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3-08-03 10:27:2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shù)學教案錦集[9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shè)計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zhuǎn)化的關(guān)節(jié)點。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shù)學教案錦集[9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在認識圓的基礎(chǔ)上認識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稱,發(fā)展空間想像能力。

        2.通過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學習,增強學生的研究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前階段學校搞泥塑大賽,同學們都踴躍參加了。泥塑有個基本功,就是要把橡皮泥搓成小球。你能嗎?拿出橡皮泥,看誰搓得標準、美觀。相機揭示課題。

        評析:

        學生通過動手活動,創(chuàng)造了感興趣的、有結(jié)構(gòu)的觀察材料,使探究活動更直接有效。同時也喚起學生更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激發(fā)了學習的積極性。

        二、自主探究

        1.分小組學習。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談?wù)勛约合肓私馇虻哪男┲R。然后請同學們充分發(fā)揮想像力,通過切割、觀察、討論,自主認識關(guān)于球的一些知識。

        評析:

        這里不再是教師手拿學具按部就班的講解,而是學生利用搓好的球和其他實物、學具帶著問題自主求知。課堂是開放的,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

        2.學生交流。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名稱:球面,球心(o),半徑(r),直徑(d)。

       。2)特征:球面是曲面;在同一個球里,有無數(shù)條半徑,長度都相等;有無數(shù)條直徑,長度也都相等;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1/2 等等。

        評析:

        這種設(shè)計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教學過程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不可能完全按事先設(shè)計好的程序進行。教學中,學生能說的教師決不包辦代替,當學生回答得不完整時,教師可做適當?shù)狞c撥或補充。

        3.歸納整理。同學們將剛才研究的知識寫在紙上,并請兩位學生到講臺前交流。

        評析:

        建構(gòu)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行為不是對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依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所做的主動建構(gòu)。通過歸納,學生將學到的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中去,形成新的認知結(jié)構(gòu)。

        4.質(zhì)疑問難。

        下面的問題如果學生提出,則靈活解決。如無學生提出,前兩個問題教師可直接提出:

       。1)怎樣測量一個球的直徑?如何證明一個球的直徑都相等?(先讓學生說方法,引導學生用兩塊木板夾住演示)

       。2)球與圓有什么聯(lián)系與區(qū)別?(先討論,再交流)

       。3)如有學生提出表面積、體積問題,則引導:現(xiàn)在解決這個問題難度還很大,回去可以查閱有關(guān)資料,看球的表面積和體積公式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

        1.看書并完成第19頁做一做第2題。

        2.地球的赤道大約是一個半徑6400千米的圓。如果有一根長比赤道的周長多1米的鐵絲圍成一個與赤道是同一圓心的圓,那么,你的拳頭能否從赤道與鐵絲的空隙處穿過?

        先讓學生猜一猜,可讓聽課教師也參與。再讓學生說解答方法。全班計算。如有時間可改成木星(赤道半徑71400千米)等,讓學生推理得出結(jié)論,

        評析:

        新課程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性和開放性思維的培養(yǎng)。開放題的設(shè)計,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中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培養(yǎng)。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通過購物活動,感受混合運算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自信心。

        2.結(jié)合具體情境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索先乘后加的運算順序,能正確計算有乘法和加法的兩步計算。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習了加、減、乘、除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混合運算教學。

        本節(jié)課可以分成五部分:一是創(chuàng)設(shè)了購買文具的情境,與學生實際聯(lián)系緊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從情境圖中獲取數(shù)學信息,并提出數(shù)學問題;三是探索先乘后加的運算順序,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并嘗試解決一些數(shù)學問題,在這里要注意讓每個學生都真正參與進來,結(jié)合問題情境理解和掌握運算順序及計算方法;四是自我參與解決實際問題,拓展練習,鞏固應用;五是課外購物,將數(shù)學活動延伸到課外,讓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養(yǎng)成留意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解決的習慣。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本校地處大慶市中心區(qū),學生生活在城市,經(jīng)常接觸購物活動。本校是第一批國家級課改實驗校,在計算教學方面重視與生活的聯(lián)系,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種方式學習,學生養(yǎng)成了記數(shù)學日記的好習慣,這些都有利于學生解決本節(jié)課的問題。由于部分家長提前讓學生接受了兩步題先乘后加的運算順序,可能會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但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應用,因此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鼓勵學生探索先乘后加的運算順序。

        課堂實錄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

        師:同學們,寒假生活結(jié)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過的?和你的好朋友說一說。

        師:你準備好學習用品了嗎?有一個文具超市剛剛開業(yè),想去看看嗎?

