑歷史的風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種獨特的姿態(tài)屹立在那像陽光播散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論語》一部能夠發(fā)人深思的經(jīng)典,一部能啟迪人心的絕唱,一部能蕩滌靈魂的盛宴。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孔子也是講究孝道的,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退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也,”還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改,這樣的人可謂盡孝了。這里講了孝是什么,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只給父母提供豐富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誨,行事做人,才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备嬖V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备嬖V我們其實學習也是吧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在復習一篇才能學習更多新的東西。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孔子對于每個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yōu)點,他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恼嬷B,可能你文化課不行,但體育方面卻有與眾不同的天賦?赡苣泱w育方面不行,但音樂方面卻有著獨特的靈感。可能你音樂方面不感冒,但書法上卻有著驚人的造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我們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同時更要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然后加以學習利用。
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也是對人們的一種警告吧!君子喜歡錢財無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從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教導我們做人不能太貪心,同時也要崇尚節(jié)約吧!敏于事而慎于言,當然也是告訴我們對事物要敏感,但卻要慎言之,教導我們要為人謹慎,俗話說:“禍從口出”嘛,所以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許少說話,多做事,才是明智之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是一種多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一部匯集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語句為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鳖H具抒情意味,《論語》教了我們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薄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賢也!奔核挥,勿施于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齊家甚至在國家強盛之時還可以治國,可儒家的思想永遠不可能平天下。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論語的真諦,傳承中華文化。《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更是引領我么向上的階梯。
論語讀后感5
于丹在《論語》心靈之道中推介了好多個小故事,用來說明心靈的強大力量。濃縮于丹心靈之道的主題就是,心靈中至為美好的一面是積極的心態(tài)、自信和勇敢。當然,似乎有人以為這是在勵志,因為在世界知名的勵志學家,如卡耐基和拿破侖希爾還有安東尼·羅賓斯的書中,充滿對這三種力量的喚醒和訓練。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
——“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以約失之者鮮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方,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首先肯定的是,作為一篇勵志的小散文,這個演說是成功的。上面那些是于丹老師摘自論語中的原話,構成了演說的論點,這些論點我們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但是,與論點比起來,我倒是覺得文中的三個小故事讓人印象深刻,并且和勵志的主題更加接近一些。批評于丹老師假借論語之名行其它主題的演說和出書甚至出名之實,這樣的話,一向對于美好的事物都持支持態(tài)度的我說說不出的,也就是想想而已。呵呵。
話說回來,于丹老師還是一個富含哲理意味、平和而通達的智者。上篇文章也說過,各人讀歷史各取所需,下面摘一些于丹老師此篇中較為美麗的文字。
一個有風骨的驕傲,在外在一定不是張揚的',這就是所謂“泰而不驕”!诘だ蠋
“我曾經(jīng)看到過鈴木大拙在他的書中記載了一個日本江戶時期的故事。當時有一個著名的茶師,他跟隨著主人去京城里辦事。碰上了一個浪人挑釁身著武士服防身的茶師比劍。這茶師只好老老實實地說我就是個茶師,我不懂武功。這個浪人就得寸進尺,說你既不是一個武士,你穿著武士的衣服,你就有辱尊嚴,那我就更應該跟你比,你就更應該死在我的劍下了。茶師一想,就說你容我?guī)仔r時間,今天下午我跟你還約在這個池塘邊見。那個浪人想想就答應了,說那你一定來。
這個茶師就走了,他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館,求大武師教給他一種作為武士最體面的死法。武館的主人當時就驚詫了,他說來我這兒所有的人都是為了求生,你是第一個求死的,你是為什么?
他說我是個茶匠,我就只會泡茶,但是我今天遇到了這么個情形,我不能不跟人家決斗了,我想死得有尊嚴一點。
武館的主人說,你是這么著名的一個茶師,那好吧,你再為我泡一遍茶。
茶師想了想,很傷感,說這可能是我在世界上泡的最后一遍茶了。所以他就做得很用心,他很從容地看著山泉水在小爐上燒開,很從容地把茶葉放在里面,洗茶、濾茶、然后一點一點地把茶倒出來,捧給這個武館的主人。
這主人就這么一直看著他這個過程,看完了以后他喝了一口茶,他說: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可以告訴你,你已經(jīng)不必死了。
茶師說:哦?你要教給我什么嗎?
