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背景: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班上的幼兒特別喜歡玩泡泡水,下課吹,上課也在偷偷的吹。既然泡泡水讓他們這么感興趣,何不因勢利導,給孩子們上一節(jié)生成課呢?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教學活動:《小小肥皂真有趣》
活動目標:
1、使幼兒懂得肥皂的性質,用途和使用方法并知道如何把手帕洗干凈。
2、讓幼兒養(yǎng)成飯前便后要洗手的衛(wèi)生習慣。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重點: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懂得肥皂的性質,用途和使用方法。
難點:讓幼兒嘗試洗手帕。
活動準備:
臟手帕,水,盆子,大小肥皂,泡泡水。
活動過程:
一、出示實物(一塊臟手帕)
1、這快手帕干凈嗎?臟了怎么辦?
2、是不是放在水里洗洗就干凈了呢?把手帕放在水中搓,提起來小朋友觀察(沒洗干凈),怎么辦呢?
二、教師操作,幼兒觀察手帕是怎么變干凈的。
1、先用肥皂在干手帕上檫,肥皂上不去,怎么辦?
2、把肥皂沾水后在手帕上抹,手帕變干凈了嗎?(沒有)還要怎么辦?(用手搓)搓出泡泡后再放到水里清洗干凈。
三、向幼兒介紹肥皂的性質,用途和使用方法。
1、臟東西到哪兒去了?(水里)
2、怎樣到水里去的?(用肥皂洗的)感受肥皂沾上水后是怎樣的?(又粘又滑)
小結:肥皂碰到水后,變的又粘又滑,抹在手帕上搓就會產生泡沫,臟東西就粘在泡沫上被帶到水里去,所以手帕就變干凈而盆子里的'水變臟了。
3、請小朋友按照洗手帕的方法來洗一洗自己的小手,先把手弄濕,抹上肥皂后搓出泡泡,再放到清水里面邊清邊洗。通過洗手的練習,懂得肥皂的性質(遇到水后滑滑的,搓的時候還有泡沫)和用途(使臟東西變干凈,消毒,清洗傷口等等),學會正確使用肥皂的方法,
四、帶領小朋友到室外玩肥皂泡泡水,在游戲中結束本節(jié)課。
活動反思:
我設計的這節(jié)生成課是一節(jié)認識課,根據(jù)我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我發(fā)現(xiàn)這階段的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既然他們那么喜歡泡泡水,就因勢利導讓孩子們知道泡泡水是怎樣來的。在課的整個活動過程中,始終貫穿以幼兒的興趣為主,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肥皂本身并不會引起幼兒太大的興趣,所以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活動中都要隨時觀察幼兒對課堂的反應和與教師間的互動,教師應該隨時對幼兒的反應做出適當?shù)膽獙Υ胧。在整個教學中,我采用實物先激起幼兒的興趣,再動手動腦,最后以游戲結束為線條展開。讓游戲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由于我們鄉(xiāng)區(qū)幼兒園的條件有限,真正把實踐活動帶到課堂的課實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幼兒在整個課堂上的表現(xiàn)都相當?shù)姆e極,整節(jié)課始終是在一種愉悅輕松的氛圍中開展。對幼兒在活動中的種種行為,我都會給予積極的引導和評價,在洗手帕這個環(huán)節(jié),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在老師最后出示泡泡水并吹泡泡水是整節(jié)課的高潮,孩子的興致很高。總的來說,這節(jié)課上的還是比較的成功,讓孩子們在玩的活動中學到知識,掌握了肥皂的性質,用途,并學會了洗手帕,基本達到了預期的要求。由于我不是專業(yè)的幼兒教師,從事幼兒教育才半年時間,在我的語言上還不夠幼兒化,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加強自身的素養(yǎng),哪方面不足,就多注意加強哪方面的學習。如果再上一次這節(jié)認識課,我會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入讓幼兒親自動手制作肥皂泡泡水這個環(huán)節(jié),那樣對于肥皂的認識孩子們的興趣一定會更加的濃厚。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已有的動物經驗進行推測和質疑,并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質疑中進一步積累動物的經驗,能認真思維積極探索。
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重點:
能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難點:
能運用已有的動物經驗進行推測和質疑。
教學準備:
一塊大拼板和截片教學課時:1課時教育理論依據(jù):
《課程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孩子對周圍的世界有著積極的求知探索的態(tài)度,愛學、好問、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我根據(jù)孩子對動物積極探究的態(tài)度設計了本活動;在活動中滲透了"能根據(jù)周圍事物的屬性進行概括和分類"的學習經驗,因此設計中包含了"四條腿"等一些線索的提供。大班孩子年齡特點中提及"展現(xiàn)生活經驗,交流信息和表達情感",因此我抓住了幼兒的語言表達特點和學習特點,創(chuàng)設了游戲的情景,為孩子主動探究、質疑、推測創(chuàng)設了空間和環(huán)境。
教學過程:
一、說一說(交流已知的有關動物經驗)1、最近我們一直在研究關于動物的秘密,你們知道動物的哪些秘密?
