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目標要求】:
1、知識與技能:認識實驗是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學會細致、準確、客觀地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現(xiàn)象。
2、過程與方法:能有意識地發(fā)現(xiàn)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并能進行實驗,通過對實驗現(xiàn)象的觀察和分析得出有價值的結(jié)論。
3、情感與價值觀: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密切關系,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認識學習化學的價值。
實驗準備:
1、澄清石灰水,水
2、蠟燭、小刀、火柴、燒杯(干燥、潔凈)、集氣瓶、玻璃片、水槽。
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回顧舊識:
請舉出你了解的生活中的可以燃燒的物質(zhì)。
思維聯(lián)想:
怎樣觀察和描述實驗現(xiàn)象?
實驗探究:
探究1: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探究指導:
觀察方法:運用味覺以外的感覺器官對蠟燭燃燒前、燃燒時和熄滅后進行詳細的、客觀的觀察、描述和記錄。
記錄方法:課本第九頁探究實驗報告。
探究觀察提示:
1、點燃前:觀察色、味、狀態(tài),形狀,硬度,溶于水的性質(zhì),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
2、點燃時: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火焰的層次怎樣,亮度怎能樣,溫度高低怎樣?怎樣證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
3、熄滅時:有何現(xiàn)象?迅速用火柴點剛熄滅的白煙,蠟燭能否重新燃燒?
探究參考:
1、點燃前:蠟燭為圓柱形,白色固體,半透明,有輕微的氣味,質(zhì)地柔軟。用小刀可切割,指甲可劃出痕跡,中心由細線擰成的燭芯,把切下的`小塊蠟燭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說明密度比水小。
2、點燃時:蠟燭能被點燃,燃燒時較安靜,并能持續(xù)燃燒,有火焰產(chǎn)生,火焰會隨氣流閃爍、搖晃,火焰上有黑煙向上沖,火焰分層次,上層火焰黃色且明亮,中層較暗,內(nèi)層底部淡藍色,把火柴梗放入燭火中,外層火焰處最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加熱物體時應用外焰。
3、熄滅時:有白煙從燭芯飄出,迅速用火柴點燃白煙,火會順白煙將蠟燭重新點燃。
實驗中注意的問題:
1、點燃蠟燭時要仔細觀察前、中、后的所有現(xiàn)象。
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時間為2S左右。
3、點燃蠟燭熄滅后的白煙時,最好選粗蠟燭且速度要快。
小結(jié):略
作業(yè):探究實驗報告。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對人體吸入的空氣和呼出的氣體的探究
回顧舊識:
人的呼吸過程是一個什么樣的過程?
思維猜想:
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呼吸,人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是否一樣?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制定計劃收集實證:查閱資料,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2、氧氣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
探究指導:
1、收集兩瓶空氣做對照實驗(如何收集?)
2、收集兩瓶呼出的氣體做實驗。
提問:如何收集呼出的氣體?
演示:用排水集氣法收集氣體。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澄清的石灰水檢驗。
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氣體,用燃著的小木條檢驗。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5、對著干燥的玻璃片呼氣。同時做空氣的對比實驗。
由以上實驗得出的初步結(jié)論是:
1、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2、呼出的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比空氣少。
3、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多。
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nèi)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3、呼出氣體中渾濁多此,說明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nèi)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步驟3、呼出氣體中渾濁更多些,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氣多。
步驟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的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中高。
結(jié)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驟4、呼出氣體中燃著的木條熄滅,說明二氧化碳濃度大,不利于燃燒。
步驟5、呵氣的玻璃片上有較多水珠,說明呼出的氣體中水蒸氣的含量比空氣高。
結(jié)論:跟空氣相比,人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減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實驗中應注意的問題:
1、呼氣導管應用飲料吸管,不要用實驗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氣換氣時不要把集氣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實驗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應相同(同體積同濃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條燃燒的情況應相同。
5、探究參考
步驟1:瓶內(nèi)無水且瓶口向外冒氣泡。
步驟2、兩個干燥的集氣瓶中就有空氣。
交流討論:
1、與其他組的實驗結(jié)論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結(jié)論,并再討論如何證明你的推斷。
2、從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不同的原因。
反思評價:
1、學完本課題你的收獲是什么?受到哪些啟發(fā)?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學探究?
