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文化苦旅》有感1
我非常喜愛余秋雨這個近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僅寫得很打動人,更是一代大師,在文學上有這樣的成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他的作品《文化苦旅》就是代表作之一,我非常喜歡。
讀過余秋雨的這本書,給我的觸動有很多,讓我了解了很多文化古跡,這些勝跡的'出現(xiàn)和保留讓我們看到了古代文人的心酸和艱難,今人應該珍惜和繼承發(fā)揚。散文集中還寫到了人生之旅等主題,也讓我明白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思想,所謂閱歷不光是要多讀書,還要多思考和經(jīng)歷,這樣才是真正的見多識廣。
讀《文化苦旅》有感2
人生步履匆匆,總說要慢下來細品人生,可又有幾人能真的做到呢?
從第一次翻看《文化苦旅到今天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可當我再一次打開書時 ,那撲面而來的書香氣息和余秋雨先生那躍然紙上的文字便很快讓我深陷其中。
第一次囫圇吞棗般讀下這本書時年齡尚小,對于余秋雨先生的苦也只是淺嘗輒止的閱讀,許是年齡尚淺總是不明白苦從何來,為何而苦?僧?shù)搅诉@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時代卻仿佛一切都撥云見日一般。
人生長河慢慢,人生的旅途又何嘗不是一次苦旅呢?試問這匆匆人生中有多少人能像余秋雨先生-般毅然辭去一切的官職,不顧功名利祿只身一人去探尋中華民族那被時間封存已久的歷史古跡呢?我想大家一定會說不吧?可余秋雨先生卻做到了。
有一句話說得好,“一個忘記了歷史的民族是可悲的”,可人們殊不知,中國燦爛輝煌的文明正在被時光-點一點的磨滅,直到最后可能會消失殆盡。
你是否也曾想過,如果古時中國的官員不那么腐敗,曾經(jīng)的制度也不那么封建,如果王道士能夠再勇敢一點, 哪怕只是一點 點,也許那些曾經(jīng)輝煌的文化典籍也不會淪落他鄉(xiāng)吧!
人生慢長,你是否也和我一樣每來到一處古跡,總會不自覺地問一問自己,“她”的前身究竟是如何的呢?當你驟然醒悟過來時,也定會嘆一口氣吧,原來我們也早已經(jīng)忘卻了。
總喜歡在清晨時分捧起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故事里的情節(jié)似是化不開的一杯清茶,總是有濃烈的苦,也有回味后的甘甜。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旅行的步伐,帶我們重溫了中華民族不可忘卻的歷史。
如今的我們再一次走過先輩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那每一個亭臺樓閣都在煙雨朦朧中訴說著那些難以開口的往事,跋山涉水來-場說走就走的長途旅行何嘗不是一場苦旅?靜靜聆聽歷史的可歌可泣又何嘗不是一場苦旅呢?
有時在讀到怒氣四起時,我也曾想,如果我能夠早一些出生 ,是不是就能攔住那一批運送著中華文物的車輛呢?王道士是不是也就能成為那千古罪人?也許,當今的考古學家也就不用一次又-次卑躬屈膝地像外國博物館討要研究那些本該屬于我們的燦爛的敦煌文物呢?
有時當我實在困惑時,我也會問究竟是什么讓范欽死守著天一閣那么多年 ?明明僅僅只是一個藏書閣,卻被他注入了畢生的心血?還傳給了后世的一代又一代,我想也許是因為熱愛,也是因為初心,正是他的一份堅守,給后人留下了一片小小的精神休憩之處。
可歷史卻總是不能逆轉,留給我們的也總是只剩下無法彌補的遺憾。讀《文化苦旅》便是-種精神上的享受,一次心靈洗禮。
在匆忙人生中,捧一杯茶, 讀《文化苦旅》在薄霧將歇的清晨,感受著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對現(xiàn)實也是笑對人生。失意時總會想起范欽先生堅守初心;驕傲時又想起一個又一個歷史人物盛衰興敗的歷史。
余秋雨先生筆下的一字-句,皆是他所走過的每一步路程;一情一感, 皆是百年來滄桑的路程,蜿蜒綿長。
在余秋雨先生的筆下,我們在山水中解讀歷史,在歷史中重視文化,在文化中再識山水,讓自己的林混感受文化的熏陶、隨心所欲品《文化苦旅》與塵世的喧囂隔絕,或許我也感受到了所謂的歷史。960萬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而輝煌的華夏文明。
總在想,究竟是什么,支撐中國文化,一路走過了那么多年?一個民族的強大,來源于他文化的傳承,在時間的流逝后,是否那些曾經(jīng)被埋沒的歷史也在等待著被人重新拾起,輕輕撣去那一層厚厚的灰塵,巧笑嫣然地對他說:“原來你一直都在......
書總是有結尾,可歷史仍在繼續(xù),走!歷遍人間大好河山;品,品百態(tài)歷史,笑看人生!
