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目送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目送有感1
在我看過的書中,給我印象的不多,但是《目送》這本書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它讓我看到了不僅是一家人的故事,還是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
看完《目送》這本書,我內(nèi)心十分憂傷,目送的含意是:用目光送別離去的人或物。
這本書寫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是的,人的一生不就是看著一個個人離開自己嗎?幼兒園時、小學時、中學時、大學時與老師、同學分別。去世后與世上所有人分別。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
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jīng)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里總會流下淚光。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人生的艱辛只能自己度過。
現(xiàn)在我經(jīng)常像作者的'兒子一樣,叛逆,就在小學期末考前一天晚上我媽媽叫我復習,我不想復習,我媽媽就在我旁邊嘮嘮叨叨的說:“不復習怎么能考好呢?我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復習了。過了一會,我跟我媽媽說:“我復習完了。”她說:“怎么可能復習的完,再去復習!钡搅嗣魈欤胰ド蠈W時,天才剛剛亮,我媽媽問我:“坐不坐我的車。”我心想:坐你的車?想去被罵吧!我對她說:“不用了,我還是走路吧。”說完我就走了,她看著我的背影,一動不動。我回頭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她的眼邊閃著淚光。
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的目前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是一段多么看似簡單,平凡的語句呵!世界上,幾乎每天都會真實的演繹著這樣平凡而動人的情節(jié)畫面。完了這本書。忽然,我懂得了人生中與家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珍惜這段時光!這段時光過了就再也不會再回來了!
讀目送有感2
第一次在書店見到這本書,就被它大氣內(nèi)斂的外觀吸引了?吹綍娴臅鴬A用黑色線條畫了一個婦女送孩子的背影,讓我不禁想到我的母親。翻開書的第一頁寫著: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我想這本書應該充滿了親情與溫暖。這本書共七十三篇散文,寫兒子的離,父親的逝,母親的老,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與脆弱,失落與放手……書中充滿了美麗,憂傷與愛!《目送》的第一篇同名散文《目送》讓我感觸最深,可能是這本書里我理解最透徹的一篇了。其中一個場景:她的爸爸用廉價小貨車送她去大學報道,而她爸爸并沒有送作者到正門口,只是送到了一個側門的窄巷邊,在臨走時,爸爸向作者道歉說:“女兒,爸爸覺得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笨吹竭@我的腦中似乎浮現(xiàn)了一個被生活所磨礪的老人因為怕孩子會丟臉而懊惱的神情,我的心最柔軟的地方好像被擊中了——酸酸澀澀,不是特別疼,但讓我有點呼吸困難。
從這個老人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是一個典型的農(nóng)村家庭婦女,在她的觀念里似乎只有家庭丈夫,孩子。她把她的年華都給了我們,每次外出時看著她發(fā)著帶有錯別字的關心短信,我的心中總蔓延著一種如藤蔓緊繞般的.幸福。我跟她的一張合照,不怎么花哨。照片中,我站著,而她的背靠著我,當時我心里想的是,等我以后有能力了,而她也老了的時候,她也能像今天那樣,把自己有些駝了的背毫無保留的靠著我有些瘦弱的胸膛 。書中她看著她兒子華安離開的背影正如她自己所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笆前,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心就不再只依戀父母了,而是更期待外面五彩斑斕的世界,我想父母所作的就是放他們走,讓他們自己在傷痕挫折中長大!坝行┦,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或許以現(xiàn)在的我理解不了這本書的內(nèi)涵,但是我相信等到我經(jīng)受過人生對我的磨練之后,再回到看這本書,我想我就會明白:“這本書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真的不好說。
” 學校:南京市十四中 班級:高一三班 姓名:盧葦 指導老師:鮑珮珍
讀目送有感3
一直以來,我對失敗這個詞都有一種厭惡,也有些害怕失敗?墒蔷驮诮裉欤幸黄獏s告訴我人生的修行是失敗。于是,感到驚訝的同時,我也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之中,慢慢的,對失敗的認識也發(fā)生了改變。
那篇是《目送》里的七十三篇散文里的一篇,題目叫作《跌倒‐‐寄》(有可能是作者的朋友之類的)主要講了作者由一個十五歲的學生的自殺,再到對的安慰、鼓舞、亦或者是開導(我估計那時肯定剛剛經(jīng)歷過一次失。,告訴和讀者:失敗,往往是人生的修行,跌倒過的人,更深刻、更真誠。
失敗,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個人不可能不失敗,它是我們每個人必定經(jīng)歷的考驗,不然,又怎能叫做人生的修行?但是,我們可以少失敗,因為人們只會把鮮花與贊揚送給成功者。而且,一旦你承受不了失敗,那么只會更讓人瞧不起。但是當你經(jīng)受住了失敗,你會發(fā)現(xiàn),這也不是一件壞事。
