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3-11-07 18:47:5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jié)點。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借助生活實例,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初步學會用噸作單位估計物體有多重。

        2.知道1噸=1000千克,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3.在具體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信心。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體重。

        提問:能估計一下祁老師的體重嗎?

        學生自由估計。

        談話:同學們估計老師的體重,雖然數(shù)值上稍有差別,但使用的單位都是千克,為什么不用克作單位呢?

        指出:計量比較輕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單位;計量比較重的物體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單位。

        [評析:從估計老師的體重引入質量單位千克,顯得親切自然,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引入噸做了鋪墊。]

        2.引入“噸”。

       。1)出示鯊魚圖(圖略),提問:你能估計一頭大鯊魚的體重嗎?

        學生估計。(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鯊魚的體重很重)

        出示:它的體重是3000千克。

        談話:還有更重的呢!

        出示鯨魚和恐龍的圖片以及它們的體重。

        提問:對這些動物的體重,你有什么感覺?

       。2)出示教材例題的輪船、火車、集裝箱圖片,讓學生想象這些物品有多重。

        提問:計量這些比較重的或大宗物品有多重,如果都用千克作單位,結果會怎樣?(數(shù)很大,不夠方便)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

        出示:計量比較重的或大宗貨物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一般用字母t表示。

        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評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讓學生估計大型動物以及大宗物品有多重,并及時設疑,引入噸的概念,使學生初步形成表象,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充分感受和體驗1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親身體驗,感受并想象1噸

        1.初步感受1噸。

        搬一搬:每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學生輪流搬一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組、班級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算一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學生計算后匯報結果。

        指出:一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提問:2噸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噸?10噸是多少千克?

        想一想:我們知道一袋大米是25千克,這樣的40袋就是1噸。想象一下,如果讓你來搬這1噸的大米,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指出:1噸是很重的,搬運這樣重的物品,需要借助機械或機器的力量。

        [評析:感受和體驗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1噸是個很大的質量單位,它究竟有多重是難以用語言來敘述的,只有在親身感受和體驗的基礎上,借助想象來把握。教師先讓學生搬25千克的大米,獲得直觀體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通過“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來想象1噸的重量,并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2.利用想象和推理,進一步感受1噸。

        提問:我們班有33個同學,全班同學體重的和有沒有1噸?學生猜測,然后計算。

        指出:同學們的`平均體重大約是30千克,33個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

        全體同學起立,學生觀

        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噸的認識》教案2》,

        察并想象33個同學的體重。

        3.利用常見的物品,想象1噸的重量。

       。1)出示教材第48頁第2題,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圖片的意思,再在全班交流匯報。

        提問:80袋水泥重多少噸?你是怎樣知道的?

       。2)出示下面的圖片,學生自由選擇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物品重1噸。

        先讓學生在小組里自由說,再在全班交流。

        [評析: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里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感知、表象及體驗,通過估算或計算,進一步豐富對噸的感知,以強化認識。]

        三、實際運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提問: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見到過用“噸”作單位的例子?(學生自由交流)

        出示下圖:

        提問: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它們各表示什么意思?

        談話:我們在統(tǒng)計農業(yè)、漁業(yè)產量的時候,也經常用噸作單位,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出示:

        鹽城市的農業(yè)生產在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常年景糧食總產量480萬噸,年產棉花20萬噸,居全省首位。

        ——摘自鹽城市商會網(wǎng)站

        [評析:從生活中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噸”的實際運用。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和能力。]

        2.選擇合適的單位填在下面的括號里。

        學生練習后,組織全班交流。

        3.談話:下面是小明同學前些日子寫的一篇數(shù)學日記,請你讀一讀。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子,然后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

        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芹菜,2噸萵苣,3千克雞蛋,20克的蘋果,1000千克牛肉。我和媽媽拎著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學生自由讀上面的一段話,在小組里交流日記中用錯的質量單位,并改正過來。

        啟發(fā):雖然小明在數(shù)學日記中用錯了一些單位,但是小明還是有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你能說說我們應該向小明學習什么嗎?

        學生發(fā)言后,教師指出:我們應該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生活。

        [評析:最后的改錯練習,以數(shù)學日記的形式出現(xiàn),不僅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克、千克、噸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體會質量單位的實際應用價值,同時還滲透了數(shù)學意識的培養(yǎng)。]

        四、總結全課,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能把你的收獲寫到今天的數(shù)學日記中嗎?

        學生寫完后交流。

        2.出示:

        生活中有豐富的數(shù)學,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觀察者、思考者。

        數(shù)學中有無限的奧秘,希望同學們能做一個探索者、發(fā)現(xiàn)者。

        [評析:全課總結另辟蹊徑。讓學生交流本節(jié)課的收獲,既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梳理,也在不經意間培養(yǎng)了學生寫數(shù)學日記的好習慣。]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結合電影院的座位問題,經歷自主探索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

        3、在自主探索簡便算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會用簡便方法計算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難點:

        在自主探索簡便算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課前準備:

        把電影院的2個問題分別寫在小黑板上。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談話由學生最近看過什么電影,在哪個電影院看的,電影院每排有多少個座位,有多少排,引出電影院座位問題。

        師:同學們,老師知道你們都喜歡看電影,哪個同學說一說你最近看過什么電影?是在哪個電影院看的?

