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貓教學反思6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貓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貓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年級第一學期第一首欣賞曲,《快樂的小熊貓》是美術片《熊貓百貨商店》中的一個音樂片段。音樂由中提琴奏出的長音和小提琴奏出的碎音,描寫樹林早晨美麗幽靜的景色。接著出現(xiàn)的是輕快,跳躍的旋律,仿佛小鳥在枝頭歡唱。緊接著是活潑,明快的曲調,描寫了可愛的小熊貓活動的情景。為了在課中盡可能地滲透新教材的理念,培育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制定的:
1、聽賞樂曲《快樂的小熊貓》,引導學生辨別不同的音樂情緒,能展開聯(lián)想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2、說說小朋友自己的清晨,聯(lián)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對照。使他們懂得應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學會在音樂的伴奏下有節(jié)奏的飛,并創(chuàng)編造型。以下是我對本節(jié)課的反思:
一、聆聽為主,激發(fā)想象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因此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認真聆聽音樂的習慣。要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模仿、體驗、創(chuàng)造。這一過程旨在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有信心地去進行音樂體驗、探索,自行設計音樂動作,哪怕是比較簡單的。因此在設計這堂課的導入時,我首先出現(xiàn)圖畫,讓學生邊看圖邊聽故事。你聽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在聽賞時這樣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后,想馬上聆聽樂曲。然后再讓他們靜靜地聆聽一遍《快樂的小熊貓》,指導學生抓住音樂開頭所模仿的音響(鳥鳴聲)展開想象,再一起討論,比較音樂情緒前后的不同。最后教師在介紹音樂作品之后,指導學生邊相象邊復聽作品。經(jīng)過反復聽賞樂曲《快樂的早晨》,學生能辨別不同的音樂情緒,能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二、舞蹈體驗,感受韻律
音樂和舞蹈、美術等多種藝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舞蹈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作為表現(xiàn)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一種媒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以及合作精神。在欣賞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舞蹈,與舞蹈交流,能夠使學生在音樂與舞姿中體驗韻律美。在欣賞《快樂的早晨》時,我不僅讓學生聽音樂,還組織學生用舞蹈來表演。學生在優(yōu)美的舞姿和悠揚的音樂中感受到樂曲美舞姿美。在舞蹈中蘊含著民族特色,民族精神,具有意境美。教學《快樂的早晨》時,我還利用自身資源,為學生示范舞蹈,再引導學生在音樂中與舞蹈交流,在交流中體驗音樂情感。
三、角色表演,體驗樂趣
復聽時,我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有的用語言、有的用動生與教材的互動來體驗不同的角色。在音樂課中我首先啟發(fā)學生跟著音樂即興扮演樹木、花草、小動物等不同角色,創(chuàng)設出美麗的早晨。學生邊聽音樂邊通過教師語言的提示和自己的即興表演來感受音樂情緒的變化,了解音樂所表現(xiàn)的'內容,來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之中,但是有效的生生互動和教師的“穿針引線”密切相關。不同的樂曲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支持與引導,不同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孩子在有效互動中,發(fā)揮主體性,提高學習效率。
這節(jié)音樂課我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大膽地去表演。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情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覺得生活本身是美的,有了音樂的生活會更美。我的職責就是要讓一顆顆童稚的心靈感受到美,感受到美的力量、美的絢麗、美的純凈。讓美妙的音樂成為他們一生的基石,將成為他們終身向上的源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借助于音樂,在師生之間搭建起一條相印相通的橋。更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關注學生的新發(fā)現(xiàn),抓住他們的思維火花,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貓教學反思2
本課是是美術片《熊貓百貨商店》中的一個音樂片段。音樂由中提琴奏出的長音和小提琴奏出的碎音,描寫樹林早晨美麗幽靜的景色。接著出現(xiàn)的是輕快,跳躍的旋律,仿佛小鳥在枝頭歡唱。緊接著是活潑,明快的曲調,描寫了可愛的小熊貓活動的情景。
為了在課中盡可能地滲透新教材的理念,培育學生的表演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設計這堂課的'導入時,我首先出現(xiàn)圖畫,讓學生邊看圖邊聽故事。你聽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在聽賞時這樣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后,想馬上聆聽樂曲。然后再讓他們靜靜地聆聽一遍《快樂的小熊貓》,指導學生抓住音樂開頭所模仿的音響(鳥鳴聲)展開想象,再一起討論,比較音樂情緒前后的不同。最后教師在介紹音樂作品之后,指導學生邊相象邊復聽品。經(jīng)過反復聽賞樂曲《快樂的早晨》,學生能辨別不同的音樂情緒,能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欣賞課中的律動不僅滿足了孩子們好動的特性,而且?guī)椭麄兏惺艿搅藰非膬仍谇榫w風格特點。在整堂課中我力求讓孩子們動起來、玩起來、模仿起來,豐富他們的聽覺感知,擴大音樂視野,從而真正的做到啟迪孩子的智慧、陶冶情操,達到培養(yǎng)孩子們審美情趣的目的!
