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實用文>教案>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13 10:28:40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集錦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教案集錦15篇

      小學數學教案1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大小比較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關注對舊知的復習,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上課伊始,設計幾組整數大小比較的復習題,引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回顧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為下面學習小數的大小比較奠定基礎。

        2、關注方法的類比,實現知識的`遷移。

        類比是根據兩種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得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的結論。它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數學思想方法。類比在掌握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本質、探索解題方法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小數的大小比較并不難,它與整數的大小比較在方法上基本相同。在教學中將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交流,類比整數大小比較的方法,掌握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良好遷移。

        3、關注習題設計的實踐性,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設計練習時,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現實、具體的情境中,應用數學解決問題,體現了數學的價值。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卷尺

        學生準備卷尺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1、復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過了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請你們在各題的___里填上“>”“<”或“=”,并說說怎樣比較整數的大小。

        1001___999 654___543 8321___8436

       。1)引導學生明確:當整數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那個數大;當位數相同時,從最高位開始比較,最高位上的數字大的那個數大,最高位上的數字相同時,比較下一位上的數字,以此類推,直到比出大小為止。

       。2)老師的身高是1米7分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7米)小明的身高是1米4分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1.4米)

        請同學們觀察身高,誰高誰矮?(老師高,小明矮)看來小數也是有大小的。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了比較整數大小的方法,那么你們想知道怎么比較小數的大小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設置復習題,將整數的大小比較和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有機的銜接,明確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同時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談話導入:(課件出示)學校的運動會上,小明、小剛、小強和小林正在跳高場地上進行比賽,他們使出渾身解數都想為自己的班級爭得榮譽,班里的同學們也在為他們吶喊助威。比賽結束,成績如下:

        姓名

        小明

        小剛

        小強

        小林

        成績/米

        0.8

        1.2

        1.1

        0.9

        2、提問:你能排出他們的名次嗎?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你是怎樣排列的?為什么這樣排列?

        4、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5、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注意收集信息,并適時提問,引導學生總結比較的方法。

        方法一利用小數的含義來比較。

        因為1.2米是1米2分米,1.1米是1米1分米,0.8米是8分米,0.9米是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二化成厘米后比較。

        因為1.2米是120厘米,1.1米是110厘米,0.8米是80厘米,0.9米是90厘米,120厘米>110厘米>90厘米>80厘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

        方法三借助測量工具進行比較。

        在卷尺上找到每個人跳高成績的刻度,根據卷尺上的位置來比較大小。觀察卷尺上的數據,得出1.2米>1.1米>0.9米>0.8米。

        師小結:同學們能把新的問題轉化成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解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在今后的學習中還會經常用到。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重點

        理解梯形的概念,認識梯形的底和高并會畫梯形的高

        教學難點

        整理所有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掌握各種圖形的特征及其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說一說學過的四邊形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2下面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演示課件“梯形”】

        教師導入:圖3有幾條邊?幾個角?這個四邊形像什么?(梯子)這就是梯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書課題:梯形)

        二、探究新知

        認識梯形

       。1)出示圖形【繼續(xù)演示課件“梯形”】

        教師提問:①生活中你見到過這樣的圖形嗎?它們外面的形狀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導學生看出它們的外形

       、谶@樣的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一名學生到黑板上測量,全班同學測量書上144頁此圖

       。2)交流測量結果

        通過檢查測量使學生明確:有一組對邊是平行的,但長度不相等,另一組對邊不平行

       。3)概括梯形的定義

        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板書)

        2認識梯形各部分名稱【繼續(xù)演示課件“梯形”】

        結合圖形說明,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底,根據圖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習慣上上底畫得短些,下底畫得長些。不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腰。從上底的一個頂點向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線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畫法與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中高的畫法相同

        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畫高?

        引導學生明確:梯形的高只能從相互平行的兩條邊中任一邊上的點向它的對邊畫垂線。

        再想一想:你怎樣區(qū)分梯形的底和腰呢?

        3教學等腰梯形

       。1)教師演示

        拿一等腰梯形,對折一下,你發(fā)現兩腰有什么特點?(兩腰相等)

       。2)學生測量

        量一量等腰梯形兩腰的長度,結果怎樣?(兩腰相等)

       。3)概括定義

        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書)它是梯形的一種特殊情況!纠^續(xù)演示課件“梯形”】

        4四邊形的關系

        分組討論:根據對邊平行的情況,你可以把四邊形分成幾類?每類各有什么圖形?

        引導學生明確:根據對邊平行的情況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兩組對邊平行,其中包括有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另一類是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

        三、鞏固練習

        1用釘子板圍成不同的梯形

       、偃我馓菪微诘沽⑻菪微凵系诪3高為3的梯形

        2用七巧板拼梯形

        (1)用兩塊拼一個梯形(2)用三塊拼一個梯形

        3繼續(xù)演示課件“梯形”,出示練習

        小組討論:我們學過的四邊形有著密切的關系,你能看圖說出它們的關系嗎?

        4找出下圖中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每種圖形有幾個?

        四、質疑小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ㄌ菪蔚亩x及各部分名稱和認識特殊的梯形)

        2對于今天所學的知識大家還有什么問題?

