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篇【經典】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
轉眼間快一個學期了,在這個學期中,八年級20班、21班、22班、26班、27班共5個班級的地理教學,27班的班主任及文綜組的教研組長,任務繁重,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大環(huán)境,面對新教材,面對生源極差的現實,我感到壓力很大。所以有許多收獲也有很多遺憾,F將這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反思如下:
首先,遇到了許多困惑。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并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chuàng)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fā)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及與新課改有關的理論知識,為自己的教學工作打下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地理新教材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思想:即學習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知識。重點是教會學生學習地理的方法與技能。在教學中一定要摒棄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徹底轉變觀念,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其次,組織好、引導好學生。
學生是學習上的主體。新課改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應充分發(fā)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于地理教學也有著重要意義,也與新教材中的眾多活動、閱讀思考等內容相吻合。杜郎口的教學模式與這種新課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校的“先學后教,當堂達標”課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墒潜救丝傆X得在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上做得不夠。
再次,應該認真研究新教材。
我們所用的地理教材靈活性強,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不是系統(tǒng)的知識集合,而是靈活的需要教師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工具。與傳統(tǒng)教材有明顯區(qū)別。對于比較陌生的教材編排,更應認真鉆研,吃透。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學中利用好教材。課后小結可以起到對課堂教學進行整堂回顧的作用,為下節(jié)課調整教學提供一些參考;有助于總結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將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點點滴滴感受都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教學成績;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據;課后及時小結,目的是為了提高授課藝術和課堂教學質量,這就要求在分析、總結每堂課的基礎上及時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學生接受知識的實際,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揚長補短;為撰寫論文提供素材,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提高是無止境的,它有賴于不斷的總結、積累與創(chuàng)新。自我總結成功之處與發(fā)現存在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對成功的教學進行小結,有助于教師摸索教學規(guī)律,總結先進的教改經驗。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要努力學習以適應這種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繼續(xù)努力,以取得好的成績。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2
1、導入是一堂課的開始。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人入勝,先聲奪人,輝映全堂;不好的導入則窒息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給學生一種消極的心理定勢,成為教學成功的.障礙。優(yōu)美的歌曲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能調節(jié)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自然、和諧、融洽、完美的境界中,在愉悅、歡快的心境中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從而得到提高能力、開發(fā)智力的目的.一堂課的導入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它熔鑄了教師運籌帷幄、高瞻遠矚的智慧,閃爍著教師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有趣的導課,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讓學生愉快地學習知識。只有讓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才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愛學,因此導入時運用多種手段,使教材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做到引人入勝,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互動,能激發(fā)求知欲,防止產生厭倦心理。
2、在處理教材上,我采用的是問題教學法,以“啟發(fā)——引導——討論——探究——評價分析——總結”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邏輯推理,層層推進。通過對“為何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馬上收回香港澳門”、“用什么方式收回港澳”、“一國兩制構想內涵”、“特別行政區(qū)特別在什么地方”、“港澳回歸歷史意義”、“一國兩制的意義”等問題的討論,使學生對課文重點理解掌握,并在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新整合,把“一國兩制”的意義調整到最后處理,使學生在學習完本課之后能夠自然理解。
3、在制造歷史情境方面,我用學生比較熟悉的《七子之歌》導入教學,引導學生回憶近代史上香港和澳門是如何離開祖國懷抱,體會國家統(tǒng)一是全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對于香港和澳門回歸的過程,使用視頻資料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香港澳門回歸的激動人心的時刻。
4、課后,我了解到大部分學生都達到了教學的基本要求,但也發(fā)現部分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在日后的教學中,我會加強對學生此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5、這節(jié)課將香港、澳門放在一起比較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找出它們的不同,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把握。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香港澳門,分析港澳地區(qū)與祖國內地優(yōu)勢互補的模式、意義及影響。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3