讀《文化苦旅》有感3
初讀《文化苦旅》,總覺得越讀越像游記,一本普普通通的游記,但當我深入思考,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游記”,但當我深入思考,余秋雨先生的這本“游記”也似乎并不是那樣地簡單,他向我們傾訴的像文化長河那般的熱血情懷,他用自身的實際給我們上演一場苦尋文化的旅途。
其實我一直在想,“苦旅”中的“苦”到底是什么,是對文化傳播的一種冥想,還是對行走大江南北之路程的辛苦,亦是對文化的一種否認或者是苦惱……我至今也沒有弄明白,但即使作者并沒有給出一種確切而標準的答案,我也通過一章章文字,讀出了許許多多的人生之道。
首先一段相對來說比較短小的文章《沙原隱泉》給我的震撼很大!耙獊,該來一道黃濁的激流,但它是這樣清澈和寧謐。”這灣清泉,確實來源于荒涼的山腳下,橫臥山底!奥斓娘w沙,難道從未把它填塞?夜班的颶風,難道從未把它吸干”作者如此的描寫,讓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這股清泉,它勇敢而堅強,他不畏黃沙的阻擋,不屑颶風的凜冽,只求自己能夠保持一份純潔的內(nèi)心而不骯臟玷污,正所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是如此高的境界啊,我們也不會知道,我為了保持自己的凈亮之身,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啊!作者在書中又說:“人生真是艱難,不上高鋒發(fā)現(xiàn)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與它親近?磥,注定要不斷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這個“它”就如同隱泉,它會在高山崎嶇之地蔓延延伸,我希望我們都要成為這灣泉水,努力保持著自身最好、最亮麗的一面,并且要堅持不懈,堅強勇敢,努力向前奔跑,才能過好人生的每一道關卡。
《道士塔》也同樣是讓我感受至深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也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fā)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因為無知,掌管莫高窟的道士自作聰明地將珍貴的壁畫粉刷、挖掘;也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的文化魁寶用歷歷可數(shù)的銀元換給外國人;更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踐踏、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國寶外流,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同時我們還應該有所覺醒,那個“慌不擇路,饑不擇食”的時代,如何讓人們有心去理睬荒涼之中的文化,“落后就要挨打”,發(fā)展才是硬道理,我們唯有努力學習,奮起直追,用日益強大國力和永葆先進的文化捍衛(wèi)我們的偉大的中華民族!
對于文化的追求,我可以說,余秋雨先生的“苦求”并不能完完全全給它一個完美的答案,但確實讓我們明白了很多,在“苦”中默默地展現(xiàn)對文明的探索,對事物真相的追求……
感受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實際他是在訴說著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坎坷曲折的歷史,那是一條充滿艱辛和坎坷的路。如今,我們的祖國強大了,我們的國民也不再是懦夫,外國人也不敢在國人面前“任性”。偉大祖國高樓林立、交通發(fā)達、技術先進、國富民強,毫不遜色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我想,我們每個人如今那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可以抵御任何的愚昧和落后,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自強不息代代承傳。
讀《文化苦旅》有感4
讀余秋雨的書,最好在飄著秋雨的日子,在濕漉漉的心情中感受那浸潤肌膚的冷麗;讀余秋雨的書,最好在一豆油燈之下,借著那淡淡飄忽的,陰陰涼涼的燈影,感受那凄艷的古樸。讀余秋雨的書總能想起一句很蒼涼的詞:“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笨偸强吹揭粋多情的文人,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單身孤旅,漂泊在文化與自然景觀之中,在凄艷的晚霞中投下一個天涯人的背影。宋代的范仲淹有“酒入愁腸”化作的相思淚,李白有“酒入豪腸”嘯成的劍氣,偏偏讀余秋雨,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感到的就是斷腸,偏偏這斷腸的心酸溶在一片凄美艷麗的文字中,讓你甘愿斷腸。秋雨在天涯,你的心也隨他到了天涯,天涯沒有酒,只有大漠的風聲響起的羌笛,胡笳,只有陽關雪飄處烽火臺上的葦草,只有洞庭煙波上繚繞的香煙和鐘聲。
讀余秋雨感覺到的不是悲壯,那太沉重,卻有屈原投身汨羅攪起的三峽波濤,有昭君遠嫁時塞外的朔風;讀余秋雨感覺到的不是蒼涼,那太蕭條,卻有廢墟的殘立石柱,有老屋的半壁蒼苔,有大漠的疏星殘月。讀余秋雨感覺到的是冷艷,是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長毛飄飄的駱駝背上,櫓聲嘎嘎的吳江船上,鄉(xiāng)村旅店飄雨的窗前,老屋的冷月下,大漠的孤煙下,余秋雨走過了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靜聽著千百年的風聲鳥聲,在腳印所到之處吞吐千年,飄泊天涯,寫盡天涯。秋雨在天涯,秋雨的文字在天涯,讀秋雨的文字,清淚與簫聲灑天涯。
“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xù)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陽,荒涼的曠野溶成一片,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這是孟姜女哭倒的長城旁,秋雨的沉思;“廬山?jīng)]有了文人也不太要緊,卻少了一種韻味,少了一種風情,就像一所廟宇沒有晨鐘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沒有流盼的眼神,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這是在寄予了陶淵明,謝靈運的歸隱行跡,山水詩情和千古詩句的廬山上秋雨的感悟。余秋雨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一顆多情的心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把一掬清淚沉淀成凄艷的文字,蒸餾出冷麗的美,令人唏噓不已,浮想聯(lián)翩。煙雨渺渺處,心在遠處飄忽,朔風獵獵處,腳印向大漠延伸,波濤浩淼處,余秋雨看到了屈原的長劍,李白的輕舟,感慨出西施姑娘、白蛇娘娘灑在西子湖畔的淚,荒涼的古堡中他看到了秦關,大漠的炊煙中他望見了漢月。
