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5篇(精)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痹谡Z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結課語言恰似一首樂曲的“終曲”,其設計與“起調”一樣,也是絲毫不容忽視的!敖K曲”如果能做到“余音繞梁”,言已盡而意無窮,令學生感到課已下而興未盡,那么它便為這堂語文課更添了一份精彩。
引而不發(fā),并非故弄玄虛,賣關子,而是在學生對課文領悟已達一定深度的情況下,教師通過假設、發(fā)問、質疑等手段,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推進,從而激起學生新的思維興奮度。
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結課時,如果問:“小女孩為什么會死?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那就顯得呆板,僵化,使課堂教學大為減色。于是我這樣發(fā)問:“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過著怎么樣的生活?”學生略一沉思后又活躍起來,有的說:“賣火柴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背著書包來上學,而不用去賣火柴!庇械恼f:“她要是生活在我們中間,她會和我們一樣在下雪的大年夜快快樂樂地打雪仗,堆雪人,然后,合家團圓吃年夜飯!庇袀學生忍不住說:“我真想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快到我們家來,做我的小妹妹吧,我有的,你也會有!”對小女孩的同情之情溢于言表。這一引,同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挖掘文章深刻的思想內涵上,但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熱情,任其大膽想象,自由發(fā)揮,積極創(chuàng)造。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小女孩悲慘的生活,如果你看到風雪中的小女孩,你覺得她怎樣?
生:我覺得小女孩非常寒冷,因為寒冬臘月她竟光著頭、赤著腳在街上走著。
生:我也覺得她非常寒冷,你看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在一座房子的墻角里坐下,蜷著腿縮成一團。
生:小女孩非常饑餓,因為她一整天沒有吃上一點東西。
生:小女孩非常痛苦,富人家都在忙著過年,可她直到天黑了還光著頭赤著腳在大街上走著。
生:我覺得她非常孤獨,富人不把她放在眼里,連小孩也欺負她,賣不掉火柴她爸爸還要打她。
師:是啊,小女孩是多么寒冷,多么饑餓,多么痛苦,多么孤獨,在現(xiàn)實生活中,她連起碼的溫飽也得不到。夜幕已經降臨,她本該回家,可她卻蜷縮一團,靠在墻角里。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小女孩,你現(xiàn)在最需要什么呢?
生:我需要的是溫暖,因為我太冷了。
生:我需要的是食物和快樂,因為我非常饑餓和痛苦。
生:我需要的是得到別人的疼愛,因為街上的人都欺負我。
師:如果你遇到小女孩,會為她做什么,對她說什么?
生:我會給她送上我的棉衣,并對她說:“你太冷了,快把衣服穿上吧!
生:我會對她說:“小女孩。∧阋徽鞗]有吃東西了,快上我家去吧,我讓我媽給你做好吃的!”(其他同學發(fā)言略)
評析:
這是這課時的前奏,是新舊內容之間的過渡,在教學中,較好地應用了“假設導讀”
一是運用“假設”,感受人物命運。在教學中,運用“假設”,把學生帶到風雪交加的'大街上,面對小孩談自己的感受,這不僅使學生對她“寒冷、饑餓、痛苦、孤獨”的悲慘命運有了整體的印象,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為下面的閱讀作好了情感的準備。
二是運用“假設”,揣摩人物希望。運用“假設”讓學生充當角色,變換角度,敘談希望,從而縮小了學生與小女孩的情感差和心理差。為感受她擦燃火柴后的畫面奠定了基礎。
三是運用“假設”,激發(fā)學生情感。在了解了小女孩的希望后,又運用了“假設”,讓學生為小女孩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以表達真摯的情感,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2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十二冊中的一篇課文,這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我通過學習課文,學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種種幻象,從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領悟作者基于現(xiàn)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細細反思這堂課,我有些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凄涼的氛圍,激發(fā)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教學過程中我還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著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圣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說明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疼愛。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奶奶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夠引導學生去體會,幻景越是美好,現(xiàn)實越讓人感到悲涼,學生也能領悟到小女孩只能通過幻想來滿足一下她對幸福的渴望,太可憐了。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中,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一次次從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現(xiàn)實生活中。從中,深刻體會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另外,給學生時間與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寫散文、寫對話、創(chuàng)編歌曲,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但是,還是有很多不足,領悟作者基于現(xiàn)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這一點達成度不高,在以后的教學中,適時的點撥一下這種寫法,應該會更好,課的結尾可以適當有一些拓展,培養(yǎng)學生的愛心,而且有些學生只能淺顯地感悟句子的意思,這些地方都還需要我加強改進。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3
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朗讀,訓練學生從讀中感悟是本課的教學亮點之一。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能夠入情入境地朗讀,指導有重點,主要訓練了學生朗讀四次描寫幻景的語句,如:
師:就像你們說的,看了錄像中這些幻景,我們已被深深打動。那么課文又是怎樣具體描寫的.呢?再讀有關語句,讀出“美好”的感受,你感興趣的'幻景可以多讀幾遍。
生:(有感情地讀四詞幻景,師個別點撥)
再例如這里:
生:我讀“火爐”這次幻景,“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多么舒服啊!”
