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語文教案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感受與鑒賞:通過品讀人物,激發(fā)學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點以及作者的評論與感受。
2、積累與整合:通過品味文章,引導學生掌握寫人記敘文的寫作方法,學會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應用與拓展:掌握運用外貌、動作、語言及側面描寫等方式刻畫人物。
課時安排: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知人論世。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nèi)熱與?”是梁啟超于戊戌政變逃亡日本后用的筆名,非常真實地反映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1895年追隨康有為發(fā)動“公車上書”,1898年參與“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失敗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晚年在清華大學講學,著述豐厚,合編為《飲冰室合集》。(字詞落實及相關背景資料,請參照“狀元橋”)
二、合作探究。
為一代大師試著評改文章,給他寫評語,做旁注。可評點精彩描寫,可給作者挑毛病,如語法錯誤……
1、四人一組討論交流,語法問題當時解決,題目、文章寫法等問題可寫在黑板上。
2、學生質疑解答
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刪“大約”);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一次);
(3)不少人對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產(chǎn)生……興趣)
3、質疑用詞寫法:
“禿頭頂”不是在丑化梁啟超嗎?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寫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熱心腸”體現(xiàn)在哪里?
探究明確:
“禿頭頂”如實描寫,無損人物!肮饷⑺纳洹笔琴澝乐~。
十六個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記憶猶新,凸現(xiàn)梁任公才華橫溢。
側面烘托梁任公的才華。
“熱心腸”,本義:待人熱情,做事積極的心性,亦即是古道熱腸,文中“熱心腸”指梁先生用他的一腔熱血,一腔愛國熱忱和他身上所具有的獨特的對優(yōu)秀作品的理解,學術人格的魅力來感染人,教育人。照應第8段。
4、評點大師:作旁注:
走進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實描寫人物肖像,氣度不凡,布衣難掩其風采。
啟超沒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
旁注:謙遜又自負,風趣幽默又爽直。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禿頭……背誦下來了。
旁注:獨特的方式,個性的動作,表現(xiàn)先生博聞強志。
他真是手之舞之……張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來大學問家能有幾人?
三、閱讀文章,思考下列問題。
1、通覽全文,找出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評價?
“我很幸運地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
“讀他這篇文章和聽他這篇演講,那趣味相差很多,猶之乎讀劇本與看戲之迥乎不同!
“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更強烈多少倍。”
“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于中國文學發(fā)生了強烈的愛好。”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可見,作者對于梁啟超先生深含了一份敬仰和崇拜,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shù),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啟超先生卻能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2、提問:梁啟超的演講給作者留下了那些印象?作者怎樣突顯這些印象的?
。3段)肖像特點——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
外貌神態(tài)特點——風神瀟灑,左顧右盼,光芒四射。
。4段)獨特的開場白(謙遜自負)描語言。
。5段)深情朗讀《箜篌引》(意韻豐厚)。
。7、8段)演講時敲頭回憶(自然可愛)動作特點。
手舞足蹈、時悲時喜(自由灑脫)舉行動。
我們在細節(jié)描寫中看到了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形象和風范,他語言的詼諧幽默,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的動作。這里不僅看到了梁先生的性格,而且也能從中感受到作者乃至眾人對他的敬佩。
3、在梁任公的這次演講中,除了這些細節(jié)的刻畫,還有哪些側面能夠顯現(xiàn)出梁任公的性格特點?
“我在聽完先生這篇演講后二十余年,……不禁哀從中來,頓時憶起先生講的這首古詩!
“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他掏出手巾拭淚,聽講的人不知有幾多也淚下沾襟了!”
生動激昂,意韻深厚的演講深深地打動著人們,而作者從側面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真實灑脫的梁啟超,這其中融會著他人生的感悟以及瀟灑不羈的真性情。
小結:梁啟超的名氣在于他的政治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可文章并未從政治活動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現(xiàn)梁啟超,而是從他的學者身份,通過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以及聽眾及作者的感受來表現(xiàn)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寫人顯情中透露著方法,我們要學在描語言、立外貌、舉行動、抓側面中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
四、“有學問”,“有文采”這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下面重點分析“有熱心腸”。
1、先生講到《桃花扇》,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chuàng)作的傳奇劇本,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fā)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xiàn)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xiàn)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短一ㄉ取贰敖桦x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禎的死,大明王朝的滅亡。梁啟超想到變法的失敗,光緒帝被囚。他為國家悲,為民族悲,為百姓悲。
2、為何講到杜甫的詩,“先生又張口大笑了”?
