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6篇)
看完一部經(jīng)典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qū)懸黄^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墒怯^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
前天下午,由重慶山城志愿服務中心組織,去沙坪壩區(qū)鳳天大道金陽時代匯博納國際影城(鳳天路店)觀看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
怕堵車遲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細觀看大廳里的海報:根據(jù)「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腦子里開始想象,三千個孤兒千里迢迢去內(nèi)蒙,三千個家庭來接納,該是多么宏大的場面?如此浩大的“工程”會怎樣敘述?能打動觀眾嗎?很是期待。
三點正式開演,產(chǎn)生錯覺,怎么是這樣?原來是其它幾部電影的宣傳片。
因為看了海報,知道主演是陳寶國,看到陳寶國突然被驚醒坐起,知道電影正式開始了。沒想到開頭這么平實、質(zhì)樸,并沒有我想象的宏大場面,而是從個體的小家庭視角切入,展開整個故事。
陳寶國扮演的知識分子杜思瀚,被患阿爾茲海默癥母親的聲音驚醒,走近母親身邊,醫(yī)護人員也來到母親病房,母親把護士認做唯一記得的女兒,杜思瀚的雙胞胎妹妹——杜思珩。
“念了你一輩子,想了你一輩子,欠了你一輩子!倍潘煎珟е赣H的遺憾,帶著自己的悔恨,也帶著病重的身體,來到內(nèi)蒙古大草原,開始了一段尋親之旅。
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困擾著全國各地,大批孤兒的溫飽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為此,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請纓,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的承諾擲地有聲:“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將三千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交給了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yǎng)。
一段歷史佳話就此開啟。
60多年前,小男孩杜思瀚怕媽媽送他去“孤兒院”,故意跑到外面淋雨生病,無奈之舉,妹妹被送去了“孤兒院”。就這樣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前往內(nèi)蒙古,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環(huán)境,這些“國家的孩子”獲得了當?shù)啬撩駛兒翢o保留的熱情與呵護。從小思珩不習慣“原生態(tài)”解手方式、吃不慣奶豆腐、睡不慣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銀幕上花了近一個小時來呈現(xiàn)。當然現(xiàn)實生活里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哪怕經(jīng)歷了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經(jīng)學會了說蒙古語,也吃慣了奶豆腐,還能夠騎上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甚至擁有了一個對她寵愛備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終小心地藏著地圖上“南方”的那個城市,藏著拋下她的媽媽和哥哥杜思瀚,她執(zhí)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問問媽媽為什么舍棄的是她。
終于有一天,她以為自己做足了準備,帶足了干糧,奔向“南方”。不料被流沙淹沒,以為就此失去了年輕的'生命,觀眾無不為之惋惜。
鏡頭切換到知情人的難以言說,杜思珩不但沒能回到上海,還一輩子留在了草原。為報答也為救贖。因為救她,哥哥那木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悠揚的旋律戛然而止,從此陽光下少年單純的笑臉再難重現(xiàn),在前面大段的平穩(wěn)鋪墊之后,電影最后卻充滿了意外。一位蒙古族老奶奶出現(xiàn),說自己是那木汗,這一刻,簡直驚呆了,杜思珩把自己活成了那木汗。編劇和導演認真做了各種伏筆,讓這些反轉(zhuǎn)和沖擊,來得扎實而充滿力量,叫人為角色的命運心疼、心痛。
當杜思瀚站在親生妹妹、一個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婦女面前,他們的對話并不激昂,卻洶涌澎湃地藏下浩蕩的歷史和個體經(jīng)歷過命運后的通透與釋然。哥哥終于問出了那一句,“恨過我們嗎?”妹妹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曾經(jīng)有過……”
那一刻,淚如泉涌,因為我真實地聽到過這種來自內(nèi)心的聲音……
曾經(jīng)有過,但大草原上,質(zhì)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
曾經(jīng)有過,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焙汀安菰保脨酃餐B(yǎng)育了一個孩子。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
曾經(jīng)有過,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
我想說的是,走進影院的我也是幸福的。
一部將歷史與現(xiàn)實,國家與個人,緊密結(jié)合,遙相呼應,真實動人而不說教的,值得觀看的充滿愛和真情的好電影。
最后要感謝小演員的表演,真摯、機靈、可愛;感謝陳寶國精準的演繹,質(zhì)樸、內(nèi)斂、節(jié)制;感謝重慶山城志愿服務中心走心的小禮物!