作業(yè):科學探究報告冊
課后反思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了解獲取天氣預報的各種辦法和途徑。
2.感受天氣預報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天氣與生活
2.教具:電視(準備一段天氣預報的播報語言)。
3.課件:天氣卡片
趣味練習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播報天氣預報,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播報
各位觀眾,大家好,現(xiàn)在播報天氣預報,
2.幼兒播報
誰想當天氣預報的播音員來給大家播報天氣預報。
請幼兒嘗試播報。
二、了解天氣預報的'途徑
1.你們是從哪里知道天氣預報的?
。ㄗ層變夯ハ嘀v述,怎樣知道天氣預報的。)
2.課件演示
教師:原來我們可以從很多地方知道天氣預報呢。
觀看電視里的天氣預報;
手機短信提示天氣預報;
收音機里播報天氣預報;
網(wǎng)絡獲知天氣;
人們互相告知天氣等。
三、感知天氣預報與生活密切相關。
1.人們?yōu)槭裁匆@取天氣預報的消息呢?
知道天氣預報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意義呢?
2.課件演示
使幼兒充分感知天氣預報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1)課件1:蔬菜大棚
這位叔叔為什么這么關心天氣預報?
(2)課件2:司機
司機叔叔為什么關系天氣預報?
(3)課件3:游客
游客為什么也關心天氣預報呢?
3.小結(jié): 天氣預報百姓生活離不了, 我們可以聽天氣預報出門 旅游;
聽天氣預報增減衣服;農(nóng)民伯伯也要聽天氣預報栽種莊稼、蔬菜等;
不知不覺間,我們每天收看收聽的天氣預報變出了新模樣。
四、制作天氣卡片
1.出示天氣卡片
讓幼兒觀察天氣卡片,分別說出天氣情況,感知天氣與生活的關系。
2.請小朋友制作天氣卡片,也來關心天氣,學習保護自己的生活常識。
布料吸水大比拼(科學)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實驗知道各種質(zhì)地不一樣的布料吸水性是不同的,而相同的布料在不同的液體中吸水性也是不同的。
2、通過動手操作讓幼兒體驗到自由探索的樂趣與成功的喜悅。
3、增強幼兒與同伴間的合作意識。
活動材料:
棉布、絲綢、羊毛、人造絲、聚脂面料各剪成寬10厘米,長25厘米的長條若干,長木棒若干,水盆若干,記錄卡與幼兒人數(shù)相同,各種液體:清水、熱水、肥皂水、醋。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看錄像內(nèi)容:“夏天快要到了,小紅家里有好幾塊面料,她想請我們小朋友幫她選一塊布料做一件夏天的裙子,她希望這件裙子既漂亮又要舒適涼快,你們說選哪一塊呢?”
二、認識面料,并做預測。
出示各種面料,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并知道它們的名稱。
出示幼兒記錄卡,讓自由自由討論,做出預測,在你認為合適的布料下預測欄上畫“√”,并說出理由。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準備
小班幼兒用書12月分冊第10頁。
高矮不同的動物玩具,如小鳥、松鼠、兔子、羊、牛、大象、長頸鹿等。
活動目標
能按照從高到低或從低到高的順序?qū)ξ矬w進行排列。
能夠用積木和玩具搭建和拼擺出不同高矮的房屋。
活動過程
1、告訴幼兒新建的動物園要搬來許多動物,引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2、請幼兒認一認它們是誰。按照從高到矮的`順序出示小動物玩具,邊出示邊請幼兒猜想。如第一個出示小松鼠,教師:"下面要來一個比它高的動物,你們猜猜是誰?"幼兒猜完后再出示,請幼兒比較、辨識。這樣依次出示5-8中動物。
3、為動物們準備新家。引導幼兒根據(jù)動物的高矮幫助它們搭建新家。
4、比較、辨識動物園中房子的高矮,請動物住進新居。(結(jié)合幼兒用書"動物園"畫面)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用圖畫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態(tài)特征;能應用已有經(jīng)驗對星座變化規(guī)律進行預測;在長期的觀察活動中培養(yǎng)記錄、分析資料并對科學現(xiàn)象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
2、能參與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體驗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善于聽取他人的意見;做到尊重科學、尊重證據(jù)。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獵戶座的具體位置及變化規(guī)律;了解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刻星座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
拓展性目標:
使學生能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星座。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觀星記錄表、搜集有關星空的文字及圖片資料。
教師準備:
有關四季星空的音像資料、圖片。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談話引出問題:四季星空中閃爍的星星有沒有變化?