        鼓勵學生質疑、解疑

        五、布置作業(yè)

        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畫出下面梯形的高。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剪圖形

        活動目標

        通過剪圖形實現所學過平面圖形的相互轉化,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要求

        每個圖形只許剪一刀

        ①將平行四邊形剪為梯形

       、趯⑻菪渭魹槠叫兴倪呅

        ③將任意四邊形剪為梯形

       、軐⑻菪渭魹閮蓚三角形

        ⑤將三角形剪為梯形

        看誰完成的最快最標準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3頁例4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相差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和計算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遇到問題能夠從數量上進行觀察和思考的興趣和習慣,促進學生形成初步的計算意思。

        3、使學生在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當中,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明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就是另一個數比這個數少幾”。

        教學準備: 例題掛圖,小棒。

        設計思路:本課是有關兩位數減一位數和整十數計算應用的內容,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復習

        第一行:◇◇◇◇◇◇◇◇

        第二行:○○○○○

        ◇ 比 ○ 多( )個。

        ◇ 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跟 ○ ( )的,另一部分是比 ○( )的。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

       。1)出示例4掛圖,讓學生互相說一說圖的意思。

       。2)師生共同分析數量關系。

       。3)讓學生自己擺小棒,討論出“小磊比小雪少幾朵紅花,就是小雪比小磊多幾朵紅花”的結論。

       。4)列式:12—8=4(朵)

        口答:小磊比小雪少4朵紅花。

       。5)再讓一位學生看圖說一說圖意,小組內的學生說一說。

        2、教科書第73頁的“做一做”。

       。1)這道題告訴我們什么條件,要我們求什么問題?

       。ㄇ笪冶饶闵賻妆緯,就是求你比我多幾本,或你我相差幾本。)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小結。

        誰能說說例4與例3有什么不同點和相同點?

       。ɡ4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例3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

        這兩題都是求兩個數相差多少,都是用減法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三的第2題。

        2、完成練習十三的第3題。

        四、課堂小結

        讓學生說一說本節(jié)課的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4

        一、旋轉與平移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交流等活動,經歷認識旋轉、平移現象的過程。

        2、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象。在對物體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平移現象。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旋轉現象。

       。ㄒ唬┳鲲L車:

        1、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2、讓學生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動的情形,說說風車轉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說明風車的轉動就是旋轉。

        (二)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二、認識平移現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操作。

        2、讓學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3、討論: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么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ǘ┱f一說:

        1、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說出平移現象。

        2、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說出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四、作業(yè):課本第4頁的第4題。

        教學隨筆: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經歷認識圖形平移和在方格紙上畫平移圖形的過程。

        2、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3、在探索簡單圖形平移的過程中,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

        教學過程:

        一、在方格紙上移動圖形(課本第5頁的做一做):

        1、指導學生邊操作、邊交流。

        先讓學生把紙片放在方格紙的中間位置,再把紙片向右平移5個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過程、方法、結果。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把一個圖形平移幾個方格,只要看圖形一條邊平移的格數即可。

        2、將紙片從A處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點了解學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確。

        3、想一想:把紙片從A處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紙片平移了幾個方格?

        讓學生自己平移,再說一說平移的.距離。

        二、試一試:

        做課本第5頁的試一試。

        1、出示問題,讓學生自己試著畫,再交流。

        2、鼓勵學生畫出其他平移后的圖形。

        三、練一練:

        課本第6頁的練一練。

        第1題:師生一起邊討論,邊填空。

        第2題:鼓勵學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線。

        第3題:先共同判斷,再涂色。讓學生說一說另一個虛線圖是向右平移幾個方格后得到的。

        第4題:鼓勵學生自己確定平移的方向和距離,并分別畫出平移后的圖形。交流時,讓學生說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動了幾個格。

        教學隨筆:

        二、除法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購書問題,經歷自主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能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學重、難點: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兩位數的除法,并進行驗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課本第8頁的題。

       。1)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說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師提問:能買多少本《趣味數學》?

       。3)學生列出算式后嘗試解答。

       。ǎ矗┙涣鲗W生的解決方法。重點使學生學習口算方法。如,把15個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個十,即150÷5=30;也可以這樣想,因為5×30=150,所以150÷5=30。

       。ǎ担⿴熖岢觯150元能買多少本《科普讀物》?

       。ǎ叮⿴熒扔懻摚150÷6能直接用口訣計算嗎?然后共同完成豎式計算。重點幫助學生理解商“2”要寫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議一議:怎樣檢驗算得對不對呢?

        啟發(f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學過的“單價×數量=總價”的數量關系式,想到檢驗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用商乘除數的方法可以檢驗除法算得對不對。

        四、練一練:

        第1題:弄清題意后,讓學生計算。教師注意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方法。

        第2題: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重點檢查學生豎式的書寫情況。交流時,讓學生說說自己驗算的情況。

        第3題:在進行練習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保護益鳥的教育。

        教學隨筆: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月餅裝盒問題,經歷自主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

        2、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運算的準確性和計算結果在生活中應用的現實性。

        教學重點: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有余數的除法,會進行驗算。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斷一個圖形或物體的某一個面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2、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征。

        難點:正方形和長方形特征的歸納總結。

        教學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1把,三角尺1塊,釘子板,橡皮筋。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幻燈片播放正方形、長方形圖片,吸引興趣

        2.在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由正方形和長方形組成,你們通過觀察發(fā)現了什么:引發(fā)學生思考。

        二、實際操作,驗證猜想

        1、觀察 拿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們有什么特點呢? 你有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嗎?同桌交流。

        2、操作驗證 (1)拿出自己的學具,用自己的辦法驗證。 (2)把自己的.猜想和驗證向小組匯報。

        3、反饋 (1)對長方形的邊你有什么發(fā)現?相機板書。 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比等) 相機教學“對邊”。 指一指長方形的對邊在哪里,一個長方形有幾組對邊? 長的一條邊,請你給它起個名字,你會叫它什么?短的一條邊呢? (2)對長方形的角你有什么發(fā)現?相機板書。 你是怎樣證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邊你發(fā)現了什么?相機板書。 怎樣來證明? 正方形的邊你會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發(fā)現了什么?相機板書。 怎樣來證明?

        4、歸納 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練習: 1、在釘子板上圍出一個長方形,再把這個長方形變成一個正方形,再說說它們的特點。

        2、在書上p64第7題的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再說說小青菜提的問題。

        3、完成書上p64第4題。 先自己拼一拼,再與同桌交流一下。 (1)用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2)用16個一樣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再拼出幾個不同的長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折出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嗎?