愿人間真情與大愛就像這卡片里包裹的種子,生生不息,永遠繁衍。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2
對于那些遠離家鄉(xiāng)的南方孤兒們而言,雖然背井離鄉(xiāng)一輩子都難以見到親人必將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記憶,但相比于餓死在親人的懷里,能在異地他鄉(xiāng)健康成長,就顯得格外幸運。雖然學著融入新環(huán)境,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于他們來說很難,但接納新的家人,是愛跨越山海,連接草原和沿海的雙向奔赴。
作為影片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為了救這兩個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沒,那木汗舍己救人的角色恰恰體現(xiàn)出草原兒女蒙古馬般的奉獻精神,這也側(cè)面說明在那個時代,能救這3000孤兒性命的也只能是我們寬闊的草原和內(nèi)心極為淳樸善良的牧民們。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的發(fā)音含糊不清的訣別和囑托,寥寥幾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一個內(nèi)心沒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個背井離鄉(xiāng)充滿仇恨和執(zhí)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愛別人呢?一個從小丟了傘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給別人撐傘呢?
相認那一刻,當親生哥哥杜思瀚淚眼婆娑抓著杜思珩的手時,他內(nèi)心千帆過盡,而她內(nèi)心卻已經(jīng)毫無波瀾。其實他們當時是處于不同的情緒維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團圓的感動之中,但于杜思珩來說,從不愿相見到最終得見,于她而言最多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
或許當她決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遺愿的那一刻開始,原生家庭對她的羈絆就已經(jīng)消失了,她也終于和曾經(jīng)的家庭告別,與至親和解,不見,不念。
所以,愛的盡頭是和解。是學會與世界和解,與他人和解,更是與自己和解。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3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jié)友愛的主題下,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jié)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jié)闡述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養(yǎng)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妹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xù),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養(yǎng)”而糾結(jié)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了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
觀影全程會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我們?yōu)樘厥饽甏碌臒o奈、負疚、遺憾而心懷唏噓,但更慶幸自己身處這富足、安寧、衣食無憂的美好時代。
草原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永遠不會荒蕪。在我們國家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內(nèi)蒙人,我為我的家鄉(xiāng)感到欣慰和自豪。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4
“要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安排好!币粋重大決策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化成一場場愛心接力行動。
“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币宦曕嵵爻兄Z在新中國史冊書寫出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
連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無家可歸的災民,被拋棄的孩子,這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是新中國史冊中凝重的'一筆。
上世紀六十年代,受災害的影響,上海、江蘇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兒,他們嚴重營養(yǎng)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脅。面對面黃肌瘦、哭鬧不止的孩子們,奶粉短缺、保育員人手不夠的現(xiàn)實困難,受當時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提出將孩子們接到內(nèi)蒙古,讓有條件、有能力的牧民們撫養(yǎng)孩子,周總理欣然答應并再三叮嚀要照顧好這些“國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車,跨越大半個中國,運送三千孤兒進入內(nèi)蒙,帶去希望和未來。廣袤無垠的藍天,浩瀚無際的草原,奔馳的駿馬,追逐的羊群,茁壯成長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靚麗的風景。原本相隔千里,毫無血緣關系,如今卻骨肉相連,生死相依。三千孤兒入草原,演繹了一段跨越血緣、民族、地域的歷史佳話。
視覺總要比文字更給人震撼的沖擊力,言語的記載也不能完全書寫出現(xiàn)實的困難。我從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窺得一些歷史往事,現(xiàn)實的無奈、親情的羈絆,還有那些被隱藏的情感。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5
周一,直到看完電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導演爾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帶著怎樣復雜的感情在外婆的故鄉(xiāng)把《海的盡頭是草原》拍的如此細膩感人。