活動一:
1、學生交流各自的觀察記錄,談談自己觀察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2、引導學生將北斗七星的樣子畫下來。
要求:在畫圖的時候要注意用方向標進行標示。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或者自由組合成合作學習小組進行整理。
3、觀察結(jié)果進行初步整理。
4、對觀察記錄進行分析:從東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內(nèi)”和“從東到春”是怎樣變化的?
5、學生交流、表達。形式可以多樣。
活動二:
1、提出問題:無限的.宇宙蘊藏著無數(shù)的奧妙,讓我們繼續(xù)將觀察活動進行下去。在繼續(xù)觀察中,你有什么問題嗎?
2、引導學生匯報實際情況。
3、問題:你有興趣研究一下別的星星嗎?讓我們選定新目標進行探索好嗎?
請同學們預測:從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會發(fā)生什么變化?春季其他星座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將預測的結(jié)果畫出來。
展示學生畫的預測圖案。
自由活動:
1、讓學生進行尋找北極星的活動。不管學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評價:讓學生對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動進行評價。
拓展活動:
用激勵性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能持之以恒地進行觀察。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認清科學與藝術的相同之處
。ǘ├斫馕闹械囊恍┚渥拥暮x。
(三)理解文中例證法及其作用
二、教時安排2課時
三、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1.情境導入
運用多媒體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畫“曉陽輻射新學光”和“超弦生萬象”。
2.課前熱身
(1)介紹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法國國立學院布德埃獎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萊獎章(1979)、意大利共和國最高騎士勛章(1986)、埃.馬諾瑞那愛瑞奇科學和平獎(1994)等。20xx上海科學與藝術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學與藝術》的演講。他旁征博引,從李白的《把酒向月》、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到邁克爾遜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試驗,普朗克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從科學與藝術對稱和不對稱的表現(xiàn)方式到歐幾里德和非歐空間、超弦理論等方面,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作了精彩的闡述。
(2)借助課文注釋理解部分詞語
潛意識嬋娟共鳴依賴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體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導科學與藝術的結(jié)合,他認為兩者的融合必將促進、加速文化的進展,而且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茖W家站在科學的立場看藝術,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藝術與科學”結(jié)合的構想。他告訴人們,無論是正在從事科學或藝術事業(yè)的人,都要具備創(chuàng)造精神和提高創(chuàng)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為自己奮斗的目標。這樣我們科學和藝術才會有大的發(fā)展。
。2)四邊互動
互動1
逐字逐句地讀懂課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話,通過理解,在頭腦里形成具體的事物。
互動2
議論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明確:議論文包含論點、論據(jù)、論證三個要素。
論點就是文章所要議論、闡述的觀點,是作者要表達的看法和主張。閱讀議論文,首要的就是尋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論點。
本文的論點是: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動3
為什么說“藝術和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確:科學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種藝術品更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體現(xiàn),沒有人的創(chuàng)造力就談不上科學和藝術。
互動4
再次速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的結(jié)構。
明確:第一部分(1)開門見山,提出論點。
第二部分(2-10)具體論證論點。
第三部分(11-12)綜合論述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異同。
4.達標反饋
(1)簡要說說科學與藝術在哪些方面本質(zhì)是一致的?
