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大全14篇
當(dāng)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赡苣悻F(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
讀罷全文,瀏覽目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那《都江堰》。
長城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征,作者也承認(rèn)長城“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在景觀上也有不小的觀賞價值。但是他更青睞那個似乎并不起眼的卻默默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顯然,作者是從整個實際意義的角度比較這兩大工程的。
接下來,作者并沒有直接切入對都江堰的描寫,而是又撇開一筆,寫去之前的心理活動“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平平淡淡的,我只好跟著作者這樣了。然而,不經(jīng)意中,我被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天地里,先是“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終于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館前,眼前急流浩蕩,大地震顫”使我有種置身浩蕩水流面前的感覺。從平平淡淡到驚訝不已,作者并沒有故意造勢,只是如實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卻如此令人入勝。
作者以潑墨般的氣勢寫了都江堰的水,是飛奔喧囂的水,是撒野咆哮的水,是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激情的水。“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fēng)頭,就像一大波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于規(guī)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眾目睽睽!弊x到這里,我不禁心潮澎湃,眼前作者筆下的仿佛都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可掬可捧”的水了,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活物,是的,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筆下被寫活了!“看云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又是淡淡的一句,卻更襯出了都江堰水的生氣。
然而,這樣的水最終被人類馴服而造福人類,我仿佛悟到了作者的意圖,寫水又不止于寫水,而是要寫出背后的人來,寫充滿自信、爽利地馴服自然的人。李冰的政治綱領(lǐng)冰清玉潔,他的學(xué)問不那么宏大卻永遠(yuǎn)水氣淋漓。作者在思索為人之道和學(xué)問之道,都江堰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作者似乎說了,又似乎沒說,越發(fā)引人深思。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2
杭有湖兮,名之西湖
西子湖畔,兩三行人。
我猜想現(xiàn)在并不是來這兒的最好時節(jié)。正值五月,陽光微灼。初夏的粉蓮尚未長開,全然無了六月的旺盛艷麗。
漫步北山街口,不難想象得出南宋的杭城是極盡怎樣的富麗堂皇,實在是稱得上"一步一風(fēng)景,一景一傳說"的美譽。
"沒有了西湖,杭州也將不復(fù)存在。"
第一次接觸這個名字,是在小學(xué)的文化課上。還不識字,用不標(biāo)準(zhǔn)的拼音念出蘇東坡三個字,然后慢慢會一筆一劃地寫在紙上。
蘇東坡作為詩人,文采驚世;作為朝臣,憂國憂民。或者可以說,在蘇東坡后,才有了容光煥發(fā)的西湖,才有了極度奢華的南宋國都,才有了許仙白蛇的傳說。
我很難忘記結(jié)局并不圓滿的故事。漫無目的地走到堤邊,在這里可以看見斷橋,可以看到雷峰塔。總是驚艷于她的一襲素衣,驚嘆于她的為愛癡迷,惋惜于她的百年孤獨。
寺廟晚鐘
"衰的,靜的,冷的,是吳山廟;榮的,動的,熱的,是學(xué)校。"
搬家前,我并不在這座校舍里。
記憶稍有些模糊了。大概是很久以前,還在老家的時候,住在一條小巷子里。
巷里的`人并不多,所以鄰里都互相認(rèn)識。巷里有間小校舍,說是校舍其實有些夸大了,實際上也只有七八個五六歲的孩童和一個老校長。
校舍挨著座寺廟。同樣也很簡陋,廟沒有名字,只有四五個僧人。校長和僧人是老友,得空就去看看。
