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讀后感>《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

      時間:2024-06-08 16:58:4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集合[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集合[15篇]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一直都很喜歡讀龍應臺的書,有人說:“讀龍應臺的雜文,可以感受到她的萬丈豪情!钡牵x《親愛的安德烈》,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作為一個母親面對孩子時的萬丈深情。不管她的頭上有多少讓人仰慕的光環(huán),但是,在孩子面前,她和我們一樣,只是一個柔腸百結(jié)的母親。

        用了一天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親愛的安德烈》是臺灣作家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寫的三十六封信!他們通過寫信的方式,敞開心扉,了解彼此!

        在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空間,不被束縛。其中有一段對話令我感同身受,“你好嗎?”“好啊!薄皩W校如何?”“沒問題”……

        是的,這是一個兒子與母親之間乏味的對話。我們長大了,總認為自己是個獨立的“人”了!

        可是,我們沒有想過父母,他們很愛我們,很希望我們之間有更多的了解,并通過有效地溝通來增進彼此的感情,也希望走進我們的內(nèi)心,可以更加了解我們。

        正如龍應臺所說:“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笔前。驳铝乙呀(jīng)十八歲了,不再像個小孩子一樣黏著媽媽了,他長大了,也變的獨立了……

        是的,在和青少年孩子的溝通問題上,天下的媽媽大概都是相同的。我的媽媽也不例外。上了初中,因為離家較遠,所以我不得不住校。離開了溫暖的家,不能每天和父母朝夕相處,所以每天晚上的電話成了我和媽媽的必修課。

        開始的時候,我們也如龍應臺和安德烈一樣。“今天怎么樣?”“挺好的!薄皩W校生活還適應嗎?”“非常適應”……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我意識到了這種對話的蒼白無力。本來我與媽媽之間的溝通就是為了了解彼此,可是現(xiàn)在這樣的簡短對話,既還原不了我們的真實生活,也提供不了任何我需要的.幫助,對我們來講都毫無意義。猶如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有一次周末回家,在飯后的閑聊時間,恰巧媽媽和我談及了相同的問題。原來,我們兩個心里都有著同樣的感受!媽媽因為捕捉不到我真實的生活信息,而感到無助和不安;我也因為逃避問題,而過于敷衍,流于套路,沒有真實勇敢地表達自己。

        通過這次談話,我也認識到我在和媽媽的溝通中存在不少問題。我想:下次和媽媽電話溝通時,我會如實說明我在學校的真實情況,即便媽媽跟我談些我不想說的事,我也會端正態(tài)度,耐心回答!媽媽也說以后要多看到我的努力和進步。通過這次談話,我們改變了溝通的策略。媽媽每次打電話會更加關(guān)注我的感受,開場白變成了:“今天感覺怎么樣?”這樣的問話,讓我感覺很輕松,沒有被逼迫,被隨意評判。于是我更加愿意多向媽媽講一些我在學校的生活狀況。大多數(shù)時候媽媽只是默默傾聽,偶爾有一些問題,媽媽也會提供一些自己的觀點和角度。每當這個時候,媽媽雖然沒有給我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總會讓我豁然開朗。我們的通話時間也比以往長了許多。媽媽也會把自己每天的所見所聞,生活的高峰低谷告訴我,使得我的住校生活不再單調(diào)乏味。我們的對話內(nèi)容不再蒼白無力,逐漸變得充實起來。我們也開始真正走進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

        在這個世界上,有哪一個父母會不愛孩子?我們在長大,他們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不再年輕。我們要好好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多與他們溝通交流!