時間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發(fā)生著種種大事,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tǒng),而在東方,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猶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剛剛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國。三個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朧中的中國人民在饑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沖散了無數(shù)家庭,饑寒交迫中的人們被迫拋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萬個孤兒。無依無靠、流離失所的幾萬個孩子稚嫩的慟哭聲,喧囂了全國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當時已是餓殍滿地,根本無力喂飽這幾萬個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負責婦幼工作的同志遇見了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府主席烏蘭夫,請求他幫忙支援些奶粉。烏蘭夫回到內(nèi)蒙古發(fā)現(xiàn)當?shù)匾蜃匀粸暮B奶粉都難以生產(chǎn),思忖再三,他提議把孩子們接到內(nèi)蒙來,送給當?shù)啬撩袷震B(yǎng)。就這樣,1960年,來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幾千名孤兒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車,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樣在饑餓邊緣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見到孩子,就親切的收為己有視如己出,奉行了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且純粹的生命哲學——“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兒入蒙”的歷史,也是內(nèi)蒙古在共和國的特殊時期飽含家國情懷的故事。而電影,則是以此為背景,述說了一個上海哥哥尋找當年被家人遺棄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時,母親因無法養(yǎng)育兩個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遺棄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親彌留之際,杜思瀚帶著母親一生的執(zhí)念踏上了尋親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來到內(nèi)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薩仁娜、伊德爾夫婦收養(yǎng),在這里,遠離家鄉(xiāng)的孩子們試著融入新的環(huán)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被感天動地的草原民族的大愛逐一化解。最終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學會了敬畏生命,并堅韌成長,在蒙古高原落葉生根,這一刻的他們,也有了新的名字---“國家的孩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jié)友愛的主題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電影略顯單薄的喊口號,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jié)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jié)闡釋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養(yǎng)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后,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xù),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養(yǎng)”而糾結(jié)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而當年為了不被媽媽拋棄,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輩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誠并釋懷,重新成為了“哥哥”。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優(yōu)解。
電影的最后,兩位陰陽相隔的母親以對話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題的升華。站在廣袤的草原上,已經(jīng)百歲的薩仁娜額吉對著天空訴說:“姐妹啊,雖然我們未能見面,感謝你把這么可愛的女兒生下來,這樣我們才共同把她撫養(yǎng)成人!”牧民母親那雙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間,用守望相助書寫了人間真情。個體生命有著數(shù)不盡的陰差陽錯,中間夾雜著奉獻、妥協(xié)和包容,所有的人與事,雖有缺憾但也圓滿了。鏡頭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永遠堅信“騰格里”的意愿及命運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創(chuàng)團隊對蒙古族圖騰精神最深刻的詮釋。
草原啊,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遠不會荒蕪,在不同的時代里,她都會化成甘霖,流經(jīng)之處,肥沃土壤,滋養(yǎng)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著肩膀的手足們,就像波濤里的浪花,千千萬萬的同胞們,緊密連結(jié)著海與草原,在蒼茫的草原深處,永無盡頭,永垂不朽!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6
“念了你一輩子,想了你一輩子,欠了你一輩子。”帶著母親的遺憾,帶著自己的悔恨,也帶著病重的身體,在與親生妹妹杜思珩分別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識分子杜思瀚(陳寶國 飾),來到內(nèi)蒙古大草原,開始了一段尋親之旅。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就這樣,波瀾不驚地開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為這部根據(jù)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會像它的這個開頭一樣,平實、質(zhì)樸,或者像陳寶國的表演一樣,內(nèi)斂、節(jié)制,但120分鐘之后,我收獲的是滿滿的意外,意外的盡頭是大愛與感動。
一段離散
做舊的光影里,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困擾著全國各地,大批孤兒的溫飽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為此,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請纓,3000多名南方孤兒被送往物資相對有保障的大草原,與當?shù)啬撩窠M成了新的家庭!敖右粋,活一個,壯一個!”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的承諾擲地有聲,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也就此開啟。
原以為,電影會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開的圖卷,滿滿當當擠下大時代里的老老少少,畢竟三千個孩子背后是三千個家庭,是三千個故事。但,《海的盡頭是草原》只講述其中的一段離散,只講述這樣一個充滿遺憾和疼痛的故事?梢哉f,擅長現(xiàn)實題材創(chuàng)作的導演爾冬升,這一次把他的鏡頭透過宏大的背景,對準了這卷史冊中的平凡家庭和個體,細心勾勒出一幅感動人心的溫情畫卷。導演自己說,在影片創(chuàng)作期間,他和主創(chuàng)團隊收集、研究了諸多有關資料,看遍了手邊能找到的相關影視作品、書籍文獻,也走訪了多位當年真實的“國家孩子”。但他也說,無論是內(nèi)蒙古電影制片廠還是博納影業(yè),出品方一直都說只想要一個能令人感動的戲,“那我知道了,我盡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來。我也不敢用‘大愛’這種詞,我覺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現(xiàn)出來,就好。就用很簡單的.方法去做,沒有想太多!
