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讀后感(集錦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步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散步讀后感1
讀著讀著,我不禁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背著爸爸上學》。一個中學生為了照顧身體有殘疾的爸爸的生活,就背著爸爸上學。故事中的那個學生,不也是十分熱愛自己的`爸爸嗎?我想,他的脊背上承載的不僅僅是爸爸的重量,更是那一份濃濃的父子情啊!
我搖了搖腦袋,從故事中回過神來。看著眼前的文章,忽然感到一陣莫名的溫暖,不知是書中的陽光照在我身上,還是因為心中突然涌動著那一股暖流的緣故。我想,是愛吧!他們不僅血脈相連,更有一顆關心彼此,互相謙讓的心。是他,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這一份溫馨的和諧!
我把這篇充滿濃濃愛意的文章讀了又讀。那幅爸爸背著母親,媽媽背著兒子,兩個人都慢慢的,穩(wěn)穩(wěn)的,走得很仔細的畫面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里,情不自禁讓我抒寫下這些文字。我會珍藏這份溫暖,更會學著用自己的力量溫暖別人。
散步讀后感2
閱讀這本書之后,我最想談論的是這個章節(jié)——《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說來有些慚愧,不是其他的內容不值得寫,而是覺得還無法把握好力度去寫其他內容的讀后感,或許還要再多讀幾遍才可以放心落筆,所以我決定就先從我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入手,關于意境。
在此之前,我對意境的了解還停留在《人間詞話》之中。其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耙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贝说谌骋。而且在開篇就描寫了作者心目中的境界為何物:[一]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故也。[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而《美學散步》中的境界又有些不同,其中說道,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他說藝術境界介乎學術境界(真)和宗教境界(神)之間,藝術境界主于美。
好像這二者(兩本書)之間的不同,就是一個切乎于文學角度,而另一個切乎于美學角度。而美學角度又更接近玄學,是的,我覺得這段說辭總有些玄乎,且奇妙。這一點也可以從最開始“論文藝的空靈與真實”中找到。生命的境界廣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科學、哲學。這一切都能反映在文藝里。文藝指示著生命的真諦,宇宙的奧妙。
在藝術的境界與山水之中提到,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構,是使客觀景物作我主觀情思的象征。其實關于這一點我們從初中的語文學習中就開始了,譬如“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我認為這些種種之手法都是這個意思。作者通過景物寓之情感的表達,那么這就是一種境界。但是這卻并不容易,在美從何處尋之中提到:我們要把整個情感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動了方向,才能面對美的形象,把美如實地和深入地反應到心里來,再把它放射出去,憑借物質創(chuàng)造形象給表達出來,才成為藝術。我明白了,這是方法。
莊子認為:中國藝術意境結構的特點是道、舞、空白。寫到這里,感覺藝術意境一下子就拔高了許多,更為玄學卻也更為透徹了。尤其是“舞’,這最高度的韻律、節(jié)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這最緊密的律法和最熱烈的.旋動,能使這深不可測的玄冥的境界具象化、肉身化。總之立意拔高了,那么關于對意境的追求也忽然拔高了,是深入靈魂的“藝”的“美”的追求。
散步讀后感3
我看的是熊希偉翻譯的《孤獨散步者的遐思》,很多人都說它是《懺悔錄》的續(xù)篇,這是盧梭在流亡歲月里,對自己心靈的救贖。他在那段彷徨無助的日子里,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了自己漫步巴黎近郊的所得所感。