說來也奇怪,校舍是沒有散學(xué)鈴聲的。幾個學(xué)生掐時間掐得極準(zhǔn)確,一到點上,老校長正搖頭晃腦講得興致正高,"唰唰"就閃個沒影。老校長自然是信不過我們的,請了隔壁的老僧整點撞鐘。不過結(jié)果還是差不太多,老校長講得唾沫橫飛,少得可憐的幾根頭發(fā)甩來甩去,底下的學(xué)生鬧得起勁,紙飛機飛來飛去。"當(dāng)當(dāng)當(dāng)"一陣響后,學(xué)舍又只剩了老頭兒一人。
那段時間我一直期待著寺廟震耳的晚鐘聲響起來。整一天寂靜的寺廟因為晚鐘聲熱鬧了起來,清脆的木魚聲,和尚念經(jīng)的聲音,寺廟因為這變得稍顯活力了些。
讀到余秋雨先生書里的這篇寺廟,突然想起了很多。
西出陽關(guān)
"從未見過這樣完整的天,一點兒沒有被吞食、被遮蔽,邊沿全是挺展展的,緊扎扎地把大地罩了個嚴(yán)實。"
讀了書中的《陽關(guān)雪》,突然叫人想去大漠看看。想去親眼見見王維詩中心心念念著的故土,無數(shù)將士的白骨安息之地。
"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長途跋涉的饑寒,進(jìn)退兩難的大漠,對故人的極度思念,造就了將士們心頭的哀音。但卻那樣從容。告別是經(jīng)常的,步履是放達(dá)的。猶是這種豪放,不得不使人嘆服于唐人的微笑。
胡笳和羌笛的合奏,自然渾厚,奪人心魄。漸漸被朔風(fēng)吞沒,消逝于一個民族風(fēng)塵的歷史中?樟羧绯钡纳澈!⑽龅难。
回去吧,時間已經(jīng)不早,怕是還要下雪。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3
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后,是苦澀的回味。
走走停停,華發(fā)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升華。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學(xué)的臂彎中,淺黃色與黑色的封面連帶醒目的“苦”字給我一種文學(xué)重壓,我好似處在一片低氣壓中。在心里“嘖”了一聲,我飛快地擦身而過,不給自己造成相形見絀的心理壓力。好笑的是,我在幾年后于一排排書架上發(fā)現(xiàn)它,又鬼使神差地買下了它。或許是我想挑戰(zhàn)看看,幾年前畏懼的書入了今天的我的眼睛,還是否是一種畏懼。
一、有關(guān)文化人格
60華里的莫高窟壁畫才情滿溢、空靈神秘,1000多年的生命在此蒸騰。藝術(shù)映射心靈,玄秘潔凈如它是一種永久的向往,如夢如幻。閱讀著其中的文字,我多想跟著時光穿越到1000多年前,靜靜佇立看這壁畫形成的偉大過程,繁雜的內(nèi)心世界也會因欣賞了獨一無二的藝術(shù)而安定下來。我又登頂柔情似水的鳴沙山,飽覽純凈的光影分割,心中鳴起天樂般的梵唄。轉(zhuǎn)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若從天邊來的靜謐祥和吸引。老尼為何愿意孤守荒涼浮囂之地呢?我不能很理解,心里才想是她看透了繽紛人世背后的簡單原體,寧愿用余生領(lǐng)悟這里滿滿一世界的禪機。我們常常做詩歌賞析,詩人們總有許多化不開的哀愁,比如柳宗元!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總以為柳宗元十分享受無人打擾的狀態(tài),以為“孤”、“獨”二字又是詩人與生俱來的感性和矯情。直到我讀了《柳侯祠》,才改變對這首詩錯誤的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著他的靈魂,他一生的坎坷凄楚。隱藏在其短暫、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興盛的文化人格,待華夏少年去解讀……只可惜,我這華夏少年卻一直誤解了他,誤解了慘遭謫戍詩人們的人生。我慚愧不已,我這般不諳世事,只顧游樂,全然不知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文人遭受的苦難,還嘲笑他們的矯情和無病呻吟。學(xué)了這么多年的語文,背過這么多首古詩,我沒有對一首感同身受過,更別說為世人的厄運扼腕嘆息。
二、有關(guān)生命
我們從何處來到這里?又從這里走向何處?一定有很多人也提出過這個疑問,但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沒有意義。你還記得那個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嗎?你是否想過那樣一個蓬萊仙境為何留不住貧困辛勞的漁人呢?因為人是無法遺忘的。不能忘了自己更不能忘了生命的意義。或者不是為了帶著空白回到賜予你生命的黑洞去,而是要為了熱愛的'生活執(zhí)著奮斗,蒸發(fā)出自己的世界。正如《武陵人》中所說“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權(quán)利”。
崎嶇的黃土地上,一雙腳實實地嵌入又提起,留下一串寂寞的腳印。信客日復(fù)一日來往于鄉(xiāng)鎮(zhèn)之間,包裹里揣著一家又一家人對彼此的遙想思念。沒有電話、e-mail的時代,盡管呼吸著同一海拔處的空氣,濃稠的思念呵,也直叫人呼吸困難,如抵咽喉。信客這個偉大的職業(yè)人群,用自己大半生為別人的生命送去春露陽光。他們被懷疑誣陷,也平白落入過無端的紛爭,但他們?nèi)栽诒M著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兩頭的人們造福。常有人說:“不要為別人活著!钡蚁耄粋人的一輩子,若有一群人值得你跋山涉水,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不至于死后在墓志銘上寫下可悲的碌碌無為。