他說:我不教你,你只記住,你用泡茶的心去面對那個浪人,我就告訴你這一句。
這茶師就回去了。回去他看見那個浪人已經(jīng)在那等他了。浪人很囂張,當時就拔出劍來,說:你回來了,那我們來開始比武吧。
茶師就老在想著那句話,說我心泡茶的心面對他。所以他就不著急,他笑笑地看定了對方,然后從容地把自己頭上的帽子取下來,端端正正放在旁邊,然后解開身上寬松的外衣,一點一點疊好,壓在帽子下。他還笑笑地看著對方,拿出綁帶把自己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緊,再拿出綁帶把褲腿也扎緊,他從頭到腳,一點一點地在裝束自己,一直氣定神閑。對面這個浪人就越看越惶恐,越看越惶恐,因為不知道他武功有多深,就被他的眼神和笑容給嚇得內心心虛起來。
等到這個茶師全都裝束停當,最后一個舉動就是拔出他的劍來,欻,就揮向了半空,然后棒喝一聲,停在了那里。因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該怎么用了。
他停在那以后,這個浪人噗通就給他跪下了,說我求你饒命,你是我這一輩子見過最有武功的人!
畫外音:
這個小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面對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我們往往感到無力應付,其實只要我們自己有一顆從容鎮(zhèn)靜的內心,有一種心靈的勇敢,我們就可以變得堅強,就可以表現(xiàn)出勇敢,所以毫無武功的茶師憑借內心的定力能夠戰(zhàn)勝囂張的日本浪人。
潮生結束語:這是一個崇尚張揚餞行淺薄的年代,深刻和深刻有關的東西被打上“不合時宜”的烙印。但與千百年前相比,我們何其有幸的是,這也是崇尚個性復蘇,崇尚自信乃天賦人權的年代,這個年代的心靈的力量主要來自于自信,來自于對自我的認知、遵循和發(fā)揚。所以,注定帶有濃烈的張揚的意味。不從容,不鎮(zhèn)靜,但篤定,而堅信。
論語讀后感6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論語十則讀后感。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必須與我們這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十分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十則讀后感!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能夠說是盡到孝了!蹦抢镏v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期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帶給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齊,那么其中必定有能夠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好處至大!叭诵校赜形?guī)熝。”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必須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群眾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用心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務必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侵缚鬃诱f:“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奔丛诩乙⒕锤改福谕庠趫F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暗拢酥疽,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禮貌、昌盛、禮儀之邦。
為政方面,孔子講得最多?晌沂菍W工科的,對這一方面也不太感興趣,就草草地看了一點。自然,虎頭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雖然這本經(jīng)書我沒讀完,但已從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我必須會仔細的重讀幾遍,細品其中滋味。
論語讀后感7
《論語》的第十九節(jié)〈子張〉篇就不是子曰,而是子張曰、子夏曰、子游曰、曾子曰和子貢曰,也就是收集了孔子的弟子的一些語錄。這些語錄跟孔子的話如出一轍,是孔子思想的一些延伸。
首先是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本褪钦f士在國家遇到危難時獻出生命,遇到利益時首先想到義,祭祀時想的是如何恭敬,居喪時想到如何致哀,這就可以了罷。國家危難時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就像我們無數(shù)的革命先烈,都是仁人志士。見得思義,要得到的時候思考是否符合道義,所謂不拿無義之財。怪不得我有時特別想撿到一包錢,但是伴隨著這種想法的那一剎那,我忍不住要想是誰丟了錢,丟錢的人怎么辦。還來在我的血脈中似乎也隱藏著這句話。祭思敬,祭祀時一定要有敬畏心理。喪思哀,如今有許多人以不講究為名,在親友喪葬期間聚眾喝酒玩樂,呈現(xiàn)出茶話會的景象,真是改革得四不象了。
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怎樣交朋友,子張先問子夏是怎么說的,學生回答說:“子夏說‘可交的就與他交往,不可交的就拒絕往來!弊訌堅唬骸爱惡跷崴劊壕幼鹳t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弊訌堈f,與我所聽到的不同。君子尊重賢德的人而且容納眾人,贊賞好的而同情無能的人。這應該是建設和諧社會最需要的品質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弊酉恼f,每天能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說是好學的了,F(xiàn)如今中國最差的學生恐怕都能做到這一點,而處在工作崗位上的人,特別是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這樣呢?說中國人重視教育,確切地說是重視中小學教育,大學松懈點,工作一段時間后,對學習幾乎就沒有要求了,這就是當今中國學習的功利性。對于建設學習型社會,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我看也只是口號而已。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弊酉恼f,廣博地學習并且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并且不斷思考問題,仁就在其中了。學而思,不斷地懂得,不斷地積累,就能獲得仁了。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弊酉恼f,各種工匠在他們的作坊里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只有學習才能達到所追求的仁道。我們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也要牢牢地記住,讓“百工居肆”的條件下完成工作。
子 夏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瓷先デf重嚴肅,與他接近則溫柔敦厚,聽他說話則嚴厲不茍。
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睂W習學得好了,有余力了,可以去做官。這是千百年來士的光明大道,我們今天也有很多人記得。而“仕而優(yōu)則學”,就是做官做好了,有了余力就可以學習了,這句話對于當今社會的人來說卻相當陌生,仕而優(yōu),則萬事大吉了,這時候還需要學習嗎?!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得,則哀矜而勿喜!痹诱f,在上位的人失去了仁道,民心渙散很久了。如果了解到犯罪的真情,要哀憐他而不要表現(xiàn)出高興。在上位的'人失去仁道,在歷史上總不斷有這樣的時期,社會積怨在增加,人也很容易失去控制,從而導致犯罪率上升。曾子告訴我們這時候對待罪犯要哀矜而勿喜。
