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品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jù)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shù)谋匾恼{(diào)整。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會用各種感官、借助簡單的觀察工具進行紙外部主要特征的觀察。在獨立觀察的基礎上可以科學地描述一張白紙有哪些特點。
2.經(jīng)歷并理解觀察比較、科學觀測等過程,會把這種觀察事物的思想和方法,遷移到其他的觀察活動中去。
3.對于新的發(fā)現(xiàn)能提出新的問題和有繼續(xù)研究的興趣。
教學準備:
白紙、放大鏡4人1份書寫紙、卡紙、報紙、掛歷紙(4人1份),準備兩本書(有一定厚度)。
小組合作人員:每組4人。組長1名,負責領導組員進行科學實驗和探究過程。副組長1名,負責本小組紀律。
教學過程:
一、整個教學過程敘述
1.引入。
同學們,老師手里有一張普通的白紙,你能不能告訴我這張白紙它有什么特點?
比如說:這張白紙除了是白顏色以外,還有什么特點?
小組交流討論后,小組長匯報
教師評價。
(建議: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過于強調(diào)自己在學生探究中的作用,教師可以大膽地放手,出示一張白紙讓學生說出它的一更多些特征,因為在教材的一開始就有一位學生說自己一口氣能說出白紙的10種特征。教師在這里只是一個學生探究活動的旁觀者。描述白紙的特點是一個學生全部的描述。教師在這里要提高要求。分清學生的匯報是觀察得到的還是以有的經(jīng)驗。在這個過程中間提高學生的描述能力、觀察能力。)
2.比較不同的白紙。
書寫紙 掛歷<提供不同紙張的圖片>
卡紙 報紙
小組討論用什么方法比較,這兩張紙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比較兩張紙的薄厚用什么方法?
如果是兩本書,我們用什么方法比較它的'薄與厚呢?(建議:這個環(huán)節(jié)教案設計的非常開放,但是比較紙的不同最好是兩兩比較,教案上要注明兩種紙類的比較,三年級學生的比較思維水平還是處在萌芽階段。)
3.組織觀察紙,引導學生如何觀察紙的結(jié)構(纖維),利用哪些工具,用什么方法。
觀察到了什么?
小組討論。
教師評價。
為下節(jié)課造紙做鋪墊。
。ńㄗh:教學設計過于簡單,教學設計關鍵是講清楚學生怎樣學,教師怎樣教。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在上個關節(jié)設計的基礎上的,比較兩張紙與觀察纖維是兩個有結(jié)構的探究活動,前面學生對紙的比較中會發(fā)現(xiàn)紙上有很多毛,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引出探究的內(nèi)容。)
二、學生學習活動過程的追蹤記錄
學生搜集、整理《紙的纖維》的資料。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fā)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fā)現(xiàn)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fā)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fā)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fā)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fā)展。
3、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zhí)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
自制簡易顯微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卡紙(或現(xiàn)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fā)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欲望總在不斷地發(fā)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xù)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制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后來光學顯微鏡經(jīng)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shù)可達1500倍左右。
2)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shù)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么辦法在現(xiàn)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制顯微鏡
1) 我們已經(jīng)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shù), 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shù)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么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diào)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么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借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制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jié)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略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嘗試用小容器澆水,激發(fā)寶寶對小花小草的關愛,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若干只大桶,各色小桶若干只。數(shù)學“3”卡片。
活動流程:激發(fā)興趣——澆水嘗試——結(jié)束部分。
一、激發(fā)興趣
老師念兒歌,引起寶寶的興趣;太陽公公真調(diào)皮,曬在身上熱乎乎,我們寶寶做好操,喝口開水解解渴。
1、師:天氣熱了,除了我們還有誰會口渴啊?
幼:小狗、小貓、小兔、老師...
