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莊子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莊子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讀后感1
齊物論,顧名思義,是齊“物論”的篇章。但它不僅僅是為這個目的而寫。
莊子開篇講了一個南郭子綦的故事。它講了一個萬物自然的道理。這似乎與齊物論毫無關(guān)聯(lián)。其實,我認為,它是為下文做鋪墊。它明示了,萬物的本性不為人所改變。
接著,莊子寫大知,小知,大言,小言,大恐,小恐。這都是在表現(xiàn)辯士的'不近道。辯士時時想著辯,想著他人的弱點,想著攻擊,最終只是疲憊不堪。他又急轉(zhuǎn)筆鋒,寫人的種.種情態(tài)。辯士是被這種.種情態(tài)控制的人一個例子。人的情緒變化無常,若人被此所困,只會如辯士一般。
莊子認為,主宰這些情緒的,是“真君”。而“真君”因為與外界的頂撞摩擦所損耗。而成心導致了是非觀念。
很快,莊子說出萬物為一,沒有彼此,就更沒有是非,美丑,貴賤,勝負等種.種對立的事物了。是的,人們總是想著將萬物區(qū)分,分開。如現(xiàn)實中我們夸贊一人有德,會說他誠實,善良,有義等等。但這些品質(zhì)有德的人都有,所以我們無需說那么多,只需說他有德即可。
物論,都只是辯是非,明利害而已。其實,這兩者都不存在。我們認為的利與害,未必為真。例如,正反方辯論。持正方觀點的人,必會認為正方對,持反方觀點的人,必會認為反方對。但若讓一個本持正方觀點的人去為反方辯論呢?他會逐漸認識到其實兩方都是對的,各有千秋。
所以,所謂觀點,只是人依據(jù)自己的認知所作的判斷,而人的認知有限。于是,自己認識到的地方,被看作是:還未認識到的地方,便被看作非。所以,是非本是不存在的。同樣的,利害也不存在。人認為南極難以使動物生存,但企鵝卻以之為家園:人認為溫帶宜居,但企鵝到溫帶必死。所以利害也只是建立在人們的認知下的。
莊子的思想真是充滿了辯證。
莊子讀后感2
在那個紛亂的戰(zhàn)國時代,誕生了一位神人。他逍遙自在,不懼生活的窘迫,不被名與利束縛,追求心中的大道,他超越了世俗,保持著內(nèi)心永遠的寧靜,他就是莊子。
莊子的灑脫,談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
莊子的灑脫來自于他對名與利的超越。聽過這樣的故事:有次莊子去梁國,找他的朋友惠子,惠子當時身居宰相的高位,聽到眾人說莊子的能力在他之上,可能會代替他的位置,惠子一下子就慌了,連忙派人全城搜捕莊子,可莊子卻不請自來,用鹓鹐和貓頭鷹的故事告訴惠子自己的志向不在名利。又有楚國人來請莊子出仕,也被莊子用自己寧愿在爛泥里快活的說辭給拒絕。試問天下能有幾人能夠像莊子一樣對名利如此淡泊。天下人大多深陷名利的泥潭里無法自拔,為著家財萬貫,名垂千史,在人世間苦苦掙扎,卻在泥潭當中越陷越深,追名逐利的惡性循環(huán)永遠看不到盡頭?汕f子卻是社會中的一股清流,他即使在窮困潦倒的處境下,仍是不肯向名與利低頭,正是因為他超越了名與利的束縛才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莊子的灑脫也來自于他對生與死的超越。莊子認為每個人都是氣息,居住在形體之中,而死亡不過是又使形體回到了氣息,是經(jīng)歷過一生之后的解脫和長眠。面對親人的去世,他能放聲高歌,而不是在親人離世的悲傷中痛哭,這種灑脫便是來自于他對生死的看淡。生與死連接著兩個世界,莊子看透了生的喜悅也看透了死之后的長眠,他一生逍遙自由,既不樂生也不哀死,倘若世人都能像莊子一樣看透,生活之中也會少很多哀聲吧。
莊子的灑脫還來自于他對道的理解與超越。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他將道的含義盡情詮釋!垛叶〗馀!分泻芎玫恼故舅闹鞠,那就是順其自然。當然莊子也的確做到了這一點,他不是過生活,而是跟著生活,從不妄為,只是獨處陋室,耕于田野便也同樣樂得自在。至于他對道的超越,那便是他那種逍遙不羈的人生態(tài)度,那種高深的境界,實在是眾人難以到達的地步。
我們雖不是莊子,也很難達到他的境界,但我們每個人卻都可以學習莊子,學習他的灑脫,學習他的超越。擺脫名利與生死的束縛,踏遍紅塵看透紅塵,永駐內(nèi)心的靜謐。
莊子讀后感3
《莊子心得》是于丹對莊子的思想以通俗的文字傳達給讀者的一本書。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莊子的印象就是“逍遙游”,并顧名思義地認為他持的是一種無所謂的生活態(tài)度,以致他覺得“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是最好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其實,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后,才真正理解莊子心中的“逍遙游”是什么。
確實,“逍遙游”是莊子眼中最高的`人生境界,他并不僅僅是說追求生活上的逍遙,更是追求心態(tài)上的逍遙,從外物中去獲得心靈上的自由舒暢,正所謂“乘物以遨游”。
我喜歡莊子說的一句話——外化而內(nèi)不化,講的是人不應(yīng)受外物一切不好的影響而動搖了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外界的言語,社會的潮流,多多少少會左右著我們的思想,當我們看到別人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是說看到周圍人都熱衷于玩切水果游戲,我們是不是有必要去跟風呢?也許你之前生性節(jié)儉,或者不愛玩游戲,那么是不是去改變你的習慣呢?其實不然,一旦人容易被外界所影響,那就會迷失了自我,沒有了個性,更重要的是,你丟的可能是你最初的夢想。所以,莊子讓我懂得了順應(yīng)與堅持的道理,順應(yīng)當下,不去抱怨,不去盲目追隨,遵循自己的本性,堅持自己的原則,人才能活得自在,活得不勉強。