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久久壓抑在杜甫心頭的陰霾終于煙消云散,他自然喜極而泣。任公也處于亂世之中,杜甫的喜與憂他感同身受。
3、先生為何開篇講到《箜篌引》這首古詩?
明確:有一狂夫,披發(fā)提壺,涉河而過,被水沖走,其妻緊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絕,對江彈箜篌,一曲終,遂投河。這種瘋狂的人格力量就是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義無反顧,是“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視死如歸。
戊戌變法的領導者們明知變法會流血,會犧牲卻依然堅定地實施變法的執(zhí)著與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講時的哀痛可想而知。他為犧牲的戰(zhàn)友而哀,為百姓而哀,為國家而哀。
五、拓展提升。
說說本文從哪些方面寫出了人物的什么特點?模仿這些寫人手法,描寫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師。
要求:
1、抓住細節(jié),突出特征;
2、語言簡潔,描寫生動;
六、總結。
梁任公為革命奔走呼號,直面生死;為學術嘔心瀝血,筆耕不輟。斯人雖逝,精神長存。先生的諄諄教誨依然如黃鐘大呂般響徹耳畔。讓我們一起來誦讀《少年中國說》中的片段。
板書設計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
演講特點:開場白——獨特
聲音——沉著有力、宏亮激亢
內(nèi)容——豐富而有趣
表情——成為表演、酣暢淋漓
人物特點: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穩(wěn)。
氣質(風神瀟灑)、眼神(光芒四射)
講演時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生動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ㄗ载、謙遜、博聞強識、自由灑脫)
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
語文教案 篇2
教材與教學對象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yōu)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fā)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產(chǎn)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一、教學目標
1、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程序
課前: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趯W生仔細閱讀文章,認真思考教師布置的閱讀訓練題。
課堂: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訓練題(一課時)
、谝晕恼碌膶懽黜樞颍Y合閱讀訓練題(二課時)
課后:①整理課堂筆記
、谙迺r做《創(chuàng)新思維訓練》中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四、教學過程及閱讀訓練資料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作者彷徨苦悶,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huán)境中尋求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如果省略了“漸漸”一詞,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漸漸”寫出了時間流動和空間轉移的緩慢,與環(huán)境的寧靜和心境的頗不寧靜相適應,如果省略了,則不能描摹出時空變換的流動性,也不能體現(xiàn)出緩慢中的寧靜與寧靜中的頗不寧靜)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若將“帶”字換成“掩”或“關”有何不同?析:“掩”—出門/轉身/拉掩,動作煩瑣,有一定的目的性;“關”—動作過程與“掩”相類似,目的性強,語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蒼白,缺乏表現(xiàn)力;“帶”—輕輕地將門從背后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huán)境的寧靜,也與心境相符)上門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是由哪幾個空間立體地構成的?析:院子、夜空、墻外、屋里、門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疊詞?有何作用?析: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疊詞不僅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韻律美。疊詞一般用輕聲的語調來讀,輕柔的語調與輕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種雅而不俗的語言氛圍,而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沿著(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著”是圍繞,才可見“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則表示還走在往荷塘的路上,無以得見“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種情景前后有何聯(lián)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
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析:蓊蓊郁郁、陰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樣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若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卻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閑、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隱若現(xiàn)。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xiàn)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析: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別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析: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聯(lián)系中有何作用?析: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彌望”何解?析:充滿視野,滿眼,如“春色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它修飾的是“舞女”還是“裙”?析:與“高”相呼應,修飾“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葉子;喻體——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tài)相似。)層層的葉子中間,(“田田”與“層層”是對前面哪個詞的具體解釋?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連綿不絕,“層層”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點綴(“點綴”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析:零星)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若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好不好?為什么?析:擬人;不能換用其它修辭手法,因為擬人的運用可以回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同樣千姿百態(tài),楚楚動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何相似之處?析:本體——白花;喻體——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著”的,與“一粒!钡摹懊鳌敝橄嗨;2、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裊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tài)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此處運用了“通感”的寫景方法,試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縷縷清香”與“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有何相似?這樣描寫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xù)續(xù),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lián)想。)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顫動”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風)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幾道?析: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凝碧的波痕。(波痕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層層、肩并肩、密密地挨著)葉子底下是脈脈(寫出的流水的什么特點?析:無聲、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ㄟ@一段所寫的景物的順序能不能調動?析:不能。因為葉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葉子;因為白花是點綴其間的,而且白而發(fā)亮,所以接著寫花是理所當然的;因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風過處有清香;因為有微風,就有了波痕;因為有了波痕,便看見了底下的流水;因為有流水,所以葉子更見風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葉子與花上,從而順理成章,從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對靜靜地瀉在葉子與花上的月光的描寫。景物出現(xiàn)的順序是有著極強的前后關聯(lián)的,極富層次感,絕不能調動)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ㄈ魮Q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