        請幾個同學介紹。

        師:誰仔細觀察過,你去的電影院每排大約有多少個座位?有多少排?

        生發(fā)言,教師對注意觀察電影院座位的學生給予表揚。

        師:-同學真不錯,到電影院不光是看電影,還特別注意觀察電影院的座位情況。今天我們就來解決一個電影院的座位問題。

        用小黑板出示問題(1)。

        2、用小黑板出示問題(1),讓學生讀題,了解其中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題,說說從中你了解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學生說電影院原來的座位情況和問題。

        二、解決問題

        1、提出問題(1),師生共同列出算式,鼓勵學生自主計算。

        師:求原來一共有多少個座位,怎樣列式呢?

        學生說,教師板書:36×30=

        師:36×30,這個算式你們都會計算,用自己的方法試著算一算吧!

        學生自主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計算方法。

        2、交流學生個性化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大膽介紹自己的想法和計算過程。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怎么計算的?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方法

        (1)先算10排共有多少個座位。

        36×10=360(個)

        360×3=1080(個)

        (2)把30看成3個十,36乘3個十等于108個十,也就是1080。所以,36×3=1080(個)

        (3)用豎式計算。

        第(2)種方法如果沒有出現(xiàn),教師可以交流,并接著列出豎式的簡便算法。

        如果出現(xiàn),教師就結合學生的算法介紹簡便算法。

        3、介紹豎式計算的簡便算法。

        師:36乘30,可以把30看成3個十,這樣寫豎式。

        邊說邊板書

        師:計算時,先算36乘3,得108,也就是108個十,在108的前面添上一個0。

        邊說邊完成板書

        師: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簡便算法,說簡單點就是先乘0前面的數(shù),再在積的后面添0。你們覺得這樣寫怎么樣?

        生:這樣寫很簡便。

        師:剛才我們一起求出了原來這個電影院的座位數(shù),F(xiàn)在這個電影院為了方便更多的小朋友同時看電影,增加了一些座位,我們一起來算一算現(xiàn)在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位?

        用小黑板出示問題(2)。

        4、教師談話,并說明要解決的問題。然后,用小黑板出示問題(2),讓學生列出算式,用口算,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師:誰來說一說現(xiàn)在這個電影院的座位情況?

        生:這個電影院現(xiàn)在每排有40個座位,還是有30排。

        師:誰來說一說怎么列式?

        生:40×30。

        師:口算結果是多少?

        學生可能會直接說出結果1200。

        師: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回答

        把40看成4個十,4個十乘30等于120個十,就是1200。

        先算4乘3等于12,再在12的后面添兩個0,就是1200。

        教師重點指導口算方法。

        5、教師介紹豎式計算,邊說邊寫出豎式。

        師:整十數(shù)乘整十數(shù),可以直接利用口訣計算。先把整十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相乘,再在積的后面添兩個0。用豎式可以這樣算。

        教師介紹豎式的簡便算法。

        三、嘗試練習

        1、教師在黑板上寫。

        出試一試中的6道題,讓學生獨立計算,然后進行交流。

        師:同學們剛才用不同的方法解決了電影院的座位問題,而且學會了用豎式計算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F(xiàn)在,請同學們計算一下黑板上的幾道題,看誰算得又快又正確。

        學生自主計算,請兩個人到黑板上板演。64×30和99×99

        10×10不要求有豎式。

        全班交流。

        2、提出議一議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根據(jù)三道題的乘數(shù)和積回答問題。

        師:觀察這幾道題中乘數(shù)和積,想一想,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積最多是幾位數(shù),最少是幾位數(shù)?說一說你判斷的`理由。

        學生可能回答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積最多是四位數(shù)。因為99是的兩位數(shù),99×99=9801,所以兩位數(shù)乘兩位,積最多是四位數(shù)。

        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積最小是三位數(shù)。因為10是最小的兩位數(shù),10×10=100,100是個三位數(shù)。所以,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積最小是三位數(shù)。

        學生如果有困難,教師啟發(fā)或參與交流。

        四、課堂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1)師生一起估計積是幾位數(shù)。要給學生充分地表達不同想法的機會。

        師:看來同學們不但學會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又知道積最多是幾位數(shù),最少是幾位數(shù)。下面看練一練第1題,我們一起估計一下積是幾位數(shù)。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說法。

        如

        26×40可能出現(xiàn)兩種意見

        積最多是三位數(shù),因為十位上的兩個數(shù)2乘4等于8,不進位;

        積最多是四位數(shù)。把26看成25,40看成4個十,25乘4個十等于100個十,就是1000,所以積一定是四位數(shù)。

        要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

        74×36,也可以有兩種算法。

        因為十位上的兩個數(shù)7乘3等于21,要進位,所以積一定是四位數(shù);

        因為70×30=2100,所以,70×36的積一定是比2100大的四位數(shù)。

        (2)鼓勵學生自己計算,檢驗估算的結果。

        使學生了解判斷積是幾位數(shù)的一般方法:先看兩位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十位上的兩個數(shù)相乘超過或等于10,積一定是四位數(shù)。

        師:好!現(xiàn)在請同學們自己計算一下,看看估計的結果對不對。

        學生計算后,再總結估計積是幾位數(shù)的方法: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十位上的兩個數(shù)相乘進位,積一定是四位數(shù)。

        2、練一練第2題,口算比賽。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表現(xiàn)得都非常棒,下面我們舉行一個口算競賽,看誰是咱們班的“口算能手”!