關(guān)于生死,莊子的觀點給我莫大的釋懷,在莊子看來,生與死是一種物質(zhì)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而已,人只不過是一團氣,死了回到大自然之中,回到他最初到來的地方去。正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莊子面對妻子的去世才能顯得那么坦然淡定,才會擊鼓而歌。對待生死,很多人都無法正確保持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害怕死的到來,不管是自己還是親人。也許,莊子的生死觀是讓自己消除恐懼最好的解釋,我們不必為死而過度悲戚。
是的,莊子給我?guī)淼氖且环N別有的人生觀,讓我從心底有種坦然的感覺。我想,逍遙游的精辟之處就在這里吧!
莊子讀后感4
經(jīng)典書籍需要慢慢閱讀,以便真正深入理解。當我第一次讀《莊子》時,我不能有一個好的態(tài)度。我總是想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結(jié)果,我一無所獲,讓我的心態(tài)陷入了一個更加焦慮的沼澤。我決定冷靜下來,不求速度,只求質(zhì)量。每天只讀兩三頁,三十三章,共400多頁,分配幾個月。在此期間,多寫閱讀筆記,加深理解和記憶。
這兩天只看了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莊子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無憂無慮地逃避名利的束縛,在宇宙和天地之間自由游蕩,沒有任何外力。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比老子更熱衷于無拘無束的自由。他可以忽略所有的世俗偏見或只是意見,世界聲譽而不是建議,世界而不是沮喪,無論世界如何贊揚或誹謗自己,都不會改變他。這真的很難得。當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時,他必須堅持他認為正確的東西,不能轉(zhuǎn)移別人的意志,否則他可能只是一個傀儡。俗話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如功業(yè)、名利等,要灑脫、坦蕩、自由。
在某些人眼里,莊子逍遙的人生價值觀可能有些消極,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一個積極追求成就和成就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在戰(zhàn)爭頻繁的時代,個人力量極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超越苦難的生活。莊子的人生年齡是莊子思想誕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莊子睿智、豁達、有遠見、有遠見的個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千年如新,是因為它能引起廣大人的共鳴。事實上,每個人都有熱愛自由、毫無顧忌的性格,但由于各種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有些人被社會規(guī)范、生活標準、對名利的忠誠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著人類最原始、最無華的價值觀,能夠觸動每個人內(nèi)心的軟肋。
我們不妨走路當生活困難或感到生活疲憊時,吸收莊子無憂無慮的思想,讓心靈保持難得的安靜和涼爽,以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當然,你可以更多地依賴莊子,練習體驗他無憂無慮的思想,在其中自由馳騁,獲得輕松、無憂無慮的生活體驗。
在我看來,莊子的逍遙游思想沒有缺陷,被所謂的正統(tǒng)思想所排斥是不可思議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思想的天空,應(yīng)該是百家爭鳴,五彩繽紛,后人可以從中汲取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營養(yǎng)。人生、國家和社會,需要博采眾長,才能達到高質(zhì)量,否則就會朝著不完善的方向發(fā)展。我覺得孔子和莊子是必須的。
莊子讀后感5
前幾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發(fā)了一本書,名叫《童話莊子·逍遙游》的書。這本書很薄。是一篇童話。只有差不多200頁。剛開始覺得很無聊。但一翻開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里書面不僅有有趣的內(nèi)容,還有好看的插圖。讓讀者一讀就好像進入了這故事的世界。
這本書的主要內(nèi)容是主人公施小惠為了抓蝴蝶闖入了一片柵欄,進去之后發(fā)現(xiàn)了,在一座石頭上坐著一個白胡子老爺爺,自稱莊周。他把施小惠,誤認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了一次對施小惠來說史無前例逍遙游。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莊周。因為他個性自由,與我的個性非常相像。我還覺得,作者把莊子寫的勝似神仙。莊子他是一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與祝英臺根本不是在一個時代的`,而在這本書中,莊子卻認識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一同變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飛翔。此外,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引用了許多《莊子》里面的名言。讓讀者學到了很多莊子對生活方面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編的古老歷史神話故事。讓讀者讀起來既有新鮮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無窮。