師:我們寶寶真聰明,知道小狗小貓小兔會口渴。還想到了老師也會口渴的。真是有愛心的好寶寶。
2、師:我們幼兒園的小草呀,漂亮的小花呀,也曬得干干的,渴了,小草小花對朱老師說:“太陽公公真調(diào)皮,曬在身上熱呼呼,小花小草要喝水,哪個寶寶會幫忙?”今天我們歡歡班的寶寶和朱老師一起去給小草小花喝水了。
二、澆水嘗試
1、討論:我們要去給小草小花澆水,要有什么東西呀?
幼:水、水桶。
師:現(xiàn)在朱老師來變變變、變出了什么呀?(水桶)這水桶是什么顏色的呀?(幼:紅色的)。
師:什么形狀的呀?(圓圓的)
師:朱老師再來變,變變變又變出了一只什么顏色的水桶呀?幼:藍色的`
師:朱老師再來變,又變出了一只什么顏色的水桶呀?幼:黃色的
師:我們一起來數(shù)數(shù)有幾只水桶?
幼:1、2、3,3只水桶
師:對了,是3只水桶(出示數(shù)字3)這是3、3、3
師:哎呀,這3只水桶還不夠呢,朱老師再來變,變變變,變出了許多的水桶了。寶寶,我們每人拿一只水桶吧。
2、師:寶寶,我們看看這只大桶里有什么呀?(幼:水)對了,朱老師先到大桶里舀水了,然后拿去給小花小草喝水了“小花一口一口喝,別著急,急了要嗆的!薄靶〔菽阋惨豢谝豢诤,別著急,急了也要嗆的!
3、師:寶寶也要給小花小草喝水了。(鼓勵每位寶寶參與活動)
三、結(jié)束
1、寶寶我們休息一會兒,看呀,小花小草在笑了,在謝謝我們寶寶了。我們怎么說(幼“不用謝”)我們寶寶給小花小草喝水出了許多汗,看看額頭上是汗,小臉上淌著汗,是不是感到口渴了。幼:口渴了。
2、用兒歌引導寶寶喝水:太陽公公真調(diào)皮,曬在身上熱呼呼,我們寶寶澆好花,喝口開水解解渴。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大小的關系。
2.經(jīng)歷探究過程,體驗如何就探究的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
3.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大小的關系。
(2)學會猜想與假設,認識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2.難點
(1)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接觸面之間壓力大小的關系。
(2)認識變量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討論、交流、實驗探究。
教具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彈簧測力計、木塊、細線、毛巾、玻璃、長木板鉤碼、三只圓柱形鉛筆、肥皂水。
教學過程
一、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小實驗:讓學生用手壓在桌面上拖動,感受一下拖動時桌面作用在手上的阻力(摩擦力)。手對桌面壓得越緊(接觸面之間的壓力越大),手拖動就越困難(受到的摩擦力越大)。然后在桌面上鋪上毛巾(毛巾要固定在桌面上)手再壓在毛巾上拖動,就比手在平滑的桌面上拖動更難一些(說明手所受的摩擦力較大)。
師:手壓在桌面上拖動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手在桌面上滑動時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師:這摩擦力起到什么作用?
生甲:阻礙手運動的作用。
師:手對桌面壓得越緊,有什么感受?說明了什么?
生乙:手對桌面壓得越緊,拖動越困難,說明所受摩擦阻力越大。
師:在桌面上鋪上毛巾,手再壓在毛巾上拖動,有什么感受?說明了什么?
生丙:手壓在毛巾上拖動比手壓在光滑的桌面上拖動更困難,說明受到的摩擦阻力更大。
師:什么叫滑動摩擦力?
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時所受到的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師:注意,運動是相對的,所以應加以“相對”兩個字,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摩擦力。
板書:第五節(jié)科學探究: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二、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提出問題。
師:對滑動摩擦力你們想提出什么問題?
生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生乙:滑動摩擦力產(chǎn)生的原因。
……
師:你們提的問題提得很好,摩擦并不是看起來那么簡單,其產(chǎn)生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復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tǒng)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由于時間關系,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這個問題。
2.猜想或假論。
師:你們的猜想是什么?