……
一個晴天,我在家中的院子讀完了最后一個字,算來自己竟花了大半月讀此書,后面又用了三天寫成這篇讀后感,合上書本時,感覺自己也經(jīng)歷了八千里路云和月。那鋪天蓋地溫和的陽光清洗了身上的浮塵,快樂因子在體內(nèi)輕盈跳躍著。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后,是苦澀的回味;走走停停,華發(fā)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升華——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4
雖然這本書我讀不太懂,只挑了幾篇感興趣的細(xì)細(xì)讀了讀。本來我以為是游記,但細(xì)細(xì)看,表面是寫美景,其實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能反映作者的生活、思想。
《莫高窟》讓我更深地了解了當(dāng)時人民的愚昧,王圓祿的滔天罪惡,認(rèn)為墻上的壁畫很是難看,所以刷了白白的漆,洞窟內(nèi)終于像一個人住的地方了,但是,莫高窟原本紛繁的內(nèi)心逐漸走向空洞與蒼白;因貪財,把經(jīng)書壁畫,賣給外國人。這是國恥,我們永遠(yuǎn)不會忘記。
其中我讀的最多的.是《江南小鎮(zhèn)》這篇。文中描寫得很美,但作者好像還是掩蓋不住心中的苦悶。想到這種平靜想到的苦悶。精致的石橋,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輕盈的炊煙,再看看那水中倒影著的柳樹、房子,一切都顯得格外幽靜,書中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予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安閑,那般享受。與世隔離,沒有喧囂,沒有競爭,沒有艱險,如同作者之說,江南的小鎮(zhèn)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zhèn)不屑于榮華,因此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yǎng)一方土地,養(yǎng)活一方百姓。
這讓我想起了我去烏鎮(zhèn)游玩時看到的。去烏鎮(zhèn)的路上,已是細(xì)雨綿綿,煙霧朦朧,并不像無錫那樣灰蒙蒙。第二天,地上濕濕的,空氣里夾雜著泥土的芳香,我們?nèi)チ宋鳀。來到那,租條小船,漁夫為我們劃船。左看看,右看看,黑色的房子襯著碧藍(lán)的天空,沒什么陽光,讓人心曠神怡。再加上沒什么人,更顯自在。
下了船,走在深青色石板路上,窄窄的小弄堂,周圍的房子都挨在一起,高高的門檻,古色古香。周圍的房子,都是些小鋪子,不管大小,每個里面都濟濟一堂。這時,陽光也來湊熱鬧,更顯生機。
現(xiàn)在的無錫,已早已不是這樣的,也許余秋雨描寫的才是最真實的江南小鎮(zhèn),我雖生于江南小鎮(zhèn),但現(xiàn)代化的進(jìn)程早已沖刷去了小鎮(zhèn)原有的古韻,只能在心底一遍遍勾勒小鎮(zhèn)的模樣。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xì)膩的筆觸,寫下了這本書。它不是愉悅的游記,是苦澀與辛酸。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5
暑假里,我尋訪了秋雨故里——慈溪橋頭,踏著上林湖的瓦礫,抽一枝楊梅條,倚著斑駁的照壁,捧一本《文化苦旅》。我走進(jìn)余秋雨,走進(jìn)了《文化苦旅》。
我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他從風(fēng)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fēng)情西南邊陲,《文化苦旅》像一條彩色的河流,文化的河流,洶涌地向我奔瀉而來。
旅行結(jié)束,我本應(yīng)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心頭卻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
年幼的我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以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讀完后卻留下一絲對歷史、文化的苦澀回味。
一個愚鈍的王道士,讓外國冒險家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無知是罪過,他當(dāng)然不會知道自己給中國文化造成了多大的損失,他不會想到那些,他也想不明白。歷史原來只有留下遺憾,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受到磨難的時候才會更加寶貴。