《孤獨散步者的遐思》由十篇散文組成,每一篇都展示了一個真實的盧梭,他在自我剖析,他寫下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其實是在向世人訴說自己的純潔,他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那些植物讓他覺得自己融入了天地,在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就是大自然所希望造就的那種人。
在這里,我想談談我對于散步之五的一些思考。
這一篇是寫盧梭在圣皮埃爾島的生活,我們可以從他的文中領略到島上的美麗風情,他在文中說“我在居留期間所做的事情完全是一個獻身于閑逸生活的人所需做的樂趣無窮的活動”,而他也確實是如此。
在島上的兩個月里,盧梭思考的最多的是幸福是什么,他把自己定位是“一個想把自己禁錮起來的人”,那是他在逃避現(xiàn)實生活,島是一個避風港,他在此反思自己。他沒有口誅筆伐那些想要把他排斥在社交圈子之外的人,而是劃船、采集植物標本等等,他把自己完全放松于大自然,把自己的靈魂交給天地萬物。在那里他是一個進行沉思默想的孤獨者,他毫不避諱自己是逃到島上來的,與世隔絕,畫地為牢。
幸福是什么,是心無旁騖的閑逸,是暢游山水不管人間百年的自在,是沒有固定目的雜亂神游萬里的遐想,是在濤聲陣陣中感到物我俱在的躊躇滿志。
不,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那些只是易逝的樂趣,并不是持久的幸福。
盧梭說“我的心所懷念的幸福并不是一些轉瞬即逝的片刻,而是一種單純而恒久的境界,它本身并沒有什么強烈刺激的東西,但是它持續(xù)越久,魅力越增,終于引導人到至高無上的幸福之境”。他每天都在發(fā)現(xiàn)新東西,一草一木都能使他心情變得很好,他在感受大自然的真時,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這是他對幸福的定義,它也標志著盧梭式的存在主義的極致。
我們常常會忘記這是一個孤獨散步者與自己心靈的對話,而常常會沉浸在那些湖光山色中,那里住著一個喜愛湖水,喜愛沙灘的人。他的寂寞都被寫在了圣皮埃爾島的湖水里了,那里是純粹的寧靜的靈魂之棲息地。
不過這并不是絕對的安靜,絕對的安靜則導致哀傷,盧梭不要這種塵世的束縛。沒有運動,那么則是我們在放逐自己封閉自我,他也不要。他要的是溫和的生命——歡快的想象,他喜愛這種安安靜靜的想象,那種仿佛可以抓住生命線條的感覺是無法言喻的。
此時已步入晚年的盧梭,對生死有了更高層次的認識,他更注重內心真實的表達,就像《懺悔錄》里一樣,懺悔自己的過錯,追求心靈上的慰藉。他躲在圣皮埃爾島,管他外面春夏與秋冬,雖然他希望能在那里呆一個世紀之久的愿望沒有實現(xiàn),但是圣皮埃爾島的那兩個月卻是他最后日子里的最珍貴的回憶。
而截至此時,他留下的財富是世人們窮盡一生想要參透的真理,圣皮埃爾島也由于他而被大批年輕的浪漫主義者們奉為圣地。
散步讀后感4
夜幕降臨,我一看時間,晚上六點半了。嘿我提議道,大家到樓頂看圓月,如何?接著,我們便到了樓頂,只見明亮的月光灑向大地,皎潔的月亮還在慢慢地爬上來,偶爾被幾縷輕紗似的微云遮住最終,它終于高高懸掛在了夜空之中,而此時它夜變?yōu)榱算y白色,夜空中的幾顆星星也俏皮地眨著眼睛,好一派月朗星稀的.景象,或許,月亮和星星本來就是一家吧!
我們在夜空下站了很久,也聊了很久很久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這不正是《散步》中那濃濃的溫情嘛!朋友,請讓我們一起珍惜我們自己遮風擋雨的港灣,珍惜我們的家人吧!
散步讀后感5
每個家庭中都有親情的存在,無論是母親與兒子,還是母親與女兒,還是父親和女兒,父親和兒子,他們之間往往都有著一股發(fā)自內心的愛,那份愛,是一個歸屬。
就像《散步》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雖然自己已經到了晚年,呆在世界上的日子已經不多了,陪伴著孩子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但是她為了下一代孫兒的.快樂,犧牲自己的意愿盡量滿足孫兒的需要,這份親情是無價之寶,有錢也未必能買得到,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不要為了之間的一點兒矛盾而從此產生誤會,家庭和睦,家庭幸福便是最大的幸福。希望大家能和諧相處,一起牽手陪伴完整個人生!
散步讀后感6
美學散步,是一本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開始就被這書名吸引,如此詩情畫意的名字,但,美學與散步如何揉合?