(2)細讀下面的句子,并結(jié)合實例談談你的理解。
、偾楦性秸滟F,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
、诙傻年U述越簡單、應用越廣泛,科學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鏈接生活
仔細觀察生活,從中找出科學與藝術相結(jié)合的事例。(例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雜技、魔術、戲法里有許許多多物理、化學、心理學的學問。)
2)實踐探索
查找各種資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學與藝術相結(jié)合的神話故事,準備在班上交流。
6.板書設計
科學與藝術
李政道
共同基礎: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
科學與藝術
共同目標: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資料下載
自1987年以來,中科院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的國際會議都邀請畫家按照會議的主題作畫。作者中有李可染、吳作人、黃胄、華君武、常莎娜等藝術大師,也有魯曉波這樣的后起之秀。這些作品既給予科學家藝術欣賞,又觸發(fā)他們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國內(nèi)外科學界的廣泛贊揚。
我想,現(xiàn)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學和藝術是不能分割的。他們的關系是與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關聯(lián)的。偉大藝術的美學鑒賞和偉大科學觀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隨后的感受升華和情感又是分不開的。沒有情感的因素,我們的智慧能夠開創(chuàng)新的道路碼?他們很可能是確實不可分的。如果是這樣,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源于人類活動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著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義。
第二課時
1.情境導入
講講我國古代的人們面對冰清玉潔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編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科學與藝術的結(jié)合實例。
2.課前熱身
(1)請一個同學說出::《科學與藝術》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3.合作探究
四邊互動
互動1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組自選文中一部分,圍繞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問題1:找出點明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談談如何來理解它們。
問題2:說說什么是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和“普遍性”?如何來理解它們。
問題3:找出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它們的`關系。
問題4:“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lián)的”表現(xiàn)
互動2
班級交流
明確1:強調(diào)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句子:藝術,例如詩歌、繪畫、音樂等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去喚起每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中深藏著的、已經(jīng)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說,只有用創(chuàng)新的手法,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藝術珍品,也才能喚起深藏在內(nèi)心的情感。
強調(diào)藝術“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貴,反響越普遍,跨越時空、社會的范圍越廣泛,藝術就越優(yōu)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反響”是指藝術接受者欣賞者的共鳴反映。
明確2: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的句子:盡管自然現(xiàn)象不依賴于科學家而存在,但對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和總結(jié)實一種人為的,并屬于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這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是一樣的。
理解:這句話強調(diào)了人對于科學的“創(chuàng)造力”
科學的普遍性: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理解:這就是說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來,它的覆蓋面是極廣的,它的應用形式再多再發(fā)展,也只是它的應用形式,它本身是不會變的。
明確3:科學與藝術在“普遍性”方面的“異”:科學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學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藝術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個人類。
理解:科學家和整個人類只是外部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科學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圍要大于藝術家所追求的。
明確4: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聯(lián)的”表現(xiàn):藝術和科學都需要智慧,而要發(fā)揮發(fā)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動3
議一議本文運用的例證法及其作用。
明確: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本文2至4段中舉了李白的《把酒問天》和宋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說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寫同一題材——詠月,雖然有相似和不同,卻同樣感動著不同時代的人們。
