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教案>初一歷史教案

      初一歷史教案

      時間:2024-09-03 07:13:34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1

        知識目標

        1.掌握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2.了解中華文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熟練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歷史概念。進而認識其發(fā)展特點的差異,并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古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仔細觀察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干欄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裝有木柄的骨耜復原圖”和“半坡出土的紡輪”“半坡出土的骨制箭頭、魚叉和魚鉤”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復原圖”等圖示,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并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或主要的歷史結論的能力。

        2.通過對本課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農耕生活特點的比較,培養(yǎng)學生比較能力和學科交叉知識運用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私有財產、貧富分化、階級等歷史概念和這些歷史概念出現的背景。

        教學方法及手段

        1.故事導入法。2.討論法。3.聯(lián)系講述法。4.圖表法。

        5.圖片分析法。

        板書設計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總計用時4分鐘):老師提供的一些重要詞語,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字詞連在一起,講個完整的故事,當一回小作家。這些詞語是:傳說、神農氏、小鳥、谷籽、禾苗、木、石、耒耜 土地、食物食用。我將給同學2分鐘準備時間。

        同學們大體意思回答為:傳說中,神農氏看到小鳥把銜來的谷籽兒丟在地上,便長出了禾苗,于是就試著采來谷籽兒埋在土中,果然長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農具,教人們翻松土地,采來穗大實多的谷籽兒埋入土中,待長成結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還用同樣的辦法,種植其他作物。后來,神農氏播種五谷的辦法,傳遍各個部落,人們尊稱他為神農氏。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贊揚,接著引出神農氏的傳說反映了原始農耕的起源和發(fā)展過程。早期人類在長期的采集生活中,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并有意識地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這就是原始農耕的起源。下面我們開始學習第二課。

        板書: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本課第一部分:(總計用時大約15至20分鐘)

        打開ppt老師:這節(jié)課中我們會學到代表長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遺址和代表黃河流

        域的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首先先學習河姆渡遺址的原始農耕。

        ppt) 同學答:水稻

        老師:是的沒錯,就是水稻。可是這水稻可非同一般啊!它們出土于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歷史悠久啊!那么同學們想一想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說明了什么?其出土的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又說明了什么?

        同學答:說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水稻,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老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來大家重復一遍,說明了什么,

        板書:種植水稻(世界最早)

        老師:那么,水稻種植需要什么來灌溉呢?

        同學:水

        老師:是的,是水,那么他們的水從哪里來呢?

        同學疑問

        老師:老師告訴你們,他們用水井里的水進行灌溉,那時他們已經學會了打造水井 板書:挖掘水井,飲水方便

        老師:大家來看這張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兩個字嗎?這是一件耕地工具,它叫耒耜。大家看看它像不像我們現在用的“鎬”,是的,這就相當于“鎬”的雛形,它有橫孔,柄部,刃部,豎恐。這個耒和耜呢是不同的,耒是手握的地方,耜是接觸土地的地方他們就用這耒耜耕地。(用ppt)

        板書: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老師:解決了吃的喝的問題,那么他們住在哪里呢?下面我們來看ppt,這就是他們住的干欄式房子,大家看這房子長得和我們現在住的房子是不是不一樣?大家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呢?(用ppt)

        同學:他們處于南方地區(qū)、氣候潮濕炎熱。干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

        老師:正如這位同學所說當時南方地區(qū)地勢低洼、氣候潮濕炎熱。干欄式房屋可以通風防潮。而且這種房子上面住人,下面還可以養(yǎng)牲畜,是建筑學上一個重大成就。

        板書:建筑干欄式房屋,定居生活

        老師:剛剛我們學到了河姆渡人吃大米喝井水,那他們就吃這些嗎?咱們吃飯時還吃些菜肉配著飯吃。那么他們當然也會弄些好吃的,看,那時候他們已經學會了飼養(yǎng)豬,羊等家禽?催@些出土的陶豬陶羊,充分的的說明了他們的聰明才智,頑強的與自然作斗爭,過著幸福的生活。

        板書:飼養(yǎng)家畜

        老師:接下來我們會欣賞到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大家看,這陶器看起來真舊哦,色

        彩還挺單調,皮膚還挺粗糙。這是我們看來,但是那是七千年造出來的,對于當時的他們來說,這簡直是技術精湛啊!他們心靈手巧,看,這是他們制造的玉器和骨哨。他們已經學會開始打扮自己了。(用ppt)