如這篇里所說的'一樣,沒有人教過我們怎么樣承受失敗,走出失敗。我們只能自己在黑暗里掙扎,在痛苦中破蛹成蝶。也正是如此,每一次從失敗中走出來,都是巨大的成長、飛躍。
承受住了失敗,我們可以從中汲取經(jīng)驗,總結失敗的理由,鼓起勇氣繼續(xù)前進。失敗會使我們進行沉淀,得到升華,這才是每一次失敗的巨大收獲。這時候,它只是磨刀石,也是成功之母。
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能夠承受得了失敗的基礎上。
失敗是一把雙面刃,一但我們承受不了失敗,那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沉痛的打擊。特別是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數(shù)成長的路都太順利了,基本不見一點風雨坎坷。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的自信心很容易被失敗擊潰,開始懷疑自己,而且我們往往都不能從失敗的痛苦中自拔。
我認為,想要承受失敗,那么他一定要是一個樂觀開朗、自信的人,性格也一定不能太極端,或者是平時就不自信的人。
所以說,我們也不必害怕失敗,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完成你人生的修行!
讀目送有感4
早的一段時間,就開始接觸了龍應臺老師寫的文章。近期,在學校里又讀到了她的一本書——《目送》,感觸頗深。
“我慢慢地,慢慢地感受到了,所謂緣分,不過是就是今生今世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這一端,看著他的背影漸漸的消失在拐角的地方,而且他的背影正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這是書中最精辟,最讓人怦然心動的一段話,也是我記憶中最為深刻的,再久遠的時間也不會抹去的一段話。目送,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悲涼。生命中有太多的離情別緒。若目送的那人是我,在他即將在拐彎處消失的時候,我會追上去,也許會跟隨上去,直到背影消失在地平線上。但是,我更希望自己是被目送的那個人,這樣,我會轉過身,微微笑,揮揮手,再離開。讓離別成為美好的回憶,不再憂傷,不再惆悵。
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過了懵懂的年齡,仿佛明白的事情很多,但經(jīng)歷太少,羽翼未豐,獨飛,還需要歲月的沉淀。于是,“不懂得,還小”成為我們這個年齡所可以運用的最好的',最舒適的借口。但是,我們遲早要脫離父母的呵護,獨經(jīng)風雨,獨自翱翔,這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痛。
人生向來孤獨,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旅途中,如有同伴固然是好,若是沒有,也不必嘆氣,不要強求。因為與人相處,若思想不通,世界觀不同,價值觀迥異,也甚是辛苦。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更是悲哀。父母雖是我們?nèi)松猛局械膹姶蟮闹е,支票也終有兌換不了的時候。總會有那么一天,我們只能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驚濤駭浪,所以學會長大,且行且珍惜。
學會長大,首先要學會堅強,學會善良。至于如何去做,內(nèi)心會指引著你。學會長大,不管世事變遷,心情要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般的美妙,才能去領略世界,開拓視野。學會長大,要持著一顆友善之心,聽從自己的內(nèi)心呼喚,善待自己和父母,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讀目送有感5
一卷《目送》,看得人心酸,幾度忍不住落下淚來。落淚,并不只是為書中感人的親情描寫,更是想到未來可能遇到的人生窘境。人生途中,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會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狽不堪,有時會令人倍感蒼涼而無言以對。龍應臺老師的文字自有深情,筆觸很淡,語言樸實簡潔,讀起來讓人悲愴不已。
人類社會的關系主要還是靠親情來維系。我從小就感覺自己是個特別缺愛的孩子,小時候,我都是由哥哥帶大,因為爸爸媽媽工作很忙。哥哥就像家長一樣要把我送到幼兒園門口,每次看著哥哥離開的背影消失在學校圍墻的拐角,我都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最可憐的孩子了!因為我看到其他小孩都是由爸爸或媽媽接送的呀,我的心里酸酸的,想著,我的爸爸媽媽怎么就這么忙呢?我的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
小學五年級的`那個夏天,放假后,學校的學生像發(fā)瘋了似的,潮水般拼命地涌向校門口,校門口到處都是接送的車輛,刺耳的喇叭聲回蕩著整個校園上空。爸爸媽媽依然沒來接我,他們總有干不完的活和加不完的班,看到別人像是赴宴般歡天喜地地離開,我有些酸楚,心里涼颼颼的,盡管時節(jié)已經(jīng)是盛夏。就在學校圍墻的拐角處,我看到了我的爸爸,胡子拉渣,穿著一件油跡斑斑的工作服,略顯邋遢。柏油路被太陽炙烤得光亮,一陣陣熱浪熏得我差點窒息。
爸爸已經(jīng)等了我兩個多小時了!一霎間,我全明白,我明白他們?yōu)槭裁纯偸菦]辦法來接送我,明白爸爸為什么會在圍墻的拐角等我。我的淚水禁不住又流了下來。
人生途中,會面臨種種尷尬,有時會令人猝不及防而狼狽不堪,有時會令人倍感蒼涼而無言以對。但是,有了親情的溫暖,你的目光是堅毅的,你的信念是篤定的,你的內(nèi)心卻是強大的。再坎坷的路也會變得坦途和寬闊!