一個心結(jié)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前往內(nèi)蒙古。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環(huán)境,這些“國家的孩子”收獲了來自當?shù)啬撩駛兒翢o保留的熱情和呵護,原以為哪怕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樸素而深沉的善心會成為他們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會很快適應草原,愛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愛上草原額吉、阿爸和兄長。但沒想到,從吃不慣奶豆腐、睡不慣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銀幕上拉拉雜雜花了近一個小時,現(xiàn)實里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哪怕經(jīng)歷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經(jīng)學會了說蒙古語,也吃慣了奶豆腐,還能夠騎上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甚至擁有了一個對她寵愛備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終小心地藏著地圖上“南方”的那個城市,藏著拋下她的媽媽和哥哥杜思瀚,她執(zhí)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問問媽媽為什么舍棄的是她。
一句問答
終于,有一天,她以為自己做足了準備,帶足了干糧,奔向“南方”。但她失敗了,她不但沒能回到上海,還一輩子留在了草原。悠揚的旋律戛然而止,陽光下少年單純的笑臉再難重現(xiàn),在前半段平穩(wěn)鋪墊之后,電影的最后20分鐘可以說充滿了意外。但因為編劇和導演認真做了各種伏筆,讓這些反轉(zhuǎn)和沖擊,來得扎實而充滿力量,叫人為角色的命運心疼、心痛。
當杜思瀚最后站在親生妹妹、一個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婦女面前,他們的對話并不激昂,卻洶涌澎湃地藏下浩蕩的時代。哥哥終于問出了那一句,“恨過我們嗎?”妹妹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曾經(jīng)有過……”
這一刻,叫人淚涌。曾經(jīng)有過,但大草原上,質(zhì)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曾經(jīng)有過,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海”和“草原”,用愛共同養(yǎng)育了一個孩子,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曾經(jīng)有過,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們國家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7
中秋節(jié)的時候,總是刷到《海的盡頭是草原》的相關物料,大概是從小生活在內(nèi)蒙古的緣故,因此那段和內(nèi)蒙古有關的歷史,便多看了一眼。
不看不要緊,一看便走了心。第一時間去搜索有沒有排片,很可惜我家所在的小鎮(zhèn)暫時還沒有,便想著等收假回單位上班后就去萬達看。
真是想什么來什么,收到公司群里發(fā)的文化團建活動鏈接,剛好便是組織看《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影片,我毫不猶豫報了名。
很多影評里都說,情節(jié)有點虐,比較好哭,出發(fā)的時候我很識相地給自己帶了一包紙巾,但終歸是因為身邊都是同事,強忍住眼淚一張都沒有用到?扇绻荒苡靡痪湓拋硇稳葑叱鲭娪霸汉蟮闹庇^感受,依舊是:眼淚不值錢,但影片值得。
01
前有《隱入塵煙》“逆襲”成功留下的后勁兒還沒過去,《海的盡頭是草原》就選擇在9月9日上映,恰逢中秋時節(jié),光聽影片名字就不難猜出走的是慢節(jié)奏的溫情路線,看樣子又要給2022年的歲末季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時間上來看,作品是具備戳中觀眾心理防線的天時條件的,特別是疫情下的團圓,親情與守望或許會變得更加清晰而刻骨,這讓人在觀看影片之時,會對作品傳遞出來的世界觀,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實在沒進入到電影院之前,我和很多沒看過影片的人有相似的顧慮,關于導演是爾冬升這件事,不免會生出一些感慨:一個長期以懸疑刑偵等題材而聞名的香港導演,在以偏遠地區(qū)歷史為背景的作品中,能恰如其分地闡述出那段厚重歷史背后的人間百態(tài)嗎?會不會高開低走?
事實證明,這些顧慮都是多余的。溫情而不刻意煽情,追憶而不熱衷訴苦,當真實的歷史通過影視化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的時候,即便時間已過一甲子之久,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內(nèi)蒙人,還是能穿越時間的更迭get到那些主人公們的`悲喜哀愁。
電影的背景取材于新中國歷史上真實事件“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特別是1959-1961年的饑荒威脅,致使江浙等地孤兒院不堪重負,大批孤兒面臨營養(yǎng)不足的危機,不得不向全國其他受災稍輕的地方求援。
此時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烏蘭夫牽頭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本著“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原則,將近3000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yǎng)。
對于那些遠離家鄉(xiāng)的南方孤兒們而言,雖然背井離鄉(xiāng)一輩子都難以見到親人必將是童年里最灰暗的記憶,但相比于餓死的親人的懷里,能在異地他鄉(xiāng)長出新的生命卻也顯得格外幸運。
雖然學著融入新環(huán)境,適應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于他們來說很難。但接納新的家人,是愛跨越山海,鏈接草原和沿海的雙向奔赴。
留在孩童記憶中那些傷痛與不安,或許會衍生出新的情緒和矛盾,但終將被人間大愛一一治愈。
02
沒看影片之前我就在想,這個片名雖然詩意,但總覺得邏輯上講不通,海的盡頭怎么可能是草原呢?看完以后懂了,因為愛的盡頭是奉獻......