說到《莊子》,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 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到有點評過。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和地把萬物一起生下,萬物與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區(qū)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謙虛。
故事中的逍遙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遙游,還要比故事中光彩許多。而且,它,還在待續(xù)著呢……
莊子讀后感6
女兒以前買了一本于丹的莊子心得,最近在閑暇時候拿出來翻翻,讓我受益匪淺。
如果說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莊子就是道家的化身。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他的所作所為,經(jīng)常令人瞠目結(jié)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甚至對于死亡,他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寫在書里面的東西,都是一些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詞?雌饋砺䶮o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有大智慧。在這部書里,真正流傳下來的思想,應(yīng)該是一種天地自在逍遙游,而這樣一番逍遙游里,莊子他看破的東西太多太多。莊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的《逍遙游》。但是,莊子所追求的逍遙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生狀態(tài)呢?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困樂在其中,莊子能言善辯,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嘲諷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莊子的文章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充滿了尖酸刻薄的諷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為,經(jīng)常令人瞠目結(jié)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祿。
于丹老師把莊子的思想分為了以下幾個部分,我在看每一章的時候都做了讀書筆記,把我粗淺的想法記錄了下來,與大家共勉。
境界有大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常常以世俗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無和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斷一個東西的有用和無用,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感悟與超越。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世上熙熙皆為利來,世上攘攘皆為利往?梢娒质鞘廊穗y以舍棄的追求。但是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所說的“逍遙游”。
認識你自己。 莊子里有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由于我們習慣于自以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于是就會出現(xiàn)好心辦壞事的現(xiàn)象。而我們又經(jīng)常會被社會中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所影響,而不能真正認知自己的內(nèi)心,結(jié)果被所謂的潮流而左右,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本性與物性。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游。但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這個游的境界似乎很難達到。人們被太多的物質(zhì)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許只是改變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則改變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質(zhì)欲望是沒有止境的,在瘋狂追求物質(zhì)利益的同時,人們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總有路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人們總會遇到種種困難,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殘疾,有的人因罪受過刑罰,有的人心理遭受過創(chuàng)傷。當遇到這種種不如人意的事情時,我們該怎么辦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應(yīng)該如何面對身體的殘缺和心理的創(chuàng)傷?我們應(yīng)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之路?