子貢在論語里就為商紂王翻案了,他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币簿褪钦f商紂的壞,還有現(xiàn)在說的那么嚴重。是“天下之惡皆歸焉!笔前烟煜碌膲氖露細w結到商紂身上了。在歷史的長河中樹立一個壞的典型也不容易,樹立一個反而教材,將天下的惡都歸到他身上,從而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進行教育。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弊迂曊f: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這樣說任何一個人要做壞事,也都像日食和月食一樣,比如今天的官員,總認為自己做的諸多損公肥私的事,別人不知道,豈不知也跟日食和月食一般,大家心里跟明鏡似的,只不過沒有精神說出來。
最后三節(jié)都是有人說“子貢賢于仲尼!倍迂曔M行反駁。子貢首先將賢能比作宮墻,自己的圍墻只有肩膀那么高,而孔子家的圍墻有幾丈高,外人可以看見他家的好東西,而看不到孔子那宗廟的美好。
然后說“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最后他說“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边@些老師子貢給孔子的評價。
論語讀后感8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語錄體對話文體記敘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跡,以及他們心靈的追求。《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圣經(jīng)》。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常言道:百行孝為先?鬃右苍唬骸敖裰⒄,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是說能養(yǎng)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yǎng)。如果對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飼養(yǎng)狗馬有什么區(qū)別呢?是的,孝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yǎng)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悅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對呀,如果只是養(yǎng)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豬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用孝德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暗狼С酥畤,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梢,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笔鍤q,有志于學問;三十歲,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guī)矩。這一條旨在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思想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成熟,見解也更加完善。不說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樣,也至少是要有一個目標,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明確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時能夠“隨心所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边@幾條則是在告訴我們該怎么學習,尤其是對于我們這些學生,漫漫求學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首先,要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墩撜Z》開篇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后多溫習是一件多么讓人高興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樂意去學,這樣才能得到最多的收獲。這些學習的觀點是最純樸的學習的觀點,它體現(xiàn)的是學習的最本源。人們以這樣的心態(tài)來學習,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更可以達到修身的目的。
反觀現(xiàn)代人的學習,更多的是脫離了學習的本源,體現(xiàn)的是學習的功利性。人們選擇學習什么,往往是看這樣的學習是否有用,是否對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有利,而忽略了個人愛好。所以,現(xiàn)在社會上才會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們是學習的尖子,卻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個人學習規(guī)劃中,不妨在有知識學習規(guī)劃的同時加入讓我們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應該是我們最樂意學的內容,它們會讓我們有更多的收獲。
第二,學習要有恰當?shù)?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备嬖V我們學習要多溫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备嬖V我們學習不能光學習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备嬖V我們學習要謙虛,會就會,不會就不會;“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訴我們要學會取長補短!墩撜Z》中論述學習方法的言論還有很多,在此不贅述。這些言論對我們的學習太有用了。學習之后要多復習,學習要不恥下問,要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學習要多思考等等觀點不正是我們常告訴學生的學習方法嗎。在這些恰當?shù)姆椒ǖ闹笇聦W習,學習必定更有效率。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tài),一種融入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傊,《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為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說,天時、地利、人和豎家興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論語讀后感9
上學時念《論語》,弄清字面意思已苦不堪言,何暇咀嚼字面背后的意義。年歲漸長,閑吟二三句,偶有心得,才體會到讀《論語》的樂趣,才知道孔老夫子和普通人一樣,要衣食住行,有喜怒哀樂,有自己的一套快樂哲學。
第一種樂,學習得樂!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首章便言“悅”、“樂”、“不慍”,可見快樂于孔子人生的重要?鬃雍脤W,十五歲有志于學,博學于文,學而不厭,學習起來能夠廢寢忘食。人非生而知之者,學而后知。學習的直接之樂是掌握新知和技能。學問有窮盡嗎?沒有。因而學習無窮盡,快樂也無窮盡。孔子學無常師,不局限、拘泥于書本知識,他多聞多見,向賢人學,向朋友學,向一切人學,“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ⅰ皳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學習的深層之樂是匡正和完善自身。“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不致迷惑,能分辨快樂也有損益之分,“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有益,“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有害。明是非,判得失,于是能取真樂,舍假樂,從容選擇快樂的人生。
