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5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
作為2022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天壇獎入圍影片,實屬口碑佳作,暖心催淚,整個影片觀看后感觸很深,直至影片結束心里還是哽咽著久久不能平靜,本部影片根據(jù)真實事件“三千孤兒入內蒙”改編,整部影片雖不是那種很激蕩人心的故事,但是想到漫漫人生路雖然艱難,但仍然有溫暖的人給你溫暖懷抱、自然是殘酷的,命運也很殘酷,可是成為了家人,就永遠不會拋棄彼此,陌生的大草原上溫暖的人踐行了最初的承諾。
遙遠彼方未曾見面的人們啊,時空相隔,可是仍又那份牽掛和思念。
影片最后額吉給的擁抱和溫暖,即使隔絕時空從未謀面,但是那份感情都是相通的`。
國家大愛,人家小愛,內蒙人民淳樸的大愛溫暖是中秋檔中很值得慢慢體味的一部片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2
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jù)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以癌癥晚期的老年杜思瀚遠赴內蒙,尋找當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為主線,用一種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攝手法,在現(xiàn)實和歷史的不同維度中展開敘事: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是兩條不同時代的橫向線;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時間維度上的縱向線。三條不同的路,縱橫捭闔,像撒向歷史長河中的一張網(wǎng),就這樣網(wǎng)住了一對兄妹和兩個母親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調色,以區(qū)別這三條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使用了一種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長之路,使用了一種飽和度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則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敘內容,加之登場人物繁多,使用這樣貼心的調色,就不會讓觀眾暈頭轉向了。
這是一部關于“原諒”的電影,更是一部關于愛的電影。困擾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結,終于在見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開了,但此時的她早已選擇了放下。養(yǎng)父養(yǎng)母在悲劇發(fā)生后并沒有遷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對她不離不棄,這種偉大的“原諒”,讓杜思珩將自己全部的愛獻給了草原。因為拋棄女兒,杜思珩的親生母親愧疚了一輩子。然而千頭萬緒,當初的“拋棄”是為了讓兩個孩子都能夠活下去,這是一種既殘酷又悲憫的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3
《海的盡頭是草原》本質上講,它是一部講述救贖的故事,看完整個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溫暖和善良。
先說杜思珩的親生哥哥杜思瀚,說他有愛是不錯,但他也很自私。在當年,聽到母親說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邊,送走另一個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順理成章,他是那個留在母親身邊的人;蛟S正是因為這份自責,他終身未娶,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并未主動去尋找親生妹妹,只是在母親即將離世,和自己身患絕癥時日不多時才去往內蒙尋親。再說善良的養(yǎng)母,對于養(yǎng)女杜思珩百般疼愛,但是她終究有沒有私信呢?在電影里沒有明說,但據(jù)說影片有被剪輯掉關鍵信息。從故事中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她親生兒子那木汗因為生病導致失聲,因此一直沒有女孩愿意嫁給他,后面的劇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對杜思珩的情感不僅僅是兄妹之情。所以,養(yǎng)母也可能藏著自己的“小心思”。這一點也能從養(yǎng)母親生兒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來,養(yǎng)父養(yǎng)母原本計劃丟棄掉杜思珩遠赴他鄉(xiāng)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諒解,最終更名為“那木汗”成為他們真正的“女兒”。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這一生中每個人都在自我救贖,都在尋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寧。影片最后,親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見,擁抱和解,是一個大圓滿的結局。不過我倒希望結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沒那段,但我更擔心編劇或導演很難寫出后面的劇情,因為那樣的人性思考或許更為復雜。影片是將主題升華到了大愛的高度,但在我看來能夠治愈他們的不是愛,而是冗長的時間,只有時間才能做到如此寬容。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4
電影從其中的一個家庭敘起,結束于角色們自我的救贖。母親為了養(yǎng)活兩個孩子,被迫將兄妹中的妹妹送走,妹妹因此被送入了內蒙古與額吉一家相處。伊德爾和薩仁娜,作為草原上的父親母親,便是樸實善良的蒙古族人的代表,在那個物質匱乏,極度困難的年代,用心底的大愛養(yǎng)活了家庭中的每一員。這份愛消解了這段苦難悲戚的歷史,導演從以小見大的'角度出發(fā),擅長用微妙的情感和細節(jié),將整個故事變得相對親近,對于現(xiàn)代觀眾來說,能夠更好的以家庭情感的角度去了解,去理解接納這一事件。
海的盡頭是草原,女孩從遙遠的沿海南方城市被送入遼遼無垠的草原,可草原卻讓這份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愛經(jīng)久不息,在杜思瀚回憶妹妹被送走和去尋找妹妹的故事線里,悲怮,思念,嘆息,都隨草原的風而去,細微卻又龐大,沒有洶涌而來的淚點,激烈的情感碰撞,只有念念不忘的回響。已經(jīng)變成老人的兄妹,哥哥找到了幾十年不見的妹妹,妹妹看似平淡,在得知母親剛剛去世后,是否心中仍會涌起一陣陣酸楚的波瀾……對于她來說,哥哥只是個有血緣關系的陌生人,她早已融入草原無窮無際的天穹之下,難以割舍。被這些細膩的情感浸潤的觀眾,興許會感覺與演員們一同沐浴在草原的清風中。
影片是一首從草原飄出的詩謠,歌頌了家人和家庭之間,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大愛,即便那個年代多災多難,傷痕累累,但人們總能從苦難中創(chuàng)造出希望的曙光。當人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著草原的落日,看著他漸漸沉入天際線,殷紅的余暉隨著炎輪消失在盡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5
無論處在多么艱難的時代,總有一些散發(fā)著人類閃光的時刻,讓我們對人類保有一絲希望。
《海的盡頭是草原》絕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同一個家庭三個不同時期從不同視角進行敘事,最后交匯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終救贖。
由陳寶國扮演的哥哥杜思瀚為了完成已患有阿茲海默癥的媽媽遺愿,抱病踏上了尋親之路,也揭開了中國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遺忘的.歷史。
但電影并沒有沉醉于宏大敘事,而是把落腳點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個時空的,除了杜思瀚對母親的愛之外,還有他對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種情緒一直到最后才最終揭曉,也為觀眾解答了當年杜思珩被送進孤兒院之迷。
124分鐘的電影里喜歡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內蒙古的成長生活,真實取景讓人對內蒙古的`美景有著沉浸式享受和體驗,草原的空曠和蒼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純凈的白云和藍天、甚至兇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塵暴都讓人難以忘懷這片純凈的土地和它那令人著迷的風土人情,喜歡內蒙文化的觀眾一定不要錯過!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05-25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05-31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05-2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6篇)05-0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5篇)05-02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5篇】05-24
2022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9篇)05-0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精選7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