        板書: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

        老師:動腦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頂洞人在生產、生活上有哪些進步呢?(老師提示:看老師的板書,總結在一起大體上這題就回答出來了)

        同學們大體回答成: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住干欄式房子,會挖掘水井,過定居生活。還飼養(yǎng)家畜,會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

        接下來給同學們3分鐘時間,熟記黑板上的內容。做到當堂課,當堂清。然后老師問黑板上的內容,找同學們來回答。

        本課第二部分(總計用時15分鐘) 老師: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你們想象中的半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展現出來,F在大家開始閱讀書第八頁至第九頁,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

        同學準備時間5分鐘

        老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fā)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我們過著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說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板書:食物種類豐富,魚、肉、蔬菜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木制的耒耜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板書: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fā)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板書:種植粟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

        瓶,紅色的底色上畫著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艷麗,被稱做彩陶。

        板書:制造彩陶,刻畫符號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里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里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里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板書: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老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根據ppt展示,講述分析同學們的扮演

        老師:對,如同學們所說,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看這是那時他們使用的石斧,石刀和木耜(用ppt)

        老師:看ppt這是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復原圖,想一想請根據地理知識,半坡原始居民為什么要建造這種結構的房屋?

        同學:他們地處黃河流域,那里比較干旱風大還冷

        老師:對,黃河流域干旱、風沙大,氣候比較寒冷,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取暖。

        老師:看,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鮮艷的彩陶,上面繪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半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上所刻畫的符號,有學者認為這是我國早期的文字雛形。(用ppt)

        老師:半坡原始居民也學會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他們還會用骨制箭頭、漁叉魚鉤打獵捕魚,食物種類大大豐富了,他們還學會紡線織布制衣。大家看這是他們出土的紡輪骨針漁叉魚鉤(用ppt)

        老師:這就是在半坡遺址的許多窖穴、房屋和墓葬中,發(fā)現了大量的粟粒,說

        明他們已經學會種植粟,而且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老師:下面分成小組形勢,探討一下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探討2分鐘

        學生:相似之處1、都開始了農業(yè)生產,并轉向定居生活。2、都會依據不同的環(huán)境和需求搭建房屋。3、都會制造陶器。4、農耕外漁獵依然存在。不同之處:

        河姆渡居民地理位置:長江流域。房屋樣式:干欄式房屋。農作物:水稻。生活:挖井 半坡居民地理位置:黃河流域。房屋樣式:半地穴式房屋。農作物:粟。生活:普遍使用弓箭

        本課第三部分(總計用時10分鐘)

        學生共同閱讀大汶口原始居民 老師板書:大汶口原始居民 板書依次分別為:農耕經濟有很大發(fā)展,農具發(fā)達

        原始手工業(yè)有了很大進步 陶器有黑陶、白陶,質量很好

        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

        老師:想一想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隨葬品多少的現象出現?

        解析:距今約四五千年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農業(yè)、手工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社會分工日益擴大,商品交換日趨頻繁,每個家庭成為獨立的生產、消費單位,剩余產品被用于交換。過去的“同族共產制”就逐漸為財產私有制所代替。從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隨葬品的情況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經出現,并且貧富懸殊特別明顯。

        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隨著剩余產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領們的財富不斷擴大,權力也在不斷增長,為了爭奪土地、財產,在各氏族之間開始了戰(zhàn)爭,氏族首領把俘獲來的別的氏族的成員變成了奴隸,在同一氏族內部,由于貧富差別的增大,也分成了兩個對立的社會階層。這樣,對立的階級產生了。原始社會開始解體。

        課堂總結

        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填寫表格。(用時5分鐘) [投影顯示]

        (該表可在學生看書、討論、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填寫)基本要求:

        鞏固運用

        1.黃河流域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答案:D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過定居生活的決定因素是 A.建造房屋

        B.原始農業(yè)的出現 C.使用磨制石器 D.原始手工業(yè)出現

        解析:過定居生活的關鍵是要有固定的食物來源。以采集、狩獵為生,食物來源不固定,食物不充足,故必須經常遷徒。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因為開始了農耕生活,有了固定、充足的食物來源,因此,具備了過定居生活的關鍵因素。建造房屋是定居生活的產物,而不是前提。