讀目送有感6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為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著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巨變。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里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于可以擺脫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huán)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xiàn)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盡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臺,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著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著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著遠方。
這種經(jīng)歷讓我想起《目送》一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作者的兒子安德烈,他在媽媽心目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從小對母親的依賴,“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松開緊抓著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頭,與我四目相對,跨越一切。”可是當他一天天長大,漸漸對母親不解,不屑,甚至反感,當他終于有一天遠赴異國求學,臨上飛機之前,“我們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夠到他的胸口,很明顯,他在極力忍受著這種告別”“在他等待檢查護照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這次,他沒有,他沒有回頭,甚至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自動門‘咻’地關閉了,再開門時,人影全無,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樣佇立,靜默著……”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沒有象安德烈那樣對母親“抵觸”,但我以后不會嗎?我永遠不會嗎?我不敢答應自己雖然我現(xiàn)在每天都樂此不疲第和媽媽電話匯報、滔滔不絕講我的新生活,但我會不會有一天面對著她卻默默無言嗎?我不敢肯定。
時常想起和媽媽一起在超市里推著購物車,看到我中意的東西,無論多么貴媽媽都會撿到籃子里,而有一次她選了一包自己喜歡的餅干,我竟然說“媽媽,這種口味的餅干最難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媽媽只對那些被我吃膩了而丟到一邊的食品感興趣,而且那樣津津有味。
當年的媽媽身后的跟屁蟲現(xiàn)在已經(jīng)自己單飛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樣經(jīng)歷著無數(shù)次的彼此的目送,當她過來陪我度過每個周末返回營口,當我每次從營口返回大連,看著列車遠去,看著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在變老,而我,在長大。
沒錯,就象龍應臺在書中所寫:“我漸漸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7
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題記
之前是不了解龍應臺的,甚至未曾聽說過,因著老師的推薦,讀起了她的文字。開始喜歡龍應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之前還并不了解“目送”這個題目,呵!多么奇怪的名字啊,直到我了解了那個背影最深處的涵義……“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碑斘铱吹竭@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再沒有回頭,他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
因為,他已經(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對媽媽的各種舉動都感到奇怪繼而反對,他不了解他的母親啊,他竟從未考慮他的母親啊,他也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也不知道,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前行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點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點的暗淡下來。
龍應臺的文字,很貼近生活,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大概是“接地氣”吧。她的文字可以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則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又在想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不需要母親的呵護了,就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但,根本沒想過,在母親的眼里,不論孩子多么大,那都是孩子啊。寫到這里,又想起了在預習語文課本時讀到的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父親本都說好不送孩子了,對茶房千叮萬囑,結果還是不放心,又是自己送了。
孩子走之前,還要去買幾個橘子,那個稍胖些的父親,腳步蹣跚的父親背影卻是那么……以至于使作者的淚就那么流下來了。父親買好橘子,就要離開,等父親的'背影融入人群,作者的淚又來了——不知何時能與父親再相見!侗秤啊分v述的是父子兩代的情感,而《目送》牽系三代: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tài)。龍應臺的《目送》被譽為二十一世紀的《背影》,但我卻認為,《目送》比《背影》更令人感動,一個個樸實、無華、微小的細節(jié),讀來更令人感動;蛟S是因為作者幽微的手筆,亦或者是因為,這些事情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常映在我們眼前,我們卻未曾似作者似的記下來,讀來卻有淡淡的似曾相識感。我們終會長大,然后,目送。
讀目送有感8
或許有些人從出生起,只是純粹地作為一個“人”的個體存活于世,直至度過這短暫的一生。渾渾噩噩,庸庸碌碌,不明不白地活著,跟隨大眾的步伐前行后退,足尖從未著地;不明不白地死去,順應自然的秩序驟然離世,靈魂蒼白虛浮。終此一生,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對自我的直面剖析,即研究“我”這一個體與他人的社會聯(lián)系——親子、兄弟、朋友、陌生人等等——以及對虛無概念的物質(zhì)化描述,例如生與死、得與失、新生與永訣,失散與重逢。龍應臺,在她的《目送》中,直面地剖析了她所走過的人生。
目送,落筆成書時,龍應臺已行過半生的路途。近半生侍養(yǎng)于父母膝前的子,近二十年垂髫稚童面前的母,一路走來她目送著世間種種,用文字,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那年,父親的離去,意味著失去了那雙牽引自己前行的手,意味著照片僅余黑白二色,意味著那從哪里來的靈魂便要歸哪里去。閃電劈開漆黑的幕布,于命運的狹縫中,龍應臺窺視到生死的無果。她開始求索生死大問,探求“生死”這一永恒的辨題。意識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的這時,她已過半百。
“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啊,你現(xiàn)在在哪里?”
