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一文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毛姆的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這篇文章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故事為原型,講述了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斯特里克蘭,在不惑之年,為了內(nèi)心隱秘的繪畫夢想,拋妻棄子,奔赴巴黎學畫。在異國他鄉(xiāng),他窮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創(chuàng)作作品無人欣賞,在經(jīng)歷了種種遭遇后,他厭倦了人類文明世界,來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和當?shù)嘏咏Y(jié)婚生子。在哪個乳伊甸園般的世界,他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不朽之作。好景不長,他得了絕癥。當生氣從他體內(nèi)一點點抽離的時,他耗盡力氣在木屋地板、墻壁畫下了一副駭世大作。臨死之際,他卻讓妻子把這最后一副作品燒掉了。
文中斯特里克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告訴你我必須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那對畫畫的熱忱,激烈的感情和堅定的.意志,讓人心生感嘆。主角斯特里克蘭40歲之前的人生一直是按部就班的,他循規(guī)蹈矩?删褪沁@么一個普通人,突然在一天做出了離經(jīng)叛道的行為:拋棄幸福美滿的家庭,放棄優(yōu)渥舒適的生活,去尋找心目中的“月亮”,去追尋精神上的伊甸園。他對家庭冷漠無情,對藝術(shù)如癡如醉。他逃離文明世界,遁跡荒島追尋自我。
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藝術(shù)與生活的沖突,社會與自我的摩擦,感情與理智的反差。在斯特里克蘭這個“瘋子畫家”的身上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毛姆刻畫了一個掙脫現(xiàn)實桎梏,遵循內(nèi)心聲音,所以藝術(shù)感召的底層畫家形象。他在描寫斯特里克蘭粗鄙、無情的同時,也刻畫出了其令人望塵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力和創(chuàng)作激情。我認為主角斯特里克蘭不是一個好丈夫,不是一個好父親,更甚者不是一個好畫家,但我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追夢人。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傾盡余生之力,創(chuàng)作出最后那幅偉大的畫作。
理想瘀現(xiàn)實似乎總是難得兩全其美,有時它們甚至會站在對立的天平兩端。書名中的“六便士”是指當時英國價值很低的銀幣,它代表著殘酷的現(xiàn)實和世俗的物質(zhì);而“月亮”則高高在上,象征這理想和自由,是詩和遠方。理想與現(xiàn)實是矛盾的,如果暫時無法做到理想與現(xiàn)實一致,那么也要盡量讓現(xiàn)實時刻閃耀著理想的光輝。
枕著六便士,也不要忘記抬頭看著月亮。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2
首先,我要給出閱讀這本書的一個建議。這本書的前兩章非常艱澀難懂,你或許會迷惑這究竟是一本小說還是對于藝術(shù)流派品評鑒賞的書。但是請相信我,一定要堅持讀下去,來到第三章,當故事徐徐展開,一個個人物粉墨登場,你會迎來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耐人尋味的故事。而看完整本書,再回過去看第一二章,所有的文字就將不再艱澀難懂,其中所蘊含的智慧是顯而易見的。
其實,這是一個情節(jié)非常簡單的故事,講述了倫敦一個四十多歲的證券經(jīng)紀人查爾斯?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shù)的魔,拋妻棄子,離家出走,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用顛沛流離窮困潦倒的余生追求繪畫夢想的故事。
大家都不忘對“月亮”和“六便士”所代表的意思做一番注解。最官方的解釋如下:六便士是當時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有個朋友跟毛姆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xiàn)實的代表。
如果用現(xiàn)代通俗的話來說,那就是“眼前的茍且”和“詩和遠方”。但是,我并不這樣認為。我更傾向于作品中的“我”對思特里克蘭德的解讀:“他是被魔鬼揪住了!攫住思特里克蘭德的,是一種創(chuàng)造美的激情,這讓他一刻也不得安寧。讓他四處奔走。他是一個永遠跋涉的朝圣者,被一種神圣的懷鄉(xiāng)之情所困擾,他體內(nèi)的魔鬼對他冷酷無情。有些人追求真理,堅定不移,為了實現(xiàn)它,不惜將他們自己的世界完全推翻。思特里克蘭德也是這樣,他所追求的美,等同于真理。像他這樣的人,我只能深表同情!
如果從這個角度理解,思特里克蘭德的結(jié)局并不讓人沮喪,他終于達成了他的理想,也擺脫了惡魔對他的折磨!八继乩锟颂m德也知道,這是一幅杰作,他已經(jīng)得到了他所追求的東西。他無怨無悔。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也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美好。之后,帶著傲慢和不屑,又將它完全毀掉了。”
所以,這并不是一個普通人在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的選擇,而是一個天才燃燒自己,把自己所理解的一切、所洞悉的一切,傾畢生之力,表達得淋漓盡致。他是帶有使命而來的,他所遭受的貧困、病痛、世人的鄙夷都不會對他造成傷害!半S著作品的完成,他遠離凡俗的、備受折磨的靈魂終于得到安息。他甘愿赴死,因為他一生追求的目標,已經(jīng)達到了!
