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教案>小學數(shù)學教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時間:2024-08-12 20:09:07 教案 我要投稿

      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案集錦十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shù)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小學數(shù)學教案集錦十篇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相應的補充題,練習十五的10---14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簡單應用題和復合應用題第類型及解題步驟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2、經歷交流、討論、練習等學習過程,發(fā)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

        3、發(fā)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愿意對數(shù)學問題進行討論,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說說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

        2、我們學過的解決問題有哪些類型?(出示課題)

        二、解決問題類型

        1、簡單應用題的類型

        簡單應用題:指一步計算解答的應用題

        2、復合應用題的類型

        復合應用題:是用兩步或兩步以上計算來解答的應用題。

       。1)歸一問題

        此類應用題中暗含著單一量不變,文字敘述中多帶有類似照這樣計算的字樣,其解題的關鍵是從已知的一種對應量中求出單一量(即歸一),再以它為標準,根據題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臺拖拉機2.5小時耕地2公頃,照這樣,這臺拖拉機耕完4.8公頃的地需多少小時?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2)歸總問題

        此類題中暗含總量不變,即乘積不變。其解題的關鍵是先求出總數(shù)(即歸總),再根據總數(shù)算出所求量。

        例如:一批貨物,每箱裝36件,需要40只箱子。如果每箱多裝9件,可以節(jié)省幾只箱子?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3)行程問題

        根據速度、時間和路之間的關系,計算相向、相背或同向運動的問題,稱為行程問題。其基本的數(shù)量關系式為

        速度時間=路程。路程速度=時間,路程時間=速度。

       、傧嘤鰡栴},即同時相向而行并相遇(或同時背向而行)

        速度和(相遇)時間=總路程。

       、谧芳皢栴},即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

        速度追及時間=路程差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初步認識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

        2. 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兩步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會分步列式解答兩步應用題。

        3. 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能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體驗和感受數(shù)學,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4. 培養(yǎng)學生合理選擇信息,用不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含有三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和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利用已有條件找準題目中的中間問題。

        教學關鍵

        分析題中數(shù)量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ㄒ唬┢^動畫

        1. 師:小朋友們,你們愛看動畫片嗎?

        2.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段精彩的動畫片。想看嗎?會唱的一起唱。(引言:播放主題歌)

        3. 剛才我們看的是什么動畫片?(藍貓?zhí)詺馊枺?/p>

        4. 今天藍貓也來到了我們教室,和我們一起學習。請看屏幕:(播放專賣店錄像)

       。ǘ⿻畔

        5. 師:從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

        6. 生:黃書包有6個、藍書包有6個、紅書包有6個、

        7. 師:除了顏色,還有什么不同?仔細數(shù)一數(shù),大書包有幾個?小書包呢?

        8. 生:大書包8個、小書包10個。

        9. 師:大家了解的信息真多,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可以提出哪些數(shù)學問題呢?(生提問)

        10.小朋友們真聰明,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要解決一共有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梢栽鯓佑嬎? 8+10=18(個)、6+6+6=18(個)、63=18(個)

        11.問63的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抽象出3種顏色的'書包,每種有6個)

        12.小朋友,想象一下,一周以后這里的書包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生:(賣出了一些書包)

        13.師:正如小朋友想象的那樣,一周后,專賣店賣出了15個書包

        師:現(xiàn)在又可以提出什么新的數(shù)學問題了?(還剩多少個書包?)(非常好)

        二、 講授新課,主動探究

       。ㄒ唬┭芯坷}

        1. 師:你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自己試著列出算式做一做,做完后可以在小組內交流。(哪個小朋友先來交流,你是怎樣列式的?)

        2. 生(1)6╳3=18(個)18-15=3(個)師根據回答板書。

        3.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

        4. 生(2)8+10=18(個)18-15=3(個)師根據回答板書。

        5.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如果有,作出肯定:你能和別人想的不一樣,真棒。

        6. 師:用第一種方法的小朋友舉手,第二種呢?有沒有想出兩種方法的?

        7. 問第一種 :你們是選擇了哪些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把你用到的信息和解決的問題組合起來,就是一道應用題。誰來完整的敘述一下?

        8. 生(1)藍貓專賣店進了3種顏色的書包,每種有6個,賣出了15個,還剩多少個書包?(如果出現(xiàn)兩問的編題,師作出肯定:很好,還可以怎么說?)

        9.師:請剛才那位小朋友說一說:你在解決還剩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時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是分幾步來解決的?

        10.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先求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再求還剩多少個書包?

        11.問第二種:你們又是選擇了哪些信息來解決這個問題?也來敘述成一道應用題?

        12. 生(2) 藍貓專賣店進了8個大書包和10個小書包,賣出了15個,還剩多少個書包?

