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
這個學期,我們二年級語文教研組采取了同課異構的方式,完成學校組織的公開課講評。為的是大家再同課異構的過程中,反復磨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最后在課堂的達成方面形成一些共識。
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年級組三位老師上了這節(jié)課。第一個上的是我,因為我不是第一次教這節(jié)課了,但是由于我第一次拿《狐貍和烏鴉》上公開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此這次授課我沿用了以前課堂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但是稍顯老舊。例如,狐貍三次花言巧語騙烏鴉的肉,我的教學設計仍舊是一次一講,顯得拖沓,設計方面沒有新意。課堂拖沓導致重要的教學任務“肉被騙走以后”沒有完成。
第二位上這一課的是程曉斐。程老師是我們教研組年輕充滿活力的教師,經(jīng)驗豐富,思路靈活。由于是第一課時,她更加注重識字和朗讀的教學。她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做到了簡潔明了。整體分兩大塊,一是識讀結合,寓識于讀,把課文讀好。二是識寫結合,使字形的教學和寫字教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教學目的很簡單也很明確,就是把課文讀準讀通讀順,認識大部分生字,通過讀好幾個關鍵詞而把課文讀好。這節(jié)課設計的初衷是扎實有情趣,從精心設計每一個課堂活動開始,從細細推敲每一句評價語開始,全面地備教材備學生備自己。整個課堂除了生字講得有點多以外,削弱了讀的功能,其他課堂緊湊合理,高效地完成了課堂任務。
第三位上這一課的是魏亞青。魏老師是我們教研組最年輕的教師,也是新入職的老師。但是這位老師踏實勤奮,肯學上進,同時也很有靈氣。在聽了前面老師的做課后,她認真?zhèn)湔n,反復琢磨,力求比上學期更上一層樓。在這種目標的強大動力下,她在備課方面做到一句話不多,一句話不少;在課堂設計上,穩(wěn)扎穩(wěn)打,盡管新意不多,但是字字句句經(jīng)過推敲,語言簡練,目標明確,評價中肯。進步很大!
在這次講評課中,我們都從其他老師那里不同程度地學到了知識,有所感悟。在“以讀代講”“生字入文”“生字新講”等方面達成共識,對今后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2
《狐貍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里的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故事簡短有趣,通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狐貍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對于這種以對話為主又揭示一個道理的童話故事,怎樣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怎樣上才能讓孩子的語言得到發(fā)展,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跡;怎樣上才能適合低年級的孩子,上出低年級語文的味道。
一、注意以讀為主的訓練主線,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語感。
學生的朗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可以提高朗讀,朗讀可以加深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讓孩子們在悟中讀,在讀中悟。1、悟中讀。學生預習過課文,對文中的狐貍有個初步的印象——狡猾。怎樣把狐貍的狡猾通過朗讀讀出來呢?關鍵還在于對“狡猾”的真切的體驗。我首先是通過抓關鍵詞來體會。第一次對話中“親愛的”和“您”可以看出狐貍的狡猾。我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誰對誰說‘親愛的’”,你向誰問好時會用“您”,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一下子就能感受到這只狐貍的虛偽、狡猾。第二次對話中,狐貍的表情是“賠著笑臉”,通過討論,學生了解到狐貍的“笑”并不是真誠的,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他的笑是另有所圖的,是裝出來的,是虛偽的笑。這一下,孩子對狐貍的“狡猾”的感受又深了一層。其次,我通過讓學生想象當時狐貍在討好烏鴉時的心里話來感知狐貍的“狡猾”,嘴上是甜言蜜語,心里卻諷刺、挖苦,別有居心。在“口蜜”與“腹劍”的對比中,狐貍的狡猾形象就躍然紙上了。隨著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學生入境又入情,,朗讀就不再是難題。孩子們會露著“做作”(表現(xiàn)狐貍的狡猾)的笑容,用很溫柔的語氣去討好“烏鴉”,有的孩子在“騙肉”時還會晃著腦袋。一臉的“親切”樣。邊悟邊讀,學生完全沉浸在角色中,達到“語語悟其神”的境界。2、讀中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表現(xiàn),同時也是加深感悟的一種方法。孩子在投入的朗讀中,其實已經(jīng)進行了一種角色互換,自己顯然已成了故事中的狐貍,故事中的烏鴉。他們在繪聲繪色的演讀中,又一次加深了對文中角色的認識。