        答案:B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2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xx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chuàng)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yǎng)跟不上,她的頭發(fā)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xiāng),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xiāng),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lián)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fā)。20xx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傊r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qū)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qū)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guī)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qū)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qū)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wěn)定……孤立……減少……發(fā)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yè)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qū)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fā)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qū)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4.學生讀一遍課文后,完成導學題。

        土地改革:

       、俦尘埃盒陆夥艆^(qū)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谠颍

       、坶_始:

       、芊梢罁

       、葙Y料:

       、迣嵤

       、呓Y果:

       、鄽v史意義:

        5.教師使用課件,結合課本,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書上的插圖、引文、書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帶來的巨大變化。同時簡要說明西藏民主改革,補充比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點。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時間與抗美援朝的起止時間有什么異同?

        (都開始于1950年;但是,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勝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時頒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獻?有哪些主要規(guī)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guī)定: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沒收地主的土地、農具等,將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貧苦農民,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地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這次土地改革同過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農經濟,也給地主分上應得的一份土地,讓他們自食其力,減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師使用課件,運用材料引導學生討論、歸納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師使用課件,指導學生觀看相關插圖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經過和農民情緒,透過討論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提問】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國的土地制度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ㄒ唬┲R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ǘ┠芰δ繕

        學習本課培養(yǎng)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態(tài)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fā)感想,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tǒng)治者的殘暴統(tǒng)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tǒng)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jié)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zhàn),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fā)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tǒng)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chuàng)、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jié)假日,搜集自己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xiāng)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fā)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xiāng)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fā)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fā)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chuàng)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fā)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tài)。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jié)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tài)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lián)系如何:原始農業(yè)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yè)與飼養(yǎng)業(yè)、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fā)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yè)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yè):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yè):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5

        【課程標準】:

        了解西周的更替,說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zhàn)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tǒng)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系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說說它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fā)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zhàn),并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并談一談這一戰(zhàn)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說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說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zhàn)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閱讀教材以后,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余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么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么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么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tǒng)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后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yǎng)、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tǒng)治結束。

        要求學生閱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

      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

       學習測評,閱讀“史海拾貝“。

        布置作業(yè):心得與疑問。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吐蕃的統(tǒng)一及其與唐朝的聯(lián)姻,并受到唐朝的深遠影響;南詔的發(fā)展及其與唐朝的關系;回紇的發(fā)展及其與唐的友好關系。理解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回紇、南詔、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的開發(fā)做出過重大的貢獻,都有過燦爛的文化。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由于開放的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與唐“和同為一家”。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民族觀,中華民族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分析唐朝民族關系發(fā)展的原因,使學生認識經濟發(fā)展、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是民族團結、祥和的重要前提。

        教學重點:

        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教學難點:

        1、對各族人民都為祖國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觀點的理解

        教學方法

        講述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你對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誦有關文成公主的配樂詩,由此導入新課。除了政治上統(tǒng)治時間長、經濟發(fā)展水平高和文化繁榮以外,也體現在和周邊少數民族的相處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動了他們的發(fā)展。不過唐朝的民族關系和漢朝又有很大的區(qū)別,究竟是什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展示《唐朝時期邊疆各族分布圖》弄清楚唐朝主要邊疆民族的名稱與分布。

       。ㄒ唬、唐朝與土蕃的關系

        唐朝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tǒng)一高原,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吐蕃東臨中國,西臨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南臨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羅(尼泊爾),北臨突厥。為了進行統(tǒng)治,把戰(zhàn)略位置重要的邏些作為都城,就是現在的拉薩。(顯示吐蕃的政權和經濟)

        松贊干布熱心地接受周圍各族的先進文化,派貴族子弟到天竺留學,招攬了天竺的學者、尼婆羅的技師、大食的醫(yī)生。所有這些國家中,以中國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贊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決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關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來到了長安。(顯示《松贊干布像》和《吐蕃贊普圖》)

        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贊干布見到唐朝使者的禮物,更增加了他對中原文化的無限向往,兩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祿東贊攜帶大量珍寶到長安。(顯示《步輦圖》)

        唐太宗認識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證安寧,與吐蕃建立友好關系是必要的,準備答應松贊干布的請求。但是幾位年齡合適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為難。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兒得知以后,很欣賞大宗講的“一樁婚姻頂得上十萬雄兵”這句話,自愿前去。但是又怕邊遠地區(qū)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個難題,如果使臣能夠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興,封她為文成公主(顯示《文成公主像》);祿東贊也接受了挑戰(zhàn),不僅順利地解答了難題,還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機智和能歌善舞。經過了充分的準備,一支龐大的送親隊伍出發(fā)了。下面請幾位同學來講一講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經過準備的三位學生分別講述下面的故事)