        3、練一練第3題,先讀題明確圖意后,讓學生獨立解答,再交流解答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師:下面讓我們運用新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吧!請看練一練第3題。你了解到哪些數(shù)學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后,自己列式計算,然后交流。

        4、練一練第4題讓學生先讀題,弄懂題意,再計算。交流時,重點說一說是怎樣判斷的。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p11-12

        教學目標:

        1、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混合運算的順序,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

        2、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小括號的作用,進一步認識有小括號時,應先算小括號里面的,使學生熟練掌握有括號算式的運算順序。

        3、通過練習,發(fā)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細心計算的`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以及小括號的作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人準備1枝紅筆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提問:通過上這一單元的學習,請你說說混合運算的順序是怎樣的?(指名口答)

        2、說明練習內容,導入課題。

        二、指導練習

        1、(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提問:圖畫的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

       。2)讓學生獨立解答。

        強調:列算式時要注意什么?(先算什么要劃線)

        2、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學生互判。(注意:現(xiàn)算什么用紅線劃出來)

        明確: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先算乘除,后算加減。

        3、第3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先計算,后涂色。

        4、(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提問:圖上告訴我們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問題?(指名回答)

        (2)讓學生獨立解答。

        5、先比較哪種飲料便宜,有3種方法

        解法一: 12÷6=2(元) 解法二: 3×6=18(元) 解法三: 12÷3=4(瓶)

        3>2 18>12 6>4

        答:男生買的飲料便宜。 答:男生買的飲料便宜。 答:男生買的飲料便宜。

        再算每瓶便宜多少元?

        3-12÷6

        =3-3

        =1(元) 答:每瓶便宜1元。

        6、(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提問:圖上告訴我們什么信息?要解答什么問題?(指名回答)

        (2)提問:為什么要用小括號?不用行嗎?

        a.看情境圖,先說說圖意,收集數(shù)學信息。

        b.獨立解決問題

        c.在小組內交流

        d.小組匯報,全班交流

        7、指導提問:獲得數(shù)學信息——解決問題——根據(jù)畫面你還能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小組交流合作)

        8、數(shù)學游戲

        數(shù)學游戲:“24點”,游戲前說清游戲規(guī)則,先演示,然后分小組進行游戲。

        三、總結:第一單元所學的混合運算內容,一定要記清運算順序。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提倡算法的多樣化。

        2、結合具體情境,用除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shù)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遷移類推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的算理算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 孕伏鋪墊。

        口答

        246 355 729

        366 217 124 88

        49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36里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

        二、 創(chuàng)設情境,探索新知。

        出示植樹畫面,我們三年級的同學參加綠化祖國植樹活動,觀察畫面,上面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回答:每組有多少人?

        你是怎樣列式的?(363)

        這個算式該怎樣算呢?小組合作,找一找解決的辦法

        匯報:①借助分小棒的方法來計算(怎么分小棒?);

       、谙氤怂愠阂驗123=36,所以363=12

       、劭梢园36看成30+6,所以363可以看成303=10 63=2 10+2=12

       、芤部梢园36看成66,所以363可以看成63=2 26=12

        你還有什么方法?最喜歡用哪種方法計算?

        三、 反饋練習

        1、 完成試一試第1題

        讓學生先獨立計算,抽幾題說說口算方法,最后引導學生觀察每一列算式,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 完成試一試第2題:用除法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讓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列式解答再講評。

        3、 完成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注意對個別學習困難學生的指導幫助。

        4、 完成練一練第2題

        先讓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再讓學生嘗試解答第(1)、(2)兩個問題(什么叫幾倍?)。

        引導學生提出其他數(shù)學問題。

        四、 總結提高

        1、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你是怎樣學的?你對今天的學習滿意嗎?有什么建議?

        2、 嘗試完成練一練第5題。

        讓學生獨立理解題意,解決前兩個問題,然后交流反饋。最后鼓勵學生多提其他的一些數(shù)學問題,要求先在小組內提問題,回答問題,再全班交流。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現(xiàn)實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數(shù)都得0的意義。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數(shù)除以一位數(shù)時,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過程,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商中間、末尾有0的除法筆算。

        教學難點:

        商中間、商末尾有0的.處理方法及筆算的簡便寫法格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你們估一估商是幾位數(shù)。說說是怎樣估計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導入

        師:這天孫大圣來到花果山,看到滿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帶回去給猴子猴孫們嘗嘗,于是大圣手一揮,所有的桃子都進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數(shù)是0的除法。

        師:現(xiàn)在,樹上有多少個桃子?(0)

        師:這時,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來摘桃吃,你們說說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幾個桃子?(0)你是怎樣做出來的?(02=0)

        師:又來了兩只小猴子,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個桃子呢?