二、營造活潑開放的學習氛圍,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我建設,自我發(fā)展的過程,是充滿自由和歡樂的。學生只有在一種活潑的、開放的氛圍中,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參與,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課堂上我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尊重每個學生的發(fā)展?jié)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去做、去演,引導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敢于去表現(xiàn)自我。把教學的過程變革為學生主動參與、相互合作、師(生)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受“課堂”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未必每一位孩子都有上來朗讀、表演、發(fā)表見解的機會。于是,在朗讀表演中,我設計同桌互演,讓每位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在感悟體會時,我設計了小組合作,這樣,可以化整為零,讓每一位孩子都得到鍛煉的機會。
三、“文道結合”,在語言訓練中,不露痕跡地揭示寓意。
低年級的孩子,最不喜歡枯燥的說教,他們有著活躍的思維,有著豐富的想象力。他們最喜歡表現(xiàn)自己。寓意的揭示是在朗讀的層層鋪墊后分三步呈現(xiàn)在孩子的眼前,植入孩子的心里。第一步是在學完課文后,先讓孩子說說,你現(xiàn)在覺得這是只怎樣的狐貍,然后,我故做疑惑地問:“共同生活在這樹林里,難道烏鴉不知道狐貍是很狡猾的嗎?”孩子馬上爭著要表現(xiàn)自己,說“烏鴉愛聽奉承話”,說“烏鴉得意忘形了”……孩子在這里其實已經(jīng)基本意會故事的寓意了。第二步,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環(huán)節(jié):烏鴉后悔極了,連連用翅膀拍打著自己的腦袋,不停地責備自己:“______________!逼鋵,烏鴉自我責備的話,就是這則童話故事的寓意。最后,我出示三句名言,讓孩子幫忙送給烏鴉(你想送烏鴉哪一句就把哪一句多讀幾遍)。孩子可以在這三步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寓意,并能銘記于心。但是,非常可惜的是,最后兩步,由于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只能匆匆地布置學生課后去說,課后去讀了。
四、上出低年級語文的味道。
低年級的語文,除了活潑開放,重視語言的發(fā)展,朗讀的訓練等等,學生對字詞的認讀、識記、理解與積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這是借班開課,課前,孩子只是讀熟課文,自己認讀生字,因此,在課堂上,我很重視學生對生字的正確認讀,對于一些生字,我給孩子注了拼音,提醒學生把音讀準,特別是“一”的變調(diào)。我還幫助學生通過聯(lián)系圖片,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來識記生字“叼”和“肉”,拓展學生“一()肉”的了解,體會“片”的用法。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3
《狐貍和烏鴉》這是一篇寓言故事,內(nèi)容簡單,意思淺顯易懂。故事講的是一只狐貍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嘴里叼著的一片肉。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狐貍騙肉的過程,形象地告訴我們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shù)牡览怼?/p>
在教授課文時,就確定了以理解詞句和復述課文為重點的教學目標,符合教學大綱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教學第一自然段時,以出示掛圖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通過朗讀、表演知道,狐貍對烏鴉的禮貌問候是假,想吃肉是真;再通過狐貍對烏鴉所說三次話的對比,分析狐貍為什么要這樣說,說得對不對,從而弄清烏鴉是怎么上當受騙的。接下來,請同學根據(jù)板書重組文本故事,并讓學生從中明白一個道理: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并結合練習4里的名人名言,對學生進行教育,加強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yǎng)。最后環(huán)節(jié),設計以“再次遇見狐貍”為內(nèi)容續(xù)編一個小故事的作業(yè),讓學生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領悟本故事的思想意義,加強學生想象力的培養(yǎng),達到鞏固學習內(nèi)容的目的。