小結:老師知道你們確實知道不少動物的秘密。
過渡:今天我就想來考考你們,敢不敢接受挑戰(zhàn)?(敢)二、猜一猜(根據(jù)線索層層推理,猜測答案)森林圖片4條腿尾巴食草生蛋(一)探討猜測方法(了解箭頭的含義)1、我們要來猜一個動物,這個動物的一些秘密就藏在這些板的后面,怎么來猜呢?
幼:一個一個翻/看著標志,一個一個從開始往下面翻。
小結:是呀,就是根據(jù)箭頭的指示一個一個往下翻。
(二)根據(jù)"大森林"猜動物1、看到了什么?(大森林)2、看到這樣的大森林,你們會想到什么動物?
小結:你們說了這么多的動物都是在森林里的,昆蟲在森林里、空中飛的小鳥在森林里、走獸也在森林里,都是有道理的。
過渡:那么今天猜的`是一個動物,看來根據(jù)一條線索還不能確定是哪個動物,怎么辦?
(三)根據(jù)"4條腿"猜動物1、四條腿的動物會想到誰?
小結:有了兩條線索你們現(xiàn)在說的都是四條腿的動物了。
過渡:可是這個答案還是很多還是不好確定是什么動物,怎么辦呢?(繼續(xù)翻第三張)(四)根據(jù)"尾巴"猜動物1、看到這個線索,你覺得象什么?會想到哪個動物?
小結:你們覺得這個是鼻子想到了大象;認為這個是尾巴想到了變色龍,想的很有道理,它的確是動物身上的一個部分,離答案越來越近了,不要驕傲,繼續(xù)加油!
(五)根據(jù)"吃草的嘴巴"猜動物1、看到吃草的嘴巴會想到哪個動物?
幼:鱷魚/我覺得是恐龍。
2、剛才說了這么多,現(xiàn)在我們就把4條線索連起來看,生活在森林里4條腿身上有這個部位又是吃草的會是什么動物呢?
(幼兒可能猜測恐龍)教師猜測:那我覺得是犀牛,因為可以在森林里,4條腿,這個是犀牛頭上的一個角,它也是吃草的。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有的孩子同意老師,有的孩子大膽提出質疑)(六)根據(jù)"大蛋"猜動物(教師翻出最后一張)1、你們還認為是恐龍嗎?
幼1:是的,恐龍就是生蛋的。
2、象恐龍這樣生蛋的動物我們叫它卵生動物,那么是不是所有動物都是生蛋的?(不是)小結:看來恐龍是符合這些條件的,我的題目沒有把你們難倒,你們真聰明,那么答案是恐龍,會是什么恐龍呢?想不想知道答案?(想)三、拼一拼(驗證答案)我的這幾個板是在一張大拼圖上截下來的,請幾個小朋友把這些板拼到大拼圖上,答案就出來了。
(4名幼兒來拼,其他孩子等待)總結:你們真聰明,現(xiàn)在看到了正確答案。今天我們猜的就是三角龍,這5條線索就是三角龍身上的5個秘密,再來看看是三角龍的哪些秘密。
四、找一找(激發(fā)幼兒進一步探索恐龍秘密的興趣)師:今天真開心,通過一步步線索來猜動物發(fā)現(xiàn)了三角龍的5個秘密,其實在恐龍家族里還有很多其他的恐龍,他們身上也有很多的秘密,有些秘密是一樣的,有些秘密不一樣,下次我們到班級恐龍樂園里去找找這些秘密,再來研究!