幸好還有像范欽這樣為保護(hù)民族的歷史文化的錚錚鐵骨,讀到《風(fēng)雨天一閣》讓我淚流不止,刻骨銘心,原來“書”還有這么多危險的經(jīng)歷。
是。∥覀兯鶎W(xué)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換來,文化的保留是艱難的,我們只有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文化,領(lǐng)悟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繼承和發(fā)揚炎黃子孫數(shù)千年來的文化精髓。
還來不及細(xì)細(xì)揣摩,落日的余暉已頑皮地照在余爺爺?shù)墓盘倮衔,余爺爺(shù)摹段幕嗦谩肪腿缟狭趾叺膶?dǎo)航船,她將帶領(lǐng)我們從“上林越窯”出發(fā),越走越遠(yuǎn)。
點評:首先,“寫出真實的'東西”,本文作為慈溪的的小學(xué)生寫出了“慈溪人”對《文化苦旅》真實的經(jīng)歷和獨特感受,小作者緊扣“苦”字,我想余雨秋的“苦”最早是應(yīng)該是從上林湖出發(fā)的。其次, “小眼看世界”的風(fēng)骨,小作者聯(lián)系生活,試著用超越小學(xué)生的眼光去觀察社會,深入歷史,試圖認(rèn)識“余秋雨”,以自己的膽識和勇氣寫作。當(dāng)然,我更希望保持童真,吹著上林越窯古風(fēng),時時仰望星空,越走越遠(yuǎn)。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6
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xì)節(jié)。相對于人生,歷史,不過是細(xì)節(jié)!}記
你有沒有見過,西風(fēng)大漠駱鈴響,疲憊的旅者,腳下的路從落日余暉的最深點延伸到地平線,遠(yuǎn)方;你有沒有見過,江南小調(diào)漢家水,吳音的姑娘,腳下的路在季節(jié)里如蓮花的開落,娉婷;你有沒有見過,陽關(guān)匆匆塞北雪,不舍的離人,腳下的路不再盼顧這柳色的最后一眼,再見。
一
我跋山涉水。
你有沒有聽過,北極寒夜窗外呼嘯的風(fēng)和呼嘯的荒涼;你有沒有聽過,西太平洋海面上拍打的滔天浪花和海鳥的戛然長鳴;你有沒有聽過,尼泊爾終點的熄火聲,和穿越聲。
我踏足遠(yuǎn)方。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功成名就的老人緩緩垂暮,臨死眼神澄澈;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個老人受盡迫害,卻依然溫潤的活著;你有沒有想過,一個老人于睡夢中死亡,留下他癡傻的兒子 。
我仰望人生。
這是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二
我很欣賞的一本書,《文化苦旅》。
我很欣賞的一個作家,余秋雨先生。
他來自上海,一個如此繁華的城市,卻有著如此干凈的文字。
二十多年前,他毅然辭去一切高位任命和行政職務(wù),孤身一人尋訪被埋沒的重要遺址。二十世紀(jì)末,他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shù)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他作為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抵達(dá)現(xiàn)場的人文學(xué)者,對當(dāng)代文明的思考和提醒,在海內(nèi)外引起廣泛關(guān)注。
余秋雨先生有很多著作,《行者無疆》,《千年一嘆》,《中國文脈》等,我最欣賞的卻還是他的《文化苦旅》。這本書分為三部分: 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其中的文章在《行者無疆》,《千年一嘆》,《霜冷長河》中皆可找到。然而,作者把他們編在一起,卻絕非簡單的拼湊,從中國到世界再到人生,不僅僅是內(nèi)容上的升華,更是萬般皆歸一的'體現(xiàn)。因此,我唯獨鐘愛這本書。
三
周國平說,我是一個直接面對自然和生命的人,相對于自然,地理,不過是細(xì)節(jié)。相對于生命,歷史,不過是細(xì)節(jié)。
我想,細(xì)節(jié)又何嘗不好呢?
是的,地理是細(xì)節(jié),歷史是細(xì)節(jié)。但不面對細(xì)節(jié)就無法面對真實。
歷史是一種宏大而又美麗的悲觀,文化是歷史的產(chǎn)物,文化又是歷史的靈魂。文化是永存的,因而歷史變成了片段式的。我總會發(fā)呆,想想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我卻只記住了李杜,東坡,稼軒,易安,顯祖,容若,只記住了驚心動魄的那一段,也是只有文化靈魂的那一段歌。
地理也與文化有著無法言說的聯(lián)系,自古以來,文化傍山水,文化襯山水。行者無疆,似乎更有苦旅的味道,一如陶潛的那句“托體同山阿”。特此摘錄幾句:
“山河間的實際步履,使一切偉業(yè)變成了尋常風(fēng)景,因此也使我們變得輕松。人類本應(yīng)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間。因此我們也就找到了終點,價值的終點和生命的終點!