整堂課基本按照我的教學設想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我自己感覺在這節(jié)課的結尾部分有所欠缺,沒有知識的拓展部分,如果在結尾部分加一些學生熟悉、會唱的動畫歌曲,把整堂課來一個升華,讓學生可以欣賞到更多的動畫歌曲,對動畫歌曲有更深刻的了解。
貓教學反思3
指定主題伊始,便開始思考如何架構課堂。如果把這堂公開課比喻成一個孩子的話,他誕生的那一刻帶給我的感覺自然是喜不自勝的,但比起這短短的四十分鐘,在長長的幾個月的孕育過程中我體會到的震撼與幸福,實在無法用簡單話語言說。
就我自己而言,對文本進行社會學解讀是我的強項,這種以作者為中心,以挖掘作者原意為目標的解讀方式很對我人文理想的胃口。去年的公開課選定《風箏》為題,與其說是初生牛犢挑戰(zhàn)難度,不如說,我對自己個性與文本契合度的把握。于是,我開始長時間的“開掘工程”,從《貓》文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意義入手,圍繞《貓》與鄭振鐸、1925社會大背景的關系,思考其社會性、思想性、時代性。在與師傅崔曉麗老師討論過程中,師傅則從文化學解讀的角度極大開拓了我的視野,她以一種歷史透視的、全息的眼光,緊扣對文字語言的分析,提醒我從文本縱向的超時代的深層思想底蘊角度。注意作者所創(chuàng)辦的文學研究會“文學為人生”的理念,要側重于文本橫向的現(xiàn)實意義,特別是時隔八十年后,在今天,作品仍然具有的“關注弱勢群體”這一社會意義,不僅對文本進行“過去式”的解讀,更要引導學生進行“現(xiàn)在進行時”的解讀。
在課堂架構的雕琢過程中,如何在看似簡單的“三只貓的亡失”中找到共性,挖掘主題,是我思考得最多的問題。某天突然想到魯迅先生對于悲劇的解讀:“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前兩只貓有著毋庸置疑的美好,也有著共同亡失的命運,不正是一出接著一出的悲劇么?可是第三只貓,它長得難看,性情懶惰,形跡可疑,基本沒有任何美好可言,那么它的命運算是悲劇嗎?如果算,那與魯迅先生的話有矛盾;如果不算,作者又為何悲從中來,永生悔恨?“悲劇”是必然的,也許,被毀滅的“美好”并不在第三只貓的身上……我就這樣沉浸在“悲劇”的思考中,伴隨我的是一整個周末的陽光,和書香……當我?guī)е伎汲晒暗谌回埖谋瘎≈斜粴绲氖侨说拿篮谩比ヒ妿煾禃r,還為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竊喜不已。
師傅只輕問了一句:“第三只貓,真的不美好嗎?”,各種疑問不斷擁堵在我的頭腦,第三只貓真的不美好嗎?如果不美好,那人對它的毀滅又怎么能說是人性的自我毀滅呢?同樣是貓,我是根據(jù)什么來斷定它比起前兩只沒有一點美好呢?果真不美好……那作者行文的意義何在?僅僅只是要表達歉意?抑或我能牽強地說他在表達著反省、表達著……
“生命”——師傅又是輕言一語,如同一個久失武功的人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脈,一切疑問在“生命”二字面前土崩瓦解:第三只小貓的美好與否,是人類根據(jù)自己的好惡來斷定的,致使它在家中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不尊重,即便是作為解讀者的我,也被帶入了這樣的'錯誤,它的冤屈,是人類根據(jù)自己平時對小貓的印象,粗暴武斷地誤解,他的死亡,更是因為人類冷漠的棒殺……第三只小貓,它的生命本身就是美好的,人類對于這種美好的毀滅,不正是一出真真正正的悲劇么?而人類的每一次粗暴、武斷、冷漠的行為,不正是人類在生生地撕毀作為萬物靈長在面對生命時本該有的平等、尊重與保護這些人性的美好嗎?是了,如果沒有正視生命本身的美好,一切分析都是徒勞,教學反思《《貓》公開課教學反思》。
主題架構好后,我們開始了細節(jié)的雕琢:對于初一學生而言,悲劇主題的探究很可能難度太大,深沉的悲劇主題如何能通過更直觀的影像引起學生的共鳴?多媒體與課堂如何能巧妙靈活、不著痕跡地契合?如何帶領學生由淺入深地接近主題?文本解讀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設計學生活動……
“語文價值”——是師傅掛在嘴邊的詞,她不斷提醒我,一定要注意在文本分析時培養(yǎng)學生的提取信息、總結概括、遷移拓展等能力,這就需要老師做“問題設計”的功課。如何把課堂的環(huán)節(jié)用一個個由淺入深的問題不著痕跡地串起來;一個問題拋出去后,學生可能的回答是什么,能回答到哪個維度,如何追問引發(fā)學生對更深層維度意義的挖掘;學生答問后,如何以肢體語言或口頭語言來肯定學生,激發(fā)他的自信和創(chuàng)造力;
“多媒體的巧妙運用”——是師傅再三叮囑注意的,不要被課件牽著走,而要讓它成為課堂的增色劑。可愛貓的圖片、模擬的小貓叫聲十分契合“美好”一詞,學生在文中找依據(jù)時便也不亦樂乎地愛上了這幾只小貓,在引出了貓與人的雙重悲劇之后,憂傷的小提琴音為背景,畫面上緩慢出現(xiàn)的無家可歸的老人、被逼賣藝的孤兒、汗流浹背衣衫襤褸的農(nóng)民工,我在描述著發(fā)生在孩子們生活之畔的“社會悲劇”……我看見,孩子們眼圈紅了,師傅在教室后面抹著眼淚,此時無聲勝有聲。