        三、課堂小結

        向同學們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么收獲。

        布置作業(yè)

        1.完成課后的習題

        2.把不理解的地方標畫在書上。

        篇二:《 8+7等于幾》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8+7等于幾的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逐步培養(yǎng)探究、思考的意識和習慣。通過算法多樣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3.使學生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里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培養(yǎng)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小朋友,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現在我們來玩一玩,好不好?

        師一邊拍手一邊有節(jié)奏地說:小朋友,我問你,9和幾湊滿十?

        學生:邵老師,告訴你,9和1湊滿十……

        [評析: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為新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口令游戲不但復習了10的組成,也為學生探索8、7加幾的算法提供了依據。]

        二、操作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小號圖。

        (1)提問:這是一幅小號圖,誰能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個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怎樣列式?

        [評析:讓學生先說一說圖意,再提出問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

        (2)提問:8+7等于幾?你能從圖上看出來嗎?在小組里說一說。

        (3)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交流,可能會有下面的想法:

       、僖粋一個數出來的。

       、谧筮8個加2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

       、塾疫7個加3個是10個,10個加5個是15個。

       、軆蓚盒子一共20格,現在空掉5格,就是15個。

       、8+7=8+2+5=15。

       、8+7=7+3+5=15。

        學生在交流第②、③種方法時電腦動畫演示小號移動的過程。

        [評析:教師充分利用主題圖的作用,讓學生自主探索8+7的計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學生的三種認知水平:第①種算法表現出動作把握傾向,認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種算法表現出圖形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對圖形有較強的觀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種算法表現出符號把握傾向,這些學生具有抽象思維能力,認知水平較高。]

        2.教學小棒圖。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辦法計算8+7=15,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樣想的?

        小青椒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的,請你們在小組里說一說,它是怎樣想的?指名說一說。

        動畫演示,學生填出方框里的數。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點不一樣,請你們在小組里說一說它又是怎樣想的?指名交流。

        [評析:設置一個幫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讓學生填出方框里的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助人為樂的美德,同時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

        (3)這兩種方法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湊十法"。

        3.(1)教學"想想做做"第1題。

        請小朋友先用學具擺一擺,再計算。學生完成后交流。

        (2)(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下面我們來做個"圈十"游戲。先圈出10個,再計算。

        (3)教學"想一想"。提問:不看圖、不擺小棒,你們會這樣想嗎?請你在書上填一填。

        提問:計算8+9還可以想哪些有聯系的算式?"

        誰來說一說。學生可能想到:

        ①因為9+8=17,所以8+9=17。

       、谝驗9+9=18,所以8+9=17。

       、垡驗8+10=18,所以8+9=17。

       、芤驗17-9=8,所以8+9=17。

        [評析:讓不同的學生表現不同的思維過程,使他們獲得積極的學習體驗,感受成功的快樂,同時使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4)小結:我們計算8+9的時候可以想以前學過的算式,這個辦法真不錯。(電腦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你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的得數嗎?

        學生口答。

        [評析:通過題組對比,使學生認識到較小數加較大數,可以利用學過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數,同時體會兩個數相加,交換位置,和不變。]

        三、尋找規(guī)律,鞏固新知

        1.電腦出示"8加幾"的題目,學生口答,引導學生發(fā)現,只要把加上的數分成2和幾,就知道得數是十幾。小結:發(fā)現了這個規(guī)律,就會算得又對又快。

        [評析: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讓他們去觀察、比較,從而發(fā)現8加幾得數的規(guī)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口算速度,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思考的習慣。]

        2.電腦出示"7加幾"的題目。提問:那么7加幾有這樣的規(guī)律嗎?誰能很快算出這些題目的得數?

        3.組織口算比賽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勢。

        四、聯系生活,解決問題

        提問:光會計算還不夠,我們還得學會開動腦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們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裝了9個,第二袋裝了8個,第三袋裝了6個。幼兒園王阿姨要為班上15個小朋友準備點心,你覺得買哪兩盒比較合適?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

        小結: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且,只要肯動腦筋,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種。

        總結

        [評析:教師從現實生活中提出了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學生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計和判斷。問題解決的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信心,發(fā)展了求異思維,培養(yǎng)了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和創(chuàng)新精神。]

        總評:本課的教學,沒有嚴謹的計算方法的講解和反復的、規(guī)范化的算理語言的訓練。教師允許學生用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形式思考,探索計算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學生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生動的和個性化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案6

        一、教材分析

        1、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五年級人教版《數學》下冊第五單元《圖形的運動(三)》P83頁《旋轉三要素》。本課計劃1個課時。

        2、教材的編寫意圖:在二年級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圖形的旋轉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將進一步學習圖形的旋轉和平移,因此,本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

        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使學生掌握旋轉的方向,明確旋轉的含義和旋轉的三要素,會用自己的語言簡單地描述線段的旋轉。

       。ǘ┻^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觀察、討論等活動,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在觀察、討論中,發(fā)展空間觀念,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敏銳眼光。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明確旋轉的含義和旋轉的三要素。

        教學難點:體會旋轉的含義,理解旋轉的三要素。

        二、教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根據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采用以實驗發(fā)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設疑誘導法為輔的教學手段。教學中,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操作,教師適時地演示,并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激發(fā)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tài),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

        三、學法

        根據學法指導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概括——檢驗——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教學準備:幻燈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播放花樣滑冰選手金妍兒的旋轉舞蹈視頻。

        教師: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她在不停地旋轉。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旋轉。

       。ò鍟n題:旋轉)

        【設計意圖】 這樣的設計,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很自然的就將學生帶入新課中。

        二、、探究新知

        1、復習簡單的旋轉現象。

        A、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你還記得旋轉的含義是什么嗎?

        學生思考,教師指名回答。

        B、大家能舉幾個例子嗎?

        教師指名回答。

        C、老師身上有樣東西在運動時也在旋轉,你能找出來嗎?

        學生認真找。找后指名回答。

        2、講解例1,明確確旋轉三要素。

        出示時鐘。

        師:同學們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那我們這節(jié)課就借住時鐘進一步認認識旋轉。

       。1)認識旋轉要素——旋轉方向

        教師:同學們都應該觀察時鐘的指針的旋轉動運,那你們知道它是按什么方向運動的嗎?