我想,行走的人有權(quán)將腳下的一切,稱作我的山河。
是的,這是我的山河。
四
秋雨先生的文章雖是講述的是歷史文化這樣深重的話題,卻絕不佶屈聱牙。他的文章是質(zhì)樸的,親切的,而不是空談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通過文字我可以猜想,秋雨先生應(yīng)該是很溫和的,微微地笑著,不多說什么,卻能以這樣洗練的文字感動人心。
他的文字雖溫和,但同樣也是犀利的。他毫不留情的指出了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通病,讓我們在驚嘆于文化的偉大的同時也深深的反省自身。
文化的終途是生命,這一點倒是與周國平先生一致。文化苦旅的苦,在這個嬉鬧的時代,總是顯得不合時宜。然而我們必須知道,高貴的生命要創(chuàng)造文化,必然會經(jīng)歷坎坷。
文化,需要無數(shù)個高貴的生命苦苦來支撐。
五
我是在軍訓(xùn)返程的時候在車的側(cè)邊欄看見這本書的,誠然,如此深刻的話題,對于沒有多少閱歷的我來說,談起來一定有很多漏洞。然而我卻深深的著迷了,我不知道我能有多少理解,但我希望人們也能看看,尋找自己的山河。讓那些支撐著的人,多少有些慰藉。
謹(jǐn)以此文,紀(jì)念屬于我的文化苦旅,和我的山河。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7
每每合上這本書,我的心里總是有一抹酸澀的、似曾相識的恍惚的感覺,揮之不去。這是被作者那種懷揣天下、悲天憫人的胸懷在抑郁中膨脹的情感所感染,夾雜著難以名狀的無奈。
日記就拿給我印象最深得《道士塔》來說吧。我感傷于作者所見的這座道士塔——“什么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靜白”;感傷于王道士的徹骨的麻木——貪圖蠅頭小利而將民族利益全然棄置不顧;也感傷于“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xiàn)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币呀(jīng)什么都沒有了——物質(zhì)上的,精神上的。就是在這座破敗的塔前,就是在這座寫滿了屈辱的歷史的塔前,終于有一個人用心去走過。作為一個愛國文人,沒有什么比賣國求榮更被他厭惡的了。在這身心俱痛的苦旅中,他用筆者桿槍,把熱血灑在紙上。作為讀者,搭載著作者的動人心弦的文字,跟著他一起笑,一起哭,不經(jīng)意間把一個個生僻的角落,變成我心目中的故鄉(xiāng),只是總伴隨著些許意料之外的起伏跌宕。愛國熱情,被一次次地喚起;心中關(guān)于道德的防御底線,也一次次地被沖破。合上書,留下一個黯然神傷的我,和心中念念不忘的“故鄉(xiāng)”……正是因為讀過這些文章的沉重,叫我很難有辦法把閱讀堅持下去。猛然間發(fā)現(xiàn),我從這本書里隱隱看到了柏楊先生的《丑陋的中國人》的影子,并不是說作者相互抄襲,而是對于中華民族的愛恨交織的感情都貫穿在他們的文章中。這個沉重的話題我們似乎已經(jīng)說得太久,有些乏了。中國的江山好的一塌糊涂——有白色浪灘、貝殼擁擠的“天涯、海角”,有像調(diào)色盤中那樣深藍(lán)的九寨溝的水,有濃郁著古老祥和的氣息的平遙古城……這些只是我所走過的地方罷了,我知道我的足跡還沒有遍及到祖國更好的土地上。
真心希望,作者和我的奢望能變?yōu)楝F(xiàn)實,也讓今后的旅行成為純粹的游山玩水,別再布滿如此多的惹人心傷的苦難。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8
作為一名山西人,為曾經(jīng)輝煌的晉商文化而感到自豪,同時也為山西經(jīng)濟的敗落感到遺憾,感謝余秋雨的這篇散文,讓我對晉商文化有更深的理解與認(rèn)識。
在19世紀(jì)乃至以前相當(dāng)長的時期內(nèi),中國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們現(xiàn)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區(qū),而是山西,直到二十世紀(jì)初,山西仍是中國的金融貿(mào)易中心。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里那些比較像樣的金融機構(gòu),最高總部在山西平遙縣和太谷縣,幾條尋常的街道間,只不過是腰纏萬貫的山西商人小試身手的碼頭而已。
山西商人之富,有許多數(shù)字可以引應(yīng),在清代全國商業(yè)領(lǐng)域,人數(shù)最多,資本最厚,散布最廣的是山西人,每次全國性募捐,捐出銀兩最大的是山西人,甚至,在京城宣告歇業(yè)回鄉(xiāng)的各路商家中,攜帶錢財最多的又是山西人。
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并不在省會太原,而在平遙、祁縣和太古,其中又已平遙為首,太谷被稱為中國的華爾街,為了探尋山西晉商文化的代表“票號”我們走進(jìn)了“日升昌”,這是今天中國大地上各式銀行的“鄉(xiāng)下祖父”。位于平遙古城的'西大街上,街道并不寬,每個體面門庭的花崗巖門檻上都有兩道很深的車轍印痕,可以想象到當(dāng)年這兒是如何車水馬龍,平遙西大街是當(dāng)年山西商人工作的場所。處處呈現(xiàn)出一代巨商的人生風(fēng)采。
山西商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中國最龐大的財富,居然,在中國文人浩如煙海的著作中幾乎沒有留下什么記述,一種龐大的文化如此輕慢,以及它的龐大的創(chuàng)造群體,實在不可思議,為此就要抱著慚愧的心情,面對已經(jīng)消逝的晉商的身影沉思。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9
讀過余秋雨先生的很多本著作,但令我最深刻的還是這本《文化苦旅》,在老先生筆下的每一個文字都有靈魂,很真實,真實到彷佛你就是文中的人物,在經(jīng)歷著文中的年代。
第一次打開這本書,就被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從敦煌莫高窟走進(jìn)去,跟著老先生一起感受文化的偉大,感受著歷史給我們留下的氣息,那種莊嚴(yán)神圣感蕩漾在心中,仿佛在撫摸一個初生的.嬰兒,但同時也很傷感,因為我們的私欲、我們的無知,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去破壞這生生不息、吐納百代的獨特秉賦,可惜、悲憤、氣惱的情緒無處安置。莫高窟,它是一千年的層層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這生命里蘊藏了我們所有的信仰,我們要虔誠的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從莫高窟開始,跟著老先生一起暢游了陽關(guān)雪、白帝城、都江堰等等歷史著名圣地,感受著那個年代的繁華,聯(lián)想著當(dāng)時文人墨客的集會,你的心中似有龐大的力量推動著你,向前,一直向前,去看,去聽,去感受,那些古詩詞里面的場景就這樣呈現(xiàn)在你的眼底,很美,很愜意,一場文化的盛宴在你心中種了蠱,客觀可嘆。
一本書,出神入化的講解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探索了千秋百代歷史的更迭,囊括了中華大地的人文山水,在你沒時間出去走走的日子里,我想你應(yīng)該去讀讀這本書,給自己心靈上來一次洗禮。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0