        13.選擇這些信息解決問題的同學,他們又是分幾步來解答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人自己說一說。(誰來交流一下)

        14.出現(xiàn)全部信息:

        師:小朋友能夠合理的選擇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真不簡單!這兩種方法雖然選擇的信息不同,但在解決還剩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時也有相同的地方,你們仔細看一下,有什么地方相同呢?

        15.生答:(1)都是先求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再求還剩多少個書包?(說的真好)

        師:為什么要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生:先求出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就能求?"還剩多少個書包?

        16.手指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師: 一共有多少個書包?這個問題雖然在題目中沒有出現(xiàn),但它其實就藏在題目的中間。需要我們小朋友自己去發(fā)現(xiàn)。

        17.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要要分幾步來解答?(兩步)(板書課題)兩步計算應用題

       。ǘ├^續(xù)研究

        師:一周以后,書包專柜上只剩下3個書包了,小朋友,如果你是這家專賣店的經理,你會怎么辦?

        經理和我們小朋友想的一樣,又進了兩箱書包。

        1. 出現(xiàn)兩箱書包,現(xiàn)在一共有多少個書包?誰有本事求出來?

        2. 生:不知道每箱有多少個書包?

        3. 師:那怎樣才能知道呢?

        4. 生:打開數(shù)一數(shù)、查看包裝上的數(shù)量

        5. 師:真是個好辦法,(每箱有30個),F(xiàn)在你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6. 生:302=60(個)60=3=63(個)

        7. 師問:302求的是什么?兩箱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8.師:為什么要先求出兩箱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9.生:先求出兩箱一共有多少個書包?就能求出現(xiàn)在一共有多少個書包?。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師:下面我們運用剛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問題。

       。▌觿有∧X筋):想一想:先求出什么?

        2.師:輕聲讀一讀每道題目,再想一想,解決這些問題要先求什么?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新課標人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1-32頁的例題7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商中間有零的除法;

        2.培養(yǎng)學生筆算除法的計算能力,養(yǎng)成驗算的習慣;

        3.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商中間有0的除法計算方法以及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為什么要落下來。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儀、展示臺、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判斷下面各題的商各是幾位數(shù)。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804 8)712 5)305 2)206

        師:請同學們想想下面各題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數(shù)位上,商是幾位數(shù)。

        2.筆算(選擇你喜歡的一道題進行筆算,兩題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學生做在作業(yè)本上。

        完成后,師問:為什么商中間有0?(學生回答)

        師:這兩題是我們昨天學的商中間有0的'除法,同學們掌握的很好,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商中間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還難,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積極動腦,一樣能學得很好。(板書出示課題:商中間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例7:(1)星光小學832名學生分4批去參觀天文館。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師:全班一起把題目讀一遍。(學生讀題)

       。1)找找這題的條件和問題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據條件和問題你想怎么計算。

        師:為什么用除法,有沒有別的想法?

        生:沒有用除法計算最正確。

        師:他說的很好,陳老師也這么認為。接下來我們就試著獨立筆算這道題。

       。3)學生試算,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不同的筆算過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師:這幾種算法中,你認為哪種算法最好,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評價:班級交流哪種算法最好,對學生的算法進行評價。適時進行表揚鼓勵。

       。6)歸納小結: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商中間有0的除法,它和804÷4這題都是商中間有0的除法,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要落下來而804除以4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不用落下來呢?

        2.比較 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是0,落下來和個位的4相加還是等于4,落下來沒有意義,所以不用落下來;832除以4被除數(shù)十位上的數(shù)是3,落下來除以4不夠商一個十,和個位的4合起來就是32個一,除以4商8個一,所以要落下來。

        ______

        3.鞏固5)525

        現(xiàn)在請同學們筆算這道題。

        學生練習后,問:你是怎樣想商中間的0的,為什么?

        如果不筆算,你能不能馬上判斷出商中間有沒有0呢?看看上面的題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想一想,看誰最聰明。(最高位是除數(shù)的倍數(shù),十位比除數(shù)小商中間一定有0。)

        三、鞏固練習

        ______ ______

        1.選做 3)615 6)624

        ______ ______

        5)517 4)826

        學生完成后講評,問:怎樣檢查計算是否正確呢?(驗算)

        2.當一回小醫(yī)生(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5.編題游戲。

        師說一位數(shù),生說三位數(shù)使它們相除商中間有0。學生回答后再筆算進行驗證。你們說了這么多數(shù),是不是都符合游戲規(guī)則呢,想不想驗證一下?筆算看看。

        四、知識應用:第33頁第1題。

        306÷3 360÷3 680÷4 608÷4

        517÷5 403÷8 262÷6 564÷7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通過具體實例體會求商的近似數(shù)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數(shù)是實際應用的需要。

        (二)過程與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數(shù)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解決相關實際問題時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取商的近似數(shù),培養(yǎng)學生探索數(shù)學問題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數(shù)的一般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求商的近似數(shù)與積的近似數(shù)的異同。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揭示課題