        (0、04=0)

        師:要是再來一只呢?(0、05=0)剛剛是4只,那要是再來4只呢?(0、08=0)

        師:看到這兩個算式,你還能說出類似的算式嗎? 同桌互說一個。

        師:好,看到這些算式,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0除以任何數(shù)都得0)

        師: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這個結論你又補充嗎?(0除以任何不是0數(shù)都得0)

        3、商中間有0的除法、

        師:這四個小猴子沒吃到桃子悶悶不樂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們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個桃子,誰能提一個數(shù)學問題?(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幾個桃子?)

        師:瞧,你提的問題和大圣的一樣,真了不起!這道題你會做嗎?你是怎樣列式的?(4084=)結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點引導學生用列豎式方法解答。

        獨立解決后,同教師板書對照,比較兩個豎式不同之處,說說自己的觀點。

        師:咱們看看結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數(shù)都一樣嗎? 看來估算是可以檢驗我們計算結果的正確性的!

        [師:你們都太了不起了,老師這有兩道題你們有信心做對嗎?

        6033=答案

        8022=答案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學說計算過程。

        師:那看看結果和我們剛才估算的位數(shù)是不是一樣。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師:剛剛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開心的走了,聽說大王在分桃子,又來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個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個桃子?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獨立計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師:我們計算的結果和估算的位數(shù)也一樣。

        三、鞏固練習

        師:小朋友都知道孫悟空的絕招是七十二變,幾個小猴子想學一學,咱們看看他們變得對嗎?

        6802=34

        3093=13

        師:小朋友你們真棒,老師這還有一道思考題,看看你們會不會,不過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樣的錯誤。

        思考題:哪題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課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jù)對噸大致的了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趯W生分小組交流匯報

       、蹘熒献鞯贸鼋Y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fā)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賹W生匯自己的`體重。

       、谛〗M同學互相背一背

       、壅f說自己的感受。

       、芨惺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復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游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里填上適當?shù)臄?shù),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jié)課是數(shù)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jié)課的難點。接著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

        2、學生會用多種方法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并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通過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對數(shù)學有好奇和求知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都喜歡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片嗎?今天,草原上要舉行運動會,第一項田徑項目是競走,參賽運動員是喜羊羊與懶羊羊,懶羊羊走長方形的路線,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線。都走一圈,看誰走的快?懶羊羊說:“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

        (大家看圖,出示多媒體課件)

        同學們,你們來當評委,看看懶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嗎?

        引導:喜羊羊和懶羊羊可不是光憑你們的猜想就能說服的,我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驗證,讓他們心服口服。你覺得喜羊羊和懶羊羊走的路線與我們所學的哪一個數(shù)學知識有關?(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揭題:你們真聰明!老師非常欣賞你們對數(shù)學的敏感。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問題。提問:他倆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

        板書課題: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

        二、探索新知:

        1、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的長方形,動手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長邊,再摸一摸長方形的一組短邊。長方形較長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長,較短的一組對邊叫做長方形的寬。請同學們動手量出所需的數(shù)據(jù),再算一算它們的周長。

        2、引導:從同學們的臉上,我可以看出你們肯定有成果了,誰愿意給大家展示一下。(學生說教師板書。要求說清這樣做的道理。)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有這三種:

        (板書)

        (1)6+4+6+4=20(厘米)周長=長+寬+長+寬

        (2)6×2+4×2=20(厘米)周長=長×2+寬×2

        (3)(6+4)×2=20(厘)周長=(長+寬)×2

        3、提問: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4、請同學們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練習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長。

        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有這兩種:(板書)

        (1)5+5+5+5=20(厘米)

        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

        (2)5×4=20(厘米)邊長×4=周長

        提問: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提問:要求正方形的周長需要知道什么條件(邊長)。

        5、提問:懶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長方形草坪的長是12米,寬是6米,請你們幫它來算一算這個草坪的周長是多少?

        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寫出計算過程。

        6、解決了懶羊羊的問題,那我們就來幫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邊長是9米。請你算出它的周長。

        7、同學們比較一下誰走的路長?(一樣長)

        8、談話:原來,他們倆走得一樣多,經過科學地計算,懶羊羊心服口服了,他們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賽中。

        三、鞏固練習

        1、請你量出需要的數(shù)據(jù),并計算它的周長。

        2、如果繞籃球場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3、試一試:正方形的手帕的邊長使25厘米,他的周長是多少?

        它的周長是100厘米。

        4、想想做做。

        能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嗎?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四、拓展延伸:

        課下練習:

        一根長24米的繩子

        (1)圍成一個正方形。圍成的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米?

        (2)圍成一個長方形,如果長方形的長是9米,寬是幾米?

        想一想:如果長不是9米,還能圍成哪些長是整數(shù)米的長方形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圍成的圖形)

        五、課堂小結:

        1、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嗎?

