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久久精品合集精品视频,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这里是精品中文字幕

<mark id="47rz2"><center id="47rz2"><dd id="47rz2"></dd></center></mark>

    <legend id="47rz2"><u id="47rz2"><blockquote id="47rz2"></blockquote></u></legend>

      當前位置:好文網(wǎng)>實用文>教案>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0-07 10:01:21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合集7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合集7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制酸奶證明細菌的存在。

        2.能夠通過收集資料,模擬細菌的繁殖來探索細菌的特點。

        3.學會一些防止病菌傳播的方法。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細菌的主要特點和對人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2.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發(fā)孝而變成的;

        3.學會對有害細菌的預(yù)防措施。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同學合作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所學知識。

        2.通過搜集資料,能更好的學習知識。

        3.關(guān)心科學和人類相關(guān)的社會問題。

        4.體驗科學技術(shù)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粉筆灰、黃豆、試驗記錄紙、紙杯。

        學生準備:做好的酸奶、課前收集的各種細菌的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一、學習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師:你們吃過酸奶嗎?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嗎?誰能說?

        2.學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測酸奶是怎樣做成的。

        (讓學生提出各種可能性,教師不做任何評價;提醒學生回去觀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許會有所發(fā)現(xiàn))

        3.教會學生學習動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紹做酸奶的方法:

       、僭阱伬锓湃胍恍r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開幾分鐘。

       、谙颈乇蜕鬃。(可用開水燙一燙)

       、鄞D汤鋮s到35℃—40℃的時候,把鮮牛奶倒入自消過毒的保溫杯,并往里面加入適量的酸奶,仔細攪勻,并蓋上蓋子。

       、鼙8個小時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強調(diào)

        制作酸奶時需要注意兩個條件:一是溫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衛(wèi)

        生,所有的器皿要進行消毒處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業(yè)

        1.制作酸奶,下次帶來和大家一起品嘗。

        2. 為什么鮮奶會變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關(guān)的資料,下次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一、組織學生開展酸奶品嘗會

        1.師:上節(jié)課,同學們回家后親自做了酸奶(板書課題)。今天,同學們帶來了親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就舉行一個酸奶品嘗交流會。

        要求:在酸奶品嘗交流會上,你可以品嘗其他同學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選出你認為最好喝的酸奶。

        2.學生分組進行品嘗并交流。

        3.全班匯報并交流。

        4.質(zhì)疑問難:在做酸奶和品嘗酸奶的過程中,你產(chǎn)生了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5.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把學生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認識細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師指導并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為什么牛奶會變成酸奶?

        2.學生針對問題討論并猜測。

        3.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整理通過網(wǎng)絡(luò)、書本收集有關(guān)細菌的資料。

        4.學生進行組內(nèi)交流,然后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民主評議小組研究情況。

        6.教師小結(jié):

        (1)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特點及分布;

        (2)細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細菌與人和自然界的關(guān)系。

        7.模擬細菌的繁殖試驗:

        介紹模擬細菌繁殖的實驗,并讓學生說出試驗中各種物品環(huán)節(jié)模擬的是什么?

        進行試驗,試驗到細菌繁殖到第八代。

        預(yù)測第二十一代細菌的數(shù)量。

        填寫試驗紀錄,匯報實驗后的結(jié)論和感受。

        8.討論和交流:1.酸奶是怎樣制成的。

        2.你能說出那些細菌有用、那些細菌有害?

        三、了解沒有細胞結(jié)構(gòu)的病毒

        1.講述:下面老師再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動物、植物和我們前面所研究過的微生物都是由細胞構(gòu)成的,你知道嗎?在微生物大家族中,還有一種沒有細胞結(jié)構(gòu)的成員,它就是病毒。

        2.談話:你聽說過“非典”和艾滋病嗎?它們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學生看教材插圖認識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問:你對哪種病毒比較熟悉?不妨向同學介紹介紹。

        5.學生交流。

        6.教師小結(jié):病毒個頭很小,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細菌那么大。病毒單獨存在時,不會生長、繁殖,像一個沒有生命的非生命體。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細胞中,就能夠生長繁殖,對生物體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細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幾千個拼接起來才有一個桿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

        6.談話:你還知道哪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

        四、認識病菌的傳播途徑及預(yù)防措施

        1.提問:病菌是通過什么途徑侵入人體的呢?

        2.學生猜測。

        3.模擬病菌通過皮膚接觸傳染的活動:一位同學用沾粉筆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學握手,依次傳遞下去,粉筆灰就傳給了握過手的同學。其實有些病菌的傳播也是這個道理。

        4.討論:還有什么其他途徑會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們應(yīng)該怎么預(yù)防?