某個有著慵懶陽光的午后醒來,八十多歲的人兒又變成了當年輕倚窗欞,淺嗅青梅的女子,門前是熟悉的樹與河流,自己正要去佃農(nóng)那收租,忙起身下床,路過妝鏡,那皺紋遍布的面龐,青筋暴露的手不由讓她迷惑。只知道喚著“雨兒,雨兒……”熟悉又陌生。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龍應臺應市長邀請,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長,她離開時,孩子尚幼,而當她卸甲歸田之時,孩子已長成大人的模樣,喚的依舊是“媽媽”,卻少了幾分親近;蛟S會遺憾吧,錯過了孩子成長的十年。猶記嬰兒時水清見底的歡快眼睛,而如今注視她的眼神卻深邃不露。
我們作為“人”這一個體,在人生的路途上前行,有先行者,有跟隨者,亦有與自己攜手同行的友人相伴。我們一生都在進行一項漫長而浩大的儀式——目送。目送生與死的更相交替,目送失散與重逢的悲歡喜怒,目送纏綿不舍與絕然的'虛無!澳克汀笔刮覀冋鎸嵰庾R到自己的無知,從一無所有兩手空空到若有所思頓然醒悟,這一過程充滿溫情與殘酷,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不愿承認、不愿直視,但必定發(fā)生及存在的現(xiàn)實。掙扎,反抗,最終與時光達成和解,塑造成一個真真正正的“人”的個體。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笔堑,這世間太多事實總以溫和的語言粉飾太平,讓它看起來不是太過殘酷。目送前行者的老去,日益佝僂的蕭條身影;目送同行者的遠行,猝不及防的揮手告別;目送跟隨者的成長,自信的姿態(tài)不曾猶疑;目送自己,依舊是與生俱來的愚鈍,依舊是不畏前路的初衷。我們的人生不抵冥靈的半個春秋,又如戰(zhàn)國梟雄織田信長的辭世詩中所言:“天下之內(nèi),豈有長生不滅者?”。時間久了,便明白了,沒有什么苦痛是咽不下去的,沒有什么歡樂是永久長存的,沒有什么悲慟是無法撫慰的,亦沒有人離了誰就活不下去!澳克汀薄灤┮簧膬x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活著”的含義。
不只認識到自己的渺小與注定的獨立,“目送”揭開了我執(zhí)意蒙蔽雙眼的一角輕紗——認識到“人”的不完美。這歷經(jīng)億萬年爬上金字塔塔尖的物種因為智慧,有著無法擺脫的劣根性,同時也有著會隨時間流逝而變更的本性。沒有人回望自己的一生會完完全全地滿足,這種不滿足使之衍生出欲望與野心,促使其向更高處攀登。即使劣根性的存在使“人”的存在顯得有所殘缺,但又有誰會斷言否定這種不完美呢?正是由于“人”的不完美,才會彰顯“活著”的含義與價值,我這樣認為。
“人”的出生并不意味他活著,只有他真正剖析自己的存在并有所了悟,才能稱之為“活著”;“人”的死亡并不意味他已離去,只有與他相關的所有痕跡均被抹去,才能稱之為“死亡”。貫穿“活著”與“死亡”的“目送”,是項漫長而浩大的儀式,縱使如今我尚愚鈍無知,但將持一腔孤勇一生目送,自始吾生,終至死亡。
讀目送有感9
我愛龍應臺的《目送》,愛她書里淺淺的陽光下弓著腰的老婆婆,柔弱如稻草的身影;我愛那廢棄的斷墻下濃青、艷紫的牽;,愛那綴滿鳳凰花的枝丫。
午后,陽光點亮了書房。翻開書本,我仿佛看見她走在石橋上,看溪水緩緩流淌。去思考,去行走,去愛。
書中的龍應臺,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她喜愛散步,別人眼中破敗的庭院,她能發(fā)現(xiàn)墻角的牽;,能感受到歲月沉淀的美好。河流中淺眠的天鵝,是他人眼中一晃而過的畫面,她卻能體會其中的安詳與寧靜。
那種對生活的熱愛感染了我。原本,眼里無趣的鎮(zhèn)子,此時卻頗具韻味。
我開始行走,走在充滿茶香的.徽州小鎮(zhèn)里,我站在梧桐樹下,看陽光透過樹葉在柏油路上灑下光斑,手拿一本好書,度過一個溫暖的下午。我站在十字路口,看人們?yōu)榱嗣魈毂甲咧。我在清晨的環(huán)城路上騎車,看遠處的山峰在霧中透著古樸的青灰色,那么高大,那么遙遠。