        2、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在生活中有許多關于周長的有趣的問題,只要我們去認真觀察,去仔細發(fā)現(xiàn),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8

        教學目的:

        1.學生在已經認識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礎上學習長度單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長度的觀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掌握測量1千米的方法。

        2.通過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實際測量和估測能力。

        3.滲透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1千米的長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關系。

        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自體會生活中測量1千米的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我們都學過什么長度單位?你們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長嗎?1厘米、1米呢?如果測量鉛筆的長度,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測量教室的長度呢?

        2.小組交流,整理資料(課初,以小組為單位,交流一下課外測量的情況)

        各小組匯報課外測量情況:

        1.測量一下路邊兩根路燈間的距離為多少米?多遠為1000米?

        2.測量一下學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跑幾圈是1000米?

        二、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課件

        師問:請同學們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說什么?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師小結:通過畫面我們看到了路旁的里程碑上標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樣,同時板書“千米”;

        3.設疑:計算比較長的路程,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單位?

        你們想了解有關千米的什么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認識長度單位“千米”(把課題補充完整)。

        三、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1.各小組匯報課外實際測量情況。學生匯報時,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并把有關數(shù)量板書。

        2.教師說明:路邊兩根路燈桿間的距離是50米,二十一根路燈桿的.距離長1000米;運動場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結合本校實際)跑兩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師問:你們知道1千米和1米之間的關系嗎?(板書;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師問:,1米有多長?50米有多長?100米有多長?兩個里程碑間1千米的長度?(讓學生閉眼想象)

       。2)師問: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約是1千米?(小組討論)

       。3)師問:你能說一說你是怎樣猜測的嗎?想一想,你還知道什么物體間的距離大約是1千米,或者是幾千米?

        4.記憶進率。

        問:還記得手指游戲嗎?現(xiàn)在請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間有什么秘密?

        明確: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距離較遠,正好表示它們之間的進率是1000。

        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練習十的第1、2題)

        1.看下圖,從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遠,把路線畫出來。

        學生匯報時,說一說想的過程。

        2.把每小時的路程和合適的交通工具用線連接起來。

       。▽W生訂正時,適時加入交通法規(guī)教育。)

        五、實踐

        師問:你們想不想體驗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覺?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走了多長時間大約是1千米?(組織學生到操場分小組進行)

        匯報:你們是怎么走的?有什么感覺?

        六、看書質疑,全課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千米的認識,你們有什么收獲?

        2.齊背“手指游戲歌”,加最后一句話“大哥二哥有秘密,這個秘密是1000。”

        七、課外實踐作業(yè)

        查閱有關“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小資料,和同學們說一說。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9

        一、填空。

        1、常見的長度單位有()()()()()。

        2、常見的重質量單位有()()()。

        3、1只大象重約4()。

        4、一臺拖拉機可以裝貨物1()。

        5、直尺上從0到1的這一段長度是()厘米。把這一段長度平均分成10小格,每小格的長度是()毫米。

        二、判斷題。

        1、飛機每小時飛行800千米。()

        2、8千克=8000噸。()

        3、一頭豬重135千克。()

        4、一袋大米重50千克,20袋大米重1噸。()

        5、40毫米與4分米同樣長。()

        三、選擇。

        1、李平的身高146()。

        a、米

        b、分米

        c、厘米

        2、回形針的長度是28()。

        a、厘米

        b、毫米

        c、分米

        3、一本書大約重150()。

        a、克

        b、千克

        c、噸

        4、一袋大米重10()。

        a、克

        b、千克

        c、噸

        5、比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a、5噸500千克

        b、5900千克

        c、5550千克

        四、在括號里填上適當?shù)膯挝弧?/strong>

        1、一個雞蛋重50()。

        2、汽車每小時行80()。

        3、一輛貨車載重4()。

        4、一頭牛重約200()。

        5、跑步每秒鐘約8()。

        6、1袋水泥重約50()。

        7、小明的身高是146()。

        8、小宇的體重是32()。

        9、數(shù)學課本長約2()。

        10、標準運動場跑道一圈是400()。

        五、解決問題。

        1、一只蝸牛從24厘米深的杯底往上爬,每爬6厘米要用3分鐘,然后停2分鐘。問:蝸牛從杯底爬到杯口要用多少時間?

        2、某學校的'學生進行__訓,在晚上的行__中,二班步行了2100米,一班比二班要多行160米,那么一班和二班共行__多少米?

        3、一段16米長的布帶,每次剪去2米,剪了5次后,還剩多少米?

        4、一頭大象重6噸,一頭牛重400千克,一頭大象比一頭牛重多少千克?