堅持與順應(yīng)。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莊子認為,在人的內(nèi)心應(yīng)該堅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隨波逐流,而面對外在的世界,則應(yīng)該通達和順應(yīng)。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內(nèi)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yīng)呢?莊子告訴我們要想做到內(nèi)心的堅持和外在的順應(yīng),就要做到“外化內(nèi)不化”。
談笑論生死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而人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才會想起途中的遺憾。那么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對生死為什么會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讀了生命,才可能正確地對待死亡。
心態(tài)與狀態(tài)。決定人生成功的,絕不僅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個人面對生活的心態(tài)。那么,當我們在確定人生目標時,如何判斷何事可為,何事不可為呢?莊子用他的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做事時,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慮,那他所有的經(jīng)驗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發(fā)揮。
大道與自然。每一個個體和每一件事之間的比較,是沒有單純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莊子認為辨別境界高低的標準就是是否合乎自然。莊子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認為每一個人要遵循內(nèi)心的道德,聽從自在的聲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于丹讓莊子穿越了千年塵埃,帶給我們的是這樣一份內(nèi)心的寧靜跟安詳。寵辱不驚,步履從容。
莊子讀后感7
王夫之有語曰:“得志于時而謀天下,則好管、商;失志于時而謀其身,則好莊、列!笨梢娙寮胰胧乐f與道家出世之學對后世影響之深遠。二者幾乎概括了社會人生的全部際遇與境界而平分秋色。儒學之舉足輕重不必綴述,相對而言,莊子哲學向來被視為失意者的良方,對更多的人可能較為陌生。初讀之時,“莊生夢蝶”、“道法自然”也并不顯得那么艱深,但再讀之時便會發(fā)現(xiàn),在那行云流水般的文辭之后,隱含了太多的玄妙,非用心探求不可得。本文試從其中《齊物論》一篇的部分內(nèi)容入手,淺談一二感想。
歷來對《齊物論》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在此僅選取其中個別角度觀之。
首先,莊子提出“我”與“成心”乃人世紛擾之源。在他生活的時代,諸侯混戰(zhàn)、百家爭鳴,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人民生活朝不保夕,這讓莊子十分苦惱而專注于尋求解脫之道,其悲天憫人之心可見一斑。與當時眾家關(guān)注社會政治相異,他更關(guān)心個體的生命與幸福。正因為從小處著眼,他發(fā)現(xiàn)了“我”這一存在。依照相對論的觀點,萬物相對相生,互為彼此。每一個“我”在己方是此,在別方則為彼。但是人們往往只見其一,“自彼則不見”,即總是從“我”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卻不知應(yīng)當站在對立面來思考。由于過多地強調(diào)“我”的存在,便產(chǎn)生了各自的“成心”,對外物都存有偏見,時而以私心忖度他人,時而將外物主觀化;妄斷他人則會導致意見不合而無法相互理解,妄斷外物則會讓主觀映像掩蓋現(xiàn)實而難以得到正確的認識。于是由彼此之分產(chǎn)生是非之爭。而人們又往往固執(zhí)己見,妄圖用辯論來證明自己正確而別人錯誤。這在當時很可能是諷刺百家爭鳴卻置萬民于水深火熱的不合理現(xiàn)象;也可能只是嘲笑世人執(zhí)著于小是小非卻不見大道的淺薄。
對照今天的現(xiàn)實,我們?nèi)阅馨l(fā)現(xiàn)莊子這些思想的許多值得借鑒之處。過分強調(diào)自我的立場的確容易導致盲目。與人相處,若總以自我為中心而缺少為他人考慮,就容易陷入自私乃至極端的狹隘,會“鉆牛角尖”。這樣就無法依照理智的原則待人處事。如果雙方都妄圖以一己標準衡量他人,很多時候只會造成無意義的矛盾。此時需要的是設(shè)身處地,轉(zhuǎn)換到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問題就有可能迎刃而解?创挛,若只以內(nèi)心價值觀為準則,無疑也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困擾。個體的主觀標準當然有合情合理之處,但不可能總是合乎大千世界變幻莫測的'情勢,正如拿一小尺卻想丈量大地,后果可想而知。此時應(yīng)當做的是努力適應(yīng)環(huán)境而調(diào)整自我,達到物我的平衡。要克服對人對物的“成心”,就要開闊心胸,學習理解他人,學會包容外物。只有超脫小我才能成就大我,才能更好地完善個體人格,追求生命的幸福。然而“我”的意識仿佛與生俱來,如何才能擺脫這一局限?