        學生小組交流,可得出:指針是按順時針方向方向旋轉的。

        教師:不在人為的干涉下,指針會逆時針運動嗎?(不會)

        教師:時鐘中的時針只會順時針運動,這就是指針的旋轉方向。

       。ò鍟盒D方向)

        教師組織學開展“聽口令做動作”的活動;讓學生先平伸右臂,用動作表示順時針旋轉和逆時針旋轉,再平伸左臂做一次,親身體驗順時針運動、逆時針旋轉。

       。2)認識旋轉要素——旋轉中心

        教師指著時鐘的中心。

        教師: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嗎?這個位于時鐘的中心,時鐘和分鐘都沿著它轉,這就是時鐘的旋轉中心。

       。ò鍟盒D中心)

        (3)認識旋轉要素——旋轉角度

        課件動態(tài)出示甲時鐘指針從“12”到“1”,乙時鐘指針從“12”到“3”。

        引導思考:

        A、注意觀察,甲、乙兩個時鐘的指針分別是怎么旋轉的?

        指名說一說指針的旋轉過程。

        B、兩個鐘面上都是指針在旋轉,在旋轉過程中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教師:學習了上面的內容,同學們能描述指針從“12”到“1”的旋轉嗎?

        學生思考得出:當指針從“12”到“1”時,指針順時針繞著中心轉過了30°。

        教師:你怎么知道旋轉了30°呢?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指針繞點O旋轉一周共360°,一共12個大格,從“12”到“1”是1個大格,即旋轉了:360°÷ 12 = 30°。

        教師小結:在描述物體的旋轉時,要注意旋轉三要素:旋轉方向、旋轉中心、旋轉角度。

       。ò鍟盒D方向、旋轉中心、旋轉角度)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實例入手,在看似簡單的變化中請學生比較不同之處,形象地感知、體會旋轉的三要素。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例題。

        2、完成教材第83頁“做一做”。

        (1)先出示左邊的圖,再出示右邊的圖。

        教師:左側有車通過,左側車桿怎么變化呢?

        預設:左側有車通過,車桿繞點O順時針旋轉90°。

        教師:汽車已經通過,車桿又回歸原位,車桿又是怎么變化的呢?

       。2)請一個學生來當車閘,演示右側有車通過,請大家說一說車桿是怎么變化的。

        (3)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左、右側通車時旋轉方向、旋轉中心、旋轉角度的相同和不同。

        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3、課件動態(tài)出示時鐘,完成練習。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5頁第1題、第2題、第3題。

        5、欣賞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圖片及旋轉大樓。

        【設計意圖】有了前面初步感知旋轉的三要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充分給學生空間,讓學生在討論中,自己不斷完善對指針旋轉的描述,加深對旋轉的理解。

        四、課后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歸納小結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通過學生的折疊實踐活動,了解和掌握立體圖形和它的平面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能正確判斷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簡單立體圖形。

       。.會利用已有的'知識、技能解決平面展開圖所對應的立體圖形的容積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4 折疊〗

        這部分是有關將平面圖形折疊成立體圖形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之間的對應識別與判斷,因此,本問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極有益處的。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內容。

        本問題安排了“想一想”“畫一畫”“做一做”三個步驟。首先,想像一下這個平面展開圖折疊以后像什么。其次,動手操作,將放大的圖紙按虛線折疊后,形狀是一座小房子。最后,可以先通過疊出的小房子來確定天窗和門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圖上畫出來(天窗可以在平面圖中上數第二個和第三個矩形內,門可以在第一個和第四個矩形內,也可以在兩邊的五邊形內)。

        〖練一練〗

        第1題 ①長方體;②正方體。

        第2題 圖形(1)對應(a)。

        圖形(2)對應(c)。

        第3題 圖形①和②都對應(b)。

        建議學生先看圖想像和思考,然后再用附頁4中的圖折一折。這樣,既驗證了自己的判斷,又練了折疊技能

        第4題窗戶、煙囪和小鳥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由于門的位置已經給定,所以,窗戶、煙囪和小鳥的位置就大概確定下來。

        第5題讓學生自己做立體圖形,教師不必作太多的限制,比如可做立方體、長方體或根據教科書上的一些平面圖去做相應的立體圖形。但不管怎樣,做立體圖形的步驟都應該是先畫出平面圖形再折疊。

      小學數學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能。

        3.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

        1、一頭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個手指(猜一成語:三長兩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語)——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語)——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謎底是:口(意為“只”少“八”)

        8.滅火(打一數字)——一

        9.舌頭(打一數字)——千

        10.添一筆,增百

        倍;減一筆,少九成(打一數字)——十

        11.雙杠(打一數學符號)——等號

        12.你盼著我,我盼著你(打一數學名詞)——相等

        13.不轉彎的路(打一數學名詞)——直線

       。ǘ⑸钪械娜の稊祵W

        14.一根繩子兩個頭,三根半繩子有幾個頭?

        解:8個頭,(半根繩子也是兩個頭)

        15.1根繩子對折,再對折,再第三次對折,然后從中間剪斷,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棟住宅樓,爺爺從一樓走到三樓要6分鐘,現在要到6樓,要走多少分鐘?

        答:15分鐘

        17.桌子上原來有12支點燃的蠟燭,先被風吹滅了3根,不久又一陣風吹滅了2根,最后桌子上還剩幾根蠟燭呢

        解答:5根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yè)

      小學數學教案9

        詳細介紹:

        課題:不連續(xù)進位加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具的直觀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學生掌握萬以內不連續(xù)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2.初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并能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3.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通過學習掌握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

        使學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學具

        教師準備375個信封的投影片(如書上圖),準備計數板、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演示課件不連續(xù)進位加】

        1.口算練習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樣列豎式計算?(相同數位對齊)

       。2)得數十位上為什么是6,而不是5?