        5、一根木料在24秒內被切成了4段,用同樣的速度切成5段,需要多少秒?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 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估計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方法:展示,講授,交流。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同學們學過哪些重量單位?具體描述一下 1克與 1千克有多重。(可以舉例說明)

        一筐蘋果約重20( )小蘭體重約25( )

        一個雞蛋約重50( )一輛大卡車能裝貨約8( )

        (最后一題填單位,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有的學生說出用“噸”做單位,問問他是如何知道的,說不出也不用詳問,教師導入新課。)

        卡車的載重量很大,上面一題用千克做單位不合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重量單位家族的一個新成員——噸。(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互動合作

        二、初步認識“噸”

        噸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漸展示大約重是1噸的物品,讓學生從常見的物品重量比較中,對1噸的重量的初步認識。

        1噸到底有多重呢?其實1噸=1000千克,噸用“t”表示。

        板書:1噸=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許多重量已知的物體,請向大家介紹一下。那有沒有同學帶來以“噸”做單位的物體呢?說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過可以用“噸”做單位的物體,能簡單的說一說嗎?學生舉例

        請你仔細觀察這些物體與你所認識的物體,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嗎?學生討論后得出:以噸為單位的物體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噸”來做單位。

        初步認識了噸之后,老師這里有一些物品,請你們?yōu)樗麄冞x擇一種合適的單位。

        舉例:讓學生舉出重量大約是1噸的物品。

        三、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 3噸=( )千克8000千克=( )噸

        讓學生任選一題解答,并說出是怎樣想的。

        2.師強調:因為1噸是 1000千克,3噸是3個 1000千克,3個 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噸= 3000千克。因為 1000千克是1噸, 8000千克里有8個1000千 克,所以 8000千克是8噸。

        3.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標注限重量1噸,十三個成人,出示問題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幾人?

        b、如果全班同學都要乘電梯,至少要坐幾次?(根據(jù)本班的人數(shù))

        展示交流

        用一輛載重6噸的卡車運輸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運輸次數(shù)最少,該怎樣運?小組同學合作,看哪一個小組的同學設計的方案最好。

        品種 水泥 黃沙 石子 磚頭 鋼材

        重量 2500千克 4噸 6噸 9噸 2500千克

        四、鞏固拓展

        1、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哪些本領?

        2、討論:“每兩個重量單位間的進率都是 1000”這句話對嗎?

        明確:“每相鄰兩個重量單位”與“每兩個重量單位”的不同。使學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單位間的基本進率關系式有兩個,即: l噸=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擴展出的關系式有一個,即:1噸= 1000000克。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三:2、3

        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1噸= 1000千克 1t= 1000kg。

        3噸=( )千克 8000千克=( )噸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解決實際問題,體會加減法估算必要性;掌握加減法估算的方法,會根據(jù)具體問題進行合理的估算。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現(xiàn)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通過感受估算解決問題的簡潔性,培養(yǎng)估算意識。

        3.體會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步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方法,具有回顧與反思的意識,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二、教學重點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掌握加減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體驗估算的多樣性,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墓浪悴呗浴?/p>

        三、教學難點

        體驗估算的多樣性,能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墓浪悴呗浴?/p>

        四、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課件、習題卡

        五、教學過程

       。ㄒ唬┣榫硨

        說說下面各數(shù)的近似數(shù)

        583接近()百

        718接近()百

        192接近()百

        219接近()百

        583接近()百()十

        718接近()百()十

        192接近()百()十

        219接近()百()十小結:剛才小朋友們都積極動腦,學會判斷一個三位數(shù)接近哪個整百數(shù)或整百整十數(shù),下面我們就來用這個本領解決問題。

       。ǘ┨骄啃轮

        1.出示情境,引出新知

        向陽小學組織學生去看巨幕電影,我們一起來看看。帶來的問題是什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你想怎么解決這道題?(估一估,算一算)

        下面就解決一下這道題。

        2.匯報交流。

        六個年級的學生同時看能坐下嗎?說說怎么想的。

        預設1:221+239=460(人)460人>441人所以六個年級的學生不能同時坐下。

        預設2:把221看成200,把239看成200,200+200=400(人)221+239>400人。

        預設3:把221看成220,把239看成230,220+230=450(人)450人>441人所以六個年級的學生不能同時坐下。

        預設4:221>220,239>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所以不能同時坐下。

        討論交流:

       。1)這些方法方法合理嗎?為什么?

        (2) 方法一和方法三、方法四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3.小結雖然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同,有的是精確計算,有的是估算,但是一般我們不用找到準確答案更簡潔一些。

        4.方法提煉:我們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明確問題,找到信息——運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回顧反思方法

       。ㄈ╈柟烫嵘

        1.解決15頁問題

        (1)出示問題

        如果兩個旅行團分別有196名和226名團員,這兩個旅行團同時看巨幕電影坐得下嗎?

       。2)匯報方法

        2.解決17頁第7題

       。1)仔細審題,說說你想用什么方法?

       。2)獨立解決

       。3)匯報方法

        3.解決17頁第6題

       。1)要幫助小貓解決問題,你想用什么方法?為什么?

       。2)獨立完成

        四、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算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在具體情境中合理地運用口算、筆算和估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在與他人的討論交流中,培養(yǎng)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筆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在乘法這一單元里,我們已經學習了

        (1)口算。哪類題目可口算?(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

       。2)筆算。哪類題目要筆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這里的兩位數(shù)我們指的是一般的情況,不包括整十數(shù)

        (3)估算。估算的時候我們一般把兩位數(shù)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數(shù)來估算的。估算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

        2、關于乘法,我們這一課要學什么,有誰知道嗎?