當我隨便翻翻,發(fā)現(xiàn)這與別的美學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晦澀艱深,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寫美學,文字自由自在,風格無拘無束。
書里的文章相當準確地把握住了那屬于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征。因此,閱讀這部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
這本書確實讓我有所收獲,作者用抒情化的語言,引領我進行藝術的欣賞,令這個美學門外漢的我,很形象生動了解關于美學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書中的“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這章中關于意境境界的部分,來說說我的看法。
正如這章的引言所說,世界是無窮盡的,生命是無窮盡的,藝術的境界也是無窮盡的。就中國藝術方面——這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譽為意境中經典詩篇,元人馬致遠的那首《天凈沙》小令:“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寫景,著了末一句寫情,全篇點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棖觸無邊的詩境。
在一個藝術表現(xiàn)里情和景交融互滲,因而發(fā)掘出最深的情,一層比一層更深的情,同時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層比一層更晶瑩的景。景中是情,情從景生。
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意境,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現(xiàn)種種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樣的美。
在書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給我們分析到,人與世界接觸,因關系層次不同,可有五種境界:
。1)為滿足生理的物質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因人群共存互愛的關系,而有倫理境界;
。3)因人群組合互制的關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窮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學術境界;
。5)因欲返本歸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
功利境界主于利,倫理境界主于愛,政治境界主于權,學術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間,以宇宙人生的具體為對象,賞玩它的色相、秩序、節(jié)奏、和諧,借以窺見自我的.最深心靈的反映;化實景而為虛境,創(chuàng)形象以為象征,使人類最高的心靈具體化、肉身化,這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所以說一片自然風景是一個心靈的境界。
所以中國藝術家不滿足于純客觀的機械式的模寫,而總是要在對對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調。
正是中國意境藝術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才顯出中國藝術精神的最精采、最動人的篇章。
而在這部書里其他部分,宗白華用他細膩的筆觸與心靈,帶領讀者與中國及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一同散步,等歸來,便發(fā)覺自己的心靈亦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散步讀后感7
《散步》確實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尤其是這一段“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北磉_了母子之間親人之間濃濃的親情和愛意。
讀完這篇散文,感慨沉思之余,不由得回想起家中2年前發(fā)生的類似的情景。
那是春節(jié)過后開學的第一天,我們搬了新家,孩子也是轉學后上學的第一天,前一天的晚上孩子以肯定的語氣表示她認識回家的路并能獨自乘車回家。但到了放學時間已過很久的傍晚,孩子還沒回家,在家等待中的外公外婆焦慮萬分并電話通知了我和妻子說孩子還沒回來。
我仍記得那是個昏黑寒冷的初春傍晚,華燈初上,滿街的車輛和人流,我丟下手頭的工作壓抑心中的焦慮和慌亂順著孩子放學回家的道路搜尋著孩子的身影,感到就要失去自己至親至愛的孩子的巨大恐慌讓我窒息,這一幕都是發(fā)生在電視中發(fā)生在別人的家庭中,為何會降臨在我的家中,我鼓起勇氣繼續(xù)尋找,目光穿過川流不息的'大街,穿過一群群背著書包歡快地從后身邊涌過歸家的孩子們,但我沒有找尋到我的孩子,伴隨著我的是種種不詳?shù)念A感。
走到路的一半我跳上一輛出租車趕到了學校,向站在學校門口的門衛(wèi)和下班的校長打聽,都說學校已經關門了,校園里的孩子早就已經回家了。我只能再順著孩子放學回家的道路繼續(xù)尋找,天越發(fā)的黑了,迎面而來的是刺眼的車燈和喧囂的人流,路旁人家的窗口不時傳來央視《新聞聯(lián)播》熟悉的聲音,可我的孩子在哪里?她是遇到什么不幸還是僅僅是迷路了?