        1.按照要求寫出表中小數(shù)的近似數(shù)。(PPT課件出示題目。)

        2.求出下面各題中積的近似值。(PPT課件出示題目。)

        (1)得數(shù)保留一位小數(shù):2.83×0.9;

        (2)得數(shù)保留兩位小數(shù):1.07×0.56。

        3.揭示課題:我們已經會求小數(shù)乘法中積的近似數(shù)了。在小數(shù)除法中,常常會出現(xiàn)除不盡的情況,或者雖然除得盡,但是商的小數(shù)位數(shù)比較多,實際應用中并不需要這么多位的小數(shù),這時就可以根據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數(shù)位數(shù),求出商的近似數(shù),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探究的內容。(板書課題:商的近似數(shù)。)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求一個小數(shù)的近似數(shù),為新課學習做好鋪墊。通過復習求積的.近似數(shù),為后面將求積的近似數(shù)和求商的近似數(shù)進行對比做好準備,也利于引出課題。在引出課題的同時,讓學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數(shù)的必要性。

        (二)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學教材第32頁例6。

        (1)出示例6題目信息。(PPT課件演示。)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問題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計算,并指名板演。(教師巡視,了解學生的計算情況,給予適當指導。)

        (3)當學生除到商為兩位小數(shù)、三位小數(shù)……還除不盡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思考:在計算價錢時,通常只精確到“分”,這里的計量單位是“元”,那應該保留幾位小數(shù)?除的時候應該怎么辦?(教師適時板書或PPT課件演示。)

       、賹W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計算過程,得到19.4÷12≈1.62(元)。

       、谟喺,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商保留兩位小數(shù)時,要除到第三位小數(shù),再將第三位小數(shù)“四舍五入”。

        (4)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要精確到“角”,又應該保留幾位小數(shù)?除的時候應該怎么辦?

       、賹W生獨立完成。

       、谟喺,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商保留一位小數(shù)時,要除到第二位小數(shù),再將第二位小數(shù)“四舍五入”。(教師適時板書或PPT課件演示。)

        (5)教師組織學生交流討論。

       、偻ㄟ^上面的兩次計算,想一想怎樣求商的近似數(shù)?

       、诮處熞龑W生小結:求商的近似數(shù)時,計算到比保留的小數(shù)位數(shù)多一位,再將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師適時板書或PPT課件演示。)

        (6)介紹求商的近似數(shù)的簡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數(shù)時,除到要保留的小數(shù)位數(shù)后,可以不用再繼續(xù)除,只要把余數(shù)同除數(shù)作比較。

        ①如果余數(shù)小于除數(shù)的一半,就說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課件演示例6精確到“角”的計算過程。)

       、谌绻鄶(shù)等于或大于除數(shù)的一半,就說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課件演示例6精確到“分”的計算過程。)

        【設計意圖】復習已喚起了學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shù)的知識經驗,這里通過買羽毛球的情境,讓學生經歷求商的近似數(shù)的過程,體會和總結求商的近似數(shù)的一般方法。同時也結合實例體會了商的近似數(shù)的實際意義。

        2.對比求商的近似數(shù)與求積的近似數(shù)的異同。

        (1)對比求“1.07×0.56”的積的近似數(shù)與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數(shù),想一想,它們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課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數(shù)與求積的近似數(sh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課件演示。)

        (3)引導學生交流、概括。(PPT課件演示。)

       、傧嗤c: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數(shù)。

       、诓煌c:求商的近似數(shù)時,只要計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數(shù)位數(shù)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積的近似數(shù)時,則要計算出整個積后再取近似數(shù)。

        【設計意圖】通過例題與復習題的對比,讓學生明確求商的近似數(shù)與求積的近似數(shù)的異同,既突破了教學難點,又讓學生形成了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鞏固應用,內化方法

        1.基本練習。

        (1)完成教材第32頁“做一做”。

       、賹W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诩w訂正,著重讓學生明確每一小題除到第幾位小數(shù),然后怎么取近似數(shù)。

        (2)完成教材第36頁練習八第3題。

        ①學生獨立練習,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诮M織學生交流、比較取近似值的各種方法,看哪種方法既快捷又簡便。明確從全局出發(fā)只列一個豎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數(shù),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數(shù),然后再一位小數(shù)、兩位小數(shù)、三位小數(shù)地進行保留,這樣既簡便又不易出錯。

        2.提高練習。

        判斷對錯。(對的在括號里打“√”,錯的在括號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數(shù)時,計算到比保留的小數(shù)位數(shù)多一位,再將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數(shù)時,精確到百分位,就必須除到萬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數(shù)和求積的近似數(shù)一樣,必須先求出準確數(shù)。( )