第二種樂,安貧得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出身貧賤的孔子并不排斥富貴,深知“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然而他推崇“貧而樂”,這種樂不因物質匱乏而損失。于孔子而言,不憂貧,樂盡在禮、在仁、在德、在道等理想信念。追求更富足的物質生活、更高貴的社會地位是人之常情,此間卻最易丟失質樸的快樂!柏毝鴺贰辈⒎墙倘说⒂谪毟F,不思進取,而是讓人保持對自身欲望的節(jié)制和警醒。不乏有人刻意維持貧窮的生活狀態(tài),因為貧窮更容易使人保持簡單、淳樸、專注、勤勉的生活方式,遠離誘惑和虛榮,自然也就離內心的快樂更近。貧也好,富也罷,須知比物質之樂更恒久的是心靈之樂。
第三種樂,求仁得樂。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辈蝗实娜瞬荒荛L期居于貧困和安樂中,反之,“仁者不憂”,安樂屬于有仁德的人?鬃赢吷笕蕚魅,到底“仁”是什么?不同的學生問仁,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愛人”“恭,寬,信,敏,惠”……仁很遙遠嗎?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仁由己”。每個人都有一顆仁心,都可以實行仁德。如果不知道如何做一個仁者,那就避免做一個不仁者,仁與不仁,最簡單就是看看良心是否安樂!“求仁而得仁,何怨乎?”不要怕仁太高遠了,太艱難了,不管最終結果如何,求仁的過程本身都充滿了修己為安、與人為善的快樂。
第四種樂,自足得樂。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吃粗糧,喝涼水,彎著胳膊當枕頭,其中也有無窮的樂趣。與之相似的情景還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苦的'憂愁,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也不改變自有的快樂。()安貧樂道之外,隱隱有一份自得其樂的達觀!要達到自足自得之樂,實非易事,尤其對有濟世宏才、匡世抱負的孔子而言。他周游列國,歷經(jīng)窮愁困厄,不為世所用,又有多少快樂呢?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說不著急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著急不了解別人,以及有無為人所知的本領。然而,他也感嘆“莫我知也夫”,擊磬聲硜硜然仿佛在說沒有人知道我!圣人如孔子,也渴望被了解、被認同、被起用,更何況蕓蕓眾生。不過,真正的快樂很難向他人、向外界索求,古今中外亦然!叭瞬恢粦C”,更像是孔子飽經(jīng)人事滄桑后的自勉自誡!一個人首要做到的不是被人知,也不是如孔子所說的知人,而是知己——“認識你自己”。不急于為人所知,更重要的是先知道自己和做好自己!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宰陨硭鲋、所從之業(yè)、所求之境為樂,挖掘自身的快樂之井,何愁沒有飲水人呢?“有朋自遠方來”,樂矣!倘若沒有,也不怨天不尤人,從吾所好,自得其樂,直到“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可謂快樂的最高境界。
人人各得其樂,孔子悅于知、甘于貧、安于仁、樂于道。他的快樂不向外妄求,而從內悟得;不重結果之瞬喜,而取過程之漸樂。他的快樂哲學多么樸實、平常,隨時可得,隨處可見,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身上發(fā)現(xiàn)。
論語讀后感10
我《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鑒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鬃诱J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幸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fā)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幸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說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鬃舆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季氏》)充分說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么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梢姟叭省辈皇窍忍炀陀械,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鬃诱f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20xx年冬日的一個午后,偶然看到于丹老師在央視百家講壇解讀《論語》,她說《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聽后有點好奇,我迫切地想要看它、讀它。初識《論語》還是在學校的課本上,那時年少不知世事,覺得此文甚是難懂。看一年年月圓,賞一次次花開。而今的我,心境自然不同于孩童時代。工作中、生活中,總有不如意的時候,看一段孔子的語錄,思緒仿佛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閉目沉思,不管古代還是現(xiàn)代,道理總是一樣的。你曾經(jīng)為朋友之間的爭執(zhí)煩心,難以釋懷嗎?孔子的學生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給我們講了一個小故事,來證實這個道理:說一個老和尚把一個過河的姑娘背到了對岸,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卻不敢問,強烈的好奇心在走出二十里地之后再也按捺不住,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姑娘過河,老和尚淡淡的告訴他,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道理很簡單,孔子教會我們,以寬和之心待人,才能真正放下。然后,你的心境是才會輕松、愉悅。
結合目前的形勢,企業(yè)正處于困難時期,我們仍像從前一樣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卻拿不到全額工資,或許有人會抱怨領導,抱怨我們的勞動沒有得到合理的回報,但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有市場必然會有競爭,當困難出現(xiàn)的時候,抱怨和猜忌解決不了問題,是在做無用功!墩撜Z》里有個故事叫子貢問政,講的是一個國家必須具備的三要素,足兵、足食、民信。如果必須去掉兩條,只有民信不能丟,我們可以沒有武力保障,可以缺少糧食,但是,沒有了信仰以后的崩潰和渙散,才是最可怕的。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那么凝聚一個企業(yè)的力量應該綽綽有余了吧。把做無用功的精力拉回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精心操作,確保安全生產。除此之外,請你想想如何節(jié)能降耗,為自己的企業(yè)貢獻一條金點子吧,人的能力有大小,再小也是一種力量,有了這種力量,我們就能走出困境。