讀著余秋雨,追隨著余秋雨的“苦旅”,讓你看到道士塔上空凄艷的`晚霞下,一個民族的傷口如何在滴血,讓你看到沙漠的冷月下,莫高窟壁畫的流彩在60華里展現(xiàn)的飛天后人的興衰,讓你在不住的猿鳴中,看到白帝城的詩情與戰(zhàn)火,讓你在飄忽瑰艷的神話中,看到洞庭煙波上娥皇、女英飛動的裙裾和柳毅井下的龍宮,讓你看到六朝金粉所凝的秦淮河映照出的一段文化,讓你在夜航船上和多情的文人在欸乃的櫓聲中劃出一條晶亮的水路……
余秋雨的文字中不僅僅是自然景觀,更是一段歷史,一段文化,余秋雨叫它“人文山水”。他把他的足跡灑遍天涯,把他的文字灑遍天涯,秋雨在天涯,你的心也被帶到天涯……
驛路斷橋邊,烏衣紫巷里,凄艷的晚霞映照出一個天涯人的背影……
讀《文化苦旅》有感5
文化之旅苦在哪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開始閱讀了本書的文字,希冀書中給予我清晰的解答,跟著作者余秋雨的文字,我隨著他來了一場關于歷史、關于文化、關于靈魂的豐富旅行。從道士塔、莫高窟、陽關、洞庭湖、廬山、都江堰、三峽、柳侯祠等多處名勝中,領略了許多神奇的自然山川風光,也與中國文化來了一場邂逅。
夕陽下朔風凜冽的塔群,它藏著無言的悲憤,源于一個時期愚弄的人們對文化瑰寶的忽視因而造成的遺憾,王圓箓“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沙漠深處神秘安詳?shù)哪呖,那是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容納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無量度的才情。初看陽關,凹凸的土地、繁星的沙堆,初思會覺普通無趣,后細想恍然大悟,那是溫厚詩人贈臨別友人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情懷陽關,它藏著某一時期人們綿綿壯美的情懷。“要末不進,進去便是半個詩人”的白蓮洞,遠在四川平原穩(wěn)穩(wěn)當當造福人民千年、那比長城歷史還要悠久的都江堰,讓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供奉一代文豪柳宗元的柳侯祠,它的存在,讓無數(shù)文人得以仰望、也激勵著柳州的歷代官員。這些我從未涉足過的地方,在作者的文筆中,通過一段段或優(yōu)美或冷肅的描述我切實地感受到了它們,可以窺探它們的面貌以及被時間沖刷的些許痕跡,一堆平凡塵土、木材的堆砌,本該是平淡的存在,卻因文化靈魂的注入,可以跨越時間、空間成為許多人向往的遠方,令人驚嘆,這大概就是作者所說的“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看了多處古跡后,作者還帶我觀看了他自己的文化世界,來到他的故鄉(xiāng),看了他老屋前的窗口,聽他述說了兒時老師的故事、夜航船、牌坊的記憶以及信客這份滿載希望卻步履艱辛的職業(yè)。
粗略看完后,我頓感疲憊,因為閱讀時不斷沖入腦中書中的大悲憤大喜悅,讀完后感覺他們一下子又抽離了出去,這種情感的體驗確是讓人心累。關于“苦”的答案,起初還是難得《文化苦旅》“苦”的奧妙,旅途中奔波勞累、美好的記憶容易消失這些就是作者所說的苦嗎?思慮過后還是覺得不對,是我眼界過于小了,細想書中的內(nèi)容,再看中國文化走過的路,才發(fā)現(xiàn)他說的不是個體、也不盡是一種情緒,而是一種悠久又龐大的文化——中國文化,在外漂泊、被埋于地下、易被摧毀難以保存這些都是它走過的艱辛,被歷史“苦澀”的承載著,被無數(shù)人艱苦的傳承著,像一個苦命的老者,經(jīng)歷風雨,苦行至今。
雖然書中文字多少是有些悲情哀調(diào),但也有帶著振奮人、激勵人的力量,旅途很苦,對前行目標迷惘時,他說:“爬。不管能抵達哪兒,只為已耗下的生命,爬。無論怎么說,我始終站在已走過的路的頂端。永久的頂端,不斷浮動的頂端,自我的頂端,未曾后退的頂端!彼晕磥淼牡缆罚覍⑷绱嗽捯话悖号,只管爬。
讀《文化苦旅》有感6
合上這本書,雖然來不及仔細去揣摩,但確實讓我感觸很深,尤其是《風雨天一閣》至今都使我記憶憂心。一個家族背負著艱守一座藏書樓(中國古老文化)的命運。范欽是一個擁有強大毅力和強烈的愛國精神的藏書家,讓中國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藏書樓,直到到現(xiàn)在都有它的痕跡。但是歲月的滄桑,歷史的風塵還是將它掩埋了。
范氏天一閣之所以留下來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正式余教授所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是時間的意志力”而這種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欽曾經(jīng)頂撞過擁有巨大權勢的皇親國戚,而因次遭到仗打這樣的重刑,還進過監(jiān)獄。但他豪不畏懼,始終毫不顧惜堅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誰都奈何不了他,這就是范欽,一個真正稱職的藏書家所表現(xiàn)出來的超越常人的職業(yè)道德品質(zhì)。
范欽那樣的`監(jiān)守正義,監(jiān)守自己的崗位。說到這里,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作為學生,雖沒有工作,也無崗位,但我們有自己的任務所在。對讀書的人們來說范欽的意志力乍看之下,顯得不近人情。然而我們的毅力呢?可以說一點兒都沒有沒有。我們讀書,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么辦,學成之后又為了什么呢?等等這些尖銳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ド钏。繼續(xù)往下說,時間的流逝,光陰的短暫,80歲高齡的范欽中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但他連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監(jiān)守崗位。他將自己的財產(chǎn)分成兩部分,一份是他監(jiān)守一生的藏書樓,另外一份是一張萬兩銀票。他讓他的兩個孩子去選擇自己想要拿的一份。事情放到當今社會,有誰會愿意繼承藏書樓?又不能賣,而且不但沒好處,還會惹得一身的麻煩。然而有范欽這樣偉大的父親,就會有像他一樣偉大的兒子。他的大兒子范天沖毅然的選擇了繼承父業(yè)。他繼承了藏書樓。