莊子接下來闡述了他認為理想的解決途徑:“喪我”而達“天籟”之境。天籟是“道”的一種表現(xiàn),而“道”是解題的方法和目的所在。莊子認為萬物初生于道本是渾然一體的,即“道通為一”,是由于人的“成心”將事物割裂、對立起來。必須回到“道”的高度,使之“復(fù)通為一”。在這里,物與我“生”與“歸”的地方都是“道”,它是起點亦是終點。這種“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的存在,寄寓了莊子的全部希望。那么從迷失“道”到復(fù)歸的過程中又該如何做呢?莊子認為“莫若以明”,就是讓達到指引個體超脫煩惱:全面看待問題就可以突破“成心”的束縛;以“道”為立場,則所見既無彼此亦無是非;只有跳出局限,方知前之所知實為不知……就是具體的方法。
道的立場,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遙不可及,但也不妨作為一種信仰。我們也許很難真正達到形而上的高度來看問題,但至少可以學習那種超拔的態(tài)度。也許換個角度,我們可以將道與自身的高低差異轉(zhuǎn)化為大小、前后的不同來理解。從時代特點來說,我們應(yīng)當具備世界乃至宇宙眼光,即使生活中的小事也不必將自己圍困于小小一點——將問題放到一個更大的環(huán)境中加以考慮,情況就可能有很大轉(zhuǎn)變。比如遭遇挫折而沮喪時,睜開眼睛看看世界——個人是如此渺小,幸與不幸就如命運之神手中的色子一般反復(fù)無常。而太陽照常升起,實在沒有什么是過不去的。同樣地,當時間不同,感受也會改變。曾經(jīng)在悲喜在回首之時總已沉淀為寧靜的記憶,一切仿佛都帶了甜味的溫暖,又似乎都浸染了酸澀的凄涼。時間始終在流逝,人所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
最后,辯證地來看莊子的這些思想。首先他的探索精神與人道主義值得肯定。此外,他極具代表性的超然和逍遙也別有特色。
然而也應(yīng)當看到其思想中的缺陷。最主要是為追求精神解脫而陷入唯心主義的宿命論,采取過于消極的態(tài)度對待問題,導致許多嚴重的弊病,如否認區(qū)分是非的重要以及知識本身的必要性。這種不求明白、寧可“忘言”的心態(tài),對社會和個人的發(fā)展無疑都是有害的。個人認為像莊子所說的“成心”所造成的片面性問題,也可尋求其他解決之法,比如儒家倡導的仁愛,“推己及人”,未必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味強調(diào)超脫顯得太過不實。當然,結(jié)合當時特殊的亂世時代背景來理解,莊子的思想境界已經(jīng)十分可貴。而后人的解讀難免都是帶了各自的“成心”的,正如我們今天或多或少會懷著“有用”的目的去看前人的思想。這是一種無奈。但仍然希望在這個嚴重物化的年代能有更多的人學習并運用莊子的逍遙,至少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份心靈的逸樂與安寧。
莊子讀后感8
莊子,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出生于戰(zhàn)國末年,《國學的天空》第四部《莊子的逍遙》讀后感。一個天馬行空,超然豁達,不為物累的逍遙智者。楚威王重金"許以為相",莊子拒絕了,"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說,古人的最高智慧已達到頂點了,那就是"未始有物"。古人已經(jīng)了解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變化過程,認識到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這一認識在西方哲學史上也站在了非常高的高度,萬物充滿變化,"滄海桑田",本質(zhì)是虛無的。
莊子的智慧確實是高人一等的。他對儒家的"行仁義,施仁政"早有預(yù)言,"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事物總有兩面,因為儒家價值觀的提出,難免會有人以"仁義"為標榜,施以假仁假義,偽君子,假道學的出現(xiàn)心然導致人騙人,人殺人,人吃人的社會現(xiàn)象,魯迅先生曾大聲呼吁"救救孩子!"
