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書筆記15篇(精華)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讀書筆記1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是孔丘和他的弟子所著的《論語》中的名言,我們?yōu)楹尾灰运鳛槲覀兊淖毅,時刻告誡自己應當謙虛,取他人之長處,補自己之短處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做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風,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習時要不斷溫習和自習,用這樣的姿態(tài)去感悟得到知識后的`快感。遠道而來的朋友來和你一起分享知識的快樂,別人指責你,你卻不會 怨 憤,這 便 是 所 謂 的 君 子 。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事實求是。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學習,要懷以你最純凈的心來思考問題,知道便是知道,不知道便是不知道。只有這樣,你才會學到你所要的知識,習慣于把自己蒙在鼓里,這樣的人不會有所成就。這便是對學習的態(tài)度。
論語讓我明白了怎樣把自己做到最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一個人要多次反省自己,及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正,只要做好這一點,你一定會很受人歡迎,尊敬和愛戴。這便是做人所要有的原則。
論語讓我明白了什么才是喜愛知識的最高境界。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弊鰧W問我們應當懷著以讀書、學習為樂趣的心態(tài)來獲取智慧。只有這樣才能學什么會什么,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并且獲得成功。這便是學習的途徑。
孔子及其弟子編寫的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中,每句話都有更深一層的哲理,都是一條啟迪。我們?nèi)绻嘧x、多品、多看就一定會成為人上人。
讀罷《論語》我豁然開朗。有如明媚的陽光照進櫥窗,驅(qū)散了我內(nèi)心的陰霾。我們要把這些道理銘記在心,時刻做一個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論語》讀書筆記2
對于《論語》,我們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來閱讀它還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們對于《論語》中有很多經(jīng)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從深處挖掘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這些最簡單的句子里面蘊藏著最深刻的道理。
《論語》是一本記錄圣人孔子言行的書。在讀了之后,其實我們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負,而且書里面也記載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嚴謹?shù)囊?guī)范自己,以自己實際行動來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稱為圣人,就是因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起來,成了我們現(xiàn)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鬃拥难哉摵芏啵以谶@里只是把讀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觸的話想要拿出來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比如說:饑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這句話其實說著很簡單,但是在我們做起來總有一些困難,可能我們現(xiàn)在強加給別人的不是有形的物體,很多時候,我們總會在無形中把一些情緒強加給別人,就像我們經(jīng)常說的: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我想這個是不可取的,所以這句話依然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態(tài)度。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鬃拥牡茏佑幸恍┳龉俚,孔子教育他們干出政績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發(fā)展有它的規(guī)律性,在學習上我們要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在工作上我們同樣要這樣,很多人都想著我們做到怎么怎么樣的業(yè)績,可是光想著怎么樣能夠快點的完成目標,做出成績,卻忘記了很多事情基礎很重要,過程也很重要,只想著快點到終點,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風景,我想這并不是成功。很多時候,我們要放平心態(tài),規(guī)劃好,腳踏實地地一步一步實現(xiàn),這樣才會看到更美更長久的風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現(xiàn)在我們很多人都喜歡享受生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吃喝玩樂上面,等到年齡大了,才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并沒有實現(xiàn),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時間卻在也回不去了?粗鬃诱f的這句話,在當時的社會,孔子都有如此感觸,說明無論世界怎么樣發(fā)展變化,真理的東西還是永恒不變的,而我們也要時刻謹記這句話,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時間,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來后悔。
我讀了《論語》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們現(xiàn)今社會還是經(jīng)典,而且也是我們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師說得:《論語》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它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
《論語》讀書筆記3