        板書課題: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學習探究:

        1、其實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們前面口算中出現(xiàn)的那類題,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筆算。

        (1)、談話:今天我們仍然到奶牛場去參觀,看看奶牛場一天能生產多少牛奶。(出示主題圖)

       。2)、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問題:今天擠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讓學生說出算式后板書:2530=

        2、學生用已有的筆算知識列出豎式計算

        交流:板書: 3 0 或 2 5

        觀察兩個豎式,說說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師的豎式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板書:

        問: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沒有和什么數(shù)位對齊)

        猜: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在算的時候先不要考慮它)

        遮去0,現(xiàn)在的豎式變成幾乘幾?(25乘3)

        一起來算一算:75。

        好了嗎?(沒有,還要添上0,得數(shù)是750)

        把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比一比,你更喜歡哪個豎式?為什么?

        說說這種簡便豎式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實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時訓練。

        想想做做1。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學生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積的末尾0的'處理。

        說說做這樣的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怎樣算簡便?

        5、學這個簡便寫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來看這道題:3804500

        這是一道三位數(shù)乘四位數(shù),你能不能用新學的辦法來計算?

        隨學生回答并板書,結合板書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這樣就會了,不過最后還要加上3個0。

        看來學了乘數(shù)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我們可以用它來解決一些更難的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3

        問:題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樣比較第一組中的兩道題?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組里說說怎樣比較第二組、第三組的兩道題。

        2、想想做做4

        看圖說說圖意,再列式計算,說說是怎樣列式的,又該怎樣進行估算。提

        醒學生用約等號連接估算結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場景圖,讓學生說說收集到哪些信息,獨立計算后,再指名說說算

        式,如果學生獨立計算有困難,教師重點提問:20人正好租4條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學生獨立閱讀題目后,先觀察平面圖,找到方向標,確定圖中的方向,再

        明確題目要求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你有何收獲?

        五、作業(yè):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教學乘數(shù)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筆算方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筆算和估算以及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的口算的基礎上教學的.

        例題先讓學生按照豎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結果,然后介紹簡便的筆算方法,這樣安排可以減少計算的錯誤,并使學生產生學習筆算簡便方法的需求.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3

        一課時

        教學內容

        小樹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明確算理。

        難點: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能夠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具學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大家都知道植樹造林、綠化環(huán)境的好處,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小樹的問題,有興趣嗎?

        【設計意圖:借助談話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師:請看下面的情境圖,說說從中你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情境圖)

        學生可能會說:

        我知道每捆楊樹有20棵,圖中有3捆楊樹。

        我知道每車裝有楊樹500棵。

        師:根據(jù)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問題呢?

        生:3捆楊樹一共有多少棵?

        師:這個問題你會解答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計算,每捆有20棵楊樹,3捆就是3個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們也可以根據(jù)乘法的意義用乘法計算,3個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據(jù)乘法口訣“二三得六”,知道3個2是6,可以推算出3個20是60。

        師:你喜歡用加法計算還是喜歡用乘法計算?為什么?

        學生可能會說:喜歡用乘法計算,因為用乘法計算簡便。

        師:4捆楊樹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歡的方法算一算。

        學生嘗試自己計算,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對解答正確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

        師:園林工人運走了3車樹苗,一共運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車樹苗是500棵,3車就是3個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車樹苗有多少棵,就是計算3個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即500×3,根據(jù)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師:算一算下面的式題,說說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課件出示教材第30頁最下面式題)

        學生嘗試獨立計算,討論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只要學生說得合理,就要給予肯定和鼓勵。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小組討論、交流匯報,經歷探索多種算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可能會說:我學會了整十、整百數(shù)與一位數(shù)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內乘法來解決很多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發(fā)現(xiàn)數(shù)學規(guī)律的能力。】

        板書設計

        小樹有多少棵

        教學反思

        1.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學習的樂趣,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而引導學生探索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

        2.這是整個單元內容學習的起點,要格外注意讓學生主動探索計算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并重視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歸納。

        3.這節(jié)課的教學對學生來說并不難,是在以前已經學習的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可以完全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活動,讓學生親自參與,主動探索,以合作的方式總結出口算整十、整百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方法。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4

        一、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認識分數(shù),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shù)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能讀、寫簡單的分數(shù)。

        2、 使學生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shù)以及同分母的兩個分數(shù)的大。惶骄坎W會簡單的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計算,并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3、 使學生體會分數(shù)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了解分數(shù)產生與發(fā)展的大致歷程,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產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認識幾分之一

        教學內容:P98--100

        教學目標:

        1、 能結合直觀圖示初步認識分數(shù),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幾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紙、涂色等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shù),知道分數(shù)各部分的名稱,能讀、寫分數(shù)。

        2、 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

        3、 體會分數(shù)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進一步產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1、談話: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同學們每兩個人分成一組來分食品。小強和小紅他們倆準備了哪些食品?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樣分才能讓他們倆都滿意呢?(板書: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

        2、問:你愿意幫他們分一分嗎?

        3、指名分食品,并貼出相應圖畫。

        4、分蛋糕: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能分到幾個?