窗外飄起了小雨,輕輕地跌落在玻璃上,有點冷,這樣的`天氣,泡一杯濃濃的咖啡,捧在手心里,深深地吸一口,暖暖的,很貼心。在窗邊的藤椅上坐下來,小心翼翼地翻開《論語》,每次解讀,都會有不同的感覺,有新的發(fā)現(xiàn)。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對其的解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币源私逃跻┬腥收,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边@是一種多么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今天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那種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讀后感11
結合區(qū)教育局和學校開展“品讀好書共鑄師魂”讀書征文活動,我利用短暫的寒假仔細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這本書,讀后雖不能大徹大悟,但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
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對《論語》中孔子的一些為人處事作了經(jīng)典的詮釋。使我們對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一個再認識,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們的眼中變得清晰、親切而溫暖。對我的生活觀、為人處事觀、教育教學觀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第二屆上海市十大“平安英雄”頒獎晚會上,當主持人問黃埔區(qū)法官徐文娟“為何在信訪調解上成績斐然”時,她說是小學班主任楊老師的一句話鼓勵她努力、勇敢、奮進。由此可見,教師的言行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下面從兩方面談談體會:
一、讓“快樂”陪伴我們的教師。
孔子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他主張“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边@就強調教師要有愛崗敬業(yè)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理念。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以較高的水平去完成自己的任務,努力教好自己的學生,向他們傳授有用的知識,讓他們有所發(fā)展。還應利用平時的休息時間來不斷學習,來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工作和學習中,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業(yè)務水平和職業(yè)道德水平中,一種涵養(yǎng)一種自信讓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和快樂。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教師,只要自己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才能培養(yǎng)出擁有健康心態(tài)的學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tài)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比如這幾年,我任教三個班級數(shù)學,課時少,內容多,要求高,班內差生多,教學任務繁重,每天備課備得頭昏眼花;同時又擔任班主任和教研組長,每天有一大堆的事務需要處理。又由于所帶的班級學生年齡小,許多事都要老師親力親為,手把手教。
但是我經(jīng)常告訴自己:每天認真?zhèn)湔n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學生;一名優(yōu)秀的班主任應學會遇事冷靜、對學生有耐心,有愛心,不能讓壞心情一直圍繞你,否則會影響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無成。其實學生都怕老師,特別是犯錯誤后,更不敢在老師面前抬起頭來,這時老師如果大發(fā)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靜氣地談話,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經(jīng)常聽老師說,我們很盡力,也很認真負責,但一次次的考試成績卻不盡如人意,總感覺自己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試成績出來后,總有一段時間心情是很郁悶的。讀了“論語心得”后,我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們要明確這個缺憾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也許有較長時間的面對,絕不要抱怨學生的懶惰,抱怨家長的不配合,抱怨領導的不理解而是要積極思考,班級里盡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較多好學生,說明我們的教學不是完全失敗的,對于那部分學困生,只要我們不斷反思,努力尋找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終有一天他們也會進步的。正如那句經(jīng)典的老話:“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要學會積極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讓快樂成為教師生活的主旋律。
二、用“真愛”對待我們的學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就是要愛學生。那么怎樣愛學生呢?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恒久。學會了寬容,老師就可以走進學生及家長的內心世界,學生及家長也就會感恩于老師的付出;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與學生的接觸較多,在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我們在處理時,多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問題,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鼓勵和贊揚。只有這樣,你才會在學生的心目中留下較好的印象,你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才能正常地開展。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系才會和諧與融洽。《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心態(tài)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尊重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學生。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差異出發(fā),因勢利導,給學生發(fā)言的機會,傾聽他們的意見與呼聲,給予他們適度的寬容與諒解,體諒理解他們的難處與苦衷,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說任何傷害他們自尊的話語等,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看到自身的價值,鼓起他們自信的風帆,讓每個學生都可能達到成功的彼岸。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而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關愛學生是師生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學會寬容與包容,要以智慧去解決,以人格去感化;愛由心生,心中有愛,言行才能有愛!所以教師必須要有一顆寬容、博大的愛心!