        5.學生交流。

        6.談話:除了皮膚接觸以外,還有哪些途徑會使病菌侵入人體?

        7.教師補充介紹有關(guān)病菌傳播途徑的資料。

        8.教師介紹幾種常見的病菌預(yù)防方法。

      科學教案 篇2

        課程內(nèi)容:

        1、認識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

        2、了解周圍生活中水污染的現(xiàn)狀,初步了解一些水凈化方法;

        3、了解傣族的潑水節(jié);

        4、了解并欣賞大禹治水的故事;

        5、創(chuàng)作水貼畫;

        6、知道如何節(jié)約水,愛護水資源。

        課程的結(jié)構(gòu):

        第一層次:幼兒的微觀世界、宏觀世界。

        第二層次:我身體里的水、日常生活的水、水的資源、水的分布、水的'

        特征。

        3、特色:水是幼兒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zhì),水具有的非結(jié)構(gòu)化的性質(zhì)可以鼓勵這個年齡的幼兒進行富有想象力和自信心的探究,可以促進幼兒思維活躍,也因為水常見,能使幼兒自然而然地放松。該課程以幼兒為中心,提供給幼兒另一種體驗世界的方法。

        活動目標

        1、兒童與周圍世界中水的關(guān)系。

        2、延伸范圍:水是什么、水的作用、特點、歷史文化中的水、藝術(shù)中的水、節(jié)

        約保護水資源。

        課程理念:

        1、歷史生態(tài)觀:歷史現(xiàn)象與文化、科學息息相關(guān),相互依存,人們需要關(guān)注生存環(huán)境,強調(diào)環(huán)境,強調(diào)人類在消耗和保護地球資源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影響他們的環(huán)境,反過來環(huán)境也影響著生活在其中的人類。因此我們設(shè)計了關(guān)于保護水資源和防止水污染的活動,培養(yǎng)幼兒一定的歷史責任感。

        2、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根據(jù)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大班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與具體形象思想已有充分發(fā)展,數(shù)理邏輯思維也開始萌芽。因此讓幼兒主動去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而不是教師塞給他們的,因此我們在課程中通過幼兒感官去認識水的特征。

        3、維果斯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在活動中起著鷹架作用,主要是教師給幼創(chuàng)設(shè)一個有利于他們發(fā)揮自身能力的情境,提供給他們材料,并和幼兒以平等身份一同去探討。如水中的沉浮現(xiàn)象,教師提出問題,然后和幼兒一起或讓幼兒去探索,當幼兒有探索困難的時候,教師才指導一下。

        4、我們的理念:我們相信幼兒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嘈庞變河心芰νㄟ^探索,自我表達和社會性互動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生成課程和項目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有時是計劃好的,有時是偶發(fā)的,但都源于幼兒的觀點、活動和好奇心。

        課程目標:

        活動范例:沉浮小實驗

        目標:

        1、知道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可以沉入水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可以懸于水中;(知識的學習)

        2、通過觀察去比較證實不同的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狀態(tài);(學習方法的學習)

        3、樂意與同伴一起合作完成小實驗。(社會性的培養(yǎng))

      科學教案 篇3

        【設(shè)計思路】

        紙杯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用來喝水、而且很輕。創(chuàng)設(shè)寬松舒適的環(huán)境,引導幼兒直觀感知紙杯的承重,并通過自己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進行紙杯承重的探究活動,不僅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而且培養(yǎng)幼兒進行分工合作的意識。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操作,知道改變紙杯的數(shù)量,可以使紙杯的承重能力發(fā)生變化。

        2.能夠分工合作進行實驗操作,并用科學的方法記錄實驗結(jié)果。

        3.在紙杯探索實驗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滿足。

        【活動準備】

        經(jīng)驗準備:有過分工合作的經(jīng)驗

        物質(zhì)準備:紙杯、A4 打印紙(約40包)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幼兒展示力量。

        引導語:這次我們要玩與力量有關(guān)的游戲。你有力量嗎?請給大家展示一下。

        2.懸念導入,情境引出“紙杯大力士”。

        提問:鋼琴后面藏著一位小客人,說他能撐起特別重的東西,你相信嗎?

        二、基本部分

        1.教師示范操作過程,引發(fā)幼兒猜測及探索興趣。

       。1)對比打印紙和紙杯的重量,鼓勵幼兒大膽猜測。

        提問:如果把這么重的打印紙放在杯子上,紙杯會怎么樣?

