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教案(通用8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對蝴蝶的演變過程充滿好奇。
2、嘗試運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蝴蝶的特征和生長過程。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毛毛蟲變蝴蝶視頻、剪紙
活動過程:
一、引入課題(用時2分鐘)
以拼圖游戲引入活動主題(共6各組,每組各一個拼圖<蝴蝶>與同伴共同完成)提問:誰玩過拼圖游戲?你們能拼出來什么?
幼兒:玩過/沒玩過蝴蝶
二、幼兒討論(用時3分鐘)
1、引導幼兒了解蝴蝶外形特征提問:拼出來的蝴蝶是什么樣的`?
(小結:通過顏色、翅膀、觸角、身體、花紋)
2、教師:你見過蝴蝶么?知道蝴蝶的寶寶是誰嗎?毛毛蟲怎么變的?
三、引導幼兒了解蝴蝶成長的過程(用時15分鐘)
1、欣賞視頻(無目的觀看)教師:你看到了什么?
幼兒:毛毛蟲、蝴蝶2、欣賞視頻(有目的觀看)
教師:毛毛蟲是怎么變成蝴蝶的?先…..后….然后…再…)
幼兒:圓的(卵子)、毛毛蟲、蛹、蝴蝶幼兒講述剛才看到的過程
教師:進行糾正并在黑板上貼上剪紙(蝴蝶演變過程)
四、運用繪畫的方式表現蝴蝶演變過程(用時10分鐘or延伸課題)(注:不進行評價幼兒的繪畫,)
教學反思:
本堂活動內容是屬于幼兒科學領域的活動課。蝴蝶本是日常生活動中常見的一種昆蟲,通過本堂教學活動,幼兒對聽故事、看動畫片、拼蝴蝶圖以及隨音樂用姿體表現毛毛蟲變蝴蝶過程,總體還是感興趣的,也初步對蝴蝶蛻變知識有了感知上的認識,整個活動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活動的全部內容,基本實現了教學活動目標。
大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10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2、理解并能說出自然數中相鄰兩個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3、知道自然數的排列順序固定不變。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游戲課程資源冊》:閱讀頁、操作單(你是我的小鄰居、數字氣球找位置)、操作卡(你是我的小鄰居)。
2、在線資源:PPT(《你是我的小鄰居》)。
3、其他:準備10個紙箱做房子。
一、游戲(找朋友),初步感知"相鄰"關系。
1、組織幼兒坐成半圓形,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相鄰同伴的名字并擁抱。
關鍵語:小朋友們,左右瞧一瞧,說說和你挨著坐的同伴都是誰?
2、教師小結。
關鍵語:現在坐在你左邊和右邊的小朋友就是你的鄰居,請你擁抱一下他們。
二、幫小動物找房子。
1、講述故事,引導幼兒幫小動物找到自己的家。
關鍵語:森林里有很多漂亮的房子……小朋友們知道故事里小動物的家分別在哪里嗎?