本文第5段舉了莎士比亞的例子,說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舉了“邁克耳孫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實驗”和“普朗克在1900年發(fā)現(xiàn)的黑體輻射公式。”的事例來論證科學技術的應用形式會不斷發(fā)生新的變化,但其科學原理并不隨這些應用而改變。
互動4
播放歌曲《水調(diào)歌頭》
4.達標反饋:
科學與藝術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請李可染、吳作人等畫家為物理的前沿學科當題作畫。繪畫的主題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為表述“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這個當代物理學的主題,畫了兩頭公牛角斗的場面,題為《對撞生新態(tài)》,既生動形象,又幽默風趣。吳作人先生為“二維強關電子聯(lián)系統(tǒng)”而作的《無盡無極》的畫,即像陰陽魚,又像兩顆彗星,且只有兩筆,簡潔而對稱。我們的老藝術家懂得了當代尖端科學的基本思想,為古老的中國畫開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這也說明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自然科學研究本質(zhì)及其最高使命,是從紛紜雜陳的一團混亂中整理出貫穿于其中的不變規(guī)律和井然秩序。與此相仿佛,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本質(zhì)和最高使命也是從萬千現(xiàn)象的零亂中整理出秩序和規(guī)律。法國作家福樓拜曾說:科學和藝術“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聚”。
兩三百年來,英國水彩畫家所關注的是光與暗的關系,是河流、山脈、樹叢和海浪的運動,以及云彩的形成和變幻?邓固紶柕慕M畫《英格蘭風景畫》就真實生動地展現(xiàn)出瞬息萬變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納和法國畫家柯特曼的筆下,海洋呈現(xiàn)出一種永遠在作不停的顛簸的運動。
無獨有偶。透納的同鄉(xiāng)和同時代人、植物學家布朗,于1827年用顯微鏡觀察到浮在水里的菌類孢子在作不停的運動。孢子越小,運動越劇烈。后來人們把這種騷動稱為布朗運動。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參與了相關研究,并進而揭示了分子運動的奧秘。
那么,“布朗運動”和“透納運動”有什么區(qū)別呢?又有什么相通之處呢?
可以說布朗所描繪的運動是一幅數(shù)理科學的風景畫;他們所使用的語言是數(shù)學和物理概念。透納所描繪的運動則是一幅藝術的風景畫;使用的語言是色彩和線條。本質(zhì)上布朗和透納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畫筆的畫家。
布朗運動是大自然深層結(jié)構的微觀運動;欣賞它的壯麗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納運動是大自然表層結(jié)構的宏觀運動;驚嘆它的雄偉同樣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學風景畫是抽象思維的結(jié)晶;藝術風景畫是形象思維的結(jié)晶。兩者各司其職,但又通過神經(jīng)進行交流、合作和互補。一個完整和諧、全面的人,應該同時能欣賞、贊嘆并創(chuàng)作出這兩種類型的風景畫。熱愛科學,同時也熱愛藝術,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現(xiàn)。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2.認識蘑菇的特點,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細菌和病毒的特點,知道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能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蘑菇的特點,比較蘑菇和動植物的異同。
2.能通過調(diào)查活動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能辨證看待身邊的事物。
教學準備:
1.收集關于蘑菇、細菌、病毒的掛圖或視頻資料。
2.供學生觀察用的構造完整的蘑菇(每組1~2種),放大鏡、小刀、白紙等。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木耳、銀耳、平菇、金針菇、香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關于蘑菇的資料。
1.導入。
。1)教師可以采取實物導入的方式:看一看,實驗桌上放著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會生長蘑菇?
(2)利用教材插圖或掛圖等引導學生小結(jié)蘑菇的生活環(huán)境。
(3)提問:你還知道關于蘑菇的哪些知識?
2.觀察蘑菇。
(1)觀察一個完整的`蘑菇。教師指導學生運用眼看、鼻聞、手摸等方式全面、細致地觀察。
(2)用小刀把蘑菇縱向切開,用放大鏡觀察切開的菌蓋、菌蓋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觀察發(fā)現(xiàn):從整體看,蘑菇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有什么特點,我有什么重大發(fā)現(xiàn)等。
(4)整理觀察到的蘑菇的特點并記錄下來。
4.認識蘑菇屬于真菌。
。1)小組研討:蘑菇與動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導學生從外部形態(tài)特點、獲取營養(yǎng)的方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2)交流,整理意見。
。3)講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動物,它屬于真菌。
(4)你還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提供的資料。
5.認識食用菌和毒菌。
(1)提問:吃過蘑菇嗎?我們平時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嗎?
。2)觀察教材插圖(或?qū)嵨、掛圖),認識常見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學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識。(可以結(jié)合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
6.課外調(diào)查:小組或者獨立調(diào)查: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學生記錄食用菌的名稱、顏色、形狀,還可以了解它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等。
第二課時
1.了解細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師展示一幅細菌或病毒的彩圖,這是什么?說一說:你為什么這么猜?