草原是那三千孤兒最終的歸宿,是他們生命的托底。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具有濃重現(xiàn)實色彩的電影,影片從一對分離幾十年的孿生兄妹杜思瀚與杜思珩的命運出發(fā),凝視那個動蕩年代下,掩藏在物質(zhì)匱乏背后的精神困境。特別是有關血緣親情的艱難抉擇,將一個時代的丑陋與悲哀,無奈與辛酸刻畫得淋漓盡致。
當孤兒院中女孩兒占據(jù)大多數(shù)時,其實就是對那個時代重男輕女的吶喊。所以影片最后當杜思瀚淚眼婆娑抓著杜思珩的手,問她有沒有恨過時,其實無論是杜思珩還是觀眾都明白那些沒有說出口的真相是多么傷人。
當初杜思瀚無意間聽到母親和別人的對話可能要送走他們兄妹倆其中一個,雖然影片臺詞給出的答案是留下身體較弱的那個,所以偷聽到的杜思瀚毫不猶豫沖進雨里把自己淋到生病才幸免流落到孤兒院,可即便沒有這一茬,我們也能窺探到那些不言自明的時代烙印。
歸根結(jié)底,這不是災荒之年為了活命母親選擇留下了誰,而是時代背景逼著她要送走誰。
所以,杜思珩這個名字是母親的心病,也是哥哥杜思瀚的愧疚;所以,即便得了阿爾茲海默癥,母親臨終之際依舊心心念念著被自己親手送走的女兒;所以,即便因為絕癥只剩幾個月生命的杜思瀚跋涉千里只為找到妹妹;蛟S,時隔多年他們心中所求早已不是能否團圓,而是能見最后一面的心安。
可能在觀眾眼里,這一家三口都挺自私的,其實這種理解也無可厚非,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如果母親和哥哥身體都很好,沒有老年癡呆,也沒有絕癥,家庭美滿,兒孫滿堂,或許他們就不會那般迫切地要尋親。
如果媽媽沒有親手把杜思珩送到孤兒院門口,最后和她承諾了一句“媽媽一定會接你走”的謊言,還被小伙伴無情戳穿,或許杜思珩的心里就不會種下偏執(zhí)和仇恨的種子。所以,最后她和馬正元攜糧出逃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作為影片催淚的高潮,草原哥哥那木汗為了救這兩個熊孩子而被流沙吞沒,那一刻反而讓人特別氣憤,該死的不死,不該死的卻死了,像杜思珩這種就是典型的喂不熟的白眼狼!
可是吐槽歸吐槽,回頭想想那木汗這個說不了清晰話的角色,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訣別和囑托,寥寥幾字,重如千斤,他用自己的生命喚醒了一個內(nèi)心沒有光的女孩。
似乎也能理解了,一個背井離鄉(xiāng)充滿仇恨和執(zhí)拗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去愛別人呢?一個從小丟了傘被迫流落到草原的孩子,要怎么去給別人撐傘呢?
03
說到底,每個人都生而平凡,內(nèi)心都有自己的私欲,只是有些人的私心在人間大愛的渲染里,顯得渺小而隱晦。
不同于杜思珩張揚而毫不掩飾的自私,額吉薩仁娜的私心是兒子到了適婚年紀卻因為嗓子壞掉而找不到媳婦而產(chǎn)生。因此,她收養(yǎng)杜思珩后也有“童養(yǎng)媳”的想法,這樣的念頭在她和伊德爾躺在蒙古包希望他留下來一起照顧孩子時有所表露,在她將首飾交給杜思珩時第一次被放大。
而那木汗一直以來對杜思珩的照顧也并非完全是單純哥哥對妹妹的喜愛,面對長大后馬正元和杜思珩第一次相見時眼神中的意味,他吃醋了。
可是這一對草原母子的私心,和他們對杜思珩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相比起來,微不足道。所以才能說出,如果妹妹執(zhí)意要回上海,那便由她去吧。
因此,面對流沙,那木汗才舍身相救;在他死后,薩仁娜依然愛著杜思珩,為愛“和解”,誠然如主演馬蘇受訪時說的那樣,這個作品告訴人的哲思,是學會與世界和解,與他人和解,與自己和解。
這大概就是相認那一刻,當親生哥哥杜思瀚淚眼婆娑抓著杜思珩的手時,他內(nèi)心千帆過盡,而她卻已經(jīng)毫無波瀾。其實他們當時是處于不同的情緒維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在團圓的感動之中,但于杜思珩來說,從不愿相見到最終得見,杜思珩于她而言最多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如她所言,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這種要回歸原生家庭的執(zhí)念就沒有了。
或許當她決定要遵守哥哥那木汗遺愿的那一刻開始,原生家庭對她的羈絆就已經(jīng)消失了。她也終于和曾經(jīng)的家庭告別,與至親和解,不見,不念。
當百歲的薩仁娜和兒孫滿堂的杜思珩面對夕陽,當她隔著時空和女兒的親生母親對話: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給了我當她額吉的機會。
影片最后的結(jié)局看上去似乎是大團圓,卻也不是強行的he,因為每個人最終都因為愛而與自己和解了。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8
故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說起,由于新中國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南方孤兒聚多且營養(yǎng)不足,內(nèi)蒙古政府主動承擔責任,將三千多孤兒接去大草原。