2、利用圖片擺放的方式尋找小動物的家。
關鍵語:請你們根據剛剛聽到的故事幫助小動物找到家,將每一個小動物放到自己的房間里擺好(幼兒將動物對應的操作卡擺在相應數字紙箱房子里,如果放不下可以疊放)。
3、引導幼兒為小動物排序,驗證尋找結果。
關鍵語: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都找對了嗎?(出示PPT《你是我的小鄰居》)小動物的數量與房間序號是一樣的,因為大象是一個人住,所以大象是住在1號房間……
三、感知相鄰房子中動物數量的變化,了解相鄰數的含義。
1、回憶故事,發(fā)現序數中相鄰兩數間多1或少1的規(guī)律。
關鍵語:①小猴子住在幾號房間?(5號)7號房間住著誰?(小兔子)一共有幾種小動物?(10種)②小動物的房間號都是按照序數排列的,4號和5號房間的小動物數量有什么變化?(4號比5號少一個,5號比4號多一個)5號和6號房間的小動物數量又有什么變化呢?(5號比6號少一個,6號比5號多一個)
小結:從小到大排列的自然數中,一個數前面和后面相互鄰近的兩個數就是這個數的相鄰數,比如5的相鄰數是4和6;4比5少1,6比5多1。
2、師幼互動,加深相鄰數概念。
關鍵語:現在老師考考你們,3的相鄰數是誰?4的相鄰數是誰?(隨機說出10以內相鄰數)
四、數字游戲:你是我的小鄰居。
1、介紹游戲玩法及其規(guī)則。
關鍵語:相鄰數看來是難不倒大家了,那么現在我們來玩一個有難度游戲;這個游戲的規(guī)則是:10個小朋友,站成一橫排;從左到右依次報數,報到數字幾自己就代表幾。老師會說出其中的`一個數字,當我說出后,這個數字的相鄰數小朋友就要向上跳起1次,同時其他小朋友全部蹲下。
2、將幼兒作為主體變成數字進行游戲,鞏固相鄰數。
關鍵語:規(guī)則明白了嗎?咱們一起來試一試吧。(可隨幼兒興趣多玩幾次)
3、小結游戲。
五、數字寶寶排排隊。
1、出示PPT,找出排序錯誤的數字。
關鍵語:10的位置為什么是錯誤的?10比9多多少?它應該在9的前面還是后面?(教師還可隨機將一組或幾組自然數順序打亂讓幼兒練習)
小結:在自然數的序列中,每個數字的排列順序都是固定不變的,不能隨便更換位置。
2、出示操作單,幼兒找出排序錯誤的數字,完成操作單。
關鍵語:操作單上的數字寶寶位置也錯了,你能把他們都找出來嗎?
3、對照PPT自我驗證是否正確。
活動延伸
1、數學區(qū):投放數字卡片1—10,供幼兒操作尋找10以內的相鄰數。
2、美工區(qū):繪畫"動物們的家"。
3、家園共育:回家看看你家的鄰居是幾,住的是誰。
附故事:森林里有很多漂亮的房子,每個房子都有一個序號,里面住著不同的小動物,小動物的數量與房間的序號是一樣的。長頸鹿住在 2 號房,它的旁邊住著大象和小豬,大象是 1 個人住,小猴子說:"我的鄰居是 4 只小松鼠和 6 只小鳥"。8 號房間里面住著 8只可愛的小貓,它的鄰居是小兔子和小青蛙。小老鼠住在 10 號房間,它的鄰居是小青蛙。
小朋友們,你知道每個房間里都住著哪些小動物嗎?它們分別有幾只?
【教學反思】
由于游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幼兒是整個活動的主體,調動了幼兒學習積極性,幼兒學習興趣濃厚。通過觀察幼游戲活動過程發(fā)現幼兒理解了相鄰數的關系,幼兒在游戲中體驗了合作的快樂,培養(yǎng)了幼兒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
大班科學教案 篇3
時間過得好快,又到了每隔一星期去村里支教的日子了。雖然平時工作很忙,天空也不作美,卻依然擋不住我們三位老師前行的腳步。
這次支教的形式跟前面幾次有所不同,我們商量了一下,和村幼的老師合作分工,每人各上一個活動。雖然村里的條件、環(huán)境都比較艱苦,整天要跟孩子們呆在一起,一天下來會很累,沒有休息的'時間,但是老師們并不抱怨,依舊抱著滿腔的熱情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
這個星期的主題是“從頭到腳”,我的《心跳咚咚咚》是一個科學活動,幼兒對于自己的身體,一直充滿認識的興趣,而心臟作為身體內隱的一個重要器官,對于幼兒來說更是一個未知的迷。于是創(chuàng)造必要的學習情景,將心臟以直觀的方式巧妙地顯現出來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幼兒的觸摸、談話、繪畫,讓幼兒了解自己的身體。當幼兒親身感受到心臟跳動之后,幼兒也能學會用語言、肢體動作等方式來表現心跳和心臟部位。參照建構式課程上的活動內容,也為了更好地將活動實施,目標不變:1、讓幼兒感受心臟的跳動。2、以語言、肢體動作等方式來表征心跳和心臟部位。重新準備了課件,活動設計修改如下:
活動過程:
一、知道心臟的位置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臟,你們知道心臟在哪嗎?引導幼兒猜測在這在那。(好,那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吧!我們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然后往左邊稍微移一移。你找到了嗎?感覺到了什么嗎?)