“活動設計”——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時,不禁想到段考前語文備課組的幾位老師帶我們去某學校聽課,當時對于他們的課堂小組學習模式中高效、自主的小組討論和師生約定的暗號引得我們嘖嘖稱贊,回來后,我也在班上有意訓練學生,討論結束時,老師讀一句詩,學生接下一句,字落靜音歸位。這已經(jīng)成為了孩子們的一個習慣,在他們駕輕就熟的學習活動中,收獲自然不必說。
“課堂架構”——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導入的方式和結課的方式,這次也不例外。鄭振鐸先生的名字正是他文品的一個真實寫照:“振鐸——敲響警鈴,警醒世人”,上課之初的這一懸念在對文本的逐步挖掘的過程中逐漸明晰,最后,我以龍應臺先生對于作家的觀感結語:“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涌出最深刻的悲憫!睘檎n堂作了一個完整的呼應。
粉筆,成了人性解剖的利刀;課堂,成了心靈自省的圣地。;學習,成了自主自由的旅程。
而遺憾,更是如影相隨、顯而易見。
首先,對于文本的接受美學解讀,作為新手的我顯然沒把握好。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有意義空白或不確定性,從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價值。《貓》一文的兩極組合就是根據(jù)讀者的介入情況賦予的。這一點,陳曦老師值得我學習,她的課上不僅從作為人的角度對文本主題進行了挖掘,呼吁人們平等尊重第對待一切生命,更從貓的角度,闡述了作為弱者,應該如何自立自強、贏得尊敬。這種多角度解讀是拓展學生思維廣度的重要手段,非常值得學習。
其次,口頭禪和教態(tài)細節(jié),粗線條的我往往忽視細節(jié),而細節(jié)對于一位站在臺上,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重要影響的老師來說,是異常重要的,更何況,是本該發(fā)揮語言的神奇魅力,引領學生思緒的語文老師。在以后的教學中,精益求精,像雕琢藝術品一樣雕琢每一堂課、每一個瞬間。
讀書之樂何處有,數(shù)聲鐸振天地心。
貓教學反思4
教學這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重點詞句的意蘊,感受作者語言的魅力和字里行間蘊涵著的情感。
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老實”“貪玩”“盡職”等重點詞,通過反復誦讀,從而去體會貓的性格古怪。同時,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品味,體會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如在了解貓性格古怪特點時,安排了學生自由選擇問題探究,這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在找表現(xiàn)貓性格古怪的詞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板書,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學文要抓住關鍵詞。這樣寫,是更加能突出老舍爺爺對貓的喜愛。對于第一問題的探究,學生能感悟到老舍爺爺是把貓當作既任性又可愛的孩子。尤其是在研讀第二自然段貓高興時,在體會“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來要求抓癢”一句時,推敲‘蹭、伸”兩詞在文中的獨到之處。課文為什么在這里一定用“蹭”而不用“擦、抓、碰”。因為只有“蹭”(輕輕地擦)能體現(xiàn)貓對主人的親近、熟悉,沒有距離,又有一鐘依偎、撒嬌之感。“伸”是體現(xiàn)主人喜歡貓而貓對主人也是十分依賴,無拘無束之情。通過比較句子,理解作者對貓喜愛之極,連上大作家的稿子踩腳印也不討厭,反而當作一種美來贊賞。認為貓的叫聲是在歌唱。這樣的探究,深刻地體會到“人和貓”的.和諧情趣。同時也把作者如何喜愛這古怪的貓淋漓盡致地挖掘出來。這種從“詞、句、文”幾方面來探究文本能真正達到學語文的效果。讓學生感受作者用具體事實,抓住動物的神態(tài)、動作、聲音來表現(xiàn)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
不足之處:
