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層干部教育培訓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素質的提升,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基層干部教育培訓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基層干部教育培訓調查報告1
基層干部是貫徹落實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擔負著組織、領導、管理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任,是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的骨干。因此,切實加強基層干部的培訓教育工作,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基層組織的執(zhí)行力、戰(zhàn)斗力,而且是做好農村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我縣基層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基本情況
澧縣基層干部共3080名。其中,縣直機關單位科級及以下干部1802名,鄉(xiāng)鎮(zhèn)街道干部262人,縣屬學校、醫(yī)院、科研機構等事業(yè)單位的管理人員384人,村、社區(qū)負責人和非公經濟組織黨組織負責人632人;大學及以上學歷1752名、大專637名、中專及以下691名;35歲以下的583名,36歲至50歲的20xx名,51歲以上的482名。按照全縣干部5年輪訓一次的要求,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67期,共培訓基層黨員干部5700人(次)。
二、我縣近年來開展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澧縣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從改進培訓教學方法入手,切實增強干部培訓實效性,提升干部綜合素質。
1、“理論+實踐”案例式教學。針對村干部,推行"理論+實踐"案例式教學,激發(fā)村干部學習興趣。案例式教學即:講師采取農村身邊生動鮮活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描述、說明、論證相關理論,充分調動村干部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村干部樂于、便于、易于吸收新知識的目的。如:在講授專業(yè)合作社規(guī)范運行時,邀請已取得成效的.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結合實踐經驗講課;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組織村干部到先進縣市實地考察學習,在活生生的事物面前受觸動、長見識、得教益,讓村干部看得更清、記得更牢、學得更深,以此激起村干部的學習興趣,產生思想共鳴,讓村干部真正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去。
2、“模擬+問答”提問式教學。針對鄉(xiāng)鎮(zhèn)干部,推行“模擬+問答”提問式教學,強化講師與鄉(xiāng)鎮(zhèn)干部之間的互動和對話。提問式教學即:講師在理論培訓時,結合理論知識點,采取模擬情景、點題問答和討論等方式,增強干部學習的壓力和動力,及時檢驗學習成效。如:在講授如何提升現(xiàn)代鄉(xiāng)鎮(zhèn)領導干部能力時,設定一些新農村建設、黨建服務經濟、突發(fā)事件模擬等相關情景,隨機點名要求鄉(xiāng)鎮(zhèn)領導干部現(xiàn)場回答應對的具體措施,或全員提問,或由講師出題目,組織鄉(xiāng)鎮(zhèn)干部開展討論,改變以往的“大灌輸”,突出干部的學習主體地位,促使他們善于提問、分析和總結,在培訓時不敢懈怠,并自覺將領導能力理論與自己的工作心得結合起來,認真思考應對之策,以此提高他們依法行政和服務群眾的能力。
3、“學習+調研”研究式教學。針對縣直單位領導干部,推行“學習+調研”研究式教學,增強培訓的縱深度。研究式教學即:在組織開展培訓時,安排縣直單位領導干部深入農村基層開展調查,對農村工作進行研究。如:在鎮(zhèn)村學習和鍛煉時,全面了解村情民意,并就農村經濟發(fā)展、矛盾化解、民生改善、加強黨建等選擇體會較深的角度撰寫有問題、有分析、有對策的調研報告。通過學習、調研、研究,讓縣直單位領導干部熟知理論概念,實現(xiàn)部門領導干部開展農村工作的理論水平和實際能力“雙提高”。
三、當前基層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分析
1、對基層干部培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培訓是加強干部管理,提升干部素質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但在實際管理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誤區(qū),如忽視干部培訓和再教育工作,甚至有部分人認為培訓教育工作是走形式,走過場,浪費時間、物力和財力,沒有把干部教育培訓這項戰(zhàn)略任務提到應有的高度去認識,最終導致對抓干部培訓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
2、培訓教育干部的方式單一,缺乏靈活性。目前,干部培訓的方式單一,依舊是以面對面“滿堂灌”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材為主。教學過程中缺乏實踐鍛煉、案例分析和調查研究。這種灌輸式的培訓方式陳舊,不具備吸引力和感染力,缺乏科學性和靈活性,不但難以提高參訓者的學習興趣,更無法提高基層干部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致培訓質量較低,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基層干部教育培訓調查報告2