        (反思學生在現(xiàn)實、有趣的情境中,會產(chǎn)生學習的愿望,提高學習興趣,更主動地進行探索。書中原來的情境是小熊購物(食品),也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但購買文具的情境與學生實際聯(lián)系更緊密些,那么學生的主動性也就會更好地發(fā)揮出來。)

        (二)獲取信息,提出問題

        師:觀察圖片,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這個超市有日記本、橡皮、橡皮泥、筆、格尺。

        生:我還知識了這些文具的價格分別是

        師:你想買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錢嗎?是怎么算的?

        (學生相互說一說,再指名說一說。)

        師:小明也來買文具,可是他遇到問題了,你們愿意幫助他解決嗎?

        出示問題:買3本 和1枝 ,該付多少錢?

        (反思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學會看圖,從中獲取需要的數(shù)學信息,引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對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探索。)

        (三)探索交流,構(gòu)建新知

        1. 根據(jù)問題列出算式

        師: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板書學生的不同算式,并讓學生分別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生1:35=15(元),15+4=19(元);

        生2:35=15(元),4+15=19(元);

        生3:35+4=19(元);

        生4:4+35=19(元);

        生5:5+5+5+4=19(元);

        )

        師:這些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學生思考,并請不同算法的學生說一說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學生分別對每種列式進行討論,體會35+4是把35=15(元)與15+4=19(元)兩個算式合在一起,用來計算總錢數(shù)的。)

        (反思將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算式,對于學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學生能直接列出綜合算式。這樣,將學生的不同算式列出來,結(jié)合情境大家一起討論算式的合理性,對于學生理解綜合算式與分步算式的關(guān)系以及如何將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算式,是很有幫助的。)

        (評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書出來,使每個人都知道;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復、確認、澄清他們的想法,比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維的碰撞,使學生從更深的角度重新認識這些算式,這些都是促進討論深入開展的有效做法。)

        2.脫式計算及運算順序的提出

        師:算式35+4,你們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記本的價錢,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筆的價錢4元,所以得數(shù)是19元。

        師:你們都能很快地算出結(jié)果,真好!老師也來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誰加4了,怎么辦呢?

        生:最好是先把15記下來,這樣就不會忘記了。

        師:記在哪里更好?

        生:就記在35的下面吧。

        教師板書脫式計算過程:

        35+4

        =15+4

        =19(元)

        師:這就是脫式計算。

        (反思以前,在教學脫式計算時,是教師邊示范、邊講解脫式計算的步驟與注意事項,然后讓學生練習計算。學生是被動地用老師給的方法去做,并沒有產(chǎn)生對這種方式的需要,所以應用起來只是按部就班、機械地記憶。怎樣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這樣的考慮,我進行了新的教學實踐:老師遇到了計算的困難,記不住前一步的結(jié)果,怎么辦呢?激發(fā)學生對新的計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學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結(jié)果先記下來,有的提出記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學生又一次體會到學習的快樂以及幫助老師的成功感。)

        3.獨立進行脫式計算4+35

       。▽W生先獨立在本子上計算,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然后相互交流一下,有什么不同;接著,全班交流。)

        板書各種不同的算法,有:

        4+35

        =4+15

        =19(元)4+35

        =15+4

        =19(元)4+35

        =75

        =35(元)師:以上這些算法,你們有不同意見嗎?