莊子認識到,人有身體和心智。身體有感官,由此引發(fā)情緒和欲望,造成人的各種困境。人太執(zhí)著于自己的形體即各種欲望,于外界事物糾纏不清,每天勾心斗角,為物所累。所以莊子建議"墮肢體,黑出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去掉執(zhí)著和欲望,排除外界干擾影響,追求心靈的平靜與自由。提升生命的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讀后感《《國學的天空》第四部《莊子的逍遙》讀后感》。這時人就可以與道合一,逍遙游于天地了。所以莊子是智者,悟到了"道",追求心靈的自由--《逍遙游》。排除外界干擾,把握住人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精神境界,與宇宙化而為一,像大鵬鳥一樣,飛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達到精神逍遙的境界。
莊子是智者,也在于參透了生死。妻子死后,莊子悲痛之后卻"鼓盆而歌"。莊子認為死也是一種解脫,就象是歸家一樣"回歸大本",視死如歸。當然,莊子自己快死時,學生要好好安葬莊子,莊子說把我丟到曠野里就行了。學生擔心莊子會被烏鴉、老鷹等鳥獸吃掉,莊子說,如果把我埋在地下會被螞蟻吃掉,你們把我從烏鴉、老鷹口里搶來給螞蟻吃,真偏心啊。面對死亡,這是何等灑脫啊。
我覺得莊子的思想在于看問題是跳出圈外,站在高處的,求的是真。比如莊子為什么批判儒家,儒家倡禮樂,重仁義本來是好的,但注重的只是表面,很多人只是虛偽的作表面文章,難免會最終引來人吃人的惡果。我覺得我讀莊子最大的收獲在于看問題的方式要轉(zhuǎn)變。比如山中的樹木因為無用而免于被砍伐,而莊子朋友家中的不能叫的鵝卻因為無用而被烹殺。人世險惡,莊子就是一個清醒的觀察者,對人性看得很透徹,通達人情世故,所以莊子是智者,得以悟道,進而逍遙處世。
莊子讀后感9
莊子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個世界。是的?赐昵f子看似荒唐怪異的故事,反復(fù)揣摩其間不朽的真理,你會發(fā)現(xiàn)你只是打開了一扇門,這扇門通向了簡單的天堂。世界上幾千年的悲哀在于,世界只在世俗世界中尋求生命的真諦,卻沒有超越世俗世界去荒野幽深的宇宙中尋求大道。莊子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已經(jīng)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鳥瞰人間滄桑。獨自與天地精神交往,不驕倪萬物!
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性格達人,他認為天下渾濁,不能說嚴正的話,滿書繆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言。他上游與造物者,下游與外死無始無終者為友。莊子一直在嘲笑世代顛倒的世界,嘲笑那些為名利營狗茍之徒,諷刺那些為了蠅頭小利毀滅天人和諧的惡棍。那些尋求權(quán)力的人用心靈的不完整和人格的扭曲來換取世俗所謂的祝福,而莊子寧愿做一只在泥里拖尾巴的老龜,也不愿做一個占卜龜殼,供大廳使用。莊子的優(yōu)雅灑脫,是他卓爾不群、傲慢不羈的性格魅力所支撐的自由天空。在《莊子》的世界文章中,最高的知識是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原始知識。
打開莊子的世界,有限的內(nèi)篇都昭昭弘道,萬物依天道而行。萬道之源是什么?唯道。萬物之源是什么?唯道。生命的本源是什么?莊子微笑著輕輕地撥——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人生只是蟻穴一夢。柏拉圖說,人的靈魂來自一個完美的家,那里沒有我們世界的污穢和丑陋,只有純潔和美麗。靈魂來到這個世界漂泊了很久,住在一個身體里,忘記了自己從哪里來,忘記了家鄉(xiāng)的一切。每當他看到和聽到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動,感到非常舒適和善良。他知道那些美好的東西來自他的家鄉(xiāng),所以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回憶的感覺,不斷地跋涉到他的家鄉(xiāng)。莊學依真生存.核心。但我們都生活在人為的魔圈里,一切都是人為的,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本性。
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一個美麗的自然世界。乘著莊子的自然笛聲尋找失落的世界。人的人生歷程就是靈魂踏上尋找美麗家鄉(xiāng)的歸途。
莊子讀后感10
暑假期間媽媽給我買了《莊子誦讀本》。我讀了書中的部分章節(jié),讀逍遙游篇、寓言節(jié)選后,我知道了莊子善用神話、寓言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他不慕富貴,貧而樂道。我佩服他的正直、勇敢。莊子的內(nèi)心豐富自由,面對社會的動蕩和人民的疾苦,常常選擇退隱來保全內(nèi)心的'自由。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guī)范。思想的天空,就應(yīng)該是百家爭鳴、異彩紛層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豐富而不單一的思想養(yǎng)料,做一個思想上自由飛翔的人。
我輕輕閉上雙眼仿佛進入了“坐井觀天”、“螳臂擋車”、“莊周夢蝶”的故事中;孟胱约鹤兂闪嗣利惖暮诳罩凶杂勺栽诘娘w舞。
雖然書中的很多的內(nèi)容我現(xiàn)在還無法讀懂,但在以后的學習中我一定要熟讀這本書。
莊子讀后感11
當我們被人群、被時代裹挾著前進時,你何曾聽過自己內(nèi)心的傾訴?