       。ㄒ驗閭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十位3個十加2個十是5個十,再加上個位進上來的一個十應是6個十.)

       。3)你覺得計算時應注意什么問題?(十位上不要忘記加進上來的一個十.)

       。4)回憶兩位數筆算加法的法則是什么.

        板書:筆算兩位數加法

       、傧嗤瑪滴粚R;②從個位加起;③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

        3.設疑

        剛才我們復習了兩位數進位加法的筆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應當怎樣計算?(板書:1738+625=)能說出你計算的理由嗎?好了,學完這節(jié)課你就能順利解答這道題了.

        (二)學習新課

        1.不進位加法.教學例1.

        求下面兩個數的和.請看圖

       。1)教師繼續(xù)演示課件不連續(xù)進位加,出示圖A提問:圖上畫的是什么?有多少個信封?(43個信封)教師接著出示圖B,放在圖A下面提問:這是多少個信封?(32個信封)

        (2)要求兩個數的和如何列式?怎樣寫豎式?怎樣計算(相同數位對齊)如:

        (3)計算后教師追問:相同數位對齊是什么意思?(個位十位分別對齊)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師繼續(xù)演示課件不連續(xù)進位加出示下圖中第一排的一個百一扎的兩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個百一扎的'一扎信封)變成如下的圖和算式:

        師問:豎式的百位如何寫?(讓學生填)

        (5)請學生獨立計算

        師問:說說你是從哪一位開始加起的?為什么把相同數位的數相加?(四人一組討論,明確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師指導下理解算理

        243是2個百4個十和3個一,132是1個百3個十2個一.個位上3個一加上2個一和是5個一.所以和的個位寫5;十位上4個十加上3個十和是7個十,所以和的十位寫7;百位上2個百加上1個百是3個百,所以和的百位寫3.只有是相同數位上的數它們的計數單位是統一的,才能相加.

        (7)練一練

        4111+367=

        28+570=

        師:為了對齊數位,注意豎式中第一個加數不要寫得太擠,在寫第二個加數時,要看好第二個加數的最高位,應該和第一個加數的哪一位對齊.

        2.進位加法.出示例2【繼續(xù)演示課件不連續(xù)進位加】

        270+58=(如下圖所示)

       。1)請學生獨立列出豎式,并計算.

       。2)師問:十位應該怎樣計算?(關鍵性問題)

       。3)教師演示、操作活動投影片(如圖),使學生明確算理、7個長方形和5個長方形合起來可以組成一塊正方形計數板(100)和2個長方形.指導學生寫出豎式,十位相加滿一百,要向百位進1.

        (4)學生獨立填寫百位結果.

       。5)練一練

       。6)小結:計算時注意:十位上的數相加滿十,不要忘記向百位進1,同時百位上不要丟掉進位的1.

        3.進位加法.【繼續(xù)演示課件不連續(xù)進位加】

        例3求809與3764的和.

       。1)請學生自己列橫、豎式,并計算.

       。2)重點思考:百位上的數相加滿十,應該怎么辦?

        (3)做完后同桌互相說說,你是怎么做的?為什么?

        (4)討論:三、四位數的加法和兩位數加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三、四位數的加法和兩位數的加法一樣,都是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向前一位進1.不同點:加數的位數不同)

       。5)總結三、四位數加法的法則.(在原法則板書上改)

        標題的兩位數改為三、四位數.

        第③條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改成哪一位上的數相加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

        (三)鞏固反饋【繼續(xù)演示課件不連續(xù)進位加】

        1.直接在豎式上計算

        2.列豎式計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斷正誤并改正.

        4.課后總結

       。1)今天學的是什么知識?(出示課題)計算法則是什么?說說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2)解疑

        我們已學完本節(jié)知識,請大家做一做開始的那道題,看誰會做并能做對.

        1738+625=

        板書設計不連續(xù)進位加

        不連續(xù)進位加

      小學數學教案10

        一、 教學目標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培養(yǎng)有條理思考的習慣。

        2、 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二、 重點難點

        找因數的方法。

        三、 教學過程

       。ㄒ唬 游戲引入新課

        1、

       、、用12

        ②、再與其他同學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數。

        4、 總結:

       、12的全部因數有:1、2、3、4、6、12。

       、隗w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5、 練習:用同樣的方法,分別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數。

        (二) 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無紙化備課教學設計

        1、 練一練。1、填空。

        2、 第2題: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數和21的因數,并用不同

        的符號作好記號,然后讓學生說說找因數的方法。最后,說說哪幾個數既是18的因數、又是21的因數。

        3、 第3題:利用數形結合,進一步體會找因數的方法。

        4、 第5題:可以引導學生用找因數的方法進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種裝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個因數,只有兩種裝法。

       。ㄈ 總結

        四、 板書設計

        找因數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數有:1、2、3、4、6、12。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們初步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但在具體實施時很難正確得出結果,即使得出了結果,書寫不規(guī)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數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書寫的;找因數的時候不準確。在經后的練習中應及時糾正。

      小學數學教案11

        1.使學生在觀察、交流的過程中,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能區(qū)分幾個和第幾個,并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3.結合排隊等活動,使學生從中受到尊敬老人、禮貌謙讓等社會公德教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活動1:開車出游。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個非常有趣的地方,你們想去嗎?那就開上咱們的小列車去吧。(律動開火車,多媒體顯示列車開到了動物園)

       。壅f明:律動時,要讓學生模仿坐車的動作,并配上列車行進及到站時的聲音,使學生身臨其境。]

        二、感知新知

      活動2:排隊買票。

        1.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來排隊買票了。(多媒體顯示5人排隊買票圖)

        2.引導看圖,自由提有關幾與第幾的問題。

        如:有幾個人在排隊?老爺爺排第幾呢?戴帽子的男孩排第幾?小女孩的前面有幾人,后面有幾人?