我茫然地在路上繼續(xù)搜尋著,在轉彎的路口我遇到了同樣焦慮同樣找尋中的妻子,我們商量著種種可能發(fā)生的情形并不時和家里用電話聯(lián)系,商討著是否要向派出所報警并詢問孩子的老師,一切仿佛是停滯了,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過去的是那么匆忙又那么緩慢,那一段過程至今在我的腦海里仍是定格著的,昏黑的夜空,刺眼的車燈和呼嘯而過的車輛,匆匆而過的行人……我的心仿佛沉到了心底,內心的壓抑和焦慮讓我呼吸困難。
走到我們家樓下不遠的路口,我們仍只能站在路邊仔細地張望著內心祈禱著孩子能平安歸來,或許是一種預感或許是一種召喚,一瞬間,我的目光穿過無數(shù)飛馳而過的車輛和匆匆閃過的人流,在馬路對面遠遠的人行道上,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孩子的身影,背著沉重的書包,忽隱忽現(xiàn)在人流中,我脫口而出“在對面!”話音未落,妻子已經沖到了疾馳的車流中向對面的人流跑去,我緊跟著她無視一輛輛從身邊沖過的車輛閃爍的車燈和鳴叫的喇叭,當我來到她們身邊時,妻子已經緊緊抱著孩子,孩子睜大天真的眼睛只是簡單地說:“媽媽我迷路了,我自己能回家”。
那一刻,我感到萬分緊張過后的虛脫,無言地體會著巨大危機過后生活的美好,感謝上蒼給了我將會陪伴我走完一生的妻子和孩子的平安與幸福,滿眼的萬家燈火又變得是那樣的溫馨和明亮。
散步讀后感8
正是桃花盛開的春季,我忙里偷閑,把作業(yè)撇在一邊,抽出十分鐘,讀了莫懷戚的散文名篇《散步》。看完后,我深受感動。
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啊!每個人都把別人放在第一位。文章里的“全世界”我想作者指的是這個一家人,一家人就是他的'全世界。我們一家人也是如此。爸爸常說我們家里的每個人都是他的命。我以前不懂事,從沒覺得珍惜。此刻我長大了,我明白了。作為兒女的,應當;丶铱纯,就像那首歌唱的那樣。爸爸媽媽辛苦的養(yǎng)育我們,我們怎樣做,也報答不完父母的恩情。在這大好春光里,讓我們我們一齊祝愿天下的父母身體健康,笑容燦爛!
散步讀后感9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這是作家張文亮寫的一首散文詩。這篇文章充滿了哲理性,同時有一股溫暖的力量,讀完后感受頗深,現(xiàn)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現(xiàn)在我從事的是特殊教育,面對的是一群智力障礙的孩子們,我們的學生們在肢體上,心智上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礙,他們就像是文章中說的蝸牛一樣脆弱,行動慢,這就決定了我們教師要有一顆愛心和耐心,用愛心呵護我們的“小蝸牛們”,就像母親一樣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多和他們親近,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愛。同時,愛也是包容,在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些時候孩子們可能會達不到你的要求和標準,我們有時可能會急躁,失去耐性,還有時會大聲地向孩子們抱怨:“怎么還是不會?”也有時會因為孩子們的一個小小的錯誤向他們大聲呵斥,可是,我們在發(fā)完火后是否會想一想:他們都還只是孩子,還是個智障孩子,他們也許已經盡力了,可是仍達不到標準,不妨彎下腰來,說一句:“孩子,沒關系,加油!老師相信你能做到。”然后耐下心來,用適合他們的方式,放慢進度,反復訓練,讓他們掌握知識技能。
生命的意義在于心態(tài),一個人的心態(tài)決定了你快樂還是痛苦、積極還是消極、感恩還是抱怨。一句話說得好:“生活是一面鏡子,原封不動地反映你的心態(tài)。你對生活怎樣,生活就怎樣回饋你!碑斈阄⑿Φ孛鎸ι,生活會示予你燦爛的微笑;當你哭對生活,生活也還你一樣哭喪的臉。如果你能經常保持良好的心情,你就會擁有生命的陽光。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抱怨,抱怨工作的辛勞、待遇的不公、生活的不順心,因為這些使得我們產生了倦怠感,但不管你的心情怎樣,客觀事實總是存在的,與其經常抱怨,說生活的不如意,不如用微笑積極地面對,也許換個角度,會發(fā)現(xiàn)許多美好的一面。也許你總在抱怨學生多么地難教,多么地不守紀律或是習慣有多么不好,但你有沒有靜下心來去觀察他們,他們身上有什么閃光點是值得肯定的,或是有什么事情是讓你感動的,也許孩子們的`一個眼光、一句問候、一個舉動不知不覺的想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樸實而最美好的一面。我們不妨回過頭看一看,看“小蝸!眰円呀浨斑M了多少,而不是去計較他們到底有多慢,對于你來說也許這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這時,你就應該很認真地表揚他們。
教育是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有句話叫做“教學相長”,在你教學生的過程中,自己的業(yè)務水平也在提高,就如文中所說:“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正是因為有了我們的這群“小蝸牛們”,才有了我們這個群體“特教教師”,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會努力的去開發(fā)教材、鉆研教材、研究教法,也是因為教他們,讓我們獲得了種種的成就,“論文獲獎、公開課獲獎、榮譽稱號”等等,所以,雖然“小蝸牛們”是弱勢群體,卻給了我們很多很多。我們還是用一種感恩的心去對待他們吧!