時鐘不厭其煩地滴嗒。執(zhí)《莊子》于手中,微風卷簾,樹葉輕顫。輕咪雙眼,我愜意地仰靠在椅背上,感慨人與自然關(guān)系之微妙,好似靈魂升華,物我兩忘。
莊子是如此幻化無方,意出塵外,永遠有些我們不曾涉足的境界。是《逍遙游》中“大而無用"的爭論,是《德充府》中人故無情的見解,亦可是《秋水》濠染之上的“魚之樂”。他所處的年代,戰(zhàn)亂頻發(fā),生靈涂炭。他是清醒的哲人,在眾人皆醉時,他獨醒。它是一股清流,直到如今仍滌蕩著無數(shù)人的`心靈。
我曾驚嘆于伯樂鑒馬,馴馬之神力,堅信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然而莊子卻道:“伯樂善治馬,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我一開始不解,最終卻油然而生哀嘆。馬,宇宙的生靈,食草飲水, 喜怒分明,此乃真性也。伯樂卻燒之,剔之,刻之,雒之,用馬的痛苦來換取步伐的整齊劃一,戰(zhàn)場上的雄姿英發(fā),以此造福于人。
在馬的身上,我難以見其本性,但我卻看見了他們噙著淚的眼睛。我不可否認伯樂訓練出的馬能行千里,但我卻悲哀的感慨,他們正在偏離原點。
淳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
其實,人們同樣有自己的本性,織衣而穿,耕田而食,大家渾然一體,任其自然。那或許便是老子的小國寡民,柏拉圖的理想國,陶淵明的桃花源。然而, 這終究是夢。
莊子認為,正是有了圣人去傳播仁義,于是有了階級,有了分裂,有了對立,有了繁瑣的禮儀與法度。二元沖突正是痛苦的開始。
但如今高速發(fā)展的時代, 回到過去又談何容易?時光長河漫漫無止境,奔流不復(fù)回。從質(zhì)樸到復(fù)雜,從單一到多元,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大勢。
我時常不解,我們?yōu)楹我獙W習,日復(fù)一日,意義何在?我暢想,遠古時代,沒有學堂與考試。向往莊子垂釣與濮水的閑情逸致。我突然意識到,人生不該只有日夜苦讀是走向成功的唯一劇本。我想處于竹樹環(huán)合之境,與自然共呼吸。而此時睜開朦朧的雙眼,攤在桌上的試卷卻令人絕望。
薛定諤曾說,生命以負熵為生。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地抗熵增的過程。我們深刻地明白,熵增定律是一場悲劇,就如同我們明白我們必定會走向死亡。既然我們有幸能來這世上走一遭,那就珍惜現(xiàn)在的每刻每滴,不顧過去,不畏將來,順應(yīng)當下,順應(yīng)自然。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荀子評價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他不過是看透了世間冷暖,他之所以感嘆,是他對于人類的憐憫。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我想莊子做到了。
合上《莊子》,指尖觸碰著紋理鮮明的布質(zhì)書皮。鐘聲依舊,時光流逝。起身,被暖陽蒸融。噓!你聽,我們在與當下的自然共呼吸……
莊子讀后感12
近讀《莊子逍遙游》,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說人應(yīng)當脫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于優(yōu)游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說的“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圣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為了不起;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為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并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說明“圣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guān)于用大的.對話)來說明“至人無己”。
那么,人真的能讓精神脫離物質(zhì)的束縛日達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物質(zhì)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調(diào)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jié)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蕓蕓眾生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zhì)一目了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說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借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眾生疾苦的“不作為”行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就因為自己不愿意當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為我們蕓蕓眾生的人生修為指出了方向——盡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zhì)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今社會,物質(zhì)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yīng)引以為戒。
莊子讀后感13
叔山無趾,刖者也。來拜見孔丘,孔丘說:“你不謹慎,你先前犯了錯誤而變成這樣,來找我學習已經(jīng)晚了!笔迳綗o趾說道:“我之前因不明事理而輕用吾身,導致我被罰削去一足,如今我來是為了保全比足更加尊貴的事情即德行。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我以夫子為天地,夫子卻連一個曾經(jīng)犯錯想要保全更重要事物的人都無法容下!笨浊鹫f:“是我鄙陋了,還請您進來講講所見所聞!笔迳綗o趾走了?浊饘Φ茏诱f:“你們要勤勉呀,叔山無趾為了補救他前行之惡猶要學習,而況全德之人呢?”