由于整篇課文較為簡單,孩子通讀幾遍后就能明白課文的'大致意思,因此在教學時,不應該過多的對文章進行理解分析,而是可以讓孩子反復朗讀后,通過他自己的表情、動作來理解課文。逐一的分析便會覺得有些瑣碎,甚至會產(chǎn)生疲倦感。這一點做得不夠恰當,分寸把握不到位。既然已經(jīng)是二年級的學生,應該更多的培養(yǎng)學生自我分析能力,如果能在初讀課文時,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來使孩子有目的讀課文,比如:“狐貍為什么對一片肉都饞得直流口水?”“狐貍騙到烏鴉的肉了嗎?”“怎么騙到的?”通過問題的引入讓學生自學,然后回答問題。并用問題來引導學生找到狐貍和烏鴉的三次對話,從中分析狐貍和烏鴉的不同態(tài)度,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其實,只要孩子們能反復朗讀課文,并讀出自己的感情,很多教學上的難點也就能迎刃而解了。所以,在以后的上課過程中,可以適當?shù)姆攀肿寣W生自己去讀、去感悟,從讀中去找到課文的答案,培養(yǎng)孩子會思考、會分析的學習能力。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4
《狐貍和烏鴉》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愛聽好聽話的人容易上當受騙。
在本課教學中,我運用簡筆畫和語言相結合的形式引出課題,使學生寓言中的兩個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同時,在初讀課文讀準字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整體入手,了解課文大概意思。
“直流口水”是本課的重點短,圍繞這個短語我采用了三個教學步驟:一是通過問“直流口水”是怎么流口水?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直”;二是通過課件展示狐貍具體饞的樣子,自然而然將詞語本意的理解與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結合起來,體現(xiàn)了情景教學中“形真”的特點,在學生頭腦中對狐貍饞的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朗讀加深了理解。
狐貍和烏鴉的三次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內(nèi)容,通過讀和創(chuàng)設情境,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狐貍說話的內(nèi)容和意圖,由兩位學生扮演狐貍和烏鴉,其余學生擔任法官,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學生受到啟發(fā)和教育。
由于計算機水平有限,課件不太理想,如能是動畫的再配上音樂,學生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學手段不豐富,未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是一寓言故事,與《狼和小羊》一樣,都選自《伊索寓言》,但文字上作了一定的改動,更便于兒童理解。文中講的是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上叼著的一塊肉的故事。課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描寫狐貍騙取肉的經(jīng)過是全文重點,深入理解狡猾的狐貍為得到烏鴉叼著的肉,接連施計是課文的難點。抓住描寫狐貍和烏鴉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詞,加深對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理解,從而領悟世間哲理是突破本文重點和難點。
課文剛開始我以小導游的身份帶領學生在電腦畫面中走進一片樹林,看到地上五顏六色的花朵,聽到頭上有清脆悅耳的鳥叫聲,這樣有利于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然后大屏幕顯示畫眉、百靈鳥、珍珠鳥的圖片,讓學生從外形和羽毛的顏色中感知這些鳥的漂亮,再顯示烏鴉(黑色)的圖片,經(jīng)過對比,學生很容易就可以認識到烏鴉的外表并不美麗;用同樣的'方法把百靈鳥、黃鸝和烏鴉的叫聲對比,讓孩子從聽覺上感知烏鴉的嗓音并不悅耳。通過這樣的對比能讓學生真實的了解烏鴉,方便學生在學習時能分辨狐貍的第三次謊言。在讀課題方面,我采用了指導學生用歡快的語氣來朗讀課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個比較閃光的地方就是,我讓學生看課題,讓他們找出課題中的字在讀音和字形上要求大家注意的,這點比較符合二年級語文中重點指導字詞方面的教學要求。有效指導朗讀,讓學生從閱讀中感悟狐貍對烏鴉三次欺騙。尤其是抓重點的字詞,讓學生理解,在理解中去讀,這樣效果更好。教學中我還用了換詞的方法,例如:課文中的“非常得意”可換成哪些詞,學生說出了“十分得意,特別得意,格外得意,很得意……”可以看出學生很理解“非常得意”這一次。但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第一,在狐貍第一次騙烏鴉的時候,我沒引導學生理解狐貍問候烏鴉是真還是假,這樣就不能讓學生容易感受狐貍騙烏鴉是早有預謀的,只能讓學生感知狐貍在對烏鴉說好聽的話,最后一次騙不能讓學生豁然開朗的理解狐貍是說假話;第二,趣味性不夠,這是二年級的課文,學生的年齡還小,他們對那些死扳的課堂教學沒有太大興趣,這樣就不能完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想如果讓學生自己去分角色表演狐貍和烏鴉,那樣會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課堂的語文氣氛會更濃;第三,我在用“()”標出狐貍的動作,用“—”標出狐貍的語言,用“~~~”標出烏鴉的反應,這樣要求太多,學生會一時記不住,我應該把這些要求出示在大屏幕上,或者探索更簡單的方法,用“—”標出狐貍的話,用“~~~”標出烏鴉的反應,這樣相對會更好些。