散步讀后感10
這本書大概講的是我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出去散步。
當我累的時候,爸爸會背我。其實爸爸覺得我有點重,可是有愛心的人不會覺得重。我慢慢長大了,爸爸也慢慢老了。等我長成成人的`時候,我有女朋友了。我?guī)笥讶タ次业陌职、媽媽。我陪女朋友玩,但有一天女朋友不愛我了。我很傷心、孤單。但是爸爸、媽媽仍舊一下直陪伴著我。爸爸再次陪我去散步。爸爸累了,走不動了。我背起了爸爸,雖然爸爸很重,但我還記得爸爸對我說過:“有愛心的人是永遠不會累的。”所以我也覺得一點也不累。把爸爸背回了家。
這本書告訴我們,親情永遠不會變,我們要照顧好自己的親人。
散步讀后感11
夜深人靜時,開始做這份家庭作業(yè)。
《散步》是莫懷戚的一篇小文,寫夫妻倆帶著兒子和母親一起外出散步的故事,很尋常,很恬淡,也沒有什么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但是靜靜地看完,還真是有些感觸。成人的世界實在是太嘈雜了,整天忙忙碌碌的,心情也磨礪得很粗糙,沒有時間,可能更多是沒有心境來作這樣柔軟細膩的內心體驗。人有來處,是自己的父母;人有去往,是自己的子女。人生匆忙來去,其實這樣的關愛,并不一定是孝敬爸媽腦白金,寬房大屋伺候,只需在每一個細微末節(jié)之處用心,就能夠見到一分暖意。多年來母親如散步一般,一步一步的把我養(yǎng)大,也一步一步的變老,而我也一步一步的長大成人。人到我們這個年紀,已經是人到中年了,看看自己父親母親還健在,孩子活潑、茁壯成長,這就是幸福。
一件平凡的小事,一家三代人散步——兒子背母親,母親背兒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以小見大,不經意間,寫出了一家三代人之間的濃濃親情,語言樸實真摯,道出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美好品德,讓人回味無窮。作者不是僅僅要告訴我們這些,而是要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尊老愛幼”就這樣從一代傳到下一代。我深深感受作者在文字里的心意。
課文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正確的言行教育引導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教師,英國教育家巴特勒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的根深蒂固的,其成人后的種種習性,80%來自父母早期的影響和教育。課文從初春陪母親、攜妻子散步,到決定“走大路”,“背起母親”等,無不表現(xiàn)出一個父親對自己母親的關愛呵護,以及對兒子無言的教育和引導。
課文還揭示了另一個問題:社會和諧的動因。人是組成家庭、社會及人類世界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人間的親情,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完美和諧,都離不開人的責任——對生命,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每個人都是要老的,而老人是需要贍養(yǎng)的,是需要情感與安慰的,但更需要對生命的珍重和人格的尊重。但這一任務需有誰來承擔?他的兒女們。孩子是家庭的成員,是未來和希望,他們需要呵護,需要教育引導和健康成長,而父母就是鏡子,就是導師。因此可以說,尊敬長者,愛護子女,同時有責任心地完成社會所賦予的使命——如果每個家庭都若此,社會就會和諧,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融洽,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我的父母把我扶養(yǎng)成人,我來養(yǎng)育我的孩子,教育他成長成人,把愛的接力棒一棒棒傳下去,我就是他的模范。只要有親情在,只要多盡一些責任,我們的生命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美好的。
呼吁每個家庭,都常常和家人一起散散步吧。
散步讀后感12
今天,我沒事干,便出去轉轉。忽然,我發(fā)現(xiàn)腳下有一群“小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小螞蟻。好久沒有在外這樣散步了,螞蟻都有了。
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好久沒出來了,我看見了天邊雪白的云,蔚藍的天,涼爽的微風,以及周圍美麗的景色。爬山虎綠了,頭上也有了很多的`鳥兒。許多昆蟲都醒了,樹也早開過花兒了。不知不覺已過了好久。