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tài);“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tài)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xiàn)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lián)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恢辉谛÷芬慌,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lián)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lián)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nèi)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fā)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來解脫。)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jié)。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鹢首徐回,兼?zhèn)饔鸨粰槍⒁贫鍜,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游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lián)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jié),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翱上КF(xiàn)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xiāng)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xiàn)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xiāng)排遣憂愁)——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xiàn)實,現(xiàn)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
所想恍如一夢。)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
《荷塘月色》板書設計
緣由:心情頗不寧靜(情感基調,下文不斷揭示和照應)
一、月夜出門目的:看月下荷塘
小路:曲折、幽僻、寂寞
總寫荷塘月色樹:蓊蓊郁郁
月光:淡淡(景物色調)
心情:淡淡的哀愁
二、漫步小路感想一:象超出平常的自己
勾勒荷塘輪廓直抒胸臆感想二:覺是個自由的人(照應一)感想三:受用無邊的荷香月色
心情:淡淡的喜悅
荷葉多、生意盎然:田田
高、美:亭亭、舞女的裙
顏色:點綴著些白花
荷塘荷花姿態(tài):裊娜地開著(盛開)
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
光亮:明珠、星星
荷香:渺茫的歌聲
荷波:象閃電、霎時、凝碧
三、細寫荷水:脈脈
荷塘月色(葉子:更見風致)
從月色的角度,正面寫:如流水、瀉
青霧:薄薄,似牛乳
似輕紗
從景物的角度,反襯:葉子與花:似夢
月色樹影:黑影、倩影
光與影:不均勻、和諧
如名曲
寫月光下近景從面上寫:樹色陰陰、
的荷塘四周似煙霧
靜態(tài)從點上寫:楊柳豐姿
遠景:隱隱約約的遠山
。ㄑ鲆暎
平視:路燈:無精打采
動態(tài):蟬鳴、蛙叫
心態(tài):我什么也沒有(照應二)
淡淡的哀愁
四、回首江南采蓮盛況,思鄉(xiāng)情濃,心情依然不寧靜(照應三)
語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中的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 “藝術的魅力”為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的課文情真意切,文質兼美,從不同角度折射出藝術的魅力。本課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是東方文化的瑰寶。古人云:“士為知己者死!辈澜^弦所預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學情分析】
學習文言文《伯牙絕弦》,學生已有了《楊氏之子》作為基礎。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借助注釋、結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導學生透過文字想象畫面,揣摩作者表達方法,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體會文言文和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讀懂課文:借助注釋、結合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4.背誦課文: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憑借注釋讀通、讀懂內(nèi)容,理解詞句的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習得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體會文言文的無窮魅力。
2.教學難點: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設計理念】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yōu)化小學文言文傳統(tǒng)教學方法是小學文言文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決定學習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對深奧難懂的`文言文,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伯牙絕弦》的教學中,我采用情感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時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體會感情雙線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講的方式,讓學生在情感引導中完成學習內(nèi)容。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恫澜^弦》一文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所以需要老師靈活多變而又扎扎實實的朗讀指導,多引導學生對文言文進行讀、思、議、悟,要讀得充分,讀得入情,讀出韻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課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味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guī)律,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課堂時效,體會文言文的無窮魅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故事導入,引入課題。
講《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鐘子期偶遇的故事導入,指導學生看插圖,猜猜文中人物。
[設計意圖: 故事導入讓學生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2.板書課題,指導“弦”的讀音和寫法。
3.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絕弦”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絕弦?)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學定教,激發(fā)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讀通課文,感知文意
1.由《楊氏之子》導入文言文學習方法。讀通課文是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確要求: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交流:讀文言文給你什么感覺?
