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必備)《蒹葭》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蒹葭》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蒹葭》教案1
教學目的與要求:
1.讓學生在把握全詩感情基調(diào)的基礎上,準確、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2.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3.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美的動力。
教學重點:
1.背誦詩歌,領會詩的情感。
2.掌握起興的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結(jié)構(gòu)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與賞析詩歌美的語言、美的意境。
教學方法:
討論,點撥
教學媒體:
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當你聽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親愛的媽媽,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沒有一個家,……"這膾炙人口的歌詞時,是否記起了那首游子思鄉(xiāng)的千古絕唱《天凈沙·秋思》?當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豐盛的晚餐時,是否記起了父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囑咐?當你驚嘆于戈壁灘的狂風吹沙時,是否憶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志豪情?古典詩詞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麗與奇妙。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蒹葭》這首詩歌,再一次用詩歌滋潤我們渴求的心靈。
二、簡介《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稱“詩三百” 。
我們談到《詩經(jīng)》,就少不了要提到詩經(jīng)六義。詩經(jīng)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xiàn)手法。
《詩經(jīng)》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包括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風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區(qū)域朝會宴飲所用詩歌,頌多為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對于《詩經(jīng)》賦、比、興這三種表現(xiàn)手法,宋代的朱熹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物也”。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通俗一點解釋就是賦就是鋪陳直敘,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借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nèi)容作鋪墊烘托。
三、朗讀欣賞
。ㄒ唬┞犱浺舨シ
要求學生:
1.找出韻腳字
2.給生字注音
(二)教師指導
。ㄈ┡錁,讓學生朗讀
要求學生體會詩的感情,讀出詩的感情。
四、詩意理解
1.教師講解疏通詩中重點詞語。
2.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想象,談談第一節(jié)詩的大意,再現(xiàn)詩的美麗畫面和優(yōu)美意境。
3.教師點撥(詩歌大意投影顯示)
五、分析詩歌
問題1:剛才我們聽了課文錄音,并且又配樂朗讀了這首詩,應該對詩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學談談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明確:渺遠迷茫,憂郁纏綿,悵惘感傷。
追問:詩人為什么迷茫憂郁感傷呢?
明確:渴慕傾心于伊人,執(zhí)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艱險,然而伊人卻宛在水中央,如鏡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悶感傷憂郁。
問題2:詩歌中哪一些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明確:“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边@一些詩句都 表現(xiàn)了詩人渴慕伊人,歷經(jīng)艱險,執(zhí)著追求,然而卻求而不得的苦悶感傷情懷。
“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道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艱險。然而盡管道路曲折艱險,詩人卻仍然“溯洄從之”、“溯游從之”,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達伊人在望,然而卻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悵惘憂郁苦悶情懷。
問題3:詩歌中哪一些詩句描寫了景物?所寫景物有怎樣的特點?寫景有什么作用?
明確:首章的'“蒼蒼”,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涼的氣氛渲染得越來越濃,烘托出詩人當時所在的環(huán)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畫出了時間發(fā)展的軌跡,說明詩人天剛放亮就來到河濱,直呆到太陽東升。試想,他獨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曠野,面對茫茫秋水,等人不見,尋人不著,其心情該是何等焦急和惆悵!
總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寫了一幅秋葦蒼蒼、白露茫茫、寒霜濃重的清涼景色,造成了一種渺遠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氣氛,烘托了人物憂郁感傷的情懷。
追問:本詩要歌詠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傷情懷,然而卻先先言它物,先寫景,以景襯情,這屬于《詩經(jīng)》的哪一種表現(xiàn)手法?
明確: 起興手法。和“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一樣,都是寫景起興。
問題4:這首詩一共三節(jié),大家比較一下這三節(jié)詩,看能不能發(fā)現(xiàn)什么特點?
明確:二三節(jié)詩是第一節(jié)詩的反復,只在押韻的地方換了幾個字而已。這是一種重章疊唱的方法!对娊(jīng)》善于運用重章疊唱的方法來抒發(fā)感情,我們現(xiàn)在的詩歌也常常采用這種方法。
追問:采用重章疊唱的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回旋反復,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感和節(jié)奏感,更充分地抒發(fā)情感!遁筝纭啡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tài),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復的旋律,表現(xiàn)出詩人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
六、對照板書,學生背誦詩歌
七、比較閱讀《上邪》與《蒹葭》
上 邪①
漢樂府民歌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③
長命無絕衰。④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⑤
【注釋】
、龠@一首是情詩。指天為誓,表示愛情的堅固和永久!、谏希褐柑。上邪:猶言“天啊”。這句是指天為誓。、巯嘀合嘤H!、苊毫睿。從“長命”句以下是說不但要“與君相知”,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莩歉呱阶兤降、江水流干、冬雷、夏雪、天地合并,一切不可能發(fā)生的事都發(fā)生了,我才會和你斷絕。
【比較分析】
同:都是情詩,都表達了主人公對愛情堅定執(zhí)著的追求。
異:《上邪》是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感情熾烈而率直
《蒹葭》寫一位男子渴慕伊人,執(zhí)著追求,卻求而不得,感情含蓄纏綿感傷。
八、音樂欣賞,體會意境
讓學生欣賞《在水一方》,進一步體會詩的意境。
九、練習
1.積累下列出自《詩經(jīng)》的名句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2.把課文改寫成一篇散文
《蒹葭》教案2
【課題】《詩經(jīng)·蒹葭》的藝術特點賞析
【課程類型】基礎型課程
【教時】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習《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六義”的概念;復習《詩經(jīng)》結(jié)構(gòu)特點:重章疊句、疊詞;熟悉中國古代詩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標:初步掌握詩歌欣賞、創(chuàng)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夠分析出詩人運用意象所帶來的表達效果。
情感目標:充分為我國古代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感到驕傲、自豪;并體會古人表達感情時特有的含蓄之美、朦朧之美。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
在我們深入探討《詩經(jīng)·蒹葭》的藝術特色之前,讓我們再次復習一下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知的關于《詩經(jīng)》的文學常識。出示幻燈片,限點擊出問題,請同學們一起回答,正確后再點擊出答案,并加以總結(jié)。(本部分約用時5分鐘)
問題1 《詩經(jīng)》又名?反映了何時的詩歌作品?