        就是這樣,龍應臺母子倆敞開心扉!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我相信,通過這樣的談話,我和媽媽的溝通會越來越順暢!媽媽也會重新認識她人生里第一個十三歲的我,我也會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媽媽!這更會增進我們的感情和相互欣賞。因為愛就是溝通的理由!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親愛的安德烈》細細品讀此書,發(fā)覺其少了一分《傳雷家書》的嚴肅,多了一分眷戀,多了一抹親情。這樣的書,令人愛不釋手。年齡、國藉、環(huán)境、文化背景,這一道道難越的障礙下,卻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卻是36封書信散文,卻是理性與感性的碰撞,卻是東西文化的差異的體現(xiàn)。

        他們在自由散漫的氣氛里討論著城鄉(xiāng)差距,討論著歐洲與中國的人人思維與集體思維,討論著種族認同及歸屬,討論著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梢运谒媲俺闊煟梢栽谒龑γ媸稣f戀愛與學校的苦惱,可以忘記這令人厭煩的輩份關(guān)系,進行一次次的心與心的交流。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能擁有一位可以傾聽你的心聲的母親,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運,有一個努力進入他世界的母親,能在二十幾歲的年紀體會親情與人生的大愛。

        這是許多人一生都不會有的,他們不知連結(jié)的重要性,只能例行公事般的交往,只能在電話里進行那寥寥無幾的問候,只能用那與生俱來的本能去愛對方,去愛一個你并不認識,只是在一個屋檐下相處了十多年的一個陌路人。這樣的愛,是我們期待的嗎?

        作為輕狂桀驁的零零后,我們用最新的手機,穿最潮的衣服,聽最燃的音樂,自以為早已站在世界的最高點,自以為這是屬于我們的時代,飄飄然的我們想飛上天與太陽肩并肩,卻忘了是誰一直在拼盡全力將我們頂?shù)饺缃竦母叨,獲得當下的一切。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與父母永遠都有連結(jié),自呱呱落地時,臍帶便是那有形的絲線,將弱小的我們與父母相連;如今,我們長大成人,卻對父母的落后嗤之以鼻。再深的代溝也可以消除!龍應臺與安德列相隔那么遠都能重新相擁,只是相隔幾十年的我們很快便能連結(jié)。去打一通兩分鐘的電話,去發(fā)一條“我愛你”的短信,去錄一個有著我們笑臉的視頻,去那凍結(jié)在長年累月的沉默里的'隱忍內(nèi)斂的愛。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我們也能在最初的大碰撞和沖擊中探索到令人懷念的親情,能重新握住那寬厚的大手,令人心安,能重新依偎在她的懷里,能吃著她做的小菜,像小時候那樣,拉著她不斷地叫著:“媽咪,我愛你!”

        在這36封書信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第一個十八歲的人,而安德列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在這36封信中,有那娓娓道來時的鞭辟入里的精妙絕倫,有思考,有感動,有震撼,有探討。

        親情之愛,人生之愛。有你在我身旁,聽我講著那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生足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今天讀了《親愛的安德烈》。

        這些書信最初的愿望是龍應臺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nèi)心世界;因為她發(fā)現(xiàn),她和兒子,幾乎已經(jīng)無話可說。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發(fā)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著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fā)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鳥長大了,總會要單飛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溫順。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小雞仔長大了,它金燦燦、毛茸茸的樣子哪里去了?我鬢發(fā)蒼蒼了,二十歲的青春容顏哪里去了?

        答曰,隨時間去了。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暴ぉM

        “你為什么不試試看進入我的現(xiàn)代、我的網(wǎng)絡(luò)、我的世界呢?你為什么不花點時間,好好思考‘打扮’這件事,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你為什么不偶爾去個你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聽你從來沒聽過的音樂?難道你已經(jīng)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東西?還是說,你已經(jīng)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經(jīng)定型得不能動彈?”──安德烈

        是的,這是一本充滿了母子之間按這種討論、辯駁、分析、交談的書。因為要寫讀后感,所以我被動的選擇了這本書,但是當我真正開始讀它的時候,我才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同,我被書中的內(nèi)容深深的'吸引了?梢哉f,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我也是從現(xiàn)在開始,才認真的思索書中的內(nèi)容在我身上的原型。