老師曾經(jīng)讓我們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一直不以為然,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心想:哼!“文化苦旅”,一定讀起來也很苦吧!可是當(dāng)我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的看法發(fā)生了一個大轉(zhuǎn)變。
我發(fā)現(xiàn):《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它有著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著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戲劇性表現(xiàn),有著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文學(xué)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一場會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guān)系,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jié)構(gòu)的底蘊。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于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作者創(chuàng)作的歷史并不是抽象的歷史,當(dāng)他厭倦了枯燥的學(xué)術(shù)生活,便想著離開案頭,換一身遠(yuǎn)行的裝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為了輕松,為了獵奇,為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xué)!薄 他不是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歷史、文化進(jìn)行對話。 作者的遠(yuǎn)行不愿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游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 當(dāng)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風(fēng)塵仆仆,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所以,作者把這稱為——“文化苦旅”。
于是,我跟隨作者走到書中,也開始了屬于我的“文化苦旅”。
在我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我靜靜地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注目的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文化的、歷史的蘊藏。
我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窗外車水馬龍,心想:“文化苦旅”結(jié)束了,我得到了些什么呢?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1
初讀《文化苦旅》,總覺得越讀越像游記,一本普普通通的游記,但當(dāng)我深入思考,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游記”,但當(dāng)我深入思考,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游記”也似乎并不是那樣地簡單,他向我們傾訴的像文化長河那般的熱血情懷,他用自身的實際給我們上演一場苦尋文化的旅途。
其實我一直在想,“苦旅”中的“苦”到底是什么,是對文化傳播的一種冥想,還是對行走大江南北之路程的辛苦,亦是對文化的一種否認(rèn)或者是苦惱……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但即使作者并沒有給出一種確切而標(biāo)準(zhǔn)的答案,我也通過一章章文字,讀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生之道。
首先一段相對來說比較短小的文章《沙原隱泉》給我的震撼很大!耙獊,該來一道黃濁的激流,但它是這樣清澈和寧謐。”這灣清泉,確實來源于荒涼的山腳下,橫臥山底!奥斓娘w沙,難道從未把它填塞?夜班的颶風(fēng),難道從未把它吸干”作者如此的描寫,讓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這股清泉,它勇敢而堅強,他不畏黃沙的阻擋,不屑颶風(fēng)的凜冽,只求自己能夠保持一份純潔的內(nèi)心而不骯臟玷污,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如此高的境界啊,我們也不會知道,我為了保持自己的凈亮之身,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啊!作者在書中又說:“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鋒發(fā)現(xiàn)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磥,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這個“它”就如同隱泉,它會在高山崎嶇之地蔓延延伸,我希望我們都要成為這灣泉水,努力保持著自身最好、最亮麗的一面,并且要堅持不懈,堅強勇敢,努力向前奔跑,才能過好人生的每一道關(guān)卡。
《道士塔》也同樣是讓我感受至深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也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fā)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因為無知,掌管莫高窟的道士自作聰明地將珍貴的'壁畫粉刷、挖掘;也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的文化魁寶用歷歷可數(shù)的銀元換給外國人;更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踐踏、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國寶外流,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同時我們還應(yīng)該有所覺醒,那個“慌不擇路,饑不擇食”的時代,如何讓人們有心去理睬荒涼之中的文化,“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我們唯有努力學(xué)習(xí),奮起直追,用日益強大國力和永葆先進(jìn)的文化捍衛(wèi)我們的偉大的中華民族!