二、運動身體,感受心跳的快慢
1、剛才有的小朋友說感覺到了心跳,有的說沒有感覺到,那怎樣讓我們每個小朋友都能明顯地感覺到心跳呢?你有什么好辦法嗎?(引導幼兒想辦法)
大班科學教案 篇4
情況分析
隨著農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不少農村幼兒分不清五谷,勞動觀念也日趨淡薄。谷雨前后正是許多地區(qū)播種的季節(jié),因此,我們有針對性地設計并開展了“觀察播種”室外科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獲得播種的有關知識,知道播種與種植水稻的關系。
2.讓幼兒體驗成人勞動的辛苦,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意識以及珍惜勞動成果的優(yōu)良品德。
3.引導幼兒運用正確的禮貌用語稱呼他人,培養(yǎng)幼兒積極主動與成人交往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利用春游時間帶幼兒到播種前的田地里玩一玩、看一看。
2.約請兩位家長作現場講解。
3.讓幼兒做好外出活動的各項準備工作。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幼兒觀察的興趣和愿望
1.教師提問:最近幾天,大人們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農活,誰知道是什么?提議幼兒到田里看一看,看誰說得對。
2.向幼兒講清楚途中及觀察時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二、現場看一看、問一問、說一說
1.鼓勵幼兒使用正確的`稱呼,主動向農民問好。
2.引導幼兒從以下幾個方面仔細觀察,鼓勵他們對不知道的問題積極、大膽地提問。
、龠@塊地和我們春游時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樣?(地里有水,已整理成一畦一畦的了)
、诖笕藗兪窃鯓痈苫畹模克麄冋谧鍪裁?
③播種時,使用的工具有哪些?這些工具各有什么用處?
、芊N子和肥料各是什么樣子的?(種子已經發(fā)芽,肥料是細細的粉狀)
、荽笕耸侨绾尾シN的?先怎樣做,后怎樣做?(放水、整地、撒種、覆蓋肥料)
3.幼兒自由觀察一段時間后,再把他們集中起來,互相說一說、比一比,看誰觀察得仔細,知道得多。
三、聽一聽、試一試
1.請約好的家長給小朋友完整地介紹播種的過程,介紹播種與種植水稻的關系,并講解各種農具的作用。
2.讓幼兒用手感受水的溫度,拿著農具,站在田埂上學著大人的樣子試一試,然后講一講自己的感受。
3.感謝大人的介紹,并和他們道別。
四、談一談、想一想
1.回園后組織幼兒談一談大人勞動辛苦不辛苦,糧食是怎么來的。
2.想一想,我們平常吃飯應該注意什么?回家后又能幫大人做些什么?