1、教學語言不精煉,情緒也不夠到位。如果能盡量做到自然巧妙地過渡,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2、讀得還少。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受到熏陶,朗讀指導還需要加強。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過反復多樣的閱讀來獲得體會的,但這節(jié)課中我只寄希望于課下的預習,課上朗讀及默讀的環(huán)節(jié)都是輕輕點水一般,沒有深入閱讀。其實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可以設計一個初步朗讀重點語段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首先從字面上感知課文內容。而有些情感體驗的詞語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讀出來,相信效果會更好。
3、“體會情感”環(huán)節(jié),完全可以讓學生放開談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所謂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師講解的一模一樣才對,一定要相信學生能談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能有更多的收獲。而這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對自己的感受已經(jīng)談的很好,我又啰嗦地補充,實屬多余,這樣就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
貓教學反思5
我在教學《貓》這篇課文的時候,發(fā)現(xiàn)文章構思精巧,意味雋永,針對文本的這一現(xiàn)狀,我教學設計考慮的重點,是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更充分地占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更規(guī)范有效的語言訓練,于是,我選擇了“說讀”這個課型。
說讀,就是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我選擇了三個話題:說貓,說人,說文。每一個話題,分說兩個方面的內容:說貓,生命之美和命運之悲;說人,養(yǎng)貓之樂和失貓之痛;說文,語言之妙和結構之巧。
整個課堂,學生邊讀邊說,邊說邊讀,學生在文本中來來回回地走,課堂氣氛輕松活潑,學生積累豐厚自然。
我覺得,這堂課我的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大膽嘗試了課堂教學中的“無提問設計”。
從“提問”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碎問”,時時在問,問得密度很大,可以說已經(jīng)不能稱之為“提問”;二是“多問”,問得比較多,“提問”的質量不高;三是“主問”,只提出幾個主要的問題,提問有深度,有牽引性,學生能夠充分地活動起來;最后一種情況,最精妙最有趣,就是“不問”,不使用提問來建構課堂,也不使用提問來組織教學。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于“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有如下的幾點收獲——
一、課堂既然可以“提問”,那么,也應該可以“不問”。
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并沒有因為“不問”而松散,相反,學生圍繞三個話題,充分進行說讀活動,讀得動情,說得到位。也因為老師的“不問”,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讀得透徹,說得精要。
二、教師可以“不問”,但是必須“有為”。
這種“無提問設計”課型,著眼于學生的課中活動豐富,課堂時間幾乎全部交給了學生,如此,是不是就意味著教師的“無為”呢?答案是否定的。教師的“有為”隱含在教學的設計中:“說貓、說人、說文”三個話題的設計,是逐層深入的.,且三個話題涵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重點,這三個“切口”,是到達文本深處的捷徑;教師的“有為”還表現(xiàn)在課堂的點評中:對學生的“說”,教師或概括,或校補,或提升,或總結,或追問……我覺得我的對于學生發(fā)言的點評,能夠推動話題向著更深入的目標前進。
三、教師要做到“不問”,必須對教材進行“深加工”、“精加工”。
“無提問設計”的課堂,要求教師改變角色,由以講析為主改變到以藝術設計、藝術調控、藝術指導、藝術點撥為主,因此,教師的深入研讀教材、找準話題以及思考自己如何精要點示就顯得猶為重要。這篇課文的“深加工”,我做得很艱苦,可以說,前期的研讀教材花了9分力,后期的教學設計只花了1分力。也正因為前期的加工到位,才保證了后期的活動實效。
反思《貓》這堂課的教學,對于“無提問設計”的嘗試,我也有如下的幾點疑惑——
一、沒有“提問”但是應該有“問題”,那么,這個“問題”,除了以話題的形式呈現(xiàn)以為,有沒有其他的呈現(xiàn)方式了呢?