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出示了《狐貍和烏鴉》的續(xù)寫,“肉被叼走以后,狐貍和烏鴉第二次碰面了……”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能力,讓學生換位思考,結合烏鴉變聰明了、狐貍被氣和烏鴉還是被狡猾的狐貍騙的兩種情境來想。學生的思維獨特、大膽想像讓課堂增色不少。在學生說、寫過程中,我注意到促進他們個性的發(fā)展。新課標要求:“激發(fā)學生展開想像,鼓勵寫想像中的事物!本托W生而言,想像力越豐富,語言表達能力就越生動;想像力越活躍,語言也就越有豐富多彩。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師生間是平等的對話關系。在整堂課中,我積極地看,認真地聽,并適當點撥,參與到學生當中發(fā)表一些個人的觀點,使整個課堂氛圍輕松、和諧、融洽。學生們在自由暢想的同時更加感悟到愛聽奉承話是多么的容易上當受騙這一生活哲理。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6
《狐貍和烏鴉》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其中課文第四至第八段講狐貍騙取肉的經(jīng)過是重點,理解狡猾的狐貍為得到烏鴉叼著的肉,接連施計是課文的難點。抓住描寫狐貍和烏鴉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的詞,加深對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理解,從而領悟道理是突破本文重點、難點的關鍵。
我在處理狐貍與烏鴉的對話之前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狐貍想了想,它在想什么?”學生們紛紛說狐貍在想怎樣得到這片肉。我接著又問“狐貍有沒有想出來用什么方法來得到這片肉呢”?學生們異口同聲地說“用騙的方法”。我緊接著又問為什么要騙,而不是“搶”?學生們立即說出:“烏鴉在樹上會飛,狐貍在樹下不會爬樹!苯酉聛砦野褜W生引入課文的精彩段落:“快看看狐貍是怎樣一步步把烏鴉嘴里的肉騙到手的'?”第一步“熱情”問好,狐貍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狐貍想了想,就笑著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笔呛傃b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笑著”、“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貍想了想,就對烏鴉說:‘你好,烏鴉’!睂⑦@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么?”通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貍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第二步關心孩子,第二次說:“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狐貍知道烏鴉很愛自己的孩子,想以孩子為題引逗烏鴉與自己說話;第三步投其所好,大肆奉承,第三次說:“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事實上烏鴉的羽毛并不漂亮,嗓子并不好,這是奉承話。學生帶有感情地反復朗讀這些話,不由自主地進入了角色,把課堂氣氛推上了高潮。 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認識到狐貍所說的話都是為了騙取烏鴉嘴里的肉。只有讓烏鴉張嘴肉才會掉下來。
課文的結尾直截了當?shù)貙懞偟鹌鹑饣氐搅硕蠢,這實際就是留給教者和學者的一個自由馳騁的天地,根據(jù)文章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上就要進行巧妙引導,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課文講完后,我讓學生想一想:如果你是烏鴉你怎樣做,肉就不會被狐貍騙走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的說:我會把肉先給孩子,然后再唱歌。有的說:把肉用腳踩著。有的說……學生們在自由暢想的同時更加感悟到愛聽奉承話是多么的容易上當受騙。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7
課例:
狐貍和烏鴉 3——7自然段
學習第三自然段;
。ㄉR讀本段)
師:這時狐貍出來了。(貼圖)他“讒得直流口水”,那誰能畫一畫狐貍的口水?(生板畫,在狐貍的嘴巴下畫了很多滴口水)
師:你為什么要畫那么多滴口水?
生:因為狐貍讒得一個勁地流口水,口水都掉到地上了。
師:(贊許地)畫得好,想得也好。真是一只嘴讒的狐貍呀。讀讀這一段,讀出狐貍的讒。(生練讀,略)
學習四——七自然段
師:嘴讒的狐貍“想了想”,仔細讀書,聯(lián)系下文猜猜看,他會想些什么?(出示句式:狐貍想: 。)
生:狐貍想:多肥的一片肉!如果能當我的.午餐就好了。
生:狐貍想:呵呵,一頓美餐來得全不費工夫!
生:狐貍想:對!有辦法了,如果我能讓烏鴉張嘴,那塊肉就是我的了。
……
師:狐貍只“想了想”,就想出了這么個壞主意。說明——
生:狐貍太狡猾了!