        首先,通過這本書,我也感受到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這讓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從幼兒園到大學這一路走來的枯燥與無可奈何。似乎從出生開始,我們的人生就已經(jīng)被計劃好了,我們需要好好學習,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學,于是,老師、學校、家長、社會……。身邊的所有的環(huán)境都充斥著這種思想。這種思想就像空氣一樣時時刻刻圍繞在我們的周圍,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尤其是在衡中的那段高中里的日子,游戲和偷懶就像犯罪一樣可怕,我們每天的任務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終于,我在這種模式下考上了大學,能在大學里看《親愛的安德烈》,能在這里析寫我的讀后感。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們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將“性、藥、搖滾樂”看做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自由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我知道,如果整日沉迷在這種享受中會使意志消沉,但是青年人如果沒有放松而不放縱,熱情而不激烈的勇氣和嘗試,我想在他垂垂老矣的時候,他會感到自己人生的悲哀。所以,生在中國,飽嘗著東方文化,我們確實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樣的生活,有他那樣的經(jīng)歷。但是我卻想說的是,人生苦短,活的灑脫奔放而不留遺憾,才不枉來人間走這一遭。這也是我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我,就是這么想的。

        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后讓我深思,龍應臺告訴我們,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對我們來說,認識一群性格各異的12—15歲的人,我們該怎么辦呢?在我看來,我們首先得蹲下來,而且得將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們自己,才能有空間去傾聽他們的想法,F(xiàn)代傳媒迅猛發(fā)展,而世界發(fā)展日趨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個答案。所以不要帶著標準答案與學生討論,因為人人都不喜歡被說服。而且我們要善于抓住機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溝通時,我們應該把80%的時間用于傾聽他們的訴說,同時注意不要以權(quán)威自居對他們發(fā)號施令。

        文中的龍應臺理智、開明,安德烈年輕、奔放,有自己的主見和生活。母親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睿智引導和感化兒子;兒子用自己的潮流、活力來感染母親,開闊她的視野。兩代人的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相互碰撞,于是母親認識了這個18歲的年輕人,兒子也走進了大自己30歲的媽媽的世界。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相互影響,相互激勵。這是一種和諧的母子關(guān)系,也是母子雙方作出的努力。我想,只要我們努力去改變,我們和父母、父子、師生之間也會建立起一座通往對方世界的橋梁。雨后的彩虹,就會在橋梁的上空,綻放!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昨晚在女兒復習時,我應讀書會的要求在寫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想。其實我的女兒對她的媽媽的童年也有很多好奇呢,媽媽5、6歲的時候在做什亞洲色圖區(qū)么,嗯,把鏡頭拉長,你會看到一個半高的小女孩在夏日昏睡的午后坐在小矮凳上,頭昂的高高的,目不轉(zhuǎn)睛地在看五斗櫥上的電視,此時電視里傳來音質(zhì)不是很好的歌聲,我所有童年最初的記憶都定格在夏日里一個小女孩守著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在聽歌,這算不算媽媽最早的音樂啟蒙呢。

        而我的女兒,在這更早些時候已經(jīng)開始跳舞、唱歌、畫畫、小提琴了,你比媽媽幸運,更早接觸藝術(shù)和美的'熏陶,而一直到十二、三歲現(xiàn)在的你更是可以經(jīng)常出入圖書館、美術(shù)館、音樂節(jié)、電影院。正如龍應臺所說你們這一亞洲色圖區(qū)代簡直就是大海里鮮艷多姿的熱帶魚!而十二、三歲的媽媽正穿過一條又一條亮晶晶的田間小路去給早起勞亞洲色圖區(qū)作的外公送早飯。夏日的早晨,還有一層薄霧若有似無地飄散著,走在滿是露水的青草田埂上,初升的太陽光照在露珠上,亮晶晶的,一大片一大片的稻穗灌滿了漿,不時的有小青蛙,小蚱蜢從腳邊跳過,還有小水蛇哦,也會被它嚇一跳,在這樣靜謐而美好的夏日早亞洲色圖區(qū)晨,我才是那個侵入者哦!

        這個時候也是最愛美的年紀,鄰居院子亞洲色圖區(qū)里的梔子花樹(真的是好大一棵),籬笆墻上的金銀花,菜園地上的“指甲花”,我每天都會去摘,戴在頭上、衣服上,還帶給老師、同學。而這些都是對小時媽媽美的熏陶,對嗎?