        3.說一說。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說些什么呢?(多媒體演示老爺爺從第五走到了第一)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后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說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板書課題)

        4.(多媒體演示老爺爺買完票走了)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并要求回答。

        如:剩下幾個人?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又排第幾?小女孩的前面有幾人,后面有幾人?

       。壅f明: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要適當地加以引導,特別要讓學生說清楚是怎么數的。同時,要告訴學生排隊的時候我們一般都從前面數起。]

        三、內化認知

        活動3:點燈籠。

        1.今天動物園可真熱鬧,門口掛滿了燈籠。我們一起來做點燈籠的游戲好嗎?

        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第1題圖。

        要求:第一行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

        第二行從左邊起點第4個燈籠。

        2.指名在電腦上進行涂色操作。

        3.議一議:4個和第4個意思一樣嗎?

       。壅f明:給燈籠涂的顏色不作統一要求,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并要求說說為什么涂這種顏色。在區(qū)別4個與第4個時,如果學生能明白4個指一共有四個燈籠,而第4個指排在第四個的那個燈籠就可以了。]

        活動4:我說我家。

        1.多媒體出示小麗家樓房圖。

        2.看圖,要求用幾和第幾這兩個詞說一句話。

        如:這幢樓有5層,小麗住在第4層

        3.介紹自己家:你家的樓房一共有幾層?你家住在第幾層?

        [說明:在數樓房層數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根據房門、窗戶和陽臺等參照物來數,并要指出數樓房習慣上都是從下往上數。]

        活動5:猴子撈月亮。

        1.快看,動物園里的小猴子又在撈月亮啦!

        多媒體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右圖。

        2.說一說:看到這個畫面你想說什么呢?

       。▽W生可能會注意到戴帽子的猴子很特別)

        3.小組討論:戴帽子的小猴排在第幾?你是怎么數的?

        [說明:數戴帽子的小猴子是第幾只時,要引導學生先從下往上數,再從上往下數,明白由于數的方向不同,答案也不同。]

        活動6:課間律動操。

        1.挑選領操員。(每組各派1名學生排隊上臺領操)

        提問:一共有幾個小朋友上臺領操?誰排第一?誰排第二?你是怎么數的?

        2.全班模仿動物動作做課間律動操。

        3.領操員重新排隊下臺回原位。

        提問:剛才領操員下去時誰排第一?誰排第二?你是怎么數的?

       。壅f明:本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目的是通過活動解除學生的學習疲勞,調節(jié)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活動要有一定的時間保證,不得少于3分鐘。]

        活動7:賽車比賽。

        1.小朋友們的操做得可真不錯。接著,我們一起去看小動物賽車。(多媒體出示賽車圖)

        2.搶答:4號車前面有幾輛車?是哪些車?

        5號車前面是幾號車?后面又是幾號車?

        4號車前面是幾號車?后面又是幾號車?

        3.小組合作:看著這幅圖,你還能提什么問題?

       。壅f明:在小組合作活動中,最好是同桌合作或前后桌合作,同時要強調學會尊重,學會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別人的發(fā)言,說話不要太大聲,不要影響其他人的交流等。]

        四、總結評價

        活動8:滿載而歸。

        1.小朋友們今天在動物園里玩得開心嗎?不過時候不早了,我們回家去。(律動開列車游戲)

        2.今天我們參觀了動物園,學習了幾和第幾的知識,你能說一句含有幾和第幾的話嗎?

        3.今天這節(jié)課有意思嗎?為什么?現在你知道幾和第幾有什么不同嗎?你覺得你今天表現怎樣?滿意嗎?

       。壅f明:在說幾和第幾時,要啟發(fā)學生結合實例進行描述。在課末評價時,要引導學生既評價自己,也評價別人,甚至可以評價老師。]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jié)課的教學注重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營造了寬松愉快的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整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整節(jié)課的教學都創(chuàng)設了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并能結合情境解決問題,增加了學生的`直接經驗,把每個學生潛在的熱情調動起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巧用遷移,積極探究。

        學生已經認識了加法,通過加法來遷移,增進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在探究新知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動口、動手、動腦,利用舊知獲取新知。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動手實踐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的最直接方式,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親身經歷了減法的形成過程。同時,通過動手擺一擺,也促進了學生對抽象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理解了減法的含義以及在具體情境中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數一數5以內的數。

        (1)從1數到5。

        (2)從5數到1。

        2.引入:有幾支彩筆?(5支)送給小朋友2支,還剩幾支?你們會算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5以內的減法。

        設計意圖:利用“送彩筆”這一生活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

        探究新知

        (一)故事導入,揭示內容。

        1.智慧爺爺看見大家很會計算,想請大家?guī)蛶兔,他現在一共有幾個智慧果?(教師戴上智慧爺爺的頭飾,左手拿2個智慧果,右手拿1個智慧果)

        師: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師:你真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智慧爺爺謝謝你!(把右手拿的1個智慧果送給回答問題的孩子)

        師:智慧爺爺送給小朋友1個智慧果,他還剩下幾個?你是怎么想的呢?先對你的同桌說說,也可以用學具擺擺看。

        2.引導學生用學具擺一擺。

        學生匯報:原來有3個智慧果,拿走1個,還剩2個。

        3.認識減法算式。

        師:像這樣的過程我們可以用減法算式來表示。(板書:3-1=2)中間這個運算符號“-”叫減號。(板書)這道算式是一道減法算式,讀作:3減1等于2。(板書)

        (1)帶領全班學生讀兩遍算式。

        師:減號前面的3表示什么?減號后面的1表示什么?等號后面的2表示什么?