生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
生乙: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間壓力的大小有關。
生丙: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生。夯瑒幽Σ亮Φ拇笮】赡芘c運動速度有關。
生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推力、拉力有關。
生已: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材料有關。
師:同學們很善于思考,你們作出的猜想有合理的地方,要證明你們的猜想正確,怎么辦?
生:實驗驗證。
師:很好,大家都已懂得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實驗。
由于時間關系本節(jié)課只能對前面兩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
3.設計實驗。
師:滑動摩擦力是產(chǎn)生在發(fā)生相對運動的兩個接觸面上,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的程度,接觸面之間的壓力大小,接觸面材料,接觸畫大小有關,對這些因素與摩擦力大小的關系,我們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
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否則,你就無法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變化是由哪個因素的變化引起的,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必須注意的“變量控制”方法。如在研究壓力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時,要保持接觸面粗糙程度等因素不變,而在探究接觸面粗糙程度對摩擦力的影響時,則應控制壓力等因素的變化。
板書:2.滑動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
研究方法一—“變量控制”方法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92"加油站”內(nèi)容。
生:閱讀。
師: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當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時,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的大小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師:下面分組討論,制定出實驗計劃,并進行全班交流。
生:討論后得出:根據(jù)桌面上的實驗器材,我們制定以下實驗計劃:
(1)把玻璃固定在桌面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在玻璃—亡勻速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填人課本P93表格中。
(2)在桌面亡鋪一條毛巾,用彈簧測力計拉木塊在毛巾上勻速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填入課本P93表格中。
(3)取走毛巾和玻璃,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在桌面上勻速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填人課本P93表格中。
(4)在木塊上加放一個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它們在桌面上滑動,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填人課本P93表格中。
師:其他小組認為以上的實驗計劃合理嗎?有沒有異議?
生:按課本上圖5—30(a)、(b)、(c)、(d)。在改變粗糙程度時,實際上也改變了相互摩擦的材料,摩擦力的改變是否是因為相互摩擦的材料的改變而引起的?
師:你能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很了不起,你將來肯定會大有作為的,希望你繼續(xù)努力。這里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接觸面粗糙程度的改變(因為粗糙程度的改變更為顯著),而我們探討的問題僅僅是看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沒有關系,所以這個實驗還是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
生:當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時,為什么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師:你很善于思考問題,注重理解,將來肯定很有前途的,由二力平衡條件可知,在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這個拉力的大小與木塊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有關此知識點要在第六章才學,現(xiàn)在先把它作為一個問題儲存起來吧。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時,就把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記作摩擦力的大小。
實驗操作時,還請大家注意:如何做到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呢?
、偈茄刂本水平拉動木塊;
②是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保持不變。
好,如果沒有問題了,下面大家分組進行實驗吧。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回檢查,指導。
4.分析論證。
師:請各小組互相交流實驗數(shù)據(jù),交流實驗的體會。
生:交流。
師:請3個小組將實驗數(shù)據(jù)公布在黑板上,比比看哪個小組數(shù)據(jù)準確。
師:在(如課本P92圖5—30)實驗步驟(a)、(b)、(c)中,接觸面之間的壓力保持不變,你發(fā)現(xiàn)摩擦力變了嗎?你的結(jié)論是什么?
生:在實驗步驟(a)、(b)、(c),接觸面之間壓力保持不變,接觸面粗糙程度改變時,摩擦力大小發(fā)生改變。我的結(jié)論是:當接觸面之間壓力保持不變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結(jié)論嗎?沒有。好,大家做實驗都很認真,得出的結(jié)論也是正確的,掌聲祝賀。
師:在(如課本P92圖5—30)實驗步驟(c)、(d)中,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壓力發(fā)生變化,摩擦力變了嗎?你的結(jié)論是什么?