        蟬聲拉長了一整個夏天!哈,媽媽的童年都是夏天里,這會不會跟我是夏天出生有關(guān)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初識龍應臺,源于她的《目送》!拔衣、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zhuǎn)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倍谶@本書里,她更多的是一位母親,一位與普通女人無異的母親,慈愛,嘮叨,渴望與孩子交流,又失落于孩子漸漸的成長與離去。

        書源自于母子之間三年的書信往來,代價“你不要打那么多電話‘騷擾’我”——安德烈如是說。安德烈的觀念此刻看來與當下的我們并無差異,渴望獨立的人格,對前途的茫然,對政治事件的批判,對東西方文化的感知,對父輩觀點的質(zhì)疑等等。安德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睿智的學者母親,能夠?qū)⒆晕业乃伎蓟饕环夥鈺。或許,這些書信的.意義在于,她寫出了許多人想到卻道不明的思考。

        以下是書中幾段觸動的文字。

        關(guān)于成長中的得與失

        ——安德烈,那“愚昧無知”的漁村,確實沒有給我知識,可是給了我一種本事,悲憫的本事,同情的本事,使得我在日后應對權(quán)力的傲慢、欲望的偽裝和種種時代的虛假時,雖然艱難卻仍舊得以穿透,看見禮貌的核心關(guān)懷所在。你懂的,是吧?

        同時我看見自我的缺陷。十八歲時所不明白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環(huán)境保護、政府職責、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難補課?墒巧畹乃囆g(shù),這其中包括品味,是補不來的。音樂、美術(shù),在我身上仍舊屬于知識范圍,不屬于內(nèi)在涵養(yǎng)。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個要時時提醒自我去堅持的東西,就像一串不能遺忘的鑰匙,一盆必須每一天澆水的心愛植物,可是生活藝術(shù),應當是一種內(nèi)化的氣質(zhì),像呼吸,像不自覺的舉手投足。我強烈地感覺自我對生活藝術(shù)的笨拙;漁村的貧乏,使我有美的貧乏,而有知識沒有美,猶如大海里沒有熱帶魚。

        而你們這一代,安德烈,明白什么、不明白什么?網(wǎng)絡(luò)讓你們擁有廣泛的知識,社會富裕使你們習慣物質(zhì)的追求和享受,藝術(shù)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你們這一代“定錨”的價值會是什么?終極的關(guān)懷會是什么?你,和那個甘肅來的疲憊的少女之間,有沒有一種關(guān)聯(lián)?我的安德烈,你認為美麗的熱帶魚游泳也要有方向嗎,或者,你要挑釁地說,這是一個無謂的問題,因為熱帶魚為自我而活?

        關(guān)于國家認同感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導以作中國人為榮,“為榮”和“為恥”是連在一齊的。我當年流傳很廣的一篇文章叫做“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一位有名的前輩寫的是“丑陋的中國人”,批判的都是我們自我。然后突然,“中國人”這詞變成了別人,甚至是“敵人”,而我們變成了“臺灣人”。

        一個被長年灌食某種飼料的人,見到飼料都想吐。民族主義的飼料——不管是中國牌還是臺灣牌的,我們都被灌得撐了,被剝奪的,就是一份本來能夠自自然然、單單純純的鄉(xiāng)土之愛,純潔而珍貴的群體歸屬感。它被弄得變形了。

        關(guān)于平庸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期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我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捌接埂笔歉鷦e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我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終,還是“自我”二字。所以,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貼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關(guān)于痛苦

        ——我不明白你們這一代的德國少年是否讀過《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和你一樣,在法蘭克福成長,他的故居我也帶你去過。23歲的歌德愛上了一個已經(jīng)訂婚的少女,帶給他極深的痛苦。痛苦轉(zhuǎn)化為文字藝術(shù),他的痛苦得到升華,可是很多其他的年輕人,緊緊抱著他的書,穿上“維特式”的衣服,紛紛去自殺了。安德烈,我們自我心里的痛苦不會因為這個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變得微不足道;它對別人也許微不足道,對我們自我,每一次痛苦都是絕對的,真實的,很重大,很痛。