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如何學習,如何做人的一些基本道理。第一句講的是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要“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第二句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并且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第三句講的是做人態(tài)度。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認為這是君子應該具有的氣度和修養(yǎng)。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里強調(diào)做人要從自身出發(fā),注重內(nèi)心的品德修養(yǎng)。我們要學會自我反省,在反省中不斷完善自我。每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走向完美。一個人只有具備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與人交往時,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之不知人!边@句話的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這句話是孔子所傳授給我們的為人處世之道。是啊,現(xiàn)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我們視理解為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lián)系心靈的橋梁。理解是相互的,你不需要太關注別人會不會理解你,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你理解別人,還怕別人不理解你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痹趯W習過程中,我們要學思結合,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同樣的,學習他人的經(jīng)驗,沒有自己的思考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味的冥思苦想,沒有借鑒已有的思想成果浪費時間的。
“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說得好,論語中有很多的語句至今都值得我們?nèi)W習!墩撜Z》的價值內(nèi)涵是極為豐富的,其讀法也是多種多樣的。經(jīng)學傳統(tǒng)雖然在后來發(fā)生過某種程度的斷裂,但《論語》的價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論語》讀書筆記4
這個星期,我們學習了《<論語>十二章》,這一課中寫出了學習要謙虛好學,要有正確的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高尚品德。
在這一課中,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講了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教我們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tài)度,要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教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
在這一課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句話是:“溫故而知新”“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兩句話分別寫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讓我們知道如何改正自己學習的方式和方法,讓我們知道學習的樂趣。
學習是可以讓我們增長知識,讓我們的學習變成游戲,使自己在歡樂中快樂游戲,快樂學習。
對于時光飛快的流逝,讓我們體會到了惜時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勵學生要一定加倍珍惜時間,讓我們想到了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寫出了時光的流逝,同時告訴我們要珍惜時光,不讓時間從自己身邊溜走。
學完這一課,讓我感悟很深,道德修養(yǎng)每個人都有,但在學習上,每個人的學習方式、方法,要正確人認識自己學習的方法,改正自己的方法,使自己不正確的學習方法。
讀完這一課后,是我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學習應該謙虛好學、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要誠實守信,在自己的行為好學習上加以改正。
《<論語>十二章》多么讓人受益啊,在這里讓我們學會了學習,教會了我們做人,讓我們使自己在學習上充滿歡樂,讓我們改正了自己不正確的學習方式,使自己的學習成績更加理想了。
《論語》讀書筆記5
《論語》的編輯者不止一個人,有千千萬萬的人。
《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被世人視為至理。它以極具典范意義的語言。《論語》中所記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其中不少對話場景栩栩如生,生動傳神。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他的個性氣質(zhì)的'傳神刻畫。
《論語》成功描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子貢的聰穎善變,顏回的溫雅賢良,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我知道了,孔子是個十分守禮節(jié),連顏回死后,他都還守著禮節(jié),不肯把車子賣掉,可見孔子多么深明大義!
《論語》是國學經(jīng)典,涉及到人們生活諸多方面,如:如何從政,如何塑造正人君子,如何教育弟子,如何與人交往,堪稱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源泉和寶庫,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人們修身養(yǎng)性,治國安邦。它所反映出來的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精論,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是中華民族文明的歷史展現(xiàn)。
讓我們慢慢的開始背《經(jīng)典》,從底做起,知道古人的思想,從世代相傳的經(jīng)典中,學習到人生的哲理,豐富自己的人生!
《論語》讀書筆記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思想中一個重要的行為準則,也是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一個自然的推論,在《道紀》第五章中有相應的論述。當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實踐的,孔子說:“那就是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同樣是子貢關于這個行為準則與孔子的一番對話很值得研究,這段對話出現(xiàn)在《論語》第五章: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