作為華人世界犀利的一支筆,《目送》中不僅有潺潺的小溪,更有著險峻的山峰。十幾歲的龍應臺,也同我一般的愛做夢,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想要走自己的路?稍谀莻民風閉塞的臺北小鎮(zhèn),家家戶戶都是漁民,女孩念書,出國留學,仿佛是天方夜譚?伤匀粓猿肿约海瑸樽约旱奈磥淼穆范床。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十六歲的我,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前面的路如何去走。從初三緊張壓抑中走出的我,就像繃緊的彈簧突然松開,毫無分寸。沒日沒夜的沉迷于網(wǎng)絡,懶散、放縱又無奈。害怕自己一旦停下,中考的失誤,遠去的朋友、繁忙的高中,種種煩惱就會占據(jù)我的大腦,使它痛苦不堪。難道我的人生就是當個“乖寶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難道我的人生就是一個又一個“重點”構成的嗎?難道以后我只能做一份待遇好但呆板無趣的工作,渾渾噩噩地過下去嗎?不,我不愿意!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發(fā)出抗議。
是的,我唾棄這條枯燥無味的平坦大道,愛那條風景獨特,曲徑通幽的夢想險路?晌乙幌氲阶穳粽哳嵟媪麟x的生活求而不得的苦惱又心生恐懼,就又終日沉溺于虛擬世界,不愿思考我的未來。
直到那個下午,我翻開《目送》。書中對自我的剖析,對未來的思考,對生活的熱愛。就像一束陽光射入我滿布灰塵的心。我開始振作起來,為我的未來而努力奮斗。我一定要走我的路。
我行走著,心中的勇氣在日漸增多。既然不愿混過大好年華,何不放手一搏。贏了,夢想之燈就此點燃;輸了,殘缺的古墻也有歲月的美麗。
別害怕,向前走!一路有電閃雷鳴,也有旭日東升。看遍整個世界的風景,去掌握自己的明天。
讀目送有感10
我閱讀了一些很好的著作,龍應臺的《目送》就是其中之一。
龍應臺在《目送》中表達了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還寫出了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我想人生也就是這樣,要面對至親的離別,要直擊死亡。也會迎來嬰兒的誕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我們年少時,往往聽不進父母的話,而父母永遠不厭其煩的說:出門要小心,飯要吃飽。日復一日目送你出門,希望你好好的活著,而總有你會成為那個目送的人。這就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最感人的地方――親情。父母給孩子的是賤賤的愛,不求等價得到回報,不求兒女能銘記在心里,源源不斷無條件的付出,因為他是你的孩子。
讀目送有感11
我從《目送》這邊書中看出主人公淡淡的無奈,混雜著憂傷,從方正的印刷字中滲出,似乎可以看到這縷對母親的情,自書飄逸而上,彌散于半空,漸漸融成她們母女倆路上穿過的那片櫻花林。風起,花卻輕輕悄悄地繞著小圈落下,淡粉色櫻花與母親的臉明滅掩映,恍惚間那個曾經(jīng)那般耽溺于美的母親回來了;她文眉,上腮紅,點朱唇,對著鏡子做著矜持的姿態(tài),兀自笑得慵懶美好。
然再嬌艷的花最終也會以凋零作為結局,母親身子愈來愈瘦,腳步愈來愈輕,神情愈來愈退縮,灰白稀疏的頭發(fā)暗示著時間的逝去。像幾乎所有老年人一樣她開始時光錯亂,記憶斷斷續(xù)續(xù)地回到四十年前既進又遠,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亂世界。