有點羨慕螞蟻。雖然它們的壽命非常短,并且它們也在忙碌,但似乎它比我幸福,它可以無時不刻享受春光明媚,我只能每天被作業(yè)“轟炸”著。我讀過一篇名叫《牽蝸牛散步》的文章,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上帝讓老麥克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后來,麥克才領悟到上帝的良苦用心。
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話使我印象深刻,“人生不能一味匆匆趕路,那會使你錯過很多東西”可我卻真的可以領悟這句話嗎?
“可能以后,我不會有時間來這樣散步了吧!”
我望著天空,萬里無云。
散步讀后感13
讀著莫懷戚的《散步》,充滿了對作者的敬佩之情。
試作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如果把母親冷落在家里,散步就帶老婆孩子,那會怎么樣呢?不少人往往是這樣做的,在他們看來,沒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開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獨、凄涼、寒心。不勸母親一起散步,似乎也沒有良心的譴責!澳赣H本不愿出來的。她老了,身體不好,走遠一點就覺得很累!奔热蝗绱,好像也有理由不去招呼了。作此假設,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第二個假設,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如果“我”依從兒子,那會怎么樣?兒子如愿,自然興高采烈,久而久之,就會變得驕縱。母親呢,老年人有涵養(yǎng),自然不至于老大的不高興,但是,心里總不大暢快。年紀大了,自己說話還不及小孫孫。走小路也有理由,小路有意思,“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散步就是看景的,走小路實在也算不得錯。而“我”唯母命是從,沒有把兒子當小太陽寵著,更可以感知“我”對母親的孝敬。
孝敬,出于良心。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我”的善良。這一家人如此和美,敬老,是一個決定的因素。
試想,人間怎敵時間?在匆匆的日子里,我們總企及抓住這個,又企及抓住那個,終究什么才是值得我們抓住的.呢?
在我看來,那就是愛!
如果說,愛是維系一個家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那么,維系一個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凝聚力與向心力莫過于尊老愛幼了。這既是一種能力,又是一種藝術。
行年漸長,把我一寸一寸養(yǎng)大的父母漸漸老了。而我卻常常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借口,不能;丶铱纯矗荒堋吧日頊佤馈,“為親負米”。父母的生養(yǎng)之恩,養(yǎng)育之情,哪是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聲問候……就能報答了的呢?
于是,我好生敬佩莫懷戚,敬佩他可以扶老攜幼出去“散步”,敬佩他能夠“背起母親”,走在陽光下,走在春天里,“報得三春暉”!
一次,比爾·蓋茨在飛機上接受意大利《機會》雜志記者采訪。記者問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爾·蓋茨沒有回答記者希望聽到的“商機”二字。他說: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于孝敬父母!
前些日子,一位同事多年的朋友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新房,本打算裝修好之后,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遺憾的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一場大病,他的母親沒能“熬”到那一天……
噩耗傳來,朋友悲慟萬分,飲泣不已……此“憾”綿綿無絕期!
是。≌缰車剿f:“一個人無論多大年齡上沒有了父母,他都成了孤兒。父母在,他的來路是眉目清楚的,他的去路被遮掩著。父母不在了,他的來路就變得模糊,他的去路反而敞開了!
好好愛我們的父母吧!趁他們健在!
好好愛我們的父母吧!愛他們是我們的福氣!