…………
反思:
和孩子們一塊兒學完了這篇課文,心情也和他們一樣高興。孩子們學得開心,我教得順心。自己總結了一下,有兩點做得不錯。
1.精心設計訓練,教法靈活創(chuàng)新。教學第一自然段,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貼圖并用自己的話說出狐貍和烏鴉的住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第二自然段從“找”字入手,通過比較辨析詞語,悟出肉的來之不易,為領悟寓意打下基礎;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動筆添畫,準確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緊扣“狐貍想了想”一句,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內(nèi)容,并進行說話訓練,在理解中融人思維和表達的訓練。
2.充分激趣,強化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運用多種激趣手段輔助教學,如貼圖入境,添畫理解,表情朗讀,頭飾表演等,大面積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參與欲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8
《狐貍和烏鴉》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是一則寓言,講一只狡猾的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課文分6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體講狐貍是如何一次一次地奉承烏鴉,使烏鴉一步一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騙上當?shù)摹5诹匀欢,講狐貍騙到肉后跑掉了。
教學本課,除了要讓學生在語言環(huán)境中學會10個生字及新詞外,重點是以找準并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為指導思想,用擴大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重點詞句和朗讀訓練的方法,達到強化語言和思維訓練的目的,使學生不但能理解課文內(nèi)容,而且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容易上當?shù)牡览。上完這一課后,反思我的教學,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根據(jù)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突出重點,強化詞句訓練。
加大課堂教學容量,就必須突出教材的重點。本課在低年級閱讀課文中篇幅比較長,共有6個自然段,而且這篇課文故事性比較強,如果不抓住重點進行教學,采用“平推式”,由課文第一段的第一句到課文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提一些瑣碎的、缺少思維價值的問題,既浪費了寶貴的訓練時間,又使學生失去了發(fā)展思維、鍛煉思維,從閱讀當中來學習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能力的機會。
那么,如何摒棄故事情節(jié)平推式的提問講解呢?那就必須突出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針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特點,強化詞句訓練,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并在理解的過程中受到文字訓練。
《狐貍和烏鴉》一課的教學重點是烏鴉上當受騙的原因和經(jīng)過,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和句子,讓學生深入理解。
如:第2自然段,狐貍第一次對烏鴉說的話,“他眼珠一轉,對烏鴉說:‘您好,親愛的烏鴉!笔呛傃b出一副笑臉,向烏鴉表示問候,在這句話中,“您”、“親愛的”這幾個詞是重點詞語。為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詞句的含義,我又設計了一句話:“狐貍眼珠一轉,對烏鴉說:‘你好,烏鴉’。”用小黑板將這句話寫出來,讓學生讀讀,思考:“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哪一句更好?為什么?”通過讀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地理解到狐貍是假裝笑臉,對烏鴉表示親熱,實際上是想騙到那片肉。這樣講解,就抓住了課文的'重點,教學就有深度,學生學會了如何在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詞句,對課文的認識也必然深刻。
三、抓住課文語言描寫生動和擬人化的特點,強化朗讀訓練、說話訓練和思維訓練。
在《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以“讀講法”為主,從初讀到精讀、熟讀,把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
第一步,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自己反復讀,并要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大體了解課文內(nèi)容即可,而不要求一上來就讓學生讀出感情。
第二步,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時,要通過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如:文章的第4自然段,寫狐貍對烏鴉極力吹捧、奉承。我先讓學生讀讀狐貍說的話,問學生:“狐貍共說了幾句話?”再讀第一句話,問:“第一句話是什么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然后讓學生讀讀第二句話,理解意思后再讓學生讀。接著問:“烏鴉的羽毛漂亮嗎?誰聽過烏鴉的叫聲,請站起來學一學?”通過讀、思、議,讓學生認識到烏鴉的羽毛不漂亮,叫聲不好聽,這是狐貍對烏鴉說的好聽的話,奉承的話,目的是想讓烏鴉張開嘴,把肉騙到手;對狐貍說的第三句話也是先讀,理解,再讀?傊瑢φ麄這段話的理解,就是先讀讀,再理解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讀。
第三步,在總結全文時,也要朗讀。要讀全文,通過讀全文,讓學生整體地理解整篇課文的內(nèi)容。這樣體現(xiàn)了閱讀教學由整體到部分再回到整體的教學原則,而且恰當?shù)鼗刈x,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深刻領會。我認為這樣教,才是扎扎實實的朗讀訓練,才能使學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受到真正的語言文字訓練,并在訓練中學會讀書的方法,提高自讀能力,特別是培養(yǎng)其自學能力。