教學反思:
幼兒的興趣非常濃,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但在幼兒討論的這個階段,我應該創(chuàng)設情景,讓幼兒體驗。我會多看看多學學,讓以后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
科學教案 篇3
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注意到了自身的變化,對自己的身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每一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和以前相比有了哪些不同,也開始想象自己今后會變成什么樣子。結合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節(jié)活動讓幼兒初步感知人的聲音及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變化等。
【活動準備】
1、各種聲音的錄音(如,下小雨聲、尖細的說話聲、很慢的高跟鞋走路聲;下大雨聲、粗重的說話聲、很快的高跟鞋走路聲;嬰兒的哭聲、幼兒的說話聲、成年的`說話聲、老年人的說話聲)。
2、眼罩一個、錄音機一臺。
【活動目標】
1、感知人的聲音及自然界中各種聲音的變化。
2、運用多種方法讓幼兒自己的聲音發(fā)生變化。
【活動過程】
一、傾聽兩組不同的聲音,并進行比較。
1、請幼兒傾聽第一段錄音:下小雨聲、尖細的說話聲、很慢的高跟鞋走路聲。提問:你聽到了什么聲音?
2、請幼兒傾聽第二段錄音:下大雨聲,粗重的說話聲、很快的高跟鞋走路聲。提問:你聽到了聲音有什么變化嗎?
二、讓幼兒傾聽嬰兒的哭聲、幼兒的說話聲、成年人的說話聲、老年人的說話聲并進行比較。討論:“人說話的聲音會發(fā)生哪些變化?”請幼兒了解人的聲音在嬰兒時期、幼兒時期、成年時期、老年時期發(fā)生的變化。請幼兒學一學不同時期人說話的聲音。
三、討論并嘗試:“如何讓自己說話的聲音發(fā)生變化?”(如:聲音變調,用手捏住鼻子說話,用手捂住嘴說話等。)
四、游戲“讓你猜猜我是誰?”
一名幼兒戴上眼罩,另一名幼兒邊用變化的聲音說“讓你猜猜我是誰”邊輕輕拍擊他的后背,然后請蒙眼的幼兒猜出說話的人是誰。猜對后雙方交換角色繼續(xù)游戲。
【活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隨時玩“讓你猜猜我是誰”的游戲,幼兒可以變另一種聲音讓其他小朋友猜。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四冊第四單元“能說會寫”中口語交際的訓練項目,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告訴學生身邊的科學知識很多,我們了解和運用這些科學知識,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幫助。本次口語交際要求學生以科學常識為題,通過說一說,比一比,增強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設計理念:
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要學生體會到知識就在生活中。從生活中來,還要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力求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懂得生活中有許多知識的道理。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科學,遵循科學辦事。
2.舉辦科學常識小競賽,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在口語交際中的應對能力。
3.倡導學生條理清楚的表達自己觀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小競賽,使學生更多的了解身邊的科學現(xiàn)象的原理,使資源共享。
教學難點:
能清楚,明白地把自己知道的科學道理表達出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準備:
1、課前收集生活中的科學小知識。
2、準備小紅花若干朵。
教學流程:
一、 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我們身邊到處都有學問,到處都有科學小知識,你們都知道嗎?今天我們就來看誰最留心生活,懂得的最多。