論語讀后感12
對我來說,聽后的感覺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于丹《論語》銷售的成功看法。二是《論語》中一些觀點的經(jīng)驗。
一、于丹《論語》大賣的原因不久前,我在中關村圖書大廈五樓做研究時遇到了于丹。
然而,我沒有讀它,因為在我看來,它和一種炒作沒有什么不同。任何炒作,無一例外,都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會議沒有出名那么出名。之后,我第一次在辦公室聽到同事用音箱播放于丹的《論語》。那時我沒有認真聽。我只覺得我的普通話很清楚。我一直認為,如果我想讀《論語》的學術評論,錢穆是第一個。如果你想以通俗的方式閱讀《論語》,讀讀《南懷瑾》。中庸之道的選擇,讀李澤厚的《今日論語》,對方不是每個人。這一次,公司的組織仔細聽取了于丹教授的陳述,許多以前的觀點被推翻了。
雖然《論語》流傳了幾千年,許多諺語等都是出自《論語》,但很難真正在民眾中推廣,而于丹的解釋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她的語言簡單易懂?梢哉f,即使一個不怎么讀書的人也能理解它的意思。我認為這無疑是對學者們促進古代意識形態(tài)知識的一個更真實的貢獻,他們過去常常使用晦澀的語言來探索一些事物以展示他們淵博的知識。當然,相比之下,錢穆、南懷瑾和李澤厚比丹更有權威,他們的故事也更有力量。然而,在促銷方面,這些學者中誰敢說他們的書能賣出60萬冊。他們的討論可能更適合少數(shù)人,而于丹的作品適合當今社會的絕大多數(shù)人。傳統(tǒng)文化知識過于晦澀,絕大多數(shù)人早已沒有耐心去研究他固有的實用價值。人們想在工作后更好地充實自己,自然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為自己選擇最有利的吸收方法。于丹的成功就在這里。圖書策劃人無疑抓住了信息時代人們的學習心態(tài),從而成功地運用了這種心態(tài)。講座光盤圖書的銷售模式、低廉的銷售價格和簽約圖書的宣傳方式充分把握了讀者的心理。此外,即使你懶得看書,你也可以在休息時間把光盤放進電腦或影碟機里,閉著眼睛聽作者流暢的解釋。因此,我認為60萬冊的銷量不足為奇。
二、對《論語》個人觀點的理解屬于儒家經(jīng)典范疇。
古人認為紳士應該做的是把他的家人團結起來治理國家和世界。《論語》中表達的思想更多地體現(xiàn)在“修身”上。孔子所說的“一個參與日;顒硬拘炎约旱募澥,他知道沒有出路!彼宄伢w現(xiàn)了“修身”的思想。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反思自己的行為,這樣我們就會理解并且沒有錯誤。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事實,但是有多少人敢說他們已經(jīng)或正在這樣做呢?于丹說,《論語》的中心思想體現(xiàn)在“原諒”這個詞上。所謂的“不要對別人做你不想別人對你做的事”。每個人都知道真相,但在實踐中更難做到。這本書說,“寬容意味著寬容!彼^的“寬容”和“忍耐”在人們的行為方式上既寬容又謙虛!八械暮恿鞫剂魅氪蠛#瑢捜菔莻ゴ蟮摹闭撬囊馑。如果說人們在與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看別人的優(yōu)點,而不是別人的缺點,如果人們被認為應該真誠地引導,而不是被迫去做某事,也許我們很少注意到我們經(jīng)常有和別人一樣的'缺點,而我們可能沒有別人所有的優(yōu)點。當我們強迫別人改正這些錯誤時,我們自己的缺點也改正了嗎?
《論語》提到“人的欲望”。在儒家思想中,“欲望”是一切邪惡的根源。儒家認為,人們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保留理性”和“消除欲望”。所謂“部分傾聽導致信任,同時傾聽導致理解”。在今天的理解中,儒家的“欲望”一詞應該指“無限擴張、不切實際的欲望”、“嫉妒他人而不是嫉妒自己”等等。遏制這種“欲望”是非常必要的。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有時我們心中想要的還沒有得到。我們經(jīng)常把我們無法獲得好機會的原因歸結為缺乏好環(huán)境、我比別人好但沒有得到我應得的事實、其他人不能友好地與我合作的事實以及老板故意的兩難境地。這直接讓人們想起一句俗語:“主觀努力是沒有的,客觀原因是在尋找!