(2)交流學生了解的細菌和病毒的知識。
。3)觀察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菌和病毒的照片。談一談: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們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許會認為它們很美麗,但當我們明白了它們是什么之后,我們可能覺得它們很可怕。)
。4)閱讀教材上的小資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導學生認識到細菌和病毒也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5)小結(jié):細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們因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見,被稱為微生物,F(xiàn)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員?
2.展示食用菌調(diào)查成果。
。1)小組交流、展示。
。2)小組選擇代表向全班展示調(diào)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為一種自己感興趣的食用菌設計一張名片,內(nèi)容包括:名稱、特點、外形圖、主要食用價值等。)
。4)名片展示與評價。
板書設計: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植物也不屬于動物的另一類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細菌對人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作業(yè)設計:
填空:
1、蘑菇是( )類生物,真菌是既不屬于( )也不屬于( )的另一類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見的真菌類生物:( )、( )、( )、( )、( )等。
4、細菌對人有( )兩方面的作用。
簡答:
請介紹3-5種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顏色、形狀等。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種子有自己特殊的結(jié)構,在適宜的條件下可以萌發(fā)生長成一株植物。
過程與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根據(jù)植物生長的已有知識,預測植物種子的內(nèi)部結(jié)構。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引發(fā)關注植物生長變化的興趣。
【教學重點】:引領學生產(chǎn)生問題并積極思考,能用適宜的方式將自己的認識清楚地表達出來,并能想辦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教學難點】:觀察各種植物的種子。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貓給小貓哺乳的圖片、雞媽媽帶小雞吃食的圖片、向日葵小苗的圖片、各種植物的.種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麥、玉米、綠豆等)、白紙、放大鏡。(學生準備)各種植物的種子、白紙、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 聽聽說說
1、師:小貓是誰生下來的?小雞是怎么來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從哪里來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師:(出示圖片)驗證學生說出的答案。
4、師:植物的一生都要經(jīng)歷出生、成長、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過程,它的一生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呢?
二、想想畫畫
1、師:用圖畫和文字將植物一生的生長變化過程畫下來和寫下來。
2、生:在P2頁“我知道的植物生長過程”的畫板里畫圖。
3、師:展示學生畫的作品。
4、師:指名學生說說自己畫的作品的意義。
5、師: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莖、葉繁殖后代,但是,我們熟悉的綠色開花植物幾乎都是從種子開始它們新的生命的。
三、觀察種子
1、師:每個人把自己帶來的白紙放到桌面上,將帶來的植物的種子放到白紙上,觀察植物的種子,邊觀察邊記錄?梢越柚糯箸R觀察。
2、師:觀察植物的種子,你準備觀察種子的什么?
3、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4、師:你們說對了,我們觀察植物的種子,要觀察種子的形狀、大小、顏色等。
5、生:觀察植物的種子。
6、師:通過觀察植物的種子,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7、生: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師:關注學生的匯報)
8、師:不同植物的種子,從外觀來看,它們的形狀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顏色不一樣、種皮不一樣等。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呢?
9、師:要知道種子的里面有什么,該怎么辦?