中國的古老文化就是因為有了像范氏父子這樣的真正的讀書人而保存到現(xiàn)在的。
《文化苦旅》使我對讀書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我們讀書人讀書不能只為自己,要為這個社會這個國家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樣讀書人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讀《文化苦旅》有感7
有一本書,你不能手持香茗,淡然讀之;有一本書,你不能任之塵然,漠然無視,這本書不僅讓讀者在美妙的文字中暢游文化意識的河流,更重要的是在作者對古人古跡悲劇的同情和憤懣中,在歷史深重的嘆息中,給讀者以啟迪——珍惜中華民族這壯美的河山,珍惜經(jīng)歷過風雨洗滌的燦爛文化,珍惜來之不易的現(xiàn)代文明生活,這便是《文化苦旅》。
與其說這是一部山水游記散文,不如說這是一段歷史文化的描述,余秋雨先生憑著自己豐富的文史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寫出了歷史的悲嘆和一個人對世態(tài)的思考,我合上最后一頁,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從這本書中不僅僅學到了智慧,更重要的吸納了其間深刻道理和奮進的思想。我的心情是沉重的,血液是噴涌的,惋惜于歷史對古跡的破壞,憤怒于歷史對部分文化摧殘的同時,也堅定了文明在變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中得以延續(xù)的信心。
關于作者——余秋雨先生,是存在爭議的,但我想一個孤身一人尋訪中華文明重要遺址,不顧生命危險考察和保護古跡的人,是應該得到尊重的和敬仰的。作者在書中披露了制度的悲哀,古人的悲哀以及古跡遭到破壞的悲哀。《牌坊》中猶如天使般圣潔的姑娘在種種期盼中安詳逝去,《寧古塔》中流放的文人,這是制度的悲哀,但作者只是將制度的穿插文中,印證制度會隨社會進步不斷完善的趨勢,體現(xiàn)古人古跡那頑強的生命意義。
作者筆下的.古跡是倍受磨難的!兜朗克分械哪呖,精美的壁畫被骯臟的石灰刷去,精致的塑像被無知的鐵錘敲毀,奧秘的藏經(jīng)洞被粗暴的刨開,最富智慧的經(jīng)文被轉移,讀此,心在滴血,那可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如今竟被斯坦因劫去,這是歷史在嘆息,歷史在流血呀!
作者筆下的古人是倍受摧殘的!饵S州突圍》中蘇東坡的悲慘處境讓人難以想象,在畢世皆濁的年代里,蘇軾的才華被埋沒,“馬臺詩案”將莫須有的罪名硬套在這個文弱詩人的頭上,使他不得不收斂自己的才情,雖然沒有阻止他對詩的創(chuàng)作,但畢竟對詩壇造成一定的損失,我分明聽到歷史在嘆息,沉重地讓我喘不上氣來。
無論是對古人還是古跡,歷史的嘆息實質(zhì)上是對中華文明損失的嘆息,《風雨天一閣》遭受的何止是風雨?是書籍的丟失,文化的遺棄!栋徒鸢倌辍纷髡吆沃故歉袊@巴金的慘境,他還嘆惜文革對知識的褻瀆,所造成的文化流失。
盡管經(jīng)歷了歷史中的各種磨難洗禮,但風雨過后總是彩虹,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有責任有義務讓歷史舒展開眉心,歷史已經(jīng)嘆息千年,我們應該有所改變,不讓歷史重演,保護好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讓祖國山河更加壯麗,文化更為燦爛。
讀《文化苦旅》有感8
路,就是書。以足跡為筆,以學識為墨,以大地為紙,以山河為硯。去做一個行者,一個旅途上的行者,歷史軌跡上的行者,人生路上的行者,還愁無處可達嗎?
——題記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一時火遍大江南北,正是因為它道出了無數(shù)人心中的愿望。而我此時,在讀了《文化苦旅》之后,真想沖出家門,去看一看這個世界,去尋一尋那沉甸甸的歷史,即便再“苦”,也義無反顧。而現(xiàn)在的我做不到,只能無盡地想象,想象都江堰那“壯麗的馴順”;想象攔下車隊時血色的殘陽,訴盡歷史的凄涼;想象陋室的老尼孤守沙原隱泉,秋雨先生的曲折領悟;想象凌厲荒原,王維溫厚傾訴友人的陽關古址;想象荒無人煙的喀什雪峰之上的人煙;想象“廢井的冷眼”;想象疏浚西湖的偉業(yè)……我的靈魂在沖撞,在突破,終于它找到了《文化苦旅》,找到了這扇門,它更加激動,攻勢愈發(fā)猛烈,想要帶上我的身體,撞破路的桎梏,不顧一切地去往那些地方!門終于被撞開,我的靈魂還在不顧一切地癡癡沖撞,突的沒了阻攔,它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沖了出去,仿佛一道看不見的光,它得償所愿,終于在那些地方好一番游覽,好一番驚嘆,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我的身體還在門邊遙遙張望,而我的靈魂只是與秋雨先生一番共視罷了。我這才頓悟,行者無疆,即便只是靈魂。
那個黃昏,無盡的冗長,那抹晚霞,無盡的凄艷,“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流血”,到底,是怎樣的傷痛,以至于血染天邊,我一眼望去,只剩下觸目驚心。
那個不惑之年的秋雨先生,背對著如血的晚霞,伸出雙臂攔下了他們的車隊,夕陽將他的影子拉得老長,是那樣的無奈。他苦苦辯論,終于,斯坦因在他的說服下留下了車隊,那一行人離去了,卻一次次的回頭,終于消失在了黛褐色的山丘后面,其實他們也看出了秋雨先生的難處,我不知道那是否帶著一種嘲笑的憐憫,我只知道這一批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這一批象征民族自信的經(jīng)文,注定要歷經(jīng)一場千年后的劫難,它的發(fā)現(xiàn)就是一個悲劇。我作為一個行者的“腳步”延伸回溯,仿佛看到了那千年后的人們永遠無緣目睹的場景,玄奘運回經(jīng)文的途中,部分經(jīng)文不幸落水,玄奘不分日夜地搶救補抄,終于有了這個藏經(jīng)洞的一切,然而,卻在千年后被一個愚蠢無知的守護者和兩個連哄帶騙的小偷把這批文物統(tǒng)統(tǒng)拔離了原生的土地,構成一場掠奪?蓱z秋雨先生,就連他在希冀中好不容易攔下了偷運經(jīng)文的車隊,處處混戰(zhàn)的中國也沒有一座城、一個人能夠保留他們,只剩下了覬覦和褻瀆。最后,換來的,只有沙漠里的痛哭,仿佛受傷的狼最后的掙扎、哀鳴,他在哭訴什么?是這個民族的傷痛嗎?