        3.解決問題。

        (1)完成教材第36頁練習八第2題。

       、僖龑W生理解題意,讓學生說一說要想知道“是上午鋪路的速度快,還是下午鋪路的速度快”,該怎么辦?(要分別計算出上午和下午鋪路的速度,并比較大小。)

       、趯W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保留不同小數(shù)位數(shù)的取值情況。

        ③組織學生交流各種不同保留小數(shù)位數(shù)的情況,體會只要能比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數(shù)位數(shù)越少越簡單,明確取近似值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精確度,靈活選擇保留的位數(shù)。

        (2)完成教材第36頁練習八第4題。

        ①引導學生審題,并讓學生明白當題目中沒有明確保留小數(shù)位數(shù)的要求時,一般要保留兩位小數(shù)。

        ②引導學生自覺、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將“1.9÷0.045”轉化為“3.8÷0.09”),并完成第(1)問。

       、弁瓿傻(2)問:提出其他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注意了練習的針對性和層次性,注重了讓學生通過練習內化求商的近似數(shù)的方法。同時對解決問題的技巧進行了適時點撥和指導,發(fā)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

        (四)課堂小結,暢談收獲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練習,及時鞏固

        1.課堂作業(yè):教材第36頁練習八第1題。

        2.課外作業(yè):教材第36頁練習八第5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認識6和7的組成。

        2、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6、7的組成

        一、引入

        昨天我們學習了6和7,說一說你觀察到身邊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來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蘋果和人像掛圖

        老師這有6個蘋果,我想把它分給兩個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幫我分一分,有幾種分法嗎?

        小組互相討論有幾種分法?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學生匯報,師板書分法

        2、總結分法

        看到這些分法,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我們可以將這些分法總結成這樣3種。

        看到每一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組成

        剛才老師拿掉了一個蘋果,應該是7個,7個蘋果怎樣分給2個小朋友的?請拿出7個學具來分分看,有幾種分法?

        匯報分法,師板書分法,看到每一組,還能想到什么?

        三、游戲鞏固

        1、猜數(shù),師左手拿幾個蘋果,右手和左手合起來是6個,知道右手是幾個嗎?

        2、一生出3個手指頭,另一個出一個數(shù)能和他組成6(7)

        3、拍巴掌,學小貓叫等游戲組成6和7

        四、作業(yè)

        48頁第1題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負數(shù)的初步認識,教科書第2~4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shù),了解負數(shù)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shù)的需要和方便。

        2、能力目標 使學生知道正數(shù)和負數(shù)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shù),又不是負數(shù)。正數(shù)都大于0,負數(shù)都小于0

        3、感目標 使學生體驗數(shù)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正數(shù)和負數(shù)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0既不是正數(shù),也不是負數(shù)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承前啟后

        1、出示主題圖。教材第2頁主題圖。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 2℃ 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shù)的初步認識

        二、學習引領

        1、教學例1 。

       。1)教師板書關鍵數(shù)據:0℃ 。

       。2)教師講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

        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shù)字前加-(負號):如-2℃表示零下2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

        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shù)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2℃表示零上2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2℃,讀作:三攝氏度。

       。2)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氣溫,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溫,它與上海氣溫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2、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1)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并讀一讀。

       。2)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3、教學例2。

        (1)教師出示存折明細示意圖。(教材第2頁的主題圖)教師:同學們能說說支出(-)或(+)這一欄的數(shù)各表示什么意義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指名匯報。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7

        一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受運算順序規(guī)定的必要性,進一步掌握加減混合或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2、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 教學重點:感受運算順序的必要性,準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 教學難點: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備課

        (一 )基礎訓練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題】用小棒擺8個六邊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學習

        【典型例題】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這樣計算,6天預計接待多少人?

        1、 觀察主題圖,根據條件提出問題。

        2、 小組交流。根據圖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怎樣解決?(引導學生理解“照這樣計算”的意思)

        3、 抓住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運用知識遷移類推,學會知識。

        4、 學生匯報。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并說一說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5、 教師用線段圖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解決問題。

        6、 教給方法:我們可以用畫線段圖、簡圖等方法來幫助我們理清解題思路,保證準確的解決問題。

        【小結】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沒有括號,只有加、減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計算。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用畫線段圖、簡圖等方法來幫助我們理清解題思路。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

        1、直接寫出計算結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劃出下面題目的計算順序并計算任意兩題。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鳥醫(yī)生(判斷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課本P 5做一做1、圖書館里有故事書98本,今天借出46本,還回25本,F(xiàn)在圖書館里有故事書多少本?

        【提高練習】

        1、先計算,再列出綜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綜合式計算

        (1)4除900的商減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個數(shù)的3倍少12是60,這個數(shù)是多少?

        3、課本P8 練習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并列式計算。

        小張有8張10元的。小王有18張2元的。 ?