對于文化的追求,我可以說,余秋雨先生的“苦求”并不能完完全全給它一個完美的答案,但確實讓我們明白了很多,在“苦”中默默地展現(xiàn)對文明的探索,對事物真相的追求……
感受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實際他是在訴說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坎坷曲折的歷史,那是一條充滿艱辛和坎坷的路。如今,我們的祖國強大了,我們的國民也不再是懦夫,外國人也不敢在國人面前“任性”。偉大祖國高樓林立、交通發(fā)達(dá)、技術(shù)先進(jìn)、國富民強,毫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想,我們每個人如今那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可以抵御任何的愚昧和落后,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自強不息代代承傳。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2
既然是漂泊旅程,那么,每一次留駐都不會否定新的出發(fā);诖。我的筆下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有關(guān)文化走向的評述。
—泰戈爾
我不知道,到底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余秋雨踏上了這趟文化之旅。而又時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路洋洋灑灑,在紙上銘刻下了一路的歷程。
他曾經(jīng)說過那是一種很和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提筆就感到年歲的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情,最后總要閉一閉眼,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
但即使是這樣一樁勞其筋骨的苦差事,但卻仍做的樂此不疲。是什么使他無法抗拒。那是一種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那是一種虔誠的信仰,是一個信徒對文化的頂禮膜拜。
苦,苦,苦。這趟文化之旅的確是苦。
是誰,時常徘徊在河畔,痛心那些被別人褻瀆和遺忘的文化。那個老人臉上,是化不開的固執(zhí)。
路徑莫高窟,卻苦于不懂得珍惜文化。多無奈,那么輝煌的莫高窟,卻只由一個道士來掌管,他是如此渺小,如此卑微,如此無知,讓人竟無處傾瀉滿腔的憤慨。只得是一臉的苦笑,這是一個巨大的悲劇,而他只是戲前的小丑罷了。只可惜了那滿箱沉重的經(jīng)文,飛天華麗的轉(zhuǎn)身,那些夜夜細(xì)細(xì)織起的絲絹,僅只是換來一沓骯臟的錢財。
路經(jīng)廬山,他苦于對文化的破壞。廬山竟成了諸多政治活動的'寄居地!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這如此清秀,純凈的廬山,盡蒙上了金錢,政治的色彩,多么悲涼。那密密層層的云霧,都藏進(jìn)了功利的經(jīng)緯網(wǎng)中。余秋雨不禁感慨:難道廬山和文人從此失去了緣分?少了文人的廬山,免不了少了份韻味。正如他所說“沒有詩人的廬山,就像一個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
路經(jīng)山海關(guān),他苦于文化的被遺忘。余秋雨一直堅信:語言便是一種音符,輕輕吐出,就能托起一個湮沒的天地,開起一道生命的閥門。如此神圣的語言卻被有些華僑輕易地拋棄。換了一住地,就換了一種口音,換了一身的文化。徹頭徹尾、心安理得地隸屬另一個民族,另一種文化。那些根深蒂固于土地的根系,那些觸及先人墳?zāi)沟闹l,硬是被深深地拔起,修修剪剪,儼然有了外國的樣子。
一路的游,一路的苦澀。然而,最讓人難以忘懷的,便是莫高窟。
一路走來,敦煌的壁畫,盡是歷史的寫照,是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茨呖,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北魏的色彩濃郁,沉著的如同立體,筆觸奔放豪邁的如同劍戟。那是一股力,將北魏整個凝聚于此。隋唐時的畫有了香氣、笑聲和脈搏,有了呼吸和牽掛,有了圓潤的線條和硬朗的輪廓。到了元朝,已頗覺勞累,像是成了一個長途的旅人。它以最圣潔的姿態(tài),引領(lǐng)人們走向寓言和神話。于是周圍都變得安靜,呼吸變得勻穩(wěn),只是輕輕彎下腰,詢問起每一筆線描的故事。當(dāng)走完一整片畫,伴隨著飛天,像是經(jīng)歷了五千年的歷史,厚重沉淀,像是進(jìn)行了一場莊重的彌撒。
苦,苦,苦,腳印是一串歷史的見證,是苦是憂,都凝結(jié)于此……“多少情笑和吶喊,多少脂粉和鮮血,終于都喑啞了,凝結(jié)了,凝結(jié)成一個角落,凝結(jié)成一種躲避。躲避著人群,躲避著歷史,只懷抱著茂草和鳥鳴,懷抱著羞愧與罪名,不聲不響,也不愿讓人接近。”
玉門關(guān)的雪永遠(yuǎn)也愈合不了這文化的傷口。一切是空殼,種種的一切都在那些隨手可拾的細(xì)節(jié)里還魂,在洞庭湖的一角具象出血液,在貴池灘拔節(jié)出骨骼,在柳具祠里點睛,在白蓮洞里生出翅膀。種種的一切拆分后的偏旁和部首,還原至當(dāng)初的位置,誰都可以看得出那個大大的“苦”字。
這場文化之旅實在是苦!但又何止一個“苦”字了得。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3
曾經(jīng)聽說過這樣一段話:“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只是沿途的風(fēng)景,以及看風(fēng)景的心情!毕肫疬@段話時,我想努力揣摩出作者當(dāng)時的心情 。是愉快還是悲傷?是興奮還是寂寞?