我好像在這里初嘗了“苦”,歷史明晃晃攤在你的眼前,“苦”得理所當然。
秋雨先生的文字何其犀利,他甚至未有言明,卻一語道破了這些行竊者的秘密。全書像這樣對歷史遺留下的深深傷痛而發(fā)出的憤懣并不僅僅只這一處。我細細思量,是啊,中國是一片多么遼闊的土地,它的歷史又是多么厚重,這里的苦,豈是輕易便能嘗完的?秋雨先生用他最難放下的筆,腳下永未停息的路,和從未有遺忘的歷史遺留,發(fā)出了最犀利的泣訴,句句直指人心,甚至可以說是口無遮攔,但凡是他認定的歷史罪人,便逃不出承受唾罵的結果,他寫到王圓箓,寫到斯因坦,寫到蔣孝琬,它是在一點一點撕破他們千奇百怪卻始終帶著罪惡的嘴臉,甚至不著痕跡的表達了對蔣孝琬所做之事的厭惡,又進而提升到對他本人的不屑;他寫到烏臺詩案,更是對其中所涉及的人物愛憎分明,也在其他篇章中多次表達了對蘇東坡的敬仰,就更突出了那一伙告狀的人是多么的好笑善妒。
當然,并不僅僅只有歷史的沉痛是苦澀的,那些豐功偉績,那些美麗的文化背后也有著隱隱的苦澀。多少人的放棄與執(zhí)著才成就馬克·波羅眼中杭州稱甲的美景;被流放的文化人再多么悲哀煎熬的歲月里熬盡了希望,苦苦做工,終于發(fā)現(xiàn)了歷史遺跡卻因時日無多而無法深入探究……秋雨先生的筆觸寫到這些偉大的人們,好像替他們抒發(fā)了胸中苦悶,這苦悶是我們對于他們的苦而形成的悲傷,其實他們一直豁達開朗,心甘情愿,就像白居易、蘇東坡,他們甚至放棄詩文而投身西湖的疏浚,更有錢镠放棄了政治上的'建樹,一心一意造福西湖;而流放的文人心知沒有明日的光芒,此時能找到遺跡并寫在筆記里留給后世,便已知足。這便使我們更加感懷。
豁達背后的苦,“苦”得如泣如訴。
秋雨先生在這場近乎宏偉的旅途中找到了歷史與文化的苦澀,那是作為一個行者的價值實現(xiàn),秋雨先生腳下的路,心中的路,都匯聚成眼前的這本《文化苦旅》。多久以前,我還是不明白這苦的。
想要明白歷史與文化種種的苦,似乎就只有兩條路。一條,來一場這樣宏偉的文化苦旅,深切體會;一條,讓心靈在文字中頓悟。而秋雨先生是文化苦旅的鼻祖,任何只有行走而沒有慨嘆的旅行都不算是真正走上過旅途,而無病呻吟的慨嘆是濫竽充數(shù)的天馬行空。是他,給予我們靈魂的“文化苦旅”。
我的腳步,穿行于大江南北,穿行于歷史,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一種無疆的境界,就是在秋雨先生的書中,不僅僅局限于土地的無疆,更是時空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思想的無疆是多么的豪邁與奔放,是最遙遠、最廣袤的無疆!拔磥韺儆趦煞N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蔽ㄓ行凶,唯有思想,才能帶給你無疆的未來。
土地的無疆讓我們領略時空的更迭變換;時空的無疆帶給我們獨立的思想;而思想的無疆讓我們忘卻了他們只是存在于歷史中的人們,與我們毫無關聯(lián),功臣也罷,罪人也罷。當我們有幸能夠得見那些歷史的遺跡一眼,就好像來到了他們身邊。
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路上,總有一個,要去體悟行者無疆的境界。如果你此時正被年齡禁錮,沒有辦法來一場需要無限學識和勇氣的文化苦旅,那么,你便放空自己,在局促的房間也好,遼闊的山野也好,只要你翻開《文化苦旅》,你便成為了行者,能夠領悟無疆之境界。
秋雨先生是真正的行者。他在不惑之年受到了一位美國教授的影響,便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走出書齋,踏上了旅途,開始了文化苦旅。最開始的黑白照片里的秋雨先生,發(fā)絲微亂,眼神中是沉重的向往、思索與追尋。我在他的眼里找到了一枚厚重的靈魂。
行者擁有無疆的靈魂。
讀《文化苦旅》有感9
千百年來,許多人物一個中有所作為或無所不為的姿態(tài)、頂著萬千寵愛或集罵名于一身而長流歷史長河中、或名留青史或遺臭萬年。而他,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目光呆滯是一個在那個時代隨處可見的中國平民,卻在歷史上添了重重的一筆,他就是"王圓箓"。
他是一介草夫,卻成了莫高窟的主人,他是一個文盲,卻發(fā)現(xiàn)了可以讓無數(shù)學富五車的書生為之耗盡一生的學問,他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卻讓歷史也為他而嘆息。這是巧合還是天意?