        (2)同桌之間交流、匯報。

        (3)小結:減號前面的3表示原來有3個,減號后面的1表示拿走1個,等號后面的2表示還剩2個。以后我們遇到這種“去掉”或“減少”的情況都可以用減法來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智慧爺爺送智慧果”的情境,使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認識減號及減法算式的讀寫法。

      小學數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掌握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二、教學重點:掌握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弄清有括號的運算順序。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準備題:

        19 ×(935-875÷ 25) [51÷(120 -103)+24]×64

        1、先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

        2、讓學生獨立完成。校對。

        B、導入新課:

        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有括號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C、講授新課:

        例 3 :4.38 ÷ (36.94 + 34.3×0.2)

        提問:1、在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 。校對。

        4.38 ÷ (36.94 + 34.3×0.2)

        = 4.38 ÷(36.94 + 6.86)

        = 4.38 ÷ 43.8

        = 0.1

        例 4 : [(5.84 - 3.9 ) ÷0.4 + 0.15] ×0.92

        提問: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獨立完成。校對。

        3、做錯的說一說錯的原因。

        [(5.84 - 3.9 ) ÷0.4 + 0.15] ×0.92

        = [1.94 ÷0.4 + 0.15] ×0.92

        = [4.85 + 0.15] ×0.92

        = 5 ×0.92

        = 4.6

        D、鞏固練習:

        1.8×(1.4 - 0.26 ÷2) [7.6 - 5 ×(0.3 + 0.9)]÷10

        1、先說一說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2、抽兩名學生板演。

        E、課堂小結:

        在既有中括號,又小括號應該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業(yè):

        P - 52 第一題、第二題和第三題。

        課堂作業(yè)本

        練習 十一

        一、教學目標:1、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2、掌握方程的解法。

        3、學會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二、教學重點: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學會應用題的分析方法。

        三、教學準備:卡片和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口算訓練:

        6 + 4.4 = 0.01×80 = 7.4-0.9 = 6.3÷0.63 =

        2.3×5 = 0.4×0.5 = 0.2÷0.04 = 5÷0.02=

        18.6-6 = 5.4 + 6 = 9-1.35= 0.3×0.05 =

        1、以小組開火車形式看口算報得數。

        2、錯的說一說錯的原因。

        B、比較訓練: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8 -(0.8 ÷5 + 0.24)] ×9

        1、說一說每題的計算順序。

        2、括號有什么作用?

        3、抽三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幫助學困生。

        4、校對,錯的說出錯在哪一步?

        C、求未知數:

        7.2 + X = 15.4 X - 0.8 = 3.6

        1、抽兩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2、說一說每題求X的依據什么?

        D、應用題:

        P - 53 第五題:

        1、說一說解答應用題的一般步驟。

        2、先讓學生分析數量關系。兩人相互討論。

        3、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4、 42 ÷1.5 表示什么? 42 + 42 ÷1.5 表示什么?

        E、布置作業(yè):

        P - 53 第三題。

        《課堂作業(yè)本》

        練習 十一 (二)

        一、教學目標:1、運用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進行簡便運算。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3、學會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二、教學重點: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學會分析解答應用題的步驟。

        三、教學準備: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簡便運算:

        0.27 ×99 + 0.27 0.25×1.25×40×8

        (0.25 + 2.5 + 25)×0.4 8.4 + 7.66 + 2.34 +1.6

        1、抽四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2、說一說錯的原因。

        B、四則混合計算:

        8.4 -8.4×1.5÷18

        (1 - 0.99)×(38.6- 8.6)

        [0.05 ×(83 + 117)]÷(9.6-5.6)

        1、先說一說每題的運算順序。

        2、抽三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

        3、校對,錯的訂正。

        C、文字題:

        2.5 乘以 6.6與1.4的和,積是多少?

        1、求什么?積是哪兩個數相乘?

        2、所以我們要先求什么?

        3、列式計算。

        D、應用題講解:

        P - 55 第十二題:

        1、要求平均每天的營業(yè)收入四月份比三月份多多少元?我們 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2、四月份每天怎么求?三月份每天怎么求?

        3、四月份為什么要除以30,而三月份要除以31呢?

        E、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練習了哪些內容?哪些方面還掌握的不夠呢?

        F、拓展題:

        先讓學生討論完成。

        G、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本》

      小學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數的關第,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3、通過主動發(fā)現的小組合作學習,激發(fā)學合作意識,培養(yǎng)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養(yǎng)成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畫。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出示四幅畫,(A、頭身一樣長 B、頭:身=2:3 C、頭:身=1:5 D、頭:身=1:6)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人物速寫。

        師: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也做過這樣一個類似的實驗,而評選的結果與我們剛剛的評選竟驚人地不謀而合。那這些人物畫為什么會被大家公認為是最美的,其中的奧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

        師:根據經驗,你覺得一幅人物速寫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關?

        師:確實,人物畫的美與所畫的頭與身之間的關系有密切的聯系。想想怎樣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探索規(guī)律,揭示意義

       。ㄒ唬┏鍪荆

        1、一個鏡框長5分米,寬3分米。長是寬的幾倍?

        還可以怎樣表示長與寬的關系?

        像這種表示長與寬的關系有時也說成長與寬的比是5比3,

        寬與長的比是3比5。這兩個長度的比屬于同類的量相比。

        2、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與時間兩個不同類的量,表示它們的關系時可以用速度來表示,也可以說成:汽車所行路程與時間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看書自學,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比的意義,在課本的46~47頁還涉及到一些關于比的其他知識,你們想自己研究、探索嗎?那么就請你們先獨立自學,自學完了在四人小組里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開始吧!

       。2)匯報。(允許學生無序匯報,注意讓學生舉例說明,并即時練習)

       、賹懛ā

        我學會了比的寫法,5比3記作5∶3。(讓學生板演)

        問:這個∶叫做什么呢?誰愿意給它起個名字?(強調:寫∶應該注意上下對齊,點要圓一點,它不同于冒號。)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記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寫在練習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樣讀呢?

        思考:剛才大家學會了用∶的形式來寫出兩個數的比,除了這種形式,還可以寫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讀作什么?還可以讀作二分之三嗎?為什么?(把3∶4改寫成分數形式的比,并齊讀。)

        ②各部分名稱。(結合板書)

       、郾戎。

        我學會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問:那么怎樣求比值呢?(前項除以后項的商)

        練習: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讓學生觀察求比值的過程,想想比與除法有什么聯系?