母親老了。龍應臺用平靜的語言闡述著這個事實。她領著母親,就像小時候所有的母親一般,溫聲細語地講話,仿佛在哄著賭氣的小孩。從字里行間,不難讀出她的苦,她的痛與她的執(zhí)著。
讀《目送》總是給人暖暖的籍慰,這種港灣式的柔情便是以父母,兒子的`各種生活對話,互動作為主基調(diào),漸漸渲染開,團成周邊模糊而又朦朧的光暈,那是家無聲的召喚,不論你處在何地,家中,總有盞永不熄滅的燈,正發(fā)著幽幽暖意等待著你投入懷抱。
《目送》用拉家常般的親切口吻,面向著中國,轉向亞洲,朝著世界,堅定地用親身經(jīng)歷宣誓:永遠都不要讓親情等待,很多時候,可能轉身便是永恒的家。
讀目送有感12
很久以前就讀過《目送》,那時唯一吸引我的就是作者,第一次看到龍應臺這個名字,我以為是一個男作家,完全沒有女性特點,其中“龍”這個姓使名字更偏向男性化。當看完《孩子你慢慢來》時,顛覆我對這個名字所代表的作家的推測,這細膩的文筆所書寫的情感,證明男性化的名字并不能代表她不是一個溫柔的母親,龍應臺所在孩子面前展現(xiàn)的愛和智慧,曾使我一直幻想當我有了孩子一定像她一樣做孩子親密無間的朋友。
因為對龍應臺的喜愛,買下了《目送》這本書,第一次翻開時正值大一的寒假,第一篇散文中的一段話深深觸動了離家許久的我,“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毖蹨I慢慢地流了下來,心底莫名的情緒被觸動,不知是因為想念還是這段話對親情說得透徹。上了大學后流傳著一句話,作為外地學子你會發(fā)現(xiàn)考了十幾年的試就是為了離開家,初看我覺得有些詼諧,細想來卻越發(fā)覺得傷感,我來上學時媽媽就是在車站目送我的背影離開。我有些討厭這樣犀利的龍應臺,她將她認為的父女母子關系這樣赤裸裸的寫了出來,我抗拒這樣的解釋,卻無法辯駁,心里不得不承認她是對的。這也讓我意識到這本書的作者不再有溫柔母親的形象,她是一個作者,一個有思想的作者,一個理性的作者,一個手誅筆伐的作者。
越讀這本書就覺得龍應臺真的是很適合她的名字,敘事繪景時也許還有女子的柔情,每一篇文章中的柔情總被那么一段話戳破而讓心顫動,心在流血卻沒有辦法與之抗爭!稙檎l》中安德烈嫌棄媽媽煮的泡面,帶著媽媽去買菜,教媽媽做菜。正在為安德烈如此孝順感動時,文章最后安德烈反駁媽媽的話“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會以后做給你自己吃”讓剛剛的感動一下沉入谷底。文章最后我總希望龍應臺回復兒子點什么,翻來翻去之后確定真正的結束了,作為一個母親又能說什么呢,抱怨孩子即將把自己拋棄,讓自己安頓好自己,可是孩子總是要長大的,會離開媽媽的身邊,有自己的生活,所以現(xiàn)在年輕人總是說你要好好照顧自己,不要生病就是幫我們了,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努力避免自己成為孩子的拖累。
我每每讀完一個故事,總是沉迷其中思考一番。生來二十多年,經(jīng)歷的只有生和在老去的路上,忽然覺得自己是很幸運的了。平時人們很避諱說到病和死,特別是父母姊妹身邊最最親密的人,逃避著逃避著,成了堅信身邊的人不會離自己而去。龍應臺用一生的經(jīng)歷訴說著在你漸漸老去的過程中,身邊終將有人離你而去,你只能無可奈何接受整個過程。
《俱樂部》中“愛生”俱樂部的成員詳細地把所有不愿意再活下去的.狀況一一列舉,然后會員們互相執(zhí)行。殘忍的俱樂部,何嘗不是對將逝之人的尊重。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風燭殘年的老人,一次次被病痛折磨到死亡的邊緣,一次次醫(yī)生在家人的要求下費盡全力的將他救回,割開氣管裝上呼吸機,張不開嘴掛上吊瓶,大小便失禁漸漸身上有了味道,還每天被病痛折磨著,每一次呼吸都帶著痛。我們都會說這些子女是孝順的,比那些拋棄父母的人好太多太多,可是這孝順折磨著老人,讓他們努力留下老人的又何嘗不是他們對病和死的不接受。經(jīng)歷過一生的老人而言,多幾天幾個月也許顯得并沒有什么不同,質(zhì)量遠遠要比長度要重要,用醫(yī)療措施減少痛苦,帶著生命的美好走向終點,不是比躺在病床上茍延殘喘著走向終點好的多。親人間的愛,讓人們對生命心生留戀,也是親人的愛拋棄將逝之人的尊嚴只為了呼吸機上的跳動。當病床上的人失去了人的一切行為能力,靠著機器活著,直到在一次次的手術后再也看不出人樣,死也就沒有了尊嚴。