活動延伸
1.每隔一段時間帶幼兒到地里觀察秧苗的生長變化。
2.要求幼兒利用休息日和父母一起到田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管理秧苗的勞動。
評析
整個活動思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方法靈活,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首先,教師把教學的地點由室內遷移到田間地頭,這就使教學活動變得更新穎、開放、直觀、生動,大大激發(fā)了幼兒觀察的興趣和愿望。第二,在活動的第二部分,教師能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觀察、學習,把觀察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幼兒。例如,鼓勵幼兒主動地向大人打招呼,主動地看一看、問一問、聽一聽,這既培養(yǎng)了幼兒大膽與成人交往的能力,又使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得到了提高。第三,整個活動中教師始終起著引導作用,例如: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提問、引導、鼓勵等,使幼兒觀察的目標更明確,針對性更強。
另外,活動中的幾個細節(jié)處理得特別好。例如:提出觀察途中及觀察時的安全問題,讓幼兒站在田埂上摸水溫等,體現了“教中有!钡脑瓌t;向大人問好、道別等及時地對幼兒進行了禮貌教育;請家長介紹播種過程,既讓幼兒對播種知識有了完整的了解,又激起了幼兒對家長勞動的尊重。
大班科學教案 篇5
一、目標
1、了解恐龍的生活習性,認識草食恐龍和肉食恐龍的特征。
2、學習按恐龍的食性給恐龍分類嘗試根據恐龍的外形來判斷恐龍的食性并進行分類。
3、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激發(fā)幼兒對恐龍的探索欲準備掛圖23,幼兒用書、幼兒收集的各種恐龍卡片,記錄表、ppt過程一幼兒介紹自己的收集資料1幼兒根據自己收集的關于恐龍食性的資料,說一說自己的調查情況。
要求說清楚恐龍的名稱,便于對照2教師播放ppt對幼兒調查情況加以總結。小結;恐龍分為肉食恐龍和素食恐龍兩大類。肉食恐龍中最有名的是霸王龍,此外還有躍龍、恐爪龍、永川龍等。大型的肉食龍的主要捕獵對象是大型的植食恐龍,例如梁龍、雷龍、馬門溪龍、鴨嘴龍等。
二、按照食性給恐龍分類
1、按照恐龍的食性對自己熟悉的恐龍進行分類恐龍喜歡吃什么呢?那哪些恐龍喜歡吃肉哪些恐龍喜歡吃草呢?(引導幼兒按照食性分類貼在大記錄表上。)
2、師幼討論幼兒的分類情況
三、探索恐龍外形與食性關系
1、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看上去有哪些不一樣的特征呢?
引導幼兒觀察肉食恐龍、草食恐龍的牙齒、脖子、體型的不同,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啟發(fā)幼兒思考食性和外形的關系,比如為什么肉食恐龍的牙齒很鋒利,為什么草食恐龍的脖子很長。
2、根據初步了解的肉食恐龍和草食恐龍典型特征,給掛圖中的.恐龍分類3小朋友知道肉食恐龍與草食恐龍生活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嗎?
小結;幾億年前的地球上擁有一個完整的大陸,恐龍可以自在地四處漫游,因此它們幾乎遍布地球陸地上的各個角落。
。从^察《動物王國》5-6頁"我知道的恐龍",參考新了解的恐龍的食物與生長環(huán)境的關系的知識,判斷圖中的恐龍是肉食恐龍還是草是恐龍。
四、課外延伸;草食恐龍是怎樣保護自己的呢?
引導幼兒討論的是恐龍的生存本能,在討論中也可以適時滲透恐龍食物鏈的知識,同時為理解恐龍的滅絕作一些經驗鋪墊
教學反思:
恐龍是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從平時小朋友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的觀察,我猜想孩子們對這個活動一定有興趣,但如何抓住幼兒對恐龍的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做到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是我必須考慮的。所以我在課前精心準備,希望能通過這一活動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了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tài)及生活習性等知識,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xù)到課外,培養(yǎng)幼兒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fā)幼兒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大班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五月,盛開的沙棗花散發(fā)出濃郁的芳香,在給幼兒園帶來生命力的同時,也帶給大家美的享受,更激發(fā)了孩子們觀察探索的愿望。于是,這得天獨厚的園本資源成為了綜合探索活動設計的有效載體。本活動是“綜合探索”領域的一個內容,緊密圍繞“認識沙棗樹”設計一系列主題活動,通過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品嘗、感受等活動形式,使幼兒認識沙棗樹的特點、作用,從而培養(yǎng)他們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觀察的習慣。通過散文欣賞和繪畫沙棗樹,使幼兒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培養(yǎng)其愛護樹木、保護“綠色”植物,樹立環(huán)保意識,以及熱愛幼兒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活動目標:
1、學會用多種感官對沙棗樹進行觀察,用討論、比較的方法認識沙棗樹,找出沙棗樹的特征。
2、了解樹木與生長環(huán)境的關系。
3、了解沙棗樹對人類的作用,養(yǎng)成愛護樹木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沙棗樹的樹形、樹枝、葉、花等的細節(jié)照片。
2、沙棗花蜂蜜一瓶、沙棗一盤
3、錄音磁帶:散文欣賞《我愛家鄉(xiāng)的沙棗樹》 錄音機
活動過程:
1、導入課題,感知幼兒園的美麗。
。1) 提問:“我們幼兒園非常漂亮,種了很多種樹,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嗎?”