初二學生通過上學期對八年級地理上冊的學習,大部分對中國的地理概況已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如中國的行政區(qū)劃、人口和民族、中國的地形、氣候、河流、湖泊以及自然資源有了比較細致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為本學期學習八年級地理下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要想讓全體學生都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掌握地理知識,納入新的學習軌道,還有待于今后的啟發(fā)、引導。
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合適,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yōu)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自己有了一些體會和思考:
一、充分挖掘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圖像,包括分布圖、統(tǒng)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fā)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圖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于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fā)揮圖像作用,運用圖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點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六大板塊的范圍及其邊界,然后閱讀《世界地震帶和火山分布圖》,引導學生觀察地震帶和火山的位置,再與前圖對照,學生相互討論得出結論: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兩個板塊的交界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圖像來設計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yǎng)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充分利用課本中設計的“活動”,涉及讀圖或繪圖技能的訓練、材料收集和處理,需要動手做試驗、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合作討論等各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例如在《多變的天氣》教學時,我利用“活動”中提供的天氣圖,讓學生像氣象預報員一樣播報城市天氣,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還鍛煉了學生讀圖、語言表達能力和應用能力。
二、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美、文字美、動畫美、語言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fā)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yōu)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并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會思考地理環(huán)境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創(chuàng)新和自我發(fā)展。針對地理學的特點,在地理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訣法:如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分布可用此方法:東西走向有三橫,北天陰,中昆秦。湘桂粵贛夾南嶺。東北一西南有三撇,興安太行巫雪峰,長白武夷中間橫,喜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訣簡潔而明了,方便記憶,在地理學習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圖像法:地圖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但平時許多學生對地圖心存畏懼,地圖應用能力較薄弱,指導學生多看圖、識圖、繪圖、用圖,并盡可能使地理知識圖像化,做到以文析圖、圖文結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轉,中國的行政區(qū)劃等知識難點。
(3)觀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地理事物,聯系課本上所講授的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guī)律等,要使學生掌握正確學習的方法,就要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積極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并努力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這是學生發(fā)揮學習主體性的重要保障。
只有在輕松、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中,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被激發(fā),思維的火花被點燃。為此,我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施以情感教育,給予必要的關心、激勵、尊重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的信心和熱情,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發(fā)揮學習的主體作用。
四、不足之處
。1)過程與方法的結合有待提高。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角色的分工應細化,特別是組內的弱者應真正在其他同學的帶動下有所提高,課堂不應總是尖子生唱主角,應使教學真正面向學生。
(2)師生的交流的平等性應加強。在提出問題時,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實際出發(fā),而不是一味把學生的思路往自己設計的路上引,問題的設計不宜太大,應站在學生的認知角度剖析。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fā)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x 反思初二整個的教學過程及結果,有時會發(fā)覺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有較大差異,課后細細分析一下,原因在于進行時忽視了對實踐反思,因而也就難以使在實際應用時發(fā)揮出所預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及時看到實踐過程中出現的誤差,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yōu)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一、立足學生學習局限,拓展知識面,激發(fā)學習興趣
由于我校學生,信息來源單一,網絡覆蓋較差,多數學生缺乏對地理的感性認識,因此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就成了教學中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為此,對學生進行了了解,充分了解學生的`意愿和需求,在此基礎上,最大限度利用實際條件展開教學:
我組織學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地理圖冊,觀看地圖,又買了世界地圖和中國行政地圖,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工作做了初步的準備。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的調動起來。正式教學階段,我針對教材的單元設置,分為大的專題,如學習我國的氣候特點,我國的地勢地形等等,充分利用央視頻道的《天氣預報》,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能力,選取和教材密切相關的片段整合,進行專題教學。
