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好故事演講稿范文
演講稿是作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現(xiàn)在的社會生活中,演講稿應用范圍愈來愈廣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演講稿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好故事演講稿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好故事演講稿范文1
20xx年夏天,我獨自一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一份都市報,在那里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里,我時常在想:我們?yōu)檎l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一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人?我們要做什么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一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一生的時光。
是什么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沖突———我們?yōu)檎l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一份體面的職業(yè)。分歧在于內心。
幾年來,我一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yè)。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chuàng)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一個風云際會的時代里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么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chuàng)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fā)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后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fā)問或是探查一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后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tài),客觀真實地寫出一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后是每周,每年。
要做一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一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一名好記者?怎樣寫出好新聞?
我想,這一方面能證明我們對于新聞事業(yè)的激動與熱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一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閱讀一些范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后告訴自己:我這比上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一個關于閱讀的“訣竅”,那就是讀杰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一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一個杰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說一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qū)別在于:新聞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你相信什么,你就可能成為什么。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shù)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于你的選擇。你選擇了什么,你就可能成為什么。
好故事演講稿范文2
今天我想講述的是一個普普通通打工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到信,駐馬店西平縣人,20xx年從部隊退伍后到深圳打工當小區(qū)保安。今年2月15日,我接到一個采訪任務,要求馬上趕往深圳,當我見到李到信時,我驚呆了,他渾身高度燒傷,正躺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里,與死神做著頑強的搏斗。
今年2月14日中午,李到信所在小區(qū)一棟高層住宅突發(fā)火災。警報響起,正在輪休的李到信聽到后,找到一個滅火器迅速趕到火場,在他撞開房門的一瞬間,巨大的氣浪和兇猛的火苗一下子把他掀了起來,又重重地甩在地上,他爬起來再次沖進煙火彌漫的房間,救出了兩名已經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的業(yè)主,并把自己的呼吸器讓給了他們。緊接著,他再次沖進屋內救人,就在這個時候,煤氣罐發(fā)生爆炸,他瞬間被淹沒在火海中。
消息傳到駐馬店,家鄉(xiāng)人民非常關心這位見義勇為的好小伙兒,立即組織人員趕赴深圳協(xié)助救治和慰問。在醫(yī)院里,主治醫(yī)生楊維琦告訴我:“李到信全身重度燒傷面積超過了50%!搶救和治療期間,李到信先后接受了5次大的植皮修復手術,頭腫得像氣球,甚至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4月14日凌晨3時,因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年僅31歲的`李到信永遠離開了我們……
那一天,距他突入火海救人整整60天。李到信與死神搏斗的60天里,我們采訪組數(shù)次前去探望他。我親眼目睹了他一次次在“鬼門關”前痛苦地掙扎,也看到了他對生存的渴望。
李到信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小兒子才1歲,結婚8年,因為外出打工,夫妻聚少離多。出事后,妻子于克敏把孩子抱到李到信病床前,希望他醒來時能看到孩子。在李到信略微清醒的時候,我們問他傷這么重,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還會去救人嗎?他說:“還救。”
4月29日,英雄魂歸故里。因為我們的報道,整個河南、整個中國都在傳頌他的故事。當載著他骨灰的靈車緩緩駛近家鄉(xiāng)時,數(shù)萬人打著“英雄一路走好”的橫幅走上街頭,迎接英雄回家。
好故事演講稿范文3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為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著。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著窗戶,凌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fā)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床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沖進駕駛臺發(fā)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jié)……”他跟我說,“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著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臺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著把上百件高精尖設備送到海底去采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說,甲板濕滑,設備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設備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鉤了。還有一次,一臺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xù)5小時排險,電機員說,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xù)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采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xié)助測量深海數(shù)據(jù),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并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刷新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xù)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xù)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為什么不用國外最新數(shù)據(jù),還要反復去測4遍?他說:“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fā)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xié)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數(shù)據(jù)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說:“‘海六’為‘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說,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huán)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后工作,為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qū),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于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這些人、這份事業(yè)。于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請求輪換凌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設備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采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著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里翻滾也會鉆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困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著濕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xiàn)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xù)奮戰(zhàn)了大半年。在實現(xiàn)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里打下了永恒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
【好故事演講稿】相關文章: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02-15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03-22
好的故事讀書筆記09-27
好的故事教學反思3篇04-20
小班故事教案好餓的小蛇06-14
好家風家訓小故事演講稿12-11
好家風好家訓演講稿01-28
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演講稿07-12
好家庭好家風好家教親子演講稿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