以小見大的手法,將時代大背景縮影為兩個小家庭的歲月碰撞,無論是杜思珩,還是那木汗,選擇任何一個平行空間的身份,都會留下刻骨的.遺憾。她是母親的牽掛,那木汗又是她的牽掛,當你留在哪個世界,都會發(fā)生屬于這個世界的磁場效應,或許上天早有安排,或許世界本就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
杜思珩是時代的幸運兒,她有兩個母親的愛護、父親的關愛和哥哥們的疼愛。在鬢發(fā)斑白之時,見到自己的親生哥哥,歲月蹉跎,心懷坦蕩,既然選擇代替別人活下去,也不曾退縮,只是多了份平行世界的痛苦與思念。
三千個像她一樣的孤兒,都是這樣的幸運嗎,答案肯定是不。但我們祈禱,他們世世幸福,平平安安。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9
看完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后,我覺得爾冬升導演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觀眾的情感,影片情感方面的處理非常細膩,以至于恍惚間讓我覺得不像中國電影。而鏡頭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上海和內(nèi)蒙熟悉的場景和年代感,把中國當時的經(jīng)濟情況和人民生活的困苦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大環(huán)境下小人物的艱辛讓當下的我們也同樣感同身受。不管過了多少年,早已年邁的母親臨終時話不多,卻句句離不開對失聯(lián)多年的女兒的思念,以及對拋棄女兒的愧疚。
“思念”這個詞沒有從任何一個人口中說出來,“杜思珩”這個名字卻無時不在,“愧疚”這個詞也同樣沒有從任何一個人的口中說出,但是每個人低頭沉默時,眼眸中閃過的情緒都含有一絲愧疚。陳寶國飾演的杜思瀚童年時為了留在母親身邊,故意淋雨生病,成年后也以工作忙為借口逃避和母親一起尋找妹妹,卻在母親暮年、得知自己患有絕癥時才敢踏出尋找妹妹的腳步,讓自己有生之年不留遺憾,而一段過去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也即將慢慢展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內(nèi)蒙草原和南方城市上海完全不是一個畫風,雖然人們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相比嘈雜擁擠的上海,中國的內(nèi)蒙草原讓人豁然開朗,來到這里的小杜思珩執(zhí)拗的帶著母親給的小毛巾不放手,可是我覺得其實她早已對這里的額吉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感情,雖然執(zhí)念很深,杜思珩依然帶著觀眾領略到了草原人的熱情豪爽、寬容,對大自然的敬仰以及順應自然和命運的樂觀精神。來到了遼闊的.內(nèi)蒙草原,爾冬升導演的鏡頭里即使沒有萬馬奔騰,跟著那幾個草原漢子在草原上騎著駿馬奔跑追逐,身姿挺拔,狂野又瀟灑。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一段不長的歷史,人類卻經(jīng)歷了一生,風云變換,時代和人的心境都發(fā)生了改變,新的牽掛不斷出現(xiàn),舊的事情就不得不一個接一個的放下,與大小無關,與血緣無關,或許這只是“命運的指引”。影片結(jié)尾那句“我們共同的女兒”讓我熱淚盈眶。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0
首先,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這個事情,有點驚訝?赡芤驗樯钤诒狈,從小到大,沒有聽說過這件事。這讓我對中國建國初期的艱苦階段更加了解了。苦難時期民風淳樸,全國人民互幫互助,無論什么時候,都很讓老百姓感動。也不愧是優(yōu)秀的爾冬升導演。整部電影幾乎都是蒙古族素人出演,可謂是原汁原味的蒙古味道了。
大草原上的美食,娛樂,居住,等等,都蘊含了馬背上民族的各種情感。我還是第一次一次性聽這么多蒙語,感覺像到了另一個國度。尤其是馬蘇,不光演的好,我以為她的'臺詞都是對嘴型后期配音的,沒想到是原聲啊。還有王鏘飾演的那木汗也太可愛了,騎著馬奔馳在大草原上,活脫脫的一個白馬王子。此起彼伏的綠色地毯,一直延伸到遠處看不見,慢慢的與藍天白云相接。草原人民眼界開闊,心胸自然能夠包容天地。這不是他們的善良,而是他們的大愛。爾冬升導演鏡頭下的大草原,美麗遼闊,活力熱情,又讓我對草原的向往,多增添了幾分。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1
八千孤兒入蒙的往事,感情調(diào)動到位,淚點甚多。劇作工整,很多前面出現(xiàn)的小細節(jié),到后面發(fā)現(xiàn)都被用到,原本隨口帶過的東西其實都是鋪墊。草原風土人情的展現(xiàn)融入敘事之中,并不刻奇但又處處點到。接納一個孩子,對領養(yǎng)父母和孩子雙方來說都有很多艱難,一個倔強的`女孩如何一步步接受養(yǎng)父母,如何放不下對過去的追問,又如何最后埋葬過去以新身份新生,影片主線在這一過程中展現(xiàn)了情感的復雜、愛的深沉。
老年尋親路上的膠片相機最后意外曝光并沒有留下記錄,膠片本身就是舊物(又跟膠片電影時代有所暗指),連著舊事本身都已消散,不留痕跡,跟埋葬往事把自己抹去的女主、相認又分離發(fā)生過又沒有記錄的現(xiàn)實,都相互映襯,體現(xiàn)了影片的作者性一面。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2