現(xiàn)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按干部層級劃分,根據(jù)筆者工作實踐來看,區(qū)縣一級對科級非領導職務干部、科局鄉(xiāng)鎮(zhèn)普通干部、事業(yè)單位干部的培訓相對較少,特別是一些急需培訓的年輕干部長期得不到培訓,“游離”在黨校主體班教育培訓之外,導致干部教育培訓對象覆蓋不全面,存在事實上的“盲區(qū)”。
一、干部教育培訓“盲區(qū)”的表現(xiàn)
雖然當前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取得很大成績,但離落實干部大教育大培訓戰(zhàn)略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覆蓋不全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體班培訓對象相對固化。一直以來,縣級黨校(行政學校)主體班培訓對象主要以培訓輪訓鄉(xiāng)科級領導干部、后備干部、基層黨組織書記為重點,培訓對象相對固化,加之每年主體班辦班期數(shù)有限,參訓對象還受名額限制,從源頭造成干部參訓面不廣,受訓機會先天不足。
2、重視程度參差不齊導致培訓落差。部分單位領導不重視干部教育培訓,從上到下基本都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認為“學習不是工作”、“學習耽誤工作”、“學習的人不干工作”,單位主體班名額本就有限,加之領導重視不夠,對點名調訓輕則換人,重則推脫放棄,造成干部更加少有參訓機會,致使干部隊伍素質停步不前,甚至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3、工學矛盾解決不力致使想訓不能訓。一方面是培訓機會少,另一方面是有了培訓機會需要培訓的人也參加不了,這種怪圈在基層普遍存在。隨著平均年齡、業(yè)務熟悉程度的不斷增長,勝任工作的人數(shù)卻越來越少,造成很多重要工作崗位一人多崗,有的身處一線繁忙重要崗位。面對省、市、區(qū)很多專業(yè)培訓,培訓內容特別需要,但卻實在分身乏術,單位也不愿意因為個人培訓影響工作,一旦調訓則工作斷檔,所以每次面對培訓機會都只能無奈錯過。
4、部分干部主觀上消極參訓致使能訓不愿訓。在我們區(qū)縣一級,部分年齡約五十歲以上,已提拔到一定職級,繼續(xù)向上提拔已基本沒有希望的干部,有機會參加培訓,而自己主觀上不想培訓。
二、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主要有:
1、主體班設置欠科學,調訓難涉及。目前,我區(qū)干部能參加的主體班主要有處干班、科干班、中青班、黨外干部班、婦干班等,受訓對象主要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和部分中青年后備干部。機關事業(yè)單位中所占比例較重的一般干部,有的由于年齡較輕、參加工作時間較短,有的職級未提升,基本少有機會參加黨校主體班培訓。
2、培訓內容欠豐富,吸引力不強。一些年輕干部,由于離開學校不久,有著旺盛的學習精力、大量的閑余時間、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積極向上的期望心理,非常希望能參加一些政治理論培訓以及業(yè)務技能培訓?墒聦嵣,這些年輕干部所能參加的,只有一年一到二次的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更新知識培訓。而且,知識更新培訓所涉及的外語、電腦、普通話等等知識技能,往往是比較初淺的,對于一名剛剛從學校畢業(yè)不久的年輕干部來說,實在是太簡單了?梢哉f,離校三到五年的年輕干部,幾乎沒有機會參加那些真正能提高能力素質的培訓。
3、部分干部主觀思想消極,終身學習難堅持。一是個人學習欲望下降。這部分領導干部由于工作已有一定的年限,不論政治理論水平還是業(yè)務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處理日常工作已不成問題,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都降低了。二是學習動力不夠。根據(jù)干部選拔任用中的一些規(guī)定,領導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齡界限,得到提拔的希望已經很小,從客觀上講,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質也就失去了動力。三是學習精力跟不上。部分干部年齡一大,記憶力肯定不如年輕時候,再加上四十歲以上的領導干部,一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方方面面都需要照顧,精力也確實搭不夠。
4、培訓機構管理松散,約束激勵不嚴格。干部教育培訓缺少動力,一整套系統(tǒng)的、嚴格的、可操作的、針對干部教育培訓的檢查、督促、考核、獎懲制度尚未形成。建立的培訓考試考核制度執(zhí)行不夠嚴格,有的流于形式?荚嚐o壓力,平時就不努力,考試結果也難分等級。對干部培訓考核結果運用不夠,存在培訓與使用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先訓后用、屆期必訓的制度沒有落實。不訓照用,調訓就可以不參加。無考核無獎懲,也就無激勵,干部學習既沒有動力,也沒有壓力,從而形成了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壞一個樣的弊端。
三、解決的對策與建議
1、科學設置主體班,保障調訓的有效實施。