       。▽W生先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nèi)說一說。)

        生1:第三種是正確的,因為4加3等于7,7再乘5就等于35。

        生2:第三種不對,因為剛才我們已經(jīng)算過了,得數(shù)應是19,而不能再是別的數(shù)了。

        師:這樣,我們舉手表決一下。

        (通過表決,只有生1還堅持認為第三種是正確的。)

        師:只有生1與你們的意見不一樣,并不能說明他是錯的。如果你認為你們大家的對,誰愿意站出來說服他?

        生3:我認為生1就是不對,不能先算加法,因為我爸爸告訴過我,有加有乘應先算乘法。

        生4:我還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號時,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這時,生1仍然堅持自己的意見不改變。)

        師:你能堅持自己的意見,很好。你和其他同學再分別想一想,你們先算出的分別是什么呢?

       。▽W生小組內(nèi)討論,商量說服生1的辦法。)

        生5:我們用35先算出的是3本日記本的價錢,再加上一枝筆的價錢4元,正好就是19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這時,學生都異口同聲地問生1,你先算的4+3是什么呀?生1想了想,笑了說:我的算法錯了,應該先算35,先算出日記本的錢數(shù),才能算出總錢數(shù)。)

        師:那你們再想想,第二種寫法對不對?

        生:是正確的,因為這也是先算的35,也就是日記本的錢數(shù),只不過15與4換了位置,得數(shù)也是不變的。

        師: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的孩子!在你們的合作下,這個問題終于解決了,老師為你們高興!

        (反思以前,先乘后加這個新知識,都是老師告訴學生的。從學生的回答能看出,有的家長已經(jīng)提前告訴學生,這樣的算式就應該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這樣很簡單,也很省時。學生接受了這個新知識,再遇到這樣的算式時,就按這個順序來計算了。在我聽過的同樣內(nèi)容的一堂課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臨下課前,一名學生還提出這樣的疑問:老師,可不可以先加后乘呢?能看出,學生并不是很明白為什么要先乘后加,而不是先加后乘。我認為,結(jié)合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觀察、比較,去發(fā)現(xiàn),去揭示,對不同的算法進行評判、反思,學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則規(guī)定的合理性。想說服對立同學,讓他改變自己的觀點,就需要尋找有力的證據(jù),其實就是先乘后加的`依據(jù)。在爭執(zhí)中,思維進行碰撞,不但得出了正確結(jié)果,而且學生對新知理解得比較透徹、記憶牢固。更重要的是,通過自主探究,學生比較、理解、思考、表達等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精神都將得到發(fā)展。)

        (評析教學要做有心人。教師真實、具體、深入地反思,為改進教學、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chǔ)。這也為進一步開展研究積累了寶貴的素材。)

        (四)自我參與,拓展練習

        師:同學們幫助小明解決了問題,你們真棒!現(xiàn)在也給你一個機會,可以任選超市中的兩種文具,每種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總錢數(shù)不能超過20元。將你的解決方法列成一個算式,并在本子上進行計算。

        (學生自由選擇購物,列式計算,并交流。教師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個別指導。展示幾名學生的算式,并請學生說一說自己購買了哪些文具以及是怎樣列式計算的。)

        (反思學生在自主的參與中,加深對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的理解,并靈活運用,解決購物中的問題。)

        (五)課外購物,實踐延伸

        師: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

        生1:學習了新知識――脫式計算。

        生2:知道了有乘法、也有加法時,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3:我已經(jīng)能在購物時自己付款了。

        師:以后去文具超市購買文具時,你們可要自己計算、自己付款了。

        (反思將數(shù)學活動延伸到課外,讓數(shù)學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學生養(yǎng)成留意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解決的習慣,提高做數(shù)學的能力。從學生交上來的數(shù)學日記中能看出,他們對實踐活動特別感興趣,而且在解決問題中體會著做數(shù)學的樂趣和成功感。)

        案例點評

        本節(jié)課注重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從生活中引入數(shù)學問題,再應用到生活中,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性、價值性、有效性。教學設(shè)計注重動靜結(jié)合,在開放的同時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并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開發(fā)課程資源,教學效果很理想。