子貢說:“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笨鬃诱f:“子貢啊,不是你能做到的。”目前流行的解釋就是:子貢想要做的“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是子貢的能力不及,無法做到,是“你做不到,有人能做到”的意思。比如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中就是這樣解釋的:“賜呀!這非你(能力)所及呀!”如果翻開《論語集注》,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解釋還是來源于朱熹。朱熹認為子貢做不到,還解釋了子貢為什么做不到。朱熹認為子貢所講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是“仁者之事,不待勉強,故夫子以為非子貢所及”。也就是說“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事是仁者的事,不是勉強能做的來的',所以孔子認為不是子貢能力所能達到的。熟悉《論語》的朋友應該對子貢有所了解,他熱情、聰明、好學、能舉一反三!墩撜Z》中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往往給人以鮮明的畫面感,孔子曾經(jīng)用這樣的語言來贊美子貢:“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一個可以“告諸往而知來者”的人都做不到的事,還有誰能做到?因此,我以為,孔子的意思是:“沒有人可以做到的”。在我們平常的對話中經(jīng)常有這樣的場景,某甲闡述了一種設想,某乙可能會說:“算了吧,你根本做不到的。”所有人都明白,乙并不是質(zhì)疑甲的能力,而是質(zhì)疑甲的這種設想的可行性。同樣,在孔子和子貢這段對話中,孔子所質(zhì)疑的并不是子貢的能力,而是子貢所說的這句話的可行性?鬃诱J為“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我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的設想根本就做不到,因為它自相矛盾!不是嗎?“我不要別人強加給我”這樣的要求本身就已經(jīng)強加給別人了。因此,可以付諸實施的只能是“我不強加給別人”,而不能附加任何前提條件;可以終身實踐的只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第五章匯集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評價,類似于老師給學生的評語。如果僅僅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那么這一章中所列內(nèi)容的思想價值就不大,因為,那是針對個人的。但是,我們只要細細的品味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內(nèi)容都是孔子借弟子們的言行,在闡述適用于所有人的宏觀的道理。例如:
宰予旦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糞土之墻不可裝飾,對宰予又能指責什么呢?”孔子接著說:“以前我對待別人是聽其言而信其行;現(xiàn)在我對待別人是聽其言而觀其行,就是從宰予這里改變的!苯枧u宰予的不刻苦,孔子要說明一個人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有多么大。
再例如: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qū)υ唬骸吧陚t!弊釉唬骸皞t也欲,焉得剛!”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就說:“申倀就是剛強的人!笨鬃诱f:“申倀有欲望,怎么能剛強呢?”借著對申倀的評價,孔子在說明“無欲則剛”和“世上根本就沒有無欲之人”這兩個論點?梢姟墩撜Z》第五章中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都是以小見大、由淺及深的人生道理,并不是針對某一個弟子的操行評語。因此,孔子與子貢的這段對“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的探討也是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人生實踐準則的一個宏觀闡述。
《論語》讀書筆記7
《論語》是一部給人以啟迪的經(jīng)典之作。它好似一株瑰麗奇葩,馨香撲鼻,意味悠長;又好似一顆璀璨之星,耀眼奪目,光照千秋……這不,就連我這個初碰《論語》的小字輩在拜讀一番后也明白了許多……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交友之道。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是啊,益友就像厚厚的百科辭典,你總能從與他的交往過程中,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益友的廣博多識可助你做出正確選擇;當你取得成績、獲得成功時,益友的逆耳良言可使你保持頭腦清醒;當你有了缺點、犯了錯誤時,益友的直言不諱可教你補漏改邪……而損友就如同污濁的沼澤泥潭,與他們交往,會讓你不知不覺陷入其中且愈陷愈深,貽害多多。《論語》讓我明白的交友之道就是慎重交友,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心靈之道!墩撜Z》中有這樣一段對白:“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細細品位這句話,我頓捂了一個道理:人生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其中,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痛苦;而且我們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能去彌補這個遺憾。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之道。
通過讀《論語》,我明白了人生之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笔前,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的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就在孔子看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對他的學生、對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一種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也許這一種人生軌跡并不適用于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卻能夠以其為借鑒,設計我們自己的人生之道,那就是要認準人生目標,惜時苦干,當下的我要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就得惜時勤學,只爭朝夕。
當然,《論語》讓我明白的還有很多很多,譬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小小的我怎能幾句話就說得清?! 國學經(jīng)典論語讀書筆記 篇14