在讀完整本小說之后,可以說是回味無窮,竟對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也感興趣起來。連同傳說中思特里克蘭德的原型高更的一生也饒有興趣地琢磨一番。所以,我認為這真是一本給人以啟示、引人思考的好書。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3
作者毛姆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沉悶的證券經(jīng)紀人斯特里克蘭,擁有可愛好客的妻子,面容姣好、健康的一雙兒女,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都感到穩(wěn)定的生活狀態(tài)下,在一天寄出了一封信件給相伴17年的妻子,大概內(nèi)容為:房子里的一切我都安排好了,我不會在家里迎接你和孩子們了,下定決心和你分開過,此刻我人已經(jīng)到了巴黎。
但沒有說明詳細的離開原因,妻子和家里的親戚都在猜測,斯特里克蘭到底是為什么離開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穩(wěn)定的生活狀態(tài),只身一人跑到了巴黎,但絕大多數(shù)的猜測都是“女人”,因為愛上了一個女人跑到巴黎,拋妻棄子;而作者“我”則是受斯特里克蘭夫人之托,前去巴黎看看斯特里克蘭到底是什么情況,當“我”在巴黎看到斯特里克蘭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里,內(nèi)心難以相信,而他在那里開啟了自己畫畫的天地,在追逐畫畫夢想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物質(zhì)上的匱乏,病痛的折磨,有兩段婚外情,最后死在了一個小島上,但他的畫作在他死后卻讓人們一擲千金,“我”由最開始的不能理解到見證一系列事件發(fā)生后由此成為整個故事的講述者。
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們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他突如其來的出走去到巴黎追逐自己的繪畫夢想,這里的夢想的確不是大眾傳播出來的價值觀中的夢想,不是藍領(lǐng)白領(lǐng)之上的那個金領(lǐng),不是獵人給麻雀設(shè)的圈套里的那點兒米粒,感覺像是和現(xiàn)實背道而馳,大多數(shù)本本分分過日子的人應(yīng)該都無法認可克里斯特蘭的這一決定,作為一個女人,如果將我放在斯克里特蘭太太的角度我應(yīng)該也是無法接受的!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女子都是想擁有一個愛她的丈夫和一份穩(wěn)定的生活狀態(tài),其實寫到這里我的思想是很糾結(jié)的,同樣身為女子,但相比較年代的不同,與時俱進下教育文化對個人心靈思想的滋養(yǎng)有了以下的內(nèi)容。
摘錄了本書第四十一章的內(nèi)容和我的個人感想:
當一個女人愛你的時候,直到她占有了你的靈魂才能心滿意足。因為她是弱者,所以具有強烈的統(tǒng)治欲,不把你完全占有和統(tǒng)治,她就不會甘心。她的思想狹隘,所以對不能掌握的抽象之物就深惡痛絕,滿腦子都是物質(zhì)的東西,對男人的理想充滿妒忌。而男人的靈魂在宇宙的最高處徜徉,她卻尋求用收支賬本把他囚禁在日常生活的圈子中,你還記得我妻子嗎?我看出布蘭奇一點一點地施展出她所有的伎倆,帶著無限的耐心,她準備誘捕我,囚禁我。她想把我拉下來直至和她一樣的水平,她對我什么也不關(guān)心,只想讓我成為她的獵物。她愿意為我做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除了一個我真正想要的事情:那就是讓我一個人待著。
從斯特里克蘭留下字條給他的老婆孩子后,到獨自一人來到巴黎追尋自己畫畫的夢想,“我”一路看著這些事情的.發(fā)生,最開始是不理解,在斯特里克蘭后面對待斯特羅伊夫的種種不屑一顧、冷漠、不知感恩,并且因為斯特里克蘭的原因?qū)е虏继m奇死亡,“我”氣憤,不想理斯特里克蘭,而這段摘錄恰恰把斯特里克蘭內(nèi)心的想法寫出來了,從一個女性的角度去看待這樣一段文字,不免反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毛姆寫出這樣一個人也是為了把這一類男性的思維表達給大眾吧!也讓作為女性我會反思,如果我作為當事人,我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會促使自己怎么樣行動呢?
曾經(jīng)看過一句話,大致是這樣子的“好的愛情是讓彼此成為更好的樣子,愛不是負擔,要折斷你的翅膀,真正愛你的人會希望看到你展翅飛翔的模樣”。
文中的小女人思想現(xiàn)實生活中的確有,不過通過閱讀,我們反省自身,讓一本本知識的積累幫助我們跳出小女人思想,因為關(guān)注自身的成長,會給彼此自由的空間,所以愛不是占有,我不需要去想著如何才能占有一個男人的靈魂,因為那樣反而會失去我自己的靈魂。
小說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可以給與我們釋放現(xiàn)實,實現(xiàn)理想的空間,也許在我們有代入感的去看一本小說時那原本不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也實現(xiàn)了片刻,跳出這本書,回歸生活,還是相信大多數(shù)男人都是有擔當和責任的,斯特里克蘭也并非是沒有這些,只是他更服從宿命,夢想擊中了他,就像他說的,“我跟你說過我必須畫畫。我控制不住自己,假如有人掉進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勁也好,都是無關(guān)緊要的:他要么掙扎著爬出來,要么就被淹死”。
大多數(shù)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在讀后把感悟上升到理想這樣的高度,如同這本書名背后的含義: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現(xiàn)實與卑微,而月亮的皎潔則象征著理想與崇高,所以本篇讀后感對這一部分沒有進行過多的表達,加入了自己從愛情中女性看待理想的角度。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4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到了月亮!”