生:在實驗步驟(c)、(d)中,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接觸面間的壓力改變,摩擦力也發(fā)生了改變。我的結(jié)論是:當接觸面粗糙程度保持不變時,接觸面間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的結(jié)論嗎?沒有。好,大家都得出了正確結(jié)論,同樣,掌聲祝賀。
以上是關于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與摩擦力大小關系的定性探究,有興趣的'同學町在課外繼續(xù)探究,摩擦力是否還與其他因素有關。
三、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
師: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存在摩擦?這些摩擦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
生甲:足球場亡,摩擦力可以幫助守門員抓穩(wěn)足球,這個摩擦是有益的。
生乙:人走路時,鞋底與地面間存在摩擦,這個摩擦是有益的。
生丙:木塊在桌面上滑動時,桌面對木塊有摩擦力,這個摩擦力是有害的。
生丁:機器轉(zhuǎn)動時,零件間存在摩擦,這個摩擦也是有害的。
師:同學們發(fā)言很踴躍,說明大家平時生活
中很注意觀察,這是一個好習慣,希望今后保持。如何增大有益的摩擦。
舉例說明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
生甲: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
1.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增大壓力,如北方冬天下雪路滑摩擦力小,常在路面上撒些灰渣,增大摩擦力。
生乙:自行車剎車也是利用摩擦力,剎車時,是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
生丙:皮帶傳動也是利用摩擦力,它也是通過增大壓力來增大摩擦力的,演奏二胡時,弓弦與琴弦的摩擦使琴弦振動發(fā)聲,用增大壓力的辦法來增大弓弦與琴弦間的摩擦力。
生丁:鞋底、汽車的輪胎做得凹凸不平時,都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的。
板書:3.增大有害摩擦方法:增加接觸面粗糙程度
增大壓力
師:以上大家講得都很好,一部機器工作時,有些部件要轉(zhuǎn)動,有些部件要滑動,這時都要產(chǎn)生摩擦,這種摩擦不但使機器發(fā)熱,白白消耗動力,而且使機器磨損,性能變壞,這些情況下的摩擦要設法減小它。下面再來考慮:如何減小有害摩擦呢?
生甲: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
1.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減小壓力大小。
師:在理論上,以上方法是對的,不過,用這樣的辦法還往往不能把有害的摩擦減小到令人滿意的程度。你們還知道哪些更好的方法嗎?
小實驗:先讓學生用手掌壓緊桌面拖動,感受桌面作用在手上的摩擦力;然后在手和桌面之間墊上二三支圓柱形鉛筆,再壓緊拖動,體會這時作用在手掌上的摩擦力是不是比滑動時小得多。
師:做以上小實驗,你有什么感受?
生:用滾動代替滑動,可以大大減小摩擦力。
師: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用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有害摩擦的例子?
生甲:各種車軸的輪子做成圓的,就是用滾動代替滑動,減小摩擦的。
生乙:旱冰鞋下的小輪,也是用滾動代替平底鞋的滑動,從而大大減小了與地面間摩擦。
師:你還知道哪些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嗎?