所謂“無欲而立,無欲而堅”其實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無論如何處理任何事情,人們都應該有一個想法,我可以做得更好。信念的建立是必要的,因為你的心在為自己的信念努力工作,但關鍵是看要建立哪些信念。在“大學”的開始,據(jù)說“古老的愿望清楚地表明,世界上那些善良的人應該首先統(tǒng)治他們的國家!比绻阆虢y(tǒng)治你的國家,你必須首先讓你的家人團聚。如果你想讓你的家人團聚,你必須首先修復你的身體!帮@然,如何“修身”?誠實、真誠、審時度勢、知時度勢”,進而治國平天下;也可以說,“誠實、真誠、審視事物、獲取知識,然后實現(xiàn)世界和平”是一個非常順利的過程。如果它延伸到我們的現(xiàn)實,我想可以說,在提高自己的同時,它也得到回報。
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那么他怎么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呢?事實上,我聽了之后感覺很好,但是當我求助于寫作的時候,它是非常緩慢的。也許許多人認為《論語》離我們太遠了。說古人的真理是現(xiàn)實的是不現(xiàn)實的。為了適應社會,我們應該實事求是。然而,有用的事實與時間長短無關。古人的智慧不一定不如今天的人。我們從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遺產中了解了多少真相?真理不會因為時間長而改變它的味道,但有時它會隨著酒的變老而變得更加醇香,因為今天人們會賦予它更實際的意義。“大學”提到“盡善盡美”。事實上,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無法企及的理想境界。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人們將不斷敦促自己采取進一步措施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一個人不能提高自己是因為他做不到這一點,這是一個非常蒼白且難以令人信服的概念。
論語讀后感13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
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一樣的感想,更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個假期在教體局、校領導的安排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它教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當把握原則里的分寸。我們今日總是在說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確定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以往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經(jīng)常說生活里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么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當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贊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jīng)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么去報人家的恩德呢?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向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xiàn),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那里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于你,你能夠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可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教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么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當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一天應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理解知識的本事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并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心的肯定他們。在我的職業(yè)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tài)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教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應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下來,并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彼晕以谂c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么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盡量平靜自我煩躁的心境,不把自我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日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堅持良好樂觀的心態(tài)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此刻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堅持必須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當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日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鬃釉唬骸拔嶂谌艘,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眲e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后必須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可是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必須要腳踏實地,做事必須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薄安辉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我,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我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我。要堅信走自我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此坪唵蔚囊痪湓挘鋵嵪蛭覀兘沂玖艘粋十分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我。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卻采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tài)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活力,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能夠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能夠調節(jié)關系,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范,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忙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論語讀后感14
炎炎夏日,看于丹的《心得》看出了一絲清涼,一份釋然,一份感悟。
于丹說:“我不主張從性別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溫度,沒有色彩!钡拇_,于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孔子,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孔子用一部《論語》鏈接了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但其主題卻很單純,單純到只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它傳遞的溫度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說,人家都有兄弟,可是我沒有。于是他的同學子夏就說了一番我認為很有深度的話:“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于丹針對這一句話告訴我們:“對于缺憾,我們可以轉化自己的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
人生決不會盡善盡美,而面對缺憾也是一種勇氣。我個人認為我還是有這種勇氣的,因為我覺得,比起我所擁有的,這些缺憾不算什么,有句話說:“樸素的,溫暖的態(tài)度。
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只是通過于丹的講解識得其冰山一角,但我依然把這一角寫下來,因為這見證著我思想高度的一次上升。
人生百年,誰能無憾。《論語》中說,有一次,司馬牛憂傷的人生中應該計算自己得到了些什么,而不應計較自己失去了什么!痹阢氪ǖ卣鹨恢苣陼r,我寫道:“我們多么幸福,我們還活著,看著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們擁有健康的體魄,還可以肆意的奔跑!彼,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面對缺憾和不如意,我們無力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這樣我們會很快樂,很滿足,進而很幸福。
如果只看重缺憾,這個缺憾將成為一種心理暗示,他會成為你生命中的陰影,影響到你生命的質量。所以我們對于缺憾學會微笑吧!
關于處世之道,于丹也教給了我們很多,她引用了《論語》中的一句話。有人問孔子:“以德報德,何如?”孔子回答:“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庇诘ふf:“這是孔夫子教給我們的處世的分寸,提倡的'是一種人生效率和人生的尊嚴?鬃硬毁澇梢栽贡г,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一種不道德,那么,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huán),無休無止。當然孔子也不贊成以德報怨,因為你付出太多的恩德和慈悲,對于已經(jīng)有負于你的人是種浪費。
于丹這番話讓我對自己做了深刻的反省,在生活中“德”也就是通俗說的寬容是處世的重要因素,我始終摒持這一觀點,然而,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因為我對什么事都付之一笑的態(tài)度,讓不少同學喜歡拿我開刷,為此我很郁悶。知道了這些道理以后,我嘗試讓自己懂得一點分寸,也讓別人給我留些空間。
說道這兒,我又想起了我以前的一種想法,壞人是可以用善良和寬容感化的。所以我以前對那些不太好的同學都很寬容和友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想法也在腦中淡化,原以為是長大了,世故了,現(xiàn)在我才明白是他們消磨了我的寬容和耐心。對于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F(xiàn)在我的原則是:對于該以德報怨的,我一笑置之,不值得的,我不會浪費力氣。
在于丹的心得里,還有一部分讓我感受頗深,那便是交友之道。關于這個《論語》中有很多,于丹也講解了很多。但我覺得我最欠缺的于如何與朋友相處融洽。
《論語》中有句話:“言未及之言謂之躁!庇诘そ忉屨f:就是話還沒有說到那里,你就出來發(fā)表意見了,這是我與朋友相處的最大缺點。于丹告訴我說:“大家有公共話題時,一定要眾望所歸,大家在期待一個話題時,再娓娓道來。”這是我很需要學習的。
其中還有一句:“言及之而不言!币簿褪俏覀兺ǔUf的話說一半,這是我很討厭的一種行為,但在我身上也找的到蹤跡,這也是我需要克服的一種行為。
最后一種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換位思考的相處方式是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我覺得會不會換位思考是你人緣好壞的關鍵。這也是一種品質,一種素養(yǎng)。
于丹說《論語》是最樸素,最溫暖的簡單道理,于丹也用最樸素的言語為我們講解了孔夫子歷經(jīng)杏壇講經(jīng)、雪宮施教﹑泰山登臨﹑齊國聞韶中悟出的《論語》。
而我也用及其樸素的語言寫下了我的點點感悟,與其說是感悟,倒不如說是啟發(fā)。比起于丹,我體味的太少太少,談起《論語》我也只能說一知半解,但于丹說:“道不遠人,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輝下學會成長。”
在漫漫的此人生路上,我會慢慢去感悟這些“每個人心中有而口中無”的簡單道理,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用這些溫暖的簡單的道理連接我五彩的一生。
感謝《論語》!感謝于丹!