這本書的作者是理性的,沒經(jīng)歷過生死的我也是理性的,不知道在死亡面前感性的我是什么樣子,會做出什么抉擇。但現(xiàn)在我看的最懂得是珍惜眼前人,沒有什么失去后的后悔更讓人痛苦。
讀目送有感13
這是一篇無與倫比的文章。平淡的文字,所含的感情,是一個充滿愛的母親,在孩子長大以后,一次次無奈地目送他的離去。但惟獨自己的愛,從未隨著孩子離去的背影而消失。
從一年級兒子的不舍到以后的厭煩;從小時候的眼神交會到以后的各行各路。母子的愛由相聚到疏遠,期間只用了短短幾年。時間的推移,讓輕風抹淡了這一切。
在我們認為自己飽受父母給予的束縛的時候,我們也在抱怨這個世界過得太緩慢;在我們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自己虧待了父母的愛想要彌補的時候,我們也在乞求時間停下它飛速前進的腳步。我們嘗試去咒罵時間,以為這樣能換取彌補愛的機會,但一切都是徒勞。讓這份愛冷淡的罪人,正是我們自己,于是我們意識到這問題的時候,我們停止咒罵,選擇沉默。當總想標新立異的我們認為父母的愛已過的那一刻,我們與父母如同相隔著一條無邊無際銀河。在銀河的這一端,我們不曾回頭擁抱父母對我們最真摯的愛;而身處另一端的父母在渴望時間倒流,重新?lián)碛形覀。因為那時候的我們很依賴父母。父母還是我們心靈的港灣,“爸爸媽媽,我愛你們!”可以從我們口中說出。看著我們逐漸長大離去的背影,他們默默流淚,嘗了不知道多少次眼淚的滋味,于是成了空巷的郵筒,寄給我們一封封祝福。但他們卻沒有收到任何回信。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母女父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是今生今世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究竟是從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父母的全世界在我們看來是一顆渺小的塵埃?為什么他們的'愛抵不過朋友們的嘲笑?這份悲哀,如繁星拋棄銀河的無奈,所有關于愛的呼喚,都只能是無聲的等待。
也許只有在白色替換了父母的黑發(fā),我們才去珍惜愛。是時間讓年少輕狂的我們?nèi)ヅ涯,去無視這份由始至終都不變的情。但讓成熟的我們明白這一切并珍惜的,也只會是時間。
讀目送有感14
《目送》一書,作者龍應臺。翻開目錄,七十三篇散文,描寫了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同行……百般情感縱橫交織,牽扯不清,終究融為一體,無時無刻不勾起作者的情愫,牽引作者的思緒,困擾作者的內(nèi)心,縈繞作者的身旁。
書中第一篇《目送》,作者回憶了自己目送他人遠去時的情形:兒子第一天上小學,不停膽怯地回頭望向母親,邊望邊大步邁向教室;作者第一天到大學報到,父親用裝飼料的小貨車送她,礙于面子而遲遲不肯送到校門,待作者下車后,駛出巷口,只留下一團黑煙……無論是父親還是兒子,都靜靜地消失在某個角落,而作者便佇立凝望,直至再也看不見身影。
人的一生便在一次又一次目送中度過,目送意味著離別,伴隨著思念,詩詞中也往往蘊含著呼之欲出卻又如鯁在喉的離別與思念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我們常常目送身邊的人遠去,有時給予一聲不舍的道別,一句親切的寒暄,一抹真摯的目光……目送一個人,看到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逐漸消失時,又會是什么滋味呢?