六便士是當時英國通用貨幣的最小單位,朋友跟作者開玩笑說,人們在仰望月亮時,常常忽略了腳下的六便士。作者覺得這個說法很有意思,書名于是就叫做《月亮和六便士》,一句玩笑成就了這本經(jīng)典之作。月亮代表美好的理想,六便士則代表目前的現(xiàn)實。
毛姆高明地運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相互轉(zhuǎn)換,把讀者與他筆下的人物營造成一種旁觀的距離,再運用簡單的筆觸進行描寫,使我們徘徊在熱情與冷靜中不斷重復(fù)回味情節(jié)。
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賴以生存的六便士,描述的是兩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兩者并不對立,甚至可以通過努力,相互擁有支配。小說畢竟只是小說,主人公作為家中頂梁柱,說走就走,在追求自由的同時也背負了不負責任。其違背人倫的行為,也許只是為了配合那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的道德綁架,唯有統(tǒng)統(tǒng)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之中,只能依靠一些符號向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蓱z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給別人,但是他人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的行走,盡管身體相互依賴心卻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
讀完之后,眼中應(yīng)當有月亮。如果沒有,應(yīng)是烏云暫時遮住了雙眼。再讀一次吧,直到你讀出月光為止!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5
只有詩人和圣徒才會往瀝青路面上澆水,一心以為勞作能使之長出百合花。
——毛姆
最開始拿起這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不是它抽象的封面,亦不是它像《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般富有童話味道的書名,而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毛姆。不得不說,聽了太多他的故事,所以難免也想拜讀一番他筆下的故事。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人讀出的是自由與責任,有人讀出的是非凡與平庸,而我讀出的,是束縛與掙脫,以及帶有絕望意味的自我解放。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在故事的開始被作者評價為:一個有些木訥的男人,在仁慈的上帝安排下的生活中盡其本分。然后正是這個男人,拋棄了妻兒,先后去到巴黎的.小酒館和一個荒島上學習畫畫和尋找靈感。在荒島上,他擁有了另一個妻子與兩個孩子,也創(chuàng)造了許多流芳百世的非凡畫作。然而,他的一生,仍舊令人唏噓,他的冷漠,也同樣令人發(fā)指。他似乎是沒有愛的,當然,對畫畫除外。
有人說斯特里克蘭的原形就是大畫家高更,這樣的推論我們無法鑒定它的真?zhèn)危呛茱@然,我們生活中不乏這樣特立獨行的人存在。無論是高更,抑或是別的什么人,反正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對書中印象最深的片段是主人公在墻上畫了一幅被驚為天作的伊甸園圖,他在失明后仍舊每天長時間面對這幅畫,仿佛能透過心來描繪它。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在彌留之際卻要求他的妻子將畫連同屋子一起燒掉——燒得干干凈凈,一點兒也不剩。
為什么呢?聽聞這件事的人都在問。大概是因為他終于實現(xiàn)了心中所想,也認清了現(xiàn)實所迫。他的前半生在庸碌中度過,他的后半生也在追逐中消弭。終于,他在人生盡頭創(chuàng)造了一個他心中的美好世界,自由天堂。但同時,作為這殘缺世界的一份子,他清楚的知道這樣的自由不可能存在于現(xiàn)實之中,然后,在驕傲和淡漠的心境中,他又把它毀掉了。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他找到了他所追逐的,但也意識到即使放縱自己,燃燒生命,他也永遠掙脫不了這塵世的枷鎖。
伊甸園或許終究只能活在灰燼里,正如桃花源也只留在下寥寥幾筆。夢想可以天馬行空,但雙腳卻必踩蒼茫大地。現(xiàn)實可以選擇逃避,但它一定在這里,讓你避無可避。與其如此,何不直面現(xiàn)實,主動出擊。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6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shù)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yōu)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后悔卻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里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世界,而六便士則象征現(xiàn)實的世俗世界,月亮與六便士則是兩個世界的角逐。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現(xiàn)實世界,另一個是理想世界。大多數(shù)人還是向往走進理想世界,但是,卻都情不自禁地,一生扎入現(xiàn)實世界,一往而深,不能自拔。
每個人在踏入社會,承擔一些自己應(yīng)當承擔的責任之前,都在向往著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例如說我們小時候常說,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老師,我要當醫(yī)生……諸如此類,又有多少人實現(xiàn)了呢!
隨著我們不斷長大,我們考慮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慢慢地開始不再只是抬頭看天上的月亮,我們開始低頭,去尋找地上的便士。我們開始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責任,不斷奔波不斷改變自己,開始放棄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想到曾經(jīng)那個單純的自己,懷念那段無憂無慮追逐夢想的時光。
記得騰訊視頻今年出了一檔《一本好書》的節(jié)目,這檔節(jié)目的第一期就是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節(jié)目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示了這本書,雖然只是選取了其中部分角色和場景,但是卻讓我們對斯特里、德克、毛姆等人的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我們常問,追求理想到底是什么?斯特里告訴我們,追求理想就是意味著放棄穩(wěn)定和舒適,接受風險、未知甚至是貧窮。就像毛姆在書中說的.一樣,“我覺得,大多數(shù)人這樣度過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妄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彼,斯特里放棄了舒適的生活,過上了只想畫畫的他自認為快樂的生活。
不管別人怎么說,他只是反復(fù)強調(diào):我必須畫畫。