另外,這篇課文是則寓言,采用的是擬人化的寫法,學生喜歡讀,也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說話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通過對狐貍的語言分析,可以看出狐貍心里的想法:想方設法騙取烏鴉嘴里的肉;通過對烏鴉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烏鴉心里的想法:愿聽好話,虛榮心強。所以,我多次設計了“狐貍、烏鴉是怎么想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想象思維的訓練點。如:“狐貍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心里會怎么想的?”“烏鴉聽到狐貍問候它的孩子,會怎么想?”“烏鴉聽到狐貍贊美它的羽毛漂亮,唱歌動聽,它是怎么想的?”等,并啟發(fā)學生在豐富想象的基礎上大膽地說。我認為這樣設計教學,強化了讀的訓練。而且在訓練中注意了訓練的層次性和廣泛性。另外采用啟發(fā)學生豐富想象,大膽說話的方法,使學生人人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足夠的量的訓練。課后,我又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以“肉被騙走以后”為題編一個小故事,這樣,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對課文由不會到會,由不能到能的過程,因此就達到了發(fā)展語言與智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教學目標。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9
反思《烏鴉和狐貍》這節(jié)課的教學實踐,我感覺有成功也有不足之處。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總結出來,為以后教學積累經(jīng)驗。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伊始通過播放課件講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通過畫簡筆畫等手段回顧故事中所講的內(nèi)容,使學生愉快地展開本節(jié)學習,從而使學生樂學、愛學,學習氣氛活躍。
2、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學習“狐貍是怎樣施計把烏鴉嘴里的肉騙到手的?”這一問題時,我大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抓住重點字、詞、句子來說一說,議一議;喜歡朗讀的同學,還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在學生自主學習反饋的同時,再加上教師適時的點撥,使這部分學習目標得以充分的完成。最后得出:狐貍不用向烏鴉要,也不用搶,而是通過親近、討好和吹捧,把烏鴉嘴里的肉騙到手,說明狐貍狡猾,愛吸奉承話的烏鴉上當了。
3、注重朗讀。
教學中反復朗讀,指導語氣,在朗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的朗讀技巧、評價方法。如在指導讀狐貍的話時指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讀,可以用假惺惺的、狡猾的、哄騙、奉承的語氣來讀;也可以用給重點字、重點詞語加重音的方法來讀?傊龑W生朗讀不是千篇一律的,朗讀要讀出自己的感覺。
4、設計小記者采訪環(huán)節(jié),使學生進行角色體驗。
下面你來扮演節(jié)目主持人:下面同學要扮演烏鴉和狐貍。你來采訪下面的烏鴉或是狐貍這時怎么想的`。頓時,學生的體現(xiàn)欲望被激發(fā)出來,學生的熱情普遍高漲,想象力非常豐富。
總之,本節(jié)課我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精心設計。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其自主學習能力、朗讀能力、想象能力、表達能力、交流合作技巧都得到了發(fā)展。
但在本節(jié)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導入環(huán)節(jié)拉得長,后面“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顯示倉促。也就是說今后課堂上要注意正確、機智的引導與合理的安排。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0
《狐貍和烏鴉》是六年制長春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愛聽好聽話的人容易上當受騙。和孩子們一塊兒學完了這篇課文,心情也和他們一樣高興。孩子們學得開心,我教得順心。自己總結了一下,有四點做得不錯。
1.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本課確定了以理解詞句和朗讀訓練為重點的教學目標,符合教學大綱對低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目標明確具體,有內(nèi)容理解,有思想認識,有能力訓練。體現(xiàn)文道結合,講練結合。
2.以讀促講,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本課教材以對話為主,語言生動活潑,富有童趣的特點,在教學狐貍第一次說話時采用比較句子的.形式,通過反復朗讀,品味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傳神。然后舉一反三讀好第二、三次對話,既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體驗了情感,又使學生的朗讀能力得到提高,加強了對語言的感受力。
3.精心設計訓練,教法靈活創(chuàng)新。教學第一自然段,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貼圖并用自己的話說出狐貍和烏鴉的住處,讓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第二自然段從“找”字入手,通過比較辨析詞語,悟出肉的來之不易,為領悟寓意打下基礎;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動筆添畫,準確地理解“直流口水”;第四自然段緊扣“狐貍想了想”一句,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想”的內(nèi)容,并進行說話訓練,在理解中融人思維和表達的訓練。
4.充分激趣,強化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心理,運用多種激趣手段輔助教學,如貼圖入境,添畫理解,表情朗讀,頭飾表演等,大面積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參與欲望,保持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由于計算機水平有限,課件不太理想,如能是動畫的再配上音樂,學生理解就更深刻了。教學手段不豐富,未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1
《狐貍和烏鴉》這篇童話故事,教學重點為讓學生理解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本課教學,我試著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教學模式,以小組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為主要授課形式,努力做到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動手演示,一邊悟出道理,從而達到既學習知識又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一、激發(fā)動機,引起需求
1、板書課題。你們了解它們嗎?說一說你還想知道什么?