二、改變傳統(tǒng)的文字學案,努力構建以地圖教學為主
教師講解為輔的學案根據心理學和認識學理論,人對圖片和視頻接觸最為敏感,記憶最為深刻。在教學中,要充分認識這個規(guī)律。我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努力構建以圖片和視頻為主要內容的課件,這樣教學課程中文字大幅壓縮,除了一個必須的歸納表格,全部字數僅僅三十余字。根據教學觀察,有的教師課件制作水平較高,但是課件穿插了太多的卡通動畫,本來卡通動畫只需在導學部分應用,能調動課堂氣氛即可,卻一再使用,使得學生被和教學關聯性不強的卡通動畫干擾,極大的分散了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據此,筆者制作課件本著樸素明快的原則,對視頻和圖片是反復推敲,充分保證引用資料與教學的密切度。
此外,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注重體態(tài)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杜絕以放代講,使學生與筆者能夠形成有效的雙向互動——人人互動,而不是“人機互動”,使學生能夠通過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和教學口語表達將注意力放在學習內容上。根據實際的教學檢測,筆者發(fā)現,從整體看,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普遍認可地理學科。中等學習能力的學生反饋良好,有明顯提高,學習能力薄弱的學生由于學習習慣尚未真正建立“標準化流程”,學習效果提高有限,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出現“吃不飽”的現狀,我必須在今后教學中將此現狀認真分析,探討,逐步解決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4
一、引言
地理學科作為綜合性科學,為學生提供了認識自然與社會、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途徑。八年級下冊地理教學是中學地理學科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需要進行反思,尋找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提升教學效果。本文將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興趣等方面進行反思,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二、課程設置反思與措施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學內容包含了環(huán)境與資源、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學生對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不夠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將采取以下措施。
1. 引導學生關注實際環(huán)境問題: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加入實際案例與現象,讓學生了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huán)境問題,例如空氣污染、水資源緊缺等。通過與實際問題的聯系,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 制定課程計劃: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課程計劃。將知識點進行分塊、分節(jié),確保學生在一個階段內掌握的知識點是相對獨立的,易于理解。同時,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例如通過科學實驗、地圖繪制、數據分析等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教學方法反思與措施
1. 僅僅依靠課本和PPT教學:在過去的教學中,我發(fā)現自己過度依賴教材和PPT進行講解,導致課堂形式單一,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高。為了改進這個問題,我將采取以下措施。
- 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激發(fā)學生的視聽感受,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顯示實地調查的照片和視頻,向學生展示真實的自然景觀和地理現象,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和記憶相關知識。
- 互動教學:通過提問、討論、小組活動等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學生可以與同學合作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 案例分析:通過分析真實的案例和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例如,引導學生分析環(huán)保行動的影響和意義,讓學生從實際問題中反思并尋找解決方案。
四、學生學習興趣反思與措施
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在地理教學中,我發(fā)現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興趣有限,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將采取以下措施。
1. 提供足夠的參考材料:除了教科書的內容,我會向學生推薦相關的圖書、視頻、網站等資料,讓他們在課外拓寬視野,加深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2. 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評價不應僅僅依靠考試成績,我會引入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例如小組項目、實地考察、以及個人報告等。這樣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減輕他們對成績的死記硬背壓力,從而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和探索的動力。
3. 開展實踐活動:地理學科的優(yōu)勢在于其實踐性。我會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地理實地考察,讓他們親身感受和探索真實的地理環(huán)境和現象。例如,帶領學生到當地的公園、河流、湖泊等地進行實地考察,用具體的案例來幫助學生理解地理概念。
五、總結
地理學科作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學科,需要教師不斷進行反思與改進。通過針對八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興趣都是可以改進的方面,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相信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5
本周是開學第三周了,面對一節(jié)一節(jié)的知識點,密密麻麻的地圖知識,再加上教材上的重要的知識的,大多數同學學起來感到有些吃力和困難,再加上同學們們的松松垮垮的學習態(tài)度。我就談談同學們自主學習的低效性。
把自主學習與自由學習混為一談。地理課堂上,要求學生“下面用15分鐘(或20分鐘,或更長)的時間看看書”。此時的課堂上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有的學生翻翻課本,有的學生劃劃教材,有的翻動書包,有的查看桌洞,有的竊竊私語,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搖頭晃腦,有的悠閑自得,有的目光呆滯,有的左顧右盼。這時的老師呢?沒有走近學生,沒有與學生交流。