生甲:在機器零件間涂上潤滑油,使摩擦面不接觸,大大減小摩擦。
生乙:汽墊船向下噴出強氣流,在船底和水之間形成一層空氣墊,可以大大減小摩擦。
生丙:磁懸浮列車是靠強磁場把列車從軌道上微微托起,在列車和軌道間出現(xiàn)一層薄空氣,使摩擦力大大減小,車速可達500km/h。
……
師:以上大家都說得很好,說明大家平時關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關心國內(nèi)外大事。
板書: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用滾動代替滑動
2.使接觸面脫離直接接觸:涂潤滑油、充氣墊等
師: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你的生活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發(fā)生什么變化?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
生甲: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我就寸步難行。
生乙: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我就無法用手拿任何東西。
生丙: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運動的汽車將永遠停不下來。
四、歸納與學習過程評忙
師: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我們知道了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決定因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辉龃笥泻δΣ恋姆椒ê蜏p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師:請每位同學都對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五、課后練習與學習實踐活動
1.課本P95作業(yè)1、2、3。
2.實踐活動:課本P96,活動1、活動2。
3.選用課時作業(yè)設計。
六、板書設計
第五節(jié)科學探究:摩擦力
1.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2、滑動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減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七、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5
一、說設計意圖:
水是我們?nèi)粘I钪胁豢扇鄙俚,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并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xiàn)象!缎戮V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lián)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xiàn)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nèi)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yǎng)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jié)果。
二、說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nèi)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因此,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
。2)、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jié)果。
(3)、培養(yǎng)幼兒的團結(jié)協(xié)助能力。
三、 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了解物體的沉浮現(xiàn)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jié)果。
四、說活動準備:
根據(jù)《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蔽易隽巳缦聹蕚洌
(1)、各種操作材料:大水盆、每張桌上放有西紅柿、土豆、蘿卜、桃子、枇杷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蔬果。每桌一盆水,記錄卡教師用(卡上畫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線)、幼兒用記錄卡(記錄表上畫有各種蔬果小圖片)。
。2)、記錄材料:標有上下標記的記錄卡、記號筆。
五、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shù)姆绞綉,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p>
1、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采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2、演示法:對于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并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了解記錄卡的使用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六、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物體沉浮的秘密。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jié)果記錄下來,為幼兒的討論、交流活動提供依據(jù)。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jié)束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fā)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xiàn)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說活動流程:
1、想一想,猜一猜。
師:小朋友快來看呀!這里有許多水果、蔬菜。你們認識它們嗎?
2、引發(fā)幼兒思考:這些瓜果蔬菜哪些能浮在水上,那些會沉在水底。
3、幼兒猜測并記錄
。1)出示記錄單,了解記錄的方法。幼兒針對問題進行猜測并記錄。(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2)教師出示上下兩個箭頭,上表示上浮,下表示沉下去,三角形可半沉半浮的狀態(tài),并告訴幼兒如何做記錄卡的方法。
。3)讓幼兒自由討論,請興趣較濃的幼兒上來操作,并把相應的'圖片放在上下箭頭的后面。
交流猜測的情況。教師將幼兒的發(fā)言在集體記錄單上。
(4)教師:你認為哪些瓜果蔬菜能浮在水面上?那些瓜果蔬菜會沉在水底?為什么?
4、幼兒試驗
討論怎樣做試驗?
教師和幼兒共同研究試驗的方法。如:試驗----觀察------撈上來-----記錄。教師觀察幼兒的試驗情況。
5、交流討論。
教師:你是怎樣做試驗的?哪些會沉在水底?哪些會浮在水面上?在試驗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師:現(xiàn)在誰愿意把你的發(fā)現(xiàn)講給大家聽聽?
如:我發(fā)現(xiàn)蘋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西紅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師:它們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來,真有趣。
師:你們有沒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
如:為什么大的西紅柿能浮起來,而小小的枇杷卻沉下去了呢?
師:這個問題要留給小朋友們?nèi)觿幽X筋,找找答案。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要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想想辦法,那就是怎么樣才能讓西紅柿沉到水底去,讓小枇杷浮到水面來?