當你仰望月亮的時候,你無法照顧家人。當你養(yǎng)家的時候,你要低頭撿起六便士,F(xiàn)實世界充滿名利、誘惑、豐裕、舒適,理想世界則充滿自由、孤獨、卑微,甚至絕望。不管選擇是什么,我想說的是,便士很重要,但是在追逐便士的路上只要不忘初心就好,每個人都在月亮與便士中間掙扎,只要對自己的選擇不后悔就好。
就像書里的主人公一樣,放棄了便士去追逐心中的月光,雖然生活很拮據(jù),但是精神上非常富有。如果兩者注定無法兼得,那么就順從自己的內(nèi)心吧!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7
初讀月亮和六便士,總給我一種是真是幻的感覺,骨子里明白這僅僅是小說但精神上卻隱約覺得是多么真實。對于毛姆為何選這樣的名字,我更加偏向于這樣一種解釋——據(jù)毛姆說,這本小說的書名帶有開玩笑的意味。有一個評論家曾說《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一樣,終日仰慕月亮,卻沒有看到腳下的六便士銀幣。毛姆喜歡這個說法,就用《月亮和六便士》作為下一本小說的書名。這種說法很簡單,我想,也正好符合藝術(shù)家們對簡單的向往和追求。
其實,我也希望有像斯特略夫那樣的對藝術(shù)的欣賞能力。對藝術(shù)的欣賞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同時也是投入和創(chuàng)造,里面摻雜著自己的人生體驗,這可能就是那種和作者心靈交流吧?梢哉f,斯特略夫的遭遇值得同情,他一心一意地幫助思特里克蘭德?lián)Q來的卻是家破人亡。這就讓我不禁發(fā)問,思特里克蘭德這后半生所追求的一定要建立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么?他所追求的藝術(shù)并沒有錯,為了藝術(shù)他幾乎拋棄了一切身外之物,這讓我感覺到和古希臘哲學家們追求的幸福有著相似之處。伊壁鳩魯說過“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實際上,一個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他能夠最奢侈的享受生活”。簡單的生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法則,而要追求精神上的超脫,也許在思特里克蘭德眼里還需要放棄人們那仁義道德,過那種原始人所有的.半人半獸的生活吧。所以,他會對拆散斯特略夫的家庭會毫無愧疚;對勃朗什的死也會無動于衷。他所關(guān)心的僅僅是自己身心的自由。
毫無疑問,思特里克蘭德是被現(xiàn)代社會所不能接受的人,在初讀時我也不喜歡這樣的一個畫家,即使在一開始便知道他畫了一幅能和西斯廷小教堂中的壁畫相媲美的作品。但當我看到他在馬賽所過的生活時,腦海中迸出了一個詞——安貧。的確,他很好的傳承了儒家“安貧樂道”中的安貧,而對于樂道卻絲毫不以為意。我想,要是孔子知道了一定會氣得從墓中蹦出來和他講解五常中的仁義禮吧,而他也一定會回一句“關(guān)我屁事!”。
在馬賽的生活是我對思特里克蘭德態(tài)度的轉(zhuǎn)折點,從一開始的不喜到這時的迷惑。我看到了他那種在經(jīng)歷周流之苦后依舊堅忍執(zhí)著的精神,佩服于他的毅力,折服于他的精神。但當我想到他一開始對家庭的拋棄以及后來的致使恩人的家破人亡,這無論如何都是在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抑或說是拋棄了道德。所以,所迷惑的是難道對這更高品質(zhì)的追求一定要突破那道德這些倫理的枷鎖么?而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們所追求的精神上的超脫恐怕對于別人而言是一種無法理解的災(zāi)難吧。
在最后思特里克蘭德找到了精神的歸宿,他創(chuàng)造了能和米開朗琪羅相提并論的壁畫,卻在臨終之際讓自己的妻子毀滅了它。這又讓我想起叛逆的魯路修里魯路修最后說的話——我毀滅了世界,又創(chuàng)造了它。這種截然不同的做法,讓我感覺思特里克蘭德又有著道家的超然物外,他的確無為,但更加符合道家中小國寡民中的寡民形象。在小說最后,顯然給人的更多的是敬佩之情,雖然在道德上不完善,但也無法掩蓋思特里克蘭德的偉大,正如作者說的那樣:這是“一個惹人嫌的人,但我還是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
回歸到現(xiàn)實,在人性自由和道德的選擇上我更加偏向于那種陰陽調(diào)和折衷的方法。追求人性的自由沒有錯,但要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話就大錯特錯了。有些時候我們的確要拋棄人的價值尺度去看待一個問題,這樣才會具有所謂的神性。而在更多的時候需要我們用道德律去約束自己,讓自己更能融入社會中。不要過分追求超脫,也不要過分讓自身一直處于塵世之中,入世和出世相輔相成在我現(xiàn)階段看來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很喜歡蘇東坡的這句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這種熱愛世界,熱愛人生的生活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8
思特里克蘭德,一位證券交易家,就如大多數(shù)人一樣,他有自己的家庭,有一位美貌但有些虛榮的妻子、兩個可愛而活潑的孩子。他的生活,就像英國貨幣最小的單位“六便士”那樣,平凡普通?墒,他偏偏不想以這種平凡的方式過完一生。他在撿六便士的時候,月光灑在了他的身上,他抬頭看到了天空中虛渺朦朧的月亮,他的眼睛里燃起了對月亮的渴望。因為這一望,他放棄了六便士,拋棄了美麗的妻子與可愛的孩子們,啟程去了巴黎。大家都以為他有了外遇,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他去巴黎只是為了追求自己以前并不擅長的畫畫。他的畫作蹩腳沒有品位,并不為他人所認可。在追求藝術(shù)坎坷的道路上,他有幾次都險些因饑餓和疾病而死,但幸運的是,他活下來了,并不停地流浪。他最后來到了一個小島,和一個土著姑娘結(jié)為伴侶,共同完成了一卷巨幅畫作,然后思特里克蘭德便染疾而死。死后,新婚妻子依照他的遺言,焚毀了滿壁畫作。
不可否認的是,思特里克蘭德,他對夢想的渴望和對藝術(shù)的追求已遠超他人。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做法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免偏激。生而為人,我們就有自己的責任與義務(wù),我們不能因為追求理想,就丟失掉自己對家人的責任感,拋妻棄子,更不能去拆散朋友幸福美滿的家庭,出軌朋友的'妻子。
我們可以不甘于平凡的現(xiàn)狀,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的基礎(chǔ)上的,我們不能不顧一切地舍棄掉這個基礎(chǔ)和平臺。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平凡的社會中用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不凡,在現(xiàn)有的平凡的生活中有趣味、有目標活著,明白人生的意義,直面人生的痛苦與歡樂。在擁有六便士的同時,細細品味月光的柔和美好,和家人一起仰望月空,腳踏實地。
如何在平凡的大環(huán)境中做出不凡的事,去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時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是更多人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吧。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9