說起《論語》,應該是家喻戶曉,但真正了解其內(nèi)涵的人,又有幾個呢?而我,也是在這兩天的學習中才走進《論語》,并從中悟出了許多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簿褪钦f,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于他人。回想起我以前的經(jīng)歷,委實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就拿發(fā)本子這件小事來說吧,我會因為有其他事要做,就把這些本子“轉(zhuǎn)手”給別人,那人的臉上雖有百般不愿,卻還是幫我發(fā)了本子,F(xiàn)在想來真是慚愧,發(fā)本子本是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情,我卻還要麻煩別人。為這點小事而讓他人鬧得不開心又何必呢?若是下次再遇到這類事情,我定會不施于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惫鈱W不想學不好,光想不學也學不好。一看到這句話,我就會想起那個傷心的夜晚以及我那段時間的學習態(tài)度。因為數(shù)學我在暑假時是預習了一些的,所以上課時也就沒太注意聽,即使聽了也不過是點點頭罷了,腦子不動,當然就有疑惑,這點在家庭作業(yè)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做數(shù)學作業(yè)時,總有那么幾道題會把我難住,但我不愿動腦筋。于是,手機拍題便成了我的“救星”。書上都是“優(yōu)”,到了考場就不這樣了。我思來想去也沒做出最后一道題,前面的題也缺于檢查。這樣的話,考試成績自然也是慘不忍睹。那天夜晚,我哭了,就像是有人狠狠地扇了我一巴掌似的,臉上是辣疼辣疼的,心里亦是如此。面對這樣的成績,我只有無盡的悔恨,當初為什么不好好學呢?從這件事中,我也明白了,學習應該做到學思結合,才能越學越好。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說的就是時間,時間像流水一樣從我們身邊流過,日夜不停。每當我聽見時鐘上秒針一格一格前進的'聲音,便會陷入恐懼,時間為何這樣快?我還什么都沒做呢。于是,我便與時間展開了一場賽跑。早上去學校的路上,我加快腳步奔向?qū)W校;在校園里的時光,我爭分奪秒;做作業(yè)時,我奮筆疾書……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你每天過著七八十歲后能做的事情,還要大把的青春干什么呢?”是啊,時間是那么寶貴,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做些有意義的事。如:清晨早起鍛煉,堅持寫好每一天的作業(yè),熱心幫助他人……這樣,我們生命的每分每秒都是充實多彩的,何樂而不為呢?
《論語》,它流傳千古,其中的一言一語都寓意深刻。學《論語》,長智慧,難道不是這樣的嗎?
《論語》讀書筆記8
我在《論語譯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譯注》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薄笆赂改改芙咂
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边@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叭诵校赜形?guī)熝!边@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nèi)粘I钪,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nèi)W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shù)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
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R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論語》讀書筆記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tài)和心境體驗。學習的資料是做人做事,所以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經(jīng)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堅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tài)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樣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能夠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歡樂,關鍵在于心態(tài),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我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剩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僅要對專業(yè)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可是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jīng)常發(fā)生,僅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論語》讀書筆記10
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學說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文化最本質(zhì)最核心的精神內(nèi)核,也成為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文化元素,儒家學說博大精深,而作為承載著這種文化精髓的儒家重要經(jīng)典《論語》,更是成為歷代國人最佳人格、思想、道德的啟蒙書之一。《論語》文字并不多,整本書文字精簡達練,一些道理初讀起感覺似乎很淺顯,但是隨著讀得深入,不斷地回味,方才覺得并不是那么簡單,在字里行間無疑都透露著圣人的智慧。
或許即使窮盡畢生精力,我們也無法完全領悟儒學全部的內(nèi)涵,畢竟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儒家文化是經(jīng)過歷朝歷代的大儒學者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面對這種博大與精深,我們會頓時感覺自己有如滄海之一粟般的渺小,唯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方能領會《論語》中博大的智慧。我個人覺得,在當前浮躁和焦慮的社會環(huán)境下,讀《論語》無疑是最好的一種凈化心靈的修身之旅,讀《論語》也無疑是一次與先圣思想交流與對話的難得機會。
初讀論語之前,了解論語的一些常識相關背景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覺得還有必要在讀之前首先從整體上把握《論語》稍微梳理一下它的結構。《論語》全書共分為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篇,一直到最后一篇堯曰篇為止,共凡計四百九十九章。