        關(guān)于家

        ——給你一個家,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穩(wěn)穩(wěn)地包在一個小鎮(zhèn)里,是因為期望你在泥土上長大;期望你在走向全球之前,先有自我的村子;期望你,在將來浪跡天涯的漂泊路途上,永遠有一個不變的小鎮(zhèn)等著接納你,永遠有老友什么都不問地擁你入懷抱。不要你和我一樣,做一個靈魂的漂泊者那也許是文學的完美境界,卻是生活的苦楚。沒有人期望她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為苦楚而成為比較深刻的藝術(shù)家。

        關(guān)于父母

        ——父母親,對于一個20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漂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龍應臺

        喜歡龍應臺的文筆,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正好靜下來讀讀龍應臺的著作,這本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合稱為“人生三書”的《親愛的安德烈》,看過之后我感觸良深。

        這本書是龍應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信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著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著努力,以了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臺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內(nèi)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yè)”;熱愛旅行,滿世界游覽。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愛玩,而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可以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當然,我們也并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而龍應臺卻認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笔聦嵣,安德烈已經(jīng)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可以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直將子女當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能力,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己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不難看出,她對自己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guān)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接起來。如何了解自己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發(fā)奮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發(fā)奮。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日后的人生旅程,當然還是要飄萍離散——人生哪里有恒長的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

        ——龍應臺《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女士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依靠書信體共同完成的兩代人的對話:東方禮貌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成年母親和80后兒子的`思維分歧;還有便是一個普通母親對于分開多年的孩子的內(nèi)心關(guān)照。如果安德烈的母親不是龍應臺,而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或許這些靠電纜計算機才得以實現(xiàn)的溝通交流不會產(chǎn)生這么廣大的影響;如果這對母子之間不是中間隔著三十年,并且隔著東西文化,或許這些交流就不會有如此深遠的好處;如果這些多年來的書信沒有集結(jié)成冊對外銷售,或許那會是中國文壇的一筆損失和中國社會的莫大遺憾。

        這是一個五十歲的母親和十八歲的兒子之間的對話,是一個“自以為成熟理性”的人和“被認為年少輕狂”的人的對話。

        一、愛與不愛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于喜愛,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愛,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正因有愛,因此正常的溝通能夠不必了!

        老師對學生似乎也永遠有一種這樣的以愛作借口的不愛,比如說我們常聽常說的“這是為你好”,因此而不溝通不解釋的種種,并沒有把學生當成能思考,有主見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讓“它”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媽媽,最近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不喜歡我了?偸沁哆缎跣醯亟形易鲆恍┎槐匾龅摹靶∈隆薄辽傥沂沁@么認為的。

        當我做不好的時候,你還總是拎著我大罵一頓。還記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時,就因為東西賣得有些貴,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數(shù)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給我算了“一筆賬”:什么書本費啦、衣食住行費啦、甚至水費、電費都算上了,我聽著實在不耐煩,便“反駁”了兩句,沒想到這兩句在我看來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話語,在你耳中卻被灌上了一個新名詞——頂嘴。眾目睽睽之下,你舉起手要煽我,我扭頭躲開。于是,我發(fā)現(xiàn)你越來越討厭我。相應的,我也越發(fā)的不喜歡你。

        其實,我們還是互相深愛著的,就像《親愛的安德列》一書中說的那樣:愛,并不代表喜歡。愛,有時也會是不喜歡吧!我們的關(guān)系是愈來愈僵……那時,我感到我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之間,就像白晝和黑夜,永遠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卻因那所謂的“尊嚴”而不敢……幸虧在這個暑假,“它”來了。它的全名叫《親愛的安德列》。

        我萬萬沒有想到,它被帶回家時,從來不愛看書的你,會第一個打開這本書,而且打開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我驚訝于那本書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會讓以前“本書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讀書之列……于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qū)使,我也翻開了此書。只輕輕打開了一頁,我便再也禁不住這本書的誘惑了……因為,書中母子倆的關(guān)系和我們太像了,不是嗎?隨著龍應臺和安德烈的腳步,我們慢慢地走,直到到達對方心靈深處,解開了死結(jié),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間……