二、自學導讀,明確要求。
學生讀書,明確本次口語交際的目的要求。
三、組內交流合作,收集管理。
把學生分成甲乙兩組,組內同學在一起合作學習,組長把同學提的問題收集整理,做好分工和發(fā)言(教師到同學中去,師生共同合作學習)
四、競賽開始:
教師做評委
1.公布競賽要求:
。1)要求學生把自己收集和整理的`科學小知識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要求對方回答出科學原理,說對得一朵小紅花,說不對提問方說出道理并得一朵小紅花,以此交換進行,哪組得花多,即獲勝。
。2)評出個人單項獎,即“小博士獎”“表現(xiàn)突出獎”和“語言最具魅力獎”。
2.競賽開始(同學回答問題時,教師做適當補充)
五、總結活動
1.宣布獲勝小組。
2.評出個人單項獎。
3.學生談收獲。
4.教師小結: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與老師都學到了許多我們生活中的學問,鍛煉了同學的表達能力,也展示了我們小組合作的精神,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要關注我們的生活,從中會有很多收獲。
科學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了解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分類。
2、通過分類操作、繪畫等活動鞏固對工具的認識。
3、通過調查、觀察、體驗、合作探究等活動,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4、讓幼兒嘗試運用色彩來表現(xiàn)不同的情感,抒發(fā)內心的感受
二、活動準備:
1、各種類別的常見工具的圖片及名稱字卡。
2、 各種顏色的瓦楞紙、美勞材料。
3、各種各樣的文具、測量工具。
三、活動過程:
1、討論工具的.分類。
——— 第一次分類:教師出示已準備好的各種工具圖片,請幼兒
來進行分類,并鼓勵幼兒說出分類的理由。
——— 第二次分類:教師引導幼兒根據(jù)工具的功能用途對這些
常見工具的圖片再次進行分類:廚具、餐具、清潔用具、文
具、交通工具、體育用品、樂器、玩具、手工具。
2、裝飾主題墻。
——— 教師和幼兒一起將工具的圖片分類粘貼到事先裝飾好的
主題墻上,同時配上相應的類別文字。
3、分享成果。
——— 欣賞師生共同完成的主題墻,邊觀察邊講述:上面有哪些種類的工具?
——— 分別是什么工具?它們有什么作用?
有關活動 交通工具大集合:教師提供瓦楞紙和各種交通工具的圖片或照片,鼓勵幼兒將各種交通工具模仿或創(chuàng)造性地畫在瓦楞紙上,涂色后剪下,張貼在事先準備好的“交通工具大集合”墻上,邀請幼兒按照空中、水中、陸地上的交通工具分類粘貼。
教學反思
在上節(jié)課分類學習中,孩子們對分類的內容已經掌握,我也做了一些提示,所以在每組撿物品當中,進行得非常順暢。
開始教師就把東西亂七八糟地丟在教室中間,讓孩子們親自體驗雜亂無章的生活,即不美觀、又不衛(wèi)生,這樣孩子們就產生了收拾的欲望。在收拾當中要按秩序有條有理,物品要按分類的擺放收拾。
這節(jié)課較好的體現(xiàn)了理念。同樣的東西,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分類、整理方法體現(xiàn)了動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良好行為習慣,孩子們有了這樣的體念,達到了我們的教育目的。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讓托兒感知綠色。
2.愿意開口學說話。
活動準備:
綠塑料片
活動過程:
1. 引起興趣:
寶寶們,媽媽今天請來了一位小客人。
我們一起來看看是誰呀?(小波)
小波身上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呀?(紅顏色)
小波,小波,我也來了。
小波把誰也叫來了?
。ǔ鍪纠├瞾砹恕
我們和拉拉打打招呼呀。(拉拉你好)
小波和拉拉都到我們教室來了,你們高興嗎?(高興)
那我們把小波和拉拉拍照片拍下來,帶給媽媽看看讓他也高興高興。
2. 引導托兒觀察:
寶寶,媽媽怎么看見小波變成綠綠的,拉拉也變成綠綠的'。
怎么回事呀?
原來,媽媽手上有一只綠蘋果照相機。
寶寶看看是不是綠蘋果照相機呀。
有了這只綠蘋果照相機拍出來的東西都是綠綠的。
你們看好,媽媽是怎么用這只綠蘋果照相機的。
我把這只綠蘋果放在眼睛前面“喀嚓”一下,
你要一邊拍一邊說。這樣東西就變成綠綠的。
張老師的衣服是綠綠的。
寶寶,我們自己拿好照相機來拍一拍。一邊拍一邊說。
“喀嚓”小波是綠綠的。
“喀嚓”××是綠綠的。
3. 小結
寶寶,你們照片都拍好了嗎?