昨天有幸去看了爾導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新片的首映,觀影中被故事的溫柔打動了,感動的模糊了雙眼。不管是當初歷史上的民族大愛,還是故事里額吉一家,對于妹妹的溫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電影從一個雙胞胎哥哥尋找妹妹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全國在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后,將三千名孤兒送入草原,由淳樸的牧民來收養(yǎng)的孤兒的真實故事…
雖好整體劇情很平淡,但就是這種平淡的劇情才能更打動觀眾的心!所有演員們的表演都是可圈可點的,尤其陳寶國老師不愧是老戲骨,每個細節(jié)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處,堪稱驚喜之作,有笑點,淚點也多,演員演技都不錯,尤其是馬蘇,把牧民偉大母親演的活靈活現(xiàn),沒想到電影中出現(xiàn)的蒙語都是她通過背誦記憶發(fā)音來完成的。第一次演電影的阿云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云嘎用溫柔與帥兼?zhèn)涞哪欠N成熟的且負責任的演繹很值得肯定!小演員羅意淳尤其最最讓人驚喜的,她的倔強及機靈的'感覺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歡了!看了這部電影非常想去看看遼闊的草原,他的壯美,還有內(nèi)蒙人的善良淳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如同畫卷一般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著的,也時刻浸潤著人心的。影片整體是真實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實而感人,有愛能跨越一切山海!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3
影片以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為藍本,用細膩的鏡頭感為我們講述了那段曾經(jīng)真實發(fā)生過的往事,感受到那種沒有血緣關系卻勝似親人的大愛。爾冬升導演這次還是以平常人的視角,用現(xiàn)代和回憶雙條線交叉進行,為我們娓娓道來同胞兄妹的分合聚散。影片除了讓我們領略到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的壯闊美麗之外,更是讓我們看到了草原人民那種善良淳樸,這次最大驚喜就是馬蘇。
沒想到這次她會灰頭土臉真實演繹了一個付出全部愛和真心的內(nèi)蒙額吉。而且全程用蒙語。原來不明白片名的.意義,看完之后才略曉其中含義——海洋有時波濤洶涌,讓人容易產(chǎn)生不安恐慌,就好比入蒙之前發(fā)生的狀況。只有無私的大愛和胸懷才能驅(qū)散這種陰霾。就像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一樣。真的是56個民族永遠團結(jié)如一家。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4
《海的盡頭是草原》講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歷史真實事件的電影,感謝爾冬升導演,將一段關于愛的塵封歷史以這樣鮮活動人的方式展現(xiàn)給2022年的'觀眾,主旋律電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摯動人。打動我的,不僅是片中遼闊壯美的內(nèi)蒙古草原景色,無邊的草原,奔馳的駿馬,熱鬧的那達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對孤兒們那無私的愛!敖右粋,活一個,壯一個!倍嗝礃銓嵱卸嗝从辛Φ目谔枺⒆觽兊纳徒】党砷L就是他們最大的責任。陳寶國老師扮演的雙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線索人物,他對同胞親生妹妹的尋找和追憶,一路帶領著觀眾回顧那段動人往事。我們今天可能無法想象那個年代艱苦的生活條件,漫天風沙、豺狼出沒、物資匱乏,對于當年草原牧民們來說,他們還是盡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糧食和愛哺育了這些新中國的孤兒們,讓他們成為建設者和棟梁之才。
片中大部分對話都是蒙語,有很多蒙古族演員出演,但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漢族演員馬蘇扮演的薩仁娜額吉,全程幾乎都說蒙語,無論造型、神態(tài)還是動作都非常貼近蒙古族婦女,成功塑造了一個善良溫柔無私奉獻的母親,特別令人驚艷。扮演她兒子那木汗的王鏘,則將一個寡言沉默卻勇敢有擔當?shù)母绺缪莸梅浅尤,他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jié)非常催淚。再次感謝爾冬升導演,讓我們了解到那段塵封已久卻無比感人的歷史往事,只有不忘記歷史,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生活下去。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5