。2) 出示沙棗樹的照片,問:“這是什么樹?”“它還有更好聽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嗎?”(銀柳、香柳、桂香柳)
。3) 激發(fā)幼兒觀察興趣!艾F在沙棗樹開花了,幼兒園里香噴噴的,更漂亮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好嗎?”
2、認識沙棗樹。(請幼兒搬上椅子到戶外,圍坐在沙棗樹下。)
。1)認識沙棗樹枝干的特點。
請幼兒仔細觀察沙棗樹的枝干,互相討論,講述沙棗樹枝干與旁邊的柳樹、槐樹有什么不同?出示沙棗樹的樹枝細節(jié)照片,引導幼兒發(fā)現樹枝上的小刺,猜想小刺的作用是什么?(保持吸收水分)
。2)認識沙棗樹葉子的特點。
看一看沙棗樹的葉子是什么顏色的?什么形狀的?出示沙棗樹的樹葉細節(jié)照片,引導幼兒總結出:沙棗樹的葉子是小小的橢圓形,正面是銀綠色,背面是銀白色,非常有特點。
。3)認識沙棗樹的花的特點。
深深地吸一口氣。聞一聞并說一說沙棗花是什么味道的?你聞了以后有什么感覺?出示沙棗花的細節(jié)照片,請幼兒觀察并討論沙棗花的特點。(沙棗花很嬌小,是一簇一簇開的;ò暌幻媸倾y色,花蕊的一面卻是淡黃色的。)
“你知道沙棗花有什么作用嗎?”(沙棗花是優(yōu)良的'蜜源)出示沙棗花蜂蜜請幼兒品嘗。
(4) 認識沙棗樹的果實的特點。
“你知道沙棗花謝了會變成什么嗎?”出示一盤沙棗,請幼兒觀察并品嘗沙棗。
“沙棗外形是怎樣的?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什么感覺的呢?”(沙棗是金黃色的。吃到嘴里軟軟的,發(fā)沙,仿佛含著沙子,皮厚核大,微酸微甜。沙棗有健胃的功效,用沙棗泡茶喝,還能延年益壽。)
3、了解沙棗樹的作用。
。1)討論:為什么沙棗樹是西北特有的樹?(沙棗樹長不高,但它的根系長度超過樹干幾倍甚至十幾倍,能在干旱的沙土深層尋找水,是大西北治沙防沙的“先鋒”,幫助我們人類改善了大西北的環(huán)境,因此我們要愛護它。)
。2)你知道沙棗樹還為我們人類做了哪些貢獻嗎?(沙棗樹全身是寶:花是優(yōu)良的蜜源;葉子是家禽的飼料;果、花、枝可入藥,用于治腹瀉和痢疾;木材是制作高級家具和工藝品的良材。所以沙棗樹又有百寶樹之稱。)
4、欣賞配樂散文《我愛家鄉(xiāng)的沙棗樹》,激發(fā)幼兒熱愛家鄉(xiā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5、美工活動《美麗的沙棗樹》。請幼兒用繪畫、粘貼、手工制作等各種方法表現美麗的沙棗樹。
大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使幼兒知道樹木的多種用途。
2、引導幼兒初步了解樹對人,對環(huán)境的主要作用。
3、激發(fā)幼兒愛護樹木的感情。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發(fā)動幼兒搜集關于樹的多種用途的資料;錄象資料。