        從此,我明白,白晝與黑夜之間還存在著黎明,黑與白總還有交匯的灰,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納呢?現(xiàn)在,我終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們一直相互深深地愛著。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安德烈與母親的思想交鋒,一個德國青年與中國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在爭辯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達到和解。

        很多人羨慕這對母子,認為他們可以無話不談,而自己與孩子從來沒有交過心,往往只言片語結(jié)束對話。

        那么,安德烈與母親究竟聊了什么?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不可以交流的,愛情、友情、親情、性與惡俗、政治、音樂、興趣、理想、大學生活、東西方對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龍應臺把自己的十八歲告訴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歲的想法向母親傾訴,龍應臺不贊同兒子吸煙,卻也尊重他作為一個成人的選擇。龍應臺希望兒子陪在自己身邊,卻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獨立宣言。

        正如龍應臺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彪m然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但是文化的差異讓彼此還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tài)度。我很喜歡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寫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鎮(zhèn)》,他說在德國小鎮(zhèn)克倫堡,他有一種眷戀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很國際的'小鎮(zhèn),身為混血兒的他一點也不突出。朋友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長大。弗瑞第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語之外還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像這樣的混血兒太多了。

        對于我來說,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血緣沒有那么復雜,很純粹,面對安德烈筆下這么多的混血兒,我還是覺得心靈受到一點觸動,原來世界的流動性竟是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還可以大跨度地結(jié)合,原來人生還可以有這樣美麗的奇跡。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可以說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單一的,“每一個人一定屬于一個國家”的觀念早已過時,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樣性,遠超過國家與時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與德國進行了深入比較,安德烈認為香港缺少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遠在趕時間。而在德國,或者說整個歐洲,人與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歐洲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shù)。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員,我深知香港人壓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滾打一輩子可能還只是一個“棺材房”,可是一切還是無限忙碌著。他們何嘗不想找一個咖啡館悠閑地喝咖啡,何嘗不想找個假期去旅行,可是他們沒法從競爭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這真的很難。

        就像大陸很多的年輕人,身上背著房貸和車貸,生了孩子更是沒有一刻喘息的機會,你說他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悠閑?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但這也正是中國人努力的方向。

        龍應臺面對兒子這樣的困惑,她說不能說香港沒有文化,如果從廣義文化來說,香港有通俗文化、商業(yè)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從狹義文化來說,一切與人文思想有關(guān)的深層活動,香港的確是匱乏的。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出母親的見識和閱歷,針對兒子的困惑總是有足夠的寬度與深度進行解讀,所以他們母子也成為讀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實,安德烈并不是純粹的“西化”,難能可貴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與無奈,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姿態(tài),隨時表達真正的自己,抒發(fā)真正的感情,讓人家不覺得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我們這一代人有與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鳴,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樣掙扎著尋找什么是我真正愛做的事情;我也曾戲謔地要求別人不要浪費糧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們那么幸運,他們死于饑餓,死于營養(yǎng)不良;我也曾質(zhì)問過自己,該不該給街邊的乞丐一些錢,為什么我也會陷于這種給與不給的猶豫中……我們90后在拋開一些輕狂頹廢的外殼后,你們是不是也應該發(fā)現(xiàn)我們的`閃光點?在面對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重重壓力時,我們希望聽到的還是那句像文中的妹妹。那樣一句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達,還是表達了我們卻未能察覺呢?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妹妹。一樣關(guān)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因為父母早在有了你們后,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妹妹。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p>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不管是竭力控制自己卻還是與父母爭吵的我們,還是對待孩子百般無奈的父母,都會在爭吵中肆意的怒罵,之后又在疲憊中無力地哀嘆。我一直覺得,對于我們,這仿佛是永遠無法改變的,而對于父母來說,在孩子日益長大的歲月里,這永遠會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深深的溝壑。

        直到我看到龍應臺說:“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蔽铱吹剿Φ叵胍私膺@個十八歲的兒子,在這位母親想要填補那深深的溝壑的同時,她用她與安德烈的36封家書,深深地感動了千千萬萬地讀者。