        編者點評

        不少教師有著這樣的疑問,在看似平淡的計算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其實,參與并不僅僅是操作、活動等外在表現(xiàn),更是思維的投入。從這節(jié)課中,我們確實看到了學生們的積極思考,特別是他們之間想法的碰撞。而這正是教師為學生營造了充分探索、表達、討論、反思機會的緣故。

        也許,我們總要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把我們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能用數(shù)學方式思考和表達的人。這節(jié)課已經(jīng)做了很好的嘗試。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結(jié)合彩筆問題,經(jīng)歷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會筆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不進位)的乘法。

        3.在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中,體驗算法多樣化,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了解算理,熟練掌握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丫丫買了兩盒水彩筆,亮亮買了10盒,每盒水彩筆有24枝,他們兩人各買了幾枝?

        2.學生試做,老師觀察學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學生互相說說自己的做法。

       。.歸納講解典型做法。

       。ǎ保玻础粒玻剑矗福ㄖΓ (2)24×10=240(枝)

       。.如果紅紅買了12盒,怎樣算呢?

        小組討論,交流想法。

        (1)20×12=240 (2)24×2=48

        4×12=48 24×10=240

       。玻矗埃矗福剑玻福 48+240=288

        以上兩種解法要讓學生多說一說。重點歸納筆算方法。

        二、練一練:

        用豎式計算。

       。常础粒保 25×11 43×22

       。常病粒保 24×21 32×21

        三、鞏固練習:

        書上39頁第1、3題。

        四、作業(yè):

        書上39頁第2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jīng)歷探索日常生活中間隔排列的兩個物體個數(shù)之間的關(guān)系,以及類似現(xiàn)象中簡單數(shù)學規(guī)律的過程,初步體會和認識這種關(guān)系和其中的簡單規(guī)律。

        2、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以及與他人交流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數(shù)學的觀點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的意識和能力,激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問題的好奇心,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

        教學過程:

        一、游戲?qū),引出?guī)律

        在課的一開始,讓學生把雙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說一說一只手上有幾根手指?(5根)每兩根手指之間有一個空擋,一共有幾個空擋?(4個)想一想,手指數(shù)和空檔數(shù),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個空檔,手指數(shù)比空檔數(shù)多1,空檔數(shù)比手指數(shù)少1。

        指出:其實像這樣的有規(guī)律現(xiàn)象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首先我們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ò鍟赫乙(guī)律)

        二、創(chuàng)設(shè)情境,探索規(guī)律

        1、呈現(xiàn)例題情境圖,看看圖上有什么?你能從圖中找出像我們剛才游戲中手指和空檔這樣排列的事物嗎?看看哪個同學找到的最多?

        生1:夾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樁和籬笆。

        (板書:夾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樁和籬笆)

        2、觀察“夾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圖)

        師:夾子和手帕是怎樣排列的?

        生:一個一個排列的。

        師:一個一個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夾子、夾子、夾子……來排列的,它們是這樣排列的嗎?

        生:不是。是按照一個夾子、一個手帕……這樣排列的。

        師:對,它是按照夾子、手帕、夾子、手帕……順序排列的。(板書:夾子、手帕、夾子、手帕……)

        師:第一個是什么?最后一個是什么?

        生:夾子。

        師:第一個和最后一個都是夾子。還可以說成兩端都是夾子。

        師把板書補充完整。(夾子、手帕、夾子、手帕……夾子)。

        3、小結(jié):像以上這樣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間隔的排列,叫間隔排列。板書:間隔排列。

        師:看一看,圖上一共曬了多少塊手帕?用了多少個夾子?想一想,你發(fā)現(xiàn)夾子的個數(shù)與手帕的塊數(shù)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嗎?同桌互相討論一下。(夾子數(shù)比手帕數(shù)多1,手帕數(shù)比夾子數(shù)少1。)

        4、觀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圖)

        師:讓我們再來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們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個是誰?最后一個是誰?兩端都是誰?那么小兔子的只數(shù)與蘑菇的個數(shù)之間有沒有規(guī)律呢?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呢?誰來說一說。(小兔和蘑菇間隔排列,兩端都是小兔,小兔數(shù)比蘑菇數(shù)多1,蘑菇數(shù)比小兔數(shù)少1。)

        5、觀察“籬笆和木樁”(出示部分木樁圖)

        師:再來看木樁和籬笆,你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了嗎?