3.檢查預習。學生個人讀后指導。教師范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jié)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4.領讀,注意引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節(jié)奏和韻味。
。墼O計意圖: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給學生充分讀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fā)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教師以富有韻味的領讀,把學生帶入到語言文字的情景之中,點燃學生熱愛閱讀文言文的熱情。]
三、讀懂課文,領會情感
1.課文讀通了,還要把課文讀懂,大家說,有什么辦法?(結合注釋、結合上下文)請同學們按照這些方法,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大意。讀懂課文,是文言文學習的第二步。
2.學生自學。用自己的話說說故事大意。
。墼O計意圖:引導學生對照注釋,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課文的文言形式已經(jīng)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步形成了白話文。]
3.交流。
。1)從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2)引出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體會古文的一詞多義。抓住“善哉”指導學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贊嘆,并指導讀。
課件出示句子,透過文字看畫面,你看到了什么樣的山和江河?讀出你的感覺。
揣摩表達形式,抓住“峨峨兮” “洋洋兮”體會古文用字的精煉。
。墼O計意圖: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個性化的閱讀來理解文本,豐富想象。]
。3)對。∵@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边@不是一般的朋友!這就叫——知音。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僅僅是這些嗎?角色轉換,假如我志春風……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說一說。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為學生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4)課件再次出示二人資料。質疑:伯牙當時已經(jīng)是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是!知音歡聚,情投意合,將是何等的其樂融融!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快樂。
(5)故事過渡。二人相見恨晚,結為兄弟,并相約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興沖沖前來赴約,假如你是伯牙,你會給子期帶些什么禮物呢?(交流后起音樂)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闭n件再次深化二人資料。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充分利用文本插圖,身臨其境感悟人物心情,理解人物內(nèi)心的感情。]
。6)深化情感。
透過這段文字,你仿佛看見了怎樣的畫面?(交流)
教師深情渲染:是!再也沒有了知音歡聚,只有一座孤單的墳墓;再也沒有了其樂融融,只有一塊冰冷的墓碑。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話想說?請把它寫下來。(交流)
[設計意圖:透過文字看畫面,讓學生進行想象和課堂小練筆的拓展練習,讀寫結合,既提高了課堂實效,又讓學生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鐘子期是人生知己。]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傷心欲絕的短歌: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ā毒劳ㄑ浴罚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fā)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
4.回歸課題。伯牙為什么“絕弦”?知道了嗎?
。墼O計意圖:潤物細無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自然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積累古文,嘗試背誦
1.放《高山流水》,請同學們伴著這首曲子,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再把課文讀一遍,把你的感受讀進去,讀出知音歡聚的樂,讀出破琴絕弦的痛……
。墼O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在指導朗讀時,師生融入課文中的角色,師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對話交流,入文,入情。]
2.嘗試背誦。
。墼O計意圖: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生理解文意,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從而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能夠把對傳統(tǒng)文化的吸收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學生從讀通到讀懂,最后熟讀成誦,達到了“其詞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課堂實效就要在不斷訓練中提高。]
五、拓展文本,推薦閱讀
課外推薦閱讀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墼O計意圖: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此環(huán)節(jié)旨在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養(yǎng)成課外閱讀習慣。]
【作業(yè)設計】
1.熟練背誦課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身邊的人聽。
【伯牙絕弦課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注譯
絕 :斷絕
善 :擅長,善于。
鼓 :彈。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哉 :語氣詞,表示感嘆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于“啊”。
若 :像~~一樣。
洋洋 :廣大。
念 :心里所想的。
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謂 :認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在這里讀作“閑”的音。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傾聽。伯牙彈琴的時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彈琴時,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鐘子期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 無論伯牙想到什么,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中所想的。鐘子期去世后,伯牙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斷絕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
朗讀停頓
注:“/”為停頓處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作者介紹】
呂不韋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zhàn)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于是飲鴆自盡。
【練習題】
1、選擇加點字的正確解釋,把序號填入括號。
絕:①斷絕②窮盡③走不通的④獨一無二的⑤極、最
伯牙絕琴( )斬盡殺絕( )絕處逢生( )
美妙絕倫( )絕大多數(shù)( )懸崖絕壁( )
善:①擅長、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辦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心懷不善(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終( ) 英勇善戰(zhàn)( )
2、句子停頓不恰當?shù)囊痪涫牵? )
、俨/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谏圃,洋洋/兮若/江河!