        。我以前覺得,這本書真的很用心良苦,這是一位孩子與母親感人肺腑的對話。直到后來,再次翻閱時,我才覺得龍應臺真的是個很有智慧的人,她對于孩子的不僅僅用愛來衡量,雖然語言是慢慢的,就像平淡地訴說,但卻有一種能從書中直逼人心的,就像剖開了心一樣熱烈的情感。她把自己所有感悟的,思考的,想要對孩子說的,以一種淡淡地語氣一點一點地講出來。

        看書的時候,覺得自己心很靜,從文中,我讀出了一種深深地悲涼的感覺。作者處處袒露著自己想要了解孩子卻無能為力,想要推開那堵墻卻又無從下手。其實不只是她與安德烈。十五歲的我們,和已到中年的父母,卻不如身邊的朋友親近。那種感覺就像一堵無形墻堵在我們的心口。我們依仗著父母的愛,肆無忌憚地沉默著,不知從何時起,只要一句話就可以引爆所有堵在我們心口的火藥!芭尽钡年P(guān)門聲,是那么尖銳又刺痛人心。

        書的開頭寫到:“安德烈,那一刻,簡直就像經(jīng)典電影里的鏡頭,身為兒子的向母親做斬釘截鐵的獨立宣言,那飾演母親的,要不然就氣得全身發(fā)抖,“啪”一個耳光打在兒子臉上,兒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憤而奪門離去,要不然,母親愕然,然后眼淚潸潸而下,本來威武莊嚴的母儀突然垮了,慘兮兮地哭!

        對了,這似乎就是我們平時與父母慣有的相處方式,龍應臺說,那種感覺就像突然一個天一般高的海浪直直地打過來,你卻不知道往哪里躲。那種悲傷濃濃的籠罩著,像一股淡淡的菊香縈繞不去。

        看完書后,我陷入了沉靜。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漸漸學會把所有的話都藏在心里,而父母卻懇切地希望與你打開心扉地交流。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與父母說的那聲“我愛你”卻遠遠不是那么回事。我們把自己關(guān)進手機,與父母在一起卻只是低頭,原來這樣,我們也是愛了。我們和父母之間,那句“我愛你”似乎那么敷衍,敷衍的讓人心知肚明。轉(zhuǎn)身,只留下寂寥的父母,反復咀嚼著那句干燥無味的“我愛你”。

        龍應臺寫下這些真摯的文字,想要掏心掏肺地讓孩子她的真心,她想要得到孩子的表示,她的每一行字都充斥著化不開的愁與愛。我感到一陣酸楚。想想自己與父母的.僵持,母親那些想要說出口去硬是吞下去的話,我心里就像塞住了一般。我的母親和我說,你要相信我會永遠為你好,可是我卻沒有,我們永遠覺得我們的委屈比她們大,該訴苦的,是我們。

        我們總是覺得母親總是挑著所有我不愛聽的字眼,所說的所有話似乎都能毀壞心情,可是,有錯嗎?我們在心里如此堅定地認為父母逼迫我們學習,沒有他們,我們會更輕松。然而龍應臺對她的兒子說:“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蔽覀冃睦镆苍S明白,可是想要承認卻不那么容易,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決定著我們的未來,可我們還是蒙住自己的耳朵,心里不斷想著,我不想聽你話,你說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以后就能有出息嗎,我不想聽,不想聽。

        這本書像是能夠把我們的心放在漏斗上面過濾一遍,讓你能清晰地看到你的現(xiàn)在,你還可以挽救的。當你在閱讀完這本書后,合上書的那一刻,仿佛心結(jié)就卸下了,以前厚重的大門也“刺啦”一聲輕悄悄地開了。

        《親愛的安德烈》用一種平靜的文字淡淡的描述著母親與孩子的心靈之旅,卻在我心中刻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親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guān)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薄畛恋哪笎蹪B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事情過后,當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nèi)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guān)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寒假,讀了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淺。整本書我讀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臺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臺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敘述到,龍應臺非常討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quán)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qū)別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忍不住訓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為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丢毩⑿浴芬晃闹袑懙溃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臺,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臺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里,很喜歡龍應臺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gòu)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其實,正如龍應臺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么就談什么,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fā)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討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著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聽,然后會有無窮無盡的討論,討論歌詞里最深刻的隱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jīng)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為那種經(jīng)驗是只為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