        說一說:你找到的規(guī)律是怎樣的?

        6、歸納小結(jié):

        通過觀察,我們一起發(fā)現(xiàn)了圖中存在的一些規(guī)律。一般來說,像夾子、小兔、木樁這樣,是處于兩端的物體(板書:兩端);像手帕、蘑菇、籬笆這樣,是處于中間的物體(板書:中間)。

        現(xiàn)在,誰來說一說,兩端的物體與中間的物體間存在什么規(guī)律?

        [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并且兩端物體相同,排在兩端的物體比中間的物體要多1(板書:要多1)反過來,處于中間的物體比兩端的物體要少1(板書:要少1)。]

        三、動手操作:

        同學們真聰明,F(xiàn)在,老師就要來考考你們了。(課件出示題目)

        請同學們拿出身邊的小棒和小圓片,擺一擺,使得你擺出的圖形也符合這種規(guī)律,看誰擺得又快又正確。(學生動手操作)

        說一說:你是怎么擺的呢?誰上來擺一擺,并說說自己是怎么擺的。

       。ㄗ寯[得較快的學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擺的情況)

        師:如果將最后一個小棒拿掉,結(jié)果會怎么樣呢?

        問:為什么同樣是間隔排列,卻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jié)果呢?(小棒和小圓片個數(shù)相等)

        它們是怎么擺放的?(也是間隔排列,但兩端的物體不相同)

        小結(jié):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如果兩端物體不同,那么排在兩端的物體和中間的物體個數(shù)同樣多。

        四、鞏固、應用:

        1、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物體也有這樣的規(guī)律。你能說一說嗎?((生舉例說明)

        *如:樹和樹之間的空檔間隔排列,兩端都是樹,空檔比樹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條藍的一條黃的排列著。

        *再如:每天學校做操時,操場上排列的隊伍、廣場的柵欄、……

        2、師:老師這兒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來幫助解決。大家請看屏幕。(課件出示題目)

       。1)、“電線桿和廣告牌”

        仔細看這幅圖,這是馬路的一邊,有電線桿和廣告牌,仔細觀察它們是怎么排列的?誰是兩端的物體,誰是中間的物體?現(xiàn)有25根電線桿,那么會有多少塊廣告牌呢?為什么?

       。ㄓ24塊。每兩根電線桿中間有一塊廣告牌,廣告牌的塊數(shù)比電線桿的根數(shù)少1)

        追問:如果有25個廣告牌,那又會有多少根電線桿呢?為什么?

       。2)、“鋸木頭”

        師:圖中這人在干什么?

        鋸木頭中是不是也有這種規(guī)律呢?

        A、把這根木料鋸一次,能鋸成多少段?鋸2次呢?(課件出示)

        B、 如果要鋸成6段,需要鋸幾次?(課件出示)

        問: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誰來說一說?(鋸的段數(shù)總是比次數(shù)多1,鋸的次數(shù)總是比段數(shù)少1。)

        用這個規(guī)律快速搶答:鋸7次能鋸成多少段?鋸9次呢?55次?

        反過來,如果要鋸成8段,需要鋸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結(jié):同學們,你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規(guī)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規(guī)律:

        1、請同學們再來看一看河堤上種的樹。(課件出示)

        師:有75棵柳樹,每兩棵柳樹中間要種一棵桃樹。一共可以種多少棵桃樹?