不同的篇所論述的事情各有其側重點:第一篇學而篇讀后,我感覺這一篇可以看成是初讀《論語》的入門篇,主要目的是引導你進入儒學的道德之門,學而篇主要論述的是對儒學基本范疇“為學”、“孝悌”、“仁”、“自省”、“忠”、“義”、“信”等的概括闡述。
第二篇為政篇則在涉及前面一些內(nèi)容如“為學”、“孝悌”基礎上,突出了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在這里,孔子以“眾星共北辰”為喻,強調(diào)為政者只有廣泛推行德政,才能團結群眾,為人民所愛戴。在當今的社會下,又有多少為政者腐化墮落,最終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第三篇八佾篇除了圍繞仁、德、孝的主題外,孔子突出對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現(xiàn)實的憂慮和憤懣,孔子堅持維護周代的禮樂制度,在面對當時魯國的權臣季氏在庭院里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之舞作樂,孔子憤然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不僅在言語上而且將他維護周禮付諸于實踐,孔子每次拜謁太廟則必溫恭儉讓,每事問,當有人認為他既然懂禮為何每事都問,孔子則說,這才是禮啊。在對待禮的態(tài)度上,孔子則認為雖然禮是一種形式的東西,但確實一種內(nèi)在虔誠的表現(xiàn),因而當子貢打算撤掉祭祀用的活羊時,孔子說了這樣一句話“爾愛其羊,吾愛其禮”,或許有人會認為孔子很虛偽,羊也是生命啊。實際上孔子這種做法,體現(xiàn)他對禮的認識,禮應該是內(nèi)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有機統(tǒng)一,兩者應缺一不可。
在第四篇里仁篇里,與前幾章類似,仍然圍繞德、仁、孝,此外有一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當人們談論利與義的辯證關系時,往往會引用這一句話“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種義利觀反映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形象:“忠義理智性溫仁恭儉讓”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體。其中,孔子對義很看重,當然今人在考察這種義利觀時,顯然顯得更加有彈性了,尤其在改革開放后提出所謂的“鼓勵人們追求物質(zhì)利益,但反對一切向錢看”。
在第十篇先進篇里,主要談論了孔子諸弟子的行為志向和孔子對他們的看法。在這一篇中,有一章這樣敘述大意是指季路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顯然在生死問題上是有所回避的,這也是儒學的一貫傳統(tǒng),注重現(xiàn)世,對那些虛妄的來世則不重視。因而孔子這樣回答季路的問題“未能侍人,焉能侍鬼”,“未知生,焉知死”。顯然,孔子這回答十分巧妙,從另一個角度含蓄而又委婉表達了孔子的生死觀。在這一篇里從孔子對學生的評價中,有這樣的描述“嚴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從中我們看出嚴淵應該是孔子最欣賞的學生之一。盡管,孔子對仁德好學的嚴淵十分欣賞,但孔子也批評嚴回的“亦步亦趨”,不肯輕易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鬃诱J為教學應該相長,學生不應該僅僅是亦步亦趨,應該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另外還有一篇印象也很深,就是第十二篇嚴淵篇,在這一章孔子集中闡述了他心目中仁的觀念。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淙纭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等。孔子心中的仁有很多重含義,在與嚴淵談到仁孔子指出克己復禮是仁;在與仲弓談及仁孔子指出“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也能達到仁;在與脾氣暴躁的司馬牛談及仁義,孔子又說“仁者其言也仞”,意思是說話慎重也是一種仁;而在與樊遲論及仁時,孔子又說“愛人”、“知人”能夠做到仁者愛人,智者知人,舉直錯諸枉,才能達到仁。顯然,孔子心目中仁是多方面的。
記得學而篇的最后一章是這樣一句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钊擞∠笊羁,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在我們當前這個有些浮躁和物欲橫流、同時特別注重人際關系與人際交流的社會。我們時常會陷入這樣一種困惑,為什么別人總是不了解我,我也不受到重視,好像所有人對我都很冷淡。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難道人與人的關系就只能是一種利益關系?這種困惑困擾了很多人,我也曾受這種困惑困擾。一次偶然,無意間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頓時感覺到一種無言的震撼,自己仔細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是執(zhí)著于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能自拔,整日患得患失,悶悶不樂,就像雙眼被一片樹葉遮住看不到太陽的光輝那樣。我們在為別人不了解甚至誤解我們的時候,我們真得考慮過他人的感受嗎?佛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亦無無緣無故的恨,所有一切都在于你的作為。敞開你的心扉,打開心靈的窗戶,霎時間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論語》讀書筆記11
《論語》告訴大家東西,永遠是最簡單!墩撜Z》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那種快樂生活。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過失!墩撜Z》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態(tài)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襟懷,曠達心胸,超逸性情和閑適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nèi)心安寧。
《論語》讀書筆記12
古人云:“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可見《論語》這本書在中國古代的地位?鬃釉谥苡瘟袊鴷r無意中的言行變成了世人的楷模,《論語》于是問世并名動天下。
翻開《論語》,像是走進了穿越幾千年的光陰隧道,來到了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他的言行闡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的謀略,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的孔子,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自己敞開心扉,說無愧于天,無愧于地,不用察言觀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比缃褚幌肟刹皇菃!君子在品德上團結人,而秦檜之類的小人,以錢取人,用榮華富貴來團結人,所以朋友可能會勾結的很多。