論語讀后感15
這周,同學們學習了《(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是二千多年前的偉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和他的弟子的一篇語錄。這其中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一則是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那么他們之中必定有人是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要實事求是,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要以誠實為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這兩句話雖然出自二千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是同樣具有教育意義。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到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許多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拿我們的班來說吧,在這個60人的集體里,就有許多小“能人”:有的擅長繪畫,有的寫著一手好字,有的是籃球場上的闖將,有的是象棋盤上的英雄,有的富有數(shù)學家般敏捷的思維,有的具有歌唱家的天賦……多向他們學習學習,多向他們的長處靠攏,正所謂“揚長避短”。這樣不就可以使我這株置身于萬頃細田中的小苗增添一些知識的養(yǎng)分嗎?
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淵博的知識,就應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吸取他們的點滴長處。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話,那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強烈的`虛榮心,不要為了一時渴望得到榮耀,而不懂裝懂,其結果只是無聊而又可笑的。
朋友們,讓我們拜能者為師,且不要不懂裝懂。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時刻向我們敞開!
這幾天,我們都在學《論語》十則,在這十則論語中,我喜好個中的三則,它們別離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覺得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幾句的意思都是關于念書和進修的。如第一則講了進修的要領和立場以及做人要有涵養(yǎng);第二則講了要復習已經(jīng)學過的常識,就能貫通新的內容;第三則講進修要領,敘述進修和思索的辯證相關。
我先說一下我對第一則的讀后感吧,我以為第一則的第一句講的是進修要領,人在進修和實踐中把握常識,增添手法,這不就是進修中的愛好嗎,第二句講的是進修的愛好,孔子與別人一路接頭題目,這不就是進修的愛好嗎。第三句講的是為人立場,孔子的意思是讓我們做人要氣度坦蕩,要有涵養(yǎng)。
我對第二則的領略并不是很深,可是我知道孔子的意思是在溫習的進程中,可以得到新常識,新領會,新發(fā)明,這種人可以做先生。有一個好的進修要領很重要,常識就是通過不絕地創(chuàng)新才不絕的富厚和成長起來的。
第三則就是一個進修要領,但愿同窗們記著這句話。學是思的基本,,思是在學中舉辦,二者相輔相成,不行以偏廢,這才是正確的進修要領。
《論語》的頭腦博大博識,報告了多個好的進修要領和做人的原理,在《論語》十則這篇課文中首要講的是求知和涵養(yǎng)的題目。
在書中看到這樣一個蘇軾與佛印交往的故事:蘇軾是一個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倆人經(jīng)常在一起參襌,打坐。有一天倆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后大笑,說:"我看你像攤牛糞。"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虧;氐郊,蘇小妹對蘇軾說:"參襌的人最講究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你像尊佛,說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其實,我們想想,為什么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有些人活得歡欣而溫暖,有些人卻整天指責抱怨呢我想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兩人的心態(tài)不同。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往往會因為有成績差的學生而抱怨:為什么我這么倒霉,遇上這么一個學生,班級因為有了她平均分低了好多……如果換一種心態(tài),正是因為她學習有困難,所以才更需要我去幫助她,如果每個人都很聰明,還用得上我嗎她的進步更能體現(xiàn)我的價值。這樣的話,也許每天抱怨會少一些,欣慰會多一點,心情也就好一些,似乎更能過上快樂的生活。
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tài)度!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我想:遇上開心的事,就盡情享受,與人分享,因為你的快樂也會讓別人快樂;遇上難過的事,一時的悲傷難過人之常情,但長時間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樂地生活!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論語讀后感高中11-27
《論語》的教案03-04
《論語》教案02-17
《論語》的讀后感03-12
論語讀后感06-13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8-04
(經(jīng)典)論語讀后感07-23
論語讀后感(經(jīng)典)08-26
論語讀后感(精選)08-06
《論語》讀后感(經(jīng)典)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