        【拓展練習】

        1、用兩種方法解決下面的問題:(只要求列式不計算)

        (1) 過年了,小蘭用壓歲錢為自己的小圖書館購買了一批課外書。小圖書館有2個書柜,每個書柜有6層,每層放了15本書,F(xiàn)在小蘭的圖書館里有多少本書?

        (2)

        2、

        (四)教學效果評價(小測題)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兒童上衣48元,一條長褲比上衣便宜9元,一條裙子又比長褲貴5元。這條裙子多少錢?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人民幣,能識別1元以內的人民幣,知道元、角、分時人民幣的單位,認識1元=10角,1角=10分。

        2、經歷人民幣的識別過程,體會1元以內各種人民幣的幣值,通過簡單的模擬活動,培養(yǎng)簡單的換錢、算錢、付錢的技能,發(fā)展多角度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3、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參與小組的交流,體驗主動學習的作用,發(fā)展主動學習、合作交流的意識;了解人民幣在日常生活力的作用,形成愛護人民幣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的面值及人民幣的單位

        教學難點:

        認識元、角、分之間的進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準備:

        1元以內的紙幣、硬幣若干;鉛筆、橡皮、尺子、羽毛球、郵票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談話: 小朋友,你們買過東西嗎?買東西需要什么?(錢)

        對了,錢在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名稱。美國的'錢叫做美元,英國的錢叫做英鎊,你知道我們國家的錢叫做什么嗎?(人民幣)

        揭題: 小朋友真聰明,我們每人的生活里少不了人民幣,每張人民幣面值大小不一,有幾元的,有幾角的,有幾分的。為了了解人民幣的一些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元、角、分。(板書課題)

        二、 認識人民幣

        1、 4人小組合作: 在自己面前的小銀行中拿兩張你認識的人民幣,并在小組里說一說: 拿的是多少面值的人民幣?是怎樣認識的?

        引導: 人民幣有兩種,一種是紙幣,一種是硬幣。誰愿意向小朋友介紹一下你認識的人民幣?你是怎樣認識的?

        2、根據教師的統(tǒng)一要求拿出相應的人民幣。

        要求: 下面請每個小朋友拿出1元的人民幣。

        板書: 1元。(教師把1元紙幣、硬幣都貼在黑板上,紙幣正面朝上)

        用同樣的方法認識5角、2角、1角和5分、2分、1分。

        課件展示1元以內的紙幣。歸納: 紙幣上都印有什么?

        學生可能回答: 一面都印有勞動人民的頭像、中國人民銀行,另一面都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人民幣是受法律保護的。小朋友應該愛護人民幣,不要在上面亂涂亂畫,更不能在上面寫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們,你們愿不愿意做守法的小公民呢?

        3、練一練。

        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第2題。

        學生完成后用課件展示答案,共同訂正。

        三、 認識進率

        1、談話: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他今天穿上了媽媽買的一件黃顏色的新衣服,放學后豆豆來到了一家玩具店。(課件展示例題情境圖)

        提問:豆豆在玩具店看到了什么?學生可能回答

       。1) 玩具店里有鋼筆、計算器、練習本等

       。2) 還有兩個小朋友在買東西。

       。3) 鋼筆的價錢是5元,計算器的價錢是20元,練習本的價錢是1元等

        提問: 豆豆想買1本練習本,他應該付給營業(yè)員阿姨多少錢呢?(1元)他可以怎樣付1元錢?

        讓學生把自己的拿法展示給小朋友看,幾個小朋友在講臺前站一排,可以是10個1角的、2個5角的、5個2角的、1個1元的等等。

        引導: 付1元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種方法都是付幾角呢?(10角)

        10角就是1元。我們來看看豆豆怎樣付這1元的。

       。ㄕn件展示,豆豆說:“我付10角可以嗎?”)

        提問: 小朋友,你們說可以嗎?為什么?

       。ǔ鍪緢D)板書: 1元=10角

        2、引導: 根據1元=10角,請你再想一想,1角等于幾分?

       。ǔ鍪緢D)板書: 1角=10分(學生齊讀一遍)

        3、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完成后,教師把不同的取幣方法都展示出來,并追問:哪一種方法最簡單?

        四、 簡單購物

        1、談話: 老師今天開了一家小小商店,你們愿意上我這來買東西嗎?開業(yè)之前我需要一些零錢,誰愿意跟我換一換零錢?

        教師用1元分別和不同的學生換5角、2角、1角的零錢。

        填空: 1張1元可以換( )張5角;

       。 )張2角可以換1張1元;

        1張1元可以換( )張1角。

        2、同桌互相換零錢,活動1分鐘。(教師輔導)

        3、引導: 換完了零錢,我的商店開張了?匆豢次屹u的有哪些東西?

        課件呈現(xiàn): 羽毛球5角,橡皮2角,美工刀9角5分,鉛筆4角,自動鉛筆7角,尺子3角,郵票8角。

        提問: 你想買什么?