孔子講究孝道。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在今天的人們眼中卻在褪色。因此對我們來說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當我們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時,我們才會有一顆感恩的心。父母給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養(yǎng)育成人,期間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錢與精力,更多的是濃濃的愛心以及無私的愛?鬃诱f:“事父母能竭其力”。即為父母要竭盡自己的所能。此句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強調(diào)為人子女要孝順父母,而這是考察一個人品德好壞的'一個重要根據(jù)。如今的我們習慣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獻少。這看在古人的眼里,應該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層含義是指孝敬父母要憑自己的真實才能,如為此而觸犯法律,那么會使父母擔憂、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質(zhì)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誨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時代在開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的開展變化著。也許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吻合,但對于這部影響了中國文化幾千年的經(jīng)書,是非常有必要一讀的。讀《論語》可以使我們更好的與人相處,讀《論語》可以學會求知的方法,讀《論語》更能體會與人相處的道理,做人的哲學。讓讀《論語》吧,讓我們在中華古老文化的滋養(yǎng)中成長,讓它打亮我們的精神底色。
《論語》讀書筆記13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實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誠講信用呢?對老師所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吾日三省吾身非常重要。反省自己越多,對自己的認識越深刻,也就越有思想。反省自己可以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有利于完善自己的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學習,完善自己的工作,不斷地完善和改善最后才能不斷地超越自我達到成功的彼岸。
為別人出主意要像自己做事情一樣,和朋友交往必須真誠?傊畬σ、對人要忠誠、誠信。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與技能要常復習,而且必須要落實在行動上,去實踐它,所謂“學以致用”。這里的習絕不可以單單理解為復習,應包含認真實踐。
《論語》讀書筆記14
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tài)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nèi)圣外王”,如:“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diào)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yǎng),學問加修養(yǎng)——所謂“內(nèi)圣”才是君子。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zhèn)洹?/p>
又如:“天行漸,君子當自強不息”,“禹,吾無間然矣……”這里可以看到孔子極為推崇大禹,挑不出他任何缺點,禹把黃河長江水利治好,把土地開發(fā)出來。中華民族奠定了農(nóng)業(yè)社會的基礎,發(fā)展成就了后來幾千年農(nóng)業(yè)國的民族精神,是從禹開始的。禹之所以在孔子的心目中是真君子,就在于他做到了“外王”,即君子要不斷努力開拓,去建功立業(yè),個人的存在要對社會有所貢獻。
《論語》讀書筆記15
這一周我們學習了《論語》其中的十二章,大家都知道孔子吧?鬃邮俏覈呵锬┢诮艹龅乃枷爰、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墩撜Z》是記敘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書。
課文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帶給我很大的感觸。
我以前認為我的學習方法不錯,但當我讀了這章論語后,我發(fā)現(xiàn)我的學習方法不得不改正了。同學們和我的'成績?yōu)槭裁床缓媚?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使用不當,沒有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過了一段時間有些東西就會變得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所以我們要學會復習:學完新課后復習,課下復習,晚上睡覺前復習,早上醒來再復習一遍,這樣我們學過的知識也就不會忘了。
昨天,我就采用了這個方法,結果到現(xiàn)在我還記得清清楚楚。一個好的學習方法真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成績。
關于教給我品德修養(yǎng)的一章就是孔子的賢弟子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每個人都要學會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對了什么,做錯了什么,還有學會了什么。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吵架了,我把自己關在了臥室里,然后就放聲大哭。學了《論語》,我發(fā)現(xiàn)了我以前做錯了!翱蕖辈⒉荒芙鉀Q問題,反省才是最重要的 。通過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錯了,還是別人錯了,從而取長補短,豐富完善自己。
我從課文中學到了如何提高個人修養(yǎng)等許多有益的教誨。聆聽古人的教誨,真是受益匪淺啊!
【《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讀書筆記02-15
論語的讀書筆記02-23
論語讀書筆記02-09
論語的讀書筆記03-30
《論語》的讀書筆記01-12
論語讀書筆記02-10
論語與讀書筆記03-18
《論語》讀書筆記02-08
有關《論語》的讀書筆記08-09
《論語》讀書筆記[精品]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