2、在學生充分質(zhì)疑的基礎上,自讀全文。
3、對于比較簡單的問題,生生互動,給予解疑。
4、再讀全文,歸納難點:烏鴉已經(jīng)知道狐貍是騙人的為什么最后還是上當?
二、發(fā)展遷移,創(chuàng)新應用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考
在學生讀完第一自然段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練習:狐貍看見烏鴉嘴里叼著一片肉,饞得直流口水,它想_____該多好呀!請各組討論,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2、突破難點,有所創(chuàng)新
在學習后5個自然段的時候,我是這樣設計的:各組讀書討論狐貍對烏鴉說了幾次話,分段讀文。出示“狐貍想____________________,烏鴉想_______________!比缓蠓纸M學習,邊讀邊在組內(nèi)討論,每次狐貍說話時,它自己想到了什么,烏鴉又想到了什么。通過學生充分討論和各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加強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學生都理解了烏鴉雖然知道狐貍是騙人的,但還是上當了。
三、分層反饋,鞏固提高
學生在學習上是有所差異的,所以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上也應有所區(qū)別。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我讓他們脫書講故事。接受能力差的讓他們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2
《狐貍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一只狐貍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里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課文共6個自然段,故事簡短有趣,通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狐貍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對于這種以對話為主又揭示一個道理的.童話故事,怎樣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怎樣上才能讓孩子的語言得到發(fā)展,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跡;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次課我主要有3個環(huán)節(jié):教授新課、語言能力訓練、生字教學。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3
《烏鴉和狐貍》是一則寓言故事,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選自《伊索寓言》。描寫了狐貍用奉承話騙取了烏鴉叼在嘴里的一片肉,揭示了愛聽奉承話容易受騙上當?shù)牡览。學生對這樣的課文很感興趣。
課文的`亮點在于狐貍和烏鴉的對話。把對話讀好了,讀出感情了。對文章的理解也就隨之了然于胸了。
我整堂課都圍繞著狐貍“狡猾”和烏鴉“愛聽奉承話”這個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愛聽奉承話就容易上當受騙這一教學中心。
課文的結尾處:“狐貍叼起肉,一溜煙跑掉了!闭n文沒有寫烏鴉被騙了肉后是怎樣的,留給學生想象空間。教學時,我抓住這一空白,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烏鴉被騙后,它心里是怎么想的?如果下次又遇到這樣的事情,它會怎么做呢?請你續(xù)編這個故事! 引導學想象,有的學生說雖然烏鴉明白了不能輕信別人的好話,但下次又受騙上當了;有的說烏鴉吸取了教訓,認真分析,不輕易上當了。這樣的拓展與延伸,讓學生在思考時、表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課堂是“練兵場”,然而課外也不可忽視。
課余,我又向?qū)W生介紹了其他一些童話小故事,我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即使一遍不懂,多讀,總有“讀透”的一天。我告訴學生,“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會讀,會說,會用,便是“讀書”的精華所在。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4
因為幼兒對形象直觀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本次活動利用狐貍和烏鴉的頭飾以及一些圖片,讓幼兒明確故事的主要角色。這樣從幼兒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有利于調(diào)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故事內(nèi)容的欲望,使他們想要學。
緊接著,師幼共同演一演,說一說,評一評 ,師幼互動,教師用形象的`語言、逼真的動作,把孩子們帶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使教師極具親和力,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充滿了樂趣。在活動中,幼兒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5
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我按以下的教學思路組織教學,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有所思考,在積極合作中有所感悟,在主動探究中有所創(chuàng)新,教學效果明顯。具體做法是:
一、初讀課文,自主思考
1、讀題,自主質(zhì)疑。齊讀課題后,啟發(fā)學生思考:從課題上看,你想了解什么?學生紛紛回答:我想知道狐貍和烏鴉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怎么發(fā)生的?發(fā)生的結果是怎樣的?通過質(zhì)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初讀,理清條理。在學生質(zhì)疑的基礎上,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引導學生從理清課文條理的角度思考:⑴狐貍和烏鴉在什么情況下相遇的呢?⑵狐貍是如何把烏鴉嘴里的肉騙到手的?⑶狐貍騙到肉后有什么表現(xiàn)?通過啟發(fā)誘導,學生不僅把握了課文思路,理清了課文條理,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理解課文,合作感悟