反思與對策:自主學習就是學習主體自立、自為、自律的學習。自主學習不等于自由學習。初中學生多數自立性、自為性和自律性較差,因此,“教師參與”是自主學習中學生的要求,也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一要科學指導學習方法。根據教育規(guī)律,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經緯網的判斷、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區(qū)時的計算、區(qū)域地理的學習策略等。二要觀察學習過程。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進行有效的點撥,以起四兩撥千斤,事半功倍之效。三要調節(jié)學習心理。在自主學習進行中,學生往往會有失敗有挫折有沮喪,甚至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又需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節(jié),使學生不至于在挫折中崩潰。四要跟蹤學習效果。教師要跟蹤和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態(tài)度是積極的還是冷漠的,對繼續(xù)學習是期待還是厭倦害怕,對自己學習或教師的講解是喜歡還是厭惡,學習效率是高還是低等,及時調控或采取補救措施,實現高效學習。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6
在地理課上,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fā)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學習《農業(yè)的地區(qū)分布》這一標題時,我總是把景觀圖和地圖結合起來使用,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農業(yè)分布的地區(qū)差異。展示反映我國農業(yè)生產差異的景觀圖片,如北方的小麥播種、南方的水稻插秧。學生觀察圖片討論影響農業(yè)差異的影響因素。學生利用地圖,討論圖片。但是由于農村學生視野的影響,想象力不豐富,本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還是很不理想,存在一下不足之處:
1、本節(jié)課我準備的時間還是比較充分,滿以為效果顯著,結果不是這樣,學生很多東西沒有理解到。
2、雖然將農業(yè)的分布在圖上明確展示,但學生還是很陌生,究其原因是沒有讓學生用足夠的時間去看圖,初中地理圖形很多,也很重要,學生要多看,要有一定的時間作保障。另外,農業(yè)和氣候,地形,經濟活動,傳統(tǒng)習慣等都有關系,其分布原因在簡短的`時間是很難討論完成的。
3、南北農業(yè)的差異,雖然是在閱讀材料中,光讓學生自己去讀,也是不夠的,老師點評也應到位。
4、由于時間沒把握好,雖然把本節(jié)知識結構展示出來,但沒有設計足夠的練習題,這是以后教學要注意的方面。
我認為,一堂好課是通過師導生演,讓學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課堂中去,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在輕松愉快中就完成教學。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想把握好這門藝術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想擁有教學創(chuàng)新的先進意識與能力,訣竅唯有兩個字學習。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7
地理課上我們經常說要熱愛祖國,報效祖國,學生聽了味同嚼蠟,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換個角度:今天說我國有遼闊的沃土,富饒的物產,有巍峨的群山,廣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豐富的寶藏,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說我國經濟建設成績斐然,東北昔日的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東南昔日的小漁村變成了一座座現代化的新城,昔日荒涼貧窮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綠洲,昔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條條便利的交通線,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說,我國是個人口大國,因此由資源種類、總量大國變成了人均資源小國,由經濟大國變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國,這怎不令人擔憂呢?通過新鮮變化的語言,刺激學生的聽覺器官,從而達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事實上,效果確實比重復單調的語言來的快,來的好。這是對教師在語言上提出的要求,當然在教學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變,以適應學生的要求。尤其是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的才能能夠充分地展示出來,展露他們的個性和風采。比如我在講臺灣的有關知識時,讓學生圍繞祖國統(tǒng)一問題展開討論,首先向學生簡單介紹臺灣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概況,臺灣是我國的寶島,自然資源和物產豐富,是有名的“森林島”“旅游島”,經濟發(fā)達,是亞洲四小龍之一,逐步引導,啟發(fā)學生,聯系政治,歷史課上所學的知識,近期聽到的報刊、新聞報道,進行思考。臺灣的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從而讓學生聯系實際,展開討論:
1.臺灣對祖國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2.應不應該回到祖國
3.從自身談想法。通過討論讓他們油然而生愛國情感,比枯燥的說教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師可能教學任務都比較重,承擔了學校的整個年級的地理教學。在教學中就可能考慮不到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智力和心理發(fā)展水平,一個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學中就犯過此種錯誤。由于長期處在畢業(yè)年級,對畢業(yè)年級的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點摸得透,拿得穩(wěn)。在低年級教學時就忽略了學生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在講解具體的章節(jié)時,采用的教學方法大多不變,使得相同的教學內容,在不同的年級講,教學效果大大不一樣。例如:講解區(qū)域地理時,我在畢業(yè)年級用了對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速度是挺快的,但學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轉到二年級時,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種教學模式,結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僅教學任務沒有完成,而且學生反映速度過快。就是因為畢業(yè)年級的學生現在基本上思維已經逐步擺脫了直觀形象和直觀途徑的限制。但相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主要處在感性認識階段,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的能力要欠缺,因此,一定要看準教育對象,作恰當合理的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8
反思毋庸置疑,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成功運用,確實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教學效率,也給學生提供了最直接、多渠道、全方位的聽覺和視覺感受,是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教師不能讓自己變成“鼠標”的仆人,被“鼠標”牽著鼻子走。多媒體技術的濫用,導致地理課上不少教者手忙腳亂,聽者心慌意亂,看者眼花繚亂,使地理課“看頭有余,味道不足”。其實,地理自有其本身的學科特點,學生只有通過讀圖、識圖、繪圖、用圖,才能學到一定的地理知識;只有通過情感體驗,才能得到一定的感悟,形成一定的地理素養(yǎng)。優(yōu)質的地理課不能僅僅停留在眩目的場景,滿足于感官的愉悅,試想當“鼠標”代替了“腦標”,“點擊”代替了“點撥”,師生之間的目光交流減少了,心靈之間交流淡化了,生命深處的理性精神就自然受到抑制而變化,應當警覺過度的技術主義傾向。