       。ǹ诖穑┠闶窃趺聪氲模

        2、請同學們再看這一題和上面一題一樣嗎?哪里不一樣?(上一題是在河堤的一邊栽樹,這一題是在圓形池塘的一周栽樹)那答案一樣嗎?(同桌交流)

        學生有可能會出現(xiàn)兩種答案(75,74)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課件出示,一起交流。 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了嗎?(柳數(shù)和桃數(shù)相等)為什么會相等?(因為它們是在一個圓形池塘的一周栽樹,圓形是一個封閉圖形)什么是封閉圖形?(首尾相連的圖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接下來我們再看兩幅圖。(課件出示)一個正方形,一個三角形,這都是封閉圖形。每兩棵柳樹中間栽一棵桃樹,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樹?小結(jié):在封閉圖形里,如果兩種物體間隔排列,那么兩種物體的數(shù)量相等,F(xiàn)在同學們知道剛才哪一個答案正確了嗎?

        六、總結(jié)

        師: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很有用的規(guī)律,還運用這條規(guī)律解決了不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實,這樣的規(guī)律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老師也找了一些,我們一起來欣賞。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一)了解并掌握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理解并掌握體積高級單位與低級單位間的化和聚。

        (三)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準確地運用單位間的化聚法進行計算。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體積單位進率和單位之間的互化。

        (二)復名數(shù)和單名數(shù)之間的轉(zhuǎn)化。

        教學用具

        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或活動投影片)。

        教學過程設(shè)計

        (一)復習準備

        教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元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后老師板書:長度單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厘米

        教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相鄰的兩個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學生口答后教師板書:面積單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說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進率×高級單位的數(shù)。)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級單位的`數(shù)÷進率。)

        教師:我們復習了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進率,和高級單位和低級單位之間轉(zhuǎn)換的方法,今天我們學習常用的體積單位間的進率和單位之間的轉(zhuǎn)化。板書課題: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學習新課

        1.認識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1)出示電腦動畫圖(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提問:體積是多少?(1分米3。)

        給一條棱涂色,提問:棱長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為單位,一個一個涂,涂滿一排,提問:體積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滿十排(一層),提問:體積是多少?一層一層涂,涂滿十層(即全部涂上)。提問:體積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師: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學生口答后老師板書: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師:如果把剛才的圖理解為棱長1米,即體積為1米3,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再請學生看一遍電腦動畫圖后,學生口答老師板書:1米3=1000分米3。

        教師:能說一說相鄰的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嗎?(1000。)

        (2)教師:(指黑板板書)這些是常用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及進率,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處?(名稱、進率兩方面。)

        2.體積單位的互化。

        (1)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經(jīng)常需要把體積單位進行轉(zhuǎn)化,現(xiàn)在來學習這個問題。

        出示例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問題改寫成如下形式:(板書)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師:看一看問題是從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zhuǎn)換,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zhuǎn)換?如何計算?并說出這樣計算的理由。

        學生邊討論邊試算。然后歸納,老師板書:

        因為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個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題同上理)1000×0.54=540,填 540。

        (2)出示例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寫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師:審題時首先要注意什么?試說出這兩道小題的解答過程和算理。

        學生試算,討論后,歸納并板書:

        因為1000分米3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個1000分米3,就有幾個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題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師:請對比例3,例4,說一說這兩道題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歸納,老師再小結(jié)并板書:

        (例3下面)高級單位→低級單位,用進率×高級單位的數(shù)。

        (例4下面)低級單位→高級單位,用低級單位的數(shù)÷進率。

        教師:想一想,體積單位間的轉(zhuǎn)化與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面積單位的轉(zhuǎn)化有什么相同處與不同處?(換算的方法相同,但進率不同。)

        (3)*試解下面幾題:

        ①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師根據(jù)學生討論情況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轉(zhuǎn)化?沒轉(zhuǎn)化的部分如何辦?學生口答后

        再板書:2+80÷1000=2+0.08=2.08,填2.08。

       、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師:哪部分可以直接填?哪部分需要轉(zhuǎn)化?(板書)1000×0.34=340,填5和340。

       、3.09米3=( )米3( )分米3。

        請學生直接說出列式和結(jié)果。

        老師:從上面三道題的解答中,你們有什么體會?(復名數(shù)與單名數(shù)的互化,除了要注意是由高級單位向低級單位轉(zhuǎn)化還是低級單位向高級單位轉(zhuǎn)化外,還要注意審清題中哪一部分需要轉(zhuǎn)化。)

        書面練習:(請4位同學寫投影片,集體訂正)課本P38做一做和補充題。

        出示例5:(投影) 一塊長方體鋼板長2.2米、寬1.5米、厚0.0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分米3?