此后,莫高窟在他的精心"改造"下變得面目全非,大片壁畫在他的面前哭喊、哀嚎、低聲求救,可王道士卻將哭喊視為了鼓舞,在完成之后還沾沾自喜。
當讓世界轟動的門戶轟然開啟之時,他"淡定自如、視名利如糞土"再加之中國官員的昏庸無能,是這些文化瑰寶毀于一旦。而當王道士發(fā)現(xiàn)這些經(jīng)文之時、列強決定聯(lián)合出兵——攻陷北京。這僅僅只是時間上的巧合么!這時便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蔣孝琬。
他乃一個清瘦文弱白面書生,他亦是一個另類,他在文化外流之時沒有"華夷之防"的敏感,在將經(jīng)卷送出之時幾乎沒有感受任何心靈煎熬。百無一用是書生,從聯(lián)絡、刺探到勸說交易完全是他一個無用書生做的,他以王圓箓愚昧無知及對《西游記》的特殊情感為突破口,拿到了進入這片洞天福地的'鑰匙,并將讓無數(shù)人為之瘋狂的經(jīng)卷翻閱、譯文、更以四塊馬蹄銀換到那些珍貴的文物,當被夸獎之時還有幾分得意!這種得意我不知道源于何處,視為保護了連昏庸無能的中國官員都無法保護的文化瑰寶而自鳴得意么?他在歷史中雖無王道士的濃彩卻也輕抹了一把。
讀《文化苦旅》有感10
沒有周遭的閑言碎語,你踏“雪”尋“梅”;沒有都市的歌舞升平,你“夜泊”“西湖”。就這樣,你思考著大漠荒荒的黃河文明的盛衰和歷史的蒼涼;就這樣,你描繪著江南柔麗凄迷的小橋流水和世態(tài)人情;就這樣,你用你的筆直接觸向文人的心路歷程;就這樣,你詛咒著廢墟,又寄情于廢墟……我的心里有說不出的憂傷感觸,聽你一一訴說。
一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面對輝煌,永遠感召著我們的靈魂。而你,余秋雨,沒有顧忌,沒有思忖,跪在莫高窟的洞穴前,在博大恢宏的民族文化面前體會著自己的渺小。
面對被破壞面目全非的舉世文化瑰寶,你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剖析著王道士麻木的靈魂,引領他跪地懺悔。
就這樣一次又一次,面對這一出整個民族在顫悸的歷史悲劇,你無情地撕開她的傷口。
一個古老民族在滴血!
但你終究是明白的,于是,蹲縮在道士塔前寫下這樣的文字:“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
向他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來一個漠然。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覺無聊……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你在痛斥,痛斥王道士的愚昧;你在譴責,遣責清政府的冷漠麻木。而更多的,你在為祖國的古老燦爛文化的榮耀與恥辱而感慨萬千。
二一蓑煙雨任平生
“風到這里就是黏,黏住過客的思念;雨到了這里纏成線,纏著我們流連人世間”。江南始終是有著那一份“淺渚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的柔情和恬淡,觸碰了你,觸碰了我,也觸碰了余秋雨心中最柔軟的部分。
江南,也便是由水和云所鋪成的!
當轟鳴的`機器與凝重的水泥世界,掩埋了遠古的那份單純和寧靜;當破碎的激情與饕餮的物欲橫飛,充斥著心底的那份善良和柔情。也只有在門口看著煙雨下的老人,雨水輕輕的飄落在水中。這才知道什么叫心靜如水,什么叫“心,軟了,化了”。
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云凝暮,霜冷長河般的歷史亦如追風而逝的秋葉,蓬飛零落。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任淡淡的情緒在心底縈繞,江南依然恬淡如故!
或許也只有在這一方凈土,才能在俯仰之間,從容面對滄海桑田。重九的陶菊依舊繞舍似陶家,中秋的蘇月依然皎皎空中掛。
正如一種禪境,她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園。
三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秋雨曾說他常佇立前人佇立過之處,在觀察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便是他,帶著崇敬和疑問瞻仰著這為大文豪。
從“垂淚千行便濯纓”到《永州八記》,那種入世與出世的蒼涼與孤獨封存了很久很久,直到被你的淚水所濕潤。
靈魂的居出不僅緣于世內(nèi)之紛亂,更是宇宙深淵處一泓深潭。柳宗元有“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的打算,小小的仕途再也無法承載他那顆滄桑的心。于是,他來了,將困厄感傷的心境寄托與游山玩水和紙墨之間。一切都很靜。
靜一點也好,從柳宗元開始,這里歷來寧靜。
但他的心在滴血!
四廊臺烽火空余夢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你說。
因為廢墟吞沒了你的企盼,你的記憶。然而是你,定義了廢墟,又給了它新的詮釋。
廢墟,并不僅僅是斷壁殘垣散落在一片荒蕪之中的蒼涼。古羅馬的角斗場、中國的圓明園、瑪雅文化遺址都可以說是古代文明留給我們的廢墟,歷史面對它們顯得有些殘忍,但它們卻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它們就如同時間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跡,承載了不同民族厚重的發(fā)展歷程,昭示著不同民族文明的興盛與衰敗。讓人窺見到一個民族步履的蹣跚。又似垂死老人的遺言,使你不能不為之動容。人類的歷史是生命的延續(xù),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也不會有未來。
因此你吶喊: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后記:蒼天緘默,大地無語。于是我終于明白,苦旅,苦在歷史的重任,苦在歷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遠離,苦在內(nèi)心的敏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11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我們的時代。一直非常喜歡這句話,我們是時代的一員,但是從前的文化也值得我們的傳承,我們從小學開始就開始學習古詩,美曰其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但是,那時的我們又懂得多少這種民族傳統(tǒng)文化,穿越千年的含義呢?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書的封面便寫著余秋雨老先生送給我們的題記,他追隨著文化的歷程,大漠荒野,江南水鄉(xiāng),藏書閣天一閣,龍華,他用步伐旅行過大地,用精神旅行過歷史,用文字旅行過文化。這路程是苦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在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
道士塔,無論度過多少次都會讓我覺得悲哀,沒有憤怒,只有悲哀。余秋雨老先生用步伐踏過時,他深邃的眼眶中,也許會看到幾十年前,那個道士,攥著小小的錢袋,點頭哈腰地送這幾個外國佬拿著無數(shù)的'中國文物離開這里。悲哀!但是也許這是當時最好的情況了。如果無數(shù)的經(jīng)文,被四處的地主老財私吞,被各路官員搶劫,那的確還不如讓它躺在外國人的博物館里。畢竟,那才能顯出它是文物的加之。這是一場悲劇,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化的。
讀《文化苦旅》有感12
《文化苦旅》這一書中所寫的每一處景物都蘊藏著作者深刻的思考,處處彰顯文化苦旅中的“苦”字,一篇篇散文中飽含著作者對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感慨和嘆息,給人以一種滄桑感,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愈發(fā)濃厚。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看著余秋雨寫愚昧的王道士怎樣將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怎樣將塑雕“婀娜的體態(tài)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怎樣在一筆又一筆的“小買賣”中,將敦煌莫高窟的文化揮霍掉,很輕的筆觸,帶著些嘲笑和諷刺的語調(diào),句句讀來卻痛入骨髓。我的腦中就和作者一樣,一片慘白。
她們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她們的往事是怎樣的`一場煙夢?傳說人死前,她一生中經(jīng)歷的事,都會閃電般回放。不知在死前,她們想起的那個人是誰,在夜靜更深之時,她們的相思曲又是為誰而彈?