        學生甲:公主帶著乳娘、宮女、

        樂隊、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領的3000羽林軍,組成一支龐大的隊伍。他們帶著華貴而豐富的妝奩。其中有金銀、珍寶、綢帛,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充沛:有經史、詩文、佛經、佛像以及種樹、工藝、醫(yī)藥、歷法等書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們還帶著種子、工具等物,成為傳播中原先進的農業(yè)手工業(yè)技術的隊伍。

        學生乙:一行人浩浩蕩蕩出了長安,長安城的居民紛紛趕來送行。大路兩旁有幾十萬人,排出二十里長的隊伍。人們揮舞著香花和彩帶,祝愿他們的“女兒”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過青海到達西藏。因為青海的吐谷渾首領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冊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熱烈歡迎文成公主的到來。他們在事先建好的“行館”里休息了三個月,以適應高原的'氣候和吐蕃的風俗習慣。繼續(xù)行進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縱橫,但是居民只會種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讓隨行的工匠教他們種植大麥和燕麥,還為他們裝上水磨。當地人為了紀念公主,在山上樹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

        思考: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聯(lián)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ǘ⑻婆c南詔的關系

        1、六詔是南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名稱。公元8世紀蒙舍詔統(tǒng)一六詔更名為南詔。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問“唐與南詔的友好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

        3、利用有關史料介紹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圖。

       。ㄈ⑻婆c回紇的關系

        到了唐朝后期,北方又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少數民族——回紇;丶v興起于色楞格河一帶,和突厥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突厥向西遷移以后,首領骨力裴羅統(tǒng)一各部,建立回紇汗國。回紇人與其他北方少數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興衰,明白南下侵擾暫時能得到一些好處,但是不能長久。于是回紇吸取匈奴和突厥失敗的教訓,知道和平對自己有利,主動與唐朝交往,是與中原王朝保持和好關系時間比較長的北方少數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紇列為敵人,唐玄宗還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冊封。兩國邊境平靜無事,出現歷史上罕見的和好關系。在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時,回紇出兵幫助唐朝收復洛陽和西安。

        三、鞏固小結:唐朝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中多數是友好的。由于開明的民族政策、強盛的國力和先進的文化,唐朝吸引著各族人民與之交往;在交往中與唐朝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原的技術與文化傳播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qū),促進了少數民族的社會發(fā)展和進步,也豐富了中原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其中,吐蕃與唐朝的關系更是“和同為一家”。

        四、學習與探究:唐朝通過哪些方式加強與少數民族的聯(lián)系?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7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游的機會!

        什么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ㄒ驗樘菩谏倌陼r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chuàng)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偃斡妹啵ㄈ缡煜だ糁、富有改革精神的);

       、谥匾;

       、鄢缟泄(jié)儉,命人燒毀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yè):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yōu)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開元盛世’農業(yè)特點

       、倥d修工程;

       、谵r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

       、坜r具改進:唐朝時發(fā)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粕虡I(yè)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yè)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布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鞘止I(yè):

        觀看“唐畫中身著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yè)特點

       、俳z織業(yè)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yè):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后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因為在唐玄宗統(tǒng)治中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后來爆發(fā)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tǒng)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tǒng)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fā)展生產,提倡節(jié)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tǒng)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yè)的新氣象

        2、手工業(yè)的成就

        3、商業(yè)城市的發(fā)展

        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根據新課程理念,把現代信息技術與本課內容進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為主,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促進,通過師生共研,生生合作,由淺入深達到教學所預期的目標。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難點:本課的難點是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fā)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識圖分析法、討論歸納法、聯(lián)系對比法、閱讀講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又了人類,才有人類的歷史。那么人類又是怎樣產生的?古今中外都有很多的傳說,請看大屏幕,這是兩個比較熟悉的傳說。(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亞當、夏娃”圖片)

        師:哪位同學為大家講一講這兩個傳說

        生:略

        師:這些傳說都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由來的困惑。隨著科學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那么人類是由什么進化而來的呢?