活動過程:
1、教師請幼兒自由講述自己了解到的關于樹的用途的一些知識。
2、組織幼兒觀看搜集到的一些圖片,引導幼兒討論樹各部分的作用。
教師小結:樹根可以吸收、儲藏水分和養(yǎng)分,抓住泥土,使樹干牢固;樹根可以雕刻成工藝品,有的可以入藥、治病。樹干能為樹葉輸送養(yǎng)分;樹干可以做家具、工具、造紙,有的樹干還有奇特的作用,如橡膠樹的樹干汁可以做膠鞋、輪胎。樹葉可以給草食動物做食物,還可以遮陽、做書簽、做肥料。果子可以吃,有的'可以做肥皂、有的可以做藥、有的可以做種子。
3、引導幼兒討論森林與人類、動物及環(huán)境的關系。
。1)與動物的關系: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舒適的居住場所。
(2)與人類的關系:調節(jié)溫度,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藥材、食物。
。3)改善環(huán)境:防風固沙、防暑降溫、減低風速、保持水土、凈化污水、減少噪聲等。
4、組織幼兒觀看錄象,進一步了解樹木的作用。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大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爬行方式,了解蝸牛的生活環(huán)境與習性。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興趣和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良好習慣,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放大鏡、玻璃瓶、塑料板、木板、玻璃板、木棍、各種食物等。
活動過程:
一、捉蝸牛
雨過天晴,帶領幼兒到野外捉蝸牛,引導幼兒觀察蝸牛喜歡住在什么地方。提問:你是在哪兒捉到蝸牛的?捉了幾個?
二、采用多種方法觀察蝸牛
1、用放大鏡觀察蝸牛的外形,說出其特征。
2、用手觸摸蝸牛的身體和殼,輕觸蝸牛的“角”,看有何反應。
3、將蝸牛分別放在塑料板、木板和玻璃板上爬行,觀察留下了什么,從玻璃板的背面觀察蝸牛的身體。
4、游戲:蝸牛賽跑。每個幼兒選取自己的“最佳選手”參賽,看哪個蝸牛獲得冠軍,從而觀察蝸牛的爬行方式。
5、讓蝸牛相互背負著爬行。觀察大蝸牛馱著小蝸牛、小蝸牛馱著大蝸牛爬行有什么不同,小蝸牛馱闐大蝸牛是怎樣爬行的。
6、讓蝸牛在豎立的木棍上向上爬,不斷調轉木棍的方蝸牛(大班科學)向,看看蝸牛會怎樣,蝸牛為什么掉不下來?
7、幼兒自由觀察,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更多的觀察方法。
三、喂蝸牛
鼓勵幼兒用不同的食物喂蝸牛,觀察一下它們愛吃什么。
四、養(yǎng)蝸牛
和幼兒一起討論飼養(yǎng)蝸牛的條件。
創(chuàng)設下列不同條件,讓幼兒觀察,動腦思考:你想將你的蝸牛放在哪個“家”里飼養(yǎng)?為什么?