一位步入老年的男人,大紅胡子拉碴,行為怪癖。他是斯特里克蘭,毛姆筆下的主角,令人厭惡又同時令人尊敬。
他是一個毫無感情可言的人,腦子里也許只有畫畫。他放棄了證券經(jīng)紀人的職位,拋棄了家庭,舍棄了富貴安逸,去到巴黎。這樣做的目的卻只是一個:畫畫。畫畫對他的誘惑勝過一切,饑寒與病痛都不能阻止他作畫的欲望。這些也是顯而易見的。然而,斯特里克蘭從未得到任何人的充分理解,他的一舉一動都難以被旁人猜測。加上他猙獰的面容,更加使人望而卻步,害怕接近他。他給外人的感受從來是矛盾的,甚至讀者對這個角色的感受也是交雜不清的。
在斯特里克蘭身邊也是一大折磨。他生病了,服侍他的人得不到感謝;他經(jīng)濟困難,資助他的人沒有回償。斯特里克蘭完完全全掉入了畫畫的魔咒,于他,根本沒有人情。但同時,所謂的好友也對他懷著一種期待,一種渴望:期待他的畫能出名,渴望他能一鳴驚人。這種矛盾的心情簡直折磨死人。
不過,話說回來,斯特里克蘭到底值不值得尊敬?他到底是討厭的死心眼還是偉大的藝術(shù)家?誰也成就不了一個人,但單憑著一個人也無法成就自己——只有自己獲得突破并且讓他人看到,這個人才能“成就自己”。斯特里克蘭苦心于作畫,獻身于藝術(shù),本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他也能被認為值得尊敬的大家。不過,懂藝術(shù)的人認同他,不懂藝術(shù)的'人只能袖手旁觀,即使略知一二也對他的認知變了味道。他成了一個棄妻棄子的負心漢……
他對外人的感染力不扎實、不堅定,沒能抓住人們的眼球,沒能“規(guī)范”人們的認識。即使他在藝術(shù)領(lǐng)域多有成就,也絕對不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博得信賴與欣賞。他的追求如月,很美好很誘人,但他忽視了生存的根本,沒能珍惜每一枚“六便士”。
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月”,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自己向往的,青睞的東西。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夙愿,不同的夙愿如不同的月。究竟是月朗星稀還是眾星捧月,依人而定。有些人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追求自己的目標,飛向高空的圓月,他們總有一種捉摸不透的仙氣,難以接近但卻有不可否認的抱負理想。更多的人追求彎月,希望身邊的明星同自己一道發(fā)光,把黑夜的天空照得更閃耀。
“人生漫長得轉(zhuǎn)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查爾斯就是那個終其一生在追求星辰的人!彼艞壋鞘校瑏淼铰浜蟮膷u嶼,與土著交往,摒棄了紅塵,靠近了星辰。那種活得毫無束縛,隨心而行的人,就像書中的斯特里克蘭,將抽象的理想無止境地放大,成為理想與現(xiàn)實的天平上下沉的一邊。如此不諳塵世的男人,固然難以在城市立足。
然而他用畫筆和顏料勾勒出的塵世和現(xiàn)實,最終成了真正塵世與現(xiàn)實中的稀有財富。
一位逃離都市的男人,將靈魂寄托在畫筆上,將精神展現(xiàn)在畫布上。他是斯特里克蘭,毛姆筆下的主角,永遠令人尊敬。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0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題記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個人:年過中年,業(yè)績平平,與妻子孩子生活的很融洽?這種人,想必在生活中很常見吧。這本書就是講述了這樣一個人身上發(fā)生的種種故事。
可如果突然有一天,這個人突然離家出走了,只留下一張“晚飯準備好了”的紙條就拋棄了身無分文的妻子兒女跑到了巴黎,你會怎么想?憎惡,對吧。書中的每一人一開始都是這樣想的,還為他妻子的悲慘遭遇感到同情。后來,書中的“我”到巴黎與他見面后得知他離家出走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畫畫。你也許會感到驚奇,不可理喻,可事情就這樣發(fā)生了。再后來,“我”搬到了巴黎,結(jié)識了藝術(shù)家——施特洛夫,正巧又遇到了他,并且發(fā)現(xiàn)他也常常要為了吃飯發(fā)愁,可似乎只要能畫畫,別的也就毫不在乎了。
過了幾個月,他突然病了,病得很嚴重,于是住進了施特洛夫的家。施特洛夫和他的妻子全心全意地照料他,可等他稍微康復(fù)后卻又把施特洛夫趕出自己的畫室,要求要獨自在里面作畫——他當時在別人眼中畫得并不好。看到這兒,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氣憤不已,甚至想鉆進書里狠狠地打他一頓,可這卻不是最嚴重的。后來,等他痊愈后,施特洛夫的妻子竟對他產(chǎn)生了好感,要求跟著他一起走,可憐的施特洛夫也感受到了人性的悲慘。
許多年過去了,他離開了巴黎,開始了在馬賽的流浪生活。后來他又去了塔希提島,與當?shù)匾幻林咏Y(jié)婚生子,并在那里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令世人驚嘆不已的畫作。不幸的是,他患上了麻風病,雙目失明,痛不欲生?删退氵@樣,他也堅持做畫,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秒鐘。
他就是毛姆筆下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或者說著名畫家——高更。
這本書書名中的兩樣東西——“月亮”與“六便士”在書中幾乎就沒有出現(xiàn)過,可是書中的道理也離不開它們的象征意義!傲闶俊笔菙(shù)目較少的一筆錢,非常平常,人人都可以擁有。而“月亮”則是非常遙遠的,在當時人們的眼里是遙不可及的,并且總是那么神秘,不可捉摸。斯特里本來擁有著那么多“六便士”——幸福的家庭,穩(wěn)定的收入。可他卻并不滿足于此,他追求的是“月亮”,他心目中的月亮。其實在現(xiàn)今社會中許多人都是非!傲闶俊钡,得到了一點微小的好處,就不愿意繼續(xù)嘗試追求更加遠大的目標,不愿意抬頭看月亮。說得好聽點,這叫見好就收,適可而止。可當你真正去嘗試,而到達了“月亮”的境界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當時的“六便士”是多么的卑微。
可斯特里這個人說來也很奇怪,他作畫時從來不允許有別人在旁邊——任何人都不行。
畫完的畫也從來不想著賣掉,不輕易拿給人看,甚至有時畫完就扔掉或燒毀。你也許會問,那他畫這些畫到底是為了什么呢?書中的“我”通過與他的對話猜測是因為他能感受到世上一些常人感受不到的獨特的東西,只能通過繪畫把他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表現(xiàn)出來,而等他畫完后就認為他該做的'已經(jīng)完成了,那些畫也就不重要了,于是毀掉也無所謂。他不求人們理解他,贊同他,只求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得到“解放”,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
你也許還會認為斯特里有做的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他完全可以與妻子兒女呆在家里畫畫,為何一定要離家出走,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畫畫呢?這就是斯特里另外一個不同尋常的地方了:他對愛情的看法。他認為每一個男人都需要經(jīng)歷一段愛情,但是當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后就不再需要了。他認為女人總是會想方設(shè)法想要討好自己的丈夫,而那會讓女人拖延他們實現(xiàn)理想的腳步。正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寫道:“愛情是一種病,得治!