        誰想買郵票?你打算怎樣付這8角錢?有誰和他的付錢方法不一樣?

        幾名學生上臺買郵票,一手拿郵票,一手拿不同付法的8角錢展示給全班學生看。

        4、招聘營業(yè)員,學生互相購物。

        談話: 我當了經理后,想招聘一名營業(yè)員,條件是服務熱情周到,而且要能算對賬。其余的小朋友準備好1元人民幣來買你想買的東西。

        學生活動2分鐘,對表現(xiàn)好的小朋友進行鼓勵表揚。

        5、延伸練習。

        小組討論: 1元錢可以買哪2樣東西?如果買3樣東西,可以怎樣買?

        五、 全課總結

        小朋友,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 課后作業(yè)

        1、幫助媽媽買一樣東西。

        2、上超市去看一看,哪些物品的價錢大約是1元?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教學知識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與性質.

        2.復習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

        3.解釋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

        (二)能力訓練要求

        1.了解圖形的位似.

        2.能用橡皮筋放出相 同形狀的圖形,體會其中的道理

        (三)情感與價值觀要求

        通過有趣的圖形變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濃厚興趣,讓學生感受圖形變換的奧妙,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快樂.

        ● 教學重點

        1.位似圖形的定義.

        2.用橡皮筋放大圖形 的原理.

        ●教學難點

        體會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原理,培養(yǎng)轉換思想.

        ●教學方法

        觀察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在仔細觀察的 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會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數(shù)學道理,使學生操作與 思考相結合.

        ●教具準備

        若干個橡皮筋.

        投影片兩張:

        第一張:

        第二張:●教學過程

        Ⅰ.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放投影片4.9.1 A)請同學們觀察一組圖片,思考下列問題:

        1.它們是相似圖形嗎?

        2.圖形 位置間有什么關系?你能尋找出一些規(guī)律嗎?

        [生]它們的形狀相同,大小不一,是相似圖形.

        圖形上各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鏡頭中心P點,A、B是一對對應點,連結后并延長過點P.這組圖與相似圖形比較,多了一些特征.

        [師]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講授新課

        大家剛才觀察到的一組特殊的相似圖形,我們叫它位似圖形,那么什么叫位似圖形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135頁定義,仔細理解位似圖形的要求.

        定義講解: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同時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兩個圖形才叫做位似圖形.兩條件缺一不可.此時,把這個點叫做位似中心.這時的相似比叫做位似比.

        鞏固定義做一做.

        [師](放投影片4.9.1 B)

        下面有三組圖形,請同學們觀察,并實際操作一下,看它們是否是位似圖形.老師請一位同學板演.

        圖4-52

        板演結果:

        圖4-53

        [生]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三組圖形的對應邊各成比例,所以它們分別是相似圖形.但連結后發(fā)現(xiàn):(1)、(3 )圖形的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交于一點.如圖O、P,(2)卻沒有這個特征,這說明(1)中的兩個圖形與(3)中的兩個圖形都是位似圖形,但(2)中的兩個圖形只是相似圖形而不是位似圖形.( 1)、(3)的位似中心分別是O、P.

        [師]這位同學很具有科學態(tài)度,他能準確應用定義解決問題.請大家在圖(1)中任取一對對應點,度量這兩個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它們的比與位似比有關系嗎?

        [生]它們的比等于位似比.

        [師]很好,在(3)中再試一試.

        [生]在(3)中發(fā)現(xiàn)也有這個特征.

        [另一生 ]老師,這可以用我們學過的相似三角形定理來證明.

        [師]這就更圓滿了,于是我們 可以得出位似圖形有如下性質:

        位似圖形上任意 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于位似比.

        請同學們回憶我們本章第3節(jié)學過的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敘述作法,并思考放大前后兩個圖形的關系為什么是位似.

        我們嘗試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將一個正方形放大,使得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位似比是3.

        將兩個長短比例為1∶2的橡皮筋系在一起,在選定正方形外取一足點P,將系在一起的短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P點,把一支鉛筆固定在長橡皮筋的另一端, 拉動鉛筆,使兩個橡皮筋的結點沿正方形ABCD的邊緣運動,當結點在正方形ABCD上運動一周時,鉛筆就畫出了一個新的正方形ABCD,它們形狀相同,相似比為3.如圖4-54所示.

        圖4-54

        通過連結圖中各對應點連線,發(fā)現(xiàn)它們交于一點P,所以用橡皮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是位似圖形.

        Ⅲ.隨堂練習

        按如下方法可以將△ABC的三邊縮小為原來的 :

        如圖4-55任取一點O,連接AO、BO、CO,并取它們的中點 D、E、F.△DEF的三邊就是△ABC相應三邊的 (實際上,△ABC與△DEF是位似圖形)

        圖4- 55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上面方法親自試一試.