、鄄/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懿/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語文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激發(fā)學生看圖編故事的興趣,指導學生能夠把話說清楚完整。
2、指導學生認真觀察,能按一定的順序將圖意表達明白。
3、能夠根據(jù)圖畫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揮大膽豐富的想象編說故事,鼓勵創(chuàng)新求異。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學生將故事編完整,說清楚,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三、教學準備:
圖片、錄音機、空白磁帶、實物投影儀
四、教學過程:
訓練塊面
目的要求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師生談話、激趣導入
1、激發(fā)說話的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有關小熊的知識儲備。
2、豐富知識積累,知道熊會冬眠。
1、出示圖片:老師帶來了一只可愛的小熊。你們了解小熊嗎?
2、相機點評,簡介
“冬眠”。
交流、介紹有關熊的生活習性知識。
二、逐幅練說、入情入境
1、要求學生看清圖意,仔細觀察,能按一定的順序說話。
1、出示圖畫(一):①這是什么季節(jié)?小熊在干什么?
、谀阍趺粗朗嵌斓?
③雪花飄飄,誰能想象一下窗外冬天的景色?
點評:說得要清楚、明白。
1、觀察圖畫(一)
①整體觀察,個別回答:冬天到了,小熊在睡覺。
②仔細觀察局部,注意窗外的雪花。
③個別學生描繪冬景。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火燒云及火燒云顏色、形狀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2.學習仔細觀察運用豐富的想象描寫景物變化的寫作方法。
3.按照一定的順序分段,概括段意。
4.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5.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繼續(xù)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方法。
2.了解火燒云顏色、形狀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用具
投影片、錄音帶、小黑板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W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ǘ┝私庹n文內(nèi)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內(nèi)容,按照一定順序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學過程
。ㄒ唬z查學生預習生字詞情況。
1. 填寫生字表。
2.讀準字音,注意生字的寫法。
“盈,”是后鼻音,讀作y0ng,不讀y9ng;
“茄”讀作“qi6”,不讀ji1;
“揉”字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
“盈”的上半部“ ”,“又”不能忽視;
“廟”是“廣”字頭,撇要大,必須包住“由”,這叫半包圍結構。
3.啟發(fā)發(fā)言,討論詞義,檢驗的能力。同學們可以互相補充解釋詞語。
火燒云:日出或日落時出現(xiàn)的各色云霞。
紫檀:常綠喬木,木質堅硬,帶紅色,可做貴重的家具或美術品。紫檀色,和紫檀木相似的顏色。
高壽:長壽的意思。
恍恍惚惚:不真切,不清楚。
笑盈盈:滿臉笑容的意思。盈,充滿。
鎮(zhèn)靜:情緒穩(wěn)定或平靜。
威武:本課指力量強大的樣子。
百合: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白色或粉紅色,花白色帶紫色條紋。百合色就像百合那樣的顏色。
金燦燦:形容像黃金一樣發(fā)亮的顏色,鮮明耀眼。
4.出示投影片,注意字音詞義。
。1)給帶點字選擇正確讀音,對的(√)。
。2)出示以下各字,請同學口頭組詞。
檀——紫檀色 檀香 檀樹 紫檀
豬——小白豬 肥豬 野豬 豬圈
壽——高壽 長壽 壽面 壽辰
!荒R粯 模范 模型
恍——恍恍惚惚 恍然大梧
霞——霞光 紅霞 霞光萬道 彩霞
廟——孔廟 廟會 廟門 神廟
燒——燒火 燒水 火燒云
威——威武 威風 國威 威嚴
蹲——蹲下 蹲坐 蹲著 半蹲
。3)區(qū)別字形,辨析詞義,然后組詞。
形相近、音相同的漢字有很多,必須正確區(qū)分,把握字義。
教師指導學生把形相近、音相同的字放在一起,區(qū)別字形、辨析字義是掌握這些字的好方法。最后通過組詞加以驗證,會使學生記憶牢固。
須(必須) 跪(跪下) 偏(偏遠)
需(需要) 脆(干脆) 遍(遍布)
低(低頭) 根(樹根) 伸(伸展)
底(到底) 跟(緊跟) 申(申請)
(二)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按一定順序分段,概括段意。
1.朗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提問: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這篇課文講的是日落時的火燒云,主要講了火燒云的顏色、形狀及變化。)
2.指導學生分段、概括段意。
通讀全文是正確劃分段落的基礎,然后理清文章的脈絡,弄懂自然段間的關系。
分段之前教師指導學生討論,“日落時的火燒云究竟是什么樣子的?課文的哪部分講到了這一點?”