對策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huán)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的教學環(huán)境。恰當的、合理的教學情境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深化對問題的.認識。古人云:“非寧靜無以致遠!比绻n堂太鬧、情境過多,學生就難以潛心讀書、認真感悟。優(yōu)質課堂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構建合理而有序、主動而和諧的課堂新秩序。新課程教學秩序的實質應該是“參與、互動、共鳴”,在此理念下,合理而有序、主動而和諧,才是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應該長期追求的秩序圖景。只有當每位學生與教師攜起手,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生動、廣泛的交流并達到心靈的敞亮與共鳴,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9
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置,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chuàng)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系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chuàng)造。不怕出錯,不怕重復,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
三:解放學生的.嘴,培養(yǎng)表達能力。
“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fā)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煉,并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四: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yǎng)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制作、小調查、小發(fā)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和深入細致的作風。
五:解放學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參觀訪問,讓學生到大自然、大社會中開辟智能活動空間,增大手腦活動頻率。從中增長見識,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于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chuàng)造,發(fā)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新課標的精神落到實處。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0
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的設置,課堂的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偏重地理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地理學習過程。殊不知人類認識地理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過程,就是一個漫長艱難的探索過程。這一過程中體現的人類對未知世界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于實施新課標后的地理教學無疑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啟迪。這就要求我們及時變革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學科中心”的地理教學,努力創(chuàng)設貼近現實生活,切合學生實際,注重人文關懷的全新地理教學。在教學中著眼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反思之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系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的特點。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qū)與北方地區(qū)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還可結合報刊雜志、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收看近幾日央視一套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觀察電視屏幕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天氣符合并能分組報導天氣狀況。此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要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教材彩圖、插圖。通過讀、填、繪、析,養(yǎng)成手不離圖,
反思之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chuàng)造。不怕出錯,不怕重復,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臺風時教材提出了“臺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沙塵暴、火山的看法并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提出沙塵暴影響人們出行、污染環(huán)境,反方則提出沙塵暴也能降解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正方提出火山爆發(fā)釋放的氣體可能致人于死命,火山噴發(fā)的熾熱巖漿毀滅了龐培古城。反方則提出火山噴發(fā)后的土壤肥沃,農作物長勢喜人,甚至還提出人們用來表達真心永恒的鉆石就是火山奉獻的精品。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為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話說“反彈琵琶出新意”,在教學中,有時我還故意與教材唱反調,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地理意義時,向學生設問: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氣候、河流產生什么影響?講氣溫的變化時,向學生設問:三峽工程的建成,將對當地的氣溫日較差、年較差產生什么影響?學生思維被激活后,課堂氣氛非;钴S,學習效果顯著。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1
《多民族的大家庭》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主要講述了我國民族的構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政策,蘊涵著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本部分教學對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熱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優(yōu)點】
1.聯系實際
56個民族團結的`圖片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猜一猜、想一想、連連看、找一找、趣味活動等方式有利于學生勤思考,多合作。
3.角色扮演
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扮演三個不同的民族,陳述自己的民族現狀。
4.讀圖、析圖
出示“民族分布”圖,給出任務:
、5個民族自治區(qū)在哪里?