        2.如果在射線AO、BO、CO上分別取點D、E、F,使DO=2OA,EO=2OB,F(xiàn)O=2OC,那么結果又會 怎樣?

        (答案如圖4-56所示)

        圖4-56

       、.課時小結

        1.通過觀察與操作,理解位似圖形的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

        2.能用位似圖形定義解釋前面學過的橡皮筋放大原理.做到溫故知新,學以致用.

       、.課后作業(yè)

        課本習題4.12

        預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后半節(jié).

        答案 1:∵△OCD與△OAB是位似圖形.

        △OCD∽△OAB 且兩三角形各對應點連線交于一點O,于是得OCD=OAB.

        ∵OCD與OAB是同位角.

        AB∥CD.

        答案2:放大前后的圖形是位似圖形.用位似圖形的定義去驗證說明.

       、. 活動與探究

        老師提供一張同學們比較喜歡的漫畫人頭像.請同學們將這張圖放大一張,再縮小一張,對比 一下自己的杰作,看像不像.

        意圖: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鍛煉各器官的協(xié)調性 和對科學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

        完成后可做一次展評,讓學生欣賞自己的杰作,陶冶審美情操,盡情享受勞動所得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板書設計

        4.9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一)

        一、位似圖形定義

        1.兩圖形相似.

        2.每組對應點所在直線都經過同一點.

        二、用橡皮筋放大正方形

        三、隨堂練習(學生板演)

      小學數(shù)學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混合運算的意義。

        2.能正確計算混合運算題。

        3.引導學生探索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

        4.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5.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參與意識,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創(chuàng)設小熊購物這個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幫助小熊計算買食品花了多少錢,引出混合運算的教學,其中包括乘加與乘減的運算。

        教學時,教師應注意要讓學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減的運算順序,千萬不要直接告訴學生,要讓學生自己在具體情境中探索出來。另外,在計算過程中要讓學生之間進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遼源市第一實驗小學教學條件、師資條件比較先進,學生的素質相對來說也比較高。特別是,我們班的學生經歷了近兩年的課改實驗,由于注意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現(xiàn)在數(shù)學課上已形成了學生樂于學習、善于提問、敢于創(chuàng)新的局面。但由于學生年齡偏小,缺少生活經驗,所以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有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便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課堂實錄

        為了吸引學生學習,我將教材中虛擬的小熊購物情境設計為真實的買水果情境,課前布置學生去水果超市調查各種水果的價格。結合學生的調查,我在課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價格,然后,師生間進行真實的購買。通過買水果的活動,學生不但掌握了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而且還增長了實踐經驗。

        教學中,我設計了猜一猜活動。先出示購買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讓學生根據該算式猜出是怎么買的水果。讓學生經歷從抽象到具體再到抽象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混合運算知識的理解。

        最后,我還設計了一道讓學生設計春游購物預算方案的綜合實踐的課外延伸題,以加強學生應用混合運算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整節(jié)課,我都竭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可參與、可探究,貼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數(shù)學活動空間。

        (一)為水果貼價格

        師: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我?guī)砹艘恍┧,大家看,都是什么?/p>

        生:香蕉、蘋果、金橘

        師:課前老師已經布置大家到超市對各種水果的價格做了一次調查,現(xiàn)在我就要根據同學們的調查為水果貼價格。

        (師在一個貨架上為水果貼價格,單位按每千克計算。)

        蘋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買水果

        1. 教學乘加混合題

        師:價格標好了,同學們,下面我們要玩一個買水果的游戲。

        (生很高興。)

        師:現(xiàn)在你就是一名顧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顧客們,你們想買點什么?

        生:3千克蘋果;4千克金橘

        師:如果你要買兩種水果的話,你想怎么買?

        生:我想買3千克蘋果,1千克香瓜。

        師:他應付給我多少錢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算一算。

        (生動筆計算。)

        師:現(xiàn)在我們進行小組交流,說說你剛才是怎么算出來的。

        (小組交流。)

        師:現(xiàn)在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學進行匯報。

        生1:我是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蘋果的價錢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蘋果和香瓜一共的價錢。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兩個算式合起來成為一個算式來計算,這樣簡單些,結果也是13元。

        師:大家觀察23+7這個算式,這是把剛才那個同學的兩個算式合起來的,叫綜合算式。這個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應該先算誰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觀察思考。)

        生3:應該先算乘法,因為這樣是先算出了3千克蘋果的價錢,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價錢,就是它們一共的價錢了。要先算加法就講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師,我知道沒有括號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減,所以這道題應該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師:他們倆說得都對,這道題我們只有先算3千克蘋果的價錢才能知道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所以像這樣有乘又有加的題,我們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5:我的計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價錢放前面,也可以算出兩種水果一共多少錢。

        生6:老師,我是口算的,兩種水果一共是13元。

        師: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兩種水果的價錢。

        2.教學乘減混合式題

        師:我們繼續(xù)來玩買水果的游戲,假如你有20元錢,買了4千克香蕉,我應該找給你多少錢呢?這個問題請同桌合作解決,并把算式列在練習本上。

        (同桌間討論并解決此問題。)

        師:哪一桌想說說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1:我們先計算出4千克香蕉的價錢,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減12等于8元,你應該找回8元錢。

        生2:我們列的是綜合算式20-34,你要找給我們8元。

        師:我們在計算20-34這個算式時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說明原因嗎?