《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語言質(zhì)樸,故事淺顯而寓意深刻,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依據(jù)《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新理念,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人物”,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圍繞故事中狐貍和烏鴉這兩個特定的“人物”,組織學生展開討論:(1)狐貍騙肉的動機、騙肉的過程、騙肉后的表現(xiàn)分別是怎樣的?(2)烏鴉是怎樣上當受騙的?(3)從這個故事中,你有什么啟發(fā)?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分組評說,各抒己見。同時,引導中不僅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正確處理好教學內(nèi)容中折射的價值取向,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抓對話,談感悟。在把握“人物”特點的基礎是,我著重圍繞狐貍和烏鴉的三次對話,引導學生反復閱讀,細細品味,讓學生從狐貍說話的稱謂、語氣、內(nèi)容等方面相互交流,深入探討,再分角色朗讀,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又有效地調(diào)動了學生情感的參與,使他們的內(nèi)心感悟更趨多元化。
三、啟發(fā)想像,主動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制,而想象是無限的。”《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的結尾含蓄深刻,為學生思維的拓展留有廣闊的空間。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獨特感受,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大膽想象,有理有據(jù)地延伸課文。為此,我精心設計了兩道口語訓練題:《烏鴉被騙之后……》和《狐貍騙到肉之后……》,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發(fā)展,多側面地認清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學生有的從烏鴉被騙后終于認識到“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等方面去續(xù)說;有的結論為誠信之道,從狐貍的“欺詐行為不可取”方面去續(xù)說等等。這樣的教學,既拓展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時空,又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xiàn)和發(fā)展。
總之,引導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學習課文,體現(xiàn)了“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的'要求。教學《狐貍和烏鴉》這一課,我正是通過以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經(jīng)歷了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探索,自我習得的學習過程,真正促進了學生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篇4: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
估計這篇課文的年紀應該比我大得多,因為我小的時候就學過這篇課文,如今身份不一樣了,再次看到這篇課文真的有一種親切的感覺。這篇課文內(nèi)容非常的簡單,學生理解起來也絲毫不費力,所以,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朗讀上。
其實學生在學習之前已經(jīng)做了充分的預習工作。朗讀起來,自然流利了很多。唯一的問題在于學生對于課文人物的語氣把握與我預想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xiàn)為,對于狐貍的狡猾,學生讀起來總是奶聲奶氣的,我聽不出來狡猾來,反而覺得有點無辜的樣子。這當然與學生的年紀和對于課文的理解,平時的練習密不可分。我在教學時發(fā)現(xiàn),男學生喜歡讀烏鴉,因為烏鴉只有一句臺詞?女學生喜歡讀狐貍和旁白,莫非是句子比較多的緣故?其中,我試著對男女生的進行角色調(diào)換,雖然感覺不錯,但是似乎還是女生讀得好一點。于是,我靈機一動設計了一個男女比讀的環(huán)節(jié),把小家伙們的積極性一下子都調(diào)動起來了。如此一來,課堂氣氛一下子又達到了一個小小的高潮。
在分析課文的時候,學生對于狐貍這個形象,有兩種看法:一種是非常的狡猾。這種觀點符合大綱的說法。一種是很聰明。雖然這種想法的孩子不多只有兩三個?墒,讓我覺得很意外。這在我們小的時候似乎不能算是對的,可是現(xiàn)在想來我覺得孩子說的也沒有錯啊。狐貍要是不聰明怎么能騙得了烏鴉和他嘴里的肉呢!所以以上兩種觀點我都算是對的。當然,前提是萬一在考試的時候還是首選第一種答案。希望孩子真的能懂……
縱觀本節(jié)課,有幾個孩子表現(xiàn)比較突出:車德鑫、張茹淇。這兩個孩子平時不是很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是讀課文。但是這節(jié)課這兩個孩子不但積極主動舉手讀課文,還能回答比較有難度的問題?磥,生動的課堂是改變孩子的最有效手段。這值得我以后借鑒運用。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03-31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03-02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2-22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02-19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5篇02-20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5篇)03-21
《烏鴉和狐貍》教學反思15篇04-06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15篇03-21
《狐貍和烏鴉》教學反思精選15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