        請同學們自己解答。老師巡視中可抽選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學去板書。集體訂正時由同學自己確定哪種算法較好。

        (三)鞏固反饋

        口答填空,說出計算過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課堂總結(jié)

        1.體積單位的進率。

        2.體積單位的轉(zhuǎn)化方法。在學生總結(jié)基礎(chǔ)上,將例3,例4后歸納的方法匯集成一個,并板書出來:

        板書設(shè)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認知加法的意義,會正確計算5以內(nèi)的加法。

        2、使同學初步體會用“數(shù)的組成”來計算5以內(nèi)的加法是最簡單的方法。

        3、通過同學操作、表達使同學經(jīng)歷加法的計算過程。

        4、培養(yǎng)同學初步的數(shù)學交流意識。

        5、使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數(shù)學活動,獲得勝利體驗,增強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掌握對自身合適、喜歡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師:多媒體課件,蘋果樹圖、小草圖

        生:小棒或?qū)W具卡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1、電腦演示:從美麗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內(nèi)景再到陸續(xù)飛落草地吃食的小鳥并對四只小鳥加以特寫。同時還隨同著清脆的鳥叫聲。

        2、問:老師想知道有幾只小鳥,誰愿意幫俺?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體繼續(xù)演示:又飛來一只小鳥(同學觀察)

        問:這時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幾只小鳥?”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ǜ鶕(jù)同學的回答,教師板書:4+1= )

        二、合作交流,探索發(fā)現(xiàn)

        1、 小組合作,探索多種算法

        問:4+1等于幾?你是怎樣算出來的'?請把你的方法告訴你小組的同學們。

        2、全班交流算法。

        (對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給予鼓勵,并板書5)

        師:剛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俺們學過的4和1拭目以待組成來計算的,這個方法很好,你能用這種方法也來試著算一算嗎?同桌互說。

        三、分層練習,辨析理解

        1、“做一做”第1題

       。1)先請同學看圖說圖意,,再請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同學匯報算式;3+2=5 ,2+3=5

        師: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觀察上面的這兩個算式,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使同學初步感知:交換兩個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的規(guī)律)

        2、“做一做”第2題

        要求同學邊擺邊列算式。

        四、寓練于樂,鞏固深化

        1、游戲一:貼蘋果

        要求:在蘋果圖片上寫出“5以內(nèi)的加法算式”并貼到蘋果樹上去。

        游戲方式:以小組合作方式,大家擺學具說算式,一人寫算式。

        評價方式:請同學當“小法官”

        2、紅花配綠葉

        要求:這綠葉上的算式,找到相應的“紅花”答案

        游戲方式:以小組合作方式,比一比哪能個小組找到的“紅花”答案多。

        評價:給找到正確答案多的小組獎勵“團結(jié)協(xié)作智慧星”

        五、托管時間完成第27頁的第1————4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根據(jù)情境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加減法。

        教學難點:根據(jù)情境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舉例子復習進位加法與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思考過程)

        一、基本練習

        指導完成第5題。

       。1)、獨立完成。

       。2)、選幾題說說思考過程。

        三、變式練習

        1、指導完成第1題。

       。1)、指導看懂題意。

        (2)、學生完成后交流結(jié)果。

        2、指導第2題。

        (1)、看圖理解題意。

       。2)、完成后校對結(jié)果。

        3、指導第3題。

       。1)、讀題,明確方法。

       。2)、學生獨立完成。

        4、指導第6題。

       。1)、填寫第1豎的結(jié)果,觀察4個算式與上面3個數(shù)的.關(guān)系,得出規(guī)律。

       。2)、完成后2題。

        四、提高練習

        1、指導第3題。

       。1)、引導學生仔細看圖,提出數(shù)學問題。

        (2)、解決提出的數(shù)學問題。

        2、指導第7題。

       。1)、看懂圖畫意思,提出數(shù)學問題。

        (2)、解決問題。

        五、開放性練習。(指導第8題)

        1、先獨立解題。

        2、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怎樣才能把算式更好地寫出來?