        生3:我們應該先算乘法、后算減法,因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錢,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錢。

        生4:應該先算乘法、后算減法,算出香蕉的價錢,再用一共的20元錢減去香蕉的價錢,剩下的就是找回的價錢了。

        3.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混合運算。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混合運算時,我們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齊答)先算乘法、后算加減。

        4.提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能提出混合運算的問題嗎?

        生1:我買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錢?

        (生在練習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媽媽買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錢?

        生3:我是這樣算的:45+4=24(元)。

        生4:老師有30元錢,買了3斤香瓜,還剩多少錢?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還剩9元。

        (三)猜一猜

        師:現(xiàn)在我們換個玩法。我當顧客,我來買東西,但是我先不告訴大家我是怎么買的。我要請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買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組為單位,討論一下我是怎么買的水果。討論的時候小組里的每個人都要積極地參與,踴躍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并且要注意傾聽別人的發(fā)言。

        (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23+8這個算式。)

        生1: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買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們小組還有一個猜法,就是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觀察25-27。)

        生4:我們猜老師拿25元錢買了2千克香瓜,還剩11元錢或者用25元錢買了7千克蘋果,我們猜的對嗎?

        師:從算式上看同學們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對,現(xiàn)在我宣布我實際購買的答案。我買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還用25元錢買了2千克香瓜,你們誰猜對了?

        (一部分學生因猜中而歡呼。)

        四)指導學生看書、質疑

        師:我們這節(jié)課學的買水果就是課本中小熊購物的內容,大家看看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請?zhí)岢鰜怼?/p>

        (五)總結

        師:這節(jié)課你們學會了什么?

        生1:我學會了買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六)布置作業(yè)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運用今天我們所學的混合運算,做一份你們小組春游時的購物預算,填好下表。

        預計 花費 剩余(或補上)

        ()元 ()元 ()元

        教學反思

        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買水果游戲。教學實踐證明,由于我將教材提供的虛擬小熊購物轉變?yōu)檎鎸嵉馁I水果,學生更樂于投入到學習中來,而讓學生在課前對各種水果的價格做市場調查,則更有助于買水果的學習,同時也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實踐的機會。

        在探究運算順序的過程中,我先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在不同算法的匯報中,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說明先算乘、后算加的運算順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訴給學生先算乘、后算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的方式獲得了知識,對此印象會更為深刻。

        愛迪生說過: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教學中,我轉變以往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方式,而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互相解答。只要學生能夠答的,教師決不包辦代替。課堂中,學生積極性很高,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的場面令我欣慰。因為,他們活躍的思維及表現(xiàn)源于我平時課上的訓練。我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民主的氛圍,使學生展開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種算法解決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機敏的反應、多種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師買了3千克蘋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驚,也令我感到了教學的成功之處。

        課后的延伸作業(yè)是為學生設計一個綜合實踐活動,這要發(fā)揮小組的團隊作用。學生既可運用所學的混合運算知識幫助解決問題,又增加了社會實踐經驗。因為,這其中包括購買哪些食品、輕重如何、攜帶是否方便、價錢是否合理等問題。

        案例點評

        本節(jié)課的設計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編原教材的情境,使學生從生活經驗的客觀事實出發(fā),在研究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shù)學、理解數(shù)學。變以往讓學生死記先乘除、后加減的規(guī)律為促使學生獨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運算的規(guī)律,特別是課前讓學生親自去市場調查各種水果的價格,更為課上的計算買水果的價錢做了鋪墊。這是這篇教學設計的特色之處,因為它更密切了數(shù)學與生活間的聯(lián)系。

        教師所設計的猜一猜活動拓寬了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一個算式,學生可以猜出買的不同數(shù)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學生在探索性學習方式上得到培養(yǎng),并且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意識。同時,這一活動也有利于學生理解算式的意義。

        最后,教師還在課外延伸教學方面下了功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從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增強學生對數(shù)學的體驗和認識。

      【小學數(shù)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7-27

      小學數(shù)學教案【經典】08-02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01

      (經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1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25

      數(shù)學教案小學10-14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8-12

      【精選】小學數(shù)學教案08-23

      小學數(shù)學教案【精選】07-24

      小學數(shù)學教案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