1、將蝸牛放入空瓶中,瓶中蓋上玻璃。
2、將蝸牛放入有水的瓶子中,瓶口蓋上紗布。
3、將蝸牛放入有干沙的瓶子里,瓶口蓋上紗布。
4、將蝸牛放入有濕沙的瓶子里,瓶口蓋上紗布。
鼓勵幼兒想辦法為蝸牛創(chuàng)設更好的“家”。
幼兒在歡快的“蝸牛與黃鸝鳥”的樂曲中,模仿蝸牛爬行的動作,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一)、準確把握教材本課是觀察蝸牛這樣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我從動物特點和學生年齡特點入手,在環(huán)境布置和材料選擇上有的放矢,考慮較為周詳。由于蝸牛具有膽小、怕受驚擾、喜歡黑暗潮濕的環(huán)境等生活習性,在環(huán)境布置上,我利用窗簾遮擋光線,要求學生較為安靜,不能驚嚇我們的動物朋友,營造了一個適宜蝸牛出來爬行的物理環(huán)境,課堂上的蝸牛表現得很活躍。在材料選擇上,蝸牛爬行的地方是一張明膠片,底下襯一張白紙。白紙是為了防止桌子與蝸牛相近的顏色混淆學生的觀察判斷,明膠片的利用有兩大作用,第一是減少磨擦,利于蝸牛的爬行;其二是讓學生能多角度地對蝸牛進行觀察。在材料中還用到了紙杯,一方面是蝸牛會亂爬,會影響到課堂秩序;另一方面是考慮到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把蝸牛套入紙杯中,減少分散注意力的因素,學生就會集中注意力傾聽同學的發(fā)言。
(二)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和空間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要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核心。本課在教學中力求體現這樣的理念。課堂中第一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研究蝸牛用時13分,匯報交流6到7分鐘。第二個活動學生小組觀察蝸牛殼用時6分,匯報交流9分。從時間上來說,保證了學生探究的時間,把課堂交給了學生,使探究的理念較好地落實在了課堂上。從學生的反映來看,學生對蝸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每個小組觀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學生有了自己的觀察和思想。學生對蝸牛的觀察也不局限于課堂,通過教師送給學生的蝸牛食物,學生對蝸牛食物的探究自然就延伸到了課外,通過課外對學生的觀察,我發(fā)現學生對蝸牛依然是興趣盎然、氣氛熱烈,令我頗為欣慰。
(三)對本課以及科學教學的一些探討
1、對教學重點的把握過去的教學是一個個知識點的連接,而現在的科學教學強調的是一個個活動的連接,讓學生在活動中去經歷,去體驗,從而獲得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經驗。因此他關注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活動以及活動的價值。在本課中如果我把觀察的重點放在學生對蝸牛殼的觀察上,對學生的發(fā)展會更有利。因為學生對蝸牛柔軟部分的觀察是他們平時就會注意的內容,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重點展開。而對蝸牛殼的觀察是學生原來忽略的,如果在課堂上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話,會在學生心中產生對動物身體細節(jié)觀察的經歷,進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細節(jié)的觀察,產生更多的發(fā)現,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去發(fā)現,去尋找對兒童來說價值更大的活動。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在科學教學中,不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師都會感覺時間不夠。要讓學生活動,沒有時間的保證,活動是不會有效的。但要給學生時間,我們的教學任務的`完成就產生了問題。如何解決這對矛盾呢?唯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可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小組活動結束了,該停就得及時停下,不然一等一兩分鐘就過去了,幾次活動下來,僅40分鐘的課堂已浪費了好幾分鐘了。在培養(yǎng)習慣方面還應包括記錄的有效性,組內分工的快速,活動開始的及時等。二是對觀察活動的組織。組織觀察活動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該放手時就放手,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把學生當成白紙,什么都去指導,時間自然不夠用。當然也不能高估學生的已有知識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學生的實際,讓我們的教學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發(fā)展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3、如何引導學生生成新問題來源于學生內部的問題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尋找答案、解決問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科學教學中學生如果能不斷地發(fā)現,在新發(fā)現中也許新問題就會不斷地產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情境,讓學生不斷有新的發(fā)現,并在發(fā)現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一個觀察活動結束時,有意識地提問:“在觀察過程中,你還有什么新的發(fā)現?”“你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盡管只是一句話,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訓練,經常這樣的教學,學生會不斷地反思自己的觀察,自己的活動,從而得到更多的問題,從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決問題,開展后續(xù)活動, 不再是教師要求學生去做,學生的主體性就能得到真正的發(fā)揮和發(fā)展。
【大班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大班科學教案:溶解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魔術圈_大班科學教案07-13
大班科學教案:頑皮的影子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雨的秘密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我與水_大班科學教案07-01
大班科學教案12-29
大班優(yōu)秀科學教案03-24
大班生活科學教案02-17
大班科學教案(經典)07-20
[精選]大班科學教案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