        3、交流。

        六、總結(jié)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正確口算百以內(nèi)的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

        2、經(jīng)歷探索兩位數(shù)口算方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3、增強學生講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意識及創(chuàng)新意識。

        4、培養(yǎng)學生的口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談一談你是怎樣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獲取信息,理解題意。

        談話: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1頁的例2內(nèi)容,說一說從圖文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大巴票價:48元,普通快客票價:65元,動車票價:54元)

        提問: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價比動車貴多少元?

       。2)專線大巴的票價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嘗試解決,探究算法。

       。1)兩位數(shù)的不退位減。

        師: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該怎么列式呢?

        生:用減法計算,列式65-34.

        師:我們學習過兩位數(shù)減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的計算方法,這道題中的減數(shù)既不是整十數(shù),又不是一位數(shù),應該怎么計算呢?

        學生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然后匯報。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這兩種方法都是把減數(shù)54分成50和4兩部分,然后從被減數(shù)65中先后去掉50和4,在口算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時,可以把它們轉(zhuǎn)化成我們學過的兩位數(shù)減整十數(shù)、一位數(shù)。

        (2)兩位數(shù)的退位減。

        師:怎么解決第二個問題呢?

        生:列式65-48.

        師:請根據(jù)剛剛的口算經(jīng)驗,嘗試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然后嘗試填寫下列( ):

        先算65-(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兩部分,從65里分別去掉40和8?梢韵人65-40=25,然后再算25-8=17,也可以先算65-8=57,然后再算57-40=17。學生根據(jù)討論填空。

        (3)比較算式。

        師:觀察上邊的兩個算式,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兩位數(shù)減去兩位數(shù)。

        不同點:前者不退位,計算時直接個位數(shù)減個位數(shù),十位數(shù)減十位數(shù);后者退位,計算時不能直接減。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第6題。

        以開火車的方式完成計算,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2、完成“練習二”第7題。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獨立思考后填空。

       。2)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接力賽。

        老師給每一組的第一個同學一個數(shù)字,后面的同學每人給一個運算符號和一個數(shù)字,第一個同學把數(shù)字告訴第二個同學,第二個同學根據(jù)第一個同學的數(shù)進行計算,然后告訴下一個同學結(jié)果,以此類推完成接力賽。

        四、課堂小結(jié)

        這節(jié)課主要講了兩位數(shù)減兩位數(shù)的口算方法,一般把減數(shù)看成一個整十數(shù)和一個一位數(shù),再從被減數(shù)里依次減去整十數(shù)和一位數(shù)。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9

        教學內(nèi)容:教材第10頁。

        教學目標:

        1、熟記1-4的'乘法口訣。

        2、熟練運用乘法口訣做乘法算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背誦1-4的乘法口訣。

        2、做第6題

        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時說出用哪句乘法口訣。

        二、重點練習

        1、做第7題

        學生做完認真比較加法和乘法的不同點,錯誤的說出原因。

        2、做第8題

        教師讀題,學生填出符號,教師講解。

        3、做第9題

        學生自己填寫,并說出乘法口訣。

        4、做第10題

        指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用乘法算式做。

        2×3=6(人)

        3×3=9(人)

        4×2=8(人)

        教師強調(diào)如何列乘法算式。

        三、

        請學生再次背誦乘法口訣。

        四、作業(yè)

        第6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小學數(shù)學教案11-06

      小學數(shù)學教案03-2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4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7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1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1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12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8

      【經(jīng)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