        5、師:要表示"半個",就要學習新的數(shù),就是分數(shù)。

        二、認識分數(shù),操作探究

        1、認識二分之一

       、耪勗挘何覀兿葋砜纯窗雮蛋糕師什么羊的?(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F(xiàn)在我們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半個,這半個用分數(shù)表示就是二分之一。(板書:二分之一),二分之一怎么寫呢?看老師寫出這個分數(shù),先寫中間的橫線,再在橫線的下面寫2,表示把這一塊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最后在橫線的上面寫1,表示半個是其中的一份。這個數(shù)就是分數(shù)。

        問:你能完整地說說老師是怎么寫出分數(shù)二分之一的嗎?

       、颇阆胫婪謹(shù)各部分的名稱嗎?把數(shù)學書打開到P98,自己找一找,讀一讀,認一認。

        學生自學課本。

        問:中間的橫線叫什么?分數(shù)線上面的數(shù)叫什么?分數(shù)線下面的數(shù)叫什么?分子和分母誰在上,誰在下?

        ⑶談話:你會讀出這個分數(shù)嗎?先讀什么?再讀什么?

       、葐枺哼@半個蛋糕是這塊蛋糕的1/2,那么另外半個蛋糕是這塊蛋糕的幾分之幾呢?

       、烧勗挘赫J識了1/2,你想不想拿一張紙折一折,把它的1/2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來呢?

        學生折紙、涂色。完成后在小組里交流。

        班級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可以涂哪部分?還可以涂哪部分?

        還有誰的折法跟他不一樣?

        2、想想做做1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shù)嗎?

        出示第1題,學生齊讀題目。

        教師指導填寫第1幅圖下面的分數(shù)。談話:這幅圖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幾?在這幅圖下面的括號里寫出一個分數(shù)表示出來。

        學生獨立完成后幾題。

        3、想想做做2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么選的?為什么?

        小結:只有把一個圖形或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究,比較大小

        1、談話:我們來做個游戲,拿出老師發(fā)給你的三張圓紙片,比較一下,這三張的大小怎樣?

        請你折出一張紙的1/2,涂上顏色;再折出另一張紙的1/4,涂上顏色。比較這兩張紙中涂色部分的大小。這兩張紙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數(shù)來表示?你能比較出折兩個分數(shù)的大小嗎?

        折出第三張的1/8,涂上顏色,你想用1/8與前面的哪個分數(shù)比較大?跟同桌同學互相說一說。

        全班交流:1/2>1/8 1/4>1/8

        2、想想做做3

        談話:三張紙條的長度怎樣?

        問:第一張紙條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二張、第三張紙條的涂色部分會表示嗎?

        指名說出填寫的分數(shù),教師板書。

        問:誰能根據(jù)這三張紙條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較一下這三個分數(shù)的大?

        指名回答。

        3、想想做做5

        指名讀題并說出題目要求。

        學生動手涂一涂并比較大小。

        小組內交流。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談話:我們再做一個游戲,拿出老師發(fā)給你的那張長方形紙,與同組小伙伴比較一下它們的大小,折出你最喜歡的幾分之一后,涂上顏色,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比較它們的大小。最后每組選出最優(yōu)秀的兩幅作品貼到黑板上。

        2、想想做做6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3、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shù),我們的生活不光有整數(shù),也有分數(shù)。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分數(shù)有哪些認識?今天學習的分數(sh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么樣的分數(shù)?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5

        第三單元 測量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第5課時噸的認識和換算

        教學反思: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第6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33頁例9、做一做及練習七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shù)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 分析數(shù)量關系。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號里可以填哪些數(shù)?其中一個括號的數(shù)確定了,是否另一個括號里的數(shù)就能確定?

        (2)如果前面括號里填3,后面括號里填幾?

        (3)如果后面括號里填2,前面的括號里填幾?

        2、導入。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shù)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于8噸。實際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么辦呢?

        2、探索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匯報交流。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生: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shù)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如果安排這樣的車運3次,那么,“載質量3噸的車”應該運幾次才能把煤運完呢?

        生:“載質量2噸”的車運2次,能運煤2×2=4(噸),剩余4噸需要“載質量3噸”的車運2次才能運完,但是同樣的它們的總運量不能恰好等于8噸。

        師:如果1次呢?0次呢? 學生獨立完成。

        (3)列表法解決問題。

        師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 載質量2噸 載質量3噸 運煤噸數(shù)

        1 4次 0次 8噸√

        2 3次 1次 9噸

        3 2次 2次 10噸

        4 1次 2次 8噸√

        5 0次 3次 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學生自我探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么付錢,就是求30元里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shù)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只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么做,加上這個條件后怎么做?這樣有什么區(qū)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案。

       。3)匯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么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后比較大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于這堂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第1、4兩種方案正好運完8噸煤。

        1、“載重量2噸”:4次 “載重量3噸”:0次

        2、“載重量2噸”:1次 “載重量3噸”:2次

        教學反思:、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shù)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人教版數(shù)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3

      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1-09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01-30

      數(shù)學s版三年級上冊教案01-06

      初二數(shù)學上冊教案04-06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周長》教案12-11

      蘇教版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11-14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shù)學教案11-13

      三年級數(shù)學上冊教案范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