這本書中還有一個出彩的地方是作者對人物的分析,把“我”眼中的各種人的行為分析出了各種可能,并試著用可能性最大的一種說服自己。如果你對這本書還有許多疑問的話,去看原著吧,也許那會使你更好地理解“月亮和六便士”。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1
毛姆的寫法,和預(yù)料中有所不同,可能如知乎所說,他已經(jīng)收放自如,不需要刻意去吸引讀者,字里行間就已經(jīng)把人性剖析得很清楚。以“我”的視角去切入主人公的故事,加上中間不時的小插曲,一開始看時,容易讓人不習慣。比較遺憾的是,看完全書,我都沒有明顯感到很大的觸動,即便書中刻畫的.人物都算是個性鮮明。我想,或許是我已經(jīng)看過《異鄉(xiāng)人》,也更喜歡《異鄉(xiāng)人》,所以《月亮與六便士》已難以讓我覺得驚艷。
“為什么你認為美——這世上最寶貴的東西,會像沙灘上的卵石,一個漫不經(jīng)心的路人,隨隨便便就能撿到?美是美妙,是奇異,藝術(shù)家唯有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chuàng)造出美。而當美出現(xiàn),它并非為了讓每個人都認出它自己!
整個閱讀過程,我一直在困惑,為什么斯特里克蘭能夠做到,一夜之間,拋家棄子,甚至對于友人的關(guān)愛,都能無情至斯。思來想去,始終不得其解,只能猜想他抬起頭,望見的月亮夠大夠明亮,足以讓他放下世間萬物,忘情追逐。若當真如此,恐怕我一生都難以明了,當然也非要明白不可。我也曾想,是否因為西方人素來思想較為自由開放,方能做到如此,但印象里卻有個李叔同先生,不知他走出家門的那個早上,是否望見了一條芳草連天的證道之路。
“人活在這世界上,免不了有些罪惡感!
一直以來,我都妄圖窺探人性,雖然經(jīng)常遭報應(yīng),但依舊屢犯不改。大概是這個東西有毒,一旦上癮了就戒不掉了。畢竟當你有了試探的意味,就容易放縱,就容易不真誠。我有時候也感覺自己越來越無情(也可能我只是單純地變自私了)。即使我常常表現(xiàn)出對友人、陌生人的熱情,但實際上,我越來越做不到花時間去對朋友,尤其是老朋友好一點。而且麻煩的是,我又很難去接納新的朋友,雖然去到哪里,基本都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但是真要交心,并做不到。當然,這也沒什么關(guān)系。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么審判我的靈魂!
前段時間交了個女朋友,一中師妹,華南師范大學,高中化學老師,喜讀詩書,善寫文章。性格體貼,還喜歡我,也沒有諸多要求。連她都說,“你以后再也遇不到像我這么好的人了”?墒茄剑瑔栴}偏偏就在于此,那么多的優(yōu)點,卻獨獨漏了,是不是真的喜歡呢?我沒有經(jīng)驗,卻抱著給自己機會的想法,去嘗試,任由事情一步步地進展。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歡!
“人要學會珍惜。”可是感情的事情,又怎可如此丈量呢?那天我想起來要看《月亮與六便士》,其實我是想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那么決絕,他是如何去逃避良心和道德上的責難的,然而最后,我并沒有找到答案。我的朋友告訴我,“一段感情里頭,沒有對錯,沒有說付出得多,就應(yīng)該得到該有的回報。”道理我都懂,但是當你明知會傷害一個人,卻不得不去傷害時,終究不是好事。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2
“有些人,一出生就好像被拋到了一個本不屬于他的地方;蛘吲c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或者與家庭觀念相沖突,甚至對自己當下的身份缺乏認同,似乎某個遠方才是冥冥之中的家鄉(xiāng)!迸既婚g看到這句話吸引我讀完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
它是英國著名作家毛姆最重要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從名字直白的理解,也許月亮代表著崇高的理想,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則代表了現(xiàn)實與卑微。小說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原本是一位事業(yè)有成的證券經(jīng)紀人,他的相貌很平凡,只不過是一個忠厚老實、索然無味的普通人,一個恪盡職責的丈夫和父親,而他的家庭也如同世間無數(shù)對夫妻一樣感情十分融洽,讓人心生艷羨之感。作者寫道,這種生活模式給人以安詳親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河,蜿蜒流過綠茸茸的牧場,與郁郁的樹蔭交相掩映,直到最后瀉入煙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卻總是那么平靜,總是沉默無言、聲色不動,你會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突然有一天,一切常規(guī)都被他打破,他離開了原本創(chuàng)造的一切生活,離開妻子孩子,獨自一人逃到巴黎開始畫畫。讀到這里時我一邊覺得疑惑,為何他能果斷拋棄如此幸福穩(wěn)定的生活,一邊卻被他的一意孤行堅持自我所打動,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必須畫畫兒,我由不了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guān)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輾轉(zhuǎn)流離的他最終選擇拋棄文明世界,遠遁到南太平洋與世隔絕的一個島嶼,在那里找到了靈魂的歸處,創(chuàng)造出了一幅幅令世人震驚的藝術(shù)作品。
書中的部分情節(jié)讓我對這位畫家一度感到不滿,從丈夫和父親的角度來說,他一定是不合格的。拋家棄子、傷害危難時期幫助自己的朋友,視倫理為無物,藐視時間道德價值,無情而冷漠,用瘋子來形容他不以為過。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同時又是個天才,中年時期沒有任何基礎(chǔ),即使生活拮據(jù)到快要死去,他絲毫沒有動搖,手中的畫筆似乎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從不在意任何人的評價,燃盡一生去追求純粹的藝術(shù)。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只看到了月亮。每個人都有其復(fù)雜性,不同的選擇使我們的人生角色在做一道道加法,而文中他卻丟棄了社會中的各種角色,努力掙脫束縛只為了遵從他內(nèi)心的聲音——追求藝術(shù)。每個人面臨問題的選擇不同,正是在不斷的選擇中造就了各色各樣鮮活的人。如同書中的施略夫特是最早發(fā)現(xiàn)主人公才能的人,在危難時伸出援手卻被背叛時依然出于內(nèi)心對天才的愛惜選擇默默離開,妻子在得知丈夫離開時強大的報復(fù)心以及丈夫成名后的虛榮心與她原本溫柔可愛的形象大相徑庭。也許我永遠無法真正理解,更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任何人,但我無法否認他是一個偉大的人。原來卑鄙與偉大、惡毒與善良、仇恨與熱愛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顆心里的。