        又在結(jié)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復我這封信,因為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經(jīng)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討自己的隱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_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quán)。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磥怼坝霉ψx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返回臺灣,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队H愛的安德烈》由36封電子家書所組成,新穎別致地構(gòu)建出了一個兩代人溝通、了解的平臺。 父母與孩子應是如何溝通的?本書給予了無數(shù)被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父子、母子啟示與感動。兩代人的思想差異和與時代相應的價值觀又是怎么樣的?在這本書中集結(jié)了你想要的所有答案,提供了兩代人溝通的全新思維和方法。

        在那一封封家書中,我看到東西方孩子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書中的安德烈擁有他所崇尚的青年人應有的生活。他愛喝酒,經(jīng)常與朋友開Party聊天;他愛踢球,每周有三個下午踢球,周末還會去當一幫小鬼的教練;他愛旅行,享受自己的畢業(yè)旅行......讀書在他們而言只占一小部分,但他們不是放任無止境地玩,只是愛玩并懂得玩。他也會思考類似"華氏.9.11"的問題,但他輕松地承認自己與朋友的看法終究是膚淺的。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一個月又會有多少時間深入思考那些富含哲理的問題?我想,如果能有五分鐘就不錯了。在他年輕卻并不輕狂的青春態(tài)度上,我對他是十分崇拜的。雖然我們更看重學習,但我們的生活也并不枯燥。我們依然可以專注于我們的興趣,擁有可以令我們?nèi)耐度,盡情燃燒的東西。

        我看到了東西方人對待孩子的不同觀念。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這樣的結(jié)論,被龍應臺吃驚地得以證實了。其實,孩子也需要肯 定與尊重,他們渴望像大人一樣,得到平等的對待。孩子的“獨立宣言”是值得父母批準的,這樣的家庭政策無疑是拉近父母與子女的最好方式。

        讓我們試著與父母溝通,也許在飯桌上、在回家的路上抑或是一起看電視的時候,這不僅僅是心情的敘述,更是心靈的慰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本書的寫作背景是: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她覺得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墻:“我可愛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guān)系,但她一定要認識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該書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里面涉及到政治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也讓人收獲頗多。但我更感動于的是這對母子之間為拉近彼此關(guān)系、消除隔閡而做出的探索和努力,以及在此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理解和包容。應該說,父母對女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這種愛所帶來的結(jié)果卻是大相徑庭的。所以說,愛,并學會如何去愛,這大概就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學習的課程吧。

        西方有句諺語:地獄之路有時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為什么良好的意圖有時會帶來令人失望的結(jié)果呢?可能有人會歸之于“社會”、“政策”、“時代”甚至“孩子本人”等因素上,可我覺得,最主要是你沒有找到愛的方法。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愛,父母又該如何去愛,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首先,我們要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安德烈對母親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蔽蚁喈斝蕾p這句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附屬于任何人?涩F(xiàn)實是怎樣的呢?書中的一個例子很有意思:龍應臺的小兒子菲力普說:“媽媽,你的華人朋友要問我什么問題時,我就站在那里,可是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并向你提問!北热纾核麕讱q?他會說中文嗎?他讀幾年級?龍應臺大受震撼,從此以后,即使站在朋友身邊的孩子只有醬油瓶子那么高,她也會彎下腰去和他說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yōu)楹⒆哟缘某潭瓤赡苓h不止如此,孩子的愛好、學習甚至工作、情感我們是不是也幫他做出了決定,并自認為是為孩子好?當孩子反抗時我們是不是大發(fā)雷霆呵斥他的不聽話不懂事?孩子也許需要引導,但決不是粗暴的干涉。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09-05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精華6篇)09-09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5篇(優(yōu)選)03-09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5篇[優(yōu)秀]03-29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12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18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3-0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2-15

      《親愛的安德烈》的讀后感04-26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精選)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