一是保障培訓覆蓋面。將青年干部作為培訓重點對象,促使青年干部培訓從年度培訓轉變?yōu)榻洺E嘤。注重擴大培訓范圍。采取個人報名、單位推薦、組織調學的方式,將后備干部、選調生、新錄用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選派到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都納入到培訓范圍。二是實行培訓計劃申報。以往我們主體班實行點名調訓時,組織部門在開班之前總為參訓學員到位問題發(fā)愁。經常遇到單位領導講原因不支持,干部講價錢不配合,以單位工作忙、工學有矛盾為由,讓干部調訓工作很難到位。近年來,我們按照中央大規(guī)模培訓干部的要求,采取自行申報計劃的方式,要求各單位根據(jù)各自實際,按照考慮干部本人意愿、單位統(tǒng)籌安排、五年內不重復培訓、黨委黨組研究申報的原則,制定了五年參訓計劃,既保證單位有人參訓,也讓對自己參訓做到心中有數(shù)。三是注重保證培訓時間。開班之前與調學單位加強協(xié)調溝通,嚴肅學習紀律,保證每名干部的培訓時間,用時間保證干部培訓質量。
2、轉變單位領導和受訓對象培訓觀念。
當前,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干部隊伍知識老化的現(xiàn)象已經出現(xiàn),提高干部隊伍整體素質,就必須更新思想觀念。一是領導者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發(fā)達國家、跨國集團公司都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挖空心思、千方百計引進人才,我國也在科教興國戰(zhàn)略之后提出了人才強國戰(zhàn)略。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教育和培訓培養(yǎng)出來的'。樹立了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自然就會高度重視干部培訓工作。二是要樹立干部終身教育觀念。原來社會發(fā)展緩慢,知識的發(fā)生較少,F(xiàn)在,社會發(fā)展加速,知識也呈幾何數(shù)增長。知識爆炸了,人腦還是那么大,所以得學,有選擇的學,一直學,終身學。終身學習將成為干部的重要任務,成為人才開發(fā)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要樹立干部的培訓權利觀念。全員培訓、繼續(xù)教育和終身學習不僅是組織對干部的要求,而且是干部的權利,不僅要安排干部參加調訓,而且要為干部參加自選培訓創(chuàng)造條件,以幫助干部建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促進各級干部向“專家型”、“思想型”、“管理型”轉變。
3、保持培訓內容的更新。
一是要實現(xiàn)從粗放型向精細型轉變。現(xiàn)在已經進入了精細化的時代,創(chuàng)新培訓內容也必須由粗變細,變精,順應干部成長規(guī)律,為不同崗位干部“量體裁衣”,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突出教育培訓的個性化、特色化、專業(yè)化。二是注重在提高干部的實際工作能力上下功夫。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緊扣干部群眾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與實際工作緊密相聯(lián)的內容進行專題教育培訓。三是要實現(xiàn)補償型向發(fā)展型轉變。要求我們的眼光要放長遠,不是現(xiàn)在缺什么就補什么,而是著眼未來,將來可能需要什么,現(xiàn)在就學什么,使培訓內容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學用結合,注重成果的有效運用。
一是要堅持做到“能者上,弱者下”。我們如果能堅持任人唯賢、德才兼?zhèn),做到“能者上、弱者下”,則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自然就提高了。若不參加教育培訓,能力素質跟不上發(fā)展的需要,即使已經到了一定的職位,也有可能被降職免職。這樣一來,只要有培訓機會,領導干部自然會積極自覺地去參加,甚至沒有機會,他們也會主動地去爭取機會。二是要嚴把進出口關。至于一般的年輕干部,以及各類不同年齡的一般機關工作人員,只要做到干部隊伍的“能進能出”,那么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自然也會提高。三是教育培訓與干部使用相結合。把學習教育培訓的成效作為一個重要條件,建立健全并認真實施先培訓后上崗和在職進修制度,把教育培訓的效果作為干部考察的重要內容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jù)。學習合格作為考核干部、選拔任用干部的必要條件之一,實行干部考學、述學制度,使干部做到工作學習化和學習工作化,把學習作為終身任務,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這意味著,將培訓結果與考核晉升掛鉤,可使對干部的培訓要求變成剛性的硬約束,促進干部積極主動地參加學習培訓。
【基層干部教育培訓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02-02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07-11
教育培訓總結03-16
教育培訓制度03-01
教育培訓制度10-06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15篇01-14
實習生教育調查報告11-28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15篇)11-05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精選15篇)12-05
員工教育培訓制度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