二、在圍繞話題進行說讀活動的時候,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說得不夠深入,此刻,老師的“追問”,算不算“提問”?如果算,那么,這個課型算不算“無提問設計”?
三、在學生說讀活動中,教師的“介入”肯定是需要的,他需要通過藝術的“介入”來調控活動方向,來增強活動的厚度。那么,教師的這種“介入”應該控制在怎樣的一個“度”上,才不至于喧賓奪主,不至于越俎代庖?
貓教學反思6
《貓》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簡短,寫了大貓的性格古怪和小貓的淘氣可愛兩部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貓的喜愛之情,表達了作者愛貓愛生活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注重對以下方面進行訓練:
1、抓詞語理解句子進而理解課文內容。在學習大貓性格古怪一段時,我抓住了“屏息凝視”這個詞,先讓學生說說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凝視”是專注的盯著一個地方看,讓學生把這兩個詞連起來理解就是“有意識的抑制呼吸,眼睛專注的盯著一個地方看”,讓學生明白,貓為了等老鼠的出現(xiàn),怕自己的呼吸聲嚇跑了老鼠,所以有意識的抑住自己的呼吸,眼睛專注的看著老鼠洞,生怕老鼠跑了,讓學生說,從這個詞里你看出了什么?學生說,在這個詞里看出了貓的盡職。理解了詞語意思后,我讓學生也屏息凝視盯著一個地方看幾分鐘,問學生有什么感覺,學生說,眼睛很累,覺得心里憋得慌,我繼而啟發(fā)道:“你們看幾分鐘就覺得很累了,那貓盯著老鼠洞一連就是幾個小時,它累不累?它累了也不休息,還是依然閉息凝視盯著老鼠洞,從中你看出了什么?”經(jīng)過理解和自身體驗,學生明白了從“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這句話里看出,貓真的.是非常盡職,難怪老舍那么喜愛它。
2、體會擬人句的作用,體會作者愛貓的感情。作者在寫貓時,采用了擬人的寫法,把貓當作人來寫,突出了作者的喜愛之情。在理解“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介紹老舍的生平:“老舍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他愛寫作,視寫作為自己的生命;他也酷愛養(yǎng)花,他家里有幾百盆花,每天除了寫作就是擺弄花草,家里的花死了,他要難過好幾天。”然后讓學生看書理解,他這么愛寫作,當貓把他的稿紙踩臟后,他不但不生氣,反而當作梅花來欣賞;他那么愛花,當小貓在花盆里摔跤,抱著花枝打秋千,所過之處枝折花落時,他也不生氣,反而覺得它們生機勃勃十分可愛。從這些語句里,看出作者把貓當作自己的孩子似的,看它干什么都覺得可愛。都舍不得責備,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特別喜愛它們。
3、注重寫法的滲透,讀寫結合。在學習小貓一段時時,先讓學生找出作者從幾方面來寫小貓的淘氣可愛的,然后說出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最后說說你喜歡哪句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可以借鑒書中的語言,因為滲透了寫法,學生很順利的寫出了片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貓》教學反思貓教學反思與總結05-09
《貓》教學反思04-22
貓教學反思04-24
《貓》教學反思12-29
《貓》的教學反思04-19
貓的教學反思04-15
《貓》教學反思09-26
《貓》的教學反思05-27
貓教學反思06-16
[經(jīng)典]《貓》教學反思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