你們拍了那么多綠綠的照片呀。本領真大。
我們把照相機放到籃子里。
媽媽這里還有紅蘋果照相機,我們明天在來拍照片。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感知鞋子的不同顏色和大小。
2、感受自己穿鞋的快樂。
經驗材料準備:
1、鞋子是孩子每天都用的服飾,因此,有一定的感知經驗,并通過大鞋和小鞋讓幼兒感知自己穿鞋的快樂。
2、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1、夏天到了天氣很熱小朋友愿意和老師一起光腳做游戲嗎?
2、聽音樂《碰一碰》光腳做相應的動作。
3、將各種顏色及大鞋子展示在孩子面前。
4、你最喜歡內、你最喜歡那一雙?為什么?
5、穿上你喜歡的大鞋子和老師做游戲好嗎?
6、小朋友說一說你喜歡大鞋子嗎?為什么?
7、大鞋子雖然很漂亮,但小朋友穿上會不舒服,穿上自己的鞋子和老師做游戲好嗎?
活動反思
光腳作游戲即符合季節(jié)特征又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每天穿鞋子是孩子們經常做的'事。因此,對鞋子的顏色、大小較感興趣。通過優(yōu)美的音樂光腳、穿大鞋、穿自己的鞋來感知鞋子的大小,知道自己在
活動時要穿合適舒服的鞋子。但個別幼兒不容于集體活動,指導欠缺,應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有困難的幼兒一起游戲。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季節(jié)在變化,周圍的樹木也在悄悄地發(fā)生著變化。落葉樹的樹葉薄而大,為了減少水分蒸發(fā),它們由綠變黃、變紅,逐漸枯萎并隨風飄落。常綠樹的葉子肥 厚而細小,表面還有一層蠟質來鎖住水分,所以它一年四季常綠。
【活動目標】
1.了解常綠樹、落葉樹的主要特征,能區(qū)分落葉樹和常綠樹。
2.能運用觀察、觸摸等方式,發(fā)現(xiàn)并初步概括出常綠樹葉與落葉樹葉的不同。
3.對樹木的特征和變化感興趣,知道愛護樹木。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帶幼兒觀察幼兒園的樹木并拍照,觀察、采集各種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樹葉。
2.活動背景圖表、圖片,“幼兒學習材料”——《秋天多美好》。
【活動建議】
1、請幼兒觀察樹的照片,討論發(fā)現(xiàn)落葉樹和常綠樹的不同。
提問:你認識這些樹嗎?秋天到了,它們的葉子有什么變化?
小結:秋天到了,有些樹的樹葉會變黃、變紅、變干枯,并從樹上落下來,這些樹叫落葉樹。有些樹的樹葉一年四季都是綠的',這些樹叫常綠樹。
2、幼兒分組觀察收集到的樹葉,發(fā)現(xiàn)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的不同。
(1)將收集到的樹葉按照落葉樹和常綠樹分別放到兩個籃子里,引導幼兒分別選擇進行對比觀察。
提問:看一看,葉子的形狀、大小、厚薄有什么不同?摸一摸,葉子表面的感覺有什么不同?
(2)小結:落葉樹的葉子比較大,薄而軟,顏色變淺、變黃,摸起來比較粗糙。常綠樹的葉子比較細、小,厚而硬,顏色多是深綠色,摸上去比較光滑。
3、結合《秋天多美好》分析、判斷幾種常見樹(是落葉樹還是常綠樹)。請幼兒觀察《秋天多美好》第4一5頁上的各種樹木和它們的葉子,結合經驗和圖片進行分析判斷,記錄在圖表中,鼓勵幼兒說出根據(jù)。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探究落葉樹落葉以及常綠樹不落葉的原因并進行記錄,引導幼兒在科學區(qū)進行分享。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精選]09-09
[經典]科學教案09-25
【經典】科學教案09-09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