不清楚,亦難言。
目送,或在人影綽綽的街道,或在車水馬龍的站臺,或在曲折迂回的小路……無論在哪,往往是你站在路的'這一端,看著他人逐漸消失在路的盡頭。那個背影離你越來越遠,似乎非常倔強的對著你,并默默地告訴你一句——“不用追”。
嘗試放下種種情感的糾葛,不去細想目送的滋味,而是全心全意地目送一個人,便是成長。
《十七歲》一文也是非常精彩,作者敘述自己到赴德國與兒子相遇的經(jīng)歷。作者與兒子一同漫步,好似孩子一樣,對一路上看到的種種事物指手畫腳,滿心歡喜,而兒子卻總是“嫌棄”她幼稚,努力顯出成熟的樣子。
他們沿著康河走,走到一條分支的小溪時,作者望見溪水面上隱約漂浮著一件襯衫。離近看,竟是一只睡著了的白天鵝!它的脖子蜷在自己的鵝絨被上,沐浴在波光粼粼的水中。作者不禁泫然欲泣,激動地拿出相機定格這精彩的一幕。身旁的兒子卻淡淡地評價:“小孩!”
仔細想想,兒子何嘗不是個小孩呢?我們有時在不經(jīng)意間也像作者的兒子那樣,有意或無意的效仿著成人,妄圖褪去幼稚的皮囊,穿上所謂成熟的新衣。其實啊,真正的成熟不只表現(xiàn)在外在身高和體形的成熟,更是心智的成長。文中兒子的種種行為為本文增添了許多樂趣,我不禁啞然失笑。
何為成長?在我看來,成長是放下,放下情感的糾葛;成長是成熟,告別幼稚的內(nèi)心;成長是接受,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別人的不完美,學會體諒和關心一個人,學會包容和愛,懂得責任與感恩。成長是用歷練開出的一條叫閱歷的道路,踩在磨礪的石子上謙虛低調(diào),踏實做人,腹有詩書卻不張揚。這是我能想到的最溫柔的成長,也是我的人生目標。
讀目送有感15
目送,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也就是深情的看著送別之人遠去。
龍應臺在那一次次地目送中,她是否有想些什么?從一開始的“時空長河”,到后來的“波濤深邃”。在這之間,作者是否曾為此潸然淚下?我們都無從得知。我們只能從她的文字里,體會,或者體會不出她的種種感受。
在目送這篇文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便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意味深長的話,在文中,出現(xiàn)過兩次。雖一字不差,但其中的意味,卻是相差甚遠,其差距程度甚至能與期頤之年的老人與總角之年的孩童間相差的年歲相媲美。這兩句話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遠。
這段話第一次出現(xiàn),是出現(xiàn)在作者認為她和英華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時候出現(xiàn)的。此時,這句話就是她作為一個母親的感想。
她曾無數(shù)次的目送著那個向來不變的背影——不管他是虎背熊腰,還是羸弱瘦小,或是中等身材,在她眼中,華安只是她的孩子而已,永遠只是這樣。
她在文中寫過:“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的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神隔空教會!
她也在文中寫過:“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如此的巨大的轉折,可會讓作者想到些什么嗎?
或許暫時沒孩子的華安永遠不會懂得,一個母親目送孩子時的目光有多么的深情款款。比所謂的“柔情似水”還要更勝三分。
而這段話第二次出現(xiàn),則是在她父親去世,她在棺材前,最后深深、深深地凝望。
這是作者以孩子的視角寫的理解。她深切地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且萬分悲切地感到,父母一直在老去。她不知道,何曾幾時,媽媽的臉上布滿皺褶;何曾幾時,爸爸的頭發(fā)染上雪白。作者能體會,只有時光的匆匆流逝,以及那聲微不足道,且悄無聲息的嘆息。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每次我上學時,她總會那么默默無聞地凝望著我,但我卻總是不以為然;每次外公外婆在慢慢踱步走回家時,媽媽她也是在悄無聲息地注視著他們。
但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后,我卻在不經(jīng)意間,潸然淚下。
我只想在這里說:“媽媽,我也愛你!
【讀目送有感】相關文章:
讀目送有感04-08
讀《目送》有感06-15
[精選]讀《目送》有感08-20
(精選)讀《目送》有感05-07
讀龍應臺《目送》有感04-02
讀《目送》有感【熱門】08-15
【合集】讀《目送》有感09-21
讀《目送》有感(精華)09-21
讀《目送》有感(優(yōu)秀)02-06
(通用)讀《目送》有感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