       。ㄋ模┨接懕扰c分數、除法的關系、區(qū)別

        根據分數與除法的聯系想想比與分數有什么聯系?

        小組合作,讓學生拿出所發(fā)表格進行填寫。

        展示學生整理的內容:

        聯 系 區(qū) 別

        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 兩數之間的關系

        除法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一個算式

        分數 分子 分數線() 分母 分數值 兩數之間的關系或具體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數,想想比、除法、分數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如3:5也可寫成。。。。

        【1】第一層練習

        1、填空:

       。1)小華家養(yǎng)了12只雞,9只鴨。

        雞和鴨只數的比是 ( ),比值是( )。

        鴨和雞只數的比是 ( ),比值是( )

       。2)買3千克蘋果用了7.5元。買蘋果的總價和數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寫成分數形式、

        25∶100 21∶18

        這里注意:改寫成分數形式后讀法還是和比的讀法一樣,讀做誰比誰。

        并且不能約分,因為約分后的結果是比值,不是比。這里要區(qū)分

        3、選擇

        買4支鋼筆是12元,鋼筆總價和數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對呢?(因為比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但是讀還是讀做幾比幾。)

        4、判斷:

        (1)小明今年10歲,爸爸37歲,父親和兒子的年齡比是10∶37。

        (2)一項工程,甲單獨做要7天完成,乙單獨做要5天完成,甲乙兩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車的載重量是6噸,小卡車的載重量是3噸,大小卡車載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層練習

        1、寫出比值是2的比。

        【3】隨機練習(看時間情況定)

        陳俊明今年12歲,是六年(4)班學生,該班共有48個學生,小明爸爸今年38歲,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資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媽媽每月工資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單位有職工24人。

        要求:根據題目中提供的條件,尋找合適的量,說出兩個數之間的比。

        五、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說出一些生活中的關于比的例子嗎?(學生舉例)

        師:同學們,其實,比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松下高清晰數字彩電有4:3的寬屏幕,與未來標準接軌,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氣濃郁,味道好極了!

       。3)在雅典奧運會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它的寬和長的比是著名的黃金比 1:1.618.。

        (4)人的腳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的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底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

        課后,希望同學們能繼續(xù)調查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且把你的發(fā)現寫成一篇數學日記。

      小學數學教案15

        課型:

        新授

        教學內容:

        教材P7及練習二第3、5、6、7、10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并能正確地運用這一知識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

        理解倍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小數,學會解答有關倍數是小數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養(yǎng)成認真計算與及時檢驗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正確計算小數乘法。

        教學難點:

        正確點出積的小數點;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1小時,積都比被乘數;當乘數比1大時,積都比被乘數大。

        教學方法:

        觀察、分析、比較。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0.9×6 7×0.08 1.87×O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指名學生口算,然后集體訂正。

        2、思考并回答。(1)做小數乘法時,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

       。2)如果積的小數位數不夠,你知道該怎么辦嗎?如:0.02×0.4。

        3、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小數乘法。(板書課題)

        二、情景引入

        1、教學例5。師:同學們,你們見過鴕鳥嗎?知道鴕鳥是一種跑得比較快的動物嗎?有一只鴕鳥正在幫助2個小朋友解難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鴕鳥正馱著小朋友向前奔跑,后面一只兇猛的非洲野狗緊緊追上來了!小朋友說:“哎呀,它追上來了!”鴕鳥說:“別擔心,它追不上我!”

        學生觀察情境圖,提取信息:

        所求問題:(鴕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時)

        所需條件:(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時,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

        思路分析:

       。1)引導學生理解小數倍數的含義:誰來說一說“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是什么意思?(鴕鳥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表示鴕鳥的速度除了有一個非洲野狗那么快,還要快。)

       。2)追問提高學習新知的興趣:

        ①非洲野狗能追上他們嗎?(非洲野狗追不上鴕鳥。)

       、凇傍r鳥的最高速度是多少?”該怎樣列式計算呢?(生回答:56×1.3)

       、蹫槭裁催@樣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3)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小結:倍數關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數。

        讓學生獨立計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并集體訂正。

       。4)指導學生用估算進行驗算: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及結果,你認為對嗎?你是怎么驗證的?(板書驗算,完善課題)

        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幾種驗算的方法:

        ①用原式再計算一遍。

       、诎堰@個算式的因數交換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對與否。

       、塾^察法:觀察小數位數或第二個因數比1大還是比1小。

       、苡糜嬎闫鬟M行驗算。

        師小結:不管用哪一種方法來檢驗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喜歡用那一種就用那一種來驗算。

        (5)師:請同學們打開書,看一看書上的小朋友算得對嗎?為什么?

        生:因為兩個因數中,56是整數,因數1.3中只有1個小數,所以積中小數點的位置點錯了,應該點在2與8之間,即積應為72.8。

        師:很好!在計算小數乘法時,每個小朋友都要養(yǎng)成認真做題、仔細檢查的好習慣。

        師: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計算、驗算得出鴕鳥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小時,比起非洲野狗的速度怎么樣?非洲野狗能追上鴕鳥嗎?說明剛才我們的想法怎樣?(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由代表發(fā)言,教師點評。)

        2、看乘數,比較積和被乘數的大小。剛才有同學提到56×1.3式子中第二個因數比l大,所以積就比被乘數大,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7頁“做一做”。先讓學生觀察兩道算式中的因數和積,進行判斷,說出理由;再讓學生獨立計算,并用自己喜歡的驗算方法進行驗算。最后集體訂正。

        2、練習二第3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說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題錯在什么地方。

        四、課堂小結。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這種關系初步判斷小數乘法的正誤。

        作業(yè):5、6、7

        課外作業(yè):教材第9頁練習二第10題。

        板書設計:

        求一個數的小數倍數是多少及驗算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1-06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7-27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24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14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8-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8-23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8-28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8-25

      小學數學教案11-11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