師:真好,尤其是“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你讀得真舒服啊!來,我們齊讀這句。
生:(齊讀)“火燒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
師:你看,在小女孩的眼里,這只火爐就是這樣溫暖!
而讀到最后小女孩死去的部分,學生又是帶著難過的心情去朗讀的。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4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了能讓學生理解這一點,在教學中我從幾句重點語句的理解入手,通過分析體會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處境和心情,以此為切入點來體會理解作者所寄予的對窮苦兒童的深切同情。
為了更好的理解小女孩的這一處境,我讓學生與自己在過春節(jié)、中秋節(jié)時喜慶熱鬧、家人團聚的'情景做了個比較,通過對比學生更加深了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后,我讓學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幾句心里話,學生的踴躍發(fā)言和他們的種種設想超出了我的預想。
這節(jié)課結束后,我在總結得失時又發(fā)現(xiàn),雖然在解決重難點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朗讀方面卻做得不夠,應該在朗讀方面加強指導,讓學生在樸素自然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小女孩的形象,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5
《語文課程標準》一書中是這樣論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會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今天教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子》一文。這篇課文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以前為了暖和暖和,自己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想。這種種幻想與她饑寒交迫的現(xiàn)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在教學的全過程中,我本著“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的讀書方法,讓學生在熟讀課文之后,抓住重點語句想象其情景,激發(fā)學生對資本主義社會里貧苦兒童悲慘生活的同情心,感受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不合理,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落實教學目標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課堂上我采用課件輔助教學,這樣既節(jié)約了上課的時間,又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我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條件。我對教學進行了反思,具體如下:
一、 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課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樣度過大年夜的,她在大年夜都有哪些幻想,結果怎樣?”“你們的大年夜是如何度過的?與小女孩的有什么不同?為什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讀,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慘,了解小女孩的心理變化。并在讀書的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記號,并簡單地寫上自己的體會。
二、以讀為主線,在讀中感悟,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講的再動情也無法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理解的模式,重現(xiàn)了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注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
我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悟、理解和體會,使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和學會讀書。我覺得學生交流的過程是互相啟發(fā)的過程。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見解和體會。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我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讀出來,做到了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課堂上我有重點地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把課上學習推向深入:“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后,為什么看到的是種種幻想,而現(xiàn)實又是怎樣的,說明了什么?”我的提問是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再次把學生引導到學習的主體地位上,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小女孩從擦燃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是種種幻想,因為她常時間受凍挨餓,已經神志不清,瀕臨死亡了。領悟到作者的想象描寫完全基于現(xiàn)實,十分合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小女孩又冷又餓,沒有歡樂,沒有人疼愛。她是多么渴望得到溫暖,得到食物,渴望像別的孩子一樣能得到歡樂,得到圣誕節(jié)禮物。她是多么想念疼愛她的奶奶呀!說明火爐、烤鵝、節(jié)日禮物、奶奶的疼愛都是她平時渴望得到而又根本無法得到的東西。只是她臨死以前在幻覺中才出現(xiàn)。這些美妙的幻想與小女孩冷酷的現(xiàn)實處境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襯托出小女孩的可憐和悲慘。她在臨死前“兩腮通紅,嘴角帶者微笑……”。
通過討論,學生對這段描寫有了深刻的認識: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離開這個世界!靶腋!睂π∨碚f其實真正的含義是受罪和死亡。這時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憤心情,感受到了他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的強烈不滿。讀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這是我遵循了《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的論述,使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由文本走向生活
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闭Z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學在課內,得結于課外。我在讓學生深入感受了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自己的體會以讀后感的形式寫出來,用筆談一談我們的大年夜是如何度過的,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抨擊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不合理。由此讓學生從文本走向生活。
當然,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
1 、文章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訓練時間不夠,在讀書的技巧上我有些地方還比較欠缺,比如讀:“她終于抽出了一根!边@句話時“終于”讀時重讀還要帶有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的語氣。我在范讀時沒有到位,使這一地方有遺憾,我會找時間再去指導。
2 、上課時,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對文章寫作特點的分析,對學生的評價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沒有很好的照顧到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忽視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他們回答問題的機會太少。今后在教學中要更好地關注全體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共同進步。
3 、在最后環(huán)節(jié)同學們說說小女孩的大年夜與我們的大年夜有什么不同時,因為時間緊,使同學們沒有暢所欲言。同時我也感受到我的知識面還太窄,還需要不斷充電,使以后在教學中能如魚得水。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4-03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3-13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03-12
關于《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學反思04-07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優(yōu)秀10-25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精選2篇)04-23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03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5篇)03-24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15篇03-23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集錦2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