散步讀后感14
《母雞蘿絲去散步》是一本外國經典圖畫書,它包括兩個故事,簡單的文字講述母雞蘿絲去散步的平淡無奇的故事,圖畫則講述狐貍追逐獵物的迭宕起伏的故事。它的文字與畫面形成一種非;膶Ρ龋}絲和狐貍一前一后處于同一個畫面,一個邁著碎步神閑氣定,一個張牙舞爪卻又總是丑態(tài)百出,讓人捧腹。本書色彩明麗,構圖精美,它的文字極其簡單,但足以讓幼兒笑得前仰后合的一本圖畫書。
《母雞蘿絲去散步》這個故事內容非常有趣并令人發(fā)笑。當釘耙砸扁狐貍的鼻子時,你會笑!當狐貍一頭栽進池塘里時,你會笑!當狐貍扎進干草垛里時,你會笑!當狐貍被面粉埋住時,你會笑……這么有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孩子呢?孩子們沐浴在閱讀帶來的身心愉悅。
讓孩子看繪本,主要鍛煉幼兒的各種能力:一是能鍛煉孩子的`觀察能力,讓孩子養(yǎng)成仔細認真的習慣;再就是讓孩子通過觀察,提高審美能力;三就是觀察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想像能力。
《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書也是孩子最愛讀的書了。一到閱讀時間,孩子們都會快速拿到這本書,然后看上好幾遍,每次看時總會自言自語講述邊哈哈大笑著。這本書對大班幼兒來說,已經能夠看著圖片猜出背后發(fā)生的故事,還有個別認字多的孩子,邊看書邊讀出那些簡短的文字,與其他小朋友共享。放到圖書區(qū)這本書的原因是這樣的:幼兒識字的最佳期在4—6歲,因為這時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超強的模糊記憶能力,以及剛剛形成的邏輯記憶能力,而且通過識字,及相應的閱讀進一步促進孩子邏輯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閱讀能力的孩子,比同齡的孩子理解能力要強很多。當孩子想識字的時候,我們就要抓住時機教孩子識字。
大班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力,在繪本的閱讀中,如果只給孩子讀讀文字,那就沒有什么可講的,也會給孩子造成對閱讀不感興趣的后果。我們不能讓孩子只停留在對文字和內容的理解上。許多東西,還需要孩子自己去發(fā)現(xiàn)。只有她們自己發(fā)現(xiàn)和理解的東西,記憶才會深刻。讓孩子隨著自己的興趣,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繪本是通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的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習慣。因此,活動的設計力求引導孩子們在笑聲中理解畫面內容,能講述出隱藏在圖畫背后的故事,體會閱讀繪本的基本方法,在閱讀中識字,積累語言,并讓幼兒由此愛上閱讀,在豐富的圖畫中展開想象,提高認知能力。于是,老師又適時推薦其他繪本,此時的孩子們早已迫不及待地想閱讀。這種閱讀引領,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散步讀后感15
今天晚修的時候看了龍應臺的散步。不得不說,寫的真是好,凡是能夠引發(fā)多方面思考的都是好文章。這篇散步很有趣的地方在于題目是散步,但卻用很少的篇幅描寫了和母親一同散步的情景,但卻用了散步這個題目。不得不說,是因為她自己本身說過抒情的文章不單單是把感情發(fā)之于外,其深刻性表現(xiàn)在思想和感情上。我認為,這篇散步的.命名是因為感情足夠的深。像出題人犯二,說之所以要這樣命名,是為了做鋪墊。受不了這種鑒賞能力比死海還低的水平。
這文章我看完后一直在想,現(xiàn)在普遍的421家庭,未來萬一父母得了病,獨生子女來不及轉換角色,一邊要工作,一邊要照顧老人直到病好。如果時間短還好,時間長就會出問題了。這個問題我愣是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個計策。呀,實在是棘手啊。
【散步讀后感】相關文章:
散步說課稿《散步》優(yōu)秀說課稿11-05
散步說課稿模板《散步》說課稿06-21
《散步》教案12-30
散步的教案03-06
《散步》的說課稿01-16
《散步》說課稿06-22
《散步》的教案06-08
《散步》教案02-19
《散步》的教案10-28
散步說課稿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