我多想作者能夠?qū)懴氯,告訴我她們的故事,告訴我她們的曾經(jīng)滄海?上ё髡咭矡o從說起。那些動人的故事全都化作了泥土,化作了無邊飄渺的灰,留下的只有一個個石樁,長久地沉默著,仿佛是一場盛景過后,擺出的蒼涼的手勢。
墳地是這樣的安靜,安靜到虛空,“神秘得像寓言,抽像得像夢境”。就像是旅途的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安靜”的孤獨與余韻。
這一篇文章是觸動我內(nèi)心最深的一篇,但感觸僅僅停留在感觸。
讀《文化苦旅》有感13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重要作品,這部書描寫了祖國各地濃郁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美麗的自然風景,通過小小的字體來展現(xiàn)深刻的文化的濃厚的風韻。
我拿這這本書,心中涌起無數(shù)的感慨,文化苦旅苦在何處呢?是旅行的苦嗎,是對文化細細品位而產(chǎn)生的苦嗎,我想這都有吧。整個書都是作者在旅行中對苦難歷史文化的深思,穿越空間,穿越時間,在思考之中旅行,在體會中旅行。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風土到人情,緩緩的流入到書中,跨越了時空和空間的界限,通過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一行行精彩的文字。描寫了這苦難的民族的苦難歷史,展現(xiàn)了多姿多彩的文化。
最令人難忘的怕是這個悲劇的人物了,余秋雨在《信客》這篇里道出了信客充滿艱辛的一生,他是一個真正的默默的為人們奉獻自己一生的人。在當時通信極端落后的時代,信客是唯一連通這個小鄉(xiāng)村與外面世界渠道,就是這個小小的通道聯(lián)系多少期待的心,聯(lián)系多少漂泊的心。他在走南闖北的信客生涯中,遇到多少難言的辛酸,吃最差的飯,坐最差的車箱,甚至用自己的雙腳跋涉千里。作信客這個特殊的行業(yè),人們既需要他,又防備著他,使他倍感人生的無奈。他在作信客時,不忘同虛假與丑惡做斗爭,同時又以一顆寬懷博大的心原諒他人,他的艱辛贏得人們對他的尊敬。學校需要老師時,他又去了,他以自己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走進知識的殿堂。而他自己呢?終身一人,同時因做信客而得的疾病摧毀了他的身體,我們在他的艱辛中看到他的偉大。他是我們民族的縮影,我們不是有眾多人們默默的日以繼夜的`勞動,為著他人無怨無悔。
還有《都江堰》,作者高度贊揚了她的歷史作用,認為只有她才是真正的造福于這個民族的偉大工程。作者通過她與長城比較,長城、只是這個苦難的民族給地球留下人類意志力的標志,留下孟姜女哭長城這個悲傷的傳說,留下千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而都江堰呢,給人們帶來的是潺潺的流水,滋養(yǎng)這博大的土地,造福于人民。正是這寂寞的堰,這脈脈的流水,日日夜夜的書寫著這真正的歷史。通篇文章以波瀾不驚的平靜談論著這苦難的民族近千年的大起大落,贊揚了真正造福人類的工程和造福于人類的人。
從個人到社會,從古代到現(xiàn)代,一個又一個曲折宏大艱辛的片段,構成豐富多彩的文化,它是苦的也是幸福的。歷盡滄桑也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也是一個造就偉大和美麗的可歌可泣的過程。
讀《文化苦旅》有感14
選一截閑靜的時光,打開《文化苦旅》,隨余秋雨山水一程,風雨一程。茫茫然旅秋雨之所旅,茫茫然暢秋雨千年之談。
清茶一盞,助我入境。
它是文化散文,讀來卻更像是一本厚重的歷史。穿梭其間,我無法不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穿越千年,時空飛躍,人間百態(tài),躍然紙上。或清明,或慘淡;或蕭條,或栗冽;或溫和,或肅穆;或人情備暖,或砭人肌骨;或擘目憤然,或筆底柔情。
他曾說:"一個人,干著別的事,有感而發(fā),寫兩篇散文,這才是自然。"品味自然,鑒賞風物,感受社會,領略人情。自然而然,有感而發(fā),情自流淌,筆自相隨,這樣的文章也才是真正的`好文章。
走馬觀花,或駐足欣賞。合上書,閉上眼,腦海里,構筑著他所描述的文化場景,沉湎于涓涓流淌的深刻文字,或憂,或喜。詩人何其芳曾說:"每一本書都像一個梯子,使他從獸類爬到人類。"與我而言,不是每本書都能成為梯子,讓人爬升。很多時候,它們是一個個迷津,我在里面艱難摸索,苦悶思慮;時而也曲徑通幽,豁然開朗。在余秋雨的筆底,更多時候,我行進艱難:讀懂故事,記憶歷史,品味語言,領略情懷,沉淀思想,升華性靈。
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在他的筆下沉淀為駁雜的滄桑。雍容大氣,潔凈而不矯情;激情浩宕,智慧而不失靈動;俯仰天地,無愧古今,行云流水,收縮舒展間靈性撒濺,飽蘸著智者橫亙時空的千年憂患,洋溢著圣哲滌蕩今古的敏睿哲思。
他擺脫了沉湎自我的小家碧玉,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情懷,宏立于天地之間,慷慨豪邁。奔涌的是歷史滄桑,心中塊壘;亦是民族自豪,毅然決然。居高時不傲物,坎坷時不失志。依稀間仿佛又尋回了中華民族沉睡已久的精神圖騰……