科學教案 篇6
單元第 四 單元課題4.1 把鹽藏起來 課時 1
目標1、對鹽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
3、培養(yǎng)敢于、善于提出猜想與假設,愿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
難點對鹽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驗證假設。
教法
學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食鹽、燒杯、筷子、熱水等。
教學過程修改意見
一、視頻引入,板書課題。
1、播放或講述電影《閃閃的紅星》片段,造成懸念,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紅軍怎樣才能把鹽藏起來安全地帶上山呢?板書課題:把鹽藏起來
2、學生作出各種猜測。
如果你是小紅軍你會怎么做呢?學生回答。
(這里面最好的辦法是哪一個呢?)選用“材料超市”內(nèi)的材料試一試。
小結(jié):鹽在水中“消失”了,這種現(xiàn)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設,提出問題。
怎樣才能使鹽盡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紅軍很聰明,把鹽溶解在水里,他當時的處境一定非常危險,請大家討論一下,怎樣幫他將鹽盡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攪拌 熱水
(猜想只是一種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實并不總是一樣。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確,必須設法驗證)
1、要驗證攪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們可以用比較實驗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較出攪拌比不攪拌溶解得快?引導學生得出:杯子一樣大,同一種水而且一樣多,鹽一樣多少。
指導學生做對比實驗:一個杯子靜止不動,另一個杯子用筷子攪拌。
引導學生描述實驗情況,得出結(jié)論。
2、讓學生小組討論選擇一個問題(教師協(xié)調(diào)每種方法都有小組實驗),討論設計對比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
3、交流修正實驗記錄單。
4、按設計方案實驗,收集證據(jù),填寫實驗記錄單。
四、總結(jié)交流,得出結(jié)論。
1、匯報:哪些小組把你們的實驗結(jié)果匯報一下,大家認真聽一聽,研究相同問題的小組可以舉手進行補充。
2、結(jié)論:攪拌、熱水可以使鹽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動:讓學生舉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現(xiàn)象。
六、思考:小紅軍把鹽安全地帶上了山,可是怎樣才能把鹽從水中取出來呢?
【板書設計】 把鹽藏起來
溶解---- 攪拌、熱水溶解更快
【教學反思】
課時教學計劃
單元第 單元課題4.2 水落“鹽”出課時 2
目標1、經(jīng)歷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知道水的沸點與冰點。
3、培養(yǎng)敢于猜想、尊重證據(jù)、樂于合作的科學研究態(tài)度。
重點
難點對水的三態(tài)變化條件提出猜想與假設。
經(jīng)歷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教法
學法實驗法、對比法
教學準備 水盆、玻璃片、三腳架、蒸發(fā)皿、酒精燈、水、鹽等。
教學過程修改意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由上節(jié)的故事引入,回顧問題:“小紅軍是怎樣把掩藏起來的?誰能再說一下?”找個學生重述一遍。
復習“溶解”的概念。
提出問題:“小紅軍把鹽藏到水中帶到了山上,可紅軍怎樣把鹽從水中取出來呢?”,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板書課題《水落“鹽”出》。
二、集體探究。
1、教師提問:我們怎樣讓鹽再變回來,怎樣變比較快?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與假設。
建議搞一次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能讓鹽盡快地“變”出來。
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會有一些學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發(fā)的方法析出食鹽。
2、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1)學生假設影響水蒸發(fā)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組交流。
(2)制定實驗方案。
(3)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4)交流匯報實驗結(jié)論,師生共同評議糾正。
(水蒸發(fā)的快慢與下列三個因素有關:水的表面積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氣的流動,水的溫度。)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導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提出問題:“水到哪里去了?