叔山無趾對老聃說:“孔丘應(yīng)該還沒達到至人的境界吧?他為何還要頻頻請教您呢?而且他通過各種非自然的方式來認識區(qū)分萬物(看我犯過過錯卻不愿接受我,我說為了尋求德而又以我為坐上賓,為什么我做出不同的行為,他卻有不同的反應(yīng),但我卻仍是我)而至人把這樣的`做法看作是自身的桎梏!崩像跽f:“你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他死生相關(guān)聯(lián),可與不可相貫通(見于齊物篇),解開他的桎梏,這樣可以吧?”叔山無趾說:“他的認知缺失,區(qū)分自然本質(zhì),自然要被自然刑戮,安可解?”
莊子讀后感14
二十一世紀什么最重要?電影《天下無賊》里葛優(yōu)演的黎叔回答得好,人才最重要。
新一屆局黨政領(lǐng)導班子對人才培養(yǎng)工作高度重視,通過組織干部培訓、開展文體活動等各種方式方法來搭建平臺,挖掘人才、激發(fā)潛力、鼓勵創(chuàng)新,希望達到為勞動保障事業(yè)培養(yǎng)好人才的目的。今年,局黨委又為每一位中層干部購買了書籍,以增強文學藝術(shù)修養(yǎng),培育人文精神。
內(nèi)心里十分感激局領(lǐng)導們的良苦用心,相信周圍的同事們和我一樣都正在積極努力,秉持著“滿腔熱情、腳踏實地、求真務(wù)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勞動保障精神,不斷提高自我,辛勤耕耘,用自己的人生這支筆努力為閔行勞動保障事業(yè)增光添彩。
于丹寫的《莊子心得》是今年的.熱銷書,在局里還沒為我們買這本書之前,就已經(jīng)因為喜歡它而買了一本,并且還象學生時代遇上喜歡的書時一樣,買回來就立刻為它包上了封皮。雖然社會上對于丹這位熱點人物的爭議至今還沒有個明確的論斷,但我覺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夠成名,亮點就在于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現(xiàn)代社會忙碌的人們解讀莊子、孟子等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談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動人心。她通過這種方式既普及文學知識增強人們的古典修養(yǎng),又詮釋人生啟發(fā)人們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讀不到位或失誤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總體來說,我認為還是瑕不掩玉的。
莊子讀后感15
最近我讀了一本叫《莊子》的書!肚f子》是一本哲學名作,但又不僅僅是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杰作典范!肚f子》是莊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的。
莊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樸素辯證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讀完后,我感受頗多。
其中逍遙游中的“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讓我記憶猶新。他的大意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我想我從大舟與水的關(guān)系看,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干大事業(yè),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chǔ),才會有成功的可能。而現(xiàn)在處于學生的我們,更應(yīng)該打好基礎(chǔ),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為我們美好的明天,奠定牢固的'基礎(chǔ)。
而大宗師中的“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钡拇笠馐牵ㄅ笥褢(yīng))相互結(jié)交在不結(jié)交之中,相互有為于無為之中。這讓我明白交友要達到相交出于無心,相助出于無為。這才是#39;莫逆之交#39;。所以我們在結(jié)交朋友時,應(yīng)該順其自然,不應(yīng)故意而為之。在幫助朋友時,我們不應(yīng)該去奢求他有什么回報,而是自愿的去幫助他。這樣才算得是真正的閨蜜,好朋友。
……
讀完《莊子》這一本書后,我收獲頗多!肚f子》這本書里蘊含了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和做人處事的方法。值得我學習,我想這本書不應(yīng)該去讀一遍,我還應(yīng)該再讀再理解,這正如人生那本大書,是永遠讀不完的。
【莊子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莊子座右銘05-20
《莊子》讀書筆記12-19
莊子讀書筆記02-18
莊子讀后感02-03
《莊子》讀后感03-19
莊子讀后感優(yōu)秀04-30
《孔子莊子》讀后感02-23
莊子心得讀后感10-06
莊子《秋水》的讀后感12-27
《莊子》讀后感【薦】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