寫文章是件苦差事,我們往往只看到他天南地北、海角天涯、中東歐美、大洋大洲間旅察,美景入眼,風光無限,卻無法感受他旅程中無人問其粥可溫,無人與其立黃昏的舟車勞頓、艱險重重;或許,更難以領會他置身大美之地情感濃烈,思緒奔涌,卻難以為文、斷然擱筆的的寂寥,窗外黑黑,筆下白白……
而作為讀者,欣賞這樣艱難而成的文章,也未嘗不是一件苦事。足不出戶,跟隨他旅足萬里,思接千載,感受風幽怨,水清寒;更感受離傷黯,轉零亂。在歷史的時空里,與作者一起,與民族一起,即使苦苦掙扎如塵埃,也不固步自封,停滯不前。在災難面前,難過地哭泣,倔強地微笑,卻依然把腳步繼續(xù)鏗鏘……苦著,也快樂著,與民族同榮同辱、同進同退、同喜同悲……惟其如此,我們才能載著華夏,負重前行……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希望,是一個民族發(fā)展源泉。深刻感悟,深情以待,認清局勢,保持清醒。期待中華文化不敗,期待中華民族長興。
恐懼著,我們都泥足于井底;無畏著,我們暢游于海天之際……
讀《文化苦旅》有感15
靈魂品讀人生,心靈感受文化!}記
在爬滿甲骨文的鐘鼎之上,讀祖國童年的靈性;在布滿烽火的長城之上,讀祖國青春的豪放;在綴滿詩歌與科學的大地之上,讀祖國壯年的成熟……
沿著黃河與長江的源頭,漂流而下,過壺口,闖關東,走三峽,奔大海。在河西走廊,華北平原,我看祖國的富饒與遼闊,看祖國千里馬般日夜兼程的超越;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看祖國崇高與巍峨,看祖國繁榮的霓虹燈日夜閃爍,燦若銀河……
也許,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歷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向喜歡散文的我,有幸與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碰面,做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對于余秋雨教授,我有的是欽佩,更有對他的文筆、修養(yǎng)、內(nèi)涵的感嘆。我驚嘆他有時粗狂豪邁,有時細膩樸實的文筆,總覺得這瀟灑自如的文筆凝聚著他的真切感受。所以,我在讀這本《文化苦旅》的過程中,懷著一顆謙遜、誠懇的態(tài)度去品讀、去學習。余秋雨教授以他獨特的文字魅力吸引著我。我覺得那些文字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余秋雨教授以他的閱歷,寫出了他作為一名文化學者對祖國大好河山文化魅力的`看法,亦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我不知道余秋雨先生為什么要將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可能我覺得,品位文化應該是一種很愜意,很暢快的過程——于是我錯了。余秋雨教授用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社會立場寫出了自己對于祖國山河文化的看法。可能人們的理想總是美好的,但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我們走在這條文化之路上,總會有些許坎坷,畢竟人生不總是繁花滿地。它是矛盾的,因為它擁有著雜亂的荊棘叢,也有著絢麗的花朵;它又是不矛盾的,因為走在這樣一條文化道路上,既能體驗到荊棘叢的危險,又能感受到花開遍地的成功喜悅。而我們也會在這樣一條道路上成長著,睿智著。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chuàng)造過盛世,人們?yōu)榱吮A糇≡?jīng)的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xù)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余秋雨先生走過了這些留有文化古跡的道路,自然會擁有那些發(fā)人深省的感悟。翻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我發(fā)現(xiàn)祖國的生命精髓長城——那道傷痕,記載了多少滄桑,又表現(xiàn)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向往!長江——那是祖國的脈搏吧!跳躍著永不枯竭的悸動,揮灑著無邊無際的情傷。黃河——那是祖國的血液,沸騰著、沸騰著,奔涌著,奔涌著,無力不摧,昂著向前,何等的自信和驕傲。∥逶馈鞘亲鎳氖终,指著蒼涼的天,戳著悲愴的地,怒斥著丑陋的奸佞……
將人生比作一次漫長的文化苦旅,這其中或許會有很多不同的感受吧。只是這些凌亂無序的雜想,若經(jīng)過心靈的凈化,便會使我們恍然大悟:那苦,不就是歷經(jīng)文化之旅的磨煉后凝聚的精華嗎?細品《文化苦旅》,冥想人與自然文化那些參解不透的內(nèi)涵。
【讀《文化苦旅》有感】相關文章:
讀《文化苦旅》有感02-17
讀文化苦旅有感04-07
讀《文化苦旅》有感04-03
文化苦旅讀書01-22
(實用)讀《文化苦旅》有感08-09
讀《文化苦旅》有感范文10-12
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2-17
讀《文化苦旅》有感14篇(精選)07-25
(精選)讀《文化苦旅》有感15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