。ㄕn文的第3、4、5、6自然段講的是火燒云的樣子。)
第1自然段講的是火燒云嗎?
。ú皇腔馃疲腔馃频絹碇暗南脊。)
最后一個自然段還在講火燒云嗎?
。ㄟ@個自然段講火燒云不見了,看不清了。)
現(xiàn)在請同學們考慮本文自然段之間的關系,應該按什么順序分段。
。ㄟ@篇課文是按照火燒云到來前、出現(xiàn)時、消退后的順序來寫的,因此應該分為三段。)
教師板書“三段”,學生討論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這一段沒有直接寫火燒云,而是通過寫霞光照射下人和動物顯出各種美麗的顏色,從側面描寫絢麗多彩的火燒云的,并告訴我們這是晚上太陽要落山時的火燒云,也就是說火燒云就要來了。因此,這段的段意應該是:寫天上的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
第二段(第2~第6自然段)這一段主要是先寫了火燒云的顏色,又寫了火燒云的形態(tài),以及它們的各種變化。因此這段段意應該是:具體寫火燒云的顏色、形狀的變化。
第三段(第7自然段)這一段寫到火燒云越來越恍惚,變化極快,幾乎看不清楚了,說明火燒云就要消失了。因此,這段段意應該是:火燒云退去時的景象。
通過這樣的分析,請同學說出這篇課文的寫作順序,鞏固對本文結構的認識。
。ㄟ@篇課文是按照火燒云的到來、出現(xiàn)、退去的順序寫的。)
。ㄈ┱埻瑢W熟讀課文,為進一步理解火燒云的變化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ㄒ唬├斫庹n文內(nèi)容,了解火燒云及火燒云顏色、形狀的變化,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ǘ⿲W習仔細觀察、運用豐富的想象描寫景物變化的寫作方法。
。ㄈ┯懈星榈乇痴b課文,注意積累好詞好句。
二、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仔細觀察,運用豐富的想象描寫景物變化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用具
。ㄒ唬┗脽魴C,錄音機,小黑板。
(二)火燒云幻燈片。
。ㄈ┯袟l件可以播放火燒云的錄像片。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了解學生對火燒云的認識。
教師板書課題,請同學齊讀課題,并以課題為題。請同學討論,以達到了解學生對火燒云認識程度的目的。
什么叫“火燒云”?你見過火燒云嗎?你見過的火燒云是什么樣子?當時心情怎樣?
。ɑ馃剖侨章浠蛉粘鰰r天空出現(xiàn)的紅色云霞,色彩非常美麗。)
2.明確結構,抓住特點。
已故作家蕭紅通過仔細觀察對火燒云做了生動的描繪,語言精練準確,使人讀后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火燒云”的呢?
。ㄕn文是按照火燒云到來前、出現(xiàn)時、消退后的順序寫的。)
板書:到來前 出現(xiàn)時 消退后
請同學們聽配樂朗讀課文,思考作者抓住火燒云的什么特點來寫的?哪一段主要寫了這一特點?
。ㄗ髡咦プ×嘶馃祁伾托螤畹淖兓瘉韺懙模n文第二段主要寫了這一特點。)
(二)以讀促講,啟發(fā)想象。
1.學習第一段。
火燒云出現(xiàn)之前,天空及周圍的景物是怎樣的?讀一讀,想一想。
。ɑ馃瞥霈F(xiàn)之前,天空布滿霞光,周圍的人和動物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現(xiàn)出各種顏色。)
板書:霞光照耀
“霞光”使哪些景物發(fā)生了變化?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
(霞光使“小孩”、“大白狗”、“紅公雞”、“黑母雞”、“小白豬”、“老頭兒的胡須”都在顏色上發(fā)生了不同的變化。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抓住了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心情具體描寫了火燒云出現(xiàn)前的景物。)
火燒云到來之前這些景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同樣的景物為什么會有不同的顏色?