10、生:先預測種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開種子看一看。
11、生:繼續(xù)觀察植物的種子。觀察后匯報。
12、師:(小結(jié))不同植物的種子,它們的形狀、大小、顏色、種皮等各不相同,但種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準備
1、師:本學期,讓我們種植鳳仙花,觀察它的生長變化過程。
2、師:①準備鳳仙花的種子。②查閱鳳仙花的有關資料,了解鳳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準備播種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業(yè)布置】:
家庭作業(yè):準備鳳仙花和四季豆的種子。
【板書設計】:
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外部:形狀、大小、顏色
植物的種子
內(nèi)部:胚根、胚芽
【教學反思】:
科學教案 篇8
各位老師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植物的莖》,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認知水平由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度,他們的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nèi)容的支持。 他們在三年級下冊,対莖有了一定的認識,初步了解了莖的運輸和支撐的作用。三下單元資料庫中也有介紹各種各樣的莖,通常資料庫的內(nèi)容是學生自主學習,或者有些老師會簡單提一提。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確定本次課的起點,我們做了一次前概念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莖的認識并沒有那么深入。我們設置了第五題來了解學生對四類常見的莖的特點的認識,發(fā)現(xiàn)學生的錯誤率為87.5%。因此我們將這部分的內(nèi)容納入本次課的教學,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科學概念:
1.知道莖根據(jù)生長方式分為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攀緣莖,能說出這四類莖的特點。
2、知道更多莖的形態(tài)
科學概念:①知道植物按莖的生長方式可分為直立莖、匍匐莖、纏繞莖、攀緣莖等。②能說出這四類常見莖的特點;③了解更多莖的形態(tài)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實物的觀察比較,歸納各類莖的特點;②根據(jù)閱讀資料,嘗試判斷幾種常見植物的莖;③通過闖關游戲,學會運用莖的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感受莖的多樣性,激發(fā)科學探究的興趣。
在調(diào)查后,我們統(tǒng)計了四類莖特點的錯誤率,匍匐莖的錯誤率是(ppt出示)
教學重點:直立莖、攀緣莖、纏繞莖、匍匐莖四類常見莖的'特點
教學難點:除了四類常見的莖,其它變態(tài)莖的判斷
教學的過程:
核心任務1:常見的四類莖的特點
一、 導入:我們?nèi)∫恢陰Ц腿~的植株,依次提問這是植物的哪個部分,并一一剪去,最后剩下莖。(明確常見的莖是植物的哪個部分,避免學生將根和莖的混淆)
二、認識莖的本質(zhì)特征
提供資料認識莖的本質(zhì)特點,莖是有節(jié)的,不明顯的節(jié)可以通過葉來尋找。(対莖的本質(zhì)有了更多的認識之后,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常見的四類莖)
三、常見的四類莖的特點
這部分內(nèi)容要認識常見的四類莖,也就是本次課的核心任務。
1、學生觀察、描述不同的莖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分類。
2、師生間的交流將莖的特點與莖的名稱對應起來(形成對常見莖特點和)
3.植物障礙賽,則是在了解四類莖特點的基礎上進行的,趣味闖關活動,學生要用四類常見的莖的特點來闖關 使用匯報格式,匯報運用哪一類莖的什么特點進行闖關.
這樣一層層的鞏固 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對常見四類莖的特點形成完整的概念體系。
。▽W生對莖有了初步的認識,如果將過多的時間花在常見的四類莖上,學生在這個知識點方面確實得到提升,但我們希望他們能有更多的提升,所以我們把核心任務由原來的常見的四類莖的特點改為認認識莖是多種多樣的。
核心任務2:認認識莖是多種多樣的
我們把變態(tài)莖的辨別這部分的內(nèi)容加到資料閱讀認識莖的本質(zhì)特征之后。
學生對常見的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了解得不全面,而變態(tài)莖這部分內(nèi)容在沒有解決常見莖遺留下的知識點,而又涉及到比常見莖高一個層次的變態(tài)莖。我們看到了變態(tài)莖這部分的知識可以作為學生另一個提升點,前提得處理好常見的莖這部分的知識。所以我們對核心任課的內(nèi)容前后進行前后進行大調(diào)整)
發(fā)現(xiàn)問題:容量大,時間不夠,怎么辦?
忍痛割愛,把常見變態(tài)莖當做植物障礙賽的獎品發(fā)掉,并提供資料,學生課后自主判斷。
核心任務3:
前幾次的磨課,雖然有植物障礙賽來增加學生們興趣,但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探究的興趣并沒有預設時濃厚, 兩個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還不夠緊密, 為了讓學生的活動更具連貫性,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我們以任務驅(qū)動的形式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整合。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精選]科學教案08-04
科學教案(精選)08-06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4
(經(jīng)典)科學教案07-28
(精選)科學教案07-29
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0
【精選】科學教案08-10
科學教案【精選】08-09
科學教案(經(jīng)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