②漢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對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的培養(yǎng)。
5.作業(yè)設計
根據學生不同需要,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課后作業(yè),拓展思維。
【不足與改進】
1.民族文化
民族傳統(tǒng)文化用圖片和語言缺乏信服力,應用視頻這種聲像都有的載體來呈現,使學生印象更加深刻。當然,如果有學生去過民族聚居地旅游,可以講述當地的民俗文化,效果會更好。
2.提問難度過大
我國民族分布有何特點?這種特點對我國經濟發(fā)展、文化融合有何好處?
學生無法回答,可以適當增加梯度,逐步深入。
3.板書設計
板書基于傳統(tǒng)格式,不夠新穎、獨特。
4.教學媒體
由于一堂課下來容量較大,學生當時大部分能接受,但到下次上課又忘得差不多了,今后多加注意。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2
本節(jié)課的教學是通過圖表和數字的運用,讓學生對我國的人口增長和人口分布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同時也通過一些具體的數字計算使學生的人口憂患意識得到一個初步的加強,樹立一個正確的人口觀。
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文字說明少了,但增加了讀圖題和活動題的量。重在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本節(jié)課的教學改進我重點放在讀圖分析上,如:讓學生閱讀書上相關的圖;出示地圖冊上的示意圖;展示在網上搜尋到的'相關圖,通過閱讀——討論——分析得出我國人口的分布特點、增長情況以及造成當今我國的主要人口問題。整堂課教師起了一個組織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間讓給學生,學生反映也較積極,特別是兩次學生討論效果良好,一是討論人口的分布規(guī)律;二是討論我國的人口問題。由于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地圖,自己去設問、然后想法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課后的練習情況也較好。本節(jié)課學生的參與程度較高,在課堂活動中基本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反思:
1、這堂課我充分利用了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強化了學生的辨正唯物主義觀念。通過小組活動形式,使得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式,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會多多開展小組活動形式,充分給予學生思考探索的時間,轉變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2、本節(jié)課我認為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教法上還應再放開一些,給學生充分發(fā)揮的空間,讓他們去思考。在知識點上還應把重點和難點的內容再突出一些。在組織教學方面有時幽默也是很好的處理問題的辦法。本節(jié)課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識容量還不夠大,應該掌握好時間分配的基礎上加大課堂的知識容量。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3
按照教學進度,我們即將學習《因地制宜發(fā)展農業(yè)》這一節(jié)課。這一課是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中的第二節(jié),是繼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和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之后的課程。本節(jié)共有四個標題:農業(yè)與我們、農業(yè)的地區(qū)分布、發(fā)展農業(yè)要因地制宜、我國農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在前兩章的基礎上,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不算太難。
通過認真?zhèn)湔n思考結合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我對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課堂注入活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根據素質教育三要義的要求,活力課堂的活不僅僅表現為學生表面上的活躍,更應該是學生思維上的活躍。因而我在處理本節(jié)課時,注重放手給學生,通過語言或圖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按照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規(guī)律,加以教師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自己得出結論,這樣既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能讓學生印象深刻,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活動過程。
2、重點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及組間競爭交流來突破。根據不同環(huán)節(jié)不同教學要求,設計不同的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小組長為中心,共同探討交流;A問題和重點設置為A層,小組長負責要求小組內全員通過;能力提高的問題設置為B層,各小組根據各組情況,在完成A層的基礎上,繼續(xù)探討B(tài)層。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又做到了面向全體,全員參與,還突出了分層教學,實現了評價的多元化。
3、注重學科之間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用古詩詞導入,體現學科間的整合。
4、注重地理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不忘對學生地理學習兩大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讀圖能力、分析能力,有了這兩種基本能力,學生在地理學習時就不會覺得困難了。充分利用板圖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繪圖、識圖、用圖能力,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點。
5、學習生活中的.地理,把地理能力運用于生活中。教學過程中多從生活入手,讓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地理,感受地理,學習地理,進而應用地理于生活。如,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農業(yè),感受到農業(yè)的重要性,最后根據自己所學能夠較為合理的安排本地簡單的農業(yè)生產活動。
6、課堂的安排要科學合理。在注重學生的自主活動和鞏固練習的基礎上,還應注意時間上的合理安排,做到松弛有度,詳略得當。
以后我會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多注意這幾方面,積極努力實現教育的三要義,爭取讓我的課堂更具活力。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4