提示同學把“小孩”、“大白狗”、“紅公雞”、“黑母雞”、“小白豬”、“老頭兒的胡須”的顏色變化前后的情況對比著想象。
。ㄓ捎谙脊庹赵谒ㄋ﹤兩砩希诡伾l(fā)生了變化。但是因為底色不同,所以變化之后的顏色也不同。)
指導朗讀,體會火燒云到來之前人們的喜悅心情。
2.學習第二段。
。1)默讀,畫出說明火燒云出現(xiàn)的句子:
。ā疤焐系脑茝奈鬟呉恢睙綎|邊,紅通通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保
想一想火燒云是什么樣子?
。ɑ馃剖羌t通通的,好像著了火。)
板書:紅通通 像著火
(2)理解“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這句話中的“燒”是什么意思?可以換成別的詞嗎?為什么?
。ā盁笔菬、著火的意思。在這句話中,任何字都不能替換“燒”,因為“燒”既寫出了火燒云上來時的顏色和動態(tài),又寫出了火燒云上來時的氣勢,而且還與后面的“著了火”相照應,更重要的是“燒”字在這里點了題。)
。ā皬奈鬟呉恢睙綎|邊”。中的“一直”說明火燒云的面積大,而且是運動的,“燒”字本身就給人一種跳動的感覺。)
指導學生朗讀,體會火燒云的動感和美麗。(第二自然段)
請同學在課文中找出一句話準確地概括火燒云的特點。
。ㄟ@個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
“極”是什么意思?“極多”又是什么意思?)
。ā皹O”表示程度深,多到了極點!皹O多”就是很多、十分多、特別多、非常多。)
課文中連續(xù)出現(xiàn)的“一會兒”說明什么?
。ā耙粫䞍骸边@樣,“一會兒”又那樣,說明火燒云的變化不僅多而且也很快。)
板書:多 快
火燒云變化多主要是講顏色和形狀變化多,請同學們根據(jù)小黑板上的問題,邊讀邊想。
出示小黑板:
、倩馃频念伾兓惺裁刺攸c?
②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要求學生高度概括出顏色多,變化快。然后具體說明。
。伾啾憩F(xiàn)為:火燒云不單是紅色,還包括金、紫、黃、灰、百合色等說得出名的有九種,“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可以組織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葡萄灰”、“茄子紫”,以增強學生對火燒云顏色多的認識。
(變化快表現(xiàn)為:“一會兒……一會兒……”說明各種顏色交替出現(xiàn),持續(xù)時間都很短,轉換頻繁而迅速。)
指導學生朗讀,注意“一會兒”,不一定讀得很快。為背誦做準備。
板書:顏色 變化
啟發(fā)學生用合適的詞形容火燒云的顏色特點。
。ńk爛多彩、五光十色、五顏六色、色彩斑斕……)
板書:色彩斑斕
火燒云的顏色多變化快,火燒云的形狀怎樣呢?請一位同學改動小黑板上的問題,要求同學們用學習描寫火燒云顏色部分的方法自學描寫火燒云的形狀部分。
出示小黑板,做如下改動:
①火燒云的形狀變化有什么特點?
②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
(火燒云的形狀多,變化快。作者描寫了馬、狗、獅子的形象,但很快就不見了。)
板書:形狀 變化
。3)教師在同學們自學這部分內(nèi)容的基礎上,可讓學生合上書,看幻燈片,把同學們帶入火燒云的情景中,讓他們感受火燒云形狀的變化。這對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好詞好句有幫助。
①出示描繪火燒云變化各種形態(tài)的幻燈片。
教師一邊演示一邊提問:圖上畫的像什么?
