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優(yōu)秀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優(yōu)秀,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小學語文人教版第二冊第三十四課《小蝌蚪找媽媽》。
一、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語言活潑、生動有趣的看圖學文,主要講的是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作者用故事的形式來敘述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這種寫法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兒童情趣,學生樂學,興趣濃厚。
結合本課的特點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文中重點詞句;理清課文條理;弄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能力目標:
。1)指導學生看懂圖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2)抓住“找”字,引導學生自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3)采用不同形式的自讀、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悟情。
情感目標:利用課文內(nèi)容、多媒體課件激發(fā)學生喜愛小動物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并接受禮貌教育。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
二、學情分析及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書本、掛圖等有限形式,經(jīng)過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傳遞信息、教授知識。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后,改變了傳統(tǒng)單一的授課方式,使教師、學生和教材在地位上都發(fā)生了變化,越來越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年齡小,喜歡小動物,思維活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注意力容易分散。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給學生最直觀、最生動、最深刻的印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求知欲,培養(yǎng)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在教學中我主要選用情境法、,講授法、觀察探究、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本課時的教學內(nèi)容。
怎樣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呢?我做了如下設計:
三、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一年級的孩子好奇心強,對一些形象直觀的物體感興趣,因此,上課開始,我播放小蝌蚪在池塘里有來游去的畫面和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我設下懸念:“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它長得什么樣?讓他們隨著輕松愉快的音樂帶著滿腔的激情和好奇進入本課的學習。
通過這種方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又能使學生在優(yōu)化的課堂環(huán)境中主動參與學習。
2、視聽結合,整體感知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小蝌蚪找媽媽及生長變化的動畫課件,學生通過觀看課件不僅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知道了它的媽媽是誰,又對“迎、追、游”三個動詞有了更形象、更直觀的理解,了解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學生通讀全文,知道小蝌蚪遇到了誰,最后找到媽媽沒有。
這一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課文,初步獲得對教材內(nèi)容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出問題:“小蝌蚪為什么跟青蛙媽媽的樣子不一樣?小蝌蚪為什么要去找媽媽?它們是怎樣找媽媽的?”激發(fā)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在課件的幫助下,學習的輕松、有趣,通過看、想、說等方式對學習資源進行了分析,培養(yǎng)了學生在快速觀察中捕捉信息的能力。
3、圖文結合,研讀品味
本文內(nèi)容淺顯,語言簡潔明了,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敘述方法基本相同,教學時,我采用“扶”、“放”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的學習,讓學生在讀中自探自悟,合作學習,理解內(nèi)容,品析詞句,總結學習方法,指導學生自學后面兩段。
。1)教師引導,讀中悟情
教學時,用教師引導,讀中悟情,圖文結合,逐句學習的方式完成,著重學習小蝌蚪與鯉魚阿姨的對話。(幻燈片和鯉魚對話“喂,你看到我們的媽媽在那里了嗎?”。“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里?”)這里,用多媒體出示兩種不同的預期的對話,讓學生分角色反復朗讀,在朗讀中受到文明禮貌教育!靶◎蝌秸覌寢尩倪^程中自己發(fā)生了哪些變化?”這正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用圖畫配文字說明來突破難點。
。2)自探自悟,合作學習
指導學生總結學習方法:
1、過了幾天,小蝌蚪有什么變化?
2、它們見到誰,問了什么話?
3、得到了什么樣的回答?然后自學第三、四段。再用提問、討論的方式檢查自學情況。在學小蝌蚪與烏龜?shù)膶υ挄r,讓學生合作討論:“小蝌蚪為什么錯把烏龜當媽媽?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還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當小蝌蚪找到媽媽時,轉換角色讓學生做小蝌蚪,老師做青蛙媽媽,讓小蝌蚪對媽媽說找到媽媽后的心里話,讓書本知識得到升華。在感悟課文用詞形象準確的教學過程中我播放“迎上去、追上去和游過去”的動畫課件了解青蛙生長過程以及在不同階段的形態(tài)變化,利用課件的直觀效果,在突破重難點方面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歌曲欣賞,再現(xiàn)故事:低年級的孩子形象思維活躍,枯燥單一的語言文字很難吸引孩子們長時間的注意力,因此課文學完,我用三幅圖片,以討論法為主來領悟小蝌蚪再找媽媽的過程中三個動詞“迎、追、游”隨后,播放歌曲《小青蛙》讓學生同小蝌蚪一起享受找到媽媽后成功的喜悅,在歡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從而形成意念,轉化為內(nèi)在。
在學科的教學實踐中,教育的信息化開闊了我們這些年輕教師的視野,我們漸漸具備了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教育理念,具有了使用各種信息工具的教學服務意識,從而也就具備了敏銳的搜集信息的能力。于是,我們成為了學生學習情境的設計者,更成為了學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指導者、幫助者,成為了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信息化教育為我、為每一位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與展示的平臺,我們便在這個開放性的實踐平臺上,感受著信息技術在教育變革中的推動作用,感受著它帶給學科課堂教學的巨大變化。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優(yōu)秀】相關文章: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06-20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08-16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03-15
《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精選11篇)05-16
《小蝌蚪找媽媽》教案優(yōu)秀02-02
小蝌蚪找媽媽優(yōu)秀教案03-05
幼兒園《小蝌蚪找媽媽》說課稿07-03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優(yōu)秀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