        (2)示范紙板和杯口的放法。

        引導語:紙杯放在干凈的`卡紙上,杯口朝下放。我再拿個底板防止傾斜。

       。3)教師示范放打印紙,請幼兒大膽預(yù)測結(jié)果。

        提問:輕輕地放在了紙杯上面,壓塌了沒?這一個紙杯最多能撐起多少包?

        2.幼兒自主分工,合作探索實驗。

       。1)教師提出要求,協(xié)助幼兒分工。

        提問:按照課前的分組,你們商量一下,怎么分工?

       。2)幼兒開始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教師重點提醒分工和操作要點。

        3.師幼共同討論,科學記錄結(jié)果。

       。1)討論“放了多少包”的問題。

       。2)幼兒完成記錄表。

        4.增加紙杯數(shù)量,探索紙杯數(shù)量與承重的關(guān)系。

        (1)引導幼兒大膽猜測兩個紙杯的承重。

        提問:兩個杯子,能撐起多少包?

       。2)幼兒記錄第二次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規(guī)律。

        引導語:你從記錄表上發(fā)現(xiàn)了什么?

        三、提升拓展,延伸活動

        1.引發(fā)幼兒對3個紙杯承重能力的猜測。

        提問:再加一個紙杯,你覺得能撐起什么?

        2.師幼合作用紙杯撐起小朋友,達到活動高潮。

        引導語:我要把他輕輕的抱起來放上去。小杯子,能有這么大的力量嗎?

        3.邀請成人參與體驗。

        提問:用9個紙杯,可以撐起一位大人嗎?

        4.延伸拓展。

        師:紙杯的力量可真大啊,它還能有哪些精彩的表現(xiàn)呢?請小朋友回去后,大膽探索,下次我們一起來交流。

        【活動延伸】

        園內(nèi)延伸:在建構(gòu)區(qū)投放紙杯、紙板,為幼兒提供繼續(xù)探索的平臺。

        園外延伸:鼓勵幼兒利用家中材料挑戰(zhàn)紙杯承重的游戲,并用照片或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與同伴分享經(jīng)驗。

        【活動反思】

        “紙杯力量大”比較符合課程游戲化的原則,通過科學探究游戲的暗示,引導幼兒大膽地、放松地進行活動;顒又幸龑в變捍竽懙丶僭O(shè),再通過實際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最終發(fā)現(xiàn)紙杯的數(shù)量與承重之間的關(guān)系,感受紙杯的神奇“力量”。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是在地面上進行的,為幼兒帶來更為舒適、放松的探索環(huán)境,而且教師引導幼兒自由分工合作,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集體意識,也有利于幼兒注意力的集中。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jié)水生陸生植物作為生命體共同特征。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yīng)水生環(huán)境結(jié)構(gòu)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著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著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diào)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jīng)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fā)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為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并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種海綿狀氣囊結(jié)構(gòu)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yīng)水生植物環(huán)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jié)構(gòu)?請課外繼續(xù)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特征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后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么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jié)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征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后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科學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七色光》安排了兩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是探究日光的色散現(xiàn)象(包括分解陽光和混合色光);第二部分是濾光實驗。

        探究日光的色散現(xiàn)象,先由學生聯(lián)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顏色和成因,引導學生制造彩虹光影--分解色光,再通過陀螺的旋轉(zhuǎn)做色散的逆實驗--混合色光,分析其中的光學原理。時間許可的話,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觀察并思考“顏色的排列順序、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看到的效果”諸如此類的問題,以求觀察與研究的結(jié)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做光的色散實驗,知道光能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能對此進行觀察研究;

        2、使學生學會做光的合成實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日光由七色光混合而成;

        3、使學生認識色光可以被過濾掉,感受濾光紙下的神氣世界,激發(fā)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愛好,并能從中感受科學實驗的樂趣。

        教學準備:

        手電筒、鏡子、硬幣,水盆(裝水)、陀螺(涂上七種顏色的.圓形紙片)、紅、黃、藍3色玻璃紙和白紙。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牛頓與七色光的故事

        1、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27頁的“牛頓和七色光”材料,仔細觀察兩幅插圖。

        思考:大家讀懂了什么?說說這兩幅圖各表示什么?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內(nèi)容?

        2、組織交流。

        二、做彩虹光影實驗

        1、師:夏天,雨后的傍晚,常常會看到彩虹,誰能說說彩虹是怎樣形成的?(空中的水氣反射陽光)它有幾種顏色組成?