本節(jié)難度不大,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過世界人口的有關知識,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將本節(jié)內容分為四大塊:1、我國人口數量及人口增長趨勢;2、我國人口問題及解決措施;3、我國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點;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5、為了促進西部大開發(fā),是否應該采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本節(jié)內容采用了以下幾種方式進行教學:
1、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
2、教師引導學生以讀圖分析為主,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達到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這樣就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種方法進行靈活教學,這樣比較容易吸引學生,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本節(jié)內容圖形比較多,而且類型多。
例如:從人口增長圖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線平緩,人口增長緩慢;184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線較陡,人口增長速度很快。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安定,自然災害造成的.影響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壽命延長,同時人口出生率長期保持較高水平,從幾方面了解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和龐大的人口總量。
從而總結出: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給國家、社會、家庭、資源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面,都帶來學生負擔。因此我國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在小組自學討論的基礎上進行靈活多變的手段,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第一組向第二組學生提問的類似方式展開。最后采用辯論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辯論過程中,甲方認為:我國人口東多西少,為了促進西部大開發(fā),應采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乙方認為:西部大部分地區(qū)受自然條件限制,不適宜大量移民,應發(fā)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質。
在辯論過程中,甲方同學說出的觀點有特色,他們的論據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個人種一棵樹,種一棵草,積少成多,西部的環(huán)境就會好很多。而且東部人多也是有歷史基礎的,現在科技進步了,過一段時間西部會發(fā)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質決不是短期之內能完成的。只不過現在東部的人們不愿意去而已。當時聽了學生的話,我的心思也活動開了,我覺得他們說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較贊同。有一位同學的觀點更有創(chuàng)意,他說:有了人工催雨技術,將來也會有人工催雪融化技術,可以使西北地區(qū)高山上的冰雪融化來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來中國西部,那樣,中國的西部前景將一片燦爛。所以甲方認為應采取措施使東部人口大量向西部遷移。整個辯論過程同學們慷慨激昂,有理有據,真讓我感慨萬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不然就無法面對學生了。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15
課堂的主要內容是中國的氣候。在上課前,為了能更好地上好這一課,經過了精心的準備和設計,從思路的編排,學生活動的策劃,例題的選擇,板書的設計等方面仔細推敲。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引入氣候,再從氣候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氣溫和降水,進入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我國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與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氣溫與降水的綜合特征總結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季風氣候顯著。
上完課后,我自己的第一感覺便是課堂氣氛有些沉悶,再加上自我的因素,主體內容雖然“講”完了,但心底卻一直不夠踏實。經過同行們善意的評議和建議下,我深感到要想取得自身的進步與發(fā)展,自己教學能力亟待提高?偨Y一下,在以下幾個方面我想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要引起自己足夠的重視。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場所,教與學重在學。深受傳統(tǒng)教學方式影響的我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硬傷。說到底是自己的教學方式要轉變。課堂上總是不敢放手把時間給學生,總怕學生把課堂弄砸,從而使得課堂是我的獨角戲。這也是我目前最急需改變的'難題。記得有些老教師說過,即使學生在分析總結地理規(guī)律、地理原理時出錯了也沒有關系,正好可以把其作為教學資源,讓學生從錯誤中誤出道理,這樣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
綜合性分析問題的能力欠缺。如講到夏季風的進退影響我國東部雨帶的推移規(guī)律時,從引入季風,同時把季風的進退位置和鋒面雨帶在地圖中指明,就此可以把相應的知識展開,如同雨帶、雨季、河流的汛期之間的關系,雨帶位置與我國旱澇等自然災害聯系起來。從感性認識上,多激發(fā)和引導學生多去思考和探索幾個“為什么”。要從學生以識記向知識的遷移和運用能力培養(yǎng),從而讓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上轉變。
至此,我的心仍懸著,因為擺在我面前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教學上我將不留遺力地投入其中,不拋棄,不放棄我的教學夢想。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地理教學反思 地理教學反思優(yōu)秀06-25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04-15
八年級地理教學反思05-23
八年級地理的教學反思05-26
八年級地理的教學反思04-01
地理的教學反思04-03
地理教學反思05-25
地理教學反思03-21
八年級初中地理教學反思03-21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