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角色是一位叫阿伯拉罕的醫(yī)生。學生時期的他對于外科手術(shù)是個天才,沒有人不承認他的才華過人。然而面對人人艷羨的最佳選擇,他堅持留在了亞歷山大港做一名檢疫員。書中是這么描寫的:“他從甲板上看著這座陽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看著碼頭上的人群。突然間感到一陣狂喜,有一種取得無限自由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好像回到了老家,他當時當?shù)鼐痛蚨ㄖ饕猓窈蟮娜兆佣家趤啔v山大度過了。”一個人因為看到另一種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義,只經(jīng)過半小時的考慮就甘愿拋棄一生的事業(yè)前途,這需要很強的個性。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huán)境里,淡泊寧靜、與世無爭。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yī)生,年薪一萬磅,就是成功嗎?這一切都取決于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于他認為對于社會應(yīng)盡什么義務(wù),對自己有什么要求?梢钥闯鲞@兩個角色有著相同的特質(zhì)。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模糊卻認同的東西。主人公在臨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是個天才,他只是離家后笨拙的開始學畫,堅持內(nèi)心,在無人問津的小島上心滿意足的度過了一生。而阿伯拉罕醫(yī)生同樣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成功,選擇了一個小城市胸懷坦蕩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的選擇,都注定會不被理解。同樣是天才,一位選擇了純粹的理想,人們認為他是個瘋子,另一位選擇了平凡的快樂,人們認為他是個傻子,但二者都樂在其中。既然免不了被評判,我們?yōu)楹尾粺o視這些外界的評價堅持自我呢。主人公最終是創(chuàng)造出了驚世駭俗的藝術(shù)作品,而天才只是萬分之一,現(xiàn)實中多是碌碌無為的平凡人。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無論外在因素是怎樣,無論我們是不是天才,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一生為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當我們敢于無視外界評價,努力堅持自己的時候,我們本身就已經(jīng)處于自由之中了。不管是主人公、阿伯拉罕還是我們,始終追求的無非是不辜負來這世界一遭,能夠心滿意足的度過快樂順遂的一生。很多事情縱然拼命也沒能夠達到終點,是否我們就應(yīng)該后悔當初的選擇呢。我想內(nèi)心的富足正是在我們每一次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的時候積攢下來的,一切經(jīng)歷都是探險,在未知中探索自我,找到自己愿意為之堅持一生的東西。如同史鐵生在《病隙碎筆》中說到,且視他人之疑目如盞盞鬼火,大膽地去走自己的路。我試著描述出想要的生活卻始終無法得到清晰的答案,但我想只要還有學習新知識時的激動,品嘗美食時的快樂,與親人朋友相處時的真實,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張薇)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3
一百多年前,英國詩人王爾德寫下這樣一句話:“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蔽蚁,這簡直可以拿來概括《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
一個家庭美滿、事業(yè)成功的證券經(jīng)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年屆不惑突然拋棄一切,從倫敦去了巴黎,沒有給出任何理由。后來人們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畫畫,并因此在巴黎窮困潦倒,吃盡苦頭。有位好心的畫家賞識他,同情他,接他到家里養(yǎng)病。他卻恩將仇報,“勾引”畫家的妻子,并導(dǎo)致她自殺。他對家人、朋友、一心愛他的情人都非常殘酷,對世俗的一切觀念都不屑一顧。只對藝術(shù),有著一種本能的,不可遏制的追求欲望。最終,他厭倦了文明世界,來到南太平洋中的塔希提島,與世隔絕,娶妻生子,終于創(chuàng)作出了藝術(shù)史上的不朽之作。但在得了絕癥之后,他又叮囑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燒了這些偉大畫作。他的后半生,就是為畫畫本身而活。只有畫畫這個過程,是讓他醉心的,至于畫作的價值,受多少贊譽,他毫不關(guān)心。
這就是整個故事!皾M地都是六便士,只有他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有象征意義的話很煽情!傲闶俊贝砹耸浪椎睦,“月亮”則是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讀完了整部書,雖然不能百分百理解主人公的理想,但是十分欣賞他追求夢想的'極致狀態(tài)。雖然主人公的許多行為與世俗道德不符,但他的初衷卻令我頗為心折。這就是所謂的“先人高品,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由思特里克蘭德,我想到了更多“神仙”一樣的人物!
2500年前的古印度,小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自小享盡人間富貴,但在看到世人生老病死的苦厄后,便決心舍棄王位與家庭,為大眾求解脫之法。經(jīng)過16年的苦修,終悟道,成正果——這就是佛祖釋迦,
半個多世紀前的中華民國,有一位濁世風流公子李叔同,于39歲時毅然決然拋拋棄富家生活,遁入空門,度己度人,活出了恣意而為的心性、遺世獨立的風骨——那就是一代高僧“弘一法師”耀眼的傳奇。
“人是一個被廢黜的國王,否則就不會因為失去王位而悲哀”,借用帕斯卡爾的這句名言,我們可以把這些奇人異士的精神史,看作是為恢復(fù)失去的王位而奮斗的歷史。無論是小說中的原型人物高更,還是佛祖、高僧,他們的決心猶如壯士斷腕,選擇了忠于自己的夢想,就像一個真正的勇士去挑戰(zhàn)一切厄運。
然而,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夢想從沒有照進現(xiàn)實,而總是敗給了現(xiàn)實。二十世紀初的英國,正是經(jīng)濟快速增長,工業(yè)化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代。時代的特征反映在人的身上,就是金錢至上,物質(zhì)主義橫行。這也像極了今天的中國。如今,有多少年輕人愿意放棄高薪職業(yè)和穩(wěn)定地位,去尋找虛幻的夢想?有多少人的夢想不是百萬年薪,寶馬香車?每個人都低頭尋找著地上的“六便士”,抬頭欣賞月亮者,鮮矣!