        2、學生討論并回答問題。

        3、師:你們能制造出一個彩虹嗎?

        4、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回答,介紹人工彩虹的制作方法:在盆中倒一些水,把鏡子斜放在水中,可用硬幣抵住鏡片,以免滑動,把一張白紙斜立在鏡子前方,用手電筒對著鏡子照射,調(diào)整鏡子和手電筒的角度,很容易在白紙(或墻上)發(fā)現(xiàn)彩虹光影。

        5、學生制造彩虹活動。

        6、學生匯報活動情況。

        7、師:制造彩虹的方法很多,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里看到過類似現(xiàn)象?

       。ㄇ缋实陌滋,噴泉旁邊的水霧中就能看到彩虹;晴朗無風的日子里背對太陽,用噴霧器朝空中噴水,將會在水霧中看見一道彩虹。)

        三、玩陀螺

        1、制作陀螺。

        學生上課前能夠帶來現(xiàn)成的陀螺最好。如果沒有現(xiàn)成陀螺,教師分發(fā)準備好的圓形紙片(稍硬些)等材料,讓學生裝在鉛筆上,指導學生制成一個簡易陀螺。

        2、指導學生猜測:陀螺旋轉(zhuǎn)后會產(chǎn)生什么現(xiàn)象?

        3、學生活動:旋轉(zhuǎn)陀螺并進行觀察,填寫好實驗記錄。

        4、師生討論。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這是光的混合,是光的色散的逆實驗。

        5、拓展思考:陀螺旋轉(zhuǎn)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由于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觀察的范圍擴大,發(fā)現(xiàn)了僅靠肉眼無法發(fā)現(xiàn)的自然界的許多秘密。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

        過程與方法:

        1、總結(jié)人類在觀察工具開發(fā)及探索范圍擴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圖表示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

        2、根據(jù)學習主題查閱相關(guān)資料,并進行整理歸類、交流。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熱愛科學技術(shù),敬佩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過程中不斷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物質(zhì)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學重點】知道人類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學難點】收集整理資料,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課前布置學生進行相關(guān)專題的資料收集,安排多媒體教室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運用多媒體的學生需在課前將匯報材料放到教室電腦的桌面上,并進行試演示,以節(jié)省準備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這一單元,我們經(jīng)歷了人類對微小世界的認識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使用了兩種工具——放大鏡和顯微鏡。

        讓我們用流程圖來表示人類在認識微小世界上的'發(fā)展過程(師一邊解說,一邊板書):

        在放大鏡發(fā)明前,我們用“肉眼”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那時我們所能觀察到的便是螞蟻等較小的動物。使用放大鏡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們看到更細小的東西,看到更多的細節(jié),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顯微鏡的使用則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細胞和微生物,光學顯微鏡最大的放大倍數(shù)為1500倍左右,分辨率達到0。02微米。電子顯微鏡的最大放大倍數(shù)為1000000倍,分辨本領(lǐng)達到30埃。掃描遂道顯微鏡放大倍數(shù)為3億倍,分辨率可達0。1埃。在人類的不懈努力在觀察工具越來越先進,我們在微小世界領(lǐng)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請各組同學為大家介紹人類在微小世界領(lǐng)域的成果。

       。╪是納米,u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納米)

        二、各組匯報展示

        1、課前布置學生分醫(yī)學、農(nóng)業(yè)、電子、冶金、生物學……等不同領(lǐng)域?qū)ふ蚁嚓P(guān)資料。

        2、資料內(nèi)容可以是人類對微生物、細胞、晶體、電子等微小物質(zhì)的最新發(fā)現(xiàn)、研究成果及對它們的利用。

        3、將收集到的資料根據(jù)自己所學的專題進行整理歸類,然后以書面或電子作品的方式進行展現(xiàn)?梢允俏淖帧D片或圖文結(jié)合。也可以是錄音、錄相等音像內(nèi)容。錄音、錄像及電子作品需當堂展示,書面作品如有時間可以展示。時間緊張的話可在教室里張貼。

        4、在展示匯報的過程中,匯報的小組可與下面的同學進行互動,可以提問或回答在座同學問題的方式進行。

        三、總結(jié)

        1、聽了看了各組的展示內(nèi)容,大家有什么想法?(讓學生自由地發(fā)表感想,感嘆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嘆人類的不懈努力與聰明智慧)

        2、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進了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類所看到的還只是物質(zhì)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周圍還有許多沒有被發(fā)現(xiàn)的物質(zhì)及自然界的秘密,對此我們?nèi)祟愄剿鞯哪_步是不會停歇的……

