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話都說不好怎么當媽媽?怎么和孩子溝通?
1|作為媽媽,這些場景實在熟悉不過
情景一
早上要送孩子去幼兒園,但孩子磨磨蹭蹭不肯換衣服,眼看要遲到,你想孩子盡快換好衣服出門?你會怎么說?
A:怎么這么慢?要遲到了你不知道嗎?
B:快點快點!慢死了!
C:天天磨磨蹭蹭,這毛病就不能改改嗎?
D:早叫你換衣服,這都幾點了還沒換好,害得我都要遲到了!
扎心了~~簡直是條條都中啊~~~
情景二
孩子玩完積木后一片狼藉,但就是不愿意收拾,你怎么說?
A:你收不收?不收下次別玩了!
B:行,你不收可以,沒人收的東西就是垃圾,我扔垃圾桶去。
C:你看看,亂成什么樣了?每次都這樣,能省點心嗎!
D:那誰家XXX像你這樣嗎?你就不能學(xué)學(xué)好?
除了最后一條,前面三條都中~~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種,我接觸了”非暴力溝通“,我終于明白為何我和孩子、愛人、父母以及朋友、同事的溝通經(jīng)常無效的原因,然后我下定決定改變。
當然,幾十年的思維習(xí)慣很難馬上脫胎換骨,我也經(jīng)歷了各種循環(huán)往復(fù)的掙扎,但在一次次的堅持中,終于收到了小有成效的結(jié)果。所以非常想把這套黃金溝通法則分享給各位寶媽寶爸。孩子,真的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
2|非暴力溝通是怎么回事?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fā)現(xiàn)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通過充滿愛的溝通,幫助全世界的人們更好地收獲幸福。
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第一步:描述事實
第二步:表達感受
第三步:表達需求
第四步:提出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基礎(chǔ)是區(qū)分事實和觀念:觀察和感受都是描述事實,而評論和想法則是觀念。
如果用評論代替觀察,用想法替代感受,孩子就傾向于聽到批評,從而反駁我們,讓溝通無效。一張表格對比下,左邊是事實,右邊是觀念。
不帶感情色彩地客觀描述事實,能讓雙方把注意力集中在具體要解決的事情上,更能用合作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
回到文章開始的兩個情景,接觸了非暴力溝通后,我和孩子的對話是這樣的:
勸說孩子盡快換好衣服出門:
如果10分鐘內(nèi)不出門,我們兩個都會遲到(觀察)。你遲到了會被老師批評,我怕你難過(感受);我遲到了會延遲下班,不能早點回家陪你玩,我會難受(感受)。所以,你能在5分鐘內(nèi)換好衣服出門嗎?(請求),這樣我們都不會遲到(需要)。
勸說孩子收拾積木:
客廳里到處都是積木(觀察),我看到了很不開心(感受)。因為我喜歡整潔干凈的客廳(需要)。你能和我一起,把積木收干凈嗎?(請求)
現(xiàn)在,能基本做到和孩子溝通,都是客觀而具體的描述事實,不批評,不評論,不指責(zé),很明顯,孩子也很合作,親子關(guān)系也更融洽。
當然,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四部曲不是必須過程,重點是客觀描述真實事實,對自己感受負責(zé),不評論,不指責(zé),平靜地提出明確具體的請求。
3|非暴力溝通的注意事項
明確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之后,盧森堡教授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還強調(diào)要注意三點。
要明確具體的提出請求
抽象的請求,孩子會無所適從。越具體越明確,孩子越知道如何行動。
“請不要亂動”是抽象請求,“請你把雙手放在腿上,不要晃腿”是具體請求;
“不要弄臟你的手“是抽象請求,”請雙手交叉握拳,坐到飯桌上再松手拿飯碗“是具體請求;
”請你小聲說話“是抽象請求,”請你說話的聲音不要比我大“是具體請求;
“請你大方點”是抽象請求,“可不可以和弟弟一起玩直升機?”是具體請求
要對自己的感受負責(zé)
你寫字這么不專心,太浪費我時間了!
以前很奇怪,為何這樣說話孩子總會脾氣更臭。現(xiàn)在明白,這種描述非常暴力,它讓我把感受歸咎于孩子,試圖讓孩子內(nèi)疚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況且?guī)еu和指責(zé),孩子自然不會合作。
而盧森堡教授強調(diào)在對話中,要自己對自己的感受負責(zé),并建議使用“我感到因為我”句式,F(xiàn)在我的表述是這樣的:
30分鐘前你開始寫數(shù)字,喝了兩次水,上了一次廁所,吃了兩塊餅干,現(xiàn)在才寫完兩行,還有7行沒寫。我覺得好累,因為我擔(dān)心以你這樣的速度,你還得寫兩個小時才能寫完,這樣我們就得到22:30才能睡覺,而明天早上還得早起,我擔(dān)心你睡不好。你能現(xiàn)在開始一心一意寫字嗎?這樣能早點寫完,可能我們睡前還來得及讀一遍《臭橘林的瓢蟲》。
是請求而不是命令
多用疑問句,慎用祈使句。
用“你能幫我倒杯水嗎”代替“快幫我倒杯水”
用“你是現(xiàn)在洗澡還是玩10分鐘樂高后在洗澡呢”代替“快點去洗澡”
用“你是想現(xiàn)在開始寫作業(yè)還是玩15分鐘后再寫?”代替“現(xiàn)在馬上寫作業(yè)”
如果孩子拒絕你的請求后,你會一笑置之還是暴跳如雷?如果請求遭拒后會生氣,那么就是命令;如果不會,就是請求。請求遭拒后需要我們更加耐心地溝通。因為在已經(jīng)有些僵化的親子關(guān)系里,孩子會將我們的請求視為命令而將以抵制,如果孩子的抵制導(dǎo)致我們的批評,讓我們再次說出“你太不懂事了!說過多少次了怎么就是不聽!你總是惹我生氣!”那我們的溝通努力就失效了,親子關(guān)系會進一步僵化。
非暴力溝通,能讓我們和孩子達成更深的理解,獲得更深的聯(lián)系。把這樣的溝通方式刻進我們的行為模式里,孩子會感受到尊重與愛。我們都愛自己,愛孩子,愛家庭,那么就用愛的溝通讓孩子從小收獲好的模板,這,或許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話都說不好怎么當媽媽?怎么和孩子溝通?】相關(guān)文章:
怎么和孩子有效溝通06-15
父母怎么學(xué)會和孩子溝通06-10
父母怎么與孩子溝通08-18
(經(jīng)典)父母怎么與孩子溝通08-18
孕媽媽應(yīng)該怎么和胎兒溝通11-20
怎么樣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07-29
孩子和家長缺乏溝通怎么辦?07-22
父母怎么與孩子溝通技巧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