        (多媒體展示“類人猿”圖片)

        生齊答:類人猿

        師: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fā)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板書)

        講授新課: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多媒體展示“人類遺址分布圖”)

        師問:1、在我國境內有哪些主要的遠古人類遺址?

        2、其中已知最早的是哪一人類遺址?

        生:元謀人

        (板書)一、元謀人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從這里你能獲取關于元謀人的哪些信息?

        生:

        (多媒體展示)

        師:同學們找的非常好。我們是從書本上獲取的關于元謀人的信息,而科學家們是通過什么渠道來獲取的這些信息呢?

        生:依據考古發(fā)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例如:元謀人的牙齒化石(多媒體展示)

        師:遠古人類在緩慢的發(fā)展進化,在進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來重要的作用?梢哉f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再來看看我國比較進化的另一個遠古人類──北京人。

        (板書)二、北京人

        (多媒體播放北京人遺址發(fā)現的紀錄片)

        師:看過片子,哪位同學結合教材講述一下北京人遺址是怎樣被發(fā)現的?

        生:略

        師: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與多地方發(fā)現了遠古人類遺址,其中以北京人遺址最為著名。1987年,它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接著,我們就來一同了解一下北京人。

        生:

        (多媒體展示)

        師:北京人的模樣和我們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們做個小游戲。

        小游戲:照鏡子

        拿出你們手中的鏡子,看看鏡子中你的頭像與北

        京人頭部復原像有什么不同?

        生:

        師: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了解了北京人的模樣,接著我們來一同走進他們的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韓非子》

        (多媒體展示)

        師:從上面引言中我們能夠知道北京人的生活環(huán)境是什么樣的?

        生:惡劣

        (多媒體播放反映北京人生活狀況的動畫片)

        生:工具:石塊、木棒

        住:山洞、群居

        食物:獵取、采集 (多媒體展示)

        火的使用:天然火

        (多媒體播放北京人用火的動畫片)

        師問: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生:大自然雷電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師:同學們都動腦筋了,回答得非常好。那么接著我們想一想,如果你是北京人,你的一天該如何渡過?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完成下面的活動。

        浮想聯(lián)翩:

        請你根據自己的想象,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繪畫、編故事、演短劇等形式不限)

        (多媒體展示)

        生:組一:學生展示簡筆畫

        組二:小品:女人在樹上采集果實,一部分男人在河邊捕魚,另一部分則追趕野獸。采集漁獵完畢后,回到山洞平分食物。

        組三:講故事

        師:同學們的表演非常精彩,老師很佩服你們豐富的想象力。北京人為了生存,不斷地同艱難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類的發(fā)展。如果類人猿不需要勞動就能獲得食物,人類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域,又生活著一群遠古人類,他們是山頂洞人

        (板書)三、山頂洞人

        (多媒體展示)

        師:雖然山頂洞人同北京人生活在同一地域,但經過漫長的進化,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呢?

        生:體質進步: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術: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人工取火 ,會捕魚

        生活進步:用骨針縫制衣服,制作裝飾品,懂得愛美。生活的集體──氏族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生活圖片)

        師:無論是元謀人、北京人還是山頂洞人,它們的生活中都離不開勞動。正像恩格斯說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下面我們就來感受勞動的快樂。

        鞏固升華:

        動動手: 每組選一名同學到前面來釘紐扣,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速度最慢的同學要在你所代表的組內另選一名同學,和你分別談談學完這節(jié)課有什么感受或收獲。

        生:談感受,略。

      初一歷史人教版教案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

        了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xiāng)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tài)圖。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chuàng)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秦的暴政

        2、大澤鄉(xiāng)起義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復習導入]: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樣的制度,并且為了鞏固統(tǒng)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么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jié)課之后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一起來看本節(jié)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后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說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么咱們換句話說這是什么現象?對,賦稅很重,還有什么?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干的?對,國家,那么咱們可以說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于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拐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fā)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采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tǒng)治強烈不滿?释淖儭=K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著殘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輕松一些。人們的愿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后,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后來劉邦善于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jié)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yè),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么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初一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初一上冊歷史教案02-01

      初中歷史教案02-21

      高中歷史教案06-01

      優(yōu)秀歷史教案模板10-08

      【優(yōu)選】高中歷史教案10-15

      初中歷史教案范文03-06

      初中歷史教案范文06-28

      高中歷史教案優(yōu)秀07-04

      高中歷史教案15篇02-22

      初中歷史教案15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