2、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進行探討和閱讀,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知識。
接著就引導他們圍繞新的問題:“水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狀態(tài)變化?”進行猜想。
3、實驗驗證。
學生分組實驗:(1)研究水變成水蒸氣。
(2)研究冰變成水。
(3)水蒸氣變成水。
① 水蒸氣固化成霜的實驗,是通過在冰水中加鹽,令冰強行融化,從而杯內(nèi)溫度低于0℃,空氣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時就會凝結(jié)成霜。
這個實驗能夠比較清楚地觀察到水結(jié)冰的過程,實驗時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溫度計進行觀察。
用
金屬杯做這個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實驗時要提醒學生不能對著杯子呼吸,否則他們呼出的熱氣會使這個實驗失敗。
、诒刍伤膶嶒灡容^簡單,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燈等器材,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實驗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水的物態(tài)變化和杯內(nèi)水溫的變化。
重點觀察冰水共存時的溫度和水沸騰時的溫度和現(xiàn)象,并記錄下來。
由于當時的實際氣壓可能不會正好是一個大氣壓,再由于水的純度和溫度計的精度及讀數(shù)的等因素的影響,會使測得的沸點會比100℃低。
屆時可向?qū)W生說明。
、鬯兂伤羝膶嶒炘谇懊嫠小叭 丙}活動中已經(jīng)做過了,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或安排。
如把這個實驗與水蒸氣變成水的實驗結(jié)合起來,則更有利于解釋問題。
如教材43頁“水和水蒸氣”實驗圖所示,同時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兩個過程:一是酒精燈加熱使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汽遇到裝冰的勺子又變成水。
這個實驗證明了水變成水蒸氣的'條件是遇熱,而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qū)W生指明的是,水加熱后在水上方出現(xiàn)了“白氣”,有很多學生以為那就是水蒸氣,要讓他們知道這實際是水蒸氣遇到冷空氣變成的小水珠,這實際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霧。
三、總結(jié)與交流
討論水的蒸發(fā)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各組匯報與交流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與結(jié)論,總結(jié)出水的蒸發(fā)快慢(鹽析出的快慢)與什么條件有關。
討論水發(fā)生三態(tài)變化的條件,總結(jié)出水蒸氣、水和冰兩兩之間發(fā)生變化的條件。
比較蒸發(fā)與沸騰的異同點。
四、拓展活動
討論生活中蒸發(fā)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時間長了怎么少了?怎樣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態(tài)變化的例子。
如:燒開水時,鍋蓋上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冬天,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到室內(nèi),眼鏡片上發(fā)生的現(xiàn)象。
【板書設計】 水落“鹽”出
浮力 水的三態(tài)及變化
(吸熱)
(吸熱) (吸熱)
固態(tài) 液態(tài) 氣態(tài)
(放熱) (放熱)
(放熱)
課時教學計劃
科學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學領域的有關知識;
2、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篩選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篩選信息,勾玄提要
教學過程
導入
自然科學是是基礎科學,科學技術推動著我們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作為新世紀的學生,我們必須了解自然科學的有關知識,這一單元,我們就將閱讀幾篇自然科學的文章,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能夠通過勾玄提要從中篩選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閱讀筆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掌握文章所要傳達的信息,才能逐漸積累我們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打好基礎。
第一課時《數(shù)學與文化》
一、簡介數(shù)學與文化
簡單介紹數(shù)學與文化的定義。
數(shù)學:數(shù)學是研究空間形式和數(shù)量關系的科學,是研究模式與秩序的一門學科。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素質(zhì)。
文化:文化是一個包括人在社會中所習得的知識、信仰、美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與習慣的整體。
二、閱讀課文
學生默讀課文,邊閱讀邊將文章中的重點語段標注出來。
三、總結(jié)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jié):
1、數(shù)學文化的幾個特點
2、數(shù)學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3、數(shù)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4、數(shù)學中邏輯思維和感性思維的關系
四、總結(jié)擴展
快速閱讀《論數(shù)學(節(jié)選)》或《關于數(shù)學和科學的`隨想》,結(jié)合自己學習數(shù)學的體會,談談對這一學科的認識。
第二課時《熵:一種新的世界觀》
一、引入“熵”這一名詞
熵
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志熱量轉(zhuǎn)化為功的程度。
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可能出現(xiàn)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tài)的程度。
二、閱讀課文
三、總結(jié)文章要點
師生共同總結(jié):
找出作者論述的要點,并作簡要分析。
四、擴展延伸
熵在科學技術上泛指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的一種量度,某些物質(zhì)系統(tǒng)狀態(tài)可能出現(xiàn)的程度。亦被社會科學用以借喻人類社會某些狀態(tài)的程度。結(jié)合課文,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第三課時
自讀第三、四課,作閱讀筆記,寫出文章的內(nèi)容提要。
第四課時
教師選取歷年高考科技文閱讀作為訓練題目,指導學生進行閱讀訓練。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6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科學教案【精選】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