我想,這就是一個選擇的問題,無所謂對錯,但確實有高貴與平庸之分。如何選擇,還是取決于我們追求的目標和人生觀、價值觀。
離經(jīng)叛道追求“月亮”的不一定就是瘋子,他也有可能是神明;循規(guī)蹈矩為五斗米折腰的不一定就幸福,他也有可能很壓抑;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不應(yīng)該是成功的唯一定義;做自己想做的事,讓內(nèi)心安寧,不完全是不負責任的借口!
人生苦短,還是要回到內(nèi)心,追問靈魂。生活也好,謀生也罷,做出自己的選擇,無悔就好!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4
之前就聽老師推薦過這本書,但是一直沒有買下來,今天中午的時候去書店看了一下,還是有這本書的,我就買了下來。讀更多的書,讀更好的書,對自己是有好處的。
我用了整個下午的時間讀了這本書,這本書是通過回憶自己與畫家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的過往的方式描述了這個畫家的天才之旅。在作者的回憶里,斯特里克蘭給作者的第一印象就如畫家太太描述的一樣,是個無趣,普通的中年人。有著兩個孩子,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普通的好像一眼就能看到未來。
但誰也想不到,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男人,居然毫無征兆的拋棄了家庭,去了巴黎。很多人都說斯特里克蘭是帶著一個女人一起走的,他愛上了別的女人。作者受這個畫家太太的委托,去了巴黎,見到了斯特里克蘭。事實卻很讓人意外,并沒有什么女人,而且住的也不是什么富人區(qū),跟普通旅店相比,普通旅店都顯著奢華。那么他來到巴黎是為什么呢。理由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他要畫畫,這句話從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口中說出,還值得鼓勵,可是一個為人父的中年男人說出這樣的話。作者和畫家的太太都很難理解。
畫家的太太寧愿相信他是愛上了別的女人,而不是為了什么理想。外界也是如此,這為畫家的太太博取了同情,五年以后,畫家的.太太過上了優(yōu)越的生活。作者再次見到斯特里克蘭,他還是穿著五年前的衣服,沒什么變化,說到變化,就是更加尖酸刻薄了。
斯特里克蘭的生活并不好,沒人愿意買他的畫。而且他也不賣,也不展覽,在所有人眼中他是個怪人。還欠了很多錢,還不上錢的時候就會送別人一幅畫,而這些送出的畫也是被主人堆在角落里,直到斯特里克蘭離世后,他的畫從六便士賣不出去,到價值連城。角落里的畫重見天日。
斯特里克蘭最后的日子仍在畫畫,被大家評論為天才。你想得到從未擁有的,就要付出從未付出的。人都是有理想的,很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就知足了,成為不尋常之人,必然要經(jīng)歷常人未經(jīng)歷的。斯特里克蘭的勇敢選擇,我們未必會做,但好在我們年輕,趁年輕,追理想,不放棄,必成功!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5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是是我在公園跑步和遛彎的時候,通過喜馬拉雅APP聽完的。說實話這本書聽的讓我?guī)锥认胍艞,因為情?jié)實在是讓我討厭。但是出于對于一本名著的尊敬與向往,我忍受著厭惡感把這本書聽完。雖然書還是讀起來更好,但是對于這本書我是很慶幸是通過聽書的形式完成閱讀的。如果是通過閱讀,我可能看了三四章就會放棄。
這本書的描寫手法或者說情節(jié)的設(shè)置在我看來可能不是符合中國人的.思想脈絡(luò)與閱讀觀念。主題對于中國卷帙浩繁的書卷來說并不缺少此類文章。個人感覺其并沒有特別突出的或者可以稱之為一本世界名著的特點所在,當然這并不否定這不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但是我認為其文字、情節(jié)、乃至主題均無法稱之為世界名著之流。
之前總是能看到豆瓣上說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卡夫卡的什么什么之類的,我并沒有閱讀過卡夫卡,但是毛姆的這本書真是讓我失望。讀后感·書中整體上可以說用著欲揚先抑的手法,這本書直到斯特里特蘭到了塔西提的時候,我才稍微產(chǎn)生了些許同情,前面的情節(jié)真的是讓人討厭,尤其是對于女性的描寫,幾乎都是各種近乎于侮辱的描述,對于感情也是無比貶低。當然可能過去的年代里女性的地位角色都是差不多的,可能是我個人的喜惡比較明顯。
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是在我預(yù)知了斯特里特蘭將來的成就的原因,對于他所做的一切都有著解釋,作者一邊極盡可能的貶損主角,但是行文間的認同與贊美讓我覺得極為矛盾。書中讓我覺得最為舒暢與對斯特里克蘭產(chǎn)生認同的情節(jié)是在結(jié)局,老醫(yī)生描述斯特里克蘭描繪那幅心中的天堂并燒毀的情節(jié),真是極為震撼,也真真讓我感受到了作為有著激情的畫家,和藝術(shù)家的崇高。
但這本書最大的問題是讓我覺得別扭,整本書百分之八十的情節(jié)都讓我覺得追求理想如果是這種方式,莫不如放棄,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但是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只有為了自己的理想,用折磨自己,用自己的痛苦去獻祭才能實現(xiàn)它。
也許畫家的原型就是這樣?我并不了解高更,因此無從揣測。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原型是高更給他增加了許多名氣是肯定的。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07-05
讀《月亮和六便士》有感03-23
月亮與六便士的讀書筆記03-05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2-13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2-18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3-06
月亮與六便士讀書筆記02-09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4篇09-08
讀月亮與六便士有感15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