慢慢咀嚼著這些似景非景的文字,慢慢滲入其中,用心聆聽著作者的心聲,用心去理解作者的精神深處,.用心去體會作者的內(nèi)心感觸。
只身一人,期望著踏遍那些古人曾走過的地方,追尋那若隱若現(xiàn)的人文光輝,曾感傷過莫高窟,曾怨恨過道士塔,曾懂得了陽關(guān)雪。而更多的卻只是對那些殘破不堪的.歷史的無奈與惋惜。
作者也曾迷茫過,也曾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他無法在腦中找尋到能更好形容這些景的詞,因為他無法擺脫那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對他的長期熏染。他每走到一個地方便會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他的全身,使他感動使他喟嘆。
作者看到的僅僅是景嗎?我想,人文精神才是他所感受到的最深的東西。文化的靈魂牽動著坐著的靈魂。他看到了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炎黃子孫的悲哀和那人文精神的沒落。
他幻想著自己能夠挽回,自己能修補好那千瘡百孔的華夏文明。但是事實卻是殘酷的,作者也只能以此方式來抒發(fā)出自己捏性壓抑已久的情感。
踏著前人走過的路,懷揣著與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游歷著眾多古跡。也曾感悟,也曾哀傷,也曾釋懷,也曾迷惑。一幅幅景,一點點文明。景中寓著情,心中懷著痛。努力修補著被摧殘的中國文化靈魂,努力找尋著失落的人生真諦。
合上書,腦中勾起了一幅幅充滿著情的景。閉上眼,深深感悟到了我們五千年華夏文明包涵這的那充滿神圣光芒的人文精神。
讀《文化苦旅》有感 篇14
很早就有同學(xué)跟我強烈推薦《文化苦旅》這本著作,但是一直找不到機會靜下心來認(rèn)真去品位這本書,上了大學(xué),終于有機會細(xì)細(xì)地去體會這本書所帶來的深刻內(nèi)涵。 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這本書的自序中寫到“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yán)峻。”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山水集,它還把歷史解剖在人們面前,踏著歷史的腳印,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傾聽其講述的中國歷史文人,回到那真實的場景,去感受文化帶來的震撼。所以,看這本書要慢、要細(xì),里面的思考,只有慢慢地去品位,才能真正理解,真正領(lǐng)悟。 手捧著《文化苦旅》,走進(jìn)書中的情境與思考,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dǎo)游,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旅行本應(yīng)是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己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走過汨羅江,我們看到了汨羅,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去參觀長城,我們感嘆她的雄偉與壯麗,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shù)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安坏介L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 讓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對于“廢墟文化”的描寫。余先生似乎對此情有獨鐘。他好多次都寫到了墳,并在敘述中多次插入對墳的描寫。
無論什么墳,都標(biāo)志著一個人的死去,這個人的一生也許凄慘黯淡,也許風(fēng)流千古為萬人景仰,抑或是背負(fù)沉重的情愁在這個世上走上這么一遭。即使沒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該有“一堆黃土掩風(fēng)流”吧;蛟S他認(rèn)為死亡比活著更美好些吧。有些東西留有回憶就夠了,至少蝴蝶來過這世界。他說:“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一切都會衰老。老了就老了吧,安詳?shù)亟唤o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fā)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睕]有周遭的閑言碎語,走向比現(xiàn)實更高的殿堂,繼續(xù)新的輪回。而我們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佇立上幾分鐘,感嘆滄海桑田的變遷,悟一會兒人生之真諦,因為只有在現(xiàn)代的喧囂中,歷史的寧靜才有力度,只有在現(xiàn)代人的沉思中,過去才能上升為寓言。
這本書里有歷史上的匆匆過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空守著古老文化遺產(chǎn)的范欽的后代們,有淳樸善良但又愚昧無知地剝奪美的人,深刻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文化的側(cè)面,令人為之汗顏。看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讓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國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感受了中國歷史的苦澀與堅強,也讓我領(lǐng)悟了人生之路的得與失!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02-17
讀文化苦旅有感04-07
(實用)讀《文化苦旅》有感08-09
讀《文化苦旅》有感范文10-12
讀《文化苦旅》有感14篇(精選)07-25
讀《文化苦旅》有感(13篇)09-08
(精選)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9-19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2-17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3-16
[熱門]讀《文化苦旅》有感14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