。R、狗、獅子。)
教師把一種形狀定格在幻燈機上,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用適當?shù)男揶o手法描述圖意,盡量按照作者描寫馬、狗、獅子的方法來說。
提示:作者是按照怎樣出現(xiàn)→什么樣子→怎樣消失來寫的。
教師出示幻燈片也要有技巧,不能把幻燈片放在幻燈機上就完了,這樣反映不出各種形狀的變化。教師應該拿著幻燈片在幻燈機上演示。比如馬,一開始是“天空出現(xiàn)一匹馬”,可以把幻燈片放在幻燈機上,“那匹馬大起來了”,這時教師要抬高幻燈片,投影幕布上的“馬”就會真的變大,實際上是幻燈片離鏡頭近,圖片被放大了。緊接著“那匹馬變模糊了”;脽羝^續(xù)抬高、投影幕布上就會模糊一片。這樣演示既形象逼真,也符合作者“怎樣出現(xiàn)”——“天空出現(xiàn)了一匹馬”,“什么樣子”——“馬是跪著的”,“怎樣消失”——“那匹馬變模糊了”的寫作順序。
其他的形狀都可以這樣演示,同學們記住了火燒云的形狀,對課文的內(nèi)容就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谝龑W生體會作者這樣寫火燒云形狀的好處。
利用幻燈片出示一段話:火燒云一會兒像馬,一會兒像狗,一會兒像獅子。真是形態(tài)萬千,變化多端。
請同學讀一遍之后,結合課文內(nèi)容比較哪種寫法好。發(fā)散思維。
。〞系膬(nèi)容寫得生動具體,因為不僅寫出了火燒云的靜態(tài),也就是像什么,還寫出了火燒云的動態(tài),也就是為什么像。因此火燒云的形象才會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
、壑笇W生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想象天空中出現(xiàn)的其他動物、人物或植物,以此來訓練學生的想象及說話能力。
如果學生在練習時出現(xiàn)問題,教師要及時指導,或做以下提示:
一會兒,天空出現(xiàn)了一只小白兔,( ),過了幾秒鐘,( );
很快又來了一位老奶奶( ),老奶奶的拐杖( ),又不見了。
④啟發(fā)學生用合適的詞形容火燒云形狀的特點。
。ㄐ螒B(tài)萬千、形狀各異、變化多端、千姿百態(tài)……)
板書:形態(tài)萬千
。3)小結第二段,使學生對第二段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
火燒云的顏色色彩斑斕,火燒云的形狀形態(tài)萬千。作者細致地觀察了火燒云,抓住了變化極多這個特點,不僅寫出了火燒云的靜態(tài)“像什么”,還寫出了火燒云的動態(tài)“怎么像”,使人感到火燒云不僅美麗,而且非常神奇。遺憾的是火燒云不能像一幅畫可以長久保存。
板書:奇
3.學習第三段
請同學齊讀第三段,想一想,此時的火燒云又具有什么特點?
。ɑ馃圃谘杆僮兓邢肆恕#
“恍恍惚惚”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樣?
。ā盎谢秀便薄本褪悄D:、看不清楚、若隱若現(xiàn),虛虛實實。因為火燒云變化極快,所以人們的肉眼就會有這種感覺。)
這時人們的心情怎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火燒云消失時,人們非常留戀。從“揉揉眼睛”,“沉靜了一會兒”,“可是”,“偏偏不等”這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請同學們帶著留戀的心情朗讀這一段。
板書:留戀
(三)總結全文,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
1.作者是怎樣觀察火燒云的?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板書來體會作者的寫作特點。通過討論完成。作者在寫火燒云的過程中,始終抓住火燒云的特點,從火燒云的顏色和形狀兩個方面進行了細致地觀察。觀察火燒云的顏色,作者抓住了顏色多和變化快的特點;一個“極多”寫出了火燒云的顏色不單是紅色,而是色彩斑斕;四個“一會兒”寫出了火燒云顏色變化快,轉瞬即逝。觀察火燒云形狀時,作者抓住了火燒云的形狀多和變化快的特點:“一匹馬”、“一條大狗”、“一頭大獅子”形象地寫出了火燒云的形狀多,這一點寫出了火燒云的靜態(tài)美;“兩三秒鐘”、“正在……就”、“忽然”、“一轉眼”等詞語寫出了火燒云形狀變化,這一點又具體地寫出了火燒云的動態(tài)美。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作者只有通過細致觀察才能把握得這么準確。
2.啟發(fā)學生討論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體會。
提示學生抓住兩點:一是觀察事物要抓重點;二是觀察事物時,既觀察靜態(tài),也要觀察動態(tài),做到靜動結合。
(四)結合板書,練習背誦。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教案語文教案05-04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古詩教案11-07
語文《掌聲》教案11-19
語文《風箏》教案11-23
語文樹教案12-05
語文小學教案01-03
有關語文的教案03-07
關于語文的教案02-02
語文下冊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