很久沒有去過草原了,對草原連綿無盡一直是心心念念。今晚看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電影滿足我心里對草原的無限憧憬!原汁原味的視覺享受。此部電影根據(jù)“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真實歷史事件改編,描述了一段充滿悲歡離合的故事。將上世紀五十年代情景展現(xiàn)在電影中,電影色調(diào)有濃厚的歷史感,鏡頭通過不同視角進行拍攝。令人驚訝的是劇中的惡狼也是真的!在電影中有很多素人(當?shù)鼐用瘢有蒙古當?shù)氐难輪T,貼近實際。電影中草原是那樣和諧美好,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遠處牛羊成群結(jié)對,小孩子們在嘻戲,少年們趕馬放羊。治愈觀眾的心靈。影片情緒飽滿,在這里最要稱贊的就是馬蘇的演技。
漢族人馬蘇為了拍攝此部電影學習蒙古語數(shù)月,樹立出良好的草原人民形象。馬蘇飾演的薩仁娜,從眼神中就透露出濃濃的牧民熱情與淳樸。最后的哭戲,也哭在我的.心坎里,崩潰就在那一瞬間我也不禁落淚。演員陳寶國,老戲骨,演技無可挑剔,真實動人,每一滴眼淚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悲傷。人性之美,都蘊含在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中娓娓道來。飾演草原阿爸(阿云嘎)演出草原人民寬廣胸懷與善良的心靈,用無私的愛接納了來自遙遠南方的孩子。哥哥那木汗(王鏘)演出草原人民有種骨子里的熱情,他們會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一個素不相識識的南方孩子。是那么的真誠。電影從民族精神上、情懷上還原了當時那一代人。丁程鑫飾演少年馬正元,首次登上大銀幕便展現(xiàn)出不俗演技。一個實力與魅力兼具的演員,為觀眾奉上一個充滿誠意又無比動人的故事。這是一部謳歌民族團結(jié)、傳遞人間真情與人間大愛的動人之作。展現(xiàn)出草原人民質(zhì)樸善良的心靈如海般孕育出遼闊的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6
為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jié)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涵養(yǎng)“石榴籽”情懷,9月28日,鄂前旗公路工區(qū)組織全體黨員干部觀看了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
影片根據(jù)“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真實事件改編,通過上海老人不遠萬里來到草原尋親,細致入微地講述了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一大批南方孤兒面臨著生活困難,營養(yǎng)不良的危機。在這個關頭,自身并不寬裕的內(nèi)蒙古人民,用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以杜思珩等人為代表的'“國家孩子”,并細心養(yǎng)育的故事。影片真實再現(xiàn)了內(nèi)蒙古人民的善良淳樸,尤其是對孩子們的無私照顧,使他們收獲了珍貴的家庭溫暖和人生感悟,充分體現(xiàn)了草原人民的大愛。
觀影完,工區(qū)黨員干部都為影片中事跡感動,大家表示,作為新時代黨的干部,要切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黨員模范作用,為促進民族團結(jié)、推動公路養(yǎng)護業(yè)高質(zhì)量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以優(yōu)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相關文章: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觀后感05-25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05-31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05-2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5篇)05-02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15篇】05-24
2022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9篇)05-0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通用5篇)05-03
《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范文(精選7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