回答1 《詩》、《詩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約5XX年(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作品。
問題2 《詩經(jīng)》的“六義”按音樂類型和藝術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 《詩經(jīng)》“六藝”是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是從音樂類型上分的,后三者是從藝術特色上分的!百x”是鋪陳直敘,“比”是打比方,“興”是感物抒情。
問題3 《詩經(jīng)》共有多少篇?“風”、“雅”、“頌”各有多少?
回答3 《詩經(jīng)》共305篇,其中“風”共15國風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分為“商頌”5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共40篇。
問題4 人們常!帮L騷”并提,它們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謂的“風騷”是指《詩經(jīng)》中的“風(國風)”和楚辭中的《離騷》,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乃至文學的代稱。
問題5 《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文學史上什么流派的源頭?
回答5 《詩經(jīng)是指中國詩歌、文學史上“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楚辭則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問題6 《詩經(jīng)·蒹葭》選自《詩經(jīng)》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詩經(jīng)·蒹葭》選自《詩經(jīng)》中的《秦風》。
導入正課
1、讓我們再次齊聲背誦一下《詩經(jīng)·蒹葭》,并感受一下這首詩在各個方面的特色與美。提示一下,這首詩的特色與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從《詩經(jīng)》固有的藝術特色,如“賦”、“比”、“興”,如結(jié)構(gòu)形式特點上尋找,也可以從其他的藝術特點,如分析詩歌常用的系列術語,如“意象”的營造上尋找。
2、給同學5分鐘按照小組進行討論,如果討論熱烈可以適當延長3分鐘,在同學討論同時走進各個小組進行聆聽、指導,要求學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點有所深入即可。
3、小組討論結(jié)束,進行匯報發(fā)言。由每一小組推選一名發(fā)言人介紹本小組結(jié)論。大致來說,以下幾點由于前面已經(jīng)提到,應該多能回答出:
a、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cè)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內(nèi)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jié)合最后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zhí)著多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b、虛實相間,富于朦朧美!耙寥恕钡睦斫饪梢郧f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凄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以下特點需要同學結(jié)合已經(jīng)學過的《詩經(jīng)》結(jié)構(gòu)上“重章疊句”、“疊詞”的特點和本詩所表達的感情,體會出這種形式上的特點在為內(nèi)容、抒情服務時的作用。這種作用有“類屬化閱讀”價值,有舉一反三之效,因篇而異,特別重要。
c、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yōu)美,使之瑯瑯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復“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cè)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并通過這種復現(xiàn)增加了全詩惆悵凄迷的興味。
最后,與本詩營造的“意象”有關,需要先介紹本詩意象,然后再介紹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廣泛運用:
d、本詩以“蒹葭”起興,由看見河岸邊蘆葦?shù)木d長細韌想到了對“伊人”的感情,使詩人如癡如醉之情與秋霧迷離之景渾然合一;結(jié)合下文的反復追尋而不得,非常成功地營造出一種蕭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國文學史上首創(chuàng)了蒹葭悲凄肅殺的意象,為后人所師法。
e、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結(jié)合《詩經(jīng)》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漢廣》),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無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設天塹的意象,東漢之《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即云:“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同時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濫觴。
f、善于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jīng)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chǎn)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借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西方近現(xiàn)代藝術極其注重意象的營造:繪畫、音樂都有“印象派”、詩歌有“意象派”,中國古代文學評論也有“興象萬千”之說。
請同學們討論所知道的中國文學中的意象并解釋。最后出示幻燈片: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本部分大約20分鐘)
g、出示幻燈片進行總結(jié)、概括。(本部分大約5分鐘)
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熟背《詩經(jīng)·蒹葭》,尤其注意幾個生僻字,準備默寫。
2、比較《詩經(jīng)·漢廣》和本詩的藝術特點有何異同。
【《蒹葭》教案】相關文章:
《蒹葭》教案02-20
蒹葭的教案03-07
《蒹葭》教案03-07
《蒹葭》的教案04-02
《蒹葭》教案(15篇)02-20
《蒹葭》教案15篇02-20
《蒹葭》教案(合集15篇)02-20
《蒹葭》教學反思03-29
《蒹葭》教學反思10-21
蒹葭教學反思集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