        板書設(shè)計:

        微小世界和我們

        肉眼 能看清螞蟻等較小的動物

        放大鏡 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東西

        光學顯微鏡 能看清細胞和微生物

        電子顯微鏡 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組成物質(zhì)的原子、分子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相關(guān)知識。

        2、讓學生學會加強自我保護,學會正確洗手、戴口罩。

        3、明白新型冠狀病毒并不可怕,知道它是可防、可治。

        教學準備:

        1、網(wǎng)上截取的有關(guān)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傳播途徑、預(yù)防方法等的相關(guān)視頻。

        2、洗手、戴口罩等相關(guān)動作圖片、視頻。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 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它就藏在老師的謎語里,請你來猜一猜?猜謎語,初始新型冠狀病毒。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同來了解一下造成這場疫情的`原因及相關(guān)的防疫小知識,學學一些防疫小妙招。

        二、傾聽故事,了解內(nèi)容。

        1、看繪本故事了解相關(guān)知識

        2、播放相關(guān)知識視頻

        三、樹立信心,學會預(yù)防。

        有什么辦法可以預(yù)防新型冠狀病毒呢?有哪些小妙招呢?

        (一)勤洗手

        1.洗手重要性

        勤洗手,流水洗,肥皂洗我們每天接觸各種病原體最多的部位,就是手。手會接觸各種各樣的病原體,冠狀病毒也不例外,洗手是明確的預(yù)防措施之一

        播放洗手重要性視頻

        2.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洗掌心(內(nèi))

        雙手手掌心相對,手指并攏相互揉搓。

        第二步:洗手背(外)

        掌心對手背沿手指縫相互揉搓,接著兩手交替。

        第三步:洗指縫(夾)

        兩手掌心相對,十指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

        第四步:洗手指(弓)

        五指并攏半握拳,放在另一手的掌心旋轉(zhuǎn)揉搓,然后兩手交替。

        第五步:洗拇指(大)

        一手握住另一手的大拇指,在手掌中旋轉(zhuǎn)揉搓,然后兩手交替

        第六步:洗指尖(立)

        五指的指尖并攏,放在另一手的掌心揉搓,然后兩手交替。

        第七步:洗手腕(腕)

        手交替洗手腕。

        3、播放洗手示范視頻

       。ǘ┐骺谡

        戴口罩是預(yù)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谡值恼_選擇、佩戴及處置是有效個人防護的基礎(chǔ)。

        1、戴口罩要點

       。1)面向口罩無鼻夾的一面,兩手各拉住一邊耳帶,使鼻夾位于口罩上方,

        (2)用口罩抵住下巴。

       。3)將耳帶拉至耳后,調(diào)整耳帶至感覺盡可能舒適。

       。4)將雙手手指置于金屬鼻夾中部,一邊向內(nèi)按壓一邊順著鼻夾向兩側(cè)移動指尖,直至將鼻夾完全按壓成鼻梁形狀為止,僅用單手捏口罩鼻夾可能會影響口罩的密合性。

        2、播放正確戴口罩視頻。

       。ㄈ┍3至己眯l(wèi)生和健康習慣

        居室勤開窗,經(jīng)常通風。家庭成員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潔,勤曬衣被。不隨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紙巾包好,棄置于有蓋垃圾箱內(nèi)。注意營養(yǎng),適度運動。不要接觸、購買和食用野生動物(即野味);盡量避免前往售賣活體動物(禽類、海產(chǎn)品、野生動物等)的市場。

       。4)科學消毒

        我們一定要注意居家的科學消毒,讓我們通過視頻了解一下居家消毒的誤區(qū)吧。(播放視頻)

        四、故事結(jié)束,引發(fā)思考

        同學們生活中,你還有哪些防疫小妙招呢?課下不妨分享給你的小伙伴。人們抗拒疫情的故事還沒有結(jié)束——(播放繪本故事結(jié)尾)故事雖然結(jié)束了,可留給我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定能夠迎著春風走出家門,去擁抱美麗的大自然。在這里老師給大家分享一首小兒歌,時刻提醒自己(出示預(yù)防歌)。

        五、總結(jié)課堂,引申課下

        同學們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新型冠狀病毒,還學會了科學防疫小妙招,在這個非常時期,我們一定會用自己所學知識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科學防疫,從我做起,讓我們行動起來!

      【科學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5

      科學教案12-15

      科學教